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和神明,合脉开窍于舌,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肺主气和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开窍于鼻,合皮其华在毛,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统血,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为脾志,涎为脾液,生理特性为主生清,喜燥恶湿。

肝主疏泄和调畅情志、气机、脾胃纳化和胆汁排泄功能,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调畅任督二脉,藏血,合筋其华在爪,怒为肝志,开窍于目,生理特性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

肾藏先天和后天之精,主水液代谢,纳气,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生理特性为主降和喜润恶燥;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与六腑不同。

其中,脑主神志,髓主精髓,骨主生髓,脉主血液循环,胆主决断,女子胞主生殖。

中医五脏六腑系统归纳总结

中医五脏六腑系统归纳总结

中医五脏六腑系统归纳总结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它描述了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功能和相互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些脏腑相互配合,协调运作,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下面将对五脏六腑系统进行归纳总结。

一、心脏心脏是五脏之首,被认为是人体的统治者。

中医认为心主循环与神明,它的主要功能是掌管血液循环、调节情绪和思维活动。

心藏神,精神活动与心脏有着密切关系。

心脏的功能状态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二、肝脏肝脏是五脏之一,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储藏血液、调节血液供应和排毒。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情绪、协调气血、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肝脏的健康与情绪的平衡息息相关,情绪波动过大会影响肝气的畅通。

三、脾脏脾脏是五脏之一,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气血生成。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管理着人体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免疫功能。

脾气虚弱会导致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等症状。

肺脏是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血循环。

中医认为肺主气,具有呼吸调节、气血运行的作用。

肺脏的功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比如季节变化、天气变化等,所以要保持肺部的健康需要注意呼吸道卫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

五、肾脏肾脏是五脏之一,被称为“将军”,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掌管着人体生长发育、繁殖能力和生殖功能。

肾气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生命力和免疫力。

六、胆腑胆腑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和调节胆囊的排泄。

中医认为胆腑与情绪有着密切联系,胆气郁结时可导致情绪烦躁、易怒等症状。

七、胃腑胃腑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

中医认为胃脉主病,胃与脾密切相关,胃的消化功能与脾的运化功能息息相关。

八、小肠和大肠小肠和大肠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进行食物的进一步消化、吸收和排泄。

中医认为小肠的功能主要是将胃中的食物进行消化分解,将有用的物质吸收进血液,不需要的废物通过大肠排出体外。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五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

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

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木-生长、生发、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但过度则害。

比如怒则伤肝。

范进中举是过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再比如适当的甘味是补脾的,但味过于甘,又能呆胃滞脾。

五行的生克关系实线表示相生;虚线表示相克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为叙述方便,生者称为母,被生者称为子)。

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它认为人体由五脏和六腑构成,而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不仅仅是生理功能的载体,更代表了人体的精气神状态。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五脏和六腑出发,介绍中医对它们的基本认识和功能。

五脏:一、心:心主血脉,开窍于舌。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律乃情志,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宰器官,主要负责血液的循环和情志的活动。

心气不足则会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二、肝:肝主疏泄,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主要负责疏泄气机、藏血、调节情志,还有保证疏泄功能的平稳运行,肝的气机不畅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月经不调等症状。

三、脾:脾主运化。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主要负责水液代谢、调节四肢运动、提供营养,脾的功能正常与否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运动能量。

四、肺:肺主呼吸,在中医理论中,肺主呼吸,主要负责呼吸和气喘等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肺病和气喘。

五、肾:肾主藏精,在中医理论中,肾主藏精,主要负责生殖和排泄,是五脏之一,肾阳虚会引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等症状。

六腑:1.胆:胆主决策胆在中医理论中,胆主决策,主要负责决策与勇气,胆气足则决心坚定,意志坚毅,气虚则多犹豫不决、胆小怕事。

2.胃:胃主受纳,在中医理论中,胃主受纳,主要负责受纳进食,消化吸收,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胃病、消化不良等。

3.小肠:小肠主分清,在中医理论中,小肠主分清,主要负责分清浊清,吸收精华,排除杂质。

4.大肠:大肠主传导,在中医理论中,大肠主传导,主要负责传导和排泄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便秘、肠病等。

5.膀胱:膀胱主排泄,在中医理论中,膀胱主排泄,主要负责排泄和存尿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尿失禁等。

6.三焦:三焦主运化在中医理论中,三焦主运化,主要负责化精、排泄,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内分泌失调、排异排毒等。

中医五行五脏六腑

中医五行五脏六腑

中医五行五脏六腑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店铺在此整理了中医五行五脏六腑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中医五行五脏六腑介绍一、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有“木”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有“火”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有“金”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二、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

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

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的关系。

总之,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行:木火土金水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胆:叫做中正之官、决断;胃叫做仓廪(lin)之官,胃火盛,饥饿快,上牙痛为胃经,内廷穴;小肠为受盛之官,收取精华;肾主管小肠收来的精华。

大肠为传道之官,排除糟粕,下牙痛为大肠经,合谷穴颊车穴。

三焦为孤俯,决渎之官,通调水道,为总领五脏六腑和内条外;膀胱为州都之官,主气化。

中医五行与五脏六腑的关系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有五脏就有六腑,五脏和六腑是经络关系。

肝为经,胆为络,心为经,小肠为络,脾为经,胃为络,分泌系统是胰腺,肺为经,大肠为络,肾为经,膀胱为络,肝为经,胆为络,肝胆相照,相互影响。

五脏六腑的知识,太全面了。

五脏六腑的知识,太全面了。

五脏六腑的知识,太全面了。

五脏功能
1、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
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
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
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
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脏与养生的关系
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

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

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

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

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康福九号。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

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中医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维护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健康,其中对五脏六腑的理解与调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五脏六腑的概念中国古代医学将人体内脏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和肾,而六腑则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中医理论认为,五脏六腑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一个脏腑的失调都会影响整体健康。

二、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1. 心脏:中医视心脏为主宰血脉、调节情志的重要脏器。

中医强调心脏的活动与情绪的关联,认为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会影响心脏功能。

调养心脏的方法包括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运动等。

2. 肝脏:中医将肝脏视为整个人体的“将军”,主要参与气血的调节和储存。

肝脏失调常表现为情绪不稳、胸闷、头晕等症状。

中医调养肝脏的方法包括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调理、适当活动等。

3. 脾脏:中医将脾脏认为是消化吸收的主要脏器,也是体内气血生化的基础。

脾脏失调常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问题。

中医调养脾脏的方法包括合理饮食、定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4. 肺脏:中医将肺脏视为人体的“将军”,主要负责呼吸和体内气血的循环。

肺脏失调常表现为咳嗽、气短、容易感冒等症状。

中医调养肺脏的方法包括多呼吸新鲜空气、保持室内湿度、适当锻炼等。

5. 肾脏:中医将肾脏视为生命的根基,主要负责水液代谢和生殖系统的调节。

肾脏失调常表现为腰痛、遗尿、性功能障碍等问题。

中医调养肾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补肾食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三、五脏六腑的调养方法中医强调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等方式来调养五脏六腑,以达到平衡人体阴阳和谐的状态。

1. 饮食调养: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平衡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

饮食调养的原则包括避免偏食、注意荤素搭配、适时进食、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内脏之五脏六腑正确解说

内脏之五脏六腑正确解说

内脏之五脏六腑正确解说内脏是指在体腔内,借管道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的器官的总称。

平时大家口中说的五脏六腑就是指内脏器官。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人体的阴阳属性毫无疑问是细胞的阴阳属性发展演化出来的,这一阴阳的演化过程是不断的气分阴阳的过程,是阴阳二气相互间不断作用的过程,是生命之气不断积累的过程,是“气形”不断转化的过程,是生命在不同层次上的辩证发展过程。

明确了各种脏器均是从消化道“长”出来的情况后,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长”,即各个脏器“长”的过程符合不符合阴阳的规律,是如何按照阴阳的规律性长成现有的相互间位置关系的,这种关系又恰好使内脏整体上构成阴阳图结构。

从解剖位置上说,心血管系统、肝胆脾胰系统、呼吸系统分别从消化道的下、中、上三个部位起源发生的,或者说在时间上映射着原始消化管的下、中、上三个部位,是消化道在不同位置上的一气而分阴阳。

上、中、下所产生的结构不是独立无关的,它们在人体内脏整体的更高层次上构成内脏阴阳图的结构部分。

首先看消化与循环的关系。

原始的消化循环腔作为一气分阴阳,产生了两个系统即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

在功能特点上,循环系统中的血液一刻不停地流动,血液的流动性远远大于消化腔食物的运动,因而循环系统的运动特性强于消化管。

二者均是运动性脏器属阳,但阳气旺盛的程度有差异,故循环系统为阳中之阳,而消化系统为阳中之阴。

原始的消化循环腔的功能相当于一段微小的肠管,功能上对应着人的肠道位置,位置靠下。

阳在下则升,故随着生物体体型的扩大,消化系统的运动特性也要向上发展,循环系统产生后其运动特性要向上发展。

胃是肠的特化和发展,运动特性强于肠故位置在肠的上面。

在人的体位置关系上,背为阳而腹为阴,故循环系统解剖位置的主体应该在消化系统的背侧,归其阳位。

现实人的消化系统与循环系统的解剖关系符合阴阳的关系,消化道位于大血管的腹侧,大血管位于消化道的背侧。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分别指肺、心、肝、脾、肾五脏和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六腑。

每个脏腑的功能是不同的:
1. 肺:主司呼吸,将人体吸入的气体转化成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处以供身体使用。

2. 心:主循环,将受肺部氧气的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与营养输送全身,使身体各部位能够正常运转。

3. 肝:主司调节,负责人体代谢、血液循环、营养吸收、贮藏、释放等重要功能。

4. 脾:主司消化,掌管消化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

5. 肾:主司食物消化,掌管体水代谢、排泄,调节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维护心血管系统健康等。

6. 胃:主司消化,是人体消化器官的第一站,负责将进入口腔的食物通过消化分解、吸收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

7. 大肠:主司排泄,帮助人体排出无用的污物。

8. 小肠:主司吸收,将胃中消化好的食物渗透到血液循环中。

9. 膀胱:主司排泄,控制体内废物的排泄。

10. 胆:主司消化,帮助胃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从而更容易吸收。

11. 三焦:主司代谢,是人体代谢功能的重要机构。

被中医学家形象地比喻为“人体的厨房”,负责调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协调性。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1、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管血液循环和神志活动。

2、肝:肝主疏泄,与情绪、消化等功能有关。

3、脾: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
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4、肺:肺主气,主管呼吸和氧气的交换。

5、肾:肾主藏精,与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密切相关。

6、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容纳和初步
消化食物。

7、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排泄糟粕。

8、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负责进一步消化
食物并吸收营养。

9、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统称,它没有具体的
解剖位置,但与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有关。

10、膀胱:膀胱主要的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11、胆:胆与消化功能有关,参与胆汁的贮存和排泄。

五脏六腑的概念强调了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三焦、胆、胃、大肠、膀胱。

五脏之心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需要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2、心藏神。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

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

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

换言之,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都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

其三,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

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

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

“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膳正要·序》)。

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

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心的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

心脏阳热之气,不仅维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又有温养作用。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中医解读五脏六腑

中医解读五脏六腑

中医解读五脏六腑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六腑密不可分。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不仅是生理功能的实体,更代表着人体的精气神及各种生理病理变化。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索一下中医对五脏六腑的解读。

心脏是人体重要的脏腑之一,中医认为它主管人的情绪活动,与思维、记忆、睡眠等功能密切相关。

心脏的阳气充盛时,人会感到兴奋、精力充沛;而阴气过盛则会导致心悸、失眠等症状。

此外,中医还将心脏与舌、面色等进行了关联,通过观察这些外在症状,可以对心脏的健康状况做出初步判断。

肝脏在中医中被赋予了调整情绪、解毒的功能,被视为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肝主疏泄,与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肝脏的失调往往导致脾气急躁、易怒、容易产生情绪波动等症状。

此外,中医认为肝主藏血,肝血不足会导致面色苍白、月经紊乱等问题。

脾脏是人体的消化吸收中心,被称为“后天之本”。

它主持水谷的运化,如果脾功能不好,就会导致食欲不振、肥胖、腹泻等问题。

中医还将肌肉和四肢也与脾脏联系在一起,认为脾虚会导致肌肉无力、四肢倦怠。

肺脏是呼吸系统的核心,中医将其与情绪、痰湿有关联。

肺主气,健康的肺脏可以保证人体呼吸顺畅,但如果肺气不畅,就会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

此外,中医也将皮肤、毛发与肺脏联系在一起,肺的失调会导致皮肤干燥、毛发无光泽。

肾脏在中医中被视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的生殖、生长和发育的关键脏器。

肾主藏精,如果肾虚则会导致性功能低下、遗精、尿频等问题。

中医还将骨髓和耳朵与肾脏联系在一起,肾的失衡会导致骨质疏松、耳鸣等症状。

六腑中的胆囊是中医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器官,被称为“胆主刚毅”。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帮助消化和排泄。

胆虚会导致消化不良、胆结石等问题。

中医还认为胆囊与眼睛有关,胆火旺盛时会出现目赤、目痛等症状。

胃是中医理论中消化系统的中心,被视为“五脏之海”。

胃主受纳和腐熟食物,如果胃功能不好,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胃胀、恶心等症状。

传统中医---五脏六腑

传统中医---五脏六腑

传统中医---五脏六腑五脏六腑五脏六腑是传统医学的脏腑学说的内容。

属于中医基础理论之一。

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

其内容包括五脏与六腑,此外还有奇恒之府。

五脏六腑、奇恒之府是构成人体的三种不同的组织结构。

这三种组织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与肢体组织(肌肉、皮肤、脉管、筋膜、骨骼等)、外部器官(眼、耳、口、鼻、舌、前后阴等)都是有机联系着的整体。

如:五脏之间有着相互资生与制约的关系;六腑之间有着承接合作的关系;脏与腑之间有着表里相合的关系;五脏与肢体、五官之间有着所主与归属、开窍的关系等等。

这样就构成了人体内外各部功能上的相互联系的整体。

所以中医在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强调从整体出发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一、五脏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之外还有心包络,实际是六脏。

但因心包络是心的外围,有保护心的作用,其病理变化大致与心一致,所以习惯上仍称五脏。

1、心(附心包络)心在五脏中占首位。

它的主要功能是主持血脉。

即主管血液在脉管内的循环运行,向各组织器官输送养料,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机能活动。

同时心又主神明(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因此中医所说的心,不仅包括解剖学里所指的心脏,而且还包含着大脑皮层的活动,所以说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

(1)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是主持血液运行的动力,脉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面部和舌质是反应血液运行功能的外部表现。

所以心脏功能的盛衰,是可以从脉搏、面色和舌质三个方面进行观察的。

如果脉跳不快不慢,柔和有力,面色润泽,舌质红润,即可认为是心脏功能正常的表现。

(2)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是心的又一重要功能。

故有“心者,精神之所舍也”的说法。

因此精神充沛,意识清楚,思维不乱,即可视为心功能正常的一种表现。

(3)汗为心液汗是津液之一,与心有密切关系。

异常的出汗往往与心有关;如腠理(即汗孔)不固而自汗。

除了肺气虚之外,常因心阳不足所致。

阴虚的病人容易出现阳亢浮越。

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和位置

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和位置

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和位置何谓五脏六腑:“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胆、小肠、大肠、胃、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主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一、五脏(一)心脏心脏位于胸腔内,左、右之间,约1/3在右侧,2/3在左侧,所以心尖搏动在左前胸。

心脏约比本人的拳头销大,呈圆锥形。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脏内面是空腔,被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个部分。

心房和心室分别与主动脉、肺动脉、腔静脉和肺静脉相通。

心腔内有二尖瓣、三尖瓣。

另外,还有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这些瓣膜在心脏搏动时,促使心腔内的血液向一定方向流动,推动血液循环(二)肝脏肝脏在人体位置和形态结构:肝脏主要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大部分肝为肋弓所覆盖,仅在腹上区、右肋弓间露出并直接接触腹前壁,肝上面则与膈及腹前壁相接。

从体表投影看,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骨,右腋中线平第6肋骨处;肝下界与肝前缘一致,起自肋弓最低点,沿右肋弓下缘左上行,至第8、9肋软骨结合处离开肋弓,斜向左上方,至前正中线,到左侧至肋弓与第7、8软骨之结合处。

一般认为,成人肝上界位置正常的情况下,如在肋弓下触及肝脏,则多为病理性肝肿大。

幼儿的肝下缘位置较低,露出到右肋下一般均属正常情况。

肝的位置常随呼吸改变,通常平静呼吸时升降可达2—3cm,站立及吸气时稍下降,仰卧和吸气时则稍升,医生在给患者肝脏触诊检查时,常要患者作呼吸配合就是这个道理。

肝脏是人体最大腺体,正常肝呈红褐色,质地柔软。

成人的肝重量相当于体重的2%。

据统计,我国成人肝的重量,男性为1157-1447g,女性为1029-1379g,最重可达2000g左右,肝的长、宽、厚约为25.8cm、15。

2cm、5.8cm.肝右叶上方与右胸膜和右肺底相邻;肝左叶上方与心脏相连,小部分与腹前壁相邻;肝右叶前面部与结肠相邻,后叶与右肾上腺和右肾相邻;肝左叶下方与胃相邻。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

脏者,藏也。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故为五脏。

“腑”是指空心的器官,有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受五脏浊气,名传化之府,故为六腑。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2、心藏神心的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

心脏阳热之气,不仅维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又有温养作用。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窍为舌。

心在志为喜。

心在液为汗。

心与夏气相通应。

心外应胸膺。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五脏之肺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

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

与大肠、皮、毛、鼻等构成肺系统。

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脏。

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

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为五脏之长。

肺与四时之秋相应。

肺的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1.肺主气:①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

②肺主呼吸之气。

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2.肺主行水: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的疏通和调节作用。

由于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所以说“肺为水之上源”(《血证论‘肿胀》)。

3.肺朝百脉:全身血脉均汇总流经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呼吸交换,因此说肺朝百脉。

中医解读五脏六腑

中医解读五脏六腑

中医解读五脏六腑五脏六腑指什么?中医解读五脏六腑2012年11月12日10:38家庭医生在线综合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五脏就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

脏者,藏也。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故为五脏。

“腑”是指空心的器官,有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受五脏浊气,名传化之府,故为六腑。

【五脏】心脏功能一、支配意识——就是思考、记忆、判断等精神状态。

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二、支配血脉——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

肝脏功能一、储藏血液——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

二、五脏之冠——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

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三、厌恶拘束——肝有喜好舒畅、厌恶拘束的性质,所以精神上受到压力,肝就会动气、焦急,造成肝功能异常。

更年期的障碍以及经理级的职业病,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肝病。

脾脏功能一、支配食物的吸收——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

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

二、支配肌肉、手、脚——身体过胖、太瘦或手脚冰冷,不想活动都是脾功能异常的症状。

三、支配血液——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肺脏功能一、支配呼吸——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

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

二、支配酸津液的循环——津液循环也在肺的支配下进行。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小肠主液”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7
37/42
大肠生理功效
1.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收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食物残渣,
再吸收其中多出水液,形成粪便,传送至大 肠末端,经肛门而排出体外。“传导之官”。 大肠传导糟粕功效失常:大便秘结或泄泻。 湿热蕴结大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心主血脉生理表现:
A 面色红润光泽 B 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 C 脉象和缓有力 D 胸部舒畅。
8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8/42
2.心主神志(又称 心藏神或心主神明)
(1)神含义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表现。 普通称之 为广义神。即 “形征”,包含面色表情,目光眼
神,言语应答,意识思维,肢体活动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1
11/42

解剖形态: 肺位于 胸腔,居横膈之上, 上连气道,与喉相通。 肺在五脏六腑中居位 最高,覆盖于心,故
称“华盖”。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2
12/42
肺生理功效
1.肺主气 (1)肺主呼吸之气
含义:又称肺“司呼吸” 是指肺经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清气,
呼出体内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功效。 (2)肺主一身之气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概述
脏象, 古作“藏象”
藏——指隐藏于人体内脏腑器官,内脏。 脏腑器官形态结构, 如“心象尖圆,形
如莲花”
象 脏腑生理功效活动和病理改变
表现于外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生理功效活动和病理改变反应 于外征象
2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2/42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 织器官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 及其相互关系学说。

五脏六腑及其相关关系(配八卦五行图)

五脏六腑及其相关关系(配八卦五行图)

五脏六腑及其相关关系(配八卦五行图)“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器血量的功能。

脾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运输全身的功能。

肺“管呼吸,主气”,肾有“藏精”、“生髓”、“主骨”的功能。

小肠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后分别清浊。

胆分泌胆汁,有助于消化食物。

胃受纳食物,再经脾将营养输出,以供养全身。

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之物,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膀胱主要是贮藏和排泄尿液。

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人的五脏六腑也体现了五行法的对立统一的规律。

具体地说,属于水行的肾脏和膀胱(耳朵,骨)生于木行的肝和胆(眼睛,肌肉);肝和胆生于火行的心脏和小肠(舌,脉);心脏和小肠生于土行的脾脏和胃(口,肉);脾脏和胃生于金行的肺和大肠(皮毛,鼻);肺和大肠生于水行的肾脏和膀胱(耳,骨)。

相反,属于水行的肾脏和膀胱克于火行的心脏和小肠(舌,脉);心脏和小肠克于金行的肺和大肠(皮毛,鼻);肺和大肠克于木行的肝和胆(眼睛,肌肉);肝和胆克于土行的脾脏和胃(口,肉);脾脏和胃克于水行的肾脏和膀胱。

人体是按照对立统一规律运行的一个整体。

如果其中某一个部位(或器官)薄弱或者是衰退,那么这个整体会发生疾病或者是消失。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什么是人体的五脏六府

什么是人体的五脏六府

什么是人体的五脏六府五脏六腑五脏六腑( wǔ zàng liù fǔ )解释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内心示例杨朔《海市》:“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都洗得干干净净。

”近义词骨子里面、五藏六府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音wǔ zàng liù fǔ解释统指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也用以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男性专属名词。

现在医学最新研究表明,只有男性是五脏六腑,而女性则有六脏六腑。

女性的第六个脏即为子宫。

五脏六腑是中国人用了几千年的一个名词,就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内心示例杨朔《海市》:“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都洗得干干净净。

“[编辑本段]【中医学论】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五行相生论五行相生说明脏腑之间的联系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

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

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

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

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

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

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

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

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

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损,又能克制另外的脏器,使其不致过亢。

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

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

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对立统一。

就五行的相互关系而言,除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胜复外,尚有五行互藏。

五行互藏又称“五行体杂”,“……既有杂,故一行当体,即有五义”(《五行大义·卷二》)。

而明代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了五行互藏,“五行者,水火木金土也……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类经图翼·五行统论》)。

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复有五行。

如木行中更具火土金水成分,余类推。

中医学根据五行互藏而形成了五脏互藏理论,即五脏的网络调节机制。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脏与脏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

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

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

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

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

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

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

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

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

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l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

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

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

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1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的循环输送养料的,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宰,但必须有赖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的宗气,要贯注到心脉,才能畅通全身。

12.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上的相对平衡,称为“心肾相交”;如果肾阴不足,心火过盛,失去协调,称为<心肾不交>而出现健忘、失眠、心悸、遗精等症状。

心与肾还有另一种生理病理关系?就是心阳和肾阳的相万:作用,相互促进。

心的阳气足,表现着血液循环畅旺,如果肾的元阳衰微(命门火衰)叮以导致心m的不足;心阳不足,也可以影响肾阳的不足。

13.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个重要肥器。

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

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

14.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

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若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

1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营弊,化生血液,如脾虚,彤响血的生成,则肝血不足,在临床上表现为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等。

肝胆帮助脾胃消化运输,这是一方面,但当肝气不调,也可导致肝脾不和,出现胁痛、腹胀、满闷不舒、厌食吞酸等症状。

如肝气横逆,肝气犯脾,可5:U现腹痛、腹泄等症状,特别是脾虚的时候,更容易发生这种现象,所以有“见肝之病,知肝伶肿,当先实脾”的说法。

16.脾与肺:肺气的强弱南·赖于水谷之‘天的供给,水谷之气与脾的远化是晓切相夫,故脾虚影响到肺时,常出现面色苍白、懒言、少食、消瘦、咳嗽、便溶等症状。

治疗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

又如慢性咳嗽的痰多而稀白,身倦气促,食欲不振等症状,病变虽在肺而病本在于脾,必须用健脾化痰的方法,才能奏效。

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由此就可以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17.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

肾阳不足可致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出现腹脓、消化不良、大便搐泄或浮肿、腹水等肾虚症状,治疗必须用健脾补肾的方法。

18.肺与肝:肝火盛时可以灼肺,出现干咳或痰血、胸胁痛、易怒等症状,肝气上逆又可影响肺气失降,而见胸脂胀满不舒等。

19.肾与肝:肾藏精,肝得肾精的滋养,可维持肝脏的功能正常。

如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就会引起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的疾病,如头昏眼花、耳鸣、肌肉跳动、肢体麻木、下胶无力等。

常常是肝肾同治,采用滋肾养肝的方法而获得疗效。

20.肾与肺:(1)从水液代谢方面来说,肾的经脉上连于肺,管理三焦,腕磅上靠肺的通调,下靠肾的开合,中靠脾的运化,故肺、脾、肾三脏对全身水液代谢都有密切关系,一脏功能失职,均会使水液滞留而发生水肿。

(2) 从气的关系来说,肺主呼吸而肾主纳气,二脏有协同维摊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腑与腑的关系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