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Microbiology课程编码:27A11405 学分:5.0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计划学时:104 其中讲课:56 实验:48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系推荐教材:沈萍著,《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微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方式及其控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及其调控、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在感染与免疫中所发挥的重要性,了解微生物的广泛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次期末考试和多次的章节作业以及课程问题讨论等;课程研究工作包括研究活动和小论文撰写等;课程参与程度与课堂表现等。

课程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改革。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绪论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特点,熟悉微生物学的概念、分科,了解微生物发展史及发展趋势史。

[教学重点与难点] 微生物的概念、特点。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1.1微生物和你。

§1.2微生物学。

§1. 3微生物的发展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1.4 20世纪的微生物。

§1.5 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微生物的分离和显微技术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无菌技术的概念,熟悉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的常用方法,了解单孢子分离和选择培养,掌握Gram染色的原理、方法和结果,熟悉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方法,了解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微生物学掌握要点

微生物学掌握要点

微生物学掌握要点第一章绪论1、微生物:包括的主要类群;共性特点2、微生物学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的主要贡献;科赫法则。

3、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分支学科及应用领域第二章原核微生物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结构特点及主要区别2、原核微生物包括哪些主要类群3、细菌细胞壁组成结构与革兰氏染色4、细菌细胞附属结构及主要内含物5、细菌芽孢的形成过程、结构与特点6、放线菌的形态结构与主要特征第三章真核微生物1、真核微生物包括哪些主要类群2、真菌的形态结构、特化结构3、真菌的无性繁殖及无性孢子种类与特点4、真菌的有性繁殖及有性孢子种类与特点5、酿酒酵母菌的生活史6、真菌的主要类群第四章病毒1、病毒的定义与特点2、病毒的结构与组成3、病毒的生活史4、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5、噬菌体的结构特点和增殖方式6、温和噬菌体与烈性噬菌体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1、微生物的4种营养类型及代表性微生物2、微生物细胞吸收营养的4种方式特点3、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种类4、微生物培养基的组成与配制原则5、培养基的分类及用途6、发酵的含义及主要类型7、微生物糖酵解的主要途径8、发酵、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特点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1、微生物纯培养的概念及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的主要方法2、微生物生长的主要测定方法3、细菌生长曲线及不同时期的特点4、细菌的代时及测定方法5、微生物的培养方式:间歇式培养与连续培养的特点6、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子:营养、温度、pH、氧气、水分等。

7、控制和杀灭微生物的主要方法、区别及应用领域。

8、主要物理、化学及抗生素杀菌方法(抑菌)的原理第七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1、证明遗传物质的3个经典实验内容2、突变的含义及微生物突变的主要类型3、微生物基因突变的主要规律(特点)及其实验证明过程4、原核生物发生基因重组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5、质粒的特点、主要类型、及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6、主要诱变剂的种类及作用机理,Ames试验的目的及原理。

微生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学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体系1. 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指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对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2. 微生物的分类体系微生物按照生物学特征可以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其中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真核生物包括真菌和原生动物。

此外,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通常被单独归类。

第二章:微生物的结构和形态1. 细菌的结构和形态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胞质和遗传物质。

细菌的形态多样,包括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2. 真菌的结构和形态真菌是多细胞或单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包括菌丝、分生子、孢子和细胞壁等。

真菌的形态多样,包括酵母菌、霉菌和子囊菌等。

3. 病毒的结构和形态病毒是非细胞微生物,其主要结构包括蛋白质外壳、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套等。

病毒的形态多样,包括线状、球状和多棱体等。

第三章: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1.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细菌的生长是指细胞的增加和分裂过程,主要包括营养摄取、分裂和排泄等。

细菌的繁殖有二分裂、分裂和梭孢子等方式。

2. 真菌的生长和繁殖真菌的生长是指菌丝的延伸和分支过程,主要包括分生子的产生和分裂等。

真菌的繁殖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方式。

3. 病毒的生长和繁殖病毒的生长是指在寄主细胞内复制遗传物质和合成蛋白质,主要包括吸附、穿透和复制等。

病毒的繁殖有裸核和包膜两种方式。

第四章:微生物的代谢和营养1. 细菌的代谢和营养细菌的代谢包括异养和自养两种方式,同时也可根据在氧气的存在下进行厌氧和需氧代谢。

细菌的营养包括糖类、氨基酸和脂肪等多种。

2. 真菌的代谢和营养真菌的代谢包括异养和自养两种方式,同时也可根据生长温度进行低温菌和高温菌。

真菌的营养包括糖类、氨基酸和无机盐等多种。

3. 病毒的代谢和营养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因此没有自身代谢和营养循环,其复制和生长需要依赖寄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

微生物学各章重点总结

微生物学各章重点总结

微生物学各章重点总结第一章: 微生物学导论在该章节中,我们介绍了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科学,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小有机体。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有益又有害。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该章节主要讨论了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微生物可以具有多样的形态,如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不同的微生物在结构上也有所不同,如细胞壁、胞膜和细胞器等。

第三章: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在本章中,我们了解了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体系。

微生物被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两大类,然后进一步细分为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不同类群。

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该章节讲述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微生物可以通过二分裂、芽生、放线菌分生孢子等方式进行繁殖。

生长和繁殖是微生物生命周期中重要的阶段。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和营养在此章节中,我们研究了微生物的代谢和营养需求。

微生物可以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来获得能量和合成必需物质。

营养需求包括碳源、氮源、能量源等。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在这一章中,我们了解了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机制。

微生物通过遗传物质DNA的重组和突变来产生变异,从而适应环境变化。

第七章: 微生物与人类该章节主要探讨了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作用。

微生物可以对人体产生有益或有害的影响,如有助于消化、参与免疫反应,也可能引发感染和疾病。

第八章: 微生物与环境在本章中,我们介绍了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参与了循环过程,如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等,对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要。

第九章: 微生物与工业在最后一章中,我们了解了微生物在工业中的应用。

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制药业、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为《微生物学各章重点总结》的概要,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畜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畜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畜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011320课程名称:畜牧微生物学/Animal Husbandry Microbiology学时:48学分:3.0适用专业:动物科学本科专业开课学期:3开课部门: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先修课程:生物化学生理学免疫学考核要求:闭卷考试期末闭卷考试占总分的70%,实验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10%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黄青云主编,<<畜牧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陆承平主编,<<兽医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畜牧微生物学是动物科学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与动物生产学、兽医学、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等课程有广泛的联系。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研究正常动物体的微生物、自然界中与动物相关的微生物及作用;与饲料有关的微生物,饲料的加工调制与微生物学检验;与畜产品有关的微生物,畜产品的加工、贮藏与微生物学检验;畜禽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所至传染病的免疫预防、诊断和治疗等。

畜牧微生物学的任务是将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综合应用到畜牧业生产中,充分发挥有益微生物的作用,控制有害微生物的作用,保障畜禽健康生长,提高畜禽产品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促进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研究正常动物体的微生物、自然界中与动物相关的微生物及作用;与饲料有关的微生物,饲料的加工调制与微生物学检验;与畜产品有关的微生物,畜产品的加工、贮藏与微生物学检验;畜禽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所至传染病的免疫预防、诊断和治疗等。

畜牧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性强、研究内容广泛的应用学科。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中应注意将微生物知识与动物生产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基本内容:第一节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第二节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2、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和类群,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

食品微生物学复习

《食品微生物学》作业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⑴第一个发明显微镜并观察到微生物的科学家是。

⑵巴斯德发明了杀菌方法。

⑶科赫发明了什么技术。

⑷二十世纪生物科学的重大科学成是。

⑸二十世纪Fleming的医学魔弹是。

⑹ 1969年的Whittaker的五界分类方法把生物分为。

1979年六界分类方法分为。

(7)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的科学家是_____________。

二、问答题1. 什么是微生物?2. 什么是食品微生物学?3. 微生物有什么重要的特性?4. 什么是曲?5.微生物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为谁?6.食品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三、判断是非题:1.人们不能用肉眼看见微生物。

2.巴氏消毒法可用于牛奶、啤酒等饮料的消毒。

3.原生动物是最低等的动物。

4.放线菌属于原生生物界。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一、名称解释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间体芽孢烈性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假菌丝荚膜菌落半孢晶体原生质体鞭毛质粒 PHB二、填空1.细菌的基本形态有、、。

2.细菌的大小用单位描述,病毒大小用单位描述。

3.荚膜的功能主要是。

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主要由___和___构成,革兰氏染色反应为___色。

5.大肠杆菌的细胞壁外层主要由___构成,内层由___构成,革兰氏染色反应为___色。

6.病毒的繁殖方式是__ ,其繁殖步骤有、、、、。

7. 鞭毛的功能是。

8.芽孢有、、性质。

9.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是。

10.酵母菌的主要繁殖方式是。

11.病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12. 革蓝氏阳性菌的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和,革蓝氏阴性菌的细胞壁外层主要化学成分是,内层主要是。

13. 放线菌的繁殖方式有。

14. 大多数细菌主要以为碳源,大多数霉菌主要以为碳源。

15. 酵母的主要碳源是。

16. 放线菌的菌体形态由、、三部分构成。

17. 酵母菌美兰染色形态观察时,兰色细胞是,无色细胞是。

18.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

东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各章思考题

东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各章思考题

各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 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我们的朋友?2. 为什么微生物能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明星”?3. 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4.微生物有哪些特点?第二章病毒1、解释下列名词:病毒粒子、前噬菌体、溶源性。

病毒粒子:成熟的病毒感染单位,病毒复制的最后阶段,在宿主脂肪体细胞、血细胞和上皮细胞的核内复制,形成多边形和多角形的包含体,裸露或被囊膜包裹前噬菌体: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上的温和噬菌体的核酸溶源性:温和噬菌体DNA具有整合入宿主菌染色质DNA中的特性,成为与宿主菌共生的原噬菌体,能随宿主菌的染色质同步复制而传给子代,这种特性称为溶源性。

2、什么是病毒?病毒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微生物之处?(作业1)3、简述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结构。

4、试用图示说明下列名词之间的关系:病毒粒子、核芯、衣壳、被膜。

(作业2)5、病毒有哪几种对称类型?每种对称类型病毒的形态是什么?试各举一例。

6、试以T系噬菌体为例说明病毒的增殖过程。

7、病毒是一种致病因子,也是一种具有遗传成分特点的因子,病毒的这种特性有什么生物学意义?(作业3)第三章原核微生物1、试根据细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2、细菌、粘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在繁殖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3、根据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解释为什么革兰氏染色后G+呈紫色,G-呈红色?4、比较细菌和放线细群体培养特征的异同。

5、以产甲烷菌为例,总古细菌的特点及其与细菌的不同之处。

第四章真核微生物1、微生物由于个体微小一般都是以其群体形式进行研究或利用,这必然就要涉及到对微生物的培养。

能否找到一种培养基,使所有的微生物都能良好地生长?为什么?2、试结合微生物学实验课的内容,谈谈在选择、配制和使用培养基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内容。

你们在实验中是如何做的?有何体会?3、试比较营养物质进入微生物细胞的几种方式的基本特点。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与微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本课程是生物学及其有关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包含微生物关于污染物质的降解与转化,从而修复并改善环境的作用规律;微生物关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的作用规律,熟悉环境微生物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含废水、废渣的微生物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方法,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与科学分析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环境微生物学知识去解决生产与生活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课堂教学内容(38学时)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起与进展一、环境微生物学的学科地位(环境科学分支,应用微生物学范畴)二、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起与进展(环境科学的形成,环境微生物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环境微生物学形成与进展)第二节* 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及内容一、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定义,广义与狭义环境微生物学)二、环境微生物学的内容(污染物降解转化;净化环境原理的应用;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破坏;环境微生物学原理的实际应用)第三节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生物圈)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结构、功能、生态平衡)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地位(能流物流中的作用、生态平衡的维持)第四节环境及环境问题一、环境及环境问题(环境、环境问题)二、环境问题的形成及进展(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当前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第二章环境中的要紧微生物类群(2学时)第一节* 微生物的概念、类群及特征一、微生物的概念二、微生物类群(微生物的自然地位,三域系统,类群)三、微生物的特性(种类多,分布广;体积小,面积大;代谢能力强,代谢类型多;生长旺,繁殖快;易变异,习惯性强)第二节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一、细菌的形态与大小(形态,大小)二、细菌细胞的构造(基本构造,特殊构造)三、细菌的繁殖与培养特征(繁殖,培养特征)四、*环境中常见的细菌(球菌类、杆菌类、螺旋菌类、放线菌类、鞘细菌、滑动细菌、光合细菌)第三节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一、真菌(酵母菌,霉菌)二、藻类三、原生动物第四节非细胞型微生物一、病毒的形态与大小(定义,体形态,大小)二、病毒的化学构成与结构(核酸,蛋白质)三、病毒的侵染与增殖第三章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与遗传变异(3学时)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一、微生物的化学构成与营养物质(化学构成,营养物质)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三、营养物质的摄取(被动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膜泡运输第二节* 微生物的代谢一、酶(酶的性质与作用特征,酶的种类)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类型,微生物的类群)第三节*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一、细菌的生长曲线(缓慢期,对数期,稳固期,衰亡期)二、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细菌数目的特定,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第四节微生物的生活条件一、温度二、氢离子浓度三、氧化还原电位四、光线五、超声波六、压力七、化学药剂第五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一、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二、微生物的变异(非遗传性变异,遗传性变异)第四章微生物在环境中得分布及其相互关系(3学时)第一节* 微生物在环境的分布一、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土壤环境,微生物的数量与分布)二、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大气水,江河水,湖泊与池塘水,地下水,海水)三、微生物在空气中分布四、微生物在食品上的分布(粮食、肉类、鱼类,乳类)第二节* 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一、互生关系二、共生关系三、寄生关系四、拮抗关系第五章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4学时)第一节* 碳素循环一、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通常途径(复杂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有机物质,简单有机物质的有氧分解,简单有机物质的无氧分解)二、微生物分解纤维素三、微生物分解淀粉四、微生物分解半纤维素五、微生物分解脂类物质六、微生物分解木素及芳香族物质(木素,芳香族化合物)七、微生物分解烃类第二节*氮素循环一、微生物转化氮素物质的通常途径二、氨化作用(蛋白质的分解,核酸的分解,其他含氮有机物的分解)三、硝化作用(亚硝化作用,硝化作用)四、反硝化作用五、固氮作用第三节矿物质循环一、微生物转化矿物质的通常途径二、硫的转化(有机物分解产生硫化氢,硫化作用,反硫化作用)三、磷的转化(含磷有机物的分解,不溶性磷矿物的溶解,磷酸盐的还原)四、铁的转化(高铁化合物的还原与溶解,亚铁化合物的氧化与沉淀,含铁有机化合物的形成与分解)第六章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降解与转化(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微生物降解与转化物质的巨大潜力二、有机污染物的可生物降解性(可生物降解性,可生物降解性的测定)三、影响微生物降解与转化的生态学因素(物质的化学结构,共代谢作用,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微生物降解与转化污染物后生成的中间体或者终产物)第二节* 石油一、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能力二、石油降解的生化途径三、石油降解微生物(细菌,霉菌,酵母菌,藻及兰细菌)四、影响石油降解的生态因素(油的物理状态,温度,营养物质,氧气,共代谢作用及其抑减效应)五、石油降解微生物的实际应用(石油勘查,石油精炼脱蜡,石油微生物的菌体利用)第三节* 农药一、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能力二、微生物降解农药的途径(酶促作用,非酶促作用)三、几种农药的生物降解(2,4-D,666,DDT,有机磷农药)第四节合成洗涤剂第五节多氯联苯第六节塑料第七节其它有机污染物第八节重金属第七章污水与废渣的生物处理法(6学时)第一节*污水的生物处理一、概述(水体自净,污水处理概况与类型,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生化原理,需氧量)二、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的性质与生物项,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及生物学过程,活性污泥膨胀,剩余污泥的处理,评价活性污泥的指标)三、生物膜法(生物膜中的生物,生物膜的净化原理,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流化床生物膜法)四、氧化塘法(净化原理,氧化塘的的类型,应用情况)五、厌氧处理法(沼气发酵的生物化学,甲烷细菌,厌氧处理构筑物,厌氧处理法的基本要求)六、土地处理法(净化原理,土壤灌溉注意事项)七、污水去除氮与磷的微生物学法(利用微生物反硝化作用脱氮,繁殖藻类除氮与磷)八、污水处理中的菌种及其对水质要求(菌种,水质要求)九、污水生物处理的进展趋势(不通生物处理工艺联用,扩大用于处理的菌种,诱变产生突变株,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生物工程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二节* 废渣的生物处理一、需氧性堆肥法(堆肥材料与堆肥方法,堆肥的微生物学过程)二、厌氧发酵法(厌氧性堆肥,密封发酵法,沼气发酵法)三、有机肥料的卫生指标四、城市生活垃圾的生物处理法(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特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途径)第八章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4学时)第一节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一、空气的微生物污染(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传播,污水处理污水与灌溉引起的空气污染,空气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水体的微生物污染(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医院污水的微生物污染,水中微生物污染的检测,饮水消毒问题)三、土壤的微生物污染(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传播,土壤生物性污染的预防)第二节* 水体富营养化一、富营养化的危害二、富营养化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三、优势藻种与固氮作用四、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五、富营养化的监测与防治第三节*微生物代谢物与环境污染一、氨二、硝酸与亚硝酸三、氮氧化物四、硫化氢五、酸性矿水六、甲基汞七、羟氨八、亚硝胺类九、腐殖质十、农药代谢的毒性产物十一、细菌毒素十二、真菌毒素十三、藻类毒素十四、气味代谢物十五、材料的霉腐与损害第九章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学方法(3学时)第一节*水质的细菌学检验一、细菌总数二、粪便污染的指示菌三、大肠菌群四、粪链球菌五、产气荚膜梭菌六、铜绿假单胞菌七、金黄色葡萄球菌第二节水中病毒的检验第三节* 至突变物与致癌物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一、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实验(原理,测定方法,应用与效果,评价)二、其他营养缺陷型菌株回变实验三、细菌的正向突变试验四、聚合酶缺陷型菌株试验五、重组缺陷型菌株试验六、噬菌体试验七、真核微生物试验第四节其他微生物检测法一、发光细菌二、藻类第十章微生物与废物综合利用(3学时)第一节单细胞蛋白一、单细胞蛋白的经济生物学特性二、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微生物三、单细胞蛋白生产的通常工艺流程四、废物生产单细胞蛋白实例五、单细胞蛋白的可同意性与安全性第二节细菌冶金一、细菌冶金的原理二、细菌冶金的微生物及培养条件三、细菌冶金的方法第三节微生物与能源一、微生物产生甲烷二、微生物产生醇类三、微生物产生氢气第十一章生物工程在治理污染中的应用(2学时)第一节生物工程一、生物工程的定义与内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第二节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一、*固定化酶(固定化酶及其特点,酶的分离提纯,酶的固定化方法,固定化酶反应装置,固定化酶的应用)二、*固定化细胞(固定化细胞及其特点,细胞的固定化方法,固定化细胞的应用)第三节遗传工程一、*天然质粒转移的遗传工程(降解性质粒,利用天然降解性质粒构建新功能菌株)二、质粒分子育种三、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要紧操作步骤,基因工程的应用,基因工程的安全防护)。

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课程编码:1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总学时数:50学分:3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教研室适用专业:生物科学适用对象:本科(四年)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本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从事生物技术及相关学科的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

微生物学课程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和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来说,都是其它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通过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很好的掌握微生物学的专业知识,为从事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其它课程如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微生物学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宜从三年级第一学期开始,但要确保学生学习本课程前具有所需要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绪论微生物与人类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1];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2];微生物的特点[3]微生物学及其分科○重点:微生物的含义、特点和发展简史难点:微生物难以认识的原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微生物学发展史如何分期?各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是什么?思考题:为什么说“因果难联”的解决是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取得重大创新的不竭动力?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第一节细菌细菌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3];细菌的群体形态[2];细菌的繁殖方式[3]重点:细菌的结构特征、群体特征和繁殖方式难点:细菌的结构特征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1. 对细菌细胞的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设计一简明的表解。

环境微生物答案整理!

环境微生物答案整理!

绪论一、选择题1.微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位是( D )。

A、科B、属C、目D、种2.各种微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点,下列选项中描述错误的是( C )A.分布广,种类多 B.适应强,易变异C.体积小,表面积小 D.生长速,繁殖旺3.下列不同类群的微生物中,属于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是( D )。

A、放线菌B、细菌C、霉菌D、病毒4.微生物最高的分类单位是( A )。

A、界B、目C、纲D、种5.所有微生物的共同特征是( C )。

A、单细胞B、没有真正的细胞核C、个体微小D、细胞结构简单6.在分类系统中,细菌和蓝细菌皆属于( A )。

A、原核生物B、真核生物C、多细胞D、单细胞7.下列哪些微生物不属于真核生物( A )。

A、支原体B、酵母菌C、霉菌D、原生动物8.微生物的共性中( C )决定了其余共性。

A、生长旺、繁殖快B、吸收多、转化快C、个体小,面积大D、适应强、异变异二、填空题1. 微生物的命名采用双名法,即由一个___属名____和一个___种名____构成;书写排列上,____属___名在前,___种___名在后。

2. 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区别在于__有无成形的细胞核__,__真核微生物__能进行有丝分裂,而____原核微生物___进行无丝分裂。

3. 分类地位上属于原核微生物的有__古菌__、细菌、_蓝细菌_、立克次氏体、支原体、__衣原体__,_放线菌_和螺旋体。

4. 分类地位上属于真核微生物的有藻类、_酵母菌_,_霉菌__、伞菌、__原生动物__,__微型后生动物__。

5. 根据细胞核的特点,可将微生物分为_原核微生物__和_真核微生物__。

6. 微生物根据细胞结构的有无,可分为_非细胞结构微生物__和__具有细胞结构微生物_。

第一章病毒一、选择题1.噬菌体是一种感染__③ __的病毒。

①酵母菌②霉菌③细菌④原生动物2. 组成病毒粒子核髓的化学物质是__ ③ __①糖类②蛋白质③核酸④脂肪3. 噬菌体属于病毒类别中的__① __①细菌病毒②昆虫病毒③植物病毒④动物病毒4. 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__ ③__①细菌②水螅③烟草花叶病毒④蚯蚓5.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病毒特点的是__ ③__①个体微小,需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②没有细胞结构③可以独立生活④在寄主细胞里进行繁殖6. 溶原性细菌对__③ __具有免疫性①所有噬菌体②部分噬菌体③外来同源噬菌体④其他噬菌体7. 病毒衣壳的组成成分是__② __①核酸②蛋白质③多糖④脂类8. 病毒含有的核酸通常是__ ②__①DNA和RNA ②DNA或RNA ③DNA ④RNA9. E. coli T4噬菌体的典型外形是__② __①球形②蝌蚪形③杆状④丝状10. 类病毒是一类仅含有侵染性__ ②__的病毒①蛋白质②RNA ③DNA ④DNA和RNA11. T4噬菌体__③ __①螺旋对称②几何体对称③复合式对称④都不是12. 决定病毒感染专一性的物质基础是__② __①核酸②蛋白质③多糖④脂类13. 大部分病毒对__③ __不敏感①高温②紫外线③抗生素④干扰素14. 与寄主细胞同步复制的噬菌体称为_②_ __①烈性噬菌体②温和噬菌体③病毒④类病毒二、填空题1.病毒粒子的基本化学组成是___蛋白质____和__核酸_____。

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3.教学改进措施和建议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减少实验误差。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和认识。
(4)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3.细菌和真菌的生态作用
-物质循环: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转化元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生物降解:细菌和真菌能分解多种有机污染物,参与生物降解过程。
-生态平衡:微生物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扮演重要角色,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食品制作:微生物在发酵、腐败等过程中参与食品的制作,如酸奶、面包等。
板书设计
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广泛分布:土壤、水体、空气、动植物体
-极端环境生存:高温、高压、低温、干燥
②影响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因素:
-温度
-湿度
- pH值
-营养物质
③细菌和真菌的生态作用:
-物质循环
-生物降解
-生态平衡
④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食品制作
-药物研发
-环境保护
⑤细菌和真菌的适应机制:
-细菌和真菌在极端环境中也能生存,如高温、高压、低温、干燥等。
影响因素:
-温度: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受温度影响,有最适温度范围。
-湿度:水分是细菌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不同微生物对湿度的需求不同。
- pH值:细菌和真菌对pH值有一定的适应范围,过酸或过碱的环境会影响其生长。
-营养物质:细菌和真菌需要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不同微生物对营养需求不同。

微生物学习题库(汇总)

微生物学习题库(汇总)

《微生物学》习题库第一章微生物学绪论1. 适合所有微生物的特殊特征是()。

A 它们是多细胞的B 细胞有明显的核C 只有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D 可进行光合作用2. 人类通过微生物产生的食品有()。

A 牛奶B 火腿C 酸乳酪D 黄瓜3. 第一位观察到微生物的科学家是()。

A Robert HookeB Louis PasteurC Joseph ListerD James T. Watson4. 路易.巴斯德对微生物的贡献在于他()。

A 发现了病毒B 提出了自然发生说理论C抨击了进化论D 号召人们关注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5. 巴斯德采用曲颈瓶试验来()。

A 驳斥自然发生学说B 证明微生物致病C 认识到微生物的化学结构D 提出细菌和原生动物分类系统6. 微生物中铭记柯赫是由于()。

A 证实病原菌学说B 在实验室中成功地培养病毒C 发展了广泛采纳的分类系统D提出了原核生物术语7. 下列的所有特征均与病毒相联系,除了()之外。

A 它们很少或没有其它的化学物质B 用抗生素干扰病毒的活性C 病毒引起麻疹、腮腺炎和(病毒性)风疹D 它们不是细菌的类型8. 微生物双名法两个组成部分是()。

A 目名和科名B科名和属名 C 属名和种的形容词 D 属名和多样化的词9. 在分类系统中细菌、蓝细菌一起皆属于()。

A原生生物 B 盐生植物 C 绿藻门 D 原核生物界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一、填空题1.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主要差别是________。

2.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共同具有的特征是________。

3. 肽聚糖物质存在于________。

4. 主动转运过程中,分子运动与浓度梯度的关系是________。

5. 原核生物细胞的核糖体存在于________。

6. 线粒体被发现存在与________ 中。

7.细菌的芽孢用于抗性,真菌的孢子用于 ________。

8.在孢子囊中形成的无性孢子称为________。

9.真菌的营养方式是________。

第五章环境微生物生态学

第五章环境微生物生态学
生物的生长发育,土壤中 各种元素的循环与转化都 与微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水生植物对微生物的 影响
•水生植物组织为微生物提 供了附着场所; •根区内的有氧区为好养细 菌提供优越生存环境,而 区外则适宜兼氧、厌氧微 生物进行反硝化、有机物 降解反应; •湿地中的氨氮是可被植物 吸收,合成根系分泌物为 微生物提供氮源等营养; •植物种类影响微生物的数 量和种类
微生物与植物其他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竞争关系
蓝细菌与单细胞 藻类
微生物与植物 其他部分之间
的作用
互利共生
蕨类植物与 鱼腥藻
某些生物群体可以生长在植物的茎、叶、花、果实 表面,这些微生物成为附生生物,如蓝细菌、酵母菌等。
这些浮生生物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受气候的影响很大
微生物与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和动物之间存在着正和负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可以 作为某些动 物的食物
微生物对于 动物消化食 物和和获取 营养所起的
作用
微生物在动 物体外帮助
消化食物
微生物在动 物体内帮助 消化食物
病原微生物 与动物之间
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 体的相互作

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
皮肤表面的微生物与人体的关系 口腔中微生物与人体的关系 肠道中微生物与人体的关系
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分子序列的分析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结果的检验
系统发育分析 步骤
系统发育分 析方法
•距离法 •最大简约法 •极大似然法 •多种方法联合
系统发育树构建后的评价标准分为以下3点:
•有效性 •稳定性 •一致性
在研究生物进化和系统发育的过程中,常用一种树状分支图来概括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 关系,这种表征物种或序列进化关系的树状分支图成为系统发育树,简称系统树或进化 树。

微 生 物 学 教 学 大 纲

微 生 物 学 教 学 大 纲
放线菌的分科介绍与代表属(链霉菌属、诺卡氏菌属、小单孢菌属,游动放线菌属特征)。
第三节真菌
真菌的基本特征及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一、霉菌
1.霉菌一般形态结构及与细菌、放线菌形态的比较。
2.霉菌的菌落特征。
3.霉菌的繁殖。
4.毛霉、根霉、青霉、曲霉等常见霉菌的形态结构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酵母
1.酵母细胞的形态大小。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 时:68 学 分:4
适用专业:四年制制药专业
一、微生物学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微生物学是制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结合制药专业的特点,较系统的介绍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制药专业课和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第二章微生物的类群及形态结构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包括的内容及其形态特征。
2.掌握各类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及其生活史。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菌形态结构
1.细菌的基本特征。
2.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与大小。
3.细菌的基本构造:细胞壁的结构、组成与功能,细胞壁与革兰氏染色的关系。
实验目的、要求:
掌握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纯化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实验内容:
从土壤中对微生物菌种进行分离纯化。
三课时分配(总学时按68学时计)
(一)理论授课学时
章次
内容
学时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水 中 的 微 生 物
1.水体环境
► 一般的江河、湖泊和池塘内的营养较为丰富;海水和盐湖含有 较高的盐分,其它营养较贫乏。雨水近似于蒸馏水,含有非常 少量的溶解营养。
► 天然水体温度:淡水水体0-36℃、海水水体5℃以下,某些温 泉温度在70℃以上。
► 氧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易被好氧微生物耗尽,因此是微生物 生存的最重要的限制因子。
► 地面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一般与其所处 的环境条件有关。清洁的湖泊、池塘和水库中微生 物较少,有机质丰富的湖泊中,微生物较多。停滞 的塘水、污染的江河水以及下水道的沟水中,微生 物较多。
► 地下水因经过深厚的土层过滤,几乎大部分微生物 被阻留在土壤中。
海水微生物的分布和种类
海水中的微生物除来源于河水、雨水及污水等环境中 临时种类外,绝大多数是嗜盐菌,并耐高渗透压。
气肿疽梭菌、腐败梭菌、产气荚膜梭苗等形成芽孢后能在 土壤中生存数年甚至几十年。 ► 此外,还有一些抵抗力较强的无芽孢病原菌也能生存较长 时间,土壤一旦污染了这些病原菌,则可成为疫源地,随 时都有可能使人和动物感染相应的传染病。
几种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生存时间
病原菌名称
生存时间
结核分支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达5个月,甚至2年之久
细菌 2,327 1,284 1,406 1,103 507 2,229 2,111 1,074 11 7,863 951 1,598 466
放线菌 612 39 271 123 39 1,105 1,024 319 4 29 1,032 55 41
真菌 13 36 6 4 11 15 19 2
23 4 3 0.4
伤寒沙门氏菌 (Salmonella typhi)
3个月
化脓链球菌 (Streptococcus pyogens)
达2个月
巴氏杆菌 (Pasteurella)
在土壤表层生存不超过14d
布氏杆菌 (Brucella)
可达100d
猪丹毒杆菌 (Erysipelothrix rhuropathiae)
166d (土壤尸体内)
第 五 章 微生物在自 然界中的分布
关于微生态学
►微生态学无疑是属于生态学(ecology)范畴, 是生态学的微观层次。
►微生态学也可根据不同角度,分为不同的分 支学科。
►微生态学除了具有普通生态学的理论和特点 外,还具有自己本身的一些特点。
微生态学的定义
►20年前,微生态学(microecology)首 先被德国的沃克·罗西(Voeker Rusch) 博士所提出。
一、土 壤 中 的 微 生 物
1.土壤环境
► 土壤是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基地——微生 物资源的大本营
▪ 丰富的碳源和氮源 ▪ 大量而全面的矿质元素 ▪ 适宜的含水量 ▪ 不同的通气状况 ▪ 适宜的温度范围,变幅小而缓慢 ▪ 适宜的pH广泛范围
2.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及种类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按种类递减
一种微生物生命活动中,通过产生某些代谢 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能抑制其它微生物的 生长繁殖,或毒害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现象。
寄生
一种生物能侵入另一种生物体内吸取自己所需 要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在一定的条件下 对后者造成损害或死亡的现象叫寄生。
微生物间的寄生关系 微生物对植物的寄生 微生物对人与动物的寄生
殖集团。与同种别地的种群有隔离、有界限。
微生物的生物环境
Relationships among Microorganisms
微生物与其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立生活、偏利作用、偏害作用
互生 共生
拮抗 寄生
可分可合 合比分好 难舍难分
势不两立
互生
两种生物可以独立生活。也可以形成松 散的联合,对一方有利,或双方都有利
►1985年提出的定义为“微生态学是细胞 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
►康白教授提出应为“研究正常微生物与 其宿主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或 “研究正常微生物结构和功能,以及与 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
微生物生态
► 生态学:研究生物系统与其环境条件间相互作用 规律性的科学。
►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群体(微生物区系或 正常菌群)与其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相 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 数量大、个体小,与土壤接触的表面积特大,是土壤中最 大的生命活动面,最活跃的生物因素。
► 土壤细菌大多为异养型,少数为自养型,积极参与着有机 物的分解和腐殖质的合成以及各种矿质元素的转化。
► 有许多不同的生理类群,如固氮细菌、氨化细菌、纤维素 分解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产 甲烷细菌等等都有存在,但分布不一。
微生物对植物的寄生
微生物对植物的寄生很普遍,这是植物发生病害 的重要原因。 能引起植物病害的微生物称为植物病原微生物
植物感染病微生物发病后,出现变色,组织坏死, 萎蔫和畸形等症状。 能引起植物病害的有真菌、细菌、病毒等。
植物病害以真菌病害为主,占发现的植物病毒共有350多种,
病毒都只能通过伤口侵入植物活细胞和组织中, 通过输导组织扩散到主植株。
病株植物可通过嫁接,土壤,昆虫传播等 各种途径传播。
植物病毒病害类型
花叶型:受害植株叶片颜色深浅不一,出 现斑驳,如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花叶病 毒等所引起病害都是花叶型。
黄化型:受害植株叶片呈黄绿或黄色,如 蚕豆病毒病,桃萎蔫黄病等卷叶、缩叶、 萎缩、丛生、矮化等各种畸型,如马铃薯 卷叶病,桃小果病等。
土壤放线菌
► 数量仅次于土壤细菌,每g可达几千万至几亿个, 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5%~30%,甚至更高。
► 土壤放线菌以分枝丝状营养体缠绕于土壤有机物或 土壤颗粒,并伸展于土壤颗粒中。生物量与土壤细 菌相当。
► 土壤放线菌的种类十分繁多,目前已知的放线菌种 主要分离自土壤。主要是链霉菌属
(Streptomyces)的种。
➢ 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藻类—原生动物 ➢ 108 107 106 105 104 103个/g ➢ 耕作土壤中,细菌湿重约90-225kg;以土壤有机质含
量为2%计算,则所含细菌干重约为土壤有机质的1%左 右。 ➢ 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 物质转化,因此,土壤微生物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 素。
白僵菌寄生于昆虫
用于防治松毛虫,玉米螟效果好,尤其是用于防治松毛虫, 白僵菌可作为环境因子,持续多年控制松毛虫的危害。在 前苏联,白僵菌还用于防治马铃薯甲虫。 白僵菌的安全试验:除在菌剂生产中孢子萌发可能引起 操作人员的过敏反应外,尚未发现其它对人体有害的作用 。
第一节
土壤、水及空气中的微生物
Microorganisms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 在土壤中的分布以耕作层为主,随土壤深度增加而 数量、种类减少
土壤真菌
► 是第三大类微生物。 ► 每g土壤可含几万至几十万个。数量较细菌少,但其菌
丝较粗大、长。每g土壤中的真菌菌丝可长达40m,湿 重可达0.6mg左右。 ► 一般土壤中酵母菌较少,但在果园土壤中较多 ► 有藻状菌、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类,尤以半知菌类 居多。 ► 真菌在土壤中的分布方式与放线菌相似。 ► 好氧性,分布于土壤表层。喜酸土壤,在酸性土壤中有 较高的比例。
植物病害的防治
选育抗病品种,提高抗病能力
改良栽培技术及栽培环境条件,以有利 植物生长发育,不利病原微生物生长 (升汞浸种)
微生物对人与动物的寄生
微生物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寄生引起人与动物的传染病 常见的畜禽传染:炭疽病,口蹄疫,猪瘟,鸡瘟病等
病原微生物寄生在有益的动植物体内会给人们造成经 济损失,寄生有害在动物体内,则对人类是有益的, 可以加以利用。
土壤剖面不同层次中微生物数量
深度cm
3~8 20~25 35~40 65~75 135~145
好氧细菌 厌氧细菌
7,800 1,800 472 10 1
1,950 379 98 1 0.4
放线菌 真菌
2080 119
245 50
49
14
5
6
-
3
澡类
25 5 0.5 0.1 -
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 参与土壤中几乎所有的生物化学变化,异养微生物分解有机 质,自养微生物转化矿质养分存在状态。
► 微生物是土壤腐殖质的主要成员,因此成为土壤肥力和土壤 结构的决定者之一。
► 光合微生物能增加某些环境中有机碳素的含量,尤其在无植 被的环境中,藻类是土壤形成或恢复的先行者。
土壤中的细菌
► 土壤中的细菌占土壤微生物的70%~90%。其生物量可 占土壤重量的1/10000左右,土壤有机质的1%左右。每 亩可有1350~3375kg细菌。
微生物间的寄生关系
真菌间的寄生
寄生物先分泌毒素,引起寄主活力衰退,然后 再缠绕致死 有些寄生真菌不分泌毒素,由菌丝将寄主的菌 丝紧紧地缠绕起来,再由接触部位侵入寄主菌 丝内吸收营养使之死亡。 还有些寄生真菌将菌丝或吸器伸到寄主真菌丝 内或寄生菌丝与寄主菌丝接触,溶解寄主细胞 膜,吸取其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
土壤原生动物
►土壤原生动物的数量变化很大,每g几个至几 十万。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较高。
►种类有鞭毛虫、纤毛和根足虫等单细胞能运 动的原生动物。形态大小差异大。无性繁殖 以分裂方式。
►原生动物以吞食有机物残片、土壤细菌、单 细胞藻类、放线菌和真菌孢子。
►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有显著作用。
某森林土壤中的微生物
► 主要内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微生物与 其它生物间的关系;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 的作用;
几个概念
► 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结合、相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