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对结直肠癌的影响及中医药调控机制

合集下载

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年第26卷第4期ModernDigestion&Intervention2021牞Vol.26牞No.4·综述·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孙中,艾江 【提要】 结直肠癌(CRC)是发生在人体下消化道结肠或直肠的恶性肿瘤。

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癌症的前三位,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CRC病因研究指出饮食、遗传、炎症等因素与其发病密切相关,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在CRC的发生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可能通过肠道细菌对肠道上皮细胞DNA直接造成损伤、诱发肠管慢性炎症反应、干扰免疫反应信号通路诱导炎症因子释放或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影响CRC患者化疗药物疗效等作用促进肿瘤的发生。

肠道菌群失调促进CRC发生具体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相关文献并总结,就肠道菌群失调在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中的相关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 结直肠癌;肠道菌群失调;炎症因子;细菌毒性代谢产物;细菌相关酶;肿瘤化疗中图分类号:R735.3;R57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2159.2021.04.029作者单位:157011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消化内科通信作者:艾江,E mail:aijiang1973@126.com 肠道中有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其中99%是细菌,肠道菌群参与宿主的能量代谢过程和调节免疫功能,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对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症性肠病、相关肿瘤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1-4]。

相关研究指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5]。

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相关文献并总结,就肠道菌群失调在CRC发生和发展中的相关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1 肠道菌群概述1.1 肠道菌群的分布特点及生理作用人体内的众多微生物大部分存在于消化道中,尤其是下消化道。

中药有效成分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有效成分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有效成分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中药中很多有效成分必须经过肠道菌群代谢后才能被吸收而发挥药理作用,参与肠肝循环的药物经肝脏解毒后其代谢物随胆汁分泌到肠道后,再次与肠道菌群接触,也可能再次被肠。

因此,肠道菌群对中药的代谢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增强有效成分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进而提高药效;甚至对中药有毒成分具有减毒或增毒的作用。

同时中药能够保护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促进益生菌的繁殖,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对维持肠道微生态系统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将对中药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菌群对中药活性成分代谢影响肠道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产生多种糖苷酶、硝基还原酶偶氮还原酶以及各种碳水化合物酶等,这些酶参与中药多种成分的降解,其代谢途径主要以水解为主,氧化和还原为辅中药有效成分被肠道菌群产生的特定代谢酶代谢转化后生成新的活性代谢产物,进而对机体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菌群增强中药的吸收,提高药效大黄和番泻叶中都含有蒽酮苷类化合物番泻苷,而番泻苷本身无泻下作用,口服后在小肠中几乎不被吸收,真正发挥泻下的活性成分是番泻苷元,这是由肠道内双歧杆菌分泌的葡萄糖苷酶水解生成番泻苷元后经小肠吸收才发挥泻下作用的,而且代谢产物大黄酸蒽酮的致泻作用最强[1]。

肠道菌群对番泻苷的代谢途径同样含有蒽酮骨架的葡萄糖苷化合物芦荟大黄素苷本身也没有泻下作用,研究发现人粪便中的细菌Eubacuteriuln sp,BAR可水解芦荟大黄素苷的C-C糖苷键,将其代谢为苷.元芦荟大黄酸蒽酮,后者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2]。

黄芩苷是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大量研究证明其具有抗菌消炎抗感染等药理作用,研究发现黄芩苷经人肠道菌群代谢后产物主要为去糖基化的黄芩素和甲基化苷元木蝴蝶素A,而且黄芩素和木蝴蝶素A通过抗组胺作用改善小鼠瘙痒反应的效果强于黄芩苷。

肠道菌群对黄芩苷的代谢途径人参中的皂苷类成分是其主要的活性成分,主要有抗炎抗肿瘤降血糖及降血脂等多种药理作用研究表明人参皂苷类在体内难以吸收,在肝脏内基本不代谢,主要在肠道中降解通过离体和整体实验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g1在人及大鼠的肠内细菌作用下均可被代谢,但沿不同的代谢途径进行代谢,血液中也主要以代谢物的形式存在,这可能是人参皂苷在体内发挥药效的真正生物活性成分[3]肠道菌群对人参皂苷Rg1的代谢途径菌群对中药成分的减毒或增毒作用肠道菌群除了能够生物转化中药的有效成分,将其代谢为新的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外,还能对中药有毒成分产生减毒或增毒的作用。

肠道菌群失调推动结直肠癌的发生

肠道菌群失调推动结直肠癌的发生

肠道菌群失调推动结直肠癌的发生人体肠道内生活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古细菌,其中以细菌为主。

到目前为止,在人类肠道中已经鉴定出超过1000种细菌,不同个体共享的核心菌群包含约160种。

各种细菌物种以一定的比例共存,它们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共同维持着肠道菌群的相对平衡和稳定。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在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和调节免疫等机体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肠道菌群受到饮食、环境、宿主基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时,可导致菌群失调,表现为菌群组成改变、细菌生物活性改变以及在人体内的位置发生改变。

这些改变可能导致疾病,比如炎症性肠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精神疾病,也包括结直肠癌等癌症。

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的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根据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5位。

在经济发达的城市,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似乎更高。

结直肠癌是一种多因素的恶性疾病,大量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病因包括遗传背景和环境危险因素,比如糖尿病、胆囊切除术、肥胖、高脂饮食、加工食品、红肉等等。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些特定微生物的存在与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得到了验证。

与结直肠癌有关的微生物肠道菌群失调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表现为有益菌减少而致病菌增多。

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宿主生理功能的改变,从而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结直肠癌组织及邻近黏膜通常发生明显的菌群失调。

现在,一些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关键细菌也逐渐被揭示出来。

▪具核梭杆菌具核梭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厌氧菌。

具核梭杆菌是口腔菌群的一员,常见于牙周病,在正常人肠道中很少发现。

结肠腺瘤和结直肠癌中具核梭杆菌的水平升高,而高水平的具核梭杆菌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

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杨柳;梁新军【摘要】近年来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宏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微生态及其代谢模式的改变可通过破坏正常组织细胞DNA、激活致癌信号传导途径,产生促肿瘤代谢物和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等多因素来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研究者们尝试利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和预防肿瘤.目前,以益生菌和排泄物移植技术为代表的微生态制剂可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分泌抗肿瘤细胞因子及调节免疫系统来抗肿瘤.微生态制剂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希望,但目前肠道菌群微生态在结直肠癌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深入探讨.本文就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结直肠癌的诊治探索新的方法.【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8(045)024【总页数】4页(P1239-1242)【关键词】肠道菌群微生态;结直肠癌;研究进展【作者】杨柳;梁新军【作者单位】湖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武汉市430079;湖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武汉市430079【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据2018年中国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肿瘤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居中国居民肿瘤发病率第3位。

目前认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宏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发现肠道菌群微生态及其代谢模式的改变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1],年龄、饮食以及生活方式和基因型等因素可引起肠道微生物种群结构和丰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肠道菌群微生态失衡,进而破坏细胞DNA、激活致癌信号传导通路,最终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合理应用抗生素、补充益生菌等方法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微生态,为结直肠癌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就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药防治肠道菌群相关性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中药防治肠道菌群相关性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综述·中药防治肠道菌群相关性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1潘国凤,1张良登,1冯兴中,2张爱琴(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038;2浙江省肿瘤医院中医科,杭州 310022)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No. Z141107001814061) 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 (No. 2014-3-046)通讯作者:冯兴中,电子邮箱:fengxz9797@ 张爱琴,电子邮箱:zhanghaojianbb@摘要: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我国全部恶性肿瘤的第3和第5位,严重威胁居民健康。

结直肠癌病因复杂,其中肠道微生态是影响癌变过程的关键环节。

肠道菌群是维持人体胃肠道及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肠道微生物病原体在结直肠癌发病机制包括微生物代谢、宿主免疫和炎症途径的调节、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调节、细菌基因毒素等环节。

传统中药给药方式主要为口服,中药进入胃肠道后不可避免与肠道微生物发生相互作用。

中药主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从而调节宿主免疫功能,以及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调节等途径实现防治结直肠癌的作用。

实验研究证实,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菌群失调具有改善作用;中药可以提高宿主抗癌免疫反应以及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下的骨髓来源的细胞功能发挥抗肿瘤疗效;促进有氧培养菌的耐酸能力并抑制了厌氧培养菌的耐酸能力,从而增强了整体肠道菌群的抗氧化性。

另外,中药亦能改善微生物的代谢、减轻代谢性炎症,以及抑制产生大肠杆菌的体外和体内基因毒性,中草药的药效成分经肠道微生物转化后发挥抗炎、镇痛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综上,肠道菌群在部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调节肠道菌群是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的重要靶标。

关键词:中药;肠道菌群;结直肠癌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gut microbiota related colorectal cancer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P AN Guo-feng, 1ZHANG Liang-deng, 1* FENG Xing-zhong, 2* ZHANG Ai-qin 1Department of Traditi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Shijitan Hospital, CMU, Beijing 100038, China; 2 Department of Traditinal Chinese Medicine, Zhejiang Cancer Hospital, Hangzhou 310022, ChinaAbstract: In China,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colorectal cancer ranks the third and fifth place of all malignant tumors, which seriously threatens the health of residents. The etiology of colorectal cancer is complex, and gut microbiota is the key factor in the process of carcinogenesis. Gut microbiota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maintain the huma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body health. The pathogenesis by which gut microbiota induce colorectal cancer includes microbial metabolism, immune and inflammatory pathways and the regulation of stress and antioxidant defense, bacterial gene toxin and so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often taken by oral, so it inevitably interacts with the gut microbiota. TCM mainly regulates the composition of gut microbiota, thereby regulates the host immune function, as well as oxidative stress and antioxidant defense regulation and other ways to achieve the role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TCM has a good protective effect on the balance of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system and improvement of the flora imbalance. It can improve that anti-cancer immune reaction of the host and exert the anti-tumor curative effect by regulating the cell function of bone marrow source, enhance oxidation resistance of the whole intestinal flora, improve the metabolism of microorganisms, reduce metabolic inflammation, and inhibit the in vitro and in vivo genotoxicity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anti-inflammation, analgesia, anti-tumor and so on. To sum up, intestinal flor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ome colorectal cancer, and regulating intestinal flora is an important target of TCM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t microbiota; Colorectal cancerDOI:10.16689/11-9349/r.2018.01.020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 )是世界男性第3位、女性第2位高发的恶性肿瘤,目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居我国全部恶性肿瘤的第3和第5位。

肠道菌群失调与脾虚型结直肠癌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失调与脾虚型结直肠癌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失调与脾虚型结直肠癌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作者:戴玲玲侯爱画毛俊俊孟鹏来源:《世界中医药》2017年第08期摘要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上升,脾虚是其常见的辨证分型,现代研究表明导致结直肠癌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肠道菌群,本文通过总结归纳文献,分别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结直肠癌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结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肠道菌群与脾胃的关系等阐述肠道菌群失调与脾虚型结直肠癌之间关系进展,为肠道菌群研究和结肠癌的防治提供新理论参考。

关键词肠道菌群;脾虚;结直肠癌;研究进展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ntestinal Flora Imbalance and Colorectal Cancer of Pixu TypeDai Lingling, Hou Aihua, Mao Junjun, Meng Peng(Oncology Department 4, Yantai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Yantai 264001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re is marked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colorectal cancer, pixu type being amid comm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ypes. Modern research shows that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colorectal cancer is the intestinal flora. In this article, explanation was made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ntestinal flora and colorectal cancer of pixu type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flora, their metabolites and colorectal cancer, the mechanism of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lon cancer caused by imbalance of the intestinal flor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lora with spleen and stomach from the collected literatures, providing a new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intestinal flora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lon cancerKey Words Intestinal Flora; Pixu; Colorectal Cancer; Research Progress中图分类号:R2-03;R2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7.08.060结直肠癌是最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几年发表发病率逐渐升高。

肠道菌群失衡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影响机制及益生菌对肝癌的预防作用

肠道菌群失衡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影响机制及益生菌对肝癌的预防作用

.肠道菌群失衡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影响机制及益生菌对肝癌的预防作用高艳颖,向慧玲,梁 静,韩 涛,张 旭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市重症疾病体外生命支持重点实验室,天津市人工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市肝胆疾病研究所,天津300170摘要:肠道菌群失衡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而益生菌对肝癌具有一定影响,二者均是临床的研究热点。

本文介绍了肠道菌群失衡在肝癌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益生菌对肝癌的预防效果。

肠道菌群失衡可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4、调控代谢物水平、产生内毒素、诱发细菌移位和小肠细菌过度增长等机制参与肝癌的病理过程;而益生菌可通过维持肝肠循环、增强免疫功能、促进肠道益生菌繁殖、降低致癌物毒性等机制发挥有效预防肝癌的作用,其可作为后续临床肝癌预防工作的重点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肝肿瘤;胃肠道微生物组;鼠李糖乳杆菌基金项目:天津科技重大专项与工程重大疾病防治(19ZXDBSY00030)MechanismofintestinalfloraimbalanceinthedevelopmentandprogressionoflivercancerandtheroleofprobioticsinpreventinglivercancerGAOYanying,XIANGHuiling,LIANGJing,HANTao,ZHANGXu.(TianjinKeyLaboratoryofExtracorporealLifeSupportforCriticalDiseases,ArtificialCellEngineeringTechnologyResearchCenter,TianjinInstituteofHepatobiliaryDisease,TianjinThirdCentralHospital,Tian jin300170,China)Correspondingauthor:LIANGJing,haolele77@sina.com(ORCID:0000-0001-5114-9030)Abstract:Intestinalfloraimbalanceplaysacertainroleinthedevelopmentandprogressionoflivercancer,whileprobioticshaveacertainimpactonlivercancer,bothofwhicharethefocusofclinicalresearch.Thisarticleintroducesthemechanismofactionofintestinalfloraimbalanceinthepathogenesisoflivercancerandthepreventiveeffectofprobioticsagainstlivercancer.Intestinalfloraimbalancecanpartici pateinthepathologicalprocessoflivercancerbyactivatingToll-likereceptor4,regulatingthelevelofmetabolites,producingendotoxin,andinducingbacterialtranslocationandintestinalbacterialovergrowth,whileprobioticscaneffectivelypreventlivercancerbymaintainingenterohepaticcirculation,enhancingimmunefunction,promotingthereproductionofintestinalprobiotics,andreducingthetoxicityofcar cinogens,whichcanbefurtherstudiedasthefocusofsubsequentlivercancerpreventioninclinicalpractice.Keywords:LiverNeoplasms;GastrointestinalMicrobiome;LactobacillusrhamnosusResearchfunding:TianjinScienceandTechnologyMajorProjectandEngineeringofCritical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19ZXDBSY00030)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2.03.042收稿日期:2021-07-21;录用日期:2021-08-30通信作者:梁静,haolele77@sina.com 肝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在我国其致死率排名前三位[1]。

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

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

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肠道菌群是指定植于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与人体形成共生关系,对人体健康和疾病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肠道菌群的失衡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肠道炎症、肥胖、糖尿病等。

而中药作为一种中医药治疗方式,在肠道菌群的调节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下面将对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机制进行探讨。

一、中药对肠道细菌的调节作用1. 促进有益菌生长: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提供有益菌的适宜营养环境,从而促进它们的生长。

例如,葡糖酸盐类、植物多糖、复方苦参碱等成分可以促进乳酸菌等有益菌的繁殖。

2. 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

例如,黄芩中的根茎素可以抑制肠道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

3. 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中药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使肠道菌群趋于平衡。

一些中药如金银花、连翘、黄连等可以减少肠道中的致病菌数量,增加有益菌的数量,从而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

二、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机制1. 抗氧化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有害菌群的氧化损伤,保护有益菌群的生长。

例如,人参中的人参皂苷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2. 抗炎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肠道炎症反应,改善肠道环境,有利于有益菌的繁殖和生长。

例如,黄连中的黄连素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3. 调节免疫功能: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调节肠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促进有益菌的繁殖。

例如,黄芪中的黄芪苷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4. 调节肠道蠕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调节肠道的蠕动,改善肠道功能,有利于有益菌的繁殖和生长。

例如,大黄中的大黄素可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情况,有益于肠道菌群的平衡。

5. 调节肠道酸碱平衡: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调节肠道的酸碱平衡,维持肠道的酸碱度适宜,促进有益菌的繁殖和生长。

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预防疾病发生
通过了解中药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预 防疾病的发生,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粪便微生物移植
将健康人或动物的粪便样本移植到实验动物肠道中,研究中药对肠道 菌群的影响。
临床研究方法
临床试验
01
招募志愿者参与临床试验,随机分组,一部分接受中药治疗,
另一部分接受对照治疗,观察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病例报告
02
对个别患者进行详细报道,分析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干预效果。
横断面研究
03
收集特定群体(如慢性病患者)的肠道菌群样本,分析中药对
中药中的成分能够直接与 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影响 其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
间接作用
中药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 系统、神经系统等,间接 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和活 性。
联合作用
中药与肠道菌群之间可能 存在复杂的联合作用,相 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 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02
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 用
改善肠道菌群结构
03
缺乏临床研究
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动物模型上, 缺乏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临床 研究证据,亟待开展相关研究。
未来研究展望
加强机制研究
01
深入探讨中药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机制,为药物研发和疾病
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发展个性化治疗
02
基于个体肠道菌群的特点,开展中药个性化治疗的研究,提高
治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
肠道菌群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01
02
03
代谢作用
肠道菌群能够代谢中药中 的一些成分,改变其药理 活性,从而影响中药的药 效。
吸收作用
肠道菌群能够促进中药的 吸收,提高其在体内的生 物利用度。

改善肠道菌群中药对肠道健康的疗效

改善肠道菌群中药对肠道健康的疗效

改善肠道菌群中药对肠道健康的疗效肠道健康一直备受关注,而肠道菌群作为影响肠道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也越来越受到科学家和医学界的重视。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不平衡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改善肠道菌群成为促进肠道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这方面,中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理作用对肠道菌群的调节具有显著疗效。

一、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精髓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总结。

在改善肠道菌群方面,中药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益生菌的生长: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如大黄、苦参、赤芍等,具有促进益生菌生长的作用。

这些成分可以提供营养物质,为益生菌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帮助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2. 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抑制有害菌生长的作用。

例如,黄连、黄芩等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减少对肠道菌群的干扰,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稳定。

3. 减轻肠道炎症: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肠道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导致肠道菌群紊乱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减轻炎症反应,中药可以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二、中药对肠道菌群相关疾病的治疗作用肠道菌群紊乱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是中药在某些肠道菌群相关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例子:1. 肠道炎症性疾病:肠道菌群紊乱与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减轻肠道炎症,从而缓解疾病症状。

2. 肥胖和代谢综合征:肠道菌群紊乱与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一些中药,如大蒜、山楂、荷叶等,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可降低体重、改善代谢功能。

3. 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肠道菌群紊乱与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如麦冬、丹参等,具有抗氧化和降压效果,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心脑血管疾病。

肠道菌群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肠道菌群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肠道菌群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该文基于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综述了近年来中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有毒/刺激性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失调影响,中药对肠道菌群失调的转归作用,肠道细菌对中药成分的代谢作用以及肠道菌群与宿主的共代谢作用等方面,对中药特定生物效应与肠道菌群结构及“肠道菌群-宿主共代谢”内源性代谢物间的联系进行思考和展望,旨在为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中药的生物学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推动中药临床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新的策略。

标签:肠道菌群;中药调控;成分代谢;肠道菌群-宿主共代谢[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on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nese medicines and gut microbiota based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gut microbiota,including imbalance impacts of toxic/irritating Chinese medicines on gut microbiota,prognosis effects of Chinese medicines on gut microbiota imbalance,metabolism effects of gut microbiota on Chinese medicine components,and co-metabolism effects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We would think and prospect the specific biological effects of Chinese medicines,gut microbiota structure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endogenous metabolites from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co-metabolism”. All of these aim to investigate biological mechanisms and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Chinese medicines based on gut microbiota and offer a new strategy for promoting safe and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Key words] gut microbiota;regulation effects of Chinese medicines;component metabolism;co-metabolism between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doi:10.4268/cjcmm20161716人体肠道是一个巨大的微生态系统,寄居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这些细菌统称为肠道菌群[1]。

中药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调节作用研究

中药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调节作用研究

中药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调节作用研究近年来,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越发重视。

肠道微生物群落是指寄生于肠道内的各类微生物的集合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对人体的健康和免疫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而中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调节作用日渐受到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药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调节作用,并归纳总结相关研究成果。

一、中药在维持肠道微生物稳定性中的作用1.1 调节益生菌数量益生菌是指对宿主有益的微生物,如双歧杆菌和乳酸菌。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能够促进益生菌的繁殖和生长,维持肠道内益生菌的平衡。

例如,黄芩、黄连等中药成分能够增加双歧杆菌的数量,改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1.2 抗菌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不利菌群的生长,维护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例如,苦参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活性,可以有效地抑制肠内有害细菌的生长。

二、中药对肠道疾病中微生物群落的调节作用2.1 肠炎肠炎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中药在其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中药能够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减少病原菌的数量,缓解肠炎症状。

2.2 肠道感染肠道感染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类疾病,中药对其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能够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同时增加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加强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发生的几率。

2.3 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疾病,中药在其治疗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中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减少有害菌群的数量,改善病情。

三、中药与肠道微生物群落调节的相关研究进展3.1 益生菌与中药的联合应用近年来,益生菌与中药的联合应用在肠道微生物群落调节方面得到了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益生菌与中药相互作用,能够增强中药的疗效,提高肠道微生物群落调节的效果。

3.2 中药在肠道微生物群落中的代谢调节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被肠道微生物群落代谢后,形成有益代谢产物,对肠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中药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研究

中药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研究

中药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研究肠道微生物在人体健康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它们与消化、免疫和代谢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

近年来,中药作为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药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的研究现状和潜在机制。

一、中药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是指肠道内各种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程度。

多样性的增加通常被认为对人体健康有益。

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可以显著增加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

例如,黄连和黄芩等中药被发现可以促进肠道内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这些中药中所含的许多活性成分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可以抑制一些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同时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繁殖。

此外,一些中药还可以改变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

例如,人参被广泛应用于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研究表明,人参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可以改变肠道内不同菌群的相对丰度。

这种改变可能对维持肠道内微生物的稳态具有重要影响,从而保护肠道健康。

二、中药对肠道微生物代谢的调节作用肠道微生物代谢是指肠道内微生物参与人体代谢的各种化学反应。

这些代谢产物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药对肠道微生物代谢的调节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

研究显示,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人体代谢产生积极影响。

例如,黄芩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人参中的皂苷类成分可以调节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血脂代谢和抗氧化产生积极影响。

三、中药对肠道免疫的调节作用肠道免疫是肠道系统抵抗外部病原体和维持肠道健康的重要机制。

肠道微生物与肠道免疫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中药作为调节肠道免疫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对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不可忽视。

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代谢,影响肠道免疫的功能。

例如,黄连中的生物碱成分可以调节肠道内抗炎细胞的活性,从而增强肠道免疫功能。

此外,人参中的多糖类成分也被证实可以增强肠道免疫细胞的活性。

中药对结直肠癌细胞扩散的抑制作用

中药对结直肠癌细胞扩散的抑制作用

中药对结直肠癌细胞扩散的抑制作用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和发展过程涉及多种因素。

近年来,人们对中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关注。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药理活性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中药在抑制结直肠癌细胞扩散方面的作用。

一、中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扩散的药理机制中药对结直肠癌细胞扩散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药理机制实现。

首先,中药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

研究发现,一些中药如黄芪、甘草等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减少肿瘤细胞的数量,从而阻止其进一步扩散。

其次,中药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一些中药如板蓝根、苦参等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调节细胞信号通路和抑制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阻止癌细胞向周围组织扩散。

此外,中药还可以调节肿瘤微环境,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扩散。

肿瘤微环境是结直肠癌细胞扩散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分子的表达,改变肿瘤细胞周围的环境,从而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扩散。

二、中药在抑制结直肠癌细胞扩散中的应用中药在抑制结直肠癌细胞扩散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

一些中药制剂如复方连翘注射液、复方板蓝根合剂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的辅助治疗中。

这些中药制剂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多种途径,发挥了抑制结直肠癌细胞扩散的作用。

此外,一些中药单味药物也被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中。

例如,黄芪被发现具有抑制结直肠癌细胞扩散的作用,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等途径发挥抗癌作用。

苦参则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抑制相关蛋白的表达,阻止癌细胞向周围组织扩散。

三、中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优势和挑战中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可以综合调节多个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协同作用。

其次,中药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中药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药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药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摘要: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健康和代谢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草药作为一种潜在的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近年来的实验研究,就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探讨。

研究发现,许多中药能够显著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丰度和功能,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也需要引起重视。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探索中药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机制,并结合临床实践,从而为中药的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药,肠道菌群,调节作用,实验研究引言:肠道菌群是一种由不同种类的细菌、真菌和古菌组成的微生物群落,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代谢和免疫调节功能。

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如肠道炎症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肠道异常菌群。

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

中药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具有调节人体内环境和维护健康的作用。

近年来,中药对肠道菌群调节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仍存在一些争议和不确定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研究的综合分析,评估中药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并进一步讨论其潜在机制和应用前景。

1. 中药对肠道菌群组成的调节作用1.1 中药干预菌群组成的实验研究不同的中药在调节肠道菌群组成方面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某些中药能够显著增加有益菌群如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丰度,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的平衡。

然而,有些中药可能会增加有害菌群的数量,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选择中药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1.2 中药对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菌群多样性是衡量菌群健康和稳定的指标之一。

中药对菌群多样性的影响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一些实验表明,中药能够显著提高菌群的多样性指数,从而增强菌群的稳定性和功能。

然而,其他研究则显示,中药可能对菌群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

对于不同的中药和菌群群落来说,其调节多样性的机制可能不同。

基于扶正祛邪理论探讨中药与大肠癌肠道菌群关系

基于扶正祛邪理论探讨中药与大肠癌肠道菌群关系

基于扶正祛邪理论探讨中药与大肠癌肠道菌群关系摘要]:结直肠癌的发病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紊乱在结直肠癌发生中扮演者着重要角色,肠道菌群紊乱可促进多种癌症相关因子释放,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

中医善用辨证论治,通过提高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力来达到改善生存质量,在防癌、抗癌领域已显示出强大的优势。

本文就肠道菌群和免疫及中医药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扶正祛邪;中药;结直肠癌;肠道菌群;[中图分类号]R735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4-YS 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日趋上升,死亡率也位列恶性肿瘤前列[1]。

现代医学对身体条件尚可的结直肠癌患者主要施以手术切除治疗,而且对于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放化疗及靶向治疗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并存,高额的费用也是患者依从性差的重要原因。

中医药在防癌、抗癌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率方面已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1人体正常肠道菌群与机体免疫功能肠道菌群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人体肠道内栖息有上千种不同的细菌,人体肠道为微生物的繁衍生长和代谢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微生物在生长、代谢、抵抗病原体,尤其在人体免疫系统发育方面,肠道菌群更是起到关键作用。

肠道菌群可影响B细胞的成熟与分化,如双歧杆菌能通过刺激免疫细胞分泌IL-1、IL-6来促进B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增强NK细胞的杀伤功能及促进 T 淋巴细胞的产生[2]。

肠道菌群可影响免疫系统中的 DC 细胞,起到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并参与分化的T细胞对感染快速应答的过程[3]。

2失紊的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国内外研究表明,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4]。

肠道菌群引起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某些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产物可直接损伤肠道黏膜[5]。

各种致病原及致癌物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原有的肠道益生菌大量减少,致病菌大量繁殖,其异常的代谢产物不断损伤待修复的肠上皮粘膜。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结直肠癌从脾肾论治的作用机制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结直肠癌从脾肾论治的作用机制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结直肠癌从脾肾论治的作用机制宁春晖;闫蕴孜;吴娜;孙凌云;杨宇飞【期刊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年(卷),期】2024(42)2【摘要】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呈逐年上涨趋势。

中医学认为,该病属于“肠覃”“锁肛痔”等范畴,脾虚、肾亏是其发病之根本。

基于脏腑理论,中医药从脾肾论治结直肠癌,疗效较为显著,但其具体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脾肾亏虚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而且多种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的平衡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

补肾健脾类中药对肠道微生态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基于此,以“肠道菌群”为切入点,结合现有研究成果,阐述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以及脾肾两脏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现肠道菌群可能是从脾肾论治结直肠癌的重要纽带之一,肠道菌群结构正常,则脾气健运,气血生化充足,则肾精得以充养,正气充盛,则不易受邪,可有效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最后进一步阐述了脾肾失资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科学内涵,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提供重要参考和理论基础。

【总页数】5页(P107-111)【作者】宁春晖;闫蕴孜;吴娜;孙凌云;杨宇飞【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3.537【相关文献】1.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补脾益肾方改善5/6肾切除大鼠肠道屏障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作用机制2.基于肠道菌群与骨骼肌关系探讨从脾论治重症肌无力的作用机制3.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从脾肾论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科学内涵4.基于肠道菌群探讨抑郁症从脾论治的作用机制5.基于肠道菌群-免疫系统探讨乳腺癌从脾肾论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

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

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是通过调节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来实现的。

中药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促进有益菌的繁殖。

同时,中药还可以调节肠道环境,改善菌群的生存条件。

例如,黄酮类成分可以抑制肠道致病菌的生长,增加肠道益生菌的数量;单宁类物质可以促进菌群的多样性和平衡。

中药还可以调节肠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减少有害菌的侵袭。

中药中常用的一些成分对肠道菌群有特殊的影响。

例如,黄芩素是中药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菌作用。

研究发现,黄芩素可以抑制肠道致病菌的生长,增加乳酸杆菌的数量。

此外,黄芩素还可以调节肠道免疫系统,增强肠道屏障的功能。

另外,黄酮类成分还可以增加肠道内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提高肠道菌群的代谢能力。

另一个例子是中药枳实,其中的皂苷化合物具有抑制肠道致病菌的活性。

实验证实,枳实可以抑制大肠杆菌和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同时增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

此外,枳实还可以通过抑制肠道细菌酶的活性,减少肠道有害物质的生成,保护肠道屏障的健康。

其他中药如黄芩、黄连、苦参等也有类似的影响。

这些中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黄连素、苦参碱等,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通过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促进有益菌的繁殖,调节肠道免疫功能,这些中药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提高肠道健康。

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还与个体差异、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等因素有关。

不同的人体肠道菌群结构存在差异,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一些人可能对一些中药更敏感,而另一些人可能对同一中药无效。

此外,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也会影响中药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适当的剂量和用药时间可以获得最佳的效果。

总之,中药对肠道菌群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调节菌群的结构和功能,中药可以改善肠道环境,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增强肠道免疫功能。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在掌握中药的功效和副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使用,以保证中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内伤湿热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内伤湿热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内伤湿热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内伤湿热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其发病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环节的过程,其中内伤湿热是一个重要的病因之一。

内伤湿热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因,指的是由于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以及情志不畅等因素导致体内湿气和热气的积聚。

湿热在体内长期积集,会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阴阳失调,影响气血运行和代谢功能,最终导致疾病发生。

湿热对结直肠癌的发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湿热引起炎症反应:湿热在体内积聚,容易引起炎症反应。

炎症是细胞免疫系统对炎症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但长期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湿热刺激结直肠黏膜,引起慢性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刺激会导致正常细胞的突变和癌细胞的增殖。

2. 湿热损伤脾胃:湿热的积聚会损伤脾胃,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若脾胃功能受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营养吸收,从而导致体内养分不良,降低人体抗癌能力。

3. 湿热影响肠道菌群平衡:湿热的积聚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调,使坏菌滋生,好菌减少。

肠道菌群平衡的破坏会影响体内免疫功能,增加患结直肠癌的概率。

4. 湿热直接损伤结直肠黏膜:湿热的积聚使得结直肠黏膜长期受到湿热的刺激,损伤黏膜细胞的DNA,增加突变的机会,从而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

内伤湿热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涉及炎症反应、脾胃功能损伤、肠道菌群平衡失调以及直接损伤结直肠黏膜等。

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避免内伤湿热的积聚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已经患有结直肠癌的患者,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可以调理体内的湿热,促进机体康复。

通过改善饮食、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也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内伤湿热在结直肠癌发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认识和关注内伤湿热对结直肠癌预防和治疗的意义重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咱基金项目暂 国家自然基金渊NO院81830120曰81774095曰81573764冤曰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渊No.16XD1403600冤曰上海市市级医疗 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渊2017BR031冤曰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渊2018-2020冤曰上海市医学领军 人才资助项目曰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渊16QA1403700冤曰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渊No.16401970500冤 咱作者简介暂 张影茹渊1991-06耀 冤袁女袁江苏无锡人袁硕士研究生袁研究方向院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遥 E-mail: blue9162@ 咱通讯作者暂 王炎袁副研究员袁硕士生导师遥 E-mail: wangyan_sg@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9 年 8 月 第 22 卷 第 8 期
胆酸袁脱氧胆酸渊凿eoxycholate袁DOC冤能够引起肠上 平均易位率尧血浆二胺氧化酶较正常组均大幅上升袁
皮细胞 DNA 损伤袁激活 Wnt /茁-cantenin 信号通路袁 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遥 而中药干预组肠道菌群数量
诱导产生结直肠癌咱圆圆暂遥
肠道菌群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时袁可导致肠 道菌群失调袁 此时有害菌能通过产生有毒代谢物尧 损伤肠上皮细胞尧引起肠道炎性反应等多种方式促 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咱员4原员缘暂遥 1.1 产生有毒代谢产物 1.1.1 黏附分子 FadA 具核梭杆菌可产生黏附分 子 FadA袁帮助细菌黏附至肿瘤细胞袁Rubinstein 等咱员远暂 发现 FadA 可以与上皮细胞上的 E-钙黏蛋白结合袁 并 进 一 步 确 定 FadAc 特 异 性 结 合 E -cadherin 的 EC5遥FadA 与 E-钙黏蛋白结合后袁活化 茁-连环蛋白 渊茁-catenin冤信号通路袁从而上调转录因子尧癌基因
揖关键词铱 肠道菌群 结直肠癌 中医药 揖中图分类号铱 R735.35;R735.37 揖文献标识码铱 B doi:10.3969/j.issn.1009-9905.2019.08.026 揖文章编号铱 1009-9905(2019)08-0669-04
肠道菌群 渊gut microbiota冤 在维持肠道生理功 能尧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尧参与能量代谢和调节机体 免疫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咱1-2暂遥 当人体内外环 境改变时袁会造成肠道菌群的失调咱3-5暂遥 近年来研究 发现袁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关系 密切咱6-8暂袁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的失调状态可降低结直 肠癌的发生率以及抑制结直肠癌的生长恶化 遥 咱9-13暂 今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肠道菌群失调与结肠癌 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袁概述目前中医药调节肠道菌 群防治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袁为结直肠癌肠道菌群 的研究和中医药综合治疗结直肠癌提供科学依据遥 1 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toxin袁BFT冤袁BFT 可通过诱导激活 Stat3 信号通路袁上 减少量明显多于观察组曰大肠杆菌及葡萄球菌等致
调白介素 17 的表达袁促进 THl7 炎症反应袁诱发肠上 病菌计数升高明显高于观察组袁对照组芋度肠道菌
皮内瘤变的发生袁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咱圆缘暂遥
群失调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渊 约
中国现代
普通外科进展
Chin J Curr Adv Gen Surg
窑 学 术 讲 座 窑 Academic Lecture窑 2019 年 8 月 第 22 卷 第 8 期 Aug.2019 Vol.22 No.8
肠道菌群失调对结直肠癌的影响及中医药调控机制
张影茹 1 李琦 1袁2 王炎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1 肿瘤研究所 2 肿瘤科 (上海 201203)
以及炎症相关基因袁诱导 CRC 细胞增殖袁促进肿瘤 的生长遥 1.1.2 白介素 17C 研究发现咱员苑暂在肠道病原菌柠檬 酸杆菌的感染情况下袁肠道上皮细胞会分泌一种白 介素 17 家族细胞因子要白介素 17C渊IL-17冤袁在柠 檬酸杆菌感染的小鼠肠癌模型中袁分泌出来的白介 素 IL-17 C 与 IL-17RE 受体相结合作用于肠道上 皮细胞袁诱导 Bcl-2 和 Bcl-xL 的表达袁促进肠道上 皮细胞的存活进而促进肠癌的发生遥 1.1.3 茁-葡萄糖醛酸酶 肠道细菌可分泌 茁-葡萄 糖醛酸酶袁水解后产生的各种葡萄糖醛酸苷可以释 放致癌物质袁进入肠肝循环的外源性物质和致癌物 质也是细菌 茁-葡萄糖醛酸酶的潜在底物袁葡萄糖醛 酸酶活性与结直肠癌风险呈正相关咱员愿原员怨暂遥 1.2 损伤肠上皮细胞 结直肠癌可由一些肠道菌群 诱导袁引起肠道上皮细胞的基因突变遥 研究证明袁致 病 性 大 肠 杆 菌 渊藻nteropathogenic 藻scherichia coli袁 EPEC冤能抑制肠上皮 DNA 的修复且直接利于 DNA 的损伤袁从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咱圆园暂遥含有聚酮合成 酶的大肠杆菌菌株可编码 colibactin 基因毒素袁诱导 DNA 链断裂袁随后激活诱导损伤 DNA 的信号通路袁 增加感染细胞的突变率咱圆员暂遥 类杆菌属(Bacteroides)能 够将胆汁酸代谢成为次级胆酸袁包括脱氧胆酸和石
明显高于成型组抗生素渊 <0.001冤袁肠道菌群得以调
670
1.3 炎症反应 肠道菌群紊乱可诱导肠道黏膜通 整袁细菌平均易位率及血浆二胺氧化酶均降低遥
透性增加袁 致使有害菌增加袁 更多的内毒素进入肠 2.1.4 通腑汤 黄河 选 咱猿园暂 取 48 例结直肠癌患者袁
道袁从而刺激肠道产生致病性免疫反应咱圆猿原圆源暂袁进一步 将其随机பைடு நூலகம்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 24 例袁 观察组在
通过激活某些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遥肠毒 对照组常规术前肠道准备的基础上另给予通腑汤
素脆弱拟杆菌渊藻nterotoxin bacteroides fragilis袁ETBF冤 灌肠遥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变化情况遥
能合成分泌一种脆弱拟杆菌毒素渊遭acteroides fragilis 结果对照组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等益生菌种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