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节目的过度娱乐化
关于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的思考
关于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的思考关于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的思考引言我国的影视传媒行业在过去几十年中迅速发展,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明星。
然而,伴随着快速发展的背后,我们也不可忽视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作品只关注商业收益和观众的娱乐需求,忽视了对社会价值的思考和传播。
本文将从文化认同、娱乐至上、品质下滑等方面对我国影视传媒行业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进行思考。
一、文化认同的单一化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但在影视作品中,这些特色却常常被忽视。
过度娱乐化的影视作品往往迎合了主流观众对好莱坞电影和西方文化的追求,在表现方式和题材上缺乏中国特色。
这导致我们的文化认同变得单一化,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二、娱乐至上的价值导向娱乐是影视作品的主要功能之一,但过度追求娱乐性却容易导致作品的价值丧失。
许多影视作品只追求商业收益,缺乏对人性、道德、社会问题等深入思考的内容,仅仅为了博人一笑而存在。
这种以娱乐至上为导向的现象使得影视作品的制作投入越来越高,而深入思考和表达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却被削弱。
这种价值导向的改变使得我们的影视作品越来越浅薄,无法真正满足观众对精神需求的追求。
三、品质下滑的现象与过度追求娱乐至上相伴随的是影视作品品质的下降。
随着商业化的推动,影视制作方往往更加注重票房收入,而忽视作品的创造力和内涵。
很多影视作品拍摄匆忙,剧本粗制滥造,演员和剧组成员的演技和专业素养也难以得到提升。
这使得许多影视作品在艺术表现力、剧情延展性和细节把握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品质下滑的现象不仅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形象,也让观众备受失望。
解决途径面对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解决。
一、加强行业自律行业自律是影视传媒行业发展的基石。
相关行业协会和机构可以制定更严格的准则和规范,引导影视制作方更加重视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价值,避免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关于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的思考
关于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的思考
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 市场需求:我国观众对于娱乐内容的需求非常大。
尤其在当代,娱乐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影视传媒公司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往往会大量制作和播出娱乐性较强的影视作品。
2. 审查限制:我国对于娱乐行业的审查较为严格,对于一些不适宜公开展示的内容(如暴力、恐怖、色情等)会受到限制,这使得影视传媒公司在创作和制作时不得不更加倾向于娱乐化的元素。
3. 商业模式:影视传媒公司在拍摄和制作影视作品时,也需要考虑商业模式。
如果影视作品过于严肃或过于沉重,可能无法吸引到更多的观众,因此制作公司会更偏向于制作那些能够吸引年轻观众、轻松愉悦的影视作品。
4. 文化心态:我国文化社会心态较为年轻,人们对于娱乐化的内容更为接受,这也导致了影视传媒公司更加倾向于制作娱乐化的内容。
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的现象,既反映了市场需求和审查限制,也反映了商业模式和文化心态的相互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影视传媒公司需要平衡娱乐化和严肃化的元素,更加关注观众的需求,创作出更加健康和有价值的影视作品。
走出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误区
今受众的心理需求。但是, 人们对娱乐的需求也是有限的, 在 人们的娱乐需求得到最大满足后, 必然也会转向其他需求。 如 果电视节 目 制作者不顾观众的心理需求,一味地倡导娱乐之 风, 结果只会导致观众的厌烦 , 目收视率的下降, 节 甚至造成 观众的失。 大众娱乐并不是一件坏事,然后泛娱乐化却是一个值得
警惕的现象。泛娱乐化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2. 电视节 目 质量下滑, 媒体公信度丧失
美国批评家尼尔 波兹曼在《 娱乐至死》 一书中惊呼: “ 我 们的政治、 宗教 、 新闻、 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 附庸 , 毫无怨言, 甚至无声无息, 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 至死的物种。” 在每一不同的时代 、 每一不同的时期 、 每一不同的阶段 , 受众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受众的心理需求与其所处时代的 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背景相吻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消费 者是名副其实的“ 上帝” 在媒介经济中, 。 媒介产品的消费者便 是“ 受众” 娱乐化新闻似乎具有明确的受众定位, 。 即青少年群 体。 强化娱乐化新闻表面看来似乎是尊重受众需要的表现。 但 是, 媒体应该觉察到, 受众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在娱乐
18 2
一些媒体竞相效仿, 争做娱乐化新闻, 争着“ 找乐子”把 , 娱乐化当作生存的唯一方式。报纸、 电台、 电视台充斥着一派 “ 搞笑”“ 、快乐”的气氛。一时间,欢乐总动员》《 《 、快乐大本 营》《 、 超级大赢家》《 、假日总动员》 等节目 纷纷上马。报纸、 电 台、 电视台充斥着一派“ 搞笑”“ 、快乐” 的气氛。 周五至周 日, 每 个台都在热热闹闹地直播这类节目。 总是玩人海战术, 总是打 那几个嘉宾的招牌 , 总是在做那几个老掉牙的游戏 , , 总之 是 在变着法儿地让你笑, 可你却怎么也笑不起来。 娱乐化新闻在 电视台的节 目中占的分量 日 益增多。有些媒体不遗余力地将 一些毫无意义的明星、 名人的生活琐事 、 花边新闻挖掘出来并 加以大肆渲染。 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数据表明, 2002年各省级电视 台娱乐 节 目的播出量约占播出总量的51%, 市台占39%。这样大的一 个播出总量, 其在所有的节目中所占的收视份额却逐年下滑。 2000年为5.4%,2001年约为4.8%,2002年则约为4.5%。收视份 额最高的节 目 类型并非娱乐节目, 而是电视剧、 新闻、 专题节 目, 2002年分别为20.1%, 15.8% , 10.9%。作为当代广电文化主 体的娱乐节目 呈现出这样一个尴尬态势,其投人产出比例的 严重失衡 , 电视泛娱乐化节目的艰难境地由此可见一斑。 可喜的是, 近几年, 有些电视频道专业化特色明显 , 江苏 卫视定位“ 情感”江西卫视定位“ , 服务 ”重庆卫视定位“ , 公 信”湖南卫视打造“ , 娱乐” 。为了在竞争 中取胜 , 一些媒体有 必要从娱乐化的怪圈中跳出来, 转向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 信息。 三、 电视节目“ 泛娱乐化” 应受到抵制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成因和对策研究
对策建议
针对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的成因和影响,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行业自律:电视媒体应当自觉遵守行业规范,提高节目质量和社会责任感, 避免过度追求收视率而忽视社会效益。
2、政府监管:政府应当加强对电视媒体的监管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 限制不良节目的传播,引导电视行业健康发展。
3、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媒体宣传、教育等途径,提高公众对“泛娱乐化”现 象的认知和批判能力,培养健康的媒体消费习惯。
总结
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泛化和淡化现象是当前娱乐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虽 然这一现象为主持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挑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 不足。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本次演示提出了加强创新、提高文化素养、注重沟 通技巧等建议。希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能够促进电视娱乐节目的可持续发 展,为主持人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首先,通过文献 资料收集,梳理出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的主要特征和成因;其次,设计 问卷,针对电视观众和节目制作人员展开调查,了解他们对“泛娱乐化”现象 的看法和态度;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以客观地描述和解释 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现象。
参考内容
随着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娱乐需求的不断增长,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 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其中,一个显著的趋势是电视节目的信息娱乐化。本次演 示将探讨电视节目信息娱乐化的概念、发展历程、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电视节目信息娱乐化的概念
电视节目信息娱乐化,指的是在电视节目中融入更多娱乐元素,使观众在获取 信息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娱乐的快感。这种趋势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社会节 奏的加快,人们需要更轻松、快捷的方式获取信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媒体 技术的进步,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电视节目 制作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浅谈影视过度娱乐化的大众文化
浅谈影视过度娱乐化的大众文化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影视过度娱乐化的内涵与表现;二是影视过度娱乐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三是影视过度娱乐化的理性反思。
人们对大众文化的认识与研究常常滞后于大众文化的实践活动,在大众传媒与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大众文化既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又暴露出许多问题,诸如影视过度娱乐化现象。
一、影视过度娱乐化的内涵与表现1、影视过度娱乐化的内涵随着影视节目娱乐功能的过度强调以及影视娱乐性节目内容的过度开发,影视过度娱乐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过度娱乐的内涵不能等同于娱乐的内涵,娱乐是对于娱乐对象的生理的心理反应,是生理的心理现象,娱乐对象则是具有娱乐因素及娱乐属性的对象。
过度娱乐则是一种病态的大众文化现象,在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下,它把娱乐因素从娱乐对象中提炼出来,其中这些因素不仅来源于传统的娱乐内容,还可以来自于时尚、趋新及可以引起人快感与注意的、与时俱进的不同方面,简言之,时尚性、流行性、流变性是过度娱乐必不可少的属性。
此外,过度娱乐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支持者,在对娱乐因素的加工中努力使娱乐因素单一化、形式化,进而使娱乐因素具备最平民大众的外观与易于推广的娱乐效果,将之打造成娱乐载体,使传播的各种信息娱乐化,从而导致信息属性的改变,即走向大众化、感性化、平浅化与低俗化。
2、影视过度娱乐化的表现2.1、影视过度娱乐化现象概述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娱乐业时代”已经到来,我国的影视娱乐化进程虽晚于西方社会,却也逐步走向繁荣,中国影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的兴起期,主要是以央视的《综艺大观》及《正大综艺》为代表的综艺节目类;第二阶段是尝试期,主要是以1997年湖南卫视推出的《快乐大本营》和1999年的《欢乐总动员》为代表的游戏类;第三阶段是多元期,娱乐开始尝试与其他因素的结合运用,主要是以央视的《幸运52》和《开心辞典》为代表的益智类;第四阶段是繁荣期,影视娱乐节目走向被观众热捧的高潮,主要是以《中国好声音》等“真人选秀”节目为代表的选秀类。
中国内地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困境和突围
二 、电视娱 乐节 目的突围之路
水 的种种 窘态 ,被 无休 止地 放大 、被 不厌 其烦地 “ 消 费” ;
在 众 多 娱 乐 电视 节 目同质 化 的背 景 下 , 如 何 别具 一 消 费女色 、男色 ,如讨 论某 某 明星 的肌 肉、身材 等 。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9 。 0 4
有 的节 目为娱 乐 而娱 乐 ,只是 一味地 打打 闹闹,缺 少文 化
品味 ,游 戏 人生 。 为 了体育 节 目的持 续健康 发 展 ,需要 注意 满足 受众 的 健康 需求 ,避免 迎合低 俗 之需 。诸 如打探 隐私 ,炒 作花边 新 闻 ,鉴 定 明星 身上 的各种 零部件 是 否为 原装 货 ;明星跳
中 图分 类 号 :G2 2 2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1 6 7 2 - 8 1 2 2( 2 0 1 4 )o 4 . 0 0 4 8 . 0 2
一
、
中国 内地 电视 节 目泛娱 乐化的困境
格,办出新意来?
首 先要 正 确认 识 娱乐 节 目。人们 往 往狭 义地 理 解“ 娱
大本 营 》获得 成功 后 ,引发众 多仿 效者 。 歌舞 节 目是你 方 伸 了品牌 的产 业链 ,值 得学 习 。该节 目荣 获第 二届 中 国优
唱 罢 我 登场 ,众 多 的歌 舞 节 目在各 大 卫 视 的 黄金 时段 扎 秀 电视文 化 ( 文 艺 )栏 目奖等 多项 大奖 ,并被 《 中华武 术 》 堆 ,一 派歌舞 升平 的景象 ;三是 格调 不 高、媚 俗昧 过重 。 杂志 评为 3 0年最 具 影响力 武术 栏 目。
中 国 内地 电视娱 乐节 目经 过 了几个 时期 的发 展 , 走过
视听节目的过度娱乐化现象及改进策略
Broadcasting &Te le vision广电聚焦传媒∷M DI 5(上)视听节目伴随着新媒体传播,逐渐包围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断占据着我们的闲暇时间。
现在无论家里家外、何时何地,捧读图书报刊的人越来越少,观看视听节目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当下传媒文化的主流产品应该是视听节目,而不是传统的图书报刊。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更新与迭代,视听节目的表现力与影响力越来越大,与传统图书报刊相比,广播、电影、电视、广告、手机、网络等传播的视听节目,具有更强的技术性、商业性和娱乐性。
尤其当下人们的生活环境被钢筋水泥、金钱物欲所包围,人们的情绪被冷漠困顿、焦虑无常所影响,格外需要从视听节目中得到心理安慰和精神解脱,或者说视听节目更能满足广大受众的心理减压和心理抚慰的需要。
视听节目的娱乐性格在当下社会生活高度技术化、程式化的过程中,视听节目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必需品,也成为大众娱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娱乐文化是人类的本性需求和社会生活的群体需求,人类娱乐文化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繁荣,新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应用,视听节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面覆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和移动终端,成为当下以中青年为主的娱乐文化的主要形式,并且直接影响大众对于社会生活以及文化取向的认同。
例如,广播电视节目和网络音频视频,改变过去直来直去播送广告的方式,采取嵌入式软广告或者服务型微广告等方式引领娱乐文化消费,而视听节目的受众往往在不知不觉或者开开心心的氛围中,争相效仿视听节目中制造推介的各种时尚文化。
现阶段,不仅娱乐节目具备娱乐性,其他各类节目也越来越带有娱乐大众的色彩,相亲类的娱乐节目有《非诚勿扰》,亲子类的娱乐节目有《爸爸去哪儿》。
网络媒体和移动传播就更不用说,具有娱乐性的内容成为最受用户欢迎的节目,互相转发的频率也最高。
作为视听节目的策划、制作者,在传播娱乐节目和欣赏娱乐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思考视听节目所传递的文化现象的内涵意义,决不能单纯迎合夸张搞笑的娱乐性或者低俗无益的恶趣味,否则就降低了视听节目的格调和消费者的品位。
娱乐至死媒体与文化的影响
娱乐至死媒体与文化的影响娱乐至死:媒体与文化的影响在今天的数字时代,媒体的影响无处不在。
我们通过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接收大量的信息,娱乐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娱乐至死的现象也在逐渐浮出水面,这是一种媒体过度娱乐化的现象,对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娱乐至死现象带来了娱乐化的文化。
在竞争激烈的媒体行业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变得至关重要。
因此,媒体开始创造性地运用娱乐元素和戏剧化的手法来吸引观众。
这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内容追求轻松、简化和娱乐化,迎合观众的短暂欢愉感。
娱乐节目、综艺节目等的崛起,使得大众更加倾向于消费娱乐性强的内容,而对于深度的文化和艺术作品则逐渐失去兴趣。
另一方面,娱乐至死使得媒体滋生了一个泛娱乐文化。
今天的媒体追逐着点击率和关注度,追求的是短期的关注和效益。
与此同时,观众的阅读和观看习惯也在不断改变。
文章变得越来越短小,书籍的销量不断下滑,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碎片化的阅读和观看方式。
快速浏览新闻标题或社交媒体的推文已取代了深入思考和分析的习惯,这种快餐式的媒体消费方式使得人们对于复杂而深入的思考变得越来越缺乏兴趣。
然而,娱乐至死的现象不仅仅是对文化的冲击,它还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过度的娱乐化让人们远离了真实生活。
人们沉迷于娱乐节目和虚拟世界,时间和注意力被花费在浅层次的愉悦上,而忽略了与他人的交流和现实的生活体验。
这为人们的孤独感和自我感觉的不足提供了温床。
其次,娱乐至死加剧了信息过载的现象。
当每天接收大量的信息时,人们很容易感到疲惫和焦虑。
媒体的娱乐元素和娱乐化的内容给人带来了短期的愉悦感,但却无法提供真正的满足感和意义。
这种短暂而肤浅的愉悦并不能填补内心的空虚,反而增加了人们对于更多刺激和消费的渴望。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摒弃娱乐至死的现象。
适当的娱乐化可以为人们提供放松和娱乐的机会。
问题在于,我们需要寻找平衡。
媒体和个人都应该思考如何提供有意义的娱乐内容,同时引导观众从被动消费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娱乐节目充斥荧屏是文化的退步
娱乐节目(又称综艺节目)定义:是一种娱乐性的节目形式,通常包含了许多性质的演出,例如音乐与搞笑等类型,而且通常只在电视上播出。
大部分的娱乐节目会邀请现场观众参加录影,但也有现场实况播出的节目。
立意不远,传达错误导向从语言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性格,从电视节目看出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
不仅如此,电视节目还可以传达一种精神上的导向,引导受众的精神状态,这是因为节目首先是一种大众传播工具,在其范围内可以产生传播功效。
娱乐节目作为一种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众参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娱乐氛围的节目形态,不可否认也扮演着传播思想,推销观点的角色。
而在现代社会,人们也习惯了用媒介传播的"信息环境"作为判断标准去认知客观环境。
因此,电视节目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在背后作引导,不明白其传播主旨是什么,选取的题材立意不远,最终会"告知"大众一些错误的认识,传播一种不正确的导向,从而带来一些隐形的社会问题,不利于整个社会健康、良性地发展。
具体到娱乐节目来讲,比如风行的平民造星类娱乐节目所展示就是具有一定特长的一种普通人短时期内很快成功的语境。
本来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自己的同龄人,只是参加了这样的节目,展示了自己,就会得到别人的关注,而且还很会被经纪公司包装,成为一个风光的明星。
节目的核心是将有强烈对比的普通平民和耀眼的明星联系起来,传达的一个信息就是成功的获得并不困难,作为其主要受众群的青少年在这样的一个信息环境中获得了对"成功"这一概念的认知,并且觉得这样的逻辑在实际的生活中也是如此。
如果长期浸淫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中,首先就会觉得"成功"容易得到,只要参加这样的节目并且成为优胜者,那么风光豪华的生活触手可及,导致他们难免会幻想通过这类节目不劳而获,而忽略了在现实中成功的都要有踏实的学习和辛勤的付出。
当这类节目在浮躁的给出一夜成名的模板时,人们的心态也会越来越浮躁,而导致"泡沫意识"的产生。
关于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的思考
关于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的思考关于我国影视传媒过度娱乐化现象的思考近年来,我国影视传媒行业呈现出明显的过度娱乐化现象。
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娱乐产业蓬勃发展,大量的影视作品涌现出来,但其中不乏低俗化、庸俗化的作品,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思考。
首先,我们不可否认,影视作为一种媒体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需求和观众的审美取向。
娱乐化的影视作品往往以轻松、愉快、消遣为主题,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缓解生活中的压力。
然而,这种过度娱乐化的作品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使得影视作品的类型趋于单一,逐渐丧失了对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关注。
其次,过度娱乐化的影视作品无疑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是无形的。
随着大量低俗、庸俗作品的涌现,审美标准逐渐歪曲,观众的能动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有所下降。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作品中散发出的消极情绪和价值观常常蔓延到现实生活中,导致社会风气的恶化。
年轻观众是影视作品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种娱乐化的作品无疑将对他们的价值取向产生深远影响。
再次,过度娱乐化的影视作品也给行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过于追逐商业利益和短期收益,导演和制片人往往选择商业化、低成本的娱乐化作品,而忽视了对优质影视作品的投资。
这不仅浪费了艺术创作的机会,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缺乏多元化的创作和审美,使得一些具有潜力和文化内涵的作品无法得到展示和推广。
对于这种过度娱乐化的现象,我们应该付出更多的思考和努力,以推动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影视产业的监管,制定相应政策和规范,引导和推动创作者们创作出更具有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其次,应提高观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增强辨识影视作品的能力,以减少对过度娱乐化作品的依赖。
教育和媒体也应在文化产品的培养和传播中发挥积极作用,引导观众去欣赏那些更具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此外,投资人和制片人也应更加注重质量而非数量,给予优质作品更多机会。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探究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现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常态。
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他们是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的直接受众之一。
这种现象不行防止地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对策。
一、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背景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娱乐节目和内容在传媒领域的广泛普及和盛行。
这种现象主要受到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的驱动。
由于娱乐节目通常具有轻松、幸福和符合大众口味的特点,因此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消费者,从而为媒体平台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然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
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1.价值观扭曲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给青少年传递了一种以娱乐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他们将幸福与娱乐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只要追求娱乐,就能得到幸福。
这导致他们对努力工作和追求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2.虚幻世界引诱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中的娱乐内容往往是虚幻的,充斥着夸张的情节和不切实际的设定。
这种虚幻世界容易引诱青少年避开现实问题,过度沉迷其中,轻忽真实生活中的责任和挑战。
3.消费主义倾向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不仅推广了娱乐节目,还加大了商品和品牌的推广力度。
青少年在被广告和营销活动的轰炸下,对消费品和时尚趋势产生深厚的爱好。
这种消费主义倾向会让他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轻忽社会责任和价值观的建立。
三、应对策略1.提升青少年媒体素养青少年需要具备区分和分析媒体信息的能力,以防止被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误导。
因此,在教育中应重视培育青少年的媒体素养,包括媒体批判思维、信息真伪区分和适度消费等方面的能力。
2. 鼓舞青少年多样化爱好为了缩减对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的过度依靠,青少年应鼓舞多样化的爱好爱好,例如阅读书籍、参与体育活动、投身公益事业等。
关于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的文化思考
与
争
鸣
关键 词 电视 节 目 电视 生 态 精 神 生 态 娱 乐化
国家广电总局《 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 频道 节 目管理 的意见 》 提 出 ,从 2 1 02年 1 1日 月
起 ,全国 3 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 4 目播 出量 , 同时 对 节 目形 态 雷 同 、 多 过 滥 的婚 恋 过 交 友类 、 艺竞 秀 类 、 感 故 事类 、 戏竞 技 类 、 才 情 游 综 艺娱乐类 、 访谈脱 口秀 、 真人秀等类型节 目实行播 出总量控 制 。 一决 定获 得 了全 国广大 电视 观众 的 这
卜)
2
正
节 目, 提供 了健 康 向上 的精神食 粮 。 天 , 国的 电 今 我 视节 目中 , 括娱 乐节 目在 内的文 艺类 节 目已经 成 包 为 电视节 目的 主体 。无可 非议 , 乐是 电视 媒体 诸 娱 多功 能 中的一 项 重 要 功能 , 时也 说 明 , 乐 不 是 同 娱
以来 ,我 国宽 松 的 环 境 为 民众 享 受 娱 乐提 供 了保
物欲“ 盛宴”造就大批失去 自我 的“ 品视听奴” , 商 ; 人 为制造 猎 奇 、 刺激 、 力 、 暴 色情 的超 级奇 观 。如 有
・
29 ・
l西
北
成
人
教
育
学
报
l 证。 电视为广大观众播出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文艺类 和谈 话 , 到 的报纸 、 和 生活 中遇 到 的事 情 , 看 广告 看
肉欲 的享 乐 , 沉浸 在低 级 的娱乐 状态 中 。对 电视 从 业 者而 言 , 会使 他 们进 一步 追求 无 聊 , 恶拼 收视 率 ,
全媒体时代电视综艺节目“泛娱乐化”探究
全媒体时代电视综艺节目“泛娱乐化”探究◎高梦瑶I摘要】全媒体时代,内容传播速度快、纬度广、互动性强、万物皆媒成了关键词。
娱乐产业高速发展的当下,“收视率”、“流量”、“资本”“粉丝经济”大行其道。
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使得电视节目泛娱乐现象走向了极端和畸形。
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信息的传播者,对人的身心发展尤为重要。
本文将进一步探究“泛娱乐化”的本质,并提出几点应对之策。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泛娱乐化电视综艺节目媒体是信息在传受双方流通的工具和载体,在一定的 时空范围内发挥着重要的传播功能,不仅为人类传送信息,更重要的是在无形中改变着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
全媒体时代,出现了全程、全员、全息、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
舆论生态和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传统广电媒体更 是要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提高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全媒体时代,传媒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文时代 转向视频时代,短视频、直播平台悄然兴起。
传统广电媒体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借助科技的东风,设置第二现场、第三观察维度的观察类综艺异军突起。
为电视综艺节目注 入活力,但任何新事物独具运行规则,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的融合初期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更需要重视。
一、全媒体时代电视综艺节目“泛娱乐化”的现 象分析(一)电视综艺节目“泛娱乐化”的原因1.“内容制造者”—技术赋能、全民皆媒全媒体时代,自媒体平台使人们融传播和受众者角色于一体。
成千上万的“U G C内容”瓜分着原本就是稀缺资源的注意力,电视节目变得举步维艰。
斯迈思说“受众及商 品”,为提高收视率,吸引到投资方,许多节目以“强冲突、挑 战人类极限、恶意剪辑和炒作来制造噱头,提高热度。
这种 竞争带来的“资本至上”和“唯收视论”是“泛娱乐化”出现的 根本原因。
2. “内容需求者”一大众需求的娱乐化倾向所谓“需求拉动生产”,在生活节奏飞快的当代社会,巨大的身心压力驱使人们收看那些“趣味化”、“平面化”的综 艺节目,往往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就可以收获到一种短暂的快感。
《2024年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范文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传媒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消遣的重要途径。
然而,近年来,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现象日益凸显,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概述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大众传媒内容以娱乐为主导,过度追求短期效益和注意力经济,导致信息传播中娱乐性内容过多、严肃性内容缺失的现象。
在互联网、电视、电影、游戏等各类媒体中,娱乐节目、网络红人、明星八卦等成为主要传播内容,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1. 价值观扭曲: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容易受到大众传媒中过度娱乐化的影响,导致价值观扭曲,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表面光鲜。
2. 人生观肤浅: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使得青少年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导致人生观肤浅,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 社交能力弱化:过度依赖大众传媒的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社交能力弱化,缺乏真实的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对策研究1. 加强媒体自律:媒体应承担起社会责任,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行业自律,减少泛娱乐化内容,传播正能量。
2. 家庭教育引导: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3. 学校教育补充:学校应加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大众传媒,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政策法规约束: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大众传媒的内容和生产过程,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力度,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5. 青少年自我提升:青少年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学会理性看待大众传媒中的信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结论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是深远的。
关于电视娱乐化现象的辩证思考
关于电视娱乐化现象的辩证思考电视娱乐化现象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即电视节目追求趣味性和娱乐性。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以追求收视率和利润为目的,注重效果和娱乐,而忽视了节目的艺术性、深度和思考性。
对于电视娱乐化现象,应该进行辩证思考,既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又从批判的角度看待其问题。
娱乐化节目给观众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娱乐化节目通常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能够轻松愉快地消磨时间,给人们带来放松和快乐的感受。
综艺节目和真人秀节目能够让观众欣赏到明星的才艺和生活细节,增加观众的娱乐享受。
娱乐化节目具有普及性,能够吸引更多观众,扩大知识面。
历史类、科普类等纪录片以娱乐化的手法呈现,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进而学到更多知识。
娱乐化节目有助于缓解观众的压力和焦虑,提升观众的心情和幸福感。
人们在疲惫和压抑时,可以通过观看娱乐化节目放松心情,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电视娱乐化现象也存在一些问题。
娱乐化节目的过度追求娱乐性和效率,忽视了节目的深度和思考性。
这些节目通常只迎合观众的浅层需求,注重形式和效果,缺乏艺术性和思想性。
娱乐化节目过于庸俗化,迎合低级趣味,搏取收视率和利润。
一些节目以煽情、低俗、恶搞等手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削弱了节目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底线。
娱乐化节目的浮躁氛围对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有一定的冲击。
观众习惯了简单、直接、刺激的娱乐形式,对于质量更高的节目和文化产品缺乏耐心和欣赏能力。
对于电视娱乐化现象,我们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又要从批判的角度看待其问题,并思考如何应对这种现象。
应鼓励和支持优质娱乐化节目的制作和推广,提高节目的品质和水平。
优秀的娱乐化节目既能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又能提供艺术和思想的享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要加强节目审查和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规定,规范节目的内容和形式。
禁止低俗、暴力、恶搞等不良内容的传播,保护观众的权益和精神健康。
要培养观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于优质节目的欣赏和鉴别能力。
娱乐形式的社会现象300字
娱乐形式的社会现象300字一娱乐节目大量涌现,电视走向媚俗化。
新的娱乐节目模式极易受到热捧,如湖南卫视首先推出的娱乐节目———《超级女声》,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平民化的造星浪潮。
该节目以其独一无二的形式为湖南卫视聚集了大量的人气与粉丝,一时之间,收视率与经济效益都迅猛增长。
选手们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使得大量观众慕名而来,随即便带来了极高的收视率和收入,其节目的投资商和制作人自然为之乐此不疲,对这些报道不断推波助澜,而这些行为使得选秀不仅仅是在为参赛者本人的才能选秀,而是在为这些选手贴上标签进行品头论足,从而使选秀节目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原初的选秀价值。
然而,国内各个卫视竞相模仿,如浙江卫视推出的《中国好声音》,其本质与《超级女声》基本类似。
二严肃的新闻类节目出现八卦化,电视新闻娱乐化倾向明显。
新闻最先在电视屏幕以正经严肃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而现今开始逐渐以多种娱乐化的形式出现,部分学者把这类变化称之为软新闻。
对于信息时代下的观众来说,这种轻松和谐的传播方式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同时娱乐化的手段也有助于信息的主动表达。
比如娱乐节目的龙头老大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就采取了“说”新闻的方式,吸引了大批的观众,使其新闻类节目一跃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但是,软新闻数量的激增也使得新闻的严肃性逐渐被娱乐的八卦性所代替,部分电视新闻为了吸引观众,还利用粗俗的内容以及戏谑的语言来博取观众青睐。
新闻类节目的此类倾向,严重危害了电视传播业的良性发展,对社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三现在电视节目娱乐化对受众也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
首先电视节目的“过度娱乐化”降低了受众的文化品位。
受众不断地受到过度娱乐化的电视节目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浓厚的娱乐氛围下,受众对善恶美丑的概念会变得模糊不清,不知道如何区分高雅和低俗,这样的能力会降低直至慢慢消失。
而电视节目又将用更加低俗的节目去占领市场,取悦受众,这将导致一个更加可怕的恶性循环。
浅析“泛娱乐化”传播现象的社会影响
浅析“泛娱乐化”传播现象的社会影响作者:赵佳滨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0年第02期摘要:随着综艺节目的热潮,文化类节目也逐渐呈现出“泛娱乐”发展态势。
同时,文化类节目日益增多也逐渐削弱了精英文化的影响力,成为电视传播“泛娱乐化”现象的助推器。
本文分析了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泛娱乐化”下文化类节目的建议。
关键词:泛娱乐化;传播;社会影响一、文化类节目发展历程2013年,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出现,为同质化严重的综艺节目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盛宴,与当前娱乐节目形成了差异和竞争,同时也改善了电视节目市场的不足。
最早出现的文化类是《晓松奇谈》《百家讲坛》,2013年的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河南卫视《汉字英雄》引领了文化类节目的兴起。
随后,各大卫视也推出一系列竞技性的文化类综艺节目,题材一般是古典诗词、演讲、传统故事等各个方面的文化。
尤其是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火遍全国,引起了观众热烈反响,更是掀起了“学古人,赏故事”的热潮。
二、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的影响(一)积极影响一直以来,我国的真人类综艺节目很多是复制国外的形式,但是可以代表我国的文化类节目却很少,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电视节目缺乏自主性和创新能力,而且现在部分电视台都认为“明星”是收视率的主要来源,经常在节目中炒热度来吸引观众,《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是代表了古典文化的回归,是延续中华文化的命脉,是提升人民文化素养的工具,将学习和娱乐相结合,寓教于乐,让更多的人学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消极影响目前文化类的综艺节目尽管在形式上进行创新,提高了节目的紧张感和观赏性,然而大部分节目还是以往竞赛形式为主。
有许多节目中都以明星作为导师,尽管增加了节目的娱乐性,但却失去了文化节目最初的目的,随着文化类节目市场的日益提高,许多节目过度宣传,导致一些虚假信息出现。
三、“泛娱乐化”下文化类节目的建议(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中国是文化大国,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博大精神。
关于广播脱口秀节目泛娱乐化的思考
关于广播脱口秀节目泛娱乐化的思考随着电视观众口味的多元化和娱乐需求的增长,广播脱口秀节目正逐渐向泛娱乐化方向发展。
泛娱乐化是指节目不仅关注观众获取信息的需求,更注重观众的情感需求和娱乐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广播脱口秀节目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和观点,更多地追求娱乐效果和观众的消费欲望。
泛娱乐化的广播脱口秀节目更加注重情感需求和观众的参与感。
传统的脱口秀节目往往以嘉宾的表达和主持人的引导为主,节目内容多以话题为中心。
而泛娱乐化的节目则更加关注观众的情感需求,通过情感的表达和共鸣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节目中常常出现观众分享自己的故事和体验,节目通过情感的交流和互动,让观众产生参与感和共鸣,从而提升观看体验。
泛娱乐化的广播脱口秀节目更加重视娱乐效果。
在节目中增加一些娱乐元素,比如搞笑表演、明星对决、游戏环节等,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给观众带来愉悦的视听享受。
娱乐效果的提升往往会促进观众的参与和口碑传播,进一步扩大节目的影响力。
泛娱乐化的广播脱口秀节目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
传统的脱口秀节目往往是面向大众的,覆盖范围广,但缺乏个性化的特点。
而泛娱乐化的节目更加注重于细分观众群体的需求,并根据观众的兴趣爱好和口味进行节目定制,从而提高观众的观看满意度和忠诚度。
广播脱口秀节目的泛娱乐化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过度娱乐化可能会导致节目内容浮躁化和功利化,过多的追求娱乐效果可能会忽略节目的深度和内涵。
过度娱乐化可能会削弱脱口秀节目的思想性和社会性,导致节目缺乏价值观的引导和社会责任感的担当。
泛娱乐化的广播脱口秀节目可能会面临观众的娱乐疲劳和审美疲劳,观众对于娱乐效果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导致节目的创新和变革受到限制。
广播脱口秀节目的泛娱乐化是时代和观众需求的反映,是电视节目发展的必然趋势。
泛娱乐化的节目能够满足观众情感需求,提高观看体验,但也需要注意节目内容的深度和内涵,注重社会责任感和价值引导,以免过度追求娱乐效果而忽略了节目的初衷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娱乐节目的过度娱乐化
————发言大纲
电视娱乐节目的过度娱乐化问题:
(受众在一笑之后,什么都不记得了。
节目很少能让人留下印象。
娱
扭曲的娱乐节目价值观
1.电视台的商业利益驱使
2.对收视率的一味追求
3.降低制作成本
传播错位的价值导向
(节目格调不高、庸俗化、小丑化)
电视节目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节目是大众传播工具)娱乐节目的过度娱乐化终究是电视文化的缺失
例子:(正面)
《年代秀》是一档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深圳卫视制作的号称“内地
综艺旗舰节目”的全明星代际互动综艺秀,该节目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深圳卫视斥巨资邀请各界逾300多位一线明星名人和内地一线电视制作团队,并聘请“中国造型大师”高源泽先生担任造型设计。
经过近1年半时间精心打造才终于和观众见面。
每期节目邀请60、70、80、90、00五个年代的10位明星嘉宾同台互动,有不同年代的明星激活的有趣往事、有温暖的动情时刻、有斗智的竞技氛围、有无数的欢歌笑语。
1.真正做到娱乐的本土化。
《年代秀》从外国引进,结合本民族的文化
特色,寻找关于文化的记忆,弘扬民族精神。
2.文化性和娱乐性相互包含,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3.注重节目中文化的构建,体现了节目的教化功能。
4.彰显主流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