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画之脱俗

合集下载

试析石涛《画语录》中“远尘”与“脱俗”章的美学观点

试析石涛《画语录》中“远尘”与“脱俗”章的美学观点

石 涛对 “ 自我 ”的 彰显 极为 重视 ,他说 道 “ 古 人之 须眉 不 能
古人 须 眉 ” 的态 度 ,却 并 未拒 绝 心 态 、 氛 围 。因 此 《 画语录》将 “ 远 尘 ”章 置 于 “ 脱 俗 ”章 之 长 我 面 目”,只 摆 明 了 自己对 “

前 ,在 “ 远尘 ”中 首先 阐 明 了 自身 的两 个层 次 :一 是 涉及 社 会生 和 否 定 。 “ 古人 ”即是 传统 ,他 不 一味 推 崇而倾 向于在 一 定程 度
自己 的艺 术造 诣 ,达 到 更 高 的艺 术境 界 。两 章连 贯 起 来看 ,就 能 法 是对 画法 的一 种观 念 ,一 种别 样 的解 读 ,而 非刻 意设 计 或规 定
发现 石 涛 写就 这两 章 内容并 非 全然 是 “ 随性 之笔 ”,其 中有着 极 好 的某 种 固定 的模 式 。石 涛 在~ 画法 中融入 他对 “自由”状 态 的 严 谨 的 逻 辑思 维和 最 明 白的绘 画理 法 。 先阐 述 了外 物对 人 的 种种 追 求 ,希冀 心灵 、感 知 的 自由必 为他迎 来绘 画 实践 的 自由。 影 响 :如 与人 交往 中遇 见一 无 是 处不 擅 一技 的俗 人 , 或是 面 对名 利 、地 位这 些 不可 避 免 的物 质 考验 ,对 这些 经 历 的回 应能 在 不 同 二 、石 涛 的 “ 出世 ”与 “ 入 世 ”及 创作 态度 解析
“ 远尘 ” “ 脱 俗 ”分别 是 《 画 语 录 》 中的第 十 五 、十 六章 ,
在 内容 上有 相 通之 处 ,在 特 定 语言 环境 中甚 至表 述 了 同一 理念 。
“ 远 尘 ” 中提 到 影 响艺 术家 进 入 自由状 态 的 原 因 :一是 物 质利 益 对 山水 间 自然 的用 心 体悟 进 而实 现 自身 绘画 意 图 。石 涛 从事 中国 悟 ”的感 受 绝不 同于 对 艺术 家 精神 状态 的束 缚 这 可 以衍 生 出多 种 问题 ,如 名 利 、俗 古 代绘 画创 作 ,又 日 日与佛 经打 交道 ,对 “ 画语 录》 中 的每 一章 都 隐射 禅宗 对石 涛 的影 响 ,简而 人 的交 往 会造 成 劳心 的 情况 ,使 画家 缺 乏精 神和 人 格独 立 , 面临 普 通人 。 《 一 画 ”法也 意 在 “ 无 画 ”的境 地 ,这 无 疑 是石 涛 极力 避 免 的 ;在 艺 术 交往 、 艺术 言 之就 是 他 一味 强调 、 尊重 感受 。他 不 断提 到 “ 借 此表 达 自己 的独特 感 受 ;其艺 术感 受 与前 人 笔下 的意 图截 然 不 创 作方 面 他有 着 绝对 的至纯 倾 向。二 是 画家 不应 受 物 质和 他 人消 极影 响 的 束缚 。如果 画 家 自身 囿 于技 术性 笔 墨技 法 或 是只 机械 模 同, 画法 更是 异 于前 人 的成 法与 程式 。每一 个美 学命 题 在其 他 章 仿 自然 ,就会 偏 离 艺术 创作 的本质 ,陷 入工 巧 ,创 作 无法 自 由, 更遑 论达 到 至 高至 纯 的艺术 境 界 。 节 里又 一 再提 起 ,总 不 离开 一个 自我 肯 定 的范 畴 。 “ 夫 画者 ,从 于 心 者也 。 ” “ 不任 于 山 ……是 有其 资 者也 。”他 的 自我 肯定 需

董其昌论画全文及释文 -回复

董其昌论画全文及释文 -回复

董其昌论画全文及释文-回复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敬亭,号东篱,山东历城县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董其昌是明朝晚期著名的文人画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面对才情与事业并重的全面发展的学者。

董其昌为明代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他在《画品辑存》一书中,详细记录了明代画家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纪实文献,对后世的绘画史和鉴赏史贡献巨大。

《董其昌论画》是董其昌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本文将就《董其昌论画》文中的主题、内容和价值进行阐述和解读。

一、主题:《董其昌论画》主要讨论的是绘画的意义、境界和技艺。

董其昌运用自身对绘画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了他的绘画理念和审美观点,力图探讨绘画的内在价值和表现手法。

二、内容:《董其昌论画》由二十六篇组成,内容包括艺术观念、画法、笔墨技巧、用色原则等诸多方面。

其中,董其昌详细说明了他对传统绘画技法和画风的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创新思想。

在艺术观念方面,董其昌强调绘画应该追求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真实表达,主张画家要有真实的感受并通过艺术形式去表现。

他还提到了绘画的技法应该“意境脱俗,境随趣应”,即绘画要有超越物质世界的情感层面,同时要符合作品的主题和氛围。

在画法和笔墨技巧方面,董其昌强调传统技法的重要性,并提出"墨石重临"的观点,主张画家应该研习并运用古代名家的笔墨技巧。

他认为,通过吸取古人的经验和智慧,才能达到高超的境界。

在用色原则方面,董其昌重视色彩的表现力,强调用色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和艺术需要。

他对传统的色彩运用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了以形制色,不固定色彩的观点。

三、价值:《董其昌论画》对于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对明代画院的组织和画家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董其昌提出的许多理念和技法,使得画院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更加完善,为后来的画派和画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其次,《董其昌论画》的出现,使得中国绘画理论从以前的散见成篇逐渐走向了体系化和系统化,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体系和理论体系。

解读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解读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解读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童邻”摘要:苏轼(1037——1101),字⼦瞻,号东坡居⼠,谥号⽂忠,四川眉⼭⼈。

是宋代伟 摘要:⼤的⽂学家、画家和书法家,他的艺术思想更是⼴泛流传,他⾸次提出了⼠⼈画的概念,对中国⽂⼈画的兴起与发展影响及其深远,他的“论画以形似,见与⼉童邻”的艺术观点 对⼀直成为中国古代⽂⼈画创作、欣赏和批评的理论依据。

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欣赏与批评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本⽂将对其深刻内涵作较为全⾯的解读。

关键词:⼠⼈画、诗画⼀律、萧疏淡泊、画外意、常理关键词:⼠⼈画、诗画⼀律、萧疏淡泊、画外意、常理⼀、“论画以形似,见与⼉童邻”出处 ⼀、 (1)“论画以形似,见与⼉童邻”出⾃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原⽂是:“论画以形似,见与⼉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知诗⼈。

诗画本⼀律,天⼯与清新。

边鸾雀写⽣,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点红,解寄⽆边春!瘦⽵如幽⼈,幽花如处⼥。

低昂枝上雀,摇荡花间⾬。

双翎决将起,众叶纷⾃举。

可怜采花蜂,清蜜寄两股。

若⼈富天巧,春⾊⼊毫楮。

悬知君能诗,寄声求妙语。

”(1) 苏东坡在第⼀⾸诗中明确提出⾃⼰对绘画的见解,他认为作为欣赏者在品评绘画作品如果只以形似论画,那真是⼉童的见识了。

就如写诗,如果写的内容只是对现实事物的描述,那肯定不是⾼明的诗⼈所为。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论画不以形似为其欣赏标准呢?苏轼认为应该和欣赏诗⼀样,“诗画本⼀律,天⼯与清新”。

应该看其是否清新⾃然。

他认为王主簿的折枝花卉具有清新、⾃然、疏澹、精⽓匀和之美,甚⾄在他的眼中这样的画⽐花鸟画名家边鸾与赵昌的画要画得好。

并且赞叹“谁⾔⼀点红,解寄天边春!”。

想不到那⼀点⼉红⾊春花会寄托着⽆边的春⾊。

第⼆⾸,苏轼同样以他论画不以形似的观点对另⼀幅花鸟作品进⾏了欣赏。

在他的眼中“瘦⽵如幽⼈,幽花如处⼥。

”将画中的物赋予了⼈的灵性与⽓质。

并在诗中再次提出“天巧”这与第⼀⾸中“天⼯”意思相同,即⾃然天成。

石涛的一画论原文

石涛的一画论原文

石涛的一画论原文1700年,著名的《画语录》完成了。

全书共分十八章:第一章最为重要,石涛在法自我立和绘画“从于心者”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画”作为绘画的本体论;第二章“了法”,意为从法度或方法中解放;第三章强调“变化”,响应并吸收了晚明反复古主义和个性主义的思想;第四章“尊受”,再次突出并强调了重视心源在绘画中的创造性作用;从第五章到第十四章,石涛开始就具体的创作问题和方法问题展开了讨论。

在这些篇章中,石涛分析了山水的结构,提出可以使天地万物气韵生动的要则,描述了他的用笔系统与构图法则,解析了自然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远尘》与《脱俗》则涉及了关于绘画创作中的心态修养问题。

他特别强调了“思”的重要性;第十七章《兼字》,主要论述书画同一的观念;第十八章《资任》可以说是书中最重要的一章之一,然而“任”字的含义和他的“一画”一样使人费解,莫明其义。

总而言之,石涛的《画语录》是自北宋以来中国绘画理论中既完整又深刻的一部著作,虽然人们对他的“一画”的确切的含义是什么现在也没有最终弄清楚。

但尽管如此,从理论上说,他对中国画论及美学的贡献是太大了。

这不仅是艺术实践者的创作理论,而且也是精通儒、道、佛禅的哲言。

我们先把他整篇《画语录》中涉及到“一画”的文字引在下面,来看他的“一画”倒底是指什么:太古无法,太朴不散。

太朴一散而法立矣。

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未能深入其理,曲得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

行远登高,悉起肤寸。

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亿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而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

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

信手一挥,山川、人物、鸟兽、草木、池榭、楼台,取其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显露隐含,人不见其画之成,画不违其心之用。

论米芾《画史》的绘画审美观

论米芾《画史》的绘画审美观

论米芾《画史》的绘画审美观作者:龚剑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年第01期摘要:米芾在其学术著作《画史》中体现了他的绘画审美观:提倡脱俗,风格上既有创新,又存古意,画面要平淡清幽,布局要天真自然,用笔要枯老劲硬,并要注意到画作适合场所、欣赏者的意趣问题;对画家古今并重,但张扬自我的意识无时不在;注重绘画之劝俗佐世的社会功能作用,兼重画家人品高下;注重画作的装禙技法及用材、展览、收藏等,所提方案切实可行。

关键词:米芾;《画史》;绘画理论;审美观中图分类号:J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18)01-0096-国际DOI编码:米芾是理论与实践兼擅的书画家。

其主要成就在书法方面,其画作流传于世则极为罕见。

现存文献中可考见历代著录米芾画作约有五十余图,但多已不传于世,其中真伪亦难辨别。

据记载,米芾画的主要题材是山水、人物,还有少数花鸟、植物、器皿之类。

在技法风格上,米芾与其子米友仁以开创“米点山水”而彪炳画史。

米芾关于绘画的学术著作现存有《画史》一书。

此书处处流露了米芾的审美观,其特立独行、个性鲜明的特点流露无遗。

一、提倡脱俗,兼量长短米芾判断画作优劣的依据之一是不俗,在其《画史》中,多次批评画作之俗:滕昌祐、边鸾、徐熙、徐崇嗣花,皆如生;黄筌惟莲差胜,虽富艳,皆俗。

王端学关仝人物,益入俗。

傅古龙如蜈蚣,董羽龙如鱼。

米芾将众多名家画列为俗的理由多不在于技法好坏,如言黄筌之俗原因之一是“富艳”;米芾此书曾讥笑“关仝人物俗”,则学关仝画法的王端就更俗了;他还批评说李成“多巧”,“关中小孟”、武宗元又亦步亦趋地学吴道子画等,皆是俗。

这是其“破”的一面,则其所“立”自然是不俗。

如何才能不俗?米芾有数段评论:赵叔盎家旧有《出蛰图》,江南画,鱼虾相随,山石林木人物如董源,龙不俗,佳作也,是龙吞珠图。

孙知微作星辰,多奇异,不类人间所传,信异人也。

然是逸格,造次而成,平淡而生动,虽清拔,笔皆不凡,学者莫及,然自有瑰古圆劲之气。

宋画审美理念

宋画审美理念

宋画审美理念
宋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现了精湛的技艺,更体现了深邃的审美理念。

宋画的审美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意境之美:宋画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意境。

画家们通过简练的线条、淡雅的色彩,以及留白的手法,营造出清新脱俗、意蕴深远的艺术境界。

这种追求意境美的理念,影响了后世绘画的发展。

2.气韵生动:宋画强调“气韵生动”的美学追求,即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表现生命的力量和动态的美。

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宋画都追求一种生动活泼、自然和谐的气韵。

3.自然和谐:宋画在表现自然景观时,注重山水之间的和谐统一,人景关系的和谐共生。

画家们在作品中传达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对和谐境界的追求。

4.笔墨韵味:宋画讲究笔墨的变化和韵味,画家们通过不同的笔触和墨色,表现出事物的质感、空间感和时间感。

笔墨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5.文人精神:宋画与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

许多画家同时也是诗人、书法家和文人,他们的画作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哲学思考,反映出文人对道德、哲理的探究和对美的事物的执着追求。

6.审美多样性:宋代绘画的审美是多元的,既有雄浑壮丽的山水,也有精致细腻的花鸟;既有庄重的人物画像,也有幽默的生活场景。

这种多样性体现了宋代社会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

7.创新与传承:宋代画家在传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审美风格。

这种创新精神使得宋画能够不断发展和进步。

宋画的审美理念深刻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文化精神和哲学思想,它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形容绘画作品

形容绘画作品

形容绘画作品
1.素描线描画:
线条流畅、线条变化丰富、运笔时快时慢、明暗关系清晰、塑造的形体优美、空间层次分明、三角形稳定构图、线条刚柔相济
2.水墨画:
悠远、清新、脱俗、江南烟雨、云雾缭绕、时现谜影、动感水墨、构图巧妙
3.油画:
色彩丰富、色调幽暗、色调柔和、对比强烈、肌理感十足、节奏明快、古典韵律
4.风景类动植物画:
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形似神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身临其境、置身其中
5.形容艺术家:构思独特匠心独运很高的艺术造诣观察入微眼光独到超群绝伦具有艺术的灵魂
句子:
1、很直爽,运笔大胆流畅,一点也不缩手,体现出你的童真稚趣,若再加点耐心定会更棒。

2、布局饱满,色彩鲜艳,想象丰富,兴趣很高,很乐意画。

3、每一次作画都很认真,进步很大,无论在造型还是色彩上都有很大提高。

4、作画能力强,色彩艳丽,不受约束,画面妙趣橫生,富有绘画激情。

5、线条大胆流畅,色彩鲜艳,构图完整,画面丰富,有一定的绘画天赋。

6、从你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你是-个细心、爱干净的小女孩。

每次看到你认真、仔细地画画涂颜色,真让老师喜欢。

7、有一定的绘画能力,每次都很不错。

构思新颖,想象丰富,大胆流畅的运笔,体现出你的自信心。

8、细腻、小巧的你在作画中体现出你的灵气,在每一-次细心绘画涂色中展现了你求知的渴望,真棒!
9、在成功的路上既要有细心,也要有耐心、信心。

绘画也是如此,要对自己有信心,老师对你也有信心。

10、美术就是一种快乐的游戏,不要有太多的顾虑,大胆去画吧,绘出你心中最美的图画。

中国画格调的“雅”“俗”之分

中国画格调的“雅”“俗”之分

中国画格调的“雅”“俗”之分作者:付熙云来源:《美术界》2013年第04期雅与俗,是对立的、从属于格调范畴的两个方面。

“作画之病者众矣,惟俗病最大”。

可见,从绘画的角度看,画的格调是至关重要的。

雅与俗的消长表现出格调上本质的差异。

有修养与品格的人,对于低俗的事物是不屑的。

由于它根植于人的心性之中,和人的本性共融,因此,又是素质的间接体现。

黄庭坚在《豫章黄先生文集》中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它并不能够因画家技巧的修炼与年龄的增长而使之改善,更不会因为身份地位的改变而变化。

在对中国画的品评历史中,到底什么样算雅,什么样是俗,标准又是什么呢?既然俗病难医,那画家又该如何去规避与克服,使自己的作品雅逸而离俗呢?一、中国画雅俗观念的由来雅与俗的分野,大约出现在奴隶社会时期的贵族与平民之间。

当时的雅,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规范。

《荀子·王制》中就有:“使俗邪音,不敢乱雅。

”俗是指当时不懂规矩的平庸之人,也就是平民百姓。

由于统治者的特权与条件,能受到较好的教育与熏陶,认知高出一般的人,在他们看来,自己是高尚的、文明的、知礼仪的人,是雅的;而贫民百姓则是俗鄙愚昧的俗人了。

随着社会发展,由于文人的介入,致使雅与俗的内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把那些追求功名利禄、市侩、目光短浅的一般见识者,都称为“俗”。

而那些追求远大、品德高尚、学问深厚、豁达明智的人士才可以称“雅”。

这样,雅的内涵就发展为文人逸士的代名词了。

《文选》序中有:“美中而诔发,图像而赞兴”,继而,到魏晋时期借品藻之风衍为品鉴。

这时,诗品、画品、书品迭出。

而绘画的发展,则与诗词、书法等艺术追求高品位息息相关。

南齐谢赫在《画品》中说:“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

……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

”在他看来,画的高下,首在品格。

而传统绘画中的“雅”、“俗”,实际上就是品鉴之风的延续。

二、中国画格调的雅俗之分在文人眼里,如果眼界不高,识见不明,则不足以言画、论书;而俗则不入品鉴。

快意斋论画

快意斋论画
之境则油然生于笔下。
商 墨

£ 二
: l 秆 Fra bibliotek暑 即 中 ;
曩 亏

’ . ■

害 ,

: 网 瞻
口 .
. , r



■ 一
/ |


: j } ; 褥 咕 . , 形 乞 / 一 高 f
广
‘ ,
差 困
譬 事
. z .




’ ‘,



0 嚏 乏
. z .

. ,


L _




’- ・
统 及
别 倘










孵 、 葡
中自窗酉 ・ 々家论道
( ’ ¨I Nt S t I J 、 f N¨ N G ( 、 ^ 1 I 1 ( T R , 、 J , } f y
快意斋论 画
举凡笔墨之技巧, 乃作画之必备。 常言呕心沥血, 并非奖誉之词 , 乃是浸润技巧之状态, 不外乎勤苦之相。 掌握技巧而后超乎 技巧, 由技进乎道, 即中国文化之高境界。 大滁子所谓呕血十斗, 不如啮雪一团, 道 出中国文化人之精神追求。 心中高旷澄明, 虚空


: =
O - e
髫 薹 f . z , 乃 『 = 一
/ 、 . ,. ‘ l
- 2 豸

形容古代清纯美人的段落

形容古代清纯美人的段落

形容古代清纯美人的段落古时,有一位美女,仿佛是江南水乡孕育的瑰宝。

她的眉如新月,含着几许温柔,灵动而清秀;她的眼眸宛如秋水,深邃而明亮,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她的嘴唇如花瓣般柔软,微微上翘,散发着迷人的微笑。

在绿竹青翠的背景下,她身着粉色丝绸长裙,肩若削成,腰如约素,款款走来,如诗如画。

一身华丽的古装,那位美人儿在阳光下显得更加娇美动人,她那晶莹剔透的肌肤,如同初冬的雪,纯净无暇。

一对黑曜石般的眼眸,顾盼生辉,每一个微小的动作都透露出她的优雅和端庄。

月色朦胧照铜镜,映出古韵美人的容颜。

她的轮廓如同细笔画出,温婉而优雅,一双丹凤眼中流露出聪慧狡黠的光芒。

嘴角微扬,梨涡浅笑,更显得亲切可人。

乌黑的秀发被精心梳理成云髻,优雅地垂在肩膀上,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

她的美,宛如那静默的古井无波,不论岁月如何流转,都难以撼动。

那古装美人的头发精致打理,身穿翠绿长裙,委婉如流水。

细嫩的肌肤在细腻的翠色映衬下,更显得吹弹可破。

她的笑容婉转悠扬,若隐若现,让人有一种欲语还休的娇羞感。

古代女子那清纯可人的形象,如同山间清澈的泉水,令人心旷神怡。

淡妆轻抹待日出,窗前书案上墨痕。

她是那古色古香中的一抹亮色,如同清晨的阳光,清新而宁静。

她的眉如远山,含蓄而悠远,一双明眸清澈如湖,映照着晨曦微光的倒影。

朱唇轻抿,不施脂粉,却自然妩媚。

在古琴的余音中,她颔首低眉,黑发如瀑,披落在肩头,如诗如画。

身穿一袭素锦宫衣,外披水蓝色轻纱,微风吹过,轻纱飞舞,整个人散发出淡淡灵气。

三千青丝被挽成一个简单的碧落髻,将一支清雅的梅花簪子戴上,只身一人向御花园走去,看着前面缓缓而来的宸妃。

那古代女子容颜绝美,皮肤白皙如玉,眉毛细如蚕丝,唇瓣上的一点朱红,如宝石般晶莹,月光映照下,眼神明灭不定,更增一份神秘魅力。

古代女子,眉若弯月,清眸璀璨,如湖水般深邃,像是蕴含着万千星辰的秘密。

双唇点绛,如樱花盛放,恰似流落人间的仙女。

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她的美,恰似那精雕细琢的玉兰花,高洁而清雅。

石涛绘画思想中的去俗论

石涛绘画思想中的去俗论
论 。如 , 剑 华 先 生 认 为 石 涛 “ 哲 学 思 想 方 面 , 家 、 家 以 俞 在 儒 道
石涛寓京画名渐响 , 然而他 人仕 的愿 望却落 了空 , 康熙三十 于

及佛 教的思想 , 都受 有很大影 响。而且将 这三 种思 想混合 起
来 , 难 分 清 楚 。 ① 其 原 因 , 世 清 先 生 认 为 , 涛 “ 期 生 很 ”究 汪 石 长
思想 为指导 , 当他们失意归隐时 , 便转而尊奉道 家隐遁避 世 的 主 张 , 以 儒 、 两 家 思 想 , 众 多 士人 的 世 界 观 、 生 观 影 响 所 道 对 人
最为深远 。
① 周 积寅编《 俞剑华美术论文选) 山东美术 出版社, 8 , 1 6年版, 9
第 2 3页 。 5
俗 观 的 影 响 等 四 个 方 面入 手 , 探 讨 这 一 绘 画 思 想 。 来
关 键 词 : 涛 ; 俗 思 想 ; 尘 ; 俗 ; 俗 论 石 雅 远 脱 去
中 图 分 类 号 :2 3 JO 文献标 识码 : A
Th e De—v l a ia i n i s o Pantng I a — u g rz to n m Ta i i de s
画论著作之 一, 远尘”、脱俗 ” 列“ “ 二章 , 表明了石 涛倡雅贬 俗
的立 场 , 重 要 的 是 明确 指 出 了 如何 避 俗 的 关 更 之处。 “ ” “ ” 历 代 画 论 中 不 断 探 讨 的 一对 重 要 范 畴 , 雅 与 俗 是 在
印象 , 以至五年后 , 熙第二 次南 巡至扬 州 , 康 石涛在平 山堂又 一、源自石 涛雅 俗 思想 的根 源
博 尔都 的交往尤 为频繁 , 氏善诗画 , 博 也收藏 有不少古书 画精 品, 石涛为他画 了多幅 画, 并和王 原祁合作 《 竹石图》 送他 , 博 尔都 也为石 涛的画题字 , 石涛还在其 家中饱览 许多宋元真迹 。

历代名画记 片段 翻译

历代名画记 片段 翻译

《历代名画记》片段翻译叙画之兴废叙画之源流论画六法原文:叙画之兴废图画之妙,爰自秦汉,可得而记。

降于魏晋,代不乏贤。

洎乎南北,哲匠间出。

曹、卫、顾、陆,擅重价于前;董、展、孙、杨,垂妙迹于后。

张、郑两家,高步于隋室;大安兄弟,首冠于皇朝。

此盖尤所烜赫也。

世俗知尚者,其馀英妙,今亦殚论。

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汉明雅好丹青,别开画室。

又创立鸿都学,以积奇艺,天下之艺云集。

及董卓之乱,山阳西迁,图画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馀乘。

遇雨道艰,半皆遗弃。

魏晋之代固多藏蓄,胡寇入洛,一时焚烧。

宋、齐、梁、陈之君,雅有好尚。

晋遭刘曜,多所毁散。

重以桓玄,性贪好奇,天下法书名画,必使归已。

及玄篡逆,晋府真迹,玄尽得之。

何法盛《晋中兴书》云:“刘牢之遣子敬宣诣玄请降。

玄大喜,陈书画共观之。

玄败,宋高祖先使臧喜入宫载焉。

”南齐高帝科其尤精者,录古来名笔,不以远近为次,但以优劣为差。

自陆探微至范惟贤,四十二人为四十二等、二十七秩、三百四十八卷。

听政之馀,旦夕披玩。

梁武帝尤加宝异,仍更搜葺。

元帝雅有才艺,自善丹青。

古之珍奇,充牣内府。

侯景之乱,太子纲数梦秦皇更欲焚天下书。

既而内府图画数百函,果为景所焚也。

及景之平,所有画皆载入江陵,为西魏将于谨所陷。

元帝将降,乃聚名画、法书及典籍二十四万卷,遣后閤人高善宝焚之。

帝欲投火俱焚,宫嫔牵衣得免。

吴越宝剑并将斫柱令折,乃叹曰:“萧世诚遂至于此,儒雅之道今夜穷矣。

”于谨等于煨烬之中,收其书画四千馀轴,归于长安。

故颜之推《观我生赋》云:“人民百万而囚虏,书史千两而烟扬,史籍已来,未之有也!溥天之下,斯文尽丧。

”陈天嘉中,陈主肆意搜求,所得不少。

及隋平陈,命元师记室参军裴矩、高频收之,得八百余卷。

隋帝于东京观文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自古法书;西曰“宝迹台”,收自古名画。

炀帝东幸扬州,尽将随驾;中道船覆,太半沦弃。

炀帝崩,并归宇文化及。

至聊城,为窦建德所取。

留东都者,为王世充所取。

描写画作的句子

描写画作的句子

描写画作的句子
1.书画作品如一抹清风拂过心头,让我感受到一种无法言喻的美妙。

2.墨香纸韵流淌在指尖,每一笔每一画都跃动着艺术的生命。

3.每个人的工作,不管是文学音乐美术建筑还是其他工作,都是自己的一幅画像。

4.这幅画的色彩斑斓,犹如一幅丰富多彩的梦境。

5.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6.很快就被他空灵禅意的绘画和脱俗清新的诗句所吸引。

7.赏画,如看美人。

其神韵骨相,有露其表
者,有隐于其里者。

8.这幅画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国画中的雅俗之说

国画中的雅俗之说

在欣赏一幅国画时候,常常听到人说“俗气”、“匠气”等语,这属于雅和俗的理论。

在古画论里例如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书中,有“画忌六气”之说。

六气究竟是哪六气呢?一是俗气如同村女涂脂,着上花衣花裤,见了令人作呕,也叫做庸俗气。

二是匠气也叫作市井气,没有笔法墨法,虽工细但无力无韵,如工艺品的画面非常甜俗。

三是火气也叫作霸悍气,用笔剑拔弩张,似乎苍老,习气纵横,着色艳丽。

四是草气就是草率气,急躁求成,油滑草率,笔墨漂浮,粗而不雅。

五是闺阁气即线条软弱,骨力全无,如妇女描花。

六是蹴黑气,即污胀气,不知理法,无知妄作,远近不分,层次不明。

总而言之,均为“俗气”。

按新的含义,都是从审美条件出发的,犯了六气的,最低限度格调不高。

《学画浅说》里说:“笔墨间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

滞则不生,市则多俗,俗尤不可染。

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气上升,市俗气下降,学者慎之。

”“俗”同“雅”是相对的。

古画论里,反对俗的同时就提倡“雅”。

下面先看看有几种雅:一、高雅古淡天真,毫无色相二、典雅布局有法,行笔有本,有变化而不离规矩三、隽雅平原疏木,远岫寒沙,笔墨无多,其味无穷四、和雅神恬气静,躁妄之气,见之顿消五、大雅、集前贤各家之长,自成风度郑玄《周礼注》:“雅,正也。

”文人画论中的所谓“雅”,涉及到画家的艺术风格,并反映画家的思想、意境与审美标准。

当年在法国沙龙,徐悲鸿获了奖,老师达昂对他说:我教学生不是为了获奖,我要学生做大事。

要有自己的东西,而不是去迎合某种东西。

迎合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俗气。

所谓“雅”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有人多题几个字,觉得很了不起,自以为很有文化。

画家要靠画来讲话,不是随便题几个字就有古意。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对“俗”字的含义,我们仅指“庸俗”而言,绝不指“世俗”,更不指“通俗”。

如果平凡的、常见的事情就是俗气的,那吃饭最俗,是俗不可耐了。

但吃饭又大有学问,吃饭中有文化。

得国画大写意之精髓 开陶瓷纯艺术之先河——品读著名画家刘玉范先生书画、陶瓷艺术

得国画大写意之精髓 开陶瓷纯艺术之先河——品读著名画家刘玉范先生书画、陶瓷艺术
国画大师崔子范先生1985年将刘玉范收为入室弟 子。崔老看到刘玉范的国画艺术时,犹如发现艺术的新 大陆,认为其是一位可造就的栋梁之才。崔子范是一位 天才型国画大师,其人的从艺之路与众不同,他是弃政 从艺,由国务院城市勘察局局长的位置主动要求到北京 画院当党委书记和副院长,他将画作拿给齐白石先生指 导时,齐白石为之眼前一亮,大加赞赏,称之为真正的 大写意,鼓励他按照自己的风格画。崔老立志于中国画 的改革创新,他把刘玉范收为入室弟子,就是希望他在
国画长卷《百鸡图》局部
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年第4期 总第146期
刘玉范·
究探索绘画技巧,更注重文化与理论修养;不仅观察自 然生活,更体验社会生活;不仅学习传统,苦练功力, 更注重创新,自成风格。日复一日,日积月累,艰难困 苦,玉汝于成,终于取得了卓著成绩,在国画界冰山凸 现。其艺术作品与简历入编《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 第二卷、《中华万岁书画金石家大辞典》一二卷、《20 世纪国际美术精品荟萃》、《国际美术精作博览》、 《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名 典》、《中国当代美术家汉英词典》、《中华古今书画 家词典》、《中国书画名家题鉴大典》、《世界当代 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世界艺术家大辞典》、《世 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世界美术家传》、《中 国当代名人录》、《世界名人录》等辞书大典。巨幅国 画《四君子图》陈列于日本综合文化会馆,日本“每日 新闻”作了专题报道,曾于北京、台湾高雄、青岛等地 多次举办个展和联展,部分作品已被北京人民大会堂、 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北京炎黄艺术馆、蒲松龄纪念 馆、吴昌硕艺术馆和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的名人收藏。 2001年至2003年中央电视一台、四台、十台分别对刘玉 范艺术成就进行了多次报道。

国画名家发言稿范文

国画名家发言稿范文

国画名家发言稿范文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国画的看法和体会,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历经千年的沉淀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仅是一种绘画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国画强调的是意境和神韵,与西方的油画相比,国画更加注重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在创作过程中,画家们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形象的表现,通过笔墨的运用,将内心的情感和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绘画技巧。

国画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它的构图简洁而富有变化,线条流畅而有力,色彩鲜明而和谐。

国画的审美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视觉上,更体现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中。

中国画中的“山水画”以其壮丽的景色和深远的空间感,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花鸟画”则以其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形态,展现了生命的活力和美好。

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魅力。

国画也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我想说的是,国画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作为艺术家,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将国画推向更高的艺术境界;作为观众,我们要学会欣赏和理解国画,感受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国画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让它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谢谢大家!国画名家发言稿范文(1)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有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国画的美学内涵与价值。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想谈谈国画的美学特点,国画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注重追求自然、真实、简约的意境。

国画讲究留白、虚实相生,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笔墨运用,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清雅脱俗的美感。

形容女子超凡脱俗有仙气的句子大全

形容女子超凡脱俗有仙气的句子大全

形容女子超凡脱俗有仙气的句子大全形容女子超凡脱俗有仙气的句子大全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句子吧,根据句子的语气用途不同,句子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

你所见过的句子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容女子超凡脱俗有仙气的句子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形容女子超凡脱俗有仙气的句子 11、雪花如花飘落,不如说是仙女下凡,她们舞着高贵的身子,托着深深的寒意,飞出了天空的银幕。

2、暮云拈花倦霓裳,无语别院倚西楼。

3、迎春花,它的色彩没有玫瑰娇艳,它的芳香没有牡丹浓郁,可它不畏严寒,第一个用生命向人们报告了春天的来临。

4、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枝头二月初。

5、那女子容色绝美,欣长苗条,垂首燕尾形的发簪,优美的娇躯玉体,身着浅绿色的罗衣长褂,在烛光散射下熠熠生辉,弥漫着仙气,淡然自若,清逸脱俗,犹如不食烟火,天界下凡的美丽仙女。

6、在人流中,我一眼就发现了你。

我不敢说你是她们中最漂亮的一个,可是我敢说,你是她们中最出色的一个。

那欣长健美的身材,优雅迷人的风度,尤其是那一头乌亮的秀发,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

7、他那双圆溜溜的大眼睛,一眨一眨的,透出一股伶俐。

漂亮的不得了。

8、轻罗小扇白兰花,纤腰玉带舞天纱。

疑是仙女下凡来,回眸一笑胜星华。

9、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邻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10、全部的那些那些,是不是也只是烟花盛放一刹时的斑斓。

11、佳人晓起出兰房,折来对镜比红装。

12、芳容丽质更妖娆,秋水精神瑞雪标。

13、兰芷慧心,容色绝美,有着像瀑布一样泻在肩头的发丝,蝴蝶式的发簪,映合着粉红色的衣裙,在烛光下泛着星光,像一位美丽的蝴蝶仙子。

14、其实,我最先认识你是在照片上。

照片上的你托腮凝眸,若有所思。

那份温柔那份美感那份妩媚,使我久久难以忘怀。

15、鬓珠作衬,乃具双目如星复作月,脂窗粉塌能鉴人。

略有妖意,未见媚态,妩然一段风姿,谈笑间,唯少世间礼态。

断绝代风华无处觅,唯纤风投影落如尘。

试谈黄庭坚脱“俗”的画论观

试谈黄庭坚脱“俗”的画论观

试谈黄庭坚脱“俗”的画论观发布时间:2021-12-31T06:16:02.61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5卷22期作者:李卓璇[导读] 宋代诗书画艺术非常繁荣,出现了许多诗书画都兼通的诗人,黄庭坚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李卓璇(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摘要:宋代诗书画艺术非常繁荣,出现了许多诗书画都兼通的诗人,黄庭坚就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本文试对黄庭坚脱“俗”的画论观进行阐释,管窥宋代文人画的审美倾向。

关键词:画论;黄庭坚;题画诗;脱“俗”一、脱“俗”的画论观的来源黄庭坚“脱俗”理论的形成是当时现实的迫切需要,即宋人急于突破创作困境,纠正浮夸的形式主义。

毫无疑问,唐代艺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何走出创作困境,如何突破现有模式,成为宋代创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一味继承唐朝遗风,不灵活地“照搬旧作”,就会一成不变,进入创作的死胡同。

宋人欣然接受了这一挑战。

他们反复强调向古人学习、创新、提炼技法,注重古人看不到的东西,期望“自成一家”。

可以说,宋人追求“平淡”,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去俗”。

反之,“去俗”说的提倡也促进了平淡美理想的形成,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成就。

“平淡”作为一种审美理想,具有多种风格和特点,“平淡”是与“去俗”观念互为表里的。

这种尊“平淡”而“去俗”的观念,成为文人士大夫心中规定自己言行的尺度,自觉地践行于传统诗文、书法、绘画、园林等文化艺术活动与日常生活之中。

因而,宋代很多文人往往集诗人、画家、书法家等众多符号于一身。

正是这种博学,客观上造成他们在创作上强调学问与“不俗”的密切关系。

二是促进了文人阶层对世俗享受的追求,形成了文人世俗化的审美倾向。

但他们始终试图遵守封建政治、宗教规定的伦理,严格遵守高雅低俗的伟大保卫。

这些文人不仅有助天下的优雅和责任,而且有追求名利的共同根源;它不仅追求精神层面的优雅与独立,而且不拒俗世的平常生活。

黄庭坚画论“去俗”说也受到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倪瓒画中的无人之境

倪瓒画中的无人之境

倪瓒画中的无人之境作者:甘郁雯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11期摘要:倪瓒,元代著名画家,“元四家”之一,以高逸随性、平淡天真的绘画作品享誉画坛。

倪瓒不喜画人物,作品中极少出现带有点景人物的山水。

他舍弃对现实世界的记录,惯用简单的景物、程式化的构图表现远离俗世的无人之境。

倪瓒用他的画笔诠释着他的人生态度。

本文从倪瓒生活的时代背景与传世作品两个方面出发,探究与分析倪瓒画中的无人之境。

关键词:无人之境;倪瓒;一河两岸;逸气山水画自唐代独立成科,此后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有关画面物体布局、表现、取舍的作画理论也层出不穷。

“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水无波”逐渐成为山水画的通用准则。

山水本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后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

在山水绘画中,画家也会选择放置一个或多个人物于画面的恰当位置,以增添生活气息,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画面。

山水画可以有人,也可以无人。

作为“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便偏好后者,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复杂的自然景观,也看不到自带烟火气的点景人物,只有熟悉的“一河两岸式”构图和简单的木质小亭。

这种无人之境,也即朱良志先生口中“水不流花不开”般看似寂寞却充满活力的世界。

一、倪瓒的生平与元代绘画中的“逸气”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年代,蒙古人的统治使汉人的地位一落千丈。

元代在政治上推行的很多政策都带有民族歧视和不平等的性质。

在文化上,元朝对科举制所招收的汉族人进行数量上的限制与打压,种种极为不公正的歧视政策使得大批汉族人被排挤于政治上层之外。

在艺术上,元代统治者对汉人绘画也是极力打压,无论是画工还是文人画家,其地位都很低下。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遗民画家与反抗画家成了画坛的两股主要力量,山水画也在元代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仕途上的失意使文人画家们不得不寄兴于笔墨山水之间,逃避现世的无奈,相较于南宋画家忠于对自然山川的如实描绘,元代画家则更注重主观情感的代入与抒发,借用比兴的艺术手法,排遣胸中的无奈,表达对自由的向往,追求作品的画外之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历程中,雅俗观不断流动嬗变,内涵丰富而复杂。如在儒、道、释思想影响下,引申的雅俗观各有不同:儒家入世,以德为雅;道家出世,以静为雅;释家追求涅槃,以空为雅。又如传统“院体画”与“文人画”,因审美旨趣不同,雅俗标准也不同。南朝谢赫对顾恺之评价不高,引起宋朝姚最和李嗣真的反对;宋初刘道醇对董源评价不高,而北宋晚期沈括对董源却十分欣赏;北宋李成、五代关仝广受推许,却被米芾斥为作品“俗气”等等。明清以降,尚雅贬俗渐渐向雅俗合流发展,雅俗共赏成为新的艺术鉴赏标准。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说:“最无限、最自由的莫如心灵,所以最高的美都是心灵的表现。模仿自然,决不能产生最高的美,……意象要恰能传达出情感,才是上乘。意象可剽窃而情感却不能假托。前人由真情感所发出的美意象,经过后人沿用,便变成俗滥浮靡,就是有意象而无情感的缘故。”中国画始终强调一个“心”字。来自心灵的情感抒发,使任何一幅作品都具有不可模仿的独创性。仅为再现对象的摹写,实为俗笔。唯流露真情实感的创作方能成就高雅之作。
后画出画来,才能合于文人画的标准,才
能成为杰出的画家。”可见,个人内在修养被看作是鉴别创作主体和作品雅俗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不仅仅以技术高低为标准。故画之脱俗实乃人之脱俗。
历代画论中不乏论脱俗者,明钦抑《画解》、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清石涛《画语录》等均有专章,且论述较为系统。雅俗话题深广,历来论者鲜见能穷其理者。画如何脱俗?笔者不揣浅陋,试谈几点学习心得。
如何脱离中国画的“俗”?
2015-04-22 彭中飞 中国书画报
论画之脱俗
□彭中飞
“俗”与“雅”相对立,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对审美范畴。在绘画审美中,“俗”被视为病。宋韩拙提出“唯俗病最大”,于是“俗”被归为否定属性,一直沿袭至今。
其二,技巧形式上,脱用笔、用墨、用色之俗。
笔、墨、色之雅俗,关系到中国画能否表现出富有魅力的形式美。黄宾虹总结出雅的笔墨形态为重、大、高、厚、实、深、润、老、拙、清、秀、和、雄等,俗的笔墨形态为死、板、刻、浊、薄、小、流、轻、浮、甜、滑、飘、柔、艳等。
笔、墨、色运用应注意脱除几种俗态。一为无书法用笔之俗。书画用笔同法,画画如写字,用笔须平、留、圆
第二类是彻底不学古人之法,完全脱离古法束缚。沈宗骞称之为“格俗”:“既不喜临古人,又不能自出精意,平铺直叙,千篇一律。”脱匠气之俗,首先要知“俗弊”。钦抑从古法出发,揭露俗的种种弊端:一是不学古,只会学于俗;二是学古只知其形,不知其神,则学而无功;三是学古混杂,不专精,不加辨别,不能博采众长集大成,而成杂学;四是学古只为阿逢世好,哗众取宠,不下苦功,鄙弃基本功技法,则始终心手不应,劣弱颓靡。其次要有方法。沈宗骞从修养入手的脱俗主张说得好:“欲求雅者,先于平日平其争竞躁戾之气,息其机巧便利之风。揣摩古人之能恬淡冲和、潇洒流利者,实由摆脱一切纷更驰逐、希荣慕势,弃时世之共好,穷理趣之独腴。”
其三,志趣修养上,脱名利欲望之俗。
名利欲望历来被士人斥为世俗、市井气。文人最为鄙薄画家为声名利禄束缚,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气节。如赵孟頫以宋朝贵胄身份出仕元朝而失节,备受后世诟病,认为他为逐市井之利而陷入世俗的庸碌之中。因此其书画之品格也被认为“谄媚”而俗。
“欲”是俗的根本。欲望扰人心智。古今中外美学家一致认为,真正的艺术美应该远离欲望。宋颜延之在《庭诰》中言:“欲者,性之烦浊,气之蒿蒸,故其为害,则熏心智、耗真情、伤人和、犯天性。”庄子认为,欲望使人心焦躁不安。尤其当欲望无法满足时,人的生命就会受到损害。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将欲望排除于艺术之外。他说:“人对艺术作品的关系,却不是这种欲望关系。它让艺术作品作为对象来自由独立存在,对它不起欲望,把它只作为心灵认识方面的对象。”法国美学家库申认为,美的情感和欲望相去甚远,甚至于相互排斥。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或把它点燃起来,而是使它纯洁化、高尚化。同样,真正的艺术家善于拨动人的心弦,而不愿谄媚感官。
脱俗求雅实为求画格的提高。清沈宗骞曰:“夫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消俗虑,二曰善读书以明理境,三曰却早誉以几远到,四曰亲风雅以正体裁。”陈衡恪先生提出文人画四大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傅抱石先生以“人品”“学问”“天才”判断雅俗高下。俞剑华先生说得更为明白晓畅:“人品必高,学问必深,才情必富,思想必正,见闻必广,学习必勤,胸襟必宽,诗词必妙,书法必工,然
其一,学习方式上,脱平庸匠气之俗。
庸者,平常、不高明也。“匠”字义为装在套子里的斧子。“匠气”指亦步亦趋,只在别人的成规里打转,没有己意,不能创新出奇。
浸染此俗有两类人。
第一类是因袭前人不能自拔,师古而泥古,学古而赝古,没有自己的主张。清“四王”作为当时文人画的主流正统,固然是当时文人主流的佼佼者;但总体画风不免流于雷同,因袭古人程式化过多,而显匠气。宋元文人画家不但是作为一个群体和画工有别,且内部自身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过人之处,这是“四王”无法企及的。譬如,米芾的“米家山水”刻意立异独创,后学者众,清恽格评曰:“脱尽畦径,果非时人所能梦见”;追求创新出奇的倪瓒,将“淡”发挥到极致,创出远离众人的脱俗之格。
俞剑华先生在《再谈文人画》中列举了文人画喜欢的风格,有“文雅、古拙、秀逸、遒劲、流利、轻松、厚重、纯朴、精练、气韵、淋漓、清瘦、奇肆、神骏、韵味、生动、超脱、雄伟、清秀、大方、士气(书卷气)、高超”,认为“有一于此,便可名家;如能兼容并包,便成大家”;文人画讨厌的风格,有“狂怪、霸悍、粗野、庸俗、枯槁、艳丽、纤弱、刻板、陈腐、娇媚、甜熟、重浊、僵老、火气、小巧、剑拔弩张、装腔作势”,认为“有一于此,便难名家;兼蓄并收,则一败涂地”。实际上,文人画推崇的就是“雅”的具体表现形态,讨厌的则是“俗”的具体表现形态。
雅者,正也。“雅”指正统、符合规范,其含义较为单一、固定,往往表达高尚、温文尔雅的意趣,是令人神往的美的范畴。“俗”在《康熙字典》中释:“不雅曰俗。”然“俗”义有多样性,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通俗、风俗、民俗,另一种是庸俗、恶俗、低俗。在谈论“雅俗共赏”时,“俗”指前者。本文讨论的“脱俗”之“俗”指后者,不可混淆,否则审美观会出现混乱。
清恽
格曰:“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绘画创作是心与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创作主体审美观所领略的境界、品格、情趣,会导致构思及实现的不同。恽格用拟人法形容四季山水:“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山水的各种情态都是画家情感的反映。
生活中,人们容易斤斤计较于物质方面的利害得失,往往会因此而身心疲惫。若思想上为尘俗束缚,作画时必受很大程度的局
限,不可能进入畅快自如的精神状态,因此笔墨便不能挥洒自如。
其四,作屋漏痕”,如高山坠石,忌涂、描、抹,忌无起
伏收尾、无一波三折,忌墨中无笔、人被笔所用。二为不显笔力之俗。笔力是笔迹之美的特征。“骨法用笔”,无论中侧锋,也无论表达阳刚或阴柔,笔力感都要强健、入木三分。三为无神采之俗。用笔写意,意在笔先,取神为上。明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说:“写意亦不必写到,笔笔若写到便俗。落笔之间,若欲到不敢到便雅,神到笔不到乃佳。”四为死墨之俗。用墨求墨韵生动、活而不死,要有干湿、浓淡的变化,要墨中有笔、墨法华滋。五为色似之俗。设色“随类赋彩”,以色貌色,但并非是追求“色似”,而应是既重自然之色,又重心源之色。设色赋彩不以繁简衡量,而以气韵生动为极致。六为无对比之俗。艺术法则往往是相反相成的,只有一种因素,没有对比,则不构成美。如用笔的刚而能柔、巧拙互用,用墨的“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点染的分明与不分明,设色的浅淡与深沉、浓艳与清雅……诸如此类,对比的双方和谐相处,艺术表现才能破除单一,丰富而生动。七为无内美之俗。中国绘画讲求内美,主张抒发性灵,反对形式主义,笔、墨、色都应在画家思想感情的支配之下。无内美不能成为高雅艺术。
《芥子园画传》中言:“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气上升,世俗气下降矣。”此语道出了脱俗的根本大法。不读书、不写字的“画师”,实为“工匠”。“入雅”的关键不在于所摹之迹,而在于画家自身主观修养、精神气质。学识修养之高下与作品脱俗程度始终成正比。(来源:《中国书画报》国画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