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 精品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汉语
汉语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2006年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确定高考汉语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汉语科要求考查考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五种能力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
考生应能掌握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书写常用的规范汉字,掌握常用词词义,掌握文言文常见实词和虚词,知道重要的作家与作品,了解文化常识。
B. 理解:指领会意思。
考生应能领会词语和语句在语境中的含意,领会重要概念或关键细节的含意和作用,领会话语或文本的意思,领会常见的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意思。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整理归纳。
考生应能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提取关键词,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文章体裁特点、语言特点和结构思路。
D. 鉴赏评价:指鉴别、赏析和评说。
考生应能把握文本相关寓意、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感知文本的思想艺术魅力,并能从文本价值和审美角度作出评价。
E. 表达:指表达观点和情感。
考生应能根据目的、情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和合理有效的表达方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注意文本的结构规律,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表达应简明、连贯、得体、逻辑严密。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2006年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确定高考汉语科考试范围与要求。
一、知识与运用(一)语言知识与运用1.掌握常用字的字音、字形、字义;2.在语境中,理解和掌握常用词语的词义和正确用法;1。
2018年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大纲说明及答案参考
2018年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大纲说明及答案参考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1。
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
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
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
论证和探讨问题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例l (2011海南单科卷)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说明】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通过解读图文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试题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示意图,要求考生熟练利用地图材料,准确获取和深度理解图文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熟悉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题目主旨,得出正确答案。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例2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爱心责任奉献D.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 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不同难易程度的考查。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
阅读部分包括现代爱心责任奉献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表达部分包括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
考试的各部分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2018-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要求-精选word文档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2018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要求众所周知,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
那么历史有什么复习备考标准呢?下面由小编为整理2018年高考历史考纲资料,感兴趣的朋友们来看一下吧!2018高考历史考纲:主要变化主要变化有:历史科目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6个选考模块分别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3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3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
2018高考历史考纲:解读选考板块的变动,从具体内容上“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没有变化。
变化最大的是“改革”,原先的九次改革,现在只保留了六个,阿里改革、宗教改革以及梭伦改革被删掉。
建议把宗教改革和梭伦改革放到选修里讲为宜。
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强知识考察的力度。
2018高考历史考纲:备考范围第一维度必备知识,这是备考的基石,但这并非最核心考察要求。
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纯知识性考察,可以说逐年递减。
考生仅需要对核心主干史实有准确把握,对关键历史概念有明确解读,对重大历史现象有合理认识即可应对考试要求。
大规模的死记硬背并不能有效提高考试分数。
这次修订中删除了三个无关痛痒的选考版块目的也在于希望考生集中精力强化核心知识的习。
对策:建立合理知识框架体系,强化主干知识点理解。
第二维度——关键能力,这是备考的趁手工具。
高考历史对考生注重四个基本能力的考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简单说要读的快,评的准。
近年考题多注重特点归纳、现象说明和素材评价,需要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取正确的信息进行符合学科特征的评价。
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修订及解读 (共18张PPT)
4
(2)格式体系变化解读:
一、原考试大纲首先讲述“考试性质”及一段表 述,新考试大纲删去了“考试性质”及一段表述。 二、表述层级调整: 原考试大纲的Ⅱ部分标题是“考试内容”,下 设两大部分,分别是“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二、考试范围”。另外,在“一、考核目标与要 求”前,安排了考试内容、命题要求的依据的表述。 新考试大纲共分两大部分,分别是“Ⅰ.考核 目标与要求”、“Ⅱ.考试范围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包含两个内容,一是 原考纲的考试内容、命题要求的依据,二是原考纲 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两者是合并在一起的。
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修订及解读: 1、历史修订内容: 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6个选考模块分 别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近代社会的民 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 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 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考模块“近代 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 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3个选考模块 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3个模块中任选1 个作答。
9
(6)应对策略历史解读: ( 1) “考试中心对全国卷历史考试 大纲进行了局部微调,主要是针对选考内 容进行了适当删减,在原来的基础上删去 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 践”“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 产荟萃”,其余3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都 不变,考生从3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这 样2017年的全国文综卷历史学科选考部分 保留了三个内容。”这三个内容即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选考三《20世纪 的战争与和平》、选考四《中外历史人物 评说》,考生从中选取一个作答,必修内 容没有变化。我认为,局部微调不要影响 正常的复习备考。
(3)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根据近几年高考选修试题的特点,在一轮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
历史
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在中学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 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 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4. 论证和探讨问题
•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1。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政治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思想政治1.获取和解读信息•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3.描述和阐释事物•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4.论证和探究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
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1.货币(1)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2.价格(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3.消费(1)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4.生产与经济制度(1)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发展生产的意义(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5.企业与劳动者(1)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的类型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2)劳动者劳动与就业劳动光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维护劳动者权益6.投资与融资(1)商业银行利息、利率与本金储蓄存款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业务(2)投资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股票债券商业保险(3)融资7.个人收入的分配(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8.国家收入的分配(1)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构成财政收支平衡(2)财政的作用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调控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9.征税与纳税(1)税收及其种类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种类税收的作用(2)依法纳税纳税人负税人依法纳税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市场与计划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11.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2.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对外开放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第二部分政治生活1.公民的政治生活(1)我国的国家性质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2.我国的政府(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我国政府的作用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我国行政监督体系(3)政府的权威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大代表的产生人大代表的职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2)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宗教政策(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4.当代国际社会(1)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联合国(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第三部分文化生活1.文化与生活(1)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2.文化传承与创新(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走进文化生活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2)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9)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10)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7)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6)人生价值价值和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价值的实现方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第五部分时事政治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4 月至考试当年3 月)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
最新-2018年四川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精品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文科综合历史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回答1—2题。
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2、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此亦《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A.重视吸收西汉败亡的教训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5、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
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7、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①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②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③希望中国成为战后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④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A.①②③B.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
2018新课标高考考纲详细文综
2018年高考考试说明详细版文科综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
《考试大纲》明确了高考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指导高考内容改革、规范高考命题都有重要意义。
《考试大纲》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了高考评价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考试大纲》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现,也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考试大纲》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分省命题省市在命题中都应当严格遵循的,是制定《考试说明》的原则依据。
各分省命题省市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本省市高考方案和教学实际制订《考试说明》。
本《考试大纲》的解释权归教育部考试中心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2023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历史考试大纲
2023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历史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计划和扩招,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 考试时间:150分钟。
3. 试卷满分:100分。
4. 试题结构: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学科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2. 学科思维:比较思维、整体思维、批判思维和开放思维。
3. 学科方法:史论结合法、分层分析法、分类归纳法、历史计量法等。
四、考试范围按照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科目》规定的考试范围,本大纲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部分。
必考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四个部分;选考内容包括史学入门、历史理论、世界史文献及学术动态等。
五、题型示例及参考答案1. 选择题例题: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
以下言论可以作为例证的是()A. 公车上书,反对《马关条约》B.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C. “师夷长技以自强”D.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答案:A2. 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例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洪武)二十七年春三月,皇帝巡视江浙沿海,诏令:“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永乐十二年正月,又诏:“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
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明史》卷三二五《日本传》材料二: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海。
考试大纲[历史]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二、考试范围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
必考内容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5.近代科学技术(1)经典力学(2)进化论(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 “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和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选考内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选考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1)洛克(2)卢梭2.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1)大抗议书(2)内战3.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1)《独立宣言》(2)《人权宣言》(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1)法国大革命(2)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5.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6.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1)宪章运动(2)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4)国际联盟3.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3)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4)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选考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2.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克伦威尔(2)华盛顿(3)拿破仑4.“亚洲觉醒”的先驱(1)孙中山(2)甘地(3)凯末尔5.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2)列宁(3)毛泽东、邓小平6.杰出的科学家(1)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2)牛顿、爱因斯坦选考五探索历史的奥秘1.历史与历史的重现2.人类起源之谜3.二里头文化4.三星堆遗址5.米诺斯宫殿遗址6.玛雅文明7.大津巴布韦遗址选考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1) “世界遗产公约”(2)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2.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1)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2)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3.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产(1)希腊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2)奥林匹克遗址群(3)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1)佛罗伦萨(2)圣彼得大教堂5.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1)秦始皇陵兵马俑(2)万里长城(3)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4)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5)昆曲6.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1)塞内加尔的戈雷岛(2)奥斯威辛集中营。
最新 2018年新课程高考历史科考试大纲、课标、重要概念-高三 精品
2018年新课程高考历史科考试大纲、课标、重要概念古代古代中国宗法制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A.财产 B.地域 C.信仰D.血缘2.对西周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B、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大的特点C、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建立起来森严的等级制度D、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
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井田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4、西周确立贵族等级继承关系的主要依据是A.财产的多寡 B.关系的远近C.等级的高低 D.血缘与嫡庶5、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是A.世袭制 B.分封制C.嫡长子继承制 D.中央官制6、西周宗法制度的最大特点是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嫡长子继承制度D.有大宗小宗之分三省六部制、郡县制7、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8、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了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9、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行省制10、元朝时,管理今天西藏地区事务的机构是A.中书省B.宣政院 C.枢密院 D.贵州行省11、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王朝,吸取前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地方管理以加强中央集权。
022018备考总攻略-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含解析
2017年历史全国卷I分析一、试卷结构二、考点分析从选择题的分布来看:24-31题依然是中国史的内容.24-27题一如既往的热衷于中国古代史的考察(占16分)相对16年而言更重政治轻文化,与15年相同。
这一点体现了高考中必考点年年考,非必考点隔着考的原则。
同时都设置了一道与书本无关的史料分析题,重点考查学生能力.28-30考查中国近代史,近三年重点没有任何变动,至少2道以上的近代政治题。
31题基本稳定中国现代外交这个知识点。
32题近三年必考古希腊罗马文明,33-35一改往年2道经济1道政治的惯例,17年3道全部都是经济。
从材料题来看:41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分析、比较方面的能力。
基本上都是中外对比,注重考查近代史相关知识,因此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应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42题固定形式小论文,虽然每年的形式会有所变化,今年又出现表格对比类,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学生提炼观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的史实,切忌泛泛而谈。
要注意论点、论据、论述的分行与表述。
论题要概括不可具体,要找出相同点;论点要观点明确,不可模棱两可.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45-47题的选修题,材料都是课本外的史料,因此要加强材料的提取能力。
注重原因、内容、特点、作用、意义等方面的问题,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阶级等方面全方位考虑。
2017年历史全国卷Ⅰ解读山东省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刘庆亮试卷给人的第一感觉,质朴平实。
与往年相比,稳中有变,难度降低。
但是,沉下心来,仔细品读,却又逐渐发现,朴实无华的背后暗藏玄机。
不管是从知识与能力的角度,还是从修订考纲、核心素养的角度,都有很多隐藏的创新亮点,都有很大伸缩的阐述空间.下面,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简要阐述。
一、突出知识的三个维度主要侧重考查知识的宽度、长度、角度。
1。
突出知识的宽度拓展所谓知识的宽度拓展,主要是指试题选取的材料、创设的情境是新的,不管是知识的内涵,还是外延,都突破了课本的阐述,即众所周知的“脱离课本”,所涉及试题即常说的“陌生中考熟悉"“陌生中考陌生”两类.表1 全国卷Ⅰ知识宽度扩展试题统计识至少占4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 考试能力要求一.再认、再现历史知识1.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2.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二.材料处理3.阅读理解历史材料4.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5.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三.历史阐释6.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7.把历史事件、任务、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8.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释历史发展的规律9.史论结合四.文字表达10.语言准确,逻辑严谨Ⅲ. 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已经教基[2018]5号文件,考虑到中学教学实际并为减轻考生的复习负担,制订2018年历史科考试内容。
中国古代史1.先秦(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4)先秦时期的文化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2.秦汉(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秦末农民战争(3)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6)秦汉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哲学与宗教史学与文学雕塑与绘画3.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江南经济的发展均田制(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文学和艺术4.隋唐(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租庸调制两税法(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和新罗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6)隋唐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5.五代、辽、宋、夏、金、元(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金的建立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6)元朝的制度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的灭亡(7)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理学文学6.明、清(鸦片战争以前)(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2)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3)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本主义萌芽对外贸易(4)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和西藏地区的关系改土归流台湾府的设置清朝的疆域(5)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华侨与南洋的开发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6)明清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进步的思想家明清小说类书、丛书的编纂西学东渐中国近代、现代史1.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过程(2)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发动侵略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4)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北伐和西征《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5)新思想的萌发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2)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的背景黄海、辽东、威海之战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马关条约》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3)戊戌变法维新思想的发展和传播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4)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2)辛亥革命的爆发(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4.北洋军阀的统治(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北洋军阀政权“二次革命”“二十一条”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5.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1)新文化运动(2)五四运动(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人运动的高潮(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5)北伐战争北伐军胜利进军及其原因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帝国主义的干涉“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6.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工农武装起义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土地革命(2)日本大举侵华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3)红军的战略转移(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皖南事变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8.人民解放战争(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的爆发(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9.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新中国的诞生和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严峻的经济形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10.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动乱中的国民经济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1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伟大的历史转折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成就(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5)“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6)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世界近代、现代史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2)文艺复兴2.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背景与进程君主立宪制的形成(2)欧洲启蒙运动(3)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革命的进程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亡(4)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巴黎公社(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5)亚洲革命风暴4.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的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2)亚洲的觉醒(3)列宁主义的诞生(4)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5.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6.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2)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苏联社会主义建立苏联的建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国际联盟的成立华盛顿会议(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3)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侵略西班牙内战8.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慕尼黑阴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1)战后的国际关系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对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处置两极格局的形成(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西欧日本矛盾与问题(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战后初期的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东欧的变革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美苏争霸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及其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5)亚洲经济的发展韩国和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印度经济的发展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10.世界格局的变化(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冷战后的国际形势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3)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11.现代科学技术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