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臣服于当下20140430
遇见未知的自己--臣服之道
遇见未知的自己--臣服之道
生活当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情况,对这些情况我们会自以为不顺或者很烦恼,进而影响了自己的行为,开始对接下来的工作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应该学会臣服,这种臣服不是对人的臣服,不是软弱,逃避,而是对本然已经发生的事实臣服,接纳已经发生的事实,因为事实就是最大。
因为已经发生的事情是不会改变的,如果不接受它,就好像在拿头撞击墙壁一样无济于事,反而让自己更受伤。
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都是一个经过精心包装精挑细选的礼物,只要我们敢于面对。
有时候会是一个丑恶的包装,但当我们用耐心跟勇气拆开包装后会发现深藏在内的惊喜。
上天只有恩赐,没有惩罚。
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
而且正因为你不再把过多的能量关注在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帮助你脱离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欢的情境。
所以破解情绪障碍之道,最主要的就是臣服。
臣服于事实,活出真实的自己
臣服于事实,活出真实的自己十堰广播电台主持人远方嘉宾柏和心理曲鹞奇远方:所有经历,皆有因由。
无论你见到什么样的人,遇到什么样的事,都绝非偶然。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世间所有相遇,皆有因由。
他一定会教给你一些东西,告诉你一些事情。
如果事与愿违,不过是另有安排。
跌宕起伏才是人生。
李叔同去世的时候,留下四个字:悲欣交集。
这是他的遗言,也是他一生的感悟。
人活一世,有成有败,悲欣交集。
一帆风顺的,不见得可以得意多久,屡屡碰壁的,未必不能咸鱼翻身。
时运变幻是上苍的玩笑,跌宕起伏是人生的本相。
苏轼年少中进士,春风得意。
谁知道,母亲、父亲、妻子,接连去世。
几年之内,连遭打击。
而后,苏轼的一生更是起起伏伏,从京都到海南,从炎热到酷寒,他都经历过。
他曾在王宫夜宿,陪伴天子左右,也曾在闹市喝酒,与莽汉为伍。
人生从没彼岸,总是有笑有泪,接受生活的不完美,才能真正放下自己的执着。
曲老师:也确实是这样,人得有奋发向上的态度,也得有坦然面对的能力。
奋发向上可以见证一个人走向自己期待的目标,坦然面对可以让一个人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真实。
可以说这两种能力缺一不可。
我曾经学习心理时,我的老师问过我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蒙冤被关进了监狱里,第一件事要做什么?有的同学就说要见法官。
有的人说要准备越狱、有的人说要和家人取得联系。
这些答案都被老师一一否定掉了,老师说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件事就是要在内心里先承认这个被关进监狱的事实。
当你能面对事实后,内心才会生出改变的力量。
很多人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发生后,是不能接受事实的,他的大脑中一遍一遍的重复着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这不是真的,我怎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等等,这些伴随着焦虑和惊恐的问题噪音充满人们的内心。
消耗着人们的内心能量,可能长达几天甚至好几年。
这样大脑被疑问占满的情况下,我们没有能力去想办法来处理问题。
在一些心灵提升的课程中也说道:我们改变的动力源于我们臣服于事实。
不管这个事实多么的难以接受,事实既然发生了,我就需要承认这个事实的发生。
微言大义——真正的臣服
微言大义——真正的臣服志在利他做中国最大的公益成长平台乐在分享和我一起传递生命美乐爱觉臣服过去,无论好坏都已经不存在了。
当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未来,有着无限可能,就看你的选择。
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为了带你去到更高。
人活着不是为了烦恼,而是为了欢笑。
一切都是完美的,只有评判才分好坏。
思想把你带入问题,感觉让你回归自由。
你越是关注什么,就越是放大什么。
你永远是第一位的,好好爱自己。
认可自己、接纳自己,是爱自己的最高振动方式。
悲与欢源于外在的得失,喜悦源自内在的觉知。
没有对象的臣服才是真正的臣服。
你最终能爱的、帮助的人只有自己。
无论发生什么,记得告诉自己:你很好,非常好,越来越好。
你是怎样的人,你就有怎样的世界。
每一刻,我们都在向死而生,又在向生而死。
为了表明自己的合群和积极向上我们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做无谓的追逐如果跟众人做一样的事就能更快乐更能讨人欢喜的话我想这世间应该早就没有冲突、争斗也没有不开心的人了好的关系,就连沉静无语都是舒服的,平庸客套的交流表面无害,其实也是对心神的一种磨损。
人与人之间,一切好的关系都是相互吸引,自然而来。
爱没有条件,爱从不改变什么,爱只提供支持;爱是完全的无为,爱像虚空与万有存在相处一样地与你相处;爱给你绝对的自由,爱只是给出、给出,爱只是它自身……爱从不对存在添加或删除什么!爱是一颗没有什么念头来障碍它的心!决定贫富的不是物质,不是努力,而是精神和思维!思维模式决定了言语模式,也决定了行为模式。
而言语和行为直接作用于外在事物,造成事实,又形成反馈——反作用力,再加强思维模式。
佛家所谓“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周而复始。
所以,思维模式就是一个人的命运!或者说,看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就可以看出他的命运。
亦即说:见事见人,见人见心,见心见命,见命见一切!。
什么是真正的当下doc
问:当代灵修领域,人们都很重视“当下”,一些大师和学员都在谈论和强调它。
请问什么是当下?请谈谈你眼中的“当下”?对于头脑主义者来说,当下是指“此时”、“此地”,它是一个“点”;但对于真正活在清醒中的觉者来说,当下不是一个“点”,它是“一大片”——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概念的寂静涅槃状态。
真正的当下和“时间”、“空间”无关,它是生命的“本来面目”,是我们妙明真心的本来样子。
对于它,经典里很多语句说的都是它,比如“常住妙明”、“清净法身”、“大寂灭海”、“神通大光明藏”、“正定”、“三摩地”等;这些说法,可以理解为是对“当下”的另一些称法。
“当下”不是时间之流中一个叫“现在”的地方,也不是无边的空间方位里一片叫作“此地”的地方。
当下是没有边际没有概念的心地。
我们常常暗示、催眠或警告般地告诉自己说:“活在当下!”但当“当下”是一个具体的时间或地点时,没人能够活在当下,为什么呢?因为心是不住的。
如果“当下”是指一个具体的叫作“此时或此地”的地方,你不可能活在当下,念念不住的心会将你带离它,不断地带离它;你在时刻不住地迁流,你不可能活在一个叫“此时或此地”的点上。
如果你强迫自己活在那样的一个点上,那么这个“点”,就成了一个栓马桩、一个系驴橛——它将不再是让你感受自由的地方,它将成为你新的不自由的因。
正确的活在当下的方式是:“应无所住而生起其心”——心应该是无所住的,但妙明真心不失。
什么是真正的当下?妙明真心升起、念头仍自然流动的时刻。
当下是一个“觉”醒来、念头仍然像河水一样流动的地方。
当下绝不是“河水”——“念头”停止流动的状态,或河水只“绕”着某一块石头流动的状态。
当人们谈论“当下”——“此时”、“此地”、“回到当下”、“活在当下”、“安住在当下”等这样的话时,我知道他们谈论的不是当下,而是幻象中的一个状态——我们用头脑切割下来的幻象的一部分,被定义为“真实、没有幻象”的幻象部分。
那不是真正的当下,那仍是头脑的世界,一个幻象相续的片断。
(臣服吧臣服于更高的智慧臣服于当下)臣服与临在
(臣服吧,臣服于更高的智慧,臣服于当下)臣服与临在当你臣服于当下本然因而全然临在时, 过去就失去了它的力量。
被心智所遮蔽的本体范畴就会开启。
突然之间, 你的内在会升起极大的定静——一种深不可测的平安感。
在那平安之中, 有着极大的喜悦。
在那喜悦之中, 有着爱。
而在最深处的核心, 是神圣的、不可测量的、无以名之的“那个” (That)。
——《当下的力量实践手册》而这宁静与安详就是你的本质。
正是这宁静将要拯救和转化这个世界。
——《宁静在说话》接纳与臣服(来自《宁静在说话》)无论何时,当你可以,请向内看,看看自己是否正在无意识地制造内在与外在的冲突,在你那一刻所处的外在环境–你所在的地方、与你在一起的人、你正在做的事情–与你的念头和感受之间制造冲突。
你是否能感受到当你与当下所是对抗时,你是多么痛苦。
一旦你认出这一点,你也就意识到你拥有放弃这无用的抗争,停止内在的交战状态的自由。
***每一天有多少次,如果要你将那一刻的内在实相说出口,你是否不得不说:“我不想在这里”?当你不想在此时此地–交通堵塞、工作地点、候机厅、与你的同伴在一起–你有什么感觉?当然,你确实应该离开某些地方–而且有时候那也许是你的最佳选择。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离开不是可取之道。
在这些情况下,那个“我不想呆在这里”的想法不但毫无用处而且是失常的。
它令你和周围的人都感到不开心。
有句老话:身在哪儿,心就在哪儿。
换句话说:你就在此地。
总是如此。
要接受这一点真的这么难吗?***你真的需要在头脑里为每一个感受和经历贴上标签吗?当你几乎一直处于与周围情境和人们的冲突之中时,你真的需要总是与生命建立一种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关系吗?或者这只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头脑的习惯,这习惯是可以被打破的?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允许这一刻如实存在。
***这个“不”的习性反应强化了自我。
而“是”削弱了自我。
你的形式的认同,这个自我,无法在臣服中生存。
***“我有太多事情要做。
”是的,但是你的行为的质量如何呢?开车去上班、与客户商谈、在电脑前工作、出去跑腿、处理这些构成你的生活的无数琐事–在你做这些事的时候有多投入?你是在臣服地做还是心不甘情不愿?这才是决定你生命成功的所在,而不是你付出了多少努力。
如何理解重在当下
如何理解重在当下佛说:一切都取决于当下,而非过去和未来。
在现实生活之中,当下的事物往往最容易发生,或好或坏,或利或害,很难控制和节制;但是也有一部分人的生活状态,不是沉湎于过去放不下,就是过度憧憬于未来的美好或阴暗,而对于现在当下,则往往不怎么关注,不计后果。
一、沉湎过去不在意当下有的人总是生活在过去前怕虎后怕狼,尤其是一些人过去曾经辉煌过,现在辉煌逝去,仍然居功自傲;也有一些人受到过失败和打击,生活在阴影中,对现世冷淡了下来;于是总是放不下过去,而不断的回忆过去辉煌和阴影的岁月。
活在过去的回忆之中,会使人的精神萎靡,消磨志气,或吃老本,无长进。
长此下去,对于身心的健康都是不利的。
另一方面,不关心现在的一切,将逐渐远离现实的生活,从而脱离现实生活的轨道。
沉湎于过去,对于修行而言,也将造成很大的阻碍。
古德有云“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对于过去,无论辉煌与阴暗,不执着之,放下即是大道。
人们回忆过去忽略当下,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这种问题,无论对于事业和修行,都是非常不利的。
其实,当下对于我们才是最为重要的;我们把握了当下,就真正把握了自己。
二、虚幻未来沉湎于过去固然不好,而只虚幻于未来的美好或黯淡,也是不可取的。
很多人总是乐于去虚幻自己的未来会多么美好或黯淡,将很多时间花在“憧憬”和想象这个动作上,而不脚踏实地,改变和提升当下的自己去适应现实和未来的时空环境和条件,就会造成眼高手低或悲观失望,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其抱负永远是空中楼阁。
理性主义者会将这视为空想、幻想,因为未来绝非是想象出来的。
憧憬未来与沉湎于过去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因为我们心有染念而产生强烈的虚幻执着。
这两种状态,对生活、工作及修行都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重在当下重在当下,就是安住于现在的每时每刻。
什么是“安住”呢?安住就是专注。
佛说安住于当下,旨在告诉我们要专注正确对待正在进行的每一件事情。
吃饭就专注的吃饭,工作就专注的工作,睡觉就专注的睡觉……。
什么是真正的服从?
什么是真正的服从?
1. 定义
服从是指遵从命令、指示或者规则,执行某种行为或者行动。
但是,真正的服从不仅仅只是简单地遵从,而是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理性选择,是在合理的情况下自觉地选择服从的行为。
2. 特点
真正的服从不是盲目的、机械的行为,反而需要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和自主选择。
同时,真正的服从是建立在道义和原则基础上的,它是自愿的,一种必须执行的行为,并且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3. 怎样实现真正的服从
(1)明确目标
真正的服从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只有在知道应该做什么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有意义的服从。
(2)了解规则
了解规则和制度是真正的服从的前提,只有了解规则,才知道在什么
条件下做出什么行为。
(3)自愿选择
真正的服从是一种自愿的行为,需要自主选择执行。
(4)负责任
真正的服从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意味着要在服从的过程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5)有理性思考
在真正的服从过程中也需要有一定的理性思考,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决定。
通过天赋异禀、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逐渐实现真正的服从。
这种服从并不是机械的、盲目的,而是强调自主性和理性思考的一种行为方式。
只有真正的服从,才能让我们在生命旅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验道德和价值的意义。
智慧的人生,善于臣服当下
智慧的人生,善于臣服当下“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变,是自然规律,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掌控的。
就像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的更替,循环往复,如此,万物才能生生不息。
树木荣了又枯,枯了又荣,不会一直处于一个状态停滞不前。
想来大自然也如同人一般,不喜欢一直处于一个状态。
长久地重复同样的状态,也会烦,也会厌。
如同人一般,即使再喜欢吃一样食物,如果一直吃,也会有吃腻的时候,山珍海味吃腻了,吃些粗粮,也可能是一种享受。
“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我们谁也不知道。
”事实上,不知道可能比知道更加幸福吧。
我们总是容易纠结于过去,或者担忧未来,却很少把心安放在当下。
可是,对我们来说,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到来,唯有当下才是实在的。
于是我们一次次地错过了生活。
如果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也许,我们可能会把未来的痛苦,拉进当下,于是,我们连当下也失去了。
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活在下,不纠缠于过去,也不过分担忧未来。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未来的烦忧,就让未来的自己去解决吧,何必在当下胡思乱想,扰乱了当下的生活呢。
面对无常,我们该如何自处呢?保持坦然,相信变化。
世间的事情,总是让人难以捉摸。
那么,与其费尽心机,不如泰然处之。
保持一颗泰然的心态,去面对变化,去接受变化。
泰戈尔说:“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
”面对变数,我们不能沉溺于悲伤抱怨之中,如此,我们便没有精力去发现和迎接机遇。
唯有保持警惕、保持乐观,才能敏锐地发现事物的转机,才能最快地走出当前的困境。
人生,就是一个变数。
没有永远的巅峰,也没有永远的低谷。
最好的状态,是处于巅峰时不骄傲自大,保持谦虚谨慎;处于低谷时不自暴自弃,保持自信积极。
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有这么一段话:“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臣服,因为任何程度、任何形式的抗拒都是徒劳无功的。
”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伤害我们的,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情绪。
情绪,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对我们身体的伤害是巨大的。
臣服是对自己的慈悲与宽恕
臣服是对自己的慈悲与宽恕
臣服不是境界而是修为,更是一种链接。
只有臣服才能与那些需要并可以臣服的人、事、物进行同频,也只有同频才能与之背后的精神规律进行有效的链接。
臣服不是对别人而是对自己,是自己与自己的链接, 是对自己的慈悲和宽恕。
如果不能接受自己,就不能身心合一,就无法拥有和感知到更高的智慧。
不是要臣服什么事或者什么人,而是要放下自己的认为与执着。
自己所遇到的发生都是生命中原有并需要有所发现和提升的,错过将不再来。
那些嵌入你生命的记忆不会因你的执着而失去,也不会因你的认为而消失。
要了解自己的初衷,更要有改变的思想,以及用行动提升自己的愿力!
生命精彩而简单,一切的经历只是让我们懂得和参悟人生道理。
享受当下过程的意思
享受当下过程的意思
人的一生中经历的每个阶段都是短暂的,一切都可能变了样。
面对生活中无常的变化,我们可以把精力放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上,可也可以把精力放在享受当下过程本身上。
享受当下是一种看待生活的态度,它关注的是当下的经历体验、释放、收获,而不是把精力放在不可抗的未来的变化上。
今天的我们,受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所致,感官智慧发展缓慢,焦虑与焦虑症症患者数量日益增加,因此,享受当下的意义就变得更加重要。
如果我们能够把精力放在现在的时光里,放低对拥有更多成就的期待,什么皆不是因为将来的恐惧,仿佛置身于一种长河洗礼中,就可以学会真正意义上的享受。
当我们学会享受当下,就会发现,原来一瞬间信息过载的时光里,也有隐藏着美丽与温暖。
放慢步话,呼吸一口气,一瞥街头小院,漫步湖边绿洲,被芦苇丛林拥抱,就可以体验生活的诗意。
如果坚持“享受当下”的态度,就可以走深入生活的路程,更充分地体验每个时刻的思想与感觉,更多地接触身边最真实的世界,感受变化的真谛。
而“享受当下”的重要性,也不在于你有多么的欣赏美好,而是自我心灵的洗涤,让你在有限的生命中,有一份让自己安心的自由。
学会珍惜现在,让自己拥有一份因时间而改变的财富。
享受当下,也就是在片刻停留之间,自我完善,让自己细细品味每一天的喜怒哀乐,把记忆的画面留在心里,用心过每一天,活出自
我,我们将会有一份更温暖的礼物,从而把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人生短暂,不要把每一天都是拼命想要未来更好,而忘记了享受现在,也不要把每一天都是遗憾过去,而忘记了享受现在,当下最重要的,就是享受当下,直面时光,让当下最真实的自己,在当下最幸福。
《当下的力量》_个人总结和解析
正文:这本书,首先需要找到的东西,是“临在”。
并且这个概念,贯穿在整本书之中。
所以先理解这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理解。
临在是什么呢?比如我们时常会有一个感觉,就是“我”觉得我今天很开心,“我”觉得我现在很难过。
这个“我”觉得的“我”,就是临在。
是属于一个观察者的存在,观察我们的状况,情绪等。
而临在,是属于当下的,只有你处于当下这一刻的时候,你才能察觉你当下的情绪。
但换个句式:我很开心,我很难过。
这个时候,“我”又不存在了。
这意味着,你被你的思维控制住,并没有处于“临在”的状态,所以这个时候,你是真正的陷于情绪状态之中(开心或是难过)。
在这样的状态下,你并没有处于当下,而是因为过去或是未来的事情开心或难过,是处于一个被心理时间控制的状态中。
心理时间又是什么呢?心理时间只存在于过去和未来之中。
我举一个我们经常会有的思维状态。
当我去接触一个陌生人,我会感觉很抗拒,我的思维是:若是我接触他,他攻击我,他辱骂我,他不喜欢我,他对我做出奇怪事情怎么办?于是这个时候,或许我会陷入在一种焦虑的情绪当中。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我思维产生的猜测,都是我觉得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但实际上它在当下这一刻并没有发生。
而我的这个对于未来的猜测,又是通过我过去的经验得出,也并没有根据当下的状况去即时处理。
所以这个时候,其实我这个人的状态,是处于过去和未来之中的,并不存在于当下,未来所带来的的焦虑感,在这一刻侵袭了我的身心。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下一年,下一周,下一日,下一分,下一秒,对我来说都没有任何的意义,我也不会去想,过去的每一分每一秒,我而已同样不会去想。
那么时间对于我们来说,还存在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存在了。
钟表时间还会进行,但是进行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对于一个活在当下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新的当下。
而跳出心理时间的最大作用,就是将你从过去和将来的各种情绪中抽离出来,回归到本体宁静的感觉。
本体宁静的感觉,是什么呢?这个书中并没有给出一个答案,也让我们不要尝试去理解。
真实的活着
真实的活着人活着贵在真实,伪装和欺瞒只能让自己逃离一时,对自己的人生不是一种负责任的状态。
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说过: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回应当下的需求。
一真实的活着,但不可僭越法律人的需求是无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需求都是合理的,甚至是合法的。
当然不能假借自由的名义去满足自己的私欲,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
人不能因为想满足自己的欢乐,就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影响其他人的社会活动。
人不能因为自己仰慕某一位明星,便偷窥,偷拍甚至入室盗窃私人物品。
人也不能因为自己有特殊癖好就强迫他人劳作,做出违法行为。
法律是人行为规范的基准线,切记不要触碰法律底线,更加不能超越。
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尺,这样为人为己都能做到不亏欠。
二真实的活着,了解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每个人脑海中无时无刻都在浮现很多想法,可是浮现的想法是你内心真正想要的吗?还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使你也想要去做?所以在你决定要去做一件事之前,问问自己,是不是出于内心最真实的需求才要去做这件事,而不是跟风。
赚钱,买房,娶妻生子,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人都要经历的事情,可每个人面临的时刻不一定相同。
有的人25岁就结婚生了孩子,也有的人为了事业30岁才准备结婚生子,需求不同,做出的选择自然不同。
做什么决定都好,关键在于是不是出于自己主观意愿。
三真实的活着,努力实现心中所想每个人都有梦想,即使是咸鱼,也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躺着不工作还能有钱赚。
人需要活的真实才会表现的真实,真实待人,他人才会以真实回报。
只要真诚待人,用心工作,你的努力就不会白费,久而久之,自然会实现心中所想。
而靠欺瞒,邪门歪道爬上位的人,注定不会长久。
很多时候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罢了。
一个真实的人是不屑于去撒谎的,因为他们懂得谎言编织的泡沫,终将是会破碎的。
当一个人在用一个谎言补救前一个谎言的时候,是很可悲的。
四真实的活着,过的舒适坦然活的真实的人活的坦坦荡荡,问心无愧。
而偷鸡摸狗歪门邪道的人,大多数都活的提心吊胆,害怕什么时候自己的谎言和骗局被人捅破。
深度接纳你身边的人事物,这才是真正的臣服
深度接纳你身边的人事物,这才是真正的臣服《当下的力量》中有这么一句话:“能够进入无形的领域,才是真正的解放。
这句话,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臣服,也就是愿意去接纳世界一切万物原本的样子。
01 接纳你身边的人这段时间,在专注陪孩子,刚好带他旅游住亲戚家。
她家也有一个小孩,比我家孩子大一些。
平日里,只是带一个孩子,并没有太大的感受,可现在,两个孩子,处处都是对比。
谁的体重多点,谁的性格好点等等,仿佛所有的话题都离不开比较。
突然间,大脑中冒出一个念头:我真的接纳我的孩子吗?为什么我要拿他跟别人家的孩子比呢,真的有可比性吗?在不断向内深挖之后,我发现问题的根源是我不接纳我的孩子是不完美的,我希望我的孩子是完美的,而在比较之中,我产生了心理落差,而这是我的问题,跟我孩子本来的样子无关。
幸好,我醒过来了,未来也要时刻觉察自己,让自己发自内心去臣服,接纳身边我爱和爱我的人。
02 接纳你身边的事假设今天出门不小心撞头了,你就会开始下意识抱怨出门不利,接下来一天可能真的都不那么顺利。
这件事的根源同样也是源于接纳。
我们不接纳自己刚才不小心,于是就把气撒在运气上,觉得是看不见的运气给自己捣乱。
而当你开始抱怨的时候,运气它不会无故承受你的责备,它也会用你看不见的方式回应到你身上。
因此,发生任何一件事,同样要学会接纳它的已经发生,只要当你用接纳的态度面对它,才能让这件事真正意义上过去。
03 接纳你身边的物你会不会有一种感觉?曾经很喜欢的衣服,穿了几次之后就不喜欢了,然后再也不穿,把它放起来了。
这个时候,你可能照样抱怨它过时,或者布料问题,或者其他。
而你忽略了它曾经带给你的意义,让你觉得舒适,给你带去了喜悦的感觉。
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存在的东西,无论它的有效期多久,它都是于你有意义的。
如果你看不见它的意义,不停地囤,不停地扔,你根本无法用心去享受每一件物品本身的意义。
记得当初接触《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法》这本书的时候,一下子让我警醒了,物品也是有能量的,要把他们放在对的位置对的时间发挥对的能量。
何谓“臣服”,何谓“抗拒”
何谓“臣服”,何谓“抗拒”“臣服”,是《当下的力量》里面的一个概念。
有些人听到臣服这个词的时候可能产生一些不好的感觉,包括之前的我。
回想起来,当我第一次在张德芬老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看到臣服这个词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感觉不好,觉得好像是要我们去屈服、服从什么一样。
现在想想,那也只是我们在这个词语上面所附加的一些不好的情绪罢了。
那么,什么是臣服呢?在《当下的力量》里面,臣服的意思就是无条件、无保留地接受当下时刻。
也就是放弃对当下时刻的内心抗拒。
而与臣服相对的一个概念就是“抗拒”。
抗拒就是不接受、排斥、觉得。
是不好的。
抗拒是造成我们痛苦的根源所在。
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痛苦,我们之所以会产生种种烦恼,那就是因为我们抗拒。
我们抗拒自己所处的环境,我们抗拒自己的经济状况,我们抗拒自己的健康状况,我们抗拒别人的行为,我们抗拒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抗拒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我们抗拒这个世界上所发生的种种“不平”。
每一个抗拒,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每一个抗拒,都会为我们所抗拒的人事物增添一分能量。
所以,抗拒不仅仅会使我们感到烦恼、感到痛苦,它还会使我们定义为“不好”的人事物继续存在、甚至继续发展壮大。
举个例子,当你在抱怨你的收入很低的时候,你就是在抗拒“你收入很低”这个状况,于是首先你自己会产生种种负面的情绪,然后这些负面的情绪会为“你收入很低”这个状况注入能量,让“你收入很低”这个状况继续维持、发展下去。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让自己从负面的情绪、从我们不要的人事物中挣脱出来,就必须放下抗拒,也就是练习臣服的力量。
当我们能够放下抗拒,允许和接受周围的人事物的存在时,首先我们的内心会获得自在和平和。
然后,我们就可以打开意识空间,连通内在的无穷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采取积极的行动让事情变得更好。
而当我们内心处于自在平和的状态时,宇宙的力量也会给予我们支援,为我们安排好天时、地利、人和,帮助我们达成自己所要的。
另外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对某一个状况的抗拒比较深,以至于你目前确实无法接受和允许这种状况的存在--也就是暂时无法放下对它的抗拒,那么你所能做的,就是先允许这种抗拒的存在。
臣服的意义
⾂服的意义─接纳当下有些⼈以为,⾂服具有消极的意涵,意味着接受失败、放弃、经不起⽣活的挑战、退缩、怠惰等。
然⽽,它并不表⽰你应该消极地忍受发⽣的⼀切,⽆所作为,它也不表⽰你应该停⽌制定计划,或采取任何积极⾏动。
⾂服是⼀种简单⽽深邃的智慧,是要⼈顺着⽣命之流,⽽不要逆流⽽游。
你能够经验⽣命之流的唯⼀时刻就是当下,⾂服意味的就是:⽆条件和⽆保留地接纳此时此刻,停⽌对本然做出内在抗拒,停⽌好恶评价并摆脱负⾯情绪。
⾂服于本然,可以让你实时摆脱⼼智的桎梏,与本体重新连结,抗拒其实就是⼼智运作的产物。
⾂服纯然是⼀种内在状态,它不表⽰你不能对外采取任何⾏动,改变你的处境。
事实上,你需要去⾂服的不是整个的处境,⽽只是其中⼀⼩个部分,那就是当下。
内在有个真实本相,它是不会受到起伏的⼈⽣处境影响的,但只有透过⾂服,才可望碰触到它,它就是你的⽣命、你的本体,它永恒存在于⽆时间性的当下领域。
有些⼈以为,⾂服具有消极的意涵,意味着接受失败、放弃、经不起⽣活的挑战、退缩、怠惰等。
然⽽,真正的⾂服与此截然不同。
它并不表⽰你应该消极地忍受发⽣的⼀切,⽆所作为,它也不表⽰你应该停⽌制定计划,或采取任何积极⾏动。
⾂服是⼀种简单⽽深邃的智慧,是要⼈顺着⽣命之流,⽽不要逆流⽽游。
你能够经验⽣命之流的唯⼀时刻就是当下,⾂服意味的就是:⽆条件和⽆保留地接纳此时此刻,停⽌对本然做出内在抗拒,停⽌好恶评价并摆脱负⾯情绪。
⼈遇到逆境的时候,特别不容易⾂服,因为这时⼼智所希望的,和当下本然会出现巨⼤的落差,那是⼀个让⼈痛苦不堪的落差。
如果你活得够久,就会知道逆境是⼈⽣常有的事。
然⽽,也正是在逆境的时候,⼈们最需要学会⾂服,如此才能化解你的痛苦与哀愁。
⾂服于本然,可以让你实时摆脱⼼智的桎梏,与本体重新连结,抗拒其实就是⼼智运作的产物。
⾂服纯然是⼀种内在状态,它不表⽰你不能对外采取任何⾏动,改变你的处境。
事实上,你需要去⾂服的不是整个的处境,⽽只是其中⼀⼩个部分,那就是当下。
向自己臣服,是最好的治愈!
向自己臣服,是最好的治愈!凡是允许的,都将消融;凡是抵抗的,终将持续。
允许命运的发生著名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我允许》:我允许任何事情的发生,我允许,事情是如此的开始,如此的发展,如此的结局。
因为我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因缘和合而来,一切的发生,都是必然。
若我觉得应该是另外一种可能,伤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许。
允许,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为;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它是部分,也是整体。
当我们允许的时候,就看到了真相,就进入了修行,就有一个觉醒的人生。
允许,是臣服的表现,而臣服是智慧的表现。
正如古人所说的“顺天休命”。
臣服是一种顺随生命流动,而不逆流而上的简单而又深刻的智慧。
你唯一能体会到生命流动的地方,就是在当下时刻。
所以臣服就是无条件、无保留地接受当下时刻。
其实,我们所强调的正念之道,便是导向真相与臣服。
臣服不是屈服,而是心悦诚服,一种悦纳自我,悦纳生活的生命态度。
臣服实际上只会在看到真相的人身上发生。
只有当一个人看到了万事万物的本质,了解到当下才是最珍贵的,并且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他才会真正地臣服,并安住于当下。
当没有经过觉察和正念的修炼,而看到真相的时候,事实上只有屈服,勉强地对现实的接纳,而绝不会有那种心悦诚服式的臣服。
这正是世人迷惑的地方。
有的人看似也很通达,接纳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由于他并没有看到真相,他的接纳中包含着抵抗,就难以获得当下的力量,就不能在当下穿透一切症状,一切烦恼,获得清净安乐。
不要一直把眼光放在别人身上生命中的痛苦,都是由于不接纳现实,不接纳自我所导致的。
这就是生命中的卡点,或者叫做执念。
一切本来都已经过去,是我们的执念,仍旧阻碍着我们,使我们不能接纳新的经验,并获得成长。
所以,接纳是一切自我改变的开始。
每个人都想改变自我,搬去成长中的绊脚石,不再为旧习性所控制,但人们的意志总是失败,同思维定势与恶习的斗争中,极少有获胜的机会。
这是因为,人们在心理并没有真正的悦纳自我。
活出最高品质生命的十大要素
活出最高品质生命的十大要素进入维度之门,打开心灵密码,享受智慧人生1.信任:信任灵魂的旅程,相信自己内在的力量,相信自己值得被爱,相信生命会带我们体验最适合我们的成长道路,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此刻,我面对困境,那勇敢地走出困境就是我的功课;如果此刻,我感到被伤害,那接纳和爱就是我要面对的功课;如果此刻,我陷入迷茫,那么清晰的洞察力就是我要去做的功课。
2.臣服:臣服并非认命,并非什么都不做。
真正的臣服是,在内在,全然接纳当下发生的事,放下情感上的抗拒、愤怒和头脑里的评判、贴标签。
如此,你的心才会在宁静中升起更深的觉知,这份觉知会带给你更有效的行动,这时候的行动是基于了解的积极能量,而不是基于恐惧、批判、抗拒的负面能量。
3.觉察:观照和觉察,是最简单却最有力量的成长工具。
经由觉察呼吸我们可以进入内在的宁静空间,如果记起来,请每天多次得觉察自己的一吸一呼,觉察微小的动作,觉察脑袋里的念头,觉察细微情绪的升起……觉察而不批判,单纯而温柔地包容、接纳它们,会带我们进入深深的宁静中,那是一条回家之路。
4. 情绪:通情才能达理,不管遇到什么事,先把情绪处理好,所谓静治百病,定能生慧,一颗平静安定的心才能引导智慧的行动。
允许情绪经由你充分表达它自己,但小心不要陷入头脑编织的受害者故事中,不要陷入过去和未来的时间幻象中。
当情绪升起,就在当下这一刻,让感受充分表达,因为在当下,你是安全的,每一个情绪的升起,都是一个疗愈的机会。
5. 为自己的情绪和生命负起责任:不管别人或外在情境激起你怎样的情绪,都不要抱怨别人为何如此,环境为何如此,先问自己内在为何有如此的反应。
我们很容易陷入自己头脑编织的受害者故事中,但如果你任由自己去当一个怨天尤人的受害者,那么你就放弃了成长的责任,放弃了活出自由的力量。
6.成长在生活的点滴中:如果你有一位很好的导师带你成长,那很好,但不要依赖,最好的老师是我们自己的心,是我们内心升起的感受;如果你有经济条件去上价格不菲的成长课程,也很好,但如果你不把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自己的生命体验中,那它们都不是你的。
最好的放松,是臣服于世事的无常,是接纳自己内在的真实感受
最好的放松,是臣服于世事的无常,是接纳自己内在的真实感
受
人们总是在说世事无常,常常抱怨命运多舛,其实好与坏,丑与美,都是自心的分别,再加上对虚妄之心的执着不放手,才有了更深的痛苦。
世间本身,包括万物的存在与发生都是没有问题的,之所以看起来有问题,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头脑在给其强加定义,与评判,我们总是抓着外在的问题不肯放手,却很少停下来往内,往内走,亲自看见自我的贪执和无知。
人生本身就是轻松的,而最好的放松,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臣服于世事的无常,和接纳自己内在的真实感受。
一朵花凋谢了,凋谢是它的过程和体验,它并不一定要具备什么定义好与坏,如果我们停留在自我定义的悲苦之中,我们执着地让其重新绽放,这是在自寻烦恼,世间一切的发生都没有好坏之分,它们只是一份单纯的存在,即便一朵花凋谢了,也是它本然生命的绽放,盛开,就欣赏它的盛开,凋谢,就祝福它的凋谢,永远不去为难我们自己,也同时放过它物的本真。
每当我们对外在的一些变故所执着,我们内在就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或者欣喜若狂的感受,但这些真实感受,往往是我们经常忽视甚至逃避的,当我们不去接纳内在这一阵真实的感受,也说明我们对外在一些人事物的出现,是一直抗拒的,那么这一份感受上的不接纳,等同于我们自身对过往发生的过度执着,然后就会持续经受这一份感受,深陷于轮回之中不能自拔。
所以不管是臣服世事无常,还是接纳真实感受,都是爱自己的表现,假如我们不再有对抗,不再有执着,我们自然就会放松下来,自然就能进入净空之地,这一刻,无论身内身外都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慢慢就会进入一体,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这即是究竟上的放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真正的“臣服于当下”
在探讨任何一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让心灵自由。
如果心灵有一个边界,一个框框,一个“因为所以”,那盛放在心灵这个“容器”或者说“范畴”或者说“领域”里的任何事物,都会被捏成某种形状。
我们不妨给心灵的框框或者说束缚取个名字,叫做“心灵的固着”,也就是说,通常我们会借助某种东西,我们会让自己自由的心灵依附在某种观念里面,就像一杯牛奶放在桌子上,用桌子证明牛奶的正常,用牛奶证明桌子的正常,正常就代表安全。
而假使牛奶悬浮在空气中,不需要桌子,又没有牛奶盒子,牛奶可以成为任何形状,就说明这样的世界不正常。
这种在物理世界的定律被“移植”到了心灵的世界里,乃至当今世界正在用量子物理的手段证明心灵的“科学性”;实际上,受过教育的人对科学的盲目崇拜与迷信不亚于宗教人士。
心灵只有在当下才是自由的。
基于过去的心灵是迟钝的,或许足够聪明,但是是迟钝的。
如果我们因为过去某人对我们的伤害,在当下怀有恐惧和怀疑以及防备,那么心灵就是封闭的,封闭的心可以免受伤害,但是是迟钝的,封闭的心无法觉察自我,无法觉察角色,无法觉察关系中的对方,无法觉察环境,无法觉察真、善和美,无法觉察生命的律动。
停留在过去的心,就是固着于过去,就是活在记忆里。
你可曾有过失望?回想浪漫的时刻,我们对彼此怀有莫大的好奇,对未知的好奇带来的是当下的期待与喜悦,而活在当下、同在当下,让我们每一次都超越彼此的期待。
这莫大的好奇首先源于我们刚刚认识,对彼此充满不了解、不熟悉,无法确切地想象和猜测,所以无法画框框;这莫大的好奇还源于我们对未知的不了解,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推断未来。
当缺乏过去和记忆或者说缺乏知识
和经验的时候,我们只能活在当下,当我们喜悦的时刻,我们只能享受在当下。
那么,失望是如何开始的呢?
失望从比较开始。
当我们结识相处一段时间,我们了解彼此的想法和习惯,我们就对彼此的行为有了预测,例如我说了上句,你就知道下句;这种预测带来一种安全和一种效率,也是大脑的正常反应,因为大脑充满了我们对彼此的记忆和判断,也因此产生了比较;我们会很自然把一个人归类为“守时”“守信”或者“他是我的朋友”,我们会很自然的把彼此的相处归纳为“我们一起很愉快”之类的判断以及比较之后的贴标签。
类似的判断、比较(或比较、判断)伴随着“应该”或者说“永恒”。
而随着关系的变化,实际的情况——“实然”就和“应然”难免发生偏差和冲突。
伴随着我们对彼此或者说对环境的比较而产生了不满与失望,我们就从好奇走到了失望的深渊,从浪漫期来到了权力争夺期。
我们试图把对方改造成我们在浪漫期给贴的那个标签,我们试图把环境改造成“我想要的”那个样子。
改着改着,我们发现自己用这所有所有的“应该”和“必须”,用所有的“你原来不是这样子,你原来是……”等等等等筑起一座高墙,把自己囚禁在了里面。
我们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导演,把自己的身体、情感和精神捆绑起来,像是提线木偶一样,摆在舞台上,摆在自己的对面,摆在书桌面前,摆在餐桌上,摆在家庭里,摆在公司,摆在商场。
我们试图强迫自己服从和认同,服从和认同一个“应该的”(我认为的、我妈我爸认为的,爱人、朋友、老板认为的应该的、更好的那个“我“)或者说是“正常的”,或者说是“记忆中的”样子,我们试图停留在过去的辉煌中,或者失败中,这样我们就可以继续感觉良好,或者感觉不好,因为不论那种情况,我们都可以不用去面对当下的全力以赴,我们都活在自
我欺骗中,或者活在“比较”的痛苦和虚假的快乐之中。
“比较”源于判断;“判断”源于记忆,“记忆”源于过去,并让我们活在过去;臣服于当下,是唯一的解脱之道。
真正的“臣服于当下”,是臣服于“当下的自己”。
此时此刻,我身体的需要是什么?我的需求是什么?我想要的是什么?当我在编织一个完美的关于过去的故事,我知道我只是想表达什么,这种“说”的需要被压抑,表现为没有说出想说的,比如身体的感受,就演变成一种“被认同”的心理需求。
例如,我刚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很想跟人分享,又有所顾忌,于是就开始不断解释、演绎和假设,直到编制了一个“动听的好故事”,听众认同了我,我才松口气,对自己说“哦!我的确做了一件好事!”;又比如,我被人打了一顿,只想说“我很生气”,结果压抑这样的感受,直到编制出一个“受气的好故事”,看到听众表情里的同情和气愤,我才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意味着我的情绪是合理的。
我们是否真的敢去面对当下自己的需要?有学生为了不冒犯老师(与其说是不敢冒犯老师,不如说是害怕伤害到自己),上课不敢去上洗手间。
(我也常常这样,我父亲过去常在饭桌上教训我,我不得不把他的话和着饭吞下去,结果导致消化不良。
)典型的用安全需求压抑生理需要。
按照这样的规律,跟皇帝一起吃饭,我们也会尽量不打嗝放屁。
真正的“臣服于当下”,首先臣服于当下的自己,去面对和接纳自己真实的需要、需求和想要。
因为越压抑就越抗拒。
臣服于当下的自己,去满足自己需要的,其实那个需要只有一点点;去满足自己的需求,给自己认同和尊重,维护自己的自尊;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给自己信任和时间去实现理想。
这就是臣服于当
下的自己。
真正的“臣服于当下”,是“自我”臣服于“自己”。
自我是过去的记忆,是过去的判断,是自己的比较,是自己的思想,是自己的个性,是内心的框框条条,自我是“我认为”“我应该”“你应该”等一大堆被固化的思维判断模式。
自我只有一个宣言,那就是“全世界我是中心”。
自我是“封闭的自己”,是“自以为是的自己”,是由过去的记忆、判断和比较、以及内在条条框框塑造的自己。
记忆,由过去的记忆和知识、经验形成的“思想”、“观点”、“看法”,由自己的过去形成的“个性”,从自我出发的“我以为”“我应该”,都是对自己的束缚,都是给真实的自己筑起的高墙。
活在过去是安全的,因为过去代表已知,好比从公司走回家,这条走了千百遍的路,不需要太多觉察和思考;活在头脑里是安全的,因为头脑里有对错,活在头脑里比较不容易犯错;活在个性和“应该”里是安全的,因为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去坚守自我,去要求自己和别人。
臣服于当下,就是让这个过去、记忆里的、头脑里的“自己”臣服于那个不执着的自由的“自己”(真我)。
真正的“臣服于当下”,是臣服于自己所处的“当下”。
当下是什么?当下没有我,当下没有记忆,当下没有执着,当下没有期待,当下只有真相,当下有神灵的喃喃细语,当下有真、善、美。
你可曾注视一棵树,你可曾真正“看”一座山。
你可曾在某个当下仅仅是“注视”他们?没有记忆,没有对比,没有思考它记忆和知识系统里的什么树,没有去联想这座山像少女还是笔架。
这就是当下,没有记忆,也没有“我”,没有执
着和目的,没有野心和比较的当下。
只有彻底地放下与臣服,才会有真正的发现。
彻底的放下过去,就是放下过去的经历、过去的伤害、过去的成就、过去的一切,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
彻底的放下自我,因为自我是过去的产物,自我是记忆、是判断、是比较、是自己的牢笼,自我是执着,自我是封闭。
有自我就有对错,有自我就有偏执,有自我就有分裂,有自我就有混乱。
彻底地放下过去,才能真正的活在当下;彻底地放下自我,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才会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发现内在与外在的秩序,发现“未知的自己”,最值得你去活的那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