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芭蕉乡中心学校王锦【教学内容】:P17-18上的内容【教学目的】:1、让学生认识到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2、掌握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沉浮与盐水的浓度有关。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认识液体的浓度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教学难点】:懂得应用实验获取数据,总结出结论,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每个小组:一个马铃薯,一个水槽、小勺子,食盐或糖,筷子。
教师:烧杯两个,酒精灯、火柴、滴管、马铃薯、一定浓度的浓盐水和清水,勺子(代替金属片)、夹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谈话:孩子们,很高兴认识你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接下来我给同学们讲述一个远古时的传说故事,有兴趣听吗?听完后老师有几个问题需要你们一起合作完成。
你们愿意和我一起探究生活中的奥秘吗?师讲完古罗马大将军狄杜在死海处决抓获的俘虏的故事。
并提问:天上真有神灵在保佑那些俘虏吗?(没有)对,这只是传说,是迷信的说法,我们应相信科学,用科学依据来说明这一现象。
你们能说明那些俘虏没有淹死的原因吗?(与浮力有关)对,我们可以大胆的去猜测,去假设。
但我们最终要用实践活动来证实这一点,解释大自然中的奇妙。
我们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形状、大小、轻重、体积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另一知识点,板书课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看能否解释上面的现象。
二、新授课活动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师操作演示)1、观察启示:说说有什么发现?(同一个马铃薯,等量的液体。
是什么原因改变了马铃薯的沉浮呢?生:可能是液体不同。
(猜测)师:对,同学们能大胆的质疑和猜测非常好。
这只是你们的猜测,科学讲究的是证据,说说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这两个烧杯中的液体?2、小组交流讨论,然后举手汇报学生可能会说:看、闻、尝、摸等方法。
教师强调:实验室的任何药品和试剂都不能随便支触摸,更不能去尝,闻的时候方法要正确。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7)
【科学探索类】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师用书(修订版)《沉和浮》单元中的第7课。
这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等6个内容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
【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实践。
3、科学知识: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所浸的液体有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具有科学性的验证实验来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
【教学难点】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所浸的液体也有关。
【教学准备】讲台上呈现:一大杯盐水和大、小马铃薯各一个;学生分组材料:烧杯、盐、清水、大、小马铃薯各一个、勺子、玻璃棒、盐等。
教师演示备用:天平、分别装满清水和盐水的同样大的两个量筒。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今天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马铃薯(板书:马铃薯),如果把它们放在装水的烧杯里可能会怎样(板书:在水中是还是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浮沉)引入新课:究竟是沉还是浮,让我们试试吧!二、观察马铃薯沉和浮的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强调注意事项:合作好:组长负责,轻声讨论实验方法,进行分工合作,做到又快又好。
安全好:不轻易用手接触不明液体;未知物品不轻易尝。
效果好:认真记录、总结,汇报简洁明了。
(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1、操作:把马铃薯放入水中。
2、根据实验结果提问:看样子,不管是大马铃薯还是小马铃薯,放进水中以后它们都沉了。
谁能跟大家解释一下,马铃薯在水中沉下去是怎么回事?3、学生分析,教师板书:(相同体积的清水比马铃薯轻,浮力小,会沉)4、师:今天我要给大家表演一个有趣的节目,给你们的马铃薯施一点“小魔法”,让马铃薯从水中浮起来,信不信?观察教师实验,猜测:你们认为我的“魔法”在哪里?师:你们要想让自己的马铃薯“小弟”、马铃薯“大哥”浮起来,准备怎样做?师:咱们今天来试一试,看看你们做的盐水是不是也能让马铃薯浮起来。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
在本单元前六课,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寻找到了一条物体沉浮的规律:当浮力大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本单元的第7课,这节课将把注意力转向另一个变量的研究,即从液体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规律。
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随着这三个活动的展开,使学生得出结论: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
从而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我们教师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选的学生是五年级上学期的,所以他们并没有前面几课的基础。
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沉浮游戏来进行互动,同时也为学生学习这一课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到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很多。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通过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认识到液体的浓度, 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难点:培养反复实验获取数据,最后总结出规律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准备老师:一个马铃薯,两个烧杯,镊子,帕子学生:洒精灯、两个金属勺子、装有100ml水的桡杯、玻棒、一袋盐、一袋白糖、一袋红糖、一勺子六、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老师:同学们,咱们先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老师说物体,请同学们判断出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用“蹲下”和“起立”的动作表示出来。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一. 教材分析《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通过探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材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探索,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他们对浮力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可能对液体密度对物体浮沉的影响还不够理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渗透。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2.让学生掌握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教学难点:液体密度对物体浮沉的影响,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马铃薯、液体(如水、盐水、酒精等)、量筒、尺子、实验桌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浮力吗?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是由什么决定的?”引导学生回顾浮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现象:将马铃薯放入水中,观察马铃薯的浮沉情况。
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马铃薯浮沉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五年级科学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到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很多。
二、教学重点重点:通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认识到液体的浓度, 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三、教学难点:培养反复实验获取数据,最后总结出规律的科学素养。
四、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通过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形成科学概念。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准备两个马铃薯,镊子,帕子、洒精灯、两个金属勺子、装有100ml水的桡杯、玻棒、一袋盐、一勺子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今天老师带来一个魔术,你们想看吗?这个魔术的导具就是这个马铃薯。
2、先请同学们猜一猜,马铃薯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沉,浮)3、现在就让我们亲眼来看看,老师拿着马铃薯放入装有200ml水的杯子中。
4、同学们看到了什么?(马铃薯下沉了,)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6、老师把马铃薯从杯子中取出。
用毛巾把水擦掉。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师一手拿着马铃薯,用嘴吹一口气,一手拿着杯子原地转了一个圈,背对学生时换了一杯200ml的浓盐水,面对学生时给马铃薯再吹一口气,于是把马铃薯放入杯中。
)师:同学们又看到了么?7、学生:看到马铃薯浮在水面上了。
(马铃薯上浮了)8、师:为什么同一个马铃薯在水中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现象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板书课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二、探究新知(一)、出示学习目标:1、仔细观察马铃薯在两杯不同液体中出现的下沉和上浮现象。
2、猜测马铃薯在清水中会上浮吗?3、验证。
4、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二)、实验活动。
目标1:观察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出示:两个量杯装有200毫升的液体,并填有○1号和○2号。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科版 (5)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继第2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之后从另一个角度延续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本课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液体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浮,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提高综合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我们教师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本单元前面六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沉浮现象。
但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所以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
三、教学目标1、明白液体的性质和浓度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感知研究的科学价值。
说教法学法四、教法学法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同时综合运用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方法,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有意识的探究。
五、教学流程(一)、演示实验首先出示两个液体体积相同的烧杯,给它们编上序号,1号,2号。
然后将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在两杯液体中,首先放在1号液体杯中,松手……然后我们再将马铃薯取出来用毛巾擦干放入2号烧杯中,松手……(然后取出,用毛巾擦干)刚才我们看到马铃薯在两个烧杯中的情况如大屏幕:在1号烧杯沉了下去,在2号烧杯浮起来了!同样的烧杯,同样的液体的量,同样的马铃薯,可是结果却不一样,这充分证明了一个问题,影响马铃薯的沉浮只有液体了!【设计意图】我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强,通过演示实验,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科版科学五下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下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一. 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学五下1.7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浮沉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细节和观察能力上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液体密度这一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2.引导学生发现马铃薯浮沉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液体密度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2.难点:液体密度的概念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观察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引导法:引导学生发现马铃薯浮沉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液体密度这一概念。
3.讲解法:对实验原理和液体密度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马铃薯、各种液体(如水、盐水、酒精等)、实验容器、称重工具等。
2.实验仪器:电子秤、量筒、搅拌棒等。
3.教学课件:液体密度相关知识、实验操作步骤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物体浮沉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向学生展示各种液体,让学生猜测马铃薯在这些液体中的浮沉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名师教案 教科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材处理】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马铃薯的沉浮: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五年级科学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教科版
教案:五年级科学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2. 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教学难点:1. 实验设计和操作。
2. 沉浮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马铃薯一个、各种液体(水、盐水、酒精、碳酸饮料等)适量。
2. 测量工具(尺子、电子秤等)。
3. 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马铃薯,激发学生对马铃薯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知道马铃薯在液体中会是什么样子吗?它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二、实验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液体,将马铃薯放入液体中,观察其沉浮现象,并记录。
2.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发现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的沉浮现象不同。
三、分析讨论(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发现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 学生讨论:为什么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的沉浮现象不同?四、总结延伸(5分钟)1. 教师总结: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大的液体中马铃薯容易沉下去,密度小的液体中马铃薯容易浮起来。
2. 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寻找生活中的例子,观察和记录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2. 完成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
要鼓励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实例,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探索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有什么关系吗?”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阿基米德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课时教案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1)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了解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通过探索与物体的沉浮有关的因素,体会到要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难点】加热滴液实验;调制不同性质的液体。
实验探究法食盐、马铃薯、酒精灯、铁片、搅拌棒、烧杯、水一、谜语导入出示谜语:顶开花,下结子,大人小孩爱吃到死。
(打一蔬菜名称)。
谜底:马铃薯。
同学们见过这样的现象吗?把一个马铃薯放在不同的液体中,有的浮,有的沉,这是为什么呢?物体的沉和浮还和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情况。
二、合作探究(一)马铃薯的沉浮把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在装有清水和一种不知名的液体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
会发现,马铃薯在清水中是沉的,在不知名的液体中是浮的。
实验说明:同一个马铃薯,在液体的量是相同的情况下,影响沉浮的因素只能是液体的性质了。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上一个实验表明马铃薯在清水中是沉的,而在不知名的液体中是浮的。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种液体是什么。
实验方法:从两杯液体中各取一滴液体,把液体滴在铁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体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仔细观察加热后的变化,会发现加热后,在其中一块铁片上留下了白色颗粒。
说明液体中溶解了其他不同于清水的物质。
同学们,思考一下,是不是液体里只要溶解了其他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开始做实验,填好实验记录。
小结:并不是水中溶解了食盐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
当食盐溶液的密度大于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
三、拓展延伸死海是西亚著名的大盐湖,位于约旦与巴勒斯坦之间的裂谷中。
死海一带气候炎热,蒸发强烈,湖水盐度高达300~332。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7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探究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现象,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沉浮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的描述,同时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物体的沉浮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液体密度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度之间的联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现象,理解物体的沉浮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现象,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并建立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度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理解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帮助学生建立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度之间的联系。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马铃薯、不同密度的液体(如水、盐水、酒精)、量筒、电子秤、勺子等。
2.教学课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沉浮与液体密度关系示意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体沉浮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并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的沉浮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指导,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基础,他们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逐渐增强。
但是,对于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他们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区,需要通过实验来纠正。
此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2.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马铃薯、各种液体(如水、盐水、酒精等)、量筒、电子秤、计时器等。
2.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滴管等。
3.教学课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的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液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会怎样吗?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仪器,向学生介绍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总结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的沉浮规律。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7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2.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未知事物。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到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难点:规范实验操作,完成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两个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浓盐水1杯、清水1杯(两杯液体体积一样,都是100毫升)、马铃薯1个、一双干净的筷子、一块干净的抹布。
小组准备:滴管2个、加热匙2个、酒精灯1盏、乳胶手套1只、烧杯1只、搅拌棒1根、马铃薯1个、若干食盐、勺子1个、过滤的大勺子1个、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演示实验:马铃薯在两杯液体中的沉浮师准备材料:一杯100毫升的清水、一杯100毫升的浓盐水、一个马铃薯。
师提出问题:薯把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一杯是水,另一杯是不知名的液体),观察它的沉浮情况。
师演示。
(先用筷子夹取马铃薯放入清水中,再用筷子把马铃薯从清水中取出,用干净的抹布擦干,再放入浓盐水中。
)生观察到在清水中,马铃薯沉下去了;在不知名的液体中,马铃薯浮起来了。
师提出问题: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个杯中浮,我们怎么解释其中的原因?生推测:1.可能两种液体不一样,另一杯液体可能是盐水;2.不同液体产生的浮力有大有小;3.马铃薯受到的浮力不一样,水中的浮力小,不知名液体中的浮力......师:到底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如同你们所说的一样呢?今天我们要来研究的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
师板书课题。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课题: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从观察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开始,研究观察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观察研究活动中,获得关于物体沉浮除与自身大小、轻重有关外,还与其承载的液体有关的认识。
2、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3、引导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物体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方法:探究法、研讨法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教材第52-53页)四、教学重、难点: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活动过程五、教具准备:演示仪器:玻璃水槽两个,分别贴有标签(1)和(2),并盛同量的清水和浓盐水,一大一小两只马铃薯。
分组仪器:第一个实验:汤匙一把,蜡烛,火柴,小塑料杯1只。
第二个实验:烧杯1只,盐,淀粉、糖、味精、小苏打、碱面,竹筷1根,马铃薯1块。
死海投影资料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王国,去探究科学的奥秘。
(出示大马铃薯),知道这是什么吗?生:土豆。
师:土豆又叫马铃薯。
【板书:马铃薯】师:我把马铃薯放到1号水里,猜一猜是沉还是浮?生:我认为会沉。
生:我认为会浮。
师: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沉,一种认为浮,认为沉的同学把手举起来,没举手的同学就认为会浮起来,要检验谁说的正确,可以怎么做?师:有的同学认为沉,有的同学认为浮,要检验谁说的正确,可以怎么做?生:做实验,把它放在水里试一试。
师:好,就按你们说的做。
(教师演示)【师把大马铃薯放入清水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马铃薯下沉。
师:猜对的学生为自己的成功鼓掌;没猜对的同学继续努力,加油。
好不好?师:大家再看——(出示小马铃薯),这位马铃薯弟弟也来了,把小马铃薯放到2号水里,会怎样?生:沉下去。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大的都沉下去了,小的更不用说了。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一、教材簡析:
本課選自教科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7課。
教材是在學生原有認知基礎上展開活動。
學社對沉浮的關注一般落在物體本身,很少關注到液體的性質,液體對沉浮的影響對學生來說是個意外的發現。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少有這樣的經驗。
影響物體的沉浮因素不僅僅有物體本身的重量和體積,而且還有液體的密度。
本課將展開對另一個量的研究,向學生展示一個新的探索項目。
聯繫本單元的第1課,繼續研究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
本課主要研究不同濃度的液體,對馬鈴薯沉浮的影響。
調製一杯能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可以使學生看到只有在液體中溶解足夠多的物體時,馬鈴薯才能浮起來,滲透了改變液體密度會影響物體沉浮的概念。
二、教學背景:
五年級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重要時期,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們的學科內容貼近兒童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對學科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對培養他們的積極探索精神和正確思維活動有積極意義。
五年級學生對科學實驗很感興趣,動手能力較強,但對於一些實驗儀器的使用還不瞭解,儀器的有序擺放尚未形成習慣,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科學觀察能力和對比實驗設計已經有了進步,但是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還不夠。
就學生對本課教學內容認知而言,對物體沉浮的關注,一般落在物體本身,很少會關注到液體的性質,液體對沉浮的影響對學生來說是個意外的發現。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很少有這樣的經驗。
三、教學設計:。
教科版五年级级科学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案例本学期听了我校一位教师的一节《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课,本课的教学要体现学校教学模式“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创新发展”的核心理念,教师从备课到上课,也是有学校的教学模式的影子。
不过,还有的地方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例如:在教学的合作探究环节,有这有这一个环节:师: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怎么知道1号烧杯与2号烧杯里面的液体不同呢?生:我可以闻一下。
师:来吧。
[请学生到讲台上闻两个烧杯里的液体]生:恩,怎么闻不出来呢?生:可以尝一下。
[全班发出不的声音]师:我们对不知道的液体可不可以随便去尝?生:不行。
师:很好。
做科学实验还是应该注意安全。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生:我想我们可以调制一杯其他的液体,把马铃薯放进去,如果浮起来了,就可以说明1号杯与2号杯就不同。
师:为什么这样想?生:因为可能加了其他的东西水就不一样了。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没有说出教师想要的用火去烧的方法,教师只好自己介绍用蒸发的方法:把水蒸发完了,看留下来物质没有。
如果有物质,说明水里加了东西。
如果没有物质留下来,说明液体里没有加东西。
……课后思考:1、现在,全区上下都在开展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不同。
不同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模式也不同。
不管教学模式如何去设计,到要体现本学校的核心理念: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创新发展。
而根据学校的教学模式的流程:激情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本节课的流程我认为应该是导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因为本课如果设计一个自主学习环节,就会与后面的探究活动有重复,并且学生的没有经历,自主学习应该效果不大。
合作探究环节教师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探究过程。
另外,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的运用教学模式,不能生搬硬套的执行教学模式。
2、本课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交流“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怎么知道1号烧杯与2号烧杯里面的液体不同呢?”有2名学生说了我们听课教师认为可以的方法,其他同学不知道的方法时,教师没有把这好的学习、鼓励的“创新亮点”扩大化,是本课的一个遗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材处理】
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
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
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
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
实验记录
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
(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