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课题演示实验报告5篇

大学物理课题演示实验报告5篇

大学物理课题演示实验报告5篇大学物理课题演示实验报告 (1)一、实验任务精确测定银川地区的重力加速度二、实验要求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不超过5%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较初步确定有以下六种模型方案:方法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量所用仪器为:打点计时器、直尺、带钱夹的铁架台、纸带、夹子、重物、学生电源等.利用自由落体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选择理想纸带,找出起始点0,数出时间为t的p点,用米尺测出op的距离为h,其中t=0.02秒×两点间隔数.由公式h=gt2/2得g=2h/t2,将所测代入即可求得g.方法二、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方法三、取半径为r的玻璃杯,内装适当的液体,固定在旋转台上.旋转台绕其对称轴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这时液体相对于玻璃杯的形状为旋转抛物面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取液面上任一液元a,它距转轴为_,质量为m,受重力mg、弹力n.由动力学知:ncosα-mg=0(1)nsinα=mω2_(2)两式相比得tgα=ω2_/g,又tgα=dy/d_,∴dy=ω2_d_/g,∴y/_=ω2_/2g.∴g=ω2_2/2y..将某点对于对称轴和垂直于对称轴最低点的直角坐标系的坐标_、y测出,将转台转速ω代入即可求得g.方法四、光电控制计时法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方法五、用圆锥摆测量所用仪器为:米尺、秒表、单摆.使单摆的摆锤在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用直尺测量出h(见图1),用秒表测出摆锥n转所用的时间t,则摆锥角速度ω=2πn/t摆锥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mgtgθ,而tgθ=r/h所以mgtgθ=mω2r 由以上几式得:g=4π2n2h/t2.将所测的n、t、h代入即可求得g值.方法六、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在摆角很小时,摆动周期为:则通过对以上六种方法的比较,本想尝试利用光电控制计时法来测量,但因为实验室器材不全,故该方法无法进行;对其他几种方法反复比较,用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原理、方法都比较简单且最熟悉,仪器在实验室也很齐全,故利用该方法来测最为顺利,从而可以得到更为精确的值。

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

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

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一、引言教师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教师亲自操作实验装置,展示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则是对演示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记录和总结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就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的编写要点进行探讨。

二、实验背景在编写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实验背景。

这包括实验的目的、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装置的简要介绍。

通过明确实验背景,可以让读者对实验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后续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解释做好准备。

三、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部分,应详细记录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方法。

这包括实验所需材料的准备、实验装置的搭建和调试过程,以及实验中的关键操作步骤。

对于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应进行说明。

通过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并且在实际操作中能够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

四、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是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部分,应详细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到的数据。

对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也应进行相应的说明。

通过准确记录实验结果,可以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实验的效果和实验数据的变化规律。

五、实验讨论在实验讨论部分,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这包括对实验现象的原因和实验数据的意义进行探讨。

同时,还可以与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和验证,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实验讨论,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实验的意义和实验结果的科学价值。

六、实验总结在实验总结部分,可以对整个实验进行总结和评价。

这包括对实验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以及对实验改进的建议。

同时,还可以结合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结果,对实验的意义进行总结和展望。

通过实验总结,可以让读者对实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为今后的实验设计和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七、结语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是教学中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展示实验内容,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

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氢气的制备与性质探究实验日期: 2023年10月26日实验地点:高中化学实验室实验教师:王老师实验班级:高一(1)班实验目的:1. 掌握氢气的制备方法。

2. 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实验原理: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不易溶于水。

实验室常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备氢气。

反应方程式为:\[ \text{Zn} + \text{H}_2\text{SO}_4 \rightarrow \text{ZnSO}_4 +\text{H}_2 \uparrow \]实验仪器:1. 锌粒2. 稀硫酸3. 试管4. 单孔橡皮塞5. 水槽6. 火柴7. 集气瓶8. 澄清石灰水9. 酒精灯10. 烧杯11. 滴管实验步骤:1. 将锌粒放入试管中。

2. 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硫酸。

3. 观察试管中产生的气泡,并用集气瓶收集氢气。

4. 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用火柴点燃氢气,观察火焰颜色。

5. 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烧杯中,将集气瓶中的氢气导入烧杯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实验现象:1. 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逐渐增多,速度加快。

2. 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3. 点燃氢气,火焰为淡蓝色。

4. 将氢气导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1. 实验成功制备了氢气。

2. 氢气具有可燃性,火焰为淡蓝色。

3. 氢气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实验讨论:1. 氢气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本实验选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备氢气,该方法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2. 氢气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能源等领域。

3. 在进行氢气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和爆炸事故。

实验反思:1. 本次实验中,我在观察气泡产生过程中,未能及时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导致部分氢气逸散。

2. 在点燃氢气时,我未能及时关闭酒精灯,导致火焰过大,影响实验效果。

改进措施:1. 在观察气泡产生过程中,提前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避免氢气逸散。

雷诺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雷诺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雷诺演示实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雷诺演示实验一、实验目的:1. 通过雷诺演示实验了解流体的层流和湍流的特性。

2. 观察不同雷诺数下流体流动的形态和性质。

3. 探究不同因素对流动状态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雷诺数(Reynolds number)是描述流体流动的重要无量纲参数,定义为流体的惯性力与粘性力的比值。

雷诺数越大,流体就越容易产生湍流;雷诺数越小,流体流动更趋向于层流。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1. 雷诺演示实验装置:包括流量调节阀、流量计、直管道、水槽等。

2. 水。

四、实验步骤:1. 打开水龙头,调节流量调节阀使水流经过流量计流入直管道。

2. 观察水流的形态和性质,记录水流的雷诺数。

3. 逐渐调节水流量,重复步骤2,记录不同流量下的雷诺数。

4. 改变直管道的直径,重复步骤2和3,记录不同直径下的雷诺数。

五、实验结果分析: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不同雷诺数下流体的流动形态发生了变化。

当雷诺数较小时,流体流动趋向于层流,流线整齐、平行;当雷诺数增大时,流体流动趋向于湍流,出现涡流、乱流等现象。

实验中发现,当流量增加时,雷诺数也随之增加,流动状态从层流逐渐过渡到湍流。

这表明流体流动趋向于湍流与流量大小有关,流量增加会增大流体的惯性力,促使流体产生湍流。

另外,实验还发现,当直管道的直径减小时,雷诺数也随之减小,流动状态从湍流逐渐过渡到层流。

这说明直管道内部流体的速度变化较小,层流较为稳定。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 流体的流动趋向于湍流与流量的大小有关,流量增加会增大流体的惯性力,促使流体产生湍流。

2. 流体的流动趋向于层流与直管道内部的速度变化有关,直管道内部速度变化较小时,层流较为稳定。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雷诺演示实验,我们深入了解到了流体的层流和湍流的特性以及雷诺数的概念和意义。

实验结果表明,雷诺数是描述流体流动状态的重要参数,在不同流量和直径条件下,流体流动的性质和形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流动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流动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流动演示实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流动演示实验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流动演示实验,让学生们对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流动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2. 实验原理:流动演示实验是通过模拟实际的流体运动过程,通过各种演示装置,让学生们直观地观察和了解流体运动的规律和特性。

例如,在本实验中,可以使用流体管、流量计、倾斜板等演示装置,通过控制水流的流速、流量和加速度等参数,来观察水流的运动轨迹、流向和速度等特性,从而理解流体的基本运动规律。

3. 实验内容:本实验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水流的流速和流量测量在这部分实验中,我们将使用流量计来测量水流的实际流速和流量,为后面对水流运动轨迹和速度等特性的观察提供基本数据。

(2)自然衰减水流的运动轨迹观察在这部分实验中,我们将观察没有任何外力作用下,自然状态下水流的运动轨迹和流向变化情况。

通过记录探头的位置和水流中各点的水压等数据,得出水流的运动规律。

(3)倾斜板上的水流运动观察在这部分实验中,我们将把倾斜板以不同角度倾斜,观察水流在不同倾斜角度下的流动特性和运动轨迹,并通过记录不同位置的水压等数据来分析水流在不同斜度下的流速情况。

4. 实验结果及分析通过上述实验操作,我们已经得到了一系列数据和观察结果,这些数据和结果的分析对于理解流体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里,我们将简要总结一下实验结果和分析情况。

(1)实验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流量计和探压管等多种设备来测量水流的流速、流量和水压等参数,这些设备的高精度和准确性保证了实验数据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2)水流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实验中的自然衰减水流的运动轨迹和倾斜板上水流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水流受到重力和惯性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不同角度、速度和加速度下,水流的流向和速度都会有不同的变化。

实验报告格式范文【优秀5篇】

实验报告格式范文【优秀5篇】

实验报告格式范文【优秀5篇】实验报告格式范文【优秀5篇】如何写出一份规范的实验报告?附实验报告格式范文。

本文是会员“lusigu”分享的实验报告格式范文(共5篇),以供借鉴。

大学物理课题演示实验报告篇1一、演示目的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

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

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

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

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

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

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生。

五、讨论与思考雷电暴风雨时,最好不要在空旷平坦的田野上行走。

为什么? 大学生会计专业实验报告篇2时间过得总是那么的快,转眼之间毕业实习就这样匆匆结束了。

现对实习的情况进行报告如下:一、实习目的我学的专业是会计,为了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较强的会计工作的操作能力,-这段期间我在一家公司进行了专业实习。

实习期间要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等。

在实习的这段时间也是我大学里生活很充实的日子,每天挤公交车到开发区西口,然后还要走一段路程才可以到单位,工作吃饭休息工作下班,生活很有规律。

它检验了我在三年来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让我接触了社会的各种情况,学会了怎么分析社会的很多情况,让我更快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起了很大的触进作用。

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

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

教师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日期:______年____月____日实验地点:________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三、实验原理:四、实验装置与材料:五、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详细描述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如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装置的搭建等。

2.实验过程:按照具体实验步骤进行描述。

3.注意事项:描述实验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如安全操作、实验条件等。

4.数据记录: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详细的计算、整理。

5.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说明。

六、实验结果与结论:1.实验结果:列举实验中观察到的重要结果。

2.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相关结论,并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

七、实验总结:1.实验心得:谈论在本次实验中的收获和体会,并提出一些建议。

2.实验改进:根据实验心得和总结,提出对实验的改进意见与建议。

附:实验相关数据记录表(以下是一个实验报告单的示例)实验日期:2024年3月15日实验地点:XXX实验室一、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反应实验二、实验目的:通过酸碱中和反应的观察和实验数据的测量,研究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三、实验原理: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酸和碱相互中和,生成化学键重新排列,形成新的物质。

四、实验装置与材料:1.装置:酸碱中和反应装置(包括酸碱溶液投加装置、反应容器等)。

2.材料: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纸、酚酞指示剂。

五、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倒入两个瓶子中,并标明浓度。

2.实验过程:a.取一定量盐酸溶液倒入反应容器中。

b.用滴管向盐酸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同时观察溶液的变化。

c.当溶液呈中性时,停止滴加,记录滴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d.重复实验步骤a-c,分别取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进行实验。

3.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溶液的溅入皮肤和眼睛。

六、实验结果与结论:1.实验结果: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质发生变化,pH值逐渐趋近于72.结论: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是一种酸碱中和反应。

演示验证实验报告

演示验证实验报告

演示验证实验报告一、引言演示验证实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模拟实际情景来证明某种理论或假设的正确性。

本次实验旨在演示验证“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的原理以及光的全反射现象。

二、实验设备和材料- 光箱- 三棱镜- 直尺- 射灯- 测角仪- 白色纸张三、实验步骤与观察结果1.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演示实验过程如下:1. 将射灯放在光箱上方的适当位置上,照射光线。

2. 在直尺上加上透明胶带,以形成一道窄缝。

3. 将直尺放在光箱上方,与光线垂直,使其经过光线照射产生的缝隙。

4. 观察直尺下方落在纸上的光线束,观察是否形成直线。

实验结果: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光线束在纸上呈直线排列,这表明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

2. 光的全反射演示实验过程如下:1. 将射灯放在光箱上方适当位置上,照射光线。

2. 将三棱镜放在光线的路径上,使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到三棱镜中。

3. 调整三棱镜的角度,观察从三棱镜下方射出的光线。

4. 重复步骤3,改变角度,继续观察光线。

实验结果:当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三棱镜时,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线完全反射,从而保持在第一个介质中。

观察结果表明光的全反射现象。

四、实验结论与分析通过以上两个实验的演示验证,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

通过观察直尺下方光线束的排列,我们可以确定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

2. 光的全反射现象。

当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到三棱镜中,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线将会完全反射。

这一现象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实验通过简单的演示验证,清晰地展示了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以及光的全反射现象。

这种直观的验证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规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

五、实验思考与改进在本次实验中,虽然用简单的设备和材料演示了光的传播和全反射现象,但还有一些改进的地方可以思考:1. 提供更多的实例演示。

通过提供更多的实例演示,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2. 制作更精确的测量工具。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实验内容:鹦鹉站立制作实验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搞一名大科学家实验器材:彩色卡纸一张、剪刀、回形针实验类型:教师模拟、学生操作方式实验结论:回形针分别别在鹦鹉的脚的两侧,可以使鹦鹉平稳站立在手指上。

实验内容:蜗牛观测实验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校园里的小动物实验器材:蜗牛一只、大号餐盘、菜叶、肉片、苹果皮、鸡蛋、面包、醋、啤酒、玻璃片实验类型:教师放到食物展位上展现实验实验结论:上述食物,蜗牛只吃菜叶,如用书上几种材料,蜗牛除了菜叶还喜欢黄瓜。

遇到醋或者酒之类刺激物体,蜗牛会立刻缩回到壳里。

实验内容:水的毛细现象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奇妙的水实验器材:不同颜色的水、纸巾;粉笔、纱布、塑料片、玻璃片(2块,在其中一块玻璃片上绕上几圈透明胶);两支粗细不一样的玻璃管;实验类型:教师模拟实验、学生操作方式实验实验结论:水能沿着缝隙或小孔向上“爬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孔隙越小,水爬升得越高。

实验内容:水的特性探究实验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奇妙的水实验器材:滴管、一元硬币、烧杯、回形针每组一盒;戳好洞的可乐瓶一只、水盆一个;大小烧杯各一只、橡皮泥一块、50克砝码一只、细线一根。

实验类型:水的表面张力为学生操作方式实验,可以喷气的水和可以飘浮的水为教师模拟实验,水的熔化实验为学生操作方式实验会团结的水:水面会成一个圆弧形,因为表面的水有一股相互之间拉着的力,可以承受一点的重量。

可以喷气的水:瓶子上方小孔的水喷气的距离将近,下方小孔的水喷气的距离远,因为孔越高,受水的压力越高,所以箭不远;孔边线越高,水的压力也越大,所以箭得最北。

会托举的水:开始小烧杯浮在大烧杯里,放入砝码后仍会浮在水中,但位置下降了,大烧杯里水位上升了。

放得砝码越重,水位越高,小烧杯沉得越低,直至沉入底部。

“曹冲称象”就是用了这个原理,表现出古代人民的智慧。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5篇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5篇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5篇物理演示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来了解弧光放电的原理实验原理:给存在一定距离的两电极之间加上高压,若两电极间的电场达到空气的击穿电场时,两电极间的空气将被击穿,并产生大规模的放电,形成气体的弧光放电。

雅格布天梯的两极构成一梯形,下端间距小,因而场强大(因)。

其下端的空气最先被击穿而放电。

由于电弧加热(空气的温度升高,空气就越易被电离, 击穿场强就下降),使其上部的空气也被击穿,形成不断放电。

结果弧光区逐渐上移,犹如爬梯子一般的壮观。

当升至一定的高度时,由于两电极间距过大,使极间场强太小不足以击穿空气,弧光因而熄灭。

简单操作:打开电源,观察弧光产生。

并观察现象。

(注意弧光的产生、移动、消失)。

实验现象:两根电极之间的高电压使极间最狭窄处的电场极度强。

巨大的电场力使空气电离而形成气体离子导电,同时产生光和热。

热空气带着电弧一起上升,就象圣经中的雅各布(yacob以色列人的祖先)梦中见到的天梯。

注意事项:演示器工作一段时间后,进入保护状态,自动断电,稍等一段时间,仪器恢复后可继续演示,实验拓展:举例说明电弧放电的应用物理演示实验报告2院系名称:纺织与材料学院专业班级:轻化工程11级03班姓名:梁优学号:鱼洗实验描述:鱼洗是中国三大青铜器之一,在鱼洗内注入清水后摩擦其两耳,如果频率恰当,就会出现水面产生波纹,发出嗡嗡的声音并有水花跃出的现象。

经验表明,湿润的双手比干燥的双手更容易引起水花飞跃。

实验原理:鱼洗的原理应该是同时应用了波的叠加和共振。

摩擦的双手相当于两个相干波源,他们产生的水波在盆中相互叠加,形成干涉图样。

这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相同。

按照我的分析,如果振动的频率接近于鱼洗的固有频率,才会产生共振现象。

通过摩擦输入的能量才会激起水花。

令人不解的是,事实上鱼洗是否能产生水花与双手的摩擦频率并没有关系。

在场的同学试着摩擦的时候,无论是缓慢的摩擦还是快速的摩擦,都能引起水花四溅。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共4篇)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共4篇)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共4篇)1、锥体上滚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使学生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于稳定的运动规律。

2.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

实验仪器:锥体上滚演示仪实验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

本实验中在低端的两根导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降低了。

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实验步骤:1.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双锥体并不下滚; 2.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双锥体向高端滚去;3.重复第2步操作,仔细观察双锥体上滚的情况。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2、声波可见实验目的:借助视觉暂留演示声波。

实验仪器:声波可见演示仪。

实验原理:不同长度,不同张力的弦振动后形成的驻波基频、协频各不相同,即合成波形各不相同。

本装置产生的是横波,可借助滚轮中黑白相间的条纹和人眼的视觉暂留作用将其显示出来。

实验步骤:1、将整个装置竖直放稳,用手转动滚轮。

2、依次拨动四根琴弦,可观察到不同长度,不同张力的弦线上出现不同基频与协频的驻波。

3、重复转动滚轮,拨动琴弦,观察弦上的波形。

注意事项:1、滚轮转速不必太高。

2、拨动琴弦切勿用力过猛。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3、弹性碰撞演示仪实验目的:本实验用于演示正碰撞和动量守恒定律,形象地显现弹性碰撞的情形。

实验原理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知,如果正碰撞的两球,撞前速度分别为V10和V20,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质量分别为m1和m2.则由碰撞定律可知:若e=1时,则分离速度等于接近速度解式和式可得:若m1=m2=m;e=1则v1=0,v2=v10,即球1正碰球2时,球1静止,球2继续以V10的速度正碰球3,等等以此类推,实现动量的传递。

实验器材1、实验装置如实验原理图示:1一底座—支架—钢球—拉线—调节螺丝2、技术指标钢球质量:m=7×0.2kg 直径:l=7×35mm 拉线长度: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L=55Omm实验操作与现象l、将仪器置于水平桌面放好,调节螺丝,使七个钢球的球心在同一水平线上。

演示气体扩散实验报告

演示气体扩散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气体扩散现象,了解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 掌握气体扩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分析气体扩散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气体扩散现象是指不同种类的气体分子在相互接触时,由于分子间存在无规则运动,导致分子相互进入对方的现象。

气体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气体扩散速度越快。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两个集气瓶、一根导管、一块透明玻璃板、秒表、温度计。

2. 实验材料: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空气。

四、实验步骤1. 将两个集气瓶分别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确保瓶口密封。

2. 将两个集气瓶口对齐,用导管连接,并插入透明玻璃板。

3. 记录初始温度,打开集气瓶口,让气体混合。

4. 观察透明玻璃板两侧气体颜色的变化,记录气体颜色均匀混合所需时间。

5. 分别在0℃、4℃、20℃、30℃四个温度下重复实验步骤,记录气体颜色均匀混合所需时间。

6.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气体扩散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在0℃下,气体颜色均匀混合所需时间为60秒。

(2)在4℃下,气体颜色均匀混合所需时间为50秒。

(3)在20℃下,气体颜色均匀混合所需时间为30秒。

(4)在30℃下,气体颜色均匀混合所需时间为20秒。

2.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扩散速度逐渐加快。

这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导致分子间碰撞频率增加,从而加快了气体扩散速度。

六、实验结论1. 气体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 气体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气体扩散速度越快。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集气瓶密封良好,避免气体泄漏。

2. 在观察气体颜色变化时,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板两侧的气体颜色,以便准确记录气体颜色均匀混合所需时间。

3. 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时,确保温度计准确测量温度,以便分析气体扩散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演示了气体扩散现象,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了气体扩散速度与温度的关系。

雷诺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雷诺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雷诺数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

2. 观察流体在不同雷诺数下的流动特性,包括层流和湍流。

3. 掌握通过改变雷诺数来控制流体流动状态的方法。

4. 学习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雷诺数(Re)是描述流体流动状态的无量纲参数,由以下公式计算:Re = ρvd/μ其中,ρ为流体密度,v为流体速度,d为特征长度(如管道直径),μ为流体的动力粘度。

根据雷诺数的大小,流体流动可分为层流和湍流两种状态。

当雷诺数较小时,流体流动呈现层流状态;当雷诺数较大时,流体流动呈现湍流状态。

三、实验装置与仪器1. 实验装置:雷诺演示实验装置,包括实验管道、水泵、流量计、阀门等。

2. 仪器:温度计、秒表、直尺、量筒等。

四、实验步骤1. 调整实验装置,连接好实验管道、水泵、流量计等。

2. 将实验管道充满清水,关闭阀门,使系统稳定。

3. 通过调节水泵的转速,改变流体速度,记录不同速度下的流量。

4. 测量实验管道的特征长度,计算不同速度下的雷诺数。

5. 观察流体在不同雷诺数下的流动状态,记录层流和湍流的转变过程。

6.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绘制雷诺数与流速、流量等参数的关系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雷诺数与流速、流量等参数的关系曲线,如下:(此处插入实验数据关系曲线图)2. 分析(1)层流状态:当雷诺数较小时,流体流动呈现层流状态。

此时,流体在管道内呈平行层状流动,流速分布均匀,流动稳定。

(2)湍流状态:当雷诺数较大时,流体流动呈现湍流状态。

此时,流体在管道内呈现涡旋、湍流等现象,流速分布不均匀,流动不稳定。

(3)层流与湍流的转变:当雷诺数达到一定值时,流体流动状态会发生转变。

这个转变值称为临界雷诺数。

在本实验中,临界雷诺数约为2100。

(4)雷诺数与流速、流量等参数的关系:从实验数据关系曲线可以看出,随着流速的增加,雷诺数也随之增加。

当流速超过临界雷诺数时,流体流动状态由层流转变为湍流。

旋光色散演示实验报告

旋光色散演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旋光色散现象及其原理;2. 掌握旋光色散实验的基本操作;3. 观察旋光色散现象,分析影响旋光色散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旋光色散是指光学活性材料在偏振光照射下,偏振角随波长变化的现象。

当偏振光通过光学活性物质时,其振动面将以传播方向为轴发生转动,这一现象称为旋光现象。

旋光色散实验通常使用氙灯光源的单色光,在200~700nm光谱区域内进行研究。

旋光度与旋光物质的性质、偏振光在旋光物质中经过的距离L、溶液浓度C有关,其关系为:旋光度 = 比例系数× L × C比例系数称为溶液的旋光率,它是与入射光波长有关的常数。

旋光度大致与入射偏振光波长的平方成反比,这种旋光度随波长而变化的现象称为旋光色散。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旋光仪:用于观察旋光色散现象;2. 氙灯光源:提供单色光;3. 玻璃管:用于放置旋光物质;4. 蔗糖溶液:作为旋光物质;5. 偏振片:用于起偏和检偏;6. 秒表:用于测量时间。

四、实验步骤1. 将蔗糖溶液倒入玻璃管中,确保溶液均匀;2. 将起偏片和检偏片依次插入旋光仪的光路中;3. 调节氙灯光源,使光束通过旋光仪;4. 调节旋光仪的零点,使偏振光通过蔗糖溶液后,检偏片的振动面与起偏片的振动面垂直;5. 逐步改变入射光的波长,观察旋光色散现象;6. 记录不同波长下的旋光度;7.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旋光色散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旋光度随波长变化而变化,符合旋光色散现象的规律;2. 在相同条件下,旋光度与入射光波长的平方成反比;3. 实验结果还表明,旋光色散现象受旋光物质的性质、偏振光在旋光物质中经过的距离和溶液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六、实验总结本次旋光色散演示实验成功观察到了旋光色散现象,并分析了影响旋光色散的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旋光度与入射光波长的平方成反比,旋光色散现象受旋光物质的性质、偏振光在旋光物质中经过的距离和溶液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演示文稿_实验报告

演示文稿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原理。

2. 探究不同浓度NaOH溶液对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是指在高渗溶液中,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水分发生逆向流动,导致原生质层收缩,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

当将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时,细胞吸水膨胀,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重新接触,称为质壁分离的复原。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NaOH溶液、蒸馏水、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等。

2. 实验仪器:酒精灯、酒精、镊子、剪刀、剪刀、刀片等。

四、实验步骤1. 将紫色洋葱鳞片叶洗净,用剪刀剪成薄片,置于载玻片上。

2. 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细胞的结构,记录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3. 分别配置0.1mol/L、0.2mol/L、0.3mol/L、0.4mol/L的NaOH溶液。

4. 将洋葱鳞片叶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中,观察并记录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

5. 将洋葱鳞片叶置于蒸馏水中,观察并记录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

6. 将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0.1mol/L的NaOH溶液中,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现象不明显,细胞体积略有膨胀。

2. 在0.2mol/L的NaOH溶液中,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现象较为明显,细胞体积膨胀。

3. 在0.3mol/L的NaOH溶液中,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现象非常明显,细胞体积膨胀。

4. 在0.4mol/L的NaOH溶液中,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现象非常明显,细胞体积膨胀,部分细胞已失去活性。

5. 在蒸馏水中,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现象不明显,细胞体积略有膨胀。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可知,随着NaOH溶液浓度的增加,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现象逐渐明显,细胞体积膨胀。

当NaOH溶液浓度达到0.4mol/L时,部分细胞已失去活性。

在蒸馏水中,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现象不明显,细胞体积略有膨胀。

六、实验结论1. NaOH溶液浓度对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有显著影响。

雷诺实验演示实验报告

雷诺实验演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流体在管道中的层流和湍流现象,了解两种流态的特征和产生条件。

2. 学习雷诺数的概念及其在流体流动中的应用。

3. 掌握雷诺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雷诺实验是一种经典的流体力学实验,用于研究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状态。

实验原理如下:1. 流体流动存在两种基本状态:层流和湍流。

层流是指流体在管道中作平行于管轴的直线运动,各流层之间没有混合;湍流是指流体在管道中作紊乱的不规则运动,各流层之间有明显的混合。

2. 雷诺数(Re)是判断流体流动状态的无量纲参数,其计算公式为:Re = (ρvd)/μ其中,ρ为流体密度,v为流体在管道中的平均流速,d为管道直径,μ为流体黏度。

3. 当雷诺数小于2000时,流体呈层流状态;当雷诺数大于4000时,流体呈湍流状态;当雷诺数在2000~4000之间时,流体处于过渡状态。

三、实验器材1. 雷诺实验装置:包括管道、水箱、流量计、调速器、有色水等。

2. 测量工具:尺子、秒表、计算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将实验装置组装好,检查各部件是否正常。

2. 向水箱中加入一定量的有色水,并打开水流,使有色水在管道中流动。

3. 调节调速器,使管道中的流速逐渐增大。

4. 观察管道中的流态变化,记录层流和湍流现象出现的临界流速。

5. 计算不同流速下的雷诺数,分析流体流动状态。

6.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雷诺数与流速的关系曲线。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当流速较小时,管道中的流态为层流,表现为流体分层流动,各流层之间没有明显混合。

2. 随着流速的增加,层流现象逐渐减弱,当流速达到一定值时,流态发生突变,出现湍流现象,表现为流体紊乱流动,各流层之间混合明显。

3.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临界雷诺数与理论值基本吻合。

4.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雷诺数与流速的关系曲线,发现两者呈线性关系。

六、实验总结1. 雷诺实验是一种经典的流体力学实验,用于研究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状态。

观察杯子演示实验报告

观察杯子演示实验报告

观察杯子演示实验报告简介观察杯子演示实验是一种简单却能给我们展示一些科学原理的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杯子中液体的性质以及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观察杯子演示实验的步骤以及相关原理。

实验材料你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1. 一只透明的玻璃杯子 2. 一瓶透明的液体(例如清水或果汁) 3. 一张白纸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杯子和液体1.选择一只透明的玻璃杯子,并确保其内外表面都清洁无污渍。

2.打开液体瓶盖,并轻轻地倒入足够的液体,使杯子填满约三分之一。

步骤二:观察液面1.将杯子放置在一张白纸上,让纸张完全覆盖底部。

2.仔细观察液面并注意其形状和位置。

3.沿着杯子的外部轻轻旋转杯子,在观察液面的同时注意观察纸张上的变化。

步骤三:倾斜杯子1.缓慢地倾斜杯子,注意观察液面的变化。

2.观察液面是否改变形状或位置。

步骤四:观察液面高度1.保持杯子倾斜的状态,并用直尺测量倾斜杯子液面的高度。

2.记录测量结果。

实验原理杯子中液体的性质以及观察到的现象可以通过以下物理原理进行解释: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液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使得液体表面呈现出一种类似弹性的特性。

在观察杯子演示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液面呈现凹陷或凸起的形状。

这是因为液体在与玻璃杯接触的边缘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引起液面的变化。

粘附力和黏滞力液体分子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会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被称为粘附力。

当杯子倾斜时,液体分子受到重力的作用,但粘附力会阻止液体立即流出。

此时,液体分子在表面张力的支持下,形成一个曲面。

这个曲面可以通过测量液面高度来推算出液体的黏滞力和粘附力。

重力液体的流动受到重力的影响。

当杯子被倾斜时,液体会流向倾斜方向。

液体的液面高度与液体的密度和重力有关。

通过测量杯子倾斜时液面的高度,我们可以间接测量液体的密度。

结论观察杯子演示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液体的性质以及一些物理原理,例如表面张力、粘附力、黏滞力和重力。

北京交通大学演示实验报告

北京交通大学演示实验报告

北京交通大学演示实验报告《北京交通大学演示实验报告》北京交通大学作为国内一流的交通运输专业学府,一直以来致力于交通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

近日,该校交通工程系进行了一项名为“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演示实验,旨在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

在演示实验中,研究团队首先介绍了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该系统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测道路交通流量、车辆速度和交通事故情况,从而实现智能化的交通信号控制。

通过优化信号配时、调整车辆通行流线,系统能够有效缓解拥堵、提高通行效率,并在紧急情况下及时响应,保障交通安全。

随后,研究团队展示了实验场景,模拟了城市道路上的交通状况。

通过实时监测和控制系统的介入,观众们清晰地看到了交通拥堵的状况得到缓解,车辆通行速度明显提高,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大幅下降。

这些数据的变化,充分展示了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和优势。

最后,研究团队对演示实验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他们表示,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研发和推广将对城市交通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望为城市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问题带来切实的解决方案。

同时,他们也强调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改进方向,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将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不断提升。

通过这次演示实验,北京交通大学展现了其在交通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研发,将为城市交通管理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也为我国交通领域的发展贡献了新的智慧和力量。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将在更多的城市得到应用,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加便利和安全的保障。

流线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流线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流线演示实验实验报告流线演示实验实验报告引言:流线演示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实验,通过观察流体在不同形状物体周围流动时的流线分布,可以深入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构建流线演示装置,观察不同形状物体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由一个透明的水槽、一台水泵、不同形状的物体模型以及染液组成。

水槽中装满染液,水泵通过管道将染液循环引入水槽,形成流动的水流。

实验中使用了三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模型:圆柱体、球体和翼型。

实验过程:1. 将水槽装满染液,确保水槽内染液的水平面较高,以确保实验过程中染液不会溢出。

2. 开启水泵,使染液开始流动。

3. 依次将圆柱体、球体和翼型物体模型放入水槽中,观察染液在物体周围的流线分布情况。

4.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并拍摄照片或视频以备后续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圆柱体:在圆柱体周围的流线分布呈现对称的螺旋状,流线在圆柱体上下表面分别分离并再次汇合。

这是因为圆柱体的形状使得流体在其周围形成了旋涡,流线在旋涡的作用下产生了螺旋状的分布。

2. 球体:与圆柱体不同,球体周围的流线分布呈现出更为对称的形态。

流线从球体的前方分离,围绕球体流动,并在球体的后方再次汇合。

这是因为球体的形状使得流体能够更加均匀地分布在其周围,流线不会出现明显的扭曲。

3. 翼型:翼型物体模型是一种常见的流体力学研究对象。

实验结果显示,翼型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流线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上表面的流线分布呈现出较为平直的形态,而下表面的流线则呈现出明显的弯曲。

这是因为翼型的形状使得流体在上下表面产生了不同的压力分布,从而导致了流线分布的差异。

实验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形状的物体对流体流动的影响是不同的。

圆柱体和球体的流线分布相对较为简单,而翼型的流线分布则更加复杂。

2. 流线的分布形态与物体形状密切相关。

圆柱体的流线呈现出螺旋状,而球体的流线则更为对称。

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演示实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记录了实验的过程、结果以及结论,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在学术界和工业界中都有广泛应用。

而演示实验实验报告则是演示实验所做的报告,与其他实验报告的区别在于它强调对演示过程的说明和表演,通过视觉和口头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接下来,本文将列举三个实例,阐述演示实验实验报告的重要性和特点。

实例1:化学反应演示在化学课程中,常常会使用实验来直观地展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例如,可以通过电解水来展示氧气和氢气的生成过程,并测量它们的产量;再例如,通过溶液的酸碱滴定来展示弱酸和弱碱的酸碱中和过程。

这些实验需要通过讲解、图示以及实际演示来完成,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所以会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实例2:生物实验演示在生物学课程中,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实践中了解生物学的原理和现象。

例如,为了演示基因突变服装里,实验者可以使用PCR技术和凝胶电泳方法,展示基因的特征和变异情况。

这些实验方法需要进行详细讲解和演示,以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表达生物实验的结果。

实例3:物理实验演示在物理学课程中,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例如,为了演示能源守恒定律,可以通过滑块在斜面上的运动来表现动能和势能的转换,同时进行视频演示和图形解释,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能量转化的原理。

这些物理实验都需要通过显微镜、计算机模拟和视频演示等多种方式来完成,以便学生可以真正体验到物理实验的魅力。

总之,演示实验实验报告重要的特点就是实验者需要详细介绍和演示实验过程,以便观众能够更加准确和直触地了解实验的目标和结果,从而提高观众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无论是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领域的实验,都需要通过白板、演示软件、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演示,来强化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这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实验的结果。

演示实验实验报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与观众进行互动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图片
涡流热效应演示仪
[分析报告]
赵雪婕|3015214075|2016年10月1日
实验现象的描述
在本实验中,线圈通电后产生磁感线进而形成闭合回路。

当线圈通入交流电时,铁芯内的磁场也是变换的,进而产生感应电流。

把蜡烛放入铝环槽中,打开电源开关,并按下绿色按钮不松手,几秒后,电流使如图铝环发热,若在铝环槽中放入蜡烛,可使蜡烛熔化,并开始冒烟。

实验所涉及的物理知识
1.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闭合导体回路中的磁通量变化时,闭合导体回路就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如果闭合导体的电阻较小,则感应电动势会在其中产生很大的感应电流。

Q=I²Rt交变的磁通量变化会在大块导体内产生涡状电流称为涡电流。

涡电流可以使导体发热。

由于铝环的电阻R很小,所以它的发热功率很大。

2.采用表面涂有薄层绝缘漆或绝缘的氧化物的薄硅钢片叠压制成的铁心,涡流被限制在狭窄的薄片之内,磁通穿过薄片的狭窄截面时,这些回路中的净电动势较小,回路的长度较大,回路的电阻很大,涡流大为减弱。

再由于这种薄片材料的电阻率大(硅钢的涡流损失只有普通钢的1/5至1/4),从而使涡流损失大大降低。

3.连接机理:将220伏,50赫兹的交流电压接入匝数很高的初级线圈中,在初级线圈中产生很大的电流,在磁轭中产生高磁感应通量,该交变磁通量穿过铝锅产生互感电动势,由于铝锅电阻很小,因此产生很大的感应电流,释放出很大的焦耳热。

以此证明涡流的热效应。

4.
[以上原理均来自百度百科]
实验现象的历史和应用
在一根导体外面绕上线圈,并让线圈通入交变电流,那么线圈就产生交变磁场。

由于线圈中间的导体在圆周方向是可以等效成一圈圈的闭合电路,闭合电路中的磁通量在不断发生改变,所以在导体的圆周方向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电流的方向沿导体的圆周方向转圈,就像一圈圈的漩涡,所以这种在整块导体内部发生电磁感应而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称为涡流现象。

[1]
1831年8月,法拉第在软铁环两侧分别绕两个线圈,其一为闭合回路,在导线下端附近平行放置一磁针,另一与电池组相连,接开关,形成有电源的闭合回路。

实验发现,合上开关,磁针偏转;切断开关,磁针反向偏转,这表明在无电池组的线圈中出现了感应电流。

法拉第立即意识到,这是一种非恒定的暂态效应。

紧接着他做了几十个实验,把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形概括为5类: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磁场,运动的恒定电流,运动的磁铁,在磁场中运动的导体,并把这些现象正式定名为电磁感应。

进而,法拉第发现,在相同条件下不同金属导体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流与导体的导电能力成正比,他由此认识到,感应电流是由与导体性质无关的感应电动势产生的,即使没有回路没有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依然存在。

后来,给出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以及描述电磁感应定量规律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并按产生原因的不同,把感应电动势分为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两种,前者起源于洛伦兹力,后者起源于变化磁场产生的有旋电场。

[2]
电涡流缓速器工作原理:利用电磁学原理把汽车行驶的动能转化成热能而散发掉,从而实现汽车的减速。

运用电磁场理论推倒了电涡流缓速器的电流密度和制动力矩公式,这些公式反映了缓速器电磁机构各设计参数之间的关系。

[3]
涡流与感应加热的应用涡流效应衍生出一系列工业产品,感应加热电源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感应加热就是利用涡流加热金属导体,使之非接触式发热。

很多工业产品加热是不能用明火加热,这时候感应涡流加热就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用也产品革命性的进步,感应加热是将被加热金属置于高频变化的电磁场中(实际应用是在感应线圈中),强大的电磁场在其表面形成感应涡流,依靠材料本身的内阻,使之迅速发热,以改善工件的机械性能,感应加热特性是涡流热应用最典型的例子,金属热处理必不可少的加热方式,也是以后工业加热的趋势,感应涡流不仅用于金属件热处理,也用于海底管道铺设,石油天然气管道预热焊接,焊后热处理,紫铜钎焊,蒸发镀膜,电机短路环焊接,这些应用最基本的原理就是电磁感应,电磁场产生涡流热效应的应用。

涡流金属探测器有一个流过一定频率交变电流的探测线圈,该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在金属物中激起涡流,隐蔽金属物的等效电阻、电感也会反射到探测线圈中,改变通过探测线圈电流的大小和相位,从而探知金属物。

涡流金属探测器可用于探测行李包中的枪支、埋于地表的地雷、金属覆盖膜厚度等。

[4]
[1]涡流,百度百科.
[2]法拉第电磁效应,百度百科
[3](学术论文)何仁衣丰艳何建清,电涡流缓速器制动力矩的计算方法,汽车工程,卷(26)
[4]涡流的应用,百度百科
我的想法和我的计算
想法:1.是否可以与线圈串联一个或几个负载,并用继电器控制其通、短路,达到既能保护线圈的同时,又能简化操作的目的?
答:串电阻应该是限制电流保护,为了安全尽量不要随意改动。

如果要串联负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在实验室实验一下。

2.通电后铝锅非常热,容易烫伤,是否能在铝锅周围加一个降温装置,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答:从气源来的高压气体经过喷嘴,几乎以自由涡流形式进入涡流室,在涡流室内流动,边缘角速度很小,但近中心点角速度很大。

由于粘性力,最终角速度相等。

因此在气体向前流动过程中,内层气流速度降低,外层气流速度逐渐增大。

与此同时,热量也向内层中心传递,内层供给外层的动能足以补偿由于摩擦和传热所产生的热流。

综上,利用涡流的降温装置是可行的。

另外,在涡流热效应的相关仪器中,一定要注意减少涡流损耗。

导体涡流损耗是指在非均匀磁场中移动或处在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中,因涡流而导致能量损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