世界地理简答题语言总结

世界地理简答题语言总结
世界地理简答题语言总结

地理简答题的学科语言

世界总论

1、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的原因:①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水平落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2、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②全球大气环流;③国际性河流;④洋流。

3、世界水稻种植区导致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水质恶化,城市、工业、交通占地,使水稻种植空间缺乏;优良品种的推广使水稻单产大大提高。

4、世界五大都市圈(纽约~、北美五大湖~、东京~、巴黎~、伦敦~)共同的发展条件:交通便利。

5、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0—200米高度的原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

6、法国、加拿大、德国能源消费构成的差异:法国煤、石油资源缺乏,核电比重最大;加拿大水能资源丰富,其能源以水电为主;德国褐煤储量丰富,其发电量以煤炭火电比重最大。

7、40°S—90°S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最小的主要原因:该纬度带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南极大陆因纬度高,气候酷寒,自然条件恶劣,至今无人定居。

8、世界人口分布规律:集中分布在地势低平、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9、世界粮食问题: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发展中地区粮食匮乏,人民营养不足;少数发达国家商品粮大量积压。

10、世界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粮食地区生产不平衡;国际旧经济秩序没有彻底改变;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比较落后,国家比较贫穷;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

11、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2、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侧、澳大利亚东北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原因:受东南信风控制,信风从暖流上吹来,受陆地山地、高原地形的阻挡抬升,迎风坡降水丰富。

东亚

1、日本发展水稻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沿海地区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水源丰富;土壤肥沃。

2、日本传统工业的主要区位条件:矿产资源贫乏,工业原料和燃料需要从国外进口;工业产品大量出口到国际市场;太平洋沿岸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便于工业原料、燃料的运进和工业产品的运出。

3、日本、新西兰多地质灾害的原因: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因此多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

4、日本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侧重于生物化和水利化方向发展;机械化向小型化方向发展。

5、首尔发展的有利区位因素: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山环水绕,土壤肥沃;位于国土版图中心,有利于控制全国;交通便利。

6、促使韩国国会通过迁都计划的原因:首尔交通、住宅、大气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首尔人口急剧膨胀。

7、日韩冬季酸性气体排放量不高却酸雨危害严重的原因:我国北方冬季排放的酸性气体经西北风输往日韩地区;日韩地区气候的海洋性显著,冬季空气湿润,降水较多。

东南亚

1、在侵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美国打出了空中王牌,但为什么结果却截然相反?

答:除政治和经济因素外,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为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热带季雨林带,森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一半,尤其在“胡志明小道”沿线,森林遮天蔽日,加上长山山脉纵贯全境,地形崎岖,这种植被和地形,使美国在空中很难观察到地面的军事动态。而伊拉克大部分地区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控制下,形成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地表平坦,植被稀少,轰炸目标显而易见,面对多国部队的“地毯式”轰炸,伊军毫无隐蔽而言。

2、中南半岛地貌特征及成因:

地貌特征:山河相间,地表崎岖。

成因: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激烈,岩层受挤压隆起,流水侵蚀而形成。

3、马六甲海峡的意义: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南亚

1、巴基斯坦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②西南季风吹不到;③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

2、印度半岛地貌特征及成因:

地貌特征:为德干高原,地势平坦。

成因: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长期受外力的侵蚀而形成地势平坦的高原。

3、恒河三角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位于沿海平原,地形平坦;为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历史悠久,水稻栽培经验丰富;人口多,精耕细作;接近消费市场。

4、孟买附近地区有利于棉花生产的条件:印度西北部降水较少,光热充足;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5、马六甲海峡的意义: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中亚

1、中亚严重旱情产生原因

①位置因素:中亚深居大陆内部,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②气候因素:温带草原气候和沙漠气候。

③植被因素:林木稀少,植被涵养水源、调温调湿功能十分微弱。

④水资源因素:水资源不足、分布不均,且现有水资源日趋减少。

2、中亚地区土地盐碱化比重大的原因:①地处内陆,降水少,蒸发旺盛;②灌溉技术落后。

西亚——北非

埃及阿斯旺大坝建成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1)有利影响:巨大的库容使埃及获得发电、灌溉、防洪、航运等多方面效益;

(2)不利影响:①河口渔获量减少;②下游农田因失去淤泥肥源而变得贫瘠;③土地盐碱化;④海水对三角洲海岸侵蚀加重,海岸线后退;⑤库区及下游水质下降;⑥血吸虫病泛滥。等等。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东非、中非、西非粮食问题严重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自然灾害严重;

(2)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过快;②粮食生产落后;③战乱频繁。

2、刚果盆地成因:地壳上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3、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粮食增长率,许多国家粮食不能自给;

②人们为了生存,滥砍、乱垦、乱牧,致使环境恶化。

4、解决非洲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的途径:①保护自然环境;②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

③控制人口增长速度;④提高民族文化素质;⑤加强民族团结。

5、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侧、澳大利亚东北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原因:受东南信风控制,信风从暖流上吹来,受陆地山地、高原地形的阻挡抬升,迎风坡降水丰富。

6、刚果盆地年太阳辐射量少的原因: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7、赤道以北非洲土地沙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过度垦殖和过度放牧造成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8、非洲自然带南北对称的原因:地形单一;海岸线平直;赤道横贯非洲大陆中部,气压带和风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在非洲大陆南北对称分布。

9、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的原因: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欧洲西部

1、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广的成因: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的影响;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海岸线弯曲破碎,地势低平,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的深入。

2、英国畜牧业发达的自然原因: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光照少,日温差小,不利于谷类作物的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3、鲁尔区在20世纪中叶,一些新兴企业不愿到该地区落户的主要原因:当时该地区企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4、欧洲西部河流发展航运的优越条件:

(1)自然条件: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地形平坦,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河流平稳,利于航运。

(2)经济条件:该地区经济发达,航运量大。

5、欧洲河网稠密却无长河的原因:本区降水多,地形以平原为主,所以河网稠密;由于大陆轮廓曲折和山岭的限制,不利于长河的形成。

6、地中海海水盐度向东增大的原因:地中海自西向东,气候的大陆性越来越强,降水不断减少;夏季气温自西向东越来越高,蒸发越来越旺盛。

7、修建滑雪游览中心的条件:冬季气温低,降雪多;应建在山区。

俄罗斯

1、俄罗斯是传统欧洲国家的理由:①俄罗斯领土中,欧洲部分虽然只占1/4,但集中了俄罗斯3/4人口和主要工农业、城市及交通路线;②首都莫斯科位于欧洲部分中央。

2、俄罗斯叶尼塞河下游河段东岸大都比较陡峭,河道有明显向东滚动的趋势,分析原因:叶尼塞河纬度位置较高且河流自南向北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较大,河水流向右偏,东岸是河流的冲刷岸和侵蚀岸,所以河流有向东滚动的趋势和东岸陡峭的特点。

3、为什么西伯利亚的房屋都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

防止当冻土解冻时,建筑物倾斜或下沉。

4、俄罗斯房子门窗建有三、四层的原因?——为了抵御严寒的冬季。

5、俄日之间的最主要矛盾是什么?——领土问题(即:北方四岛归属问题)

6、为什么我国比较重视从俄罗斯输入石油?——实现石油输入多元化,减少对单一源地的依赖性,陆上输入比海上运输更安全。

7、俄罗斯取消“安大线”,而修建“泰纳线”的原因有哪些?

线路虽较远,但全部在本国境内;投资全部由日本承担;远离生态环境好的保护区;在这里俄罗斯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利益可以得到兼顾。

(注:中俄石油管道在我国终端为大庆)

8、输油管道在贝加尔湖处向北移动近百千米原因是什么?

①避免对贝加尔湖及周边自然保护区的污染,保护贝加尔湖周围的生态环境及居民饮用水设备安全;②有良好的石油冶炼加工和输送设施。

9、铺设泰纳线将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哪些?

①冻土地带施工难度大;②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③破坏生态环境;④投资大。

10、俄罗斯近几十年工业向东部发展的原因:东部地广人稀,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

11、为什么俄罗斯的农业生产不够稳定,目前仍需大量进口谷物?

①纬度高,光热不足;

②经营粗放、管理不善。

12、俄罗斯是一个海岸线漫长的国家,同时它的境内有很多条大河,但是不论是海运或者内河航运都不发达,原因是什么?

(1)海运:①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很多港口对外联系要经过他国海域,交通不畅通;

②北冰洋沿岸冰期长。

(2)内河航运:①纬度高,封冻期长,通航期短;

②东西向的大宗物流与南北向的河流方向不一致。

13、北冰洋沿岸主要海港摩尔曼斯克在北极圈内,为什么终年不冻?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14、西伯利亚地区大河下游不能成为重要农业区的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生长期短,农作物无法生长;河流下游地区沼泽广布。

15、西伯利亚地区大河下游春天河水泛滥的原因:河流冬半年有漫长的结冰期;河流由较低纬流向高纬;上游开河时间较早,下游开河迟,形成凌汛现象。

16、西伯利亚地区大面积沼泽地的成因:河水泛滥;气温低,蒸发弱;地下有永久冻土层,水分不易下渗;没有水库蓄水。

北美地区

1、美国稻米生产采用旱地直播技术的主要目的:便于机械化生产。

2、美国玉米带商品率高的原因:单位面积产量高;人均耕地多。

拉丁美洲

1、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作用:①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深刻影响地球大气的碳氧平衡。②森林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并通过自身蒸发和蒸腾作用又重返大气,形成云雨,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③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④是人类药品原料的重要来源和医学研究的宝库。

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贫瘠。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所以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而这又正是最

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使地表植物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于崩溃。

3、亚马孙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①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②过度的迁移农业,以获得更多的粮食;③商业性伐木,木材出口换取外汇,以偿还债务;④采矿、修路、城镇建设,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移民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⑤开辟大型农牧场,以转让土地,出口肉牛和热带经济作物获取经济收益。

4、如何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

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②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③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④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⑤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⑥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5、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6、南美洲热带沙漠带南北狭长的原因:地处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位于信风带的背风坡;沿海有寒流经过;安第斯山脉逼近南美洲大陆西岸。

7、巴西迁都巴西利亚的原因:为了便于管理和开发内陆和西部地区,促进内地区域发展;分散城市职能,改善城市环境。

8、连接圣地亚哥——布宜诺斯艾利斯铁路的作用:促进潘帕斯草原牧牛业的发展;加强南美洲东西两岸地区的地域联系;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9、秘鲁寒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形成世界大渔场;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使热带沙漠直逼赤道。

10、亚马孙河流经地区人口密度小的主要原因:气候湿热;经济发展水平低。

大洋洲

澳大利亚有许多独特的珍禽异兽的原因:澳洲大陆长期与其他大陆由海洋隔绝,使得大陆上的动物进化速度较慢,从而保留了很多独特的珍禽异兽。

地理答题方法总结大全

七类综合题答题模式 题型一特征描述类 设问形式: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从……等方面归纳……主要特征”等。 思维建模 要准确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必须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解答该类试题的答题模式,并用规而专业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具体答题思路是:首先要对题目涉及区域进行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明确区域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特征分析;在描述时要注意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并且做到简洁、准确地描述。 模板典例 1.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河流、湖泊)、植被(自然带) 2.地形特征: ①主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 ②地势——海拔高低、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倾斜方向、区域极值(地势最高、低值); ③主要地形区及其分布。 3.地表环境特征: ①气候(湿、热、冷、干)②植被状况 ③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④河流发育程度 4. 气候特征: ①气温(气温高低、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 ②降水(总量、季节或年际变化) ③降水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5. 河流水文特征:①年径流量;②汛期;③含沙量;④结冰期(凌汛);⑤流速。 6.河流水系特征: ①流向与长度②流域面积③支流多少及形态 ④河网形态、密度⑤河道深浅、弯曲、宽窄⑥落差或峡谷分布 7.农业生产特征: ①农业地域类型②农作物种类及分布③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 ④生产水平(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专门化水平商品率) 8.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 9.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半球位置④相对位置。 10.等值线特征:①等值线数值高低②延伸方向③弯曲趋势④疏密变化 11.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①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②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 应用体验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区域东部地区地势特征及判断理由。

中国地理复习笔记归纳总结(特细)

中国自然地理 考点搜索 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中国的气 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 知识要点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在学习中国主要地形时,应结合中国空白政区图,先将山脉画到图上,并写上名称,然后再填写出其两侧相应的地形区名称。 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界线主要地形海拔 昆、祁、横高原、盆地4000 米以上 一 二↓三大高原、三大盆地1000-2000米 三雪、巫、太、大三大平原、三大丘陵500 米以下 第三级阶梯向东,是我国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是属于我国的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分和南海的一部分。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等。 ⒉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三水” )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但不利航运。 [补充]位于我国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交界线上的水电站主要有:黄河的龙羊峡、刘家峡、李家峡等,长江及其支流上的龚嘴、二滩等;位于我国二、三级阶梯上的水电站有:黄河的小浪底等,长江上的三峡、葛洲坝等,西江上游的天生桥、龙滩、岩滩等。 ⒊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意义: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总结: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⒋主要山脉:(落实到地图上)

华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简答题答案整理

Short-answer item Year 2001 1. 简述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基本特征 答:由于海陆分布对气候形成的巨大作用,使得在同一纬度带内,在海洋条件下和在大陆条件下的气候具有显著地差异。前者称为海洋性气候,后者称为大陆性气候。区别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指标很多,最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基本特征 1)海洋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较小。由于海洋的比热容比陆地的大,因此在夏季的时候气温没有内陆那么高,冬季的时候没有内陆那么低。另外,海上的云量一般也比陆地上多,风速较陆地答,这也能减少海上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 2)海洋性气候区的最冷月(2月)和最热月(8月)均比内陆落后一个月。 3)春温与秋温差值,气候学上通常以4月和10月气温分别代表春温和秋温,海洋性气候气温变化缓和,春来迟,夏去亦迟,春温低于秋温。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急剧,春来速,夏去亦速,春温高与秋温。 4)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比同纬度大陆性气候的多,其一年中降水的分配比较均匀,而以冬季为较多。气旋雨的频率为最大。降水的变率小,大陆性气候以对流雨居多,降水集中于夏季,降水变率大。 5)海洋性气候的大陆度比大陆性气候的大陆度小。 2. 板块边界有哪些基本类型,各有什么基本特征? 答:共有3种类型 1)拉张型边界:又称分离型边界,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它是板块生长的场所,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其主要特征是岩石圈张裂,基性、超基性岩浆涌出,并伴随有高热流值及浅源地震。如大西洋中脊、东非大裂谷等。 2)挤压型边界:又称汇聚型边界,主要以岛弧-海沟为代表。在西太平洋这种类型最为典型,如日本岛弧-海沟。这里是2个板块相向移动、挤压、对冲的地带。还有像喜马拉雅山系这样的地缝合线型边界。当两个大陆型板块汇聚时。由于发生碰撞而褶皱成巨大的山系。 3)剪切型边界:又称平错型边界,这种边界是岩石圈既不生长、也不消亡,只有剪切错动的边界。转换断层就属于这种性质的边界。 3. 依据湖水与径流的关系,湖泊是怎样分类的,并各举一例说明。(用我国的湖泊) 答:依据湖泊与径流的关系,把湖泊分为内陆湖和外流湖,内陆湖完全没有径流入海,常属非排水湖。如我国的青海湖,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主要以冰川补给为主,由于没有径流流出,故其盐分比一般的湖要高,因而形成咸水湖。外流湖以河流为排泄水道又称排水湖,湖水最终注入海洋。如我国的洞庭湖、鄱阳湖等,洞庭湖有河流径流流入,又有径流流出,经长江最后注入到东海。 4. 我国水资源有哪些主要特征。(本题答案参见赵济《中国地理》)

卫生统计学简答题汇总

统计学简答汇总 第一章:绪论(无) 第二章:定量变量的统计描述 1.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的适用范围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均表示计量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 不同点:表2-5. 表2-5 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的相异点 平均数意义应用场合 均数平均数量水平应用甚广,最适用于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 几何均数平均增减倍数①等比资料;②对数正态分布资料 中位数位次居中的观①偏态资料;②分布不明资料;③分布一端或两 察值水平端出现不确定值 2.中位数与百分位数在意义上﹑计算和应用上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 1)意义:中位数是百分位中的第50分位数,常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集中位置,反映位次居中的观察值水平。百分位数是用于描述样本或总体观察值序列在某百分位置的水平,最常用的百分位是P50即中位数。多个百分位数结合使用,可更全面地描述总体或样本的分布特征。 (2)计算:中位数和百分位数均可用同一公式计算,即 Px=L+(i/f x)(n·x%-Σf L) 可根据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百分位数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分析。 (3)应用:中位数常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集中趋势;百分位数常用于医学参考值范围的确定。中位数常和其它分位数结合起来描述分布的特征,在实际工作中 更为常用。百分位数还可以用来描述变量值的离散趋势(四分位数间距)。 3.同一资料的标准差是否一定小于均数? 答:不一定。同一资料的标准差的大小与均数无关,主要与本资料的变异度有关。 变异大,标准差就大,有时比均数大;变异小,标准差小。 4.测得一组资料,如身高或体重等,从统计上讲,影响其标准差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1)样本含量的大小,样本含量越大,标准差越稳定。 (2)分组的多少 (3)分布形状的影响,偏态分布的标准差较近似正态分布大 (4)随机测量误差大小的影响 (5)研究总体中观察值之间变异程度大小 5.标准差与变异系数的异同点有哪些? 答:标准差:是以算数平均数为中心,反映各观测值离散程度的一个绝对指标.当需要对同一总体不同时期或对不同总体进行对比时,缺乏可比性.当总体平均水平不同或计量单位不同时,用标准差是无法实现两组数据离散程度大小对比的. 变异系数: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称为变异系数,记为C·V.变异系数可以消除单位和(或)平均数不同对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 6.如何表达一批计量数据的基本特征? 答:从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两方面回答。 7. 描述计量资料离散程度(差别大小)的指标有哪些,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答:常见的几种描述离散程度的指标:极差或全距,四分位数差距,方差与标准差,变异系

地理答题思路汇总

地理答题思路 一、答题总的原则: 1.在不特殊指明 ....的情况下: (1)回答成因或因素 .....类.问题都要往两个大的方面去想: 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为原因。 自然因素 ....包括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光热水)、河流、土壤、水源、洋流、植被、资源(原料)、能源(燃料)、土地、气压带和风带、大气环流等; 人为因素 ....包括人口、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策、资金、工农业基础、历史等。 (2)回答意义影响类 .....问题时,应当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3)回答条件分析 ....类.问题时,注意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 2.作答地理综合题: (1)应注意回答的有序性 ...:学会采用分点作答;作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学会分阶段描述.特征。 (2)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逻辑性 ...: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顺序;不出现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3. 问什么就答什么,有什么就答什么(掌握基础知识是前提)。答题时尽量结合题目所给的图上信息或资料作答: 分清问什么: (1)答什么:内容关键词——答题方向:(异同点、形成原因、解决措施、区位优势、制约因素等):通常在句尾呈现,主要解决“答什么”的问题。 (2)怎样答:方式关键词(描述、说明、判断、对比回答、分别回答、归纳、概括、分析回答、评价等)。通常在句首呈现,主要解决“怎样答”的问题。 二、自然地理答题思路和要点 (一)地形 背熟世界及中国各地的地形分布,掌握它们的成因。 背熟世界板块分布,掌握它们的名称和边界类型。 1、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 地形组成:主要有什么地形、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类地形) 地势特点:海拔高度、哪里高、哪里低,向哪个方向降低(或地势起伏大或山河相间,山高谷深。) 地表状况:起伏大小、平坦或崎岖;是否有流水、风力、冰川地貌发育 地形分布:主要地形区名称、分布方位、伸展方向 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①等高线的分布②河流流向③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放射状即山地) 2、分析地形成因 ①板块作用形成的地形:板块碰撞、板块张裂 ②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地壳运动抬升(隆起)、凹陷;褶皱、断层(宏观地貌) ③外力作用形成地形: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的侵蚀、堆积作用(微观地貌) 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 (1)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广东)。 (2)三角洲形成的条件:①河流流量及流速、含沙量大小、②入海口附近地形条件③海岸地形及沿岸海水运动 (3)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贵、云)。 (4)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作用: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 (5)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6)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沙漠)、黄土高原。

关于地理个人工作总结归纳

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是初二年的地理教学工作,一学期下来,我收获颇丰,有经验,有教训,有挫折,也有喜悦.。最大的体会是老师间的竞争合作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也体会到学生的学习任务要实到位才能保证他们的成绩,要教好一个学生不难,但是要教好整个班级四、五十个学生就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在思想上我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恪守良好的师风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认为,要想在学生心目树立自己的威信,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的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还要在道德行为上以身作则,以已服人。 在教学方面,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虚心求教,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首先是做好备课工作,新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加贴近生活,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讲课时加入生活元素。对此我每学期都订阅了地理教学参考,通过认真阅读研究和经常上网了解相关的学科信息,还关注每天的新闻时事等,通过这样可以说经常可以在课堂上加入一些新鲜元素。当然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我通过课堂观察、课后了解和测验了解他们的原有基础,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考虑教法,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和安排活动,备教材,也备学生。 再者,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是关键。在课堂上老师要合理组织好内容,优化教学手段,作好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信息反馈,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但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做到收放自如。不能让学生过于活跃,否则不利于控制课堂纪律,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我觉得对于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对学生不能放任自由,所以我选择传统与自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也是我的一个心得体会,把主要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给出,然后采取组内合作和组间竞赛来分析解决问题,最后评出优胜组,此法颇受学生欢迎。 还有,适量适时的练习、作业和测验也是必要的。课后通过对学生的作业、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每次测验中总结学生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加以强调订正。让学生改正后告诉我为什么,确保他们真正懂,使知识真正得到理解巩固。 最后,为了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要对学生分层次进行适当的培优扶差。对于中等生,主要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启发他们的思维。对后进生,要进行思想补差和知识补差,二者不可偏废。坚持对差生进行分类补差,采取集体和个引辅导的方式,逐人逐科落实。 当然,在工作上我还是存在许多不足。譬如,课堂上不能及时地关注到每个学生,让每个人都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因为教的班级多,不能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落实到位等等。因此经常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使我长进不少。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时光飞逝,紧张而又繁忙的一学期即将结束,回首这一学期的工作,忙中有乐,忙中有得。本学期我主要承担八年级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这里我要感谢各位领导一学期来给我的帮助和关怀,感谢各位班主任老师和各位同仁给我工作上的支持和鼓励。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这一学期我的工作情况。 一、认认真真付出,踏踏实实工作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三重性”: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地理学研究、区域地理学研究 “表层”的别称:“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 部门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宇宙天体:恒星、行星、卫星、陨石、小行星、彗星、星云、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被规定为矮行星) 地球的三个切片:赤道面(与地轴垂直所截出最大截面所在面)、黄道面(地球轨道所在面)、白道面(月球轨道所在面) 科里奥利力方向:南左北右 地球圈层内三圈:地核、(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壳 地球圈层外三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地理学六圈层: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陆地水: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矿物水 海陆两半球:海半球(新西兰东南)、陆半球(法国南特附近) 大洲分界:(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欧非)直布罗陀海峡;(亚美)白令海峡;(美洲)苏伊士运河; 岛屿: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 造岩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钛、氢、磷、碳、锰…… 造岩物质:硅酸盐类、含氧盐类、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卤化物、单质 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普通辉石、普通角闪石、橄榄石 岩石种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按矿物分):酸性岩、中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岩浆岩(按形成分):喷出岩、侵入岩 岩浆岩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沉积岩:碎屑岩类(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类(钙质页岩、铁质页岩、炭质页岩)、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超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特性: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构造运动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垂直作用 沉积建造: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地层接触关系: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水平构造:桌状地台、平顶山、方山 倾斜构造:单面山、猪背岭 褶皱构造:向斜山、背斜谷、背斜山、向斜谷 断裂构造:一线天、试剑石、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悬谷、错断山脊

统计学简答题整理

统计学简答题整理 第一章P11 1.获取直接统计数据的渠道主要有哪些?及区别在于? 普查、抽样调查 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这是一种摸清国情、国力的重要调查方法。花费的时间、人力、财力和物力都较大,间隔的时间较长。而两次普查之间的年份以抽样调查方法获得连续的统计数据。 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中应用最广、最为重要的调查方法,它是通过随机样本对总体数量规律性进行推断的调查研究方法。存在着由样本推断总体产生的抽样误差,但统计方法可以估计出误差的大小进一步控制误差;节省人力、财力、物力,又能保证实效性 2.简要说明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非抽样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有关环节工作失误造成的。(它包括调查方案中有关规定或解释不明确所导致的填报错误、抄录错误、汇总错误,不完整的抽样框导致的误差,调查中由于被调查者不回答产生的误差,还有一种人为干扰造成的误差即有意瞒报或低报数据等)。非抽样误差在普查、抽样调查中都有可能发生,但可以避免。 抽样误差是利用样本推断总体时产生的误差。(由于样本只是总体的一部分,用样本的信息去推断总体,或多或少总会存在误差,因而抽样误差对任何一个随机样本来讲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可计量、可控制)。抽样误差与样本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关系。 第二章P51

1.统计的计量尺度 ①列名尺度(定类尺度):是按照某一品质标志将总体分组之后,对属性相同的单位进行计量的方法。各组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没有大小、高低、先后之别。 ②顺序尺度(定序尺度):是按照某一品质标志将总体分组,对等级相同的单位进行计量的方法。各组之间的关系是有顺序的,可以进行排序。 ③间隔尺度(也称定距尺度):是按某一数量标志将总体分组,对相同数量或相同数量范围的单位或其标志值进行计量的方法。其特点是不仅可以进行排序,还可以计算不同数值之间的绝对差距。 ④比例尺度(也称定比尺度):是类似于间隔尺度,又高于间隔尺度的计量方法。其特点是不仅可计算数值的绝对差异,还可以计算数值的相对差异。 2.简述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 概念: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选择一定的分组标志,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组的统计方法。其目的是使组与组有明显差别,同一组中具有相对的同质性。(例:人口按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分组;企业按规模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 作用:1.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 2.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 3.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3.简述众数、中位数和均值的特点与应用场合。 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反映了标志值分布的集中趋势,是一种由位置决定的平均数。可以没有众数也可有两个。

关于地理备课组总结归纳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地理备课组 工作总结 一、研究考纲,优化复习教学 1、认真阅读考纲,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2、立足课本,夯实双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网络的构成,这也比较符合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 二、合理安排,把握复习节奏 我们把高三地理复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按教材的顺序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打破常规的章节,对知识进行重组,侧重于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为查漏补缺,调整心态,做好考试前的准备。 三、加强归纳,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基础。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加强归纳整理,形成体系,准备笔记本和问题本,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突出主干,注重在区域中进行复习 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特点,形成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把地理知识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这样,可以让学生地理知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我们在本学期中让学生多次填中国和世界空白图,加强学生对区域的熟悉程度。 五、训练解题,练习答题建模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所以我们在本学期中在课堂教学中注重:1、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提高解题水平。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一种新趋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挖掘题目中包含的隐含条件,各个击破,求得正确答案。3、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考核我们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自然地理学实习总结报告

自然地理学实习总结报告 一、实习目的 1.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简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

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通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后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3)石幔帘 在溶洞的四厅中我看到一幅壮观的场面,一高达30米左右的

统计学简答题

统计学简答题 1、统计的含义与本质是什么? (1)“统计”一词可以有三种含义:统计活动、统计数据、统计学 统计活动是对各种统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做出相应的推断、分析的活动,通常被划分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个阶段; 统计数据是通过统计活动获得的,用以表现研究现象特征的各种形式的数据; 统计学则是指导统计活动的理论和方法,是关于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 (2)统计的本质是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的思想。 2、统计学的学科性质: 1、统计学就其研究对象而言,具有数量性、总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现象的数量方面。 2、统计学就其学科范畴而言,具有方法性、层次性和通用性的特点。 3、统计学就其研究方式而言,具有描述性和推断性的特点。 3、总体、样本、个体三者关系如何?试举例说明。 总体:就是统计研究的客观对象的全体,是由所有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事物所组成的集合体,有时也称为母体; 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抽区的一部分个体所组成集合,也称为子样;组成总体的每个个别事物就称为个体,也称为总体单位。 (1)总体与个体的关系(可变性) 总体容量随着个体数的增减可变大或变小; 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中的个体可发生变化; 随着研究范围的变化,总体与个体的角色可以转换 (2)样本与总体的关系 样本是所要研究的对,而样本则是所要观测的对象,样本是总体的代表和缩影。 样本是用来推断总体的。 总体和样体的角色是可以改变的。 4、理解标志、指标、变量三者的含义?标志与指标的联系与区别? 标志是用以描述或体现个性特征的名称; 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数值; 从狭义上看,变量是指可变的数量标志;从广义上来看,变量不仅指可变的数量标志,也包括可变品质标志,因此,可变标志就是变量。 (1)标志与指标的区别:指标和标志说明的对象不同,指标说明总体的特征,标志则说明个体的特征;指标与标志的表现形式不同,指标是用数值来表现的,而标志则既能用文字来表现品质标志,也能用数字来表现数量标志。 (2)标志与指标的联系:标志是计算统计指标的依据,即统计指标数值是根据个体的标志综合表现而来的;由于总体与个体的确定是相对的,可以换位的,因而指标与标志的确定也是相对的、可以换位的;指标与标志同属于变量的范畴。 5、什么是统计指标体系?有哪些表现形式? 同一总体多个反面数量特征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形成的体系称为统计指标体系表现形式: 数学等式关系:若干统计指标之间可以构成一个等式关系 相互补充关系:各个指标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不同方面开说明现象的数量特征 相关关系:各个指标之间的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原因、条件和结果关系:若干指标中有的是原因,有的是条件有的则为结果

地理综合大题答题方法

(一).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河流、土壤、自然资源、自然灾害、自然(生态)环境等几方面入手。 举例:简述井冈山旅游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答:低山丘陵;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红壤为主;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夏季易发生洪水、滑坡、泥石流等 灾害;易产生水土流失。 2、对地理位置(区位)特征的描述: 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四套定位)、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一套定位)、政治区位(邻国)、经济区位及交通区位 (以海南岛为例,见选修二第104 页)。举例:描述拉萨市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答:地处300N ,纬度位置低;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3、对地形特征的描述:“海拔地势加起伏,地形类型及分布,海岸曲直做候补” 举例:描述我国青 藏高原区的地形特征?答:平均海拔4000 米以上,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高原边缘和内部分布 着一系列雄伟的山脉,山脉之间,高原起伏和缓“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4、对气候特征的描述: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有时考虑光照)入手。举例:描述伦敦的气候特征?答:冬季温和,夏季凉爽,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均匀;光照条件较差 5、对河流水系特征的描述:干流长短,流域大小,河网密度,弯曲河道,水系形态,支流多少,宽窄深浅,湖泊有否,起止流向,有时提到 举例:描述尼罗河的水系特征?答: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发源于东非高原,向北注入地中海;流域面 积较小;支流少;为外流河。 6、对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补给水位和水量,季变年变后两项,水能系列加航运,冰期汛期含沙量。(汛期:春汛、夏讯、冬汛、凌讯) 举例:描述松花江的水文特征并分析成因?答:松花江纬度高、冬季长气温低、结冰期长;春季积雪 融水补给,而出现春汛,且在流向高纬的河段有凌汛现象;降水集中夏季,有明显的夏汛;流经地区 林木茂盛,含沙量小;由于补给水较充足,汇入的支流较多,水量较丰富;上游坡度大,水流急,水 能资源丰富,下游流速平稳,航运条件较好。 (二)、人文要素的分布特点描述 7、农业特点的描述:农业地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和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耕作方 式(铁犁牛耕、机械化等)、制度、经营方式(小农经济、集约化、专业化等)、农业现代化水 平,商品率。 如: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略) 8、工业特点描述:工业地位、工业发达程度和技术水平、工业部门结构、工业产品及研发投入、工 业原料和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等。 如:意大利新兴工业的特点和美国硅谷高新技术工业的特点?(略) 9、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的描述:面状分布:平原;线状分布: 沿河流海岸线交通线分布;点状分 布:沙漠中绿洲。 10、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描述: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 、“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要说明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哪一个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说叠加在哪一个地形之上。 如:上海市分布在哪里?——上海市分布在长江三角洲,黄浦江畔两岸。 ①、“点”状分布一般有“众星拱月状”,“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 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 如北京市城镇体系分布规律是西北较稀,东南较密。上海“宝山钢铁厂”分布在上海市区的东北方向,北临长江。

最完整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3)(精华版)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地球表面的水陆面积比例:海洋71%,陆地29%,三分陆地1 七分海洋。 、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2 洋洲。( 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能在世界地图上准确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3 亚洲、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 、陆地地形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类。 4 、在地形图上能找出喜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青藏高原、亚5 马孙平原。 、阅读大洲地形图,判断大洲的地形大势。 6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分7 别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 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8 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风雨、冷热、阴晴等) ,1 天气是短时间的,经常变化的。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比较 稳定的。 、知道常用的天气符号。 2 、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单位是℃,测定方法用温度计。 3 、一天中的气温有变化,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 2 时左4 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的. 气温有变化,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高气温是7 月份,最低气温是 1 月份,南半球相反。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5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的 差值。 、气温的垂直变化:同一地点,海拔每升高100 米,气温下降6 0.6 ℃。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自然地理学知识整理 题型: 填空题1分*16=16分名词解释3分*7=21分作图题6分*3=18分简答题6分*6=36分论述题9分*1=9分 二○一○年十二月

绪论 ★1·地球表层的空间界限: 大多数学者:上界为对流层顶,下界为沉积岩底部,包括大气圈的对流层,岩石圈的沉积岩部分,整个水圈和生物圈,共十几千米。 ★2·地球表层的特征:P40-41 1 太阳能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转化主要发生在地表。 2 固液气三态并存于地表,且相互转化。 3 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生物,土壤层)--这是 负熵增长的表现。 4,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3·环境:是指主体或研究对象以外的,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第一章地球 1·天体的概念 广义的天体 宇宙间各种物质客体通称天体,表现为多种存在形式:一部分物质以电磁波、星际物质等形式弥散在空间;另一部分则积聚、堆积成团,表现为各种堆积形态的积聚实体,如恒星、行星、彗星、星云等,称为积聚态天体。通常将包括星际物质和各种积聚态天体在内的宇宙物质,统称为天体,而不包括电磁波。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排序、运动特征、显著特点 3·日地距离:1.496×108 km,一个天文单位。 ★4·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球形形状使得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并由此形成地球上的温度带。这是地域分异规律得以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脚点。 ★5·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 版本一: 地球的大小适中。如果太大,超过太阳质量的0.07,则产生热核反应,演变为恒星;如果质量太小,则无法吸引大气,不会产生大气圈,地球就会像月球一样,不会孕育出生命,而且将会被小行星、流星和彗星撞击得千疮百孔。 版本二:地球的巨大质量,可以吸引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有了大气圈,才能保住水圈,形成生物圈。

统计学原理简答题汇总

统计学原理简答题汇总 一说到统计学原理简答题,大家都会连声抱怨:好多内容要背啊,好难背啊,不过一切抱怨过后还是要继续努力。我个人觉得,统计学原理简答题还是以理解为主,只要大概意思有了,那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1.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有什么区别? 答:统计标志通常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表示,如学生的性别、职工的文化程度等,品质标志不能直接汇总为统计指标,只有对其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进行汇总综合才能形成统计指标即总体单位总量;数量标志则表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其标志表现用数值来表示,即标志值,如学生的成绩、职工的工资等,它们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总体单位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运作的结果。数量标志值可直接汇总综合出数量指标。 2.举例说明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有何不同? 答:标志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特征或属性,即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例如:工人的“工资”是标志,而工资为“1200”分,则是标志表现。 3.一个完整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发下主要内容:(1)确定调查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拟定调查表;(4)确定调查时间和时限;(5)确定调查的组织和实施计划。 4.举例说明如何理解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 答:调查单位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是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填报单位是负责向上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两者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一致的。例如: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进行普查时,调查单位是每一台工业生产设备,而填报单位是每一个工业企业。但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时又是一致的。例如:对工业企业进行普查时,调查单位是每一个工业企业,而填报单位也是每一个工业企业,两者一致。 5.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何区别? 答:调查对象是应搜集其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调查单位是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单位,它是进行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报告单位也叫填报单位,它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一般是基层企事业组织。 6.简述什么是普查及普查的特点。 答: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例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基本生产单位普查等。 普查的特点:(1)普查是一种这连续调查。(2)普查是一种全面调查。(3)普查能解决全面统计报表不能解决的问题。(4)普查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而不能经常进行。 7.简述变量分组的种类及应用条件。 答:变量分组包括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离散变量变动幅度小,分组可以选择单项式分组。如果离散变量的变动幅度较大,分组应该选择组距式分组。而对于连续变量只能用组距式分组。 8.某地区对占该地区工业增加值三分之二的10个企业进行调查,你认为这种调查方式是重点调查还是典型调查?为什么? 答:首先,从该题内容可知该地区对工业企业进行的是一种非全面调查;第二,非全面调查包括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这三种非全面调查的主要区别是选择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抽选单位,重点调查是根据单位标志总量占总体标志总量的比重来确定调查单位,而典型调查是依据对总体的分析,有意识地选取调查单位。因此,

【专题突破】2020高考地理环境问题答题思路集锦

【专题突破】2020高考地理环境问题答题思路集锦 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治理措施等;循环经济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和影响等。试题信息多以坐标图、区域图和文字材料等形式呈现,选择题、非选择题中都可能出现,如2017年全国卷Ⅱ第36(2)(3)(4)题就是以山西省焦化产业为背景,考查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及治理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治理对策如下表所示: 【方法总结】 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 (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先应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入手,判断该环境问题是属于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再结合有关知识分析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分布等。例如题中涉及的大气污染属于环境污染。 (2)分析成因: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环境问题,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例如题中分析乌兰巴托市空气质量差的原因,要考虑自然和人为原因,而人为原因是分析重点。 (3)分析后果与危害: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问题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表述。 (4)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根据具体问题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表述。 高考地理中的重要的几种环境问题 一、温室效应问题 1.产生原理: C O2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增高。 2.产生原因 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泄大量的 C O2。 ②森林被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 O2减少,使大气中C O2的含量增多。 3.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精华版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小编推荐: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20xx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xx年神州5号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