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2019中国互联网流量争夺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荣1994-2019中国互联网流量争夺史
互联网进入中国的第25个年头,作为“数字地基”的流量,正在重构自己在互联网发展进程中的角色扮演。
人口红利的消失,让互联网从业者谈流量色变,如何破解流量桎梏成了新的全民话题。互联网电商巨头纷纷下乡刷墙,投资者表现出了无比清晰的流量导向,渴求流量的创业者被昂贵的成本压得喘不过气……
作为中国互联网基础流量运营风向标的“百度联盟峰会”,也将2019年的主题定为“百度联盟生态合作伙伴大会”,从流量联盟升级为用户联盟。似乎有意向外界告知:百度联盟不再是单纯的流量联盟,而是在百家号、短视频、智能小程序等产品的加持下,所开创的生态联盟。
不过,流量本身是否会带来焦虑,取决于我们理解“流量”的角度。早在10多年前就有创业者抱怨流量变贵,新网站获取流量的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如滚雪球一般,可最后还是诞生了这样或那样的超级APP。就算是在今天,有人抱怨流量生意越来越难做,不还是有人从下沉市场挖到了一桶又一桶金。
互联网的流量战争就像是一场雾里看花的游戏,看似找不到门道,杂乱无章间却存在着某种必然,如果去扒一下中国互联网的流量争夺史,又总能找到一些清晰的时间节点,乃至于总结出经验和规律。
1.精英时代
1996年深秋,北京白颐路口竖起了一面硕大的牌子,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沿着路标寻找下去,会找到一家名为瀛海威的公司,中国互联网曾经的标志性大旗。
可惜到了今天,瀛海威的名字听起来已经十分陌生。后来有媒体将瀛海威的落魄定义为“在大雾中领跑”,既选错了商业模式,又找错了竞争对手。
在我们的文化中,对失败者向来少有溢美之词,却遗忘了特定的历史背景:1994年4月份,中国才开通了一条64K的国际专线。没有人知道流量为何物,甚至没有太多人去思考该如何从互联网中赚钱。
1994-2001年出现的互联网公司,被人熟记的仅剩下网易、搜狐、新浪、腾讯、阿里和百度等,知识存量再丰富一些的话,还可以说出天涯、猫扑和西祠等盛极一时的BBS。
在这些先驱或巨头身后,要么是张朝阳、李彦宏等见证了硅谷传奇的海归派,要么是丁磊、马化腾等走在潮流前沿的技术极客,唯一例外的可能就是“翻译社”起家的马云。
这样的结果并不值得意外,精英们比99%的人更早接触到了互联网,也深谙杨致远与DavidFilo制定的“游戏规则”。在只有几十万用户的小众世界里,相比于讨论“流量”,人们更愿意猜想互联网可以改变什么。萌芽期的中国互联网,可以说是一群精英们掀起的“飓风革命”。
尽管新浪在1998年世界杯期间,就以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的形式,赚到了18万元的广告收益。可当2000年科技股泡沫出现时,大量的网站死在了赚钱的临界点上,哪怕是名噪一时的新浪、网易和搜狐,最终摘掉“垃圾股”帽子的,不是当今互
据地位提高了。举个通俗的例子,就好比由于教育的发展,导致个人智力重要性降低,教育背景变得重要了,因为一般人按标准流程读个书,就能比牛顿懂得多了。谷歌就说:拿厉害的数据喂给一个一般的算法,很多情况下好于拿简单的数据喂给高级的算法。所以拿数据很重要,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这就是为什么好多公司要烧钱抢入口、抢用户——
—就是为了争夺数据源。
其次就是算数据,如果数据拿到直接就有价值地话,那也就不需要公司了,政府直接赚外快就好了。所以数据在那里摆着,能挖出什么就各凭本事了。算数据就需要计算平台,数据怎么存(HDFS,S3,HBase,Cassandra),怎么算(Hadoop,Spark)就要靠程序员了。
再次就是卖得出去才能变现,比如《疑犯追踪》里面的李四和大锤,见人所未见,预测未来并趋利避害才是智能的终极目标以及存在意义,这个得靠大家一块儿琢磨。
其实个人觉得最后那个才是“核心技术”,什么Spark,Storm,Deep-Learning,都
是第二梯队的……当然,没有强大的算力做支撑,智能也无从说起。
联网惯用的“流量变现”,而是移动梦网和短信分成。流量争夺战的兴起,还要归功于搜索引擎的衔接。
2.草根崛起
查阅CNNIC 公布的全国网民数量变化,1997年网民数量还只有63万,到了2001年初,这个数字已经飙升至2250万。
当互联网的泡沫逐渐过去,人们又恢复了对于互联网的热情,在泡沫中活下来的NSS ,也交出了一份可观的成绩单:2003年搜狐广告收入达到2950万美元,新浪的广告营收超过4000万美元,在网游中尝到了甜头的网易,当年的总营收高达6565万美元。
互联网彻底沸腾了起来,门户、论坛、IM 、电商和网游……几乎所有赚钱的买卖都在这个时候被酝酿出来,几乎所有的玩家都在设法扩张人流量。
这个时候的历史主角,还有名不见经传的个人站长们一个人对着一台电脑,就可以做一个网站的运营,门槛看起来比今天的自媒体还要低。
原因在于,互联网上的内容已经从匮乏到充足再到过剩,为了解决“获取有效信息”的痛点,搜索引擎自然而然地成了刚需,也彻底改变了互联网的内容分发逻辑。
这个时候崛起的百度,与个人站长们达成了某种默契,搜索引擎为草根站长们带来了流量,百度联盟又带来了收入,千千万万的小人物,构成了百度流量帝国的毛细血管。
高潮出现在2005年,百度正式登陆纳斯达克,上市首日的开盘价就达到66美元,最后收盘于122美元。百度当日的股价上市幅度,超过了Google 之前一年的全年收入,也掀起了中国互联网流量争夺战的第一次浪潮。
搜狗、爱问和搜搜等一大群劲敌开始发力,李开复带着“谷歌”走进中国,阿里用40%的经济利益和35%的投票权换来了对雅虎中国的控制……随即便拉开了搜索引擎的“战国时代”,谁拿到了搜索入口,谁就掌握着互联网流量的命门。
直到2009年,谷歌在中国渐露败绩,爱问、雅虎和搜搜等逐渐体力不支,这场流量争夺战才算告一段落。
3.列国纷争
2005年还发生了很多事,大的早已轰动一时,小的已被埋入了历史长河中。
比如Foxmail 被转卖给了马化腾,张小龙也由此加入腾讯负责QQ 邮箱;张一鸣这一年从南开毕业,成了个人站长的千万分之一;王兴想从校园SNS 入手,创业做了校内网……没人知道互联网的下一波流量狂潮在哪,却已都见识了流量的威力。
机会出现在2010年后,中国的智能手机开始普及,越来越多用户的上网习惯从PC 转移到了手机,也让无数的创业者看到了瓜分新流量入口的可能。
这场流量争夺的炮火,一开始就相当凶猛。“微博”的出现一度以暴风般的速度席卷整个互联网,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和百度等都曾加入战场。随后由团购引发的“千团大战”,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惨烈的流量争夺。
同样是CNNIC 的数据,2013-2016年的三年间,中国的网民数量仅增加了区区一亿人,远低于此前20年中的增速。却诞生了微信、微博、淘宝、手百和今日头条等数亿用户的超级APP ,流量竞争到了近乎疯狂的节奏,但大多数是巨头或者巨头的代理人。
鉴于大家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不妨尝试剖析下“列国纷争”格局的原因:
浅层次的,巨头有钱有人有流量,逐渐成了吞噬流量的巨
兽,生态化成了统治互联网江湖的不二手段。比如百度的移动互联网转型,外界注意到的是百度频繁的战略投资,被忽略的是百度联盟在2011年的“三大跨越”,从搜索时代进入到开放时代,成为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持续增长的基石。
深层次的,人口红利的二次爆发,让不少互联网创业者误判了流量争夺的本质,先把流量揽过来,再逐渐思考如何变现。导致互联网的流量争夺是以“烧钱”为前提的,最后不可避免的向巨头求救,站队成为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也进一步加剧了巨头瓜分流量的事实。
可结果呢,“数据孤岛”、“信息围墙”等负面效应逐渐形成,流量汇聚在少数公司手中,创业成本只增不减。
4.结盟运动
在流量焦虑的促使下,越来越多人开始怀念那个“搜索为王”的年代,虽然也是巨头林立,现状却没那么糟,至少流量成本还没
那
么贵,流量获取的路径还是开放的,大多数创业者也都有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