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唯物主义的主观论美学体系——唯物主义的主观论美学研究论纲

合集下载

李健夫美学原

李健夫美学原

西方两大哲学思潮的合理思想与马 克思主义相统一,就在一个新的思维高 度上,出现了当代科学整体方法,这就 有了对于人类主体研究的动态过程的整 体的考察与把握。这一方法使美学研究 获得了新的生机,诞生出科学主体论方 法与科学主体论美学。
科学整体方法(科学主体论方法) 模式
美学高度
主 体
人 本
科学主体论美学,它应 用科学方法,既是求实与实 证的,又是逻辑的;既是系 统的,又是有机辩证的;既 是物质事实的写照,又是精 神的运行;既有静态的分析, 又有动态的描述;既是一定 状态的描述,又是过程的整 体综合。
参考书目:
1、马克思《184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
2、马克思《〈政治经 济学批判〉导言》
第二章 现代美学研究的起点与对象
——审美活动发生原理
李健夫教授
美学研究的起点或对象是人 的审美活动,深入地说是研究人 的 审美意识系统的运动。
审美心理活动原理,是将 审美与创造活动研究作为美 学主要任务的现代美学体系 的第一原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美的规律”与“人的尺 度”
马克思时代
当代








恩格斯“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
当代美学高度 美 学 高 度
共 时 态
古希腊人文思想文化的形成
美学高度
古希腊民主时代 科学 民主 创造 文化
生活
古罗马 现代
中世纪 文艺复兴 时间
科学整体方法强调的是 主体,是人掌握世界,而不 是世界控制人;是肯定人类 自身发展的自觉意识与认识 世界、掌握世界、改造世界、 创造万物的主动性。

美学提纲

美学提纲

审美意识:指的是尚不成熟、不自觉或不清晰的有某种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没有获得系统性的表述,或者仅仅通过审美实践活动体现出来。

美学思想:比审美意识更进一步,它是思想主体较自觉地对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的成果。

它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自觉的、有一定系统性、理论性的思考,其理论表述也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追求。

不过,美学思想尚未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或独立的思考,未有对审美现象独立的整体性的表述。

在思想史上,它或以哲学的形式出现,或以文艺评论、创作思想的形式出现。

美学:则是有意识地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绝大多数这种思考,会自觉地自称“美学“/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思想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对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美学的诞生: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审)“美”何以在西方成为“美学”:1、源于古希腊人的对事物本质的追求,是西方文化使(审)美形成“美学”的最早和最重要的基础。

2、古希腊人对人的心理所作的几何学式的知、情、意的划分(知,研究真,与之相应的是逻辑学;意志与善相关,与之对应的是伦理学;情感与美相关,与之对应的美学)3、在古希腊人看来,各门艺术具有统一性。

在古希腊,艺术和技术是不分的。

在美成为美学的变化中,实际上包含三个深刻的问题:一是西方文化特殊的思维方式催生了美学,二是西方文化的全球化和优势地位使得美学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学问,三是我们现在实际上是在用西方文化(美学)的话语来解释所谓的民族文化或者是民族的审美特性。

美学研究对象一、美学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看法1、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态度与看法:(1)涉及美和艺术问题,但把两者分开,其美学思想并无统一的研究对象。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 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 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关键知识点笔记整理第一章美学产生过程:审美意识——审美者对自身审美活动的非理性自觉的自觉意识【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学思想(审美思想)——审美者有了对美、审美活动的理性自觉思考,但没有上升到对审美活动的整体进行全面研究,多以哲学、文艺评论或者创作经验总结的形式出现美学学科——有意识地对审美活动进行整体性独立思考的学科===============================================================================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 1750 《美学》标志着学科的建立1.1735《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可理解的事物:通过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物:通过低级认识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2.1742 法兰克福大学开设美学课3.1750 《美学》=============================================================================== 原因:莱布尼茨:认识区分为模糊的认识和明晰的认识,明晰的认识分为明确的明晰认识和混乱的明晰认识,作为理性主义者他不看重混乱的明晰认识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沃尔夫:知识分为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理论的知识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科学他在心理学中不重视感觉能力===================================================================== 影响:拉丁语著作影响不大认为美学是对感性认识能力的研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家把审美经验当作美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美学低于逻辑学=============================================================================== 学科的发展:康德:1790 《判断力批判》提高了美学学科的地位美学逻辑学伦理学平等扩大了美学的影响黑格尔:《美学》影响到美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感觉和情感的学科=============================================================================== 在我国的发展:1 出现19世纪60年代传教士的英汉辞典中出现aesthetics词条译为审美之理审美学1875花子安《教化之议》出现“美学”一词2 美学研究的开始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把美学介绍给国人推动了它的发展[1902 王国维翻译《哲学概论》——桑木严翼][1903 蔡元培翻译《哲学要领》——科培尔][1906 王国维要求国内文科大学开设美学课程]===========================================================================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感经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鲍姆加登观点: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感性认识的完善: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产生的美感构成感性认识(美感)的条件:1寓杂多于整一整体与部分协调一致2意象的明晰生动形象生动而有个性尽管他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并不排斥艺术并以艺术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研究对象:【美感艺术美的规律】黑格尔的观点:研究对象:【美的艺术排除自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研究对象:【大于美包括整个艺术理论】近代心理学派:研究对象:【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美育】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美学的第四条道路

美学的第四条道路

美学的第四条道路关于《美学的第四条道路》,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迄今为止,在人类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人们基本认为开创了三条道路,即:一、客观唯心主义道路。

二、马克思唯物主义道路。

三、主观唯心主义道路。

这三条道路在当代人们的理解上明显存在“扩大化”问题。

实际上,还有一条道路,即认为美是人的社会意识,但来自客观,这开创了美的本质问题探讨上的第四条道路,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唯物主义道路。

不幸的是,这条道路由于当代长期以来人们在第三条道路认识上的“扩大化”而一直处于被遮蔽状态,几乎不为人知,遑论人们对它展开应有的开拓和创新了。

现在把它从这样一种状态彻底解放出来,进一步加以深化和拓展,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下载论文网美学;第四条道路1.迄今为止,在人类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人们基本认为开创了三条道路。

认为美是客观的“精神实体”,美的事物所以美,在于分有了这种“精神实体”,这开创了人类美学史上美的本质探讨上的第一条道路,即客观唯心主义道路,代表人物有毕达哥拉斯、柏拉图、普洛丁、黑格尔等。

首开先河者,是公元前六世纪末的古希腊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原”不是“物质”,而是“数”。

“数”是什么呢?“数”是非物质的东西,先于人们的认识。

“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整个天体就是一种和谐和一种数”。

以“数论”这种哲学世界观为基础,他们对“美”和“美感”以及艺术现象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解释和探讨,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1),提出艺术依靠数的关系。

把这种美学思想发扬光大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不过,柏拉图以为,世界的本原,不是“数”,而是“理式”。

“理式”乃非物质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精神实体”。

在这种“理式论”哲学世界观的支配下,欧洲美学史上,他最早对美的本质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哲学探讨,代表作为《大希庇阿斯》。

美学提纲

美学提纲

《美学》讲授提纲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形成(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艺术实践经验的研究与总结是美学思想的起源与萌芽。

2.逐步系统化的美学思想发展为哲学中的一个特殊部门。

3.美学理论系统的进一步完善,逐渐摆脱附庸地位,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

二、美学的研究对象1.是研究美的科学2.研究对象是艺术3.研究对象是审美关系: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关系。

○2明确界定了美学研究的范围,便于与其他学科相区别。

但须注意这个关系是以艺术为中心,因为:○1艺术与人的关系主要是审美关系,其他如自然、社会则不是。

○2艺术美高于现实美,审美关系在艺术中体现最充分。

○3艺术将现实形象化、定型化,具有永驻性、承继性,保证了美学研究的客观科学基础。

三、美学的研究内容1.审美客体(美):美的本质、特性、形态、范畴等。

2.审美主体(美感):美感的本质、特征、审美心理要素、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格调、审美标准等。

3.美的创造:现实美与艺术美的创造、欣赏,人的美育等。

四、美学的学科体系结构五、美学的学习研究方法1.关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1历史的方法:注重历史材料的揭示,历史现象的描述。

○2逻辑的方法:概念、判断、推理的方法。

任何理论系统不可或缺,即要逻辑地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

○3两者相互依赖,统一结合,不能割裂开来。

2.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最重要的)○1哲学 ○2心理学 ○3艺术3.注意新方法的引进。

第一章 什么是美(根源、本质、特征)第一节 美的产生一、客观物质说:在于事物本身的某种自然物质因素及其构成规律,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前就已经客观地存在了。

二、主观精神说:美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是人的观念、情感的外射。

三、客观精神说:美是某种绝对理念、绝对精神的产物。

四、实践活动说: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1.从劳动过程来考察2.从劳动工具来考察3.从劳动产品来考察五、小结:关于美的产生的几点认识美学1.美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劳动创造了美)2.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产生。

唯物辩证法解读艺术与美学的视角

唯物辩证法解读艺术与美学的视角

唯物辩证法解读艺术与美学的视角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对于解读艺术与美学的视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探讨艺术与美学的本质以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旨在深入理解艺术与美学的内涵,并揭示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唯物辩证法对艺术与美学的解读1. 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它强调对于事物的全面和具体分析,反映了客观存在的辩证运动规律。

而唯物辩证法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它是研究事物发展和世界变化规律的方法论。

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与美学的本质和现象。

2. 艺术与美学的辩证统一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形式,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和再创造。

而美学则是对艺术现象进行理论研究的学科,通过审美体验来探讨艺术的规律和本质。

艺术与美学的辩证统一体现在艺术作品既具有独立的审美追求,又与社会、历史背景相互关联。

3. 艺术与美学的社会基础唯物辩证法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艺术与美学也不例外。

艺术和美学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

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艺术与美学反映了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二、唯物辩证法视角下的艺术与美学分析1. 艺术与美学的价值取向唯物辩证法强调实践和人的发展为根本,因此艺术与美学的价值取向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艺术的创作和审美的体验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旨在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艺术与美学的社会意义艺术与美学作为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社会意义。

艺术作品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反映社会现实,并通过审美的方式传达观念和情感。

艺术与美学对于社会精神生活的丰富与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艺术与美学的历史发展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艺术与美学也是如此,它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不断发展和演变。

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形式和美学理论都反映了社会变革的特点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美学四大流派

美学四大流派

第一种,主观论。

主观论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

他们主张,客观事物美不美全在于主体的主观感受。

凡是能被人感觉到的美,就存在,凡是不能被人感觉到的就不存在。

所以,这一派是以主观感觉来判断美的。

就其优点来说,强调了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其缺点来说,由于过于强调个人的感觉,使得审美失去了统一的标准,走向了相对主义。

第二种,客观论。

以蔡仪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美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

首先,美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与人的主观愿望和情感无关。

其二,客观事物的美在于其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指能在个别性中反映出种类的普遍性。

而美感就是人对客观美的反应。

其三,美是永恒的,它既不被历史所改变,也不被人的主观情感所动摇。

人的美感只能反映美,而不能改变美。

这一派鲜明地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观点,但也遇到不少理论困境。

将美看作与人无关,这显然是不对的,美本来就是与人相关的一种价值。

再者,典型的东西也并不一定就是美的,如典型的癞蛤蟆、跳蚤、毒蛇等就不怎么美。

第三种,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

首先在美学观点上,他认为,美既不单纯在主观,也不单纯在客观,而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结合:“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

”为了论证这一理论,他还引用了苏轼的《琴》诗作为证明:“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两种学说的偏执,而且朱光潜后来对主客观统一论作出了进一步的修改,使其带有了不少实践论色彩。

第四种,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

李泽厚对美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美的诞生,他认为,人类的劳动实践才是美得以产生的根源。

正是在劳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得以对象化,而对象也得以人化,从而产生了美的产品。

第二,在美的发展问题上,李泽厚提出了“积淀说”。

美的形成和发展看成是历史积淀的过程,认为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人化的历史积淀过程。

李的贡献在于将“实践”范畴引入了有关美的本质的思考中。

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美学百年回顾邹其昌摘要本文从20世纪中国美学的理论来源、发展阶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这百年美学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并对新世纪中国美学的走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国美学百年美学四大来源20世纪中国美学,是中国百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她关注着中国的现实,关怀中国人的当下生存状况.着力解决中国的问题。

大量借鉴引进西方理论,选择自己认为可行的理论来建构各自的美学体系,是中国百年美学的一大特色。

中国20世纪美学体系可谓学说林立,理论来源纷繁复杂。

从历史的建构和现存的理论形态来看,中国百年美学建构的理论根据或来源大致有四个。

第一个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人民在本世纪救亡图存,复兴中华过程中选定的指导思想,无疑占有主导地位。

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无论是对政治生活,还是学术研究都有不言而喻的真理性,同样为美学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根据建构起美学理论的学派主要有实践论美学、客观论美学、主客观统一论美学等,特别是实践美学是中国本世纪美学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当代美学对世界美学的重大贡献。

从历史上看,唯心主义者只注重在心灵中去考察美学,认为美是纯精神性或上帝的产物,而否认物质性的内容.尤其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民族、时代的内容。

机械唯物主义虽注重物质或客观事物方面,但又忽视人的创造性、建构性功能,把美理解为人对外在事物的被动反映。

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真正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对美学研究具有革命性的作用。

就现实而言,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取得了很大成功。

这里区别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最为重要原因,恰好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入美学研究。

第二个来源是现代西方哲学思潮。

自19世纪中叶的西方文化伴随西方的利炮坚舰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来,20世纪中西文化之争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西方各种哲学思潮大量被介绍到中国,如尼采哲学、叔本华哲学、康德哲学、柏格森哲学、克罗齐哲学、杜威哲学、萨特哲学、海德格尔哲学等。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

一、名解1、审美现象:审美现象就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即审美客体),以及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的。

(1)审美对象包括形式层、意蕴层、存在层;(2)审美主体方面有感观快适,也有渗透着情感因素的理解,还有整体的生命承担;(3)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有静观关系、对话关系、存在关系。

2、美学:美学是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

3、审美形态:审美形态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换言之,审美形态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凝聚、显现及其逻辑分类。

4、本体论阶段:“本体论阶段”指的是以“本体“或者”存在“为思考中心的思想发展阶段,其起止时间大约从古希腊早期到16世纪。

主旨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立的、终极的、普遍的美,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

美学思想家主要有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朗吉弩斯、普洛丁、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5、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以后进入认识论阶段,哲学焦点由世界本体转移到真理获得的可能性,转移到人的认识能力;思想范式由本体论范式转移为“认识论范式”或者称为“人性论范式”。

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

英国经验主义、大陆理性主义、法国启蒙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先后从不同视角展开论述,形成辉煌灿烂的思想成果。

6、语言学阶段:又称“生存论阶段”,它不是狭义的语言,而是广义的语言;它不只被理解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和手段,而更被理解为本体论层面上的存在方式,人的感性活动方式,以及人和世界存在意义的生成、显现、保留、持存方式。

自考00037美学考点汇总复习资料

自考00037美学考点汇总复习资料

美学第一章绪论1.美学的发展阶段【选择、简答】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审美意识人类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美学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的理性认识美学学科系统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真题实战(1904·单)美学历史发展的第一阶段是()(1204·简)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经过哪三个阶段,请简要说明。

(2008·单)下面关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表述错误的是【参考答案】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审美意识人类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美学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的理性认识美学学科系统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2.美学的诞生【选择、简答】(1)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①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②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③“美学之父”。

鲍姆嘉通1750年出版《美学》。

(2)“感性学”在我国译为“美学”,这与近代接受西方美学思想有关:花子安(德)《大德国学校论略》《教化仪》、中江肇民(日)《维氏美学》。

真题实战(1704·单)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形成于()(1604·单)1883年从西文翻译《维氏美学》的日本学者是()(1604·单)在中国美学史上,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于()(1910·简)简述美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2008·单)美学学科确立的标志是鲍姆嘉通1750年出版的真题实战【参考答案】(1)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①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②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③“美学之父”。

鲍姆嘉通1750年出版《美学》。

(2)“感性学”在我国译为“美学”,这与近代接受西方美学思想有关:花子安(德)《大德国学校论略》《教化仪》、中江肇民(日)《维氏美学》。

3.美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选择、简答】一门关于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差异美学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研究对象①与人息息相关②关注非物化形态如精神、理想、信念脱离人关注物化形态如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研究方式关注人的精神现象要求研究者的介入观察、归纳、实验×主观、情感√客观、公正×主观、情感研究方法无法量化精确化、量化精确化、量化真题实战(1710·单)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

浅谈美的客观论与主观论——试以柏拉图、休谟的美学观为例

浅谈美的客观论与主观论——试以柏拉图、休谟的美学观为例

浅谈美的客观论与主观论——试以柏拉图、休谟的美学观为例对于美的本质的探索,二千多年来始终面临着这样一种显而易见的困难,即:一方面美好像是容易被感觉到的,在日常生活经验中都能经验到的东西;而另一方面却又非常难以言之成理地找出它的本质。

纵观美学发展史(主要指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无外乎“客观论”、“主观论”以及“主客观关系论”三种。

在众多美学家眼中,柏拉图与休谟便是客观论与主观论的典型代表,下面我们试着对这两位在美学史上有着重要贡献的哲学美学家的美学理论进行解读。

一、柏拉图:最高的美就是“理念”本身在介绍柏拉图的“理念(也有译为“理式”)”说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从他所著的《文艺对话集》中的《大希庇阿斯篇》讲起,因为其主要探讨的问题是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

在该篇中,苏格拉底在与希庇阿斯的对话中,列举了“漂亮的小姐是美的”、“一匹母马是美的”、“竖琴是美的”、“汤罐是美的”之后,提到了美的东西的相对性——“最美的年青小姐比起女神也还是丑”。

事实上,柏拉图在这里严格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两个概念,认为前者仅仅回答了“什么东西是美的”,后者才涉及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普遍性质和共同原因,主张美学思考应该超越美的具体事物去寻求美本身。

这个美本身,柏拉图称之为“理念”。

说到“理念”,我们不得不提到柏拉图的“床喻”——他以床为例,认为有三种床:一种是自然的床,它是神造的;一种是木匠造的床;还有一种是画家画的床。

“画家、木匠与神分别是三种床的制造者。

神制造了一个本质的床,真正的床。

神从未造过两个以上这样的床,以后也不会再造新的了,因此是床的“自然制造者”。

自然的床以及所有其他自然的事物都是神的创造。

木匠是某一特定床的制造者。

而画床的画家绝非制造者,他只是摹仿神与木匠的作品。

”就三种床而言,自然的床代表床的本质或本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理式,是神所创造的唯一原型(观念)。

天下所有的床,无论大小、形状、功用与材料,都是木匠在凝神观照这一原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专门的技艺,仿造出来用以满足人类特定目的的人工制品。

中国美学史大纲王夫之的美学体系

中国美学史大纲王夫之的美学体系

中国美学史大纲王夫之的美学体系中国古典美学在明末清初进入了自己的总结时期。

这一时期的标志,是王夫之的美学体系和叶燮的美学体系。

王夫之不仅是一位哲学大师,也是一位美学大师。

他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总结的形态。

王夫之美学体系中的情景说,对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作了具体的分析。

王夫之反复强调「诗”不同于“志”(或“意”),“诗”也不同于“史”,“诗”的本体乃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

王夫之美学体系中的现量说,对审美观照、审美感兴的基本性质作了深刻的分析。

王夫之指出,“现量”具有三层涵义,即“现在”义、“现成”义和“显现真实”义。

他用这三层涵义对审美观照、审美感兴的性质进行规定。

他指出,美是天地间的景物所固有的。

诗歌意象在本质上乃是对于自然美的真实反映。

这种真实的反映,是通过审美感兴即瞬间直觉实现的。

这样,他就把审美感兴、审美直觉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统一了起来。

王夫之在情景说和现量说的基础上,对诗歌意象的整体性、真实性、多义性、独创性等特点作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命题。

王夫之对诗歌意境的分析,也有许多独到的地方。

一、王夫之的美学著作:1、王夫之是清初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代表作:《诗译》《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南窗漫记》一>合称《姜斋诗话》《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2、王夫之、叶燮(中国美学史上的双子星座)3、王夫之美学思想也有一些陈旧落后的东西,恪守封建伦理规范和儒家诗学规范,用很激烈的词句抨击杜甫等二、王夫之的情景说1、王夫之继承了王廷相一一“意象”是诗的本体(1)王夫之明确地把“诗”和“志”“意”加以区别:“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志”“意”不同于审美意象※一首诗好不好,不在于“意”如何,而在与审美意象如何(王夫之否定了“以意为主”的说法)(2)王夫之又明确地把“诗”和“史”加以区别:“诗”一一“即事生情,即语绘状”,要创造“意象”(审美意象)“史”一一虽然也剪裁,却是“从实着笔”(不是审美意象)2、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的具体分析一一“情景说”(1)王夫之:诗歌意象就是“情”与“景”的内在统一,这是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2)“情”与“景”的统一是内在的统一,而不是外在的拼合,不是机械的相加(“情生景,景生情”“景以情合,情以景生”)(3)诗歌意象的类型:“情中景”、“景中情”(特殊)、“人中景,景中人”(以上论述的本意是反对为“情”“景”的结合规定几个死板的模式,情景结合的具体形态可以多种多样的)(4)怎样才能实现“情”“景”的内在统一?王夫之认为在直接审美感兴中实现的,在直接审美感兴中“情”与“景”自然相契合而升华,从而构成审美意象三、王夫之的现量说1、审美意象必须从直接审美观照中产生一一王夫之认为这是审美意象的最基本的性质(即“现量”)2、王夫之引进“现量”不仅为说明审美意象的基本性质,还说明诗人对客观景物的观照怎样才是审美的观照(深刻之处)3、“现量”三层涵义:(1)“现在”义:“现量”是当前的直接感知而获得的知识,不是过去的印象(2)“现成”义: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美学四大流派

美学四大流派

第一种,主观论。

主观论美学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

他们主张,客观事物美不美全在于主体的主观感受。

凡是能被人感觉到的美,就存在,凡是不能被人感觉到的就不存在。

所以,这一派是以主观感觉来判断美的。

就其优点来说,强调了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其缺点来说,由于过于强调个人的感觉,使得审美失去了统一的标准,走向了相对主义。

第二种,客观论。

以蔡仪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美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

首先,美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与人的主观愿望和情感无关。

其二,客观事物的美在于其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指能在个别性中反映出种类的普遍性。

而美感就是人对客观美的反应。

其三,美是永恒的,它既不被历史所改变,也不被人的主观情感所动摇。

人的美感只能反映美,而不能改变美。

这一派鲜明地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观点,但也遇到不少理论困境。

将美看作与人无关,这显然是不对的,美本来就是与人相关的一种价值。

再者,典型的东西也并不一定就是美的,如典型的癞蛤蟆、跳蚤、毒蛇等就不怎么美。

第三种,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

首先在美学观点上,他认为,美既不单纯在主观,也不单纯在客观,而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结合:“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

”为了论证这一理论,他还引用了苏轼的《琴》诗作为证明:“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两种学说的偏执,而且朱光潜后来对主客观统一论作出了进一步的修改,使其带有了不少实践论色彩。

第四种,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派”。

李泽厚对美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美的诞生,他认为,人类的劳动实践才是美得以产生的根源。

正是在劳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得以对象化,而对象也得以人化,从而产生了美的产品。

第二,在美的发展问题上,李泽厚提出了“积淀说”。

美的形成和发展看成是历史积淀的过程,认为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人化的历史积淀过程。

李的贡献在于将“实践”范畴引入了有关美的本质的思考中。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2009-5-16 2009-5-16 0:05:37 心情:幸福天气:晴温度:℃一、美的本质美学范畴内关于美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指审美对象,即什么是美;二是指美的本质,即美是什么;三是指与丑相对立的美学基本范畴,即狭义的美。

其中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一直是美学家关注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

(一)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在于探索审美对象为什么是美的,即美的根源何在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种探索。

按照美在主观还是美在客观大致可分为四种观点:第一种是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第二种是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第三种观点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

美学的基本概念

美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美学的基本概念:1 、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

2 、1735年,鲍姆嘉登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3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正式以“埃斯特惕卡”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

从而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学》一书的书名音译为“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就是“感性学”的意思。

)4 、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 、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

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畜产品久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什么: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认为的理性认识)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6 、美学的诞生:1750年(单选)7 、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多选)8 、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

如:许家窑人的石球(单选)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

原始人利用现成的石块加以砍削凿磨,由此产生一种惊奇感和喜悦感,这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9 、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

建构唯物主义的主观论美学体系――唯物主义的主观论美学研究论纲

建构唯物主义的主观论美学体系――唯物主义的主观论美学研究论纲

建构唯物主义的主观论美学体系――唯物主义的主观论美学研究论纲[内容摘要] 美学亟待建构一种全新的唯物主义的主观论美学体系。

该体系称,由于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走向审美。

主要包括:1、审美经验;人在物质实践中有关自我实现、自我观照等的经历和体验;2、审美需要:人于审美经验中形成的对实现自我、观照自我的精神欲求;3、审美实践:人作为主体在审美需要驱动下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4、审美价值:由来于审美实践的自然客体与主体―人之间的统一关系;5、审美欣赏:人作为审美主体通过审美价值而实行的自我体验、自我评价;6、美感:人作为审美主体通过对审美价值的审美体验所获致的感情愉悦;7、美:人作为审美主体在对审美价值的审美评价中所达到的自我意识。

[关键词] 审美经验审美需要审美实践审美价值审美欣赏美感美迄今为止,人类建构的美学体系无一不是失败的记录,美学亟待建构一种全新的唯物主义的主观论美学体系。

该体系认为,由于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走向审美。

主要包括:1、审美经验:人在物质实践过程中有关自我实现、自我观照等的经历、作为、感受和体验;2、审美需要:由来于审美经验的人对实现自我、观照自我的内在欲望和精神需求;3、审美实践:审美需要驱动下人作为主体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4、审美价值:由审美实践确立的自然作为客体与主体――人之间的统一关系;5、审美欣赏:人作为审美主体通过审美价值所进行、实施的自我体验,自我评价;6、美感:人作为审美主体通过对审美价值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而获致的一种感情愉悦、精神满足;7、美:人作为审美主体在对审美价值的审美判断、审美评价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自我意识。

现提纲挈领,扼要分述如下:一、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人在物质实践过程中产生、形成的有关自我实现、自我观照等的经历和体验,也是人最初培植审美能力、获得审美意识等的具体客观经过与主观心路历程。

在一些物质实践过程中,由于某种程度体现着人的自由意志、创造精神和本质力量等,实现着人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所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获得了美感愉悦,形成了审美意识等。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美学学科的诞生:1750年、1758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第一、二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

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其美学含义为感性学,即Aesthetics,从属于哲学。

美学学科的发展(一)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美学思想主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把美看作是所有审美现象产生的根源。

(二)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之后到十九世纪,美学思辨的焦点由美的本体转移到对人的认知能力的探讨上.(三)存在论阶段: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哲学转向对人的活动方式研究,语言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代表。

美学开始对语言的意义进行分析。

认为美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的概念,美存在于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活动之中.存在论阶段也称为语言学阶段。

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美和艺术问题(1)把美和艺术分开来研究:柏拉图(2)把美和艺术统一起来研究:普洛丁二、研究艺术的哲学黑格尔:“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要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三、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鲍姆加登:思考“感性的完善”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和柏克:研究审美经验中国美学家的观点:(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科学(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美学研究方法哲学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和分析,体验、追问和对话,解释与建构等方式.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西纳在他的《美学导论》中把哲学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

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的方法。

第二章一、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论(一)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六世纪,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

他们认为,万物的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

“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

他们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并发现了黄金分割率。

(二)苏格拉底论美: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美。

唯物主义美学

唯物主义美学

唯物主义美学《唯物主义美学》一、引言本文旨在介绍唯物主义美学,它是20世纪文化哲学和艺术研究领域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

唯物主义美学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外部客观现实可以以客观的方式描绘美。

即外部现实可以在直接观察的基础上,创造出可以提供审美体验的客观形象。

这种形象来源于客观现实,但也要求观察者有足够的技巧去表达它。

此外,该理论还认为,这种审美形象有助于增强观察者对客观现实的理解。

唯物主义美学主要基于唯物主义哲学。

它肩负着将唯物主义哲学从理论层面应用到实践层面的使命,即通过审美形象来理解客观现实。

二、唯物主义美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美学的概念最早是由20世纪初期的苏联社会主义思想家及哲学家发展起来的。

它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把美学纳入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体系,以客观现实的本质为主要价值依据。

20世纪20年代,唯物主义美学迅速发展壮大,重要的艺术家和哲学家们纷纷参与到苏联社会实践的讨论中,并建立了一个基于实践的审美理论。

20世纪30年代,唯物主义美学初步形成,出现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著述,胶片电影也成为了一种视觉语言。

20世纪60年代,随着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瓦解,唯物主义美学也发生了长足变化。

这一理论开始接受许多东欧思想家的影响,如耶夫斯基、高尔基等,使得唯物主义美学的内涵变得更加广泛和复杂。

三、唯物主义美学的主要观点唯物主义美学的核心观点是美就是外部客观现实的本质。

它认为,美的形成是由外部客观现实的本质决定的。

客观现实本质是一种绝对的、客观的、永恒的、不断变化的物质存在。

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客观现实的可观性及其对美学的价值。

唯物主义美学认为,客观现实的形成及其复杂的结构可以通过审美形象来表达,这种形象可以帮助观察者对客观现实的理解,从而增强对客观现实的价值认识。

四、结论从上述介绍中可以看出,唯物主义美学是一种以理性客观现实为主题的美学理论,它以客观现实本质为出发点,以审美形象为媒介,以客观现实的可观性及其价值为目的,力求通过审美形象来理解客观现实。

美学四讲读书笔记

美学四讲读书笔记

美学四讲读书笔记【篇一:李泽厚《美学四讲》笔记】第一讲:美学是什么?分析美学对艺术欣赏和批评中各种复杂的问题,通过语言解析,作了细密的探讨和科学的清理,它在揭露美学中一些基本概念和美丑艺术模拟表现形式主义现实主义等的词意含混歧异多义是有贡献的。

维特根斯坦:美学之谜是各门艺术对我们发生作用之谜艺术是一种公共的游戏,游戏虽无规律,但有参加者必须遵守的规则,而艺术的这种规则是与一定的生活和文化紧密相联系的审美领域中那许多词汇、概念以及他们在这语言中的使用规则,是与一定的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系的今天的美学不但一方面变成元批评学,即关于批评原理的语言研究,同时另一方面,艺术史和艺术社会学的具体研究却已经远超美学,占据了首要的地位。

所谓美学,大部分一直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者的某种形式的结合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这是从哲学角度对当前美学做某种现象的描述和规定。

一,哲学美学任何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科学研究都替代不了美的哲学思辨美的哲学所要处理和探寻的问题,深刻地涉及了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结构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涉及了随时代而发展变化的人类学的历史本体论。

也有特定时代、社会的人们的主观意向、欲求、情致表现的方面,其中包含有某种朦胧的、暂时还不能被科学所把握所规定的东西,这东西又总是与人的存在或本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命运和诗情纠缠在一起。

没有纯粹的哲学,哲学总是自己时代意识和人生之诗的精华。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从马恩开始,到卢卡契、阿多诺,从苏联到中国,从形态上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是一种艺术理论,特别是艺术社会学的理论。

以艺术的社会效应作为其核心和主题成为其一贯的基本特色,而这社会效应又经常是与马克思主义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批判精神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衡量、估计和评论的,是一种艺术的社会功利论。

正由于高度重视和主要着眼于艺术对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的实际效用,从而强调艺术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摹写,反映、认识,便成了基本的美学理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 美学亟待建构一种全新的唯物主义的主观论美学体系。

该体系称,由于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走向审美。

主要包括:1、审美经验;人在物质实践中有关自我实现、自我观照等的经历和体验;2、审美需要:人于审美经验中形成的对实现自我、观照自我的精神欲求;3、审美实践:人作为主体在审美需要驱动下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4、审美价值:由来于审美实践的自然客体与主体—人之间的统一关系;5、审美欣赏:人作为审美主体通过审美价值而实行的自我体验、自我评价;6、美感:人作为审美主体通过对审美价值的审美体验所获致的感情愉悦;7、美:人作为审美主体在对审美价值的审美评价中所达到的自我意识。

[关键词] 审美经验审美需要审美实践审美价值审美欣赏美感美迄今为止,人类建构的美学体系无一不是失败的记录,美学亟待建构一种全新的唯物主义的主观论美学体系。

该体系认为,由于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走向审美。

主要包括:1、审美经验:人在物质实践过程中有关自我实现、自我观照等的经历、作为、感受和体验;2、审美需要:由来于审美经验的人对实现自我、观照自我的内在欲望和精神需求;3、审美实践:审美需要驱动下人作为主体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4、审美价值:由审美实践确立的自然作为客体与主体——人之间的统一关系;5、审美欣赏:人作为审美主体通过审美价值所进行、实施的自我体验,自我评价;6、美感:人作为审美主体通过对审美价值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而获致的一种感情愉悦、精神满足;7、美:人作为审美主体在对审美价值的审美判断、审美评价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自我意识。

现提纲挈领,扼要分述如下:一、审美经验审美经验是人在物质实践过程中产生、形成的有关自我实现、自我观照等的经历和体验,也是人最初培植审美能力、获得审美意识等的具体客观经过与主观心路历程。

在一些物质实践过程中,由于某种程度体现着人的自由意志、创造精神和本质力量等,实现着人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人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所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获得了美感愉悦,形成了审美意识等。

而所有这些,便构成了人类基本的审美经验。

比如,人类社会之初就没有独立意义上的审美活动,内在于物质实践并与物质实践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那些人的自我实现、自我观照等,就是人类最初的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只是人在物质实践过程中生成、展开的有关自我实现、自我观照等的经历、作为、感受和体验,因而它是零碎的,残缺的,非系统的,它不含我们通常所讲的具有独立意义的审美活动,即人类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后从物质实践中分离、独立出来的具有崇高意义和神圣价值的审美实践、审美欣赏,它具有狭义性。

从审美维度看,由于审美经验尚处在人审美活动的启蒙和初始阶段,缺乏相应的和行之有效的操作规范和理论指导,因而,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但审美经验绝非无足轻重。

艺术产生于非艺术,同样,审美源自非审美,即物质实践,具体地说,就是物质实践所蕴含的这种审美经验。

通过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审美经验,人才逐渐产生了一种强烈和巨大的审美需要,具有了比较稳定、比较系统的审美意识、审美思想,具备了相应的审美能力,审美水平等等。

而凡这一切,显然才为我们通常所讲的、具有独立意义的审美活动即审美实践、审美欣赏的生发、开展等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否则,没有审美需要,人的审美实践、审美欣赏还有何根据?没有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等,人又如何进行审美实践、审美欣赏?当然,通过这种审美实践、审美欣赏,人的审美需要、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等又会不断受到检验,有所扩展,得到强化,趋向完善。

[!--empirenews.page--]审美经验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人类对人的审美活动的认识最终由先验走向科学。

二、审美需要审美需要是人高级的精神需要,心理欲求,其核心、实质,就是人要在大千世界实现自我,确证自我,感受和体认自己生命存在的伟大价值和崇高意义。

人生在世,首先要维持肉体存在,于是有低级的物质需要;但人活着,还要实现自我,活出自己,充分感受和体认自己生命存在的伟大价值和崇高意义,于是又有神圣的审美需要。

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在审美经验中,人实现了自我,确证了自我,感受和体认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会获得一种极大的美感享受和精神满足,领受到一份生命的丰盈、饱满与充实。

而这一情况如此反复多次,在人的思想、心理上不断沉淀下来,凝定下来,人的审美需要就渐渐地、自然而然地萌动或产生。

审美需要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仅仅为生存而劳动,而思想,人就把自己降低到了动物的层次和水平。

人还有审美需要,还要实现自我,确证自我,感受和体认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领略和赏鉴自己生命的灿烂与光彩。

这样,人就最终把自己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使自己的形象高高地升起。

席勒曾讲:“什么现象标志着野蛮人达到了人性呢?不论我们对历史追溯的多么遥远,在摆脱了动物状态奴役的一切民族中,这种现象都是一样的:对外观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

”(1)审美需要是人的本能需要。

它不假外求,是人的本能驱使,本能冲动。

中国古人讲:“食、色,性也。

”“色”是生理的,也是审美的,反映人的审美要求。

黑格尔讲:“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的爱美的要求。

”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审美需要更是人内在的心理需要、“精神上的饥渴”。

人实现了自我,确证了自我,感受和体认了自己生命的伟大价值和崇高意义,人的精神就有了着落,感情就有了寄托,心灵就得到了满足。

否则,人就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觉得自己是一个盲目的存在,就会感到不安,感到惶惑,感到一种活着的迷惘、无聊和空虚。

结果,不是感情走向疯狂,就是精神濒于死灭,最终,人将不人。

审美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终极需要。

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穿衣等,即进行物质追求、物质活动,而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张扬自我,充分感受和体认自己生命存在的伟大价值和崇高意义,即进行审美追求、审美活动。

这样,人的审美需要就自然构成了人的最高需要,终极需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在自我实现过程中人能获得一种非常特异、神圣和非同凡响的“高峰体验”。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只是因为他并不了解人类审美的本质和特点,因而他看不到,人的这种自我实现需要正是人的审美需要,人由这种自我实现所获得的特异、神圣和非同凡响的“高峰体验”正是人类最可宝贵也最有价值的审美体验。

三、审美实践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就必须创造审美价值,价值总以人的需要为依托、为根据。

而要创造审美价值,审美实践的问题就必然被提出来。

审美实践何为?审美实践就是为了创造审美价值,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为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欣赏提供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的客观具体内容。

[!--empirenews.page--]审美实践这种独特的归宿或出发点,必然决定了,审美实践在本质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立,它反映和体现着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反映和体现着人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讲:“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

”(2)这就是说,只有当劳动实践成为人自我的生命表现,反映和体现着人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时,劳动实践对人作为审美主体而言才有审美价值、审美意义,也就是说,它才是审美实践。

马克思还讲:“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

”(3[1][2][3][4][5]下一页)所谓不受人的肉体需要支配的这种“真正的生产”,显然也就是指人的这种自我表现,自我实现,即审美实践,所以马克思就接着讲:“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4)如果审美实践不是人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不反映和体现人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那么人怎么可能作为审美主体面对它,并从它那里获得一种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呢?审美实践作为人的自我实现、自我表现,离不开客体,以自然客体为对象,对人而言又往往是内在的,是本质的,反映和体现着人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它在实际上才具体和生动地表现、展开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或者说,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构成了审美实践的具体实际内容。

所谓“自然的人化”,是指自然作为客体,它的生成和发展要最大限度地服从和满足人的内在本质要求,包括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理想、愿望、自由意志和创造精神等,从而使自然作为客体最充分、最大量地反映人的自我,体现人的自我,展示和敞亮人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指人作为主体,他在自我实现过程中对自然对象的加工、改造等,也要最大限度地遵循和依从自然的法则或尺度,包括自然的性质、特点、本质规定或客观规律等,从而使人作为主体的智慧与创造力,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最大限度地物化为自然客体,或者说,通过自然客体最充分、最大量地表现出来,展示出来。

审美实践实际上就是自然作为客体与主体——人之间在现实性上、在本质性上彼此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

在我国当代,有一种“实践美学”,也是我国当代的主流美学。

论家认为,物质实践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种观点让人不解。

物质实践对人而言往往是外在的,是非本质的,它只满足人的肉体需要,仅仅是人谋求生存、维系生活的一种途径,一种手段,它怎么可能成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呢?按照马克思的经典说法,它往往造成人本质的异化。

审美实践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

当自然客体与主体——人处于对立关系时,审美实践具体表现为人一般的、显现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当自然客体与主体——人处于对抗关系时,审美实践具体表现为人特殊的、潜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人的不同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以及所由此引发的各种不同的具体结果,决定了人类的审美实践具有着不同的表现类型和个性面貌。

[!--empirenews.page--]审美实践的最终结果是建立和凝定自然客体与主体——人之间的现实的对象性联系和关系,即创造审美价值,从而为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欣赏提供客观具体内容。

四、审美价值对审美价值,人们多有论述。

但由于他们不能正确地理解美,具体地说,是把美也确认为一种审美价值,所以,他们对审美价值的看法都是根本错误的。

对美的误读误解,导致了他们对审美价值的失解和误判。

美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也就是说,一个客观对象,或具体事物,总是人认为它美,人评价它美。

而美相对于人而言的这种本质特点,必然客观地决定了,一个客观对象,或具体事物,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或审美事物,它绝不是脱离人而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与人在现实上密切地相关的。

也就是说,它实际上与人之间具有着、存在着一种客观的、现实的联系和关系。

如果一个客观对象或具体事物是脱离人而孤立地存在的,它处在与人的关系之外,那么人还怎么可能作为审美主体喜欢它和欣赏它,并给它以美这样由衷的认识、反映、判断和评价呢?进一步讲,客观对象或具体事物与人之间的这种客观的、现实的联系和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和关系呢?众所周知,只有实践才能赋予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的这种客观的、现实的联系和关系,列宁讲,实践“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5),实践才是“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