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主题的初探
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初探
的思 维能 力 , 丰盈 了思想 情感 , 富 了知 识 。 丰
二 、 用探 究 问题 式 的授 课方 法 采 在语 文 课 堂 教 学 中 , 我们 经 常会 看 到这 样 的现 象 : 师 口 教 干舌 燥 费力 地宣 讲 教参 书 上 的繁 复 的答 案 , 生 奋 笔疾 书记 录 学
章 在表 现 手法 上 的异 同 , 而理 解 散文 赋 的特 点 。在 设计 问题 从
性的 知识 。 如 , 学 生 阅读鉴 赏小 说 与散 文 的教 学 时 , 师 可 例 在 教
时 , 师 要 充 分 考虑 到 学 生 的智 力 和知 识 水 平 , 教 既要 让 学 生有 探 究 的欲望 , 又要 让学 生 感 到 自己 只要 作 出一 定 的 努力 就 可以 达 到 , 终 让学 生处 在 兴致 勃 勃 、 情饱 满 的探 索 状态 , 始 激 既让 学
生 品尝 到探 究 问题 的艰 辛 与快 乐 , 让学 生 感受 到收 获成 功 的 又
以选择经典小说《 项链》 《 、祝福》 与散文名篇《 荷塘月色》《 、故都
的秋 》 学 生 阅读 鉴 赏 ( 师 要 提 出具 体 明确 具 有 指 导 性 的 阅 让 教 读要 求 )通 过 学生 独 立 的 阅读 、 , 赏析 、 究 、 探 比较 , 总结 出小 说 与散 文各 自的 特点 和不 同 的阅读 与鉴 赏方 法 , 种 知识 是 学 生 这 经过 阅读 实 践 和高度 智力 活 动 的结果 , 当然 比教 师 纯粹 的知 识 讲 解效 果 显 著 。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初探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初探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和理解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我谈一谈关于探究性学习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探究的动机和兴趣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既不是自发的,也不是靠教师下达指令就能激发的,问题才是思维的动力,只有有了恰当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而在以往数学教学中,学生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懒得动脑,不会思考,只会机械地记忆与模仿,所有的性质、定理几乎都是在学生毫无感觉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他们对一切的一切都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如入云雾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被扼杀了,读书索然无味,课堂教学如死水一潭。课程改革要求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而只有当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实际问题有差距、有矛盾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探究的兴趣也最浓。所以,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因素是问题情境。现代心理学也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有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点: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有感《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有感《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教学设计
(精选14篇)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有感《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篇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而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一个语文学习活动的全新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各界都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教学整合,身为一名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也在不断的实践着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小学语文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下面就以《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研究问题
问题是研究学习的核心,是凝聚、汇集、激活学生知识技能的“触发点”,它更依赖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作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有些课文内容不是学生能直接面对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去创设一个基于问题的情境。
1、制作网络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我把与课文有关的黄河资料用网页的形式制作成为网络教材。那么,在网络教材中怎样创设一个基于问题的情境呢?我把课文内容与黄河的资料进行链接,如“黄河综述”、“灿烂文化”、“黄河变化”、“治河之道”等,只需在这些词语上轻轻一点,就进入集文字、图片、影片于一体的丰富的网页中。学生通过网络教材的阅读,能够在了解与黄河有关的所有知识,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通过网络技术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足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引导初探
指 的是 什 么 ? 受 益 ” 现 在 哪 些 方 “ 表 面? 学生 对这 重点 句 一旦 理解 , 那 文 中 所 表 达 的 中 心 思 想 也 就 迎 刃 而
解 了。 4充分挖掘 教材 的 内容 , 意设 疑 . 有
一
宽 松 和 谐 的 课 堂 气 氛 , 学 生 的 思 使
维 尽 可 能 地 处 于 一 种 积 极 思 考 的 状 态 之 中。 二、 帮助 学 生 找到 探 究 的 问题 光有 探 究 的学 习 环境 还 不行 , 还要 帮助 学 生在 学 习活 动 中寻找 、
意 。 如 《 阅 》 文 中 的 “ 众 们 情 检 一 观 不 自禁 地 鼓 起 了 热 烈 的 掌 声 ” 句 , 一
老 师 引 导 学 生 提 出“ 隋不 自禁 ’ 是 什 么 意 思 ? “ 众 们 为谁 鼓 掌 ? “ ”观 ” 为 什 么 会 这 样 ? “ 个 词 说 明 了 什 ”这 么 ? 等 问 题 , 后 学 生 带 着 这 些 问 ” 然 题 联 系 上 下 文 , 而 领 会 文 中 所 要 从
例 如 , 教 版 一 年 级 语 文 上 册 人
《 会 讲 》 插 图 , 的是 猴 子 和 小 我 的 讲 兔 同 时 要 过 独 木 桥 。 如 果 从 文 明 礼 貌 的 角 度 去 思 考 , 得 到 互 相 谦 让 就 的 答 案 。但 是 如 果 教 师 这 样 设 计 问
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初探
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初探
汇报人:
目录•科学探究性学习概述
•教师的角色与策略
•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法•案例分析与实践反思
•对未来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展望与建议
01科学探究性学习概述
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定义
科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科学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推理等方式,积极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
以问题为导向
科学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科学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思维习惯,提高科学素养。
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性学习涉及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全面发展
科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科学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如物质的性质、生命现象、地球与宇宙等。
基础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调查等基本的科学方法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简单的科学问题。
科学方法技能
通过科学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使学生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科学品质。
科学态度精神鼓励学生将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跨学科综合能力
小学阶段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02教师的角色与策略
小学低年级数学探究性学习初探
新《 数 学 课 程 标 准 》 中强 调 :人
人都学必需 的数学 ,人人都学有 用的数
学, 不 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体验 。小学生思维 正处 于具 体形象思维 阶段 ,他们 的思维还需要 直观实物的支 持 ,让学生通 过动手操作的活动去亲身 体验 、感悟 ,学 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的全 部过程 。教学 《 角 的认 识 》时 ,让学生 从生活 中出发找角 、摸角 , 利用纸折角 、 画角 ,用学具 做角 ,同桌 比较角 的大小 等一 系列 的操作活动 , 学 生动手 、 动1 : 3、 成动态的学习过程 ,不仅感悟 了角 的存
wenku.baidu.com
魏
琼
了什么是有规律 的排列 ,初 步体 会了规
律的含义 ,为新 知的探 究作好 了铺垫 。
2 . 精 心预 设 。保 持 兴 趣
( 1 )调 动兴趣 ,注 重学 生的探 究
几样玩具 ?②小 力想 花最少的钱买两样
玩具 ,他可 以买 哪两样?需要多少钱? 这样两个 问题 的解决 既巩 固了两位数加
在 ,发现了角的本质 ,也培养 了学生 的 空间观念 ,获得了积极 、愉悦 的情感体
法 的计算 方法 ,也激发 了学生 的计算兴 趣, 不 同的购物策 略拓宽 了学生的思维 ,
提 高了探究 的能力 。
4 . 实 践 作 业 中 深 化探 究效 果
主题探究式学习初探——以《保护生物资源》教学为例
以《 护 生 物 资源 》 学 为例 保 教
陈 玉 巧
科 学 学 习要 以探 究 为核 心 。
因 , 地 生 物 资 源 的保 护 , 本 如何 保 地 震 后 受 到 了人 们 的 关 注 ” 为什 “
护 生 物 资 源 。 教 师 应 要 求 学 生通
效果。 如果 采 用 主题 探 究 式 学 习 , 就
行 资 料搜 集 , 时在 小 组 内进 行 整 同 理, 以培养 学 生 搜集 信 息 的能 力 以 及 合 作学 习的 方法 。与此 同时 , 教 师 也 要 搜 集 有 关 信 息 资 料 来 充 实
主题 的交 流学 习 活动 。 二 、 设 情 境 , 现 问 题 创 发 在 教 学 中 , 师 要 设 法 创 设 问 教
能 提 高 课 堂教 学 的有 效 性 , 达到 较 好 的 教 学 效 果 。所 谓 主 题 探 究 式 学 习 , 是让 学 生 围绕 一个 或多 个 就 经 过 结 构 化 的主 题 进 行 探 究 性 学 习 , 提 出 主题 , 集信 息 —— 创 即“ 搜
设 情 境 , 现 问题 —— 自主探 究 , 发
探 究主 题 一 : 物 资源 的价 值 生
和 保 护 生 物 资 源 的 意 义
合 作 交 流 — — 拓 展 延 伸 , 华 主 升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初探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初探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旧的教育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一部分教师,旧的教学习惯影响着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事实上,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及其熟练的程度,而是应该更具有探索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思考问题。因为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思考和探索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此创新应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指导原则。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主动参与,关注的是实现学生从“听数学”、“练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如下的策略,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1创建问题情景,使学生想要去探究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
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确定思维的方向,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
小学数学课堂标准,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从而能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式表达出来,这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有时候不要把问题的结构设计的太全,条件不也不要太明显,必须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结合有关的经验才能解决问题,特别重视开发性练习的设计。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初探
浅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初探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基于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而在改革实践中进行的一种尝试。探究式教学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转变传统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从不同角度探索,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
下几方面入手,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动机
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教学中我们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可以说充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十分重视创设问题情景,在新知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是与旧知有联系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与探究,另一方面又使其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时,要想在“平面”认知的已有经验基础上,自我建构空间立体概念,引发学生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不给你任何工具情况下,你怎样比较并判断报纸大还是文具盒大?”这一问题可以多向思维,激起学生探究动机,引起激烈争论,有的说:“报纸大,报纸可以包住文具盒。”有的说:“笔盒大,报纸折完可以装入文具盒。”学生们各执一词,似乎都有道理,争论之中,凸显矛盾,产生悬念,究竟应怎样比较才能正确判断呢?这就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
研究性课题的初探
本学期,我新接五年级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从我多次到这个班级的随堂听课情况和上学期的期末检测成绩看,本班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较差,并存在着严重的缺漏现象。五年级3班情况差不多,所以整个年级双基较差是影响数学成绩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组决定把“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如何落实双基,并及时补缺补差”作为我们本学期教学研究专题,现我将自己理论学习及课堂实践的粗浅体会进行总结。
一、理论学习收获
1.探究性学习和双基的界定
“双基”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突破,使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让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活动。具体地说,这个界定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a.“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而不仅仅是传授者。
b.“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线”,表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c.“以问题解决为突破”,表明探究性学习以问题的产生、分析、探究、解决的过程来体现教学过程,师生一起“经历”问题的探究过程。
d.“让学生个性和谐发展”,表明探究性学习以健全学生人格为宗旨,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为终极目标。
2、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法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既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获取者”,符合当前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程序总体上遵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
二、课堂实践中的主要困惑
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初探
加强实践与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 育的改革,小学生科 学探究的领域将不断 拓展,涉及更多前沿 科技和教育理念,为 小学生提供更丰富的 学习资源和更广阔的 发展空间。
小学生科学探究的内 容将不断深化,从简 单的科学现象到复杂 的科学问题,从基本 的科学概念到综合的 科学应用,探究难度 逐渐提高,科学素养 逐渐提升。
01
(3)观察水滴在纸巾上的扩散情况 。
02
4. 实验结果与结论:水滴在纸巾 上扩散,说明水具有表面张力, 使得水分子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 保持在一起。
案例二: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
• 总结词:通过实验,小学生可以了解植物如何通过光合作 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案例二: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
强调小学生的科学探究 过程,鼓励他们发现问 题、提出假设、设计实 验、收集和分析数据, 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 力和实践能力。
在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的过程中,及时给予反 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解 决问题、调整思路,提 高学习效率和成果。
展望未来在小学生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拓展探究领域
深化探究内容
创新教学方法
(3)将开关的另一个接线端子连接到灯 泡的一端。
(4)将灯泡的另一端连接到电源的负极 。
4. 实验结果与结论:当开关处于闭合 状态时,灯泡亮起;当开关处于断开状 态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电路连接正确
“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初探
“探究性学习”地实践初探中学数学论文
“探究性学习”地实践初探
廖小环
(建宁县第二中学,福建三明)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下所倡导地学习方法.它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地兴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地创新能力、互助协作能力.本文着重从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来阐述这种学习方法地优点.在学习实践中体现它地优越性,从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地、素质全面发展地学生.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学习兴趣;合作交流;自主学习;创新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营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地氛围
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体,在课堂上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地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习,教师仅是学生学习地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并要给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和探究交流地时间和空间. (一)指导学生课前参与
“探究性学习”地课前预习不仅包括对课本内容地了解,而且还引导学生制学具,观察、查阅资料、调查访问,使学生在较大范围、较深地领域中参与课堂学习地准备,做到提前介入,有备而来,提高学习地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圆柱侧面积”时,先布置每个同学回家用硬纸片分别做一个长方体地圆柱,通过实物求侧面积,同学们根据问题积极思考.在丰富地探究中,学生认清曲面积地求法,最重要地手段是转化为平面面积去求.
(二)强化情境教学
学生探究学习地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有趣地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地思维功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地探究欲望.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判定()”时,可先讲一个有趣地小故事:叱咤风云地拿破仑来到莱茵河边,河上没有桥,搭建简易桥梁要测出河地宽度,拿破仑沉思了一会儿,说到:我用脚便可测出莱茵河地宽度,他选了河对岸地一棵小树,沿河走了步,插下一面小旗,继续向前走了步,然后沿着与河岸垂直地方向往前走,当他观察到小树、旗杆与自己成一条直线时,停下来说出了河地宽度.大家都觉得拿破仑真是位神奇地将领.可这其中地奥妙就藏在今天要学习地内容中.
初中英语探究性学习课堂初探
初中英语探究性学习课堂初探
【Summary】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不断提高语言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发挥,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Keys】:探究式学习;初中英语;教学实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传统英语教学中,缺乏主动探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初中阶段,英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好探究性知识不仅能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探究性学习模式是一种将语言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它的出现,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在实践任务中获得语言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发挥,增强实践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不断帮助学生开发潜能,扩大知识
面,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简述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在美国心理学家 BrunaRogers看来,“教师的角色是创造让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环境。”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适当的情境,营造一种学生探究的氛围,激发他们对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老师通过实物、音乐、多媒体等直观教具或语言表演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The four seasons》一书中的教师 I feel little cold now.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引入教室,老师播放季节视频,让学生观看,感受到季节的独特,激发学习的热情。老师能让学生对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in spring进行探究吗?瓦特坎瓦多恩·塞森(What can we do in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来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学生们被要求以小组调查来编排对话。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初探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初探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主动参与,关注的是实现学生从“听数学”、“练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如下的策略,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形成的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设计的数学问题必须具有探索性,要能激发起学生探索的愿望,为学生参与探索提供能体现现实性、可探性、实践性、准确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1、创设揭题问题情境
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当中,激发他们对问题、现象保持一种敏感和好奇心,形成探究意识。在导入新知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每堂课一开始,教师揭示课题后,把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或形象的画面等,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和知识重点,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看着课题说,你想学什么呢?学生提出了:“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三角形有什么用处”等,再如,学习“圆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教师可出示;用一根绳子把牛拴到草地中的木
桩上,演示牛边吃草边走,然后问学生:“看着这幅图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十分踊跃,争相提出:牛走了一圈有多长?牛最多能吃到多少草?牛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这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学习起来也特别有劲。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综合文科探究性学习实践的初探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综合文科探究性学习实践的初探
LT
程”“保持学生持久、深刻的学习”的路子?我们有必要进行研究,因此就选择了这一课题。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很早提出了“学以致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创设模拟知识产生的情景,让学生去探究知识产生的过程。布鲁纳教育学理论认为:人们只能通过练习解决问题和努力去发现,才能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一个人越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就越能把学习所得归纳成一种解决问题或调查研究的作风,而这种作风对他可能是遇到的任何工作都有用处。本课题的研究也就是希望探索在综合文科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实践经验,培养他们研究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
在21世纪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对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还归学生的人性的本原,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创新实践和可持续发展。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社会》学科中如何探索和实践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二)实践的认识
1、现行学校教育的认识
中国自古以来乃文化教育之邦,学校教育兴办历史悠久。近年来,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当前,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化的深入,不同文化教育思想的交流和融合,使我们对学校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认识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生活活动的场所,他们要在这里成长,要实现人的整体性发展。作为学校,不应该只重视在课堂45分钟借助书本知识,通过概念和推理来对科学知识的传授。尽管这在知识的系统性、知识学习的效率性、学习中获得的间接经验等方面,具有优势。但一个人的知识来源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缺一都是不完整的。如何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提高其主体性和学习及创造、实践能力?当前传统的学校教育有待改进。从目前初中综合文科的实际教学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语言、教材、图像、课件等虚拟出情境,供学生学习,努力营造知识产生的情景和氛围,使学生更加注重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与此同时,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进行知识的拓展,这样达到各科教学资源优化和整合。
“探究性学习”的数学教学组织方法初探
“探究性学习”的数学教学组织方法初探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创设情趣优选方式参与探究把握成果积极拓展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实践,更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掌握和主体精神的培养,是在“为学生发展而教”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新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探究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习兴趣也称求知欲,它是学生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表现出积极探索、大胆猜想、深入研究问题的倾向,还能使思维活跃,并灵活的运用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惊奇,它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或对新知的迫切期待。兴趣对学生学习活动和个性发展是多层次的,而认识兴趣中,学生的内在认识需要最为重要,教师如能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认识需要,就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独立、积极地深入探索问题。
二、优选探究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主体性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注重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能根据自身水平和需要有选择地学习,自定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自定学习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相对而言,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应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推动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而不是主宰者。只要实现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参与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充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性学习主题的初探
义堂中学柯富生
探究性学习是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暗含时代对人的要求,也响应了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无论是课程标准、教材,还是与之相关的教辅材料,见不把探究性学习提到相当的高度,使之处于教学最前沿.于是,探究便成了教师所热衷的教学形式.
探究作为一种获得知识的方式,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知识都要通过探究获得.探究更是一种思维形式.我们采用探究的形式展开教学,不是为了形成热闹的气氛,也不是为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到底选择什么样的主题让学生探究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从以下几方面设置探究性学习主题.
一、研究学生的主体经验.为学生设计志趣相投的探究主题
学生是有经历、有经验的人,寻找与学生主体经历和经验相贴近的活动主题,学生必然感兴趣、愿意参加。这就是经验学习.经验学习强调以学生的经验增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动力,把知识的学习与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属于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把每个人的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它十分注重学习和个人的关系.因此,在选择探究性学习主题时,应从学生的主体经验和人生经历中寻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主题.
在“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中,通过光在水、空气、玻璃中的传播情况揭示了“光沿直线传播”的物理规律后,再让学生检索自己的生活经验,哪些现象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学生列出了“影子的形成”、“植树成行及排队时向前看”、“小孔成像”……,这些现象可能是学生曾经的体验,也可能是来自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或教材、图片的暗示,但不是每一同学对每一个现象都感兴趣.此时,让学生自行选择研究主题展开探究比教师一条线式的依次讲解要好得多.研究“小孔成像”的同学自选器材,根据自已的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了再创造,再通过老师的引导,深入到对物像关系的探索;研究影子形成的同学居然走出教室。享受起阳光,在阳光下。无需巨尺,也不用上楼,亦能测出楼高…….学生的研究可能显得单一,但那是自己的,深刻的,收获的是探究过程中的真实体验.探究后的交流,不仅仅是学生对探究主题的触类旁通。更意味着探究之花正群芳争妍.
再如,学生学习“音调”也可以从多方面人手.如今的学生从小学习音乐是很普遍的事情,不同种类的1乐、弦乐,甚至声乐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音调”学习的切人口.但老师无论选择哪一种都是顾此失彼,有众口难调之感.如果让学生选择自己所热衷的乐器进行“音调”的探究,学生同样都可以弄清1、2、3、4、5、6、7、i各音阶的根本区别在于音调的不同,在于振动体振动的频率不同.这样“投其所好”的探究不仅没有使学生的知识面变得狭窄,反而会给学生以异曲同工的美感,甚至可能引出与“音色”有关的新问题,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
二、聚焦学生的感性视野,为学生设计感性的探究主题
初中的学生正处于感性年龄阶段,他们已有的经验均来自于有形、有声的感性事物和感性过程.很多理性的东西若靠学生去想象,几乎无法做到。即使能做到一点,也缺乏生命力.因此。在为学生进行课堂预设时,必须给他们提供感性的实体,给他们展示感知的过程.若是学习“声音的产生”,不让学生看到物体的振动;学习“光的反射”或“光的折射”,不能让学生捕捉光的传播路径;学习“温度计”不能让学生感知到液体的热胀冷缩等,而靠“虚构”使学生向理性延伸,这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符合学生的意愿.由此,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主题设置时,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感性成分,让过程富含感性,是对学生发展应予的物理关怀.曾经以为,“液化”的教学就是让学生知道物质从气态到液态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不让学生“创造”自己的水珠呢?给学生提供足量的冰块、盛有热水的热水瓶、玻璃片、塑料薄膜、大小烧杯……,解决如何才能在玻璃片或塑料薄膜上获得小水珠,并尽可能收集到烧杯中.学生探究的形式多种多样,都能用玻璃片作为冷热的屏障,在玻璃片温度高的一面收集到水珠.学生通过探究“找到水珠的过程就是液化”,无须进行过多的理性分析,通过冷热交汇形成水珠是那么
直接、顺理成章.老师只要略作引导,液化的生活场景便会浮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思维触角也会由此伸向生活.这便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从儿童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探究感性的环境与事物是儿童的天性.但是“大自然往往总是捉弄着成年人.我们很快就忘记了做儿童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过分急于告诉他们应该如何,以至于来不及真实观察到要说什么和做什么.我们的行为是从一种假设出发,认为没有我们的讲解。儿童就毫无办法……”.实际上,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当初我们也是以感性的方式获得的.三、重视学生的动手活动,为学生设计创作性的探究主题
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创作中学习,从而体会物理过程和物理原理,在新教材中体现得很充分,如制作万花筒,自制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先沿着教材的路线给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再让学生在此框架内进行创作.学生学完了天平再做天平,学完了弹簧测力计再做测力计.这样的创作只能是加工,是重复机械的工作,是纯手工劳动。不具有创造性.但是,无论是从探究性学习的目标与价值上来讲,还是从教材设计这些活动的目标上讲,都倾向于让学生的制作过程带有自己的思想,倾向于让制作过程变成探索的过程,不仅要把知识的获取寓于其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过程中创新,超越自己.笔者在“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学生对天平的创作源于对生活经验的不满.当在“等臂杠杆”的支架下,让学生用5g、10g、20g、50g的砝码称未知物体的质量时,学生感到了现有装备的不足①稳定性不好②水平平衡的判断标准不明确,不能仅凭肉眼进行判断③测量不够准确,若是物体的质量小于5g,将无法进行测量④支架转轴容易出现摆动或扭动,不同定.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也是学生进行创作的原动力.于是,支架得到了改进,并且有的还将支架变成了底座;类似于刀口,目的在于托住横梁的“Y”形撑架也生成了;平衡指针出现了;甚至游码的想法也有了.学生的行动是创作符合自身需要的“天平”的过程,它高于让学生反复机械地使用天平.如此创作后,再为作品草拟说明书。使学生走向理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此时,再给学生分发“成品天平”及其说明书,学生会为自己的作品自豪。若还能对“老师的天平”说“若是怎么样”就更好了.这就是创造的动机,是由创作性探究引发的.学生在以创作为主题的探究中,获取了知识,拓展了经验,也发展了思维.让学生养成求知习惯,这正是科学教育的理想追求.探究的主题是丰富多样的,其设置是否合理,关键在于针对主题进行的活动过程与方法是否能体现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学生只有在探究活动中思考、感悟,才能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能形成对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科学素质和能力,如学习兴趣、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合作态度、感受和欣赏能力、科学的态度和思维品质等.杜威说“使一个不惯于思考的人只能感到沮丧烦恼的事,……对于有训练的探究者来说,是动力和指针…….它或是能披露新问题,或是有助于解释和阐明新问题.”希望我们的学生都能成为训练有素的探究者.
2014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