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试题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共24张)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共24张)

和清前期”“玉米、甘薯种植推广”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玉米、
甘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促进了粮食亩产提高。
[答案] 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新航路开辟后,玉米、
历 史
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
人 教 版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 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 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 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
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
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
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
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位,D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自商鞅变法后,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大都执
行重农抑商政策,且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材料“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
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表明,政府对商业活动依然实行监管,
历 排除C项;明清时期出现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

必 修 ②
勃兴起,B项表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破,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的空间、时间界限被打破;明清时期出现“商帮”。
商业始终在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线索4:古代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海禁”“闭
关锁国”。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国家所有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以上诗歌反映了中国古代 农业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现
象?(土地兼并严重)
1、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 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 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3、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4、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它排斥任何先进的生产力因素,不可能有资本的社会积累,不可能 出现社会化的劳动、协作,不可能采纳先进的技术和促进科学技术 的运用。小农经济还是延滞商品货币经济发展、阻碍中国封建社会 过渡到资本主义的主要因素)。
4、土地制度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的演变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经济发展
地理、气候条件;
的因素有 哪些?
人为因素: 工具、技术; 生产力
水利建设;
土地制度、赋役生制产度关;系 社会政局;
政府政策;
劳动者素质…… 规律:农业发展一靠科技,二靠政策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朝代
耕作 方式
生产工具
水利 耕作技术 农作物 灌溉
刀耕 原始社会 火种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仔细观察曲辕犁有哪些特点:
曲辕犁示意图
特点
问题探究:何谓精耕细作?是何时出现的?中国精 耕细作农业的表现如何?地位和影响怎样?
出现:春秋战国时期
具体表现: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的生产 率;选育良种等。
地位和影响: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优秀传统和主要 特点;是中国传统农业的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达 到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深 厚根基。
经济文明史架构 (人教版)

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

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

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
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解析 从材料中地主收租时间的变化分析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丝织
业等家庭副业的收入已超过了种植业,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故选
C项。
解析 答案
3.(2015·安徽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
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
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 由材料可知,北宋仁宗年间,对于偷税的商人,不仅没收其货物,

压制商人势力,
同 期,贯穿
响农业生

以维护封建统治
点 于整个封
产,甚至

建社会
危及政权
场进行严 格的监管 和控制, 对商人地 位和势力
发展有利,对 农业文明的成 就有一定影响; 后期阻碍了生 产力的发展和
统治
进行压制 资本主义萌芽
的成长
首先是由自然
起到了一定的
经济的自给自
自卫作用,但
足特点所决定
重点阐释
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和基本特征 1.共同因素 (1)客观因素: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 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 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 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新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新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教学过程】一、土地制度的演变请同学们查阅课本,然后归纳古代中国主要产生过哪些土地制度。

板书(教师归纳)(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二)【奴隶社会】井田制(三)【封建社会】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3、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二)【奴隶社会】──井田制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井田制特点?井田制是什么时候瓦解的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因素是什么?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劳动产品。

(使用权);(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私田的开垦)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三)【封建社会】(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二、重农抑商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师生共同探讨其历史影响,侧重于指出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分析原因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一)“重农抑商”政策1、来历:由战国时期商鞅首先倡导,并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

2、内容:重视农业,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3、目的:①直接目的: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可概括为:a、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浙江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必

(浙江专用)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学习总结学案人民版必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学习总结 网络构建•整体架构L 刀耕火种:原贻社会、商周时期传统农业特点:小农户个体经甬 自给自足.梢耕细作趙婷:逐渐突破时间和空間上的阻制,从玄接童理到不rt 接监管知识总结•归纳整合线索鈔、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 农作物种类 水利灌溉农业一」铁餵牛梆:样秋战国时期出现.汉代普及.唐代出观曲楡犁水利;战国时期(钢11堰和郑国Q 东汉壬景治理贡河古代屮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削鶴H 业:新石雄时代,汉代.止代,明代 商周百嗣器的铸进 汉代冶铁技术:用煤览燃料,供扯形式不斷改进 产晶和钗窑 “瓷路”时间:秦、汉、南北湫唐*末、期时娄型:政冊设上的民间自然形成的“草市"—手工业 卷風冶铸业 唐宋陶弾业 •商业:“市”的炭展M重空破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即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1.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 •形成条件和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私有土地的出现。

3 •局限性: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心理状态。

4 •历史作用: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至厮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1 •发展规律(1)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 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版本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版本
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 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严重后果:不利
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 于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 展。
之人。”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D
主题二 “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思考: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在材料二中黄遵宪为什么 材料二 著名爱国诗
说“此事实大错”。此“大错”对我们有何启示? 人黄遵宪在《番客篇》
[答案] 提示:原因:自我封闭阻碍了中国先进生产 中写道:“国初海禁
方式的成长,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中国近 严,立意比驱鳄。借
代的落伍。启示:“闭关锁国”妨碍了自身的发展, 端累无辜,此事实大
2.掌握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 原因、表现和影响
2.难点:理解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 政策的影响
3.理解“海禁”和“闭关锁 国”政策的含义,认识其实 施的原因和影响
【学法导引】 1.从原因、表现和影响三个方面分析认
4.分析认识资本主义萌芽发 展缓慢的原因
识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2.要运用辩证法、比较法分析认识重农
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 高其所交税额,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其
吏。
子孙为官等。
材料二 清雍正帝说:“朕观四民 思考: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雍正帝的经
(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 济主张是什么。根本目的何在?这种经济
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 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严重后果?
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 [答案] 提示:经济主张:重农抑商。根
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两个部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起到了农业经济的补充作用。

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制陶业、铁器业等。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家庭手工纺纱织布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手工织布业。

制陶业则是以瓷器制作为主,瓷器成为中国独特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古代中国铁器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工具和武器的提高,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劳动力和天候等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地租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地租制度的存在使得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财富,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地租的征收使农民负担沉重,为地主和贵族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官僚经济对整个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也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末高一历史

1.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末高一历史

基础梳理
6.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 (1)表现: ①商品: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货币:白银普遍流通。 ③人员: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称为商帮,如晋商、徽商。 ④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 ⑤外贸:以朝贡贸易为主,清朝只许广州一口通商。 (2)历史变化: ①清朝的对外贸易因为海禁政策的推行而逐渐萎缩。 ②工商业虽发展但没有获得根本性突破。
基础梳理
3.唐宋元时期:官营、民营手工业竞相发展 (1)行业: ①制瓷业: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朝制瓷大放异彩,出现五大名 窑,景德镇号称瓷都。 ②纺织业:唐代丝织品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宋代有写实风格;元代 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业发展速度较快。 (2)声誉: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就阶段而言,古代经济经历了采集经济和种植经济(农业经济)两大阶段; 在种植经济阶段,又由粗放式经营(刀耕火种)过渡到集约式经营(精耕细作), 直至孕育出工业经济的萌芽。
基础梳理
一、古代中国农业
1.春秋战国:传统农业模式的形成 (1)条件: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 (2)技术: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3)形式:个体农耕。 (4)模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5)历史地位:开始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耕作模式。
基础梳理
4.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壮大 (1)行业:制瓷业、丝织业、棉纺织业、矿冶业。 (2)技术: ①制瓷业:青花瓷、彩瓷、珐琅彩技术。 ②丝织业:使用花楼机。 (3)组织形式: ①设在苏杭的织造局,是官营手工业的代表。 ②苏杭等地机工与机户的出现,是民营手工业中的新现象。 (4)产品: ①明朝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器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 ②清代织造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新人教版必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新人教版必

【漫画解史】 鲁国“初税亩”
【历史纵横】 (教材第16页)材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西晋时,土地兼并相当严重并 且十分普遍;二是当时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抑制兼并,但是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 的存在,抑制兼并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图解历史】 古代中国的土地兼并
【图解历史】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二 “重农抑商” 1.含义: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__工__商__业__的发展。 2.原因:商人积聚大量财富,势力越来越大,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__小__农__经__济___,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提出:战国时期,__商__鞅__在秦国变法时首倡。
[史论形成]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及演变规律 1.主要形式
(1)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中占有支配地位。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被彻底消灭。 (2)封建土地国有制:包括均田制和屯田制等形式。 (3)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 2.演变规律:官僚、地主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甚至国家的土地,地主土地私 有制不断扩大,自耕农和国家所有的土地逐渐减少。
[名家论史] 均田制的影响 观点:唐代均田令对贵族官僚授永业田的规定不仅全面,而且数额很高,对土地买 卖的限制也比较松弛……皇帝对贵族官僚无限地赐田……到玄宗时期,一方面因为 商品经济空前发展,从事兼并的富商大贾愈来愈多。另一方面,官僚集团也空前膨 胀。 ——朱绍侯 导读:均田制开始于北魏,隋唐时期得到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 盾,稳定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土地兼并。但由于皇帝无限制的赐田,加上 富商、官僚大肆兼并土地,致使后来政府无地可授,均田制无法实行,这是封建土 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历史四合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中历史四合一

历史ⅱ经济成长历程课程标准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⑴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⑵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⑶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⑷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一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早期农业的产生古代中国以农立国。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1.农业经济起源于原始采集狩猎经济,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的过程。

⑴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早在七八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主(基本上是南稻北粟的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农业的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果,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附:在夏王朝之前,中华大地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

尽管这些古帝是由神话传说构成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个古史系统反映了我们祖先创造历史的轨迹,是我国从蒙昧时期进入文明时代的缩影。

三皇五帝时代处于我国的新石器时代,人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劳动。

原始农业进人锄耕阶段,北粟南稻,产量有很大提高,经济作物品种增多,饲养牲畜的品种和数量都较以前明显增加。

手工业技术也有了提高,制陶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

)二、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1.刀耕火种(火耕):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刀耕:用木制的耒耜、石斧、石锛除草;火种:焚烧杂草,形成木灰肥,就地挖坑下种。

)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只能撂荒,另寻新地,人们经常迁徙。

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2.锄耕:⑴七八千年前耒耜的使用,标志我国农业进入了石器锄耕(或称耜耕)阶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新课教案3新人教版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新课教案3新人教版

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认识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

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本单元中前三节的知识,推断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政策,以及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资料)等探讨有关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重农抑商政策做出一个正确认识,理解政府决策对经济的作用,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改,理解其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难点: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所讲的内容,带领学生分析三者之间联系导入新课。

农业原工需求料具商业手工业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人类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本课教材选自必修②经济史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第四课。

本课内容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诠释了我国古代经济政策。

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内容:1.土地制度的演变(演变过程、基本特点)2.“重农抑商” (实施情况、作用分析)3.“海禁”与“闭关政策” (具体表现、消极影响)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为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问题一:我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有何变化?总体趋势是什么?(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问题二:井田制有何基本特征?为什么在春秋时期开始瓦解?(认识井田制的实质。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 并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剖析该政策。
本主义萌芽发 展缓慢 3.从唯物史观角度评价“重农抑商”“闭关
的原因。
锁国”等政策。
自主预习 探新知
知识点一 土地制度的演变 1.概况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 国家 。 (3)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公元前 594 年,鲁国进行税制 改革,实际上承认了 土地私有 的合法性。 (4)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 了封建 土地私有 制。
相同点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 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

发展有利,后来阻 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
响 不同点 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
成长
后于世界潮流
[课堂小结] 时空坐标
答题术语 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 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的演变。
A.井田制
B.均田制
C.私田制
D.公田制
B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 B
项正确;“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土
地国有制,故 C、D 两项错误。]
3.从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清代的经济政策是( )
[思考]史料二中反映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提示】 不仅给沿海人民带来了困苦,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 发展,还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海禁”与“闭关锁国”
项目 政策
原因
表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

这反映了当时( )
A.齐国首先发生税制改革
B.井田制得到加强
C.商鞅变法依军功授田宅
D.土地私有合法化
解析:D 材料体现的是鲁国的“初税亩”,故排除A、C两项;“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都按田亩的实有数目缴纳赋税,这就实际上承认了土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瓦解了井田制,故排除B项,D项正确。

2.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

这反映了唐代( )
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
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
C.官吏的腐败贪污
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
解析:A 均田制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建立,隋唐沿袭,从材料看实际授田远远小于应授田,故A 项正确;均田制是按照性别、年龄分田的,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均田制的授田情况,无法反映官吏廉洁与否,故C项错误;材料只提及了敦煌一地的情况,而且只讲了土地分配情况,故D项错误。

3.(2018·四川成都期末)“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
A.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
B.中国一向具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
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A 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其适应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因为重农抑商政策可以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故A项正确。

4.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

”这反映出当时( )
A.宗族血缘观念的加强
B.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
C.贱商观念有所改变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解析:C 材料没有体现宗族血缘观念的加强,故A项错误;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也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得出贱商观念有所改变,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人政治地位,故D项错误。

5.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了社会关注。

某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
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中“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可看出明政府曾开放海禁,有条件地与外国进行贸易活动。

A、B、D三项与史实不符。

6.(2018·河南洛阳期末)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记载:“(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

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
A.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进程
B.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
C.加剧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出超
D.导致了东南沿海民生的困境
解析:D 材料不涉及农业生产的商品化问题,A项错误;应该是不利于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出超、入超的问题,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

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岛倭入掠”和“日本……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等信息进行概括。

第(2)问,由材料二第一段可以看出海禁政策于国于民都有害,由材料二第二段可以看出开禁对贸易、百姓生计、人口迁移和制度改革等都有积极影响。

答案:(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和沿海不法之徒勾结;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轻视。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海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和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