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丧失与复归——

合集下载

异化、泯灭与复归——《美人鱼》的人性阐释

异化、泯灭与复归——《美人鱼》的人性阐释

23第12期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一直都在坚持寻求与人类的认同,电影学家巴拉兹·贝拉就提出电影文化是“可见的人类”。

[1]电影让人认识到其不能离开“现在的视域”看待过去,要把现在与过去结合为“大视域”,从而让现实意义同人、事、物“视界融合”。

在相通的过程中,人性的变化即是电影在物质现实世界的一种“本性”展现。

周星驰执导的《美人鱼》便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让人意识到其所生活的世界已经被大大地异化了,人性的危机也日渐突出,人在思维想象中内在体验着生态的危机、现代人的精神幻灭,特别是人性在其物质现实的“表象世界”与寄托人生意义的“真正世界”不断地纠结、挣扎,直到发现人性的复归或重生。

美人鱼作为游离于“三界”之间的生物,从美丽富饶的海洋世界到备受污染的“废旧船”再到现实人类世界中的一位“受害者”,暗喻着美丽的海洋是孕育新生命的沃土,现代社会是多么污秽丑恶,烟气污染、树木砍伐、污水入海、垃圾掩埋、屠杀海豚、以及声呐驱赶生物的视觉画面,意味着海洋一旦被现代社会的人声、机器的轰鸣声吵醒,美人鱼也即将面临死亡。

佛教曾有“心净则土净,心秽则土秽”的“依正不二”之说,大意是说生态环境的和谐优劣与人的心性德业呈正相关关系,作为“依报”的环境的好坏状况完全取决于作为“正报”的人类的生命状态。

显然,不是环境坏,而是人心堕落!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是人的危机。

周星驰导演巧妙地在环保主题的表象下揭示了人性的异化与救赎。

可以说,《美人鱼》是一部关于“震撼人心的环保呼唤+贯穿始终的人性救赎”的电影。

一、 人性的异化:对“物的依赖性”影片主人公刘轩草根出身,自小生活疾苦,对饥饿的恐惧成为了他追求物质财富的动力,通过努力他从一无所有的乞丐变成了坐拥豪宅豪车的房地产大亨;成功后,对贫困的恐慌又转化成对物质的过度依赖,成为了坚定的资本拥护者。

拍卖现场,穿着土豪金颜色衣服的他为了谋求财富利润的最大化,豪气地以三倍的价格拍下青罗湾项目,并拿下填海计划,那句“保护世界和平的任务交给他们了,我是个俗人,只对万恶的金钱感兴趣”的话,则把这么一个在追逐物质过程中逐渐丧失本心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人性的迷失和复归——多丽丝·莱辛空间小说《什卡斯塔》中人性的探索

人性的迷失和复归——多丽丝·莱辛空间小说《什卡斯塔》中人性的探索

人性的迷失和复归——多丽丝莱辛空间小说《什卡斯塔》中
人性的探索
王大维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2(000)033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2007年得主多丽丝·莱辛一生创作了相当数量的科幻作品.其中莱辛笔下的科幻小说作品《什卡斯塔》(Shikasta)倾注了她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和忧虑.笔者通过对来自老人星(Canopus)和普迪欧拉星(Puttiora)的代理人对待日益衰败的什卡斯塔星球时不同举动的对比和剖析,试析人类对待一个分裂和衰败的文明时人性的不同表现,从而阐述莱辛对于人性困境的思考和关注.
【总页数】3页(P277-279)
【作者】王大维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现代社会人性异化与拯救——再读多丽丝·莱辛的《去十九号房间》 [J], 陈晨
2.对多丽丝·莱辛《第五个孩子》中人性冷漠与孤独的分析 [J], 张杨;李忠霞
3.迷失、彷徨、觉醒和新生——从多丽丝·莱辛的小说看女性追寻自由解放的四个阶段 [J], 张帆;刘青海
4.多丽丝·莱辛\"太空小说\"《什卡斯塔》中的自我身份意识隐喻 [J], 殷贝
5.边缘人的人性扭曲与人道觉醒——论多丽丝·莱辛作品中人性的禁锢与解禁 [J], 王爱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性的异化与复归_弗洛姆_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_解读

人性的异化与复归_弗洛姆_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_解读
二 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从劳动 中享受到了自我本质实现的快乐与幸福。但在现阶段,人却 享受不到劳动的快乐、其个性发展受到压制,根本的原因就 在于“异化”。弗洛姆随后用专门的章节提到并阐释了马克 思的“异化”概念。按照弗洛姆的理解,“异化主要是人作 为与客体相分离的主体被动地体验世界和他自身”。 〔1〕 这 里的异化更多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从古代的“偶像崇 拜”开始,当人不能从对象化的世界中肯定自己,而是顺从 屈服于自己本质力量以外的东西时,人的存在就与自己的本 质疏远,异化就存在了。 异化过程表现在劳动和分工之中,既有产品不属于自己 的异化,也有劳动过程的异化;而当异化的劳动把自我活 动、自由的活动贬低为单纯的手段,人所具有的族类的本质 就异化了,人与人的关系也被异化了,导致了人类的本质变 成了“个人生存的手段”,自我中心主义泛滥,良心、道德 则被摒弃到一旁。弗洛姆认为劳动过程的异化是造成人性异 化的最主要的方面。他认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主要的批 评“不在于资本主义的财富的分配不公正,而在于资本主义 使劳动堕落为被迫的、异化的、无意义的劳动,因而使人变 成‘残废的怪物’”。 〔1〕 所以人性的异化主要源自于劳动的异化,而这种劳动的 异化,其最主要的根源即在于私有财产和分工的发展。但弗 洛姆同时强调,把私有财产重新分配并不是马克思解决异化 问题的初衷,“他主要不是关心收入的平等”,而是“针对 它的生产方式、它的毁灭个性以及它使人沦为奴隶。” 在分析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同时,弗洛姆也以一个现代人 的眼光重新审视和批判二十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首先从异 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力来看,弗洛姆认为异化作为人的一种 心理体验,已然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代资 本主义社会的“商品拜物教”大潮中,人不但与自己的创造 力相疏远,而且连欲望也被异化了:他们被一种人为制造的 “虚假的需求”所蛊惑,物质欲望无限膨胀,盲目地追求金 钱的量的积累,“无度和过度成了货币的真正尺度”; 〔1〕 而又由于无止境地占有和消耗外部世界,人和环境的矛盾也 越来越激化,人们生活在一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不再和谐 的时代。 再从被异化的群体来看,弗洛姆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 被异化的不仅仅是产业工人,资本家也受到“商品拜物教”

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争议的几个问题的看法

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争议的几个问题的看法

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争议的几个问题的看法黄楠森编者按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经常可以听到许多名家的精彩报告,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本刊特开辟“学院讲演录”专栏,将不定期选择其精品,收录在此栏目中刊出,以飨广大读者。

近年来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文章,讨一元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C、实践论马克恩主义哲学问题,我也发表了一些文中的哲学,即在工作和建设中应用的哲学。

它章来参加讨论,从中也受到了启发。

随着新世是什么?人们观点各异,难以统一。

西方学者纪的到来,学术界很活跃,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认为,邓小平的哲学就是经济实用主义,中国学术观点,我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争议的问学者认为是实践哲学。

因为邓小平特别强调题从四个方面谈谈看法。

实践,如邓小平提出的“猫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发展是硬道理等都特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与前景别强调实践。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现状的这种目前,在学术界关于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估计,我认为不能同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是由首先,这是贬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组成?都有不物主义,也不符合事实。

有些学生不爱听马克同看法,有些观点实质是否定辩证唯物主义思主义哲学这是事实,但这只是一部分学生,和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用别的哲学来取代辩不是普遍现象。

其次,论坛上虽然出现了种种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1、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状的看法。

仍是主流。

第三,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就是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目前流行的一种看法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如解放思想、实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三种:A、课堂哲学、事求是,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直接应用;改革教科书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开放等理论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义。

这种观点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基本矛盾理论,科学分析中国国情所得出的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哲学科学结论。

李嘉诚-人性的迷失能否复归

李嘉诚-人性的迷失能否复归

人性的迷失能否复归李嘉诚2003年9月19日尊敬的各位校董、各位校领导、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小时候我的志愿想做医生,也曾想过当大学教授而不是要做一个企业家,你们也许不知道,我曾想过多少多少次,如果像你们一样有机会上大学,我的一生又会如何呢?所以我很羡慕你们,因为我的梦想就是你们的现实,我很高兴汕头大学今天把我们连结在一起。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全球化到底代表些什□?它是多元一体的世界,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范畴──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都不断加速改变,这高速快车却像没有终站,车上的人谁也不知道往哪里去。

全球化如此大规模的商贸及金融活动,在一个董事会议室内,就可以为地球另一端的地方创造价值或为投资撇帐,一张资产负债表是否就能反映商贸的真正价值呢?今天全球化资讯有爆炸性的力量,我们能传递资讯,我们又能否传递意义呢?变化已经成为人类生命的本体,再没有人能凝固于往昔的日子里,在这场追求效率及效益最大化的混战中,生命可以变得很无情,人性可以很迷失,我们每一天要快人一步,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好好思考到底需要一个什□样的新典范,来面对经济失衡,环境破坏,人性尊严及和平所受到的挑战?我们常说人为万物之灵,人是一切发展的核心能源,我们兼具为善、为恶,有创造、有破坏的能力,我们为了追求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本来是对的,教育的本质是令我们积极向前。

今天科技进步,通讯、医疗、生命科学等都不断有新突破,我们拥有更多知识,但未必更有智慧;我们能掌握事物的起因,但还不能预知未来。

今天社会一切的困境不也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吗?所以我们必须反思人性的迷失能否复归?我个人深信透过教育是做得到的。

教育目标是传播知识,□迪思维、追求智慧、完善人格。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要与社会互动,懂得如何与自己相处,以及如何与别人相处。

大家要有同理心,能易地而处,张开心胸去体会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们所思所想,才可以超越种族、性别、年龄、文化及其他隔膜,不单要努力提升自己,更要致力建立社会共同的尊严,否则我们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要能彼此和谐共处,只是遥遥不可及的希望。

以美学视角解析“呼啸山庄”中人性的迷失与复得1

以美学视角解析“呼啸山庄”中人性的迷失与复得1

灵魂的交融与升华——以美学视角解析《呼啸山庄》中人性的迷失与复得田亮(天津理工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汉语言文学系05级01班)摘要: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杰出作品。

本文主要运用美学思想在集体无意识、人性的迷失、悲剧和崇高三个方面,对《呼啸山庄》的人性本源问题进行讨论和思索。

通过对作者以及《呼啸山庄》这一书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指出在当代社会生活当中,人类更应该努力寻找真实的自我,主张个性的张扬和解放,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彰显人性的魅力和光辉。

关键词:《呼啸山庄》;超验世俗;集体无意识;人性;悲剧;崇高《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一生当中写就的唯一一部小说。

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爱得轰轰烈烈,却又恨得难解难分,在十九世纪英国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上演了一场超阶级、超世俗的爱情悲剧。

小说当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离奇的故事情境、爱恨交织的生死之恋,令一代又一代追求真爱的人们所折服、倾倒。

《呼啸山庄》的成功确立了艾米莉*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卓越地位。

一个乡下灰姑娘、一个性格孤独内向鲜与人交往的隐居者、一个不曾有过任何恋爱经历的人,居然可以创造出世界文学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这就是一直以来世界文坛上存在的令人难以猜解的‚斯劳克斯之迷‛。

艾米莉*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一个贫寒的牧师家庭,幼年丧母,在父亲的管教下认字、读书。

据记载她的想象力最初来源于她父亲经常讲的那些神话故事,以及她在霍夫曼小说中读到的那些怪诞故事,尤其是后者,她在比利时生活时经常会读一些霍夫曼小说中的怪诞故事,她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创作诗歌、了解民间传奇故事……这些都极大地开启了她的想象力,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艾米莉对荒原有一种特别的热爱,她性格中拥有荒原本性中的反叛和豪放不羁。

她内心有一股力量,要在一本书中把这股力量统一起来,这种雄心壮志,通过《呼啸山庄》的全篇都可以体会到——一种部分受到挫折却仍信心十足地努力,要通过她书中的人物讲出她要说出的话——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呼啸山庄》中看到一片封闭、狂野的荒原,感受到桀骜不训的人物性格。

马克思、帕森斯与吉登斯社会结构理论之比较

马克思、帕森斯与吉登斯社会结构理论之比较

定阶段 ,便 同它们~ 直在 其 中运动 的现存 生产 关系 或财
上的等级 制。各 结构 层次是 相互 关联 的 ,不过 不 同等级 结
产关系 ( 这只是生产 关系 的法律 用语 ) 发生 矛盾。于是 这些
构问 的关 系都是 由低 一级 的关 系所决 定 的。经济 结构 严生
出一 整套 社 会 组织 、政 治 制度 、价 值 观 念、法 律 、宗 教 、
经济结构处于 底层 、政 治结构 居 中、社会 意识 形 态结构 厝
定 发展阶段相 适合 的生 产关 系。这些 生产 关系 的总和构 成社 会的经济结 构 ,即有法 律的和 政治 的 上层建筑 竖 立其
上并有一定 的社 会意 识形 式 与之相适 应 的现 实基础 。物质 生活的生产方式 制约 着整 个社会 生 活、政治 生活 和精神 生 活的过程 。不 是人 们 的意识 决定 人们 的存在 ,相反 ,是人 们的社会存在决 定人 们 的意识 。社 会 的物 质生产 力发 展到
又包含 了动态 的社会 结构 关系 与发展 变迁 过程 ,从 而 为我
们展示 了一个相 对完整的社 会结构理论框架 。 1 .社会结构的含义与构成。马克 思把社 会形态 设想为

文无意考 察社会 结构理 论发 展 的整个 历史脉 络 ,而是 仅仅
比较几个 富有代表性 的社 会学 家 的社 会结 构理 论 的基 本 内 容及 其异同 ,以期深化对社会 结构 的认 识。
别 ,而且 比较完整地 勾勒 出了历史 唯物 主义社 会 结构理 论 的基本 内容 ,既包含 了静 态的社 会 结构 类 型 与构 成 要 素 ,
诠释 时 。不同的学 者也 会侧 重点 各异 。前 一种 做法大 多散

从人性的压抑、扭曲、沦丧到复归——周朴园灵魂冲突管窥

从人性的压抑、扭曲、沦丧到复归——周朴园灵魂冲突管窥

力 逼迫 他 作 出 这样 的选 择 , 股 势力 就 是 封 建 家庭 。马 克 思 这 曾 经说 过 , 任何 个 人 都 是 “ 一 定 历 史 条 件 和关 系中 的 个人 , 在 而 不是 思 想 家 们 所 理 解 的 ‘ 粹 的 ’ 人 。 ”l 在 封 建 纲 常 纯 个 [蹦’ 1 【 伦 理 、 级 观 念 森 严 的封 建 时 代 , 等 家庭 中 的 家 长 处 在 君 临 一 切 的 中心 位 置 , 家人 必 须 绝对 服 从 。 此 建 立 了上 贵 下 贱 、 由 尊 卑长幼的秩序 , 任何 人 在 其 中 都 必 须 安 分 守 己 , 得 有 丝 毫 不 逾 越 。 想 , 封 建 伦 理 道德 已 内化 到 人 们 的 灵魂 、 性 遭 到 试 在 人
好 1子 。 后 来周 朴 园为 了娶 一位 有钱 有 门弟 的 小 姐 , 忍地 3 残
长 期 以 来 , 朴 园 作 为恶 的 代 表一 直 遭 到 人 们 的 谴 责 和 周 唾 骂 。 身为 封 建 家 长 制 和封 建 专制 秩 序 的 维 护 者 , 冷 酷 傲 他 慢, 自私狡 诈 , 婪 虚 伪 , 贪 是剧 中一 切 灾难 的 制 造 者 和 痛 苦 不
幸 的播 种 者 。 他 造 成 了繁 漪 “ 雨式 ” 歇 斯 底 里 的性 格 , 雷 的 周
将 侍 萍 抛 弃 ,按 三 十年 后 侍 萍 与 周朴 园 意外 相 见 时 的控 诉 : “ 们 逼着 我 冒着 大 雪 出 去 , 我 离 开 你们 周 家 的 门 ” 注意 , 你 要 , 这 里侍 萍 不 用 “ ” 用 “ 你 而 你们 ” 这 表 明 , , 周朴 园赶 走 侍 萍 并
鳅 似 的 在 情 感 的 火坑 里 打 着 昏迷 的滚 ,用 尽 心力 来 拯 救 自

爱情的魔力——解读《呼啸山庄》中希克厉的悲剧命运

爱情的魔力——解读《呼啸山庄》中希克厉的悲剧命运
过大 世面 的英 国北 部贫 瘠 荒 凉 的小 郡 牧 师 的女 儿 ,
归的撼 动人 心 的故 事 。


炼狱 般的成 长环境
生活 在与世 隔绝 、 自己制造 的幻想 世界 里 , 有与 人 没 交往 的丰 富经验 , 更没 有轰轰 烈 烈 的恋 爱经历 , 她 但
弃 儿希 克厉 是善 良的老 欧 肖在 利 物浦街 头捡 回 来并 收养 的一 个 黑 黝 黝 的黑 发 男 孩 , 得 “ 像 是 黑 就 从地 狱里 出来 的”1 。虽 然 老 欧 肖把 他 看 作 是 上 _
21 0 2年 4月
第2 6卷 笫 2期
新乡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 l f ix n nvrt( oi c ne d i ) o ra o ni gU i sy Sc l i csE io X a ei aSe tn
Ap . r 201 2
Vo . 6 No 2 12 .
凭着幻想与激情写作 了《 呼啸山庄》 。这是 她短暂 而传奇的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 , 但就是这唯~的 部 小说 确立 了她在 英 国文学 乃至世 界文 学史上 的 地位 。然 而 ,87年 《 啸 山庄 》 表 之 后 , 部 备 14 呼 发 这

受争议的作品却不为人理解和接受 , 没有得到应有 的评 价 。最初 , 它受 到 了冷遇 和质疑 , 多人都认 为 许 世 界上 根本不 可 能存在 小说 中所描 述 的像 希克 厉那 样 丧心 病狂 的复仇 机器 一样 的魔鬼 似 的人 。但 时 间 证 明 , 金 子 总会 发 光 , 到 2 是 直 0世 纪 2 0年代 , 过 经 将近 10 0 年的时间考验 , 呼啸山庄》 《 才最终成为世 界经典名著 , 被世人认可为不朽杰作 , 一部在 1 9世 纪 一位 女作 家所 能写 出 的最 好 的散文诗 。作 者艾 米

人性的迷失与复归

人性的迷失与复归
8
二、自我心理学
二、现象场的主要思想:
1.我们头脑里所出现的能够为我们明确意识到的内容仅是我们全部经 验的一小部分; 当前生活任务(板凳) 2.个人的知觉世界是他的直接现实; 精神病人的眼睛→逻辑 与现实的相互作用(不能?→心理障碍) 3.个人的现象场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最确切的知道。咨询中…… 内部参考系 每个人的主观经验(感知、记忆、意义、知识、信念、偏好等),凡 属于个人主观世界中能够被个人所利用、能够进入意识的都是。
5
一、人性的探讨
§4 人性的问题的回答 一、自由意志 VS 绝对论(弗—罗)
1. 经验开放的人→对所有信息坦诚、不加歪曲→利用所有的信息→作出 最好抉择→体验到自由 2. 受防御支配的人→对所有信息选择性注意、歪曲→不能充分如实的利 用资料→感到条件受限→别无选择 (自我心理学)
二、性善还是性恶
1.社会性条件作用 2.志愿选择 希特勒
24
五、治疗之外——新人类关系
§3 大家都一样是人
关于敌对的民族、教派的交流和和解 化解的信念 1.但凡个人的,也是最普遍的(探索内心,了解、接纳自我,应用他人 2.机能充分发挥的人——倾向于社会性的、建设性的 3.个人力量可以转化为协作的力量——区分和体验自己与他人的感受和 体验,融洽合一→协作力量
积极关注无条件积极关注正常真诚体验倾听自己内部犯禁意识承认和接纳决定立足与自己需要强烈14二自我心理学人格解体当经验与自我背离威胁焦虑防御启动选择性知觉歪曲等越来越严重防御失败人格解体一个案例艾伦?韦斯特一段恋情爸爸不同意中断为维持与父亲的爱放弃自己的真实体验吃太多而越长越胖不信任自己24岁爱上了一个学与合适的婚姻对象表兄结婚33岁吃毒剂自杀1516三心理治疗以人为中心心理治疗人格重整的过程心理治疗破除了防御过程接纳经验之原貌当事人对自己所持的价值观有一些灵活可变的态度人格更为整合较少内部矛盾建设性人格改变17三心理治疗以人为中心人格改变的条件

人性的复归

人性的复归

人性的复归曾有老性师告诉我,不要随随便便就写人性这样的大话题,现在这样小的年纪,对人性的认识和感悟能有多少呢?硬着头皮写出来的人性之见定然会轻飘、浅薄。

潜移默化之下,我也觉得人性这东西太博,太深,凭借我现在的水平是不能做很深入的探求的。

只是后来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一些触发我对人性思考的人和事,我觉得自己非要记下点什么不可了,人性是个大话题,要是让它成为了我思考和写作的禁区,那就是我的一大损失了。

其实,对人性的思考,是缘于比我小九岁的弟弟。

那时候弟弟还小,我们在处理一些小老鼠的时候出现了大的分歧,我坚持老鼠是有害,应该立即消灭。

弟弟却坚持小老鼠是有家的,也有爸爸和妈妈,和我们人是一样的,应该把它们放生。

当时弟弟没有能拗过我的坚持,老鼠没有逃脱被杀的厄运,但是从此之后,弟弟就开始叫我“坏人”了。

而今想起来,弟弟坚持要救下老鼠时,眼神里满是怜悯和神圣,完全就没有想到老鼠的善恶,他只是遵从着一种最简单的生命的平等的原则来坚持他的放生的观点。

其实这就是人性最原始的状态——善良,单纯和正义。

然而,很遗憾的是,这种状态只是凸显于我们纯真美好的童年时代。

当我们怀着最初的梦想和信念一一淌过岁月的长河,我们这才发现,自己由一颗棱角分明的石子变成了圆圆润润的鹅卵石,这个过程中被岁月磨蚀掉的,恰恰是儿时拥有的一些人性的东西。

稍稍回首,我们就会发现自己不是那么善良了,对不相干的人和事并不那么关心了;我们觉得自己变得不再单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已经习惯先去考虑它的价值和它带来的利益;甚至有的时候,我们心中的正义也像是丢失了,旁人的苦难和不公平的现象再难以激起心中的涟漪……在这物质和欲望渐渐成为时尚,个人和自私日渐兴盛的周遭的世界里,我们慢慢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太主流的,太物质化的东西渐渐占据了我们有限的个体生命和生存的空间。

人性的缺失给我们带来太多的心灵上的和精神上的空虚,但是这种人的本性的空缺又给了我们思考人性复归的契机。

影视界红极一时的《暮光之城》就很成功地引导了人性复归的潮流。

论人性的复归

论人性的复归
关 键 词 : 史 唯 物 主 义 ; 性 ; 性 的 复 归 ; 的 自由 与 解 放 历 人 人 人
中图分类 号 : 1 A 文 Nhomakorabea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0 9 0 2 0 )6—00 —0 01 5 实 现人类 解 放与 自 由进 程 的 重要 内容 , 注 人性 关


引 言

视 为 自己学说 最 基本 的价 值 取 向 , 一 次把 一 切 第 人 自由而全 面 的 发 展 作 为 自己思 想 体 系 的 最 高
宗 旨。我们虽 然不 能 把 马 克思 主 义 归 结 为 人 学 , 但是 马克 思主 义本 质 上 是 “ 于 现实 的人 及 其 历 关 史发 展 的科学 ” [ 。1 1
的复归 是马 克思 主义 的题 中应有 之 义 。 二 、 人性 的复 归” “ 命题 相 关范 畴界定 ( 关于人性 与人 的本 质 的范畴 内涵 一) 讨论人 性 问题 , 先 要 涉及 人 性 和 人 的本 质 首
马克思 主 义 的创 立 实 现 了人 类 思 想 史 上 一
次最深 刻 的革命 , 因为 它 使社 会 历 史 观 第一 次成

要 :马克 思主 义是 关 于人 的发 展 、 的 自由与解 放 的 学说 。唯 物 史观 的 创 立使人 性 人
理论 成 为科 学。人 性 复 归是 人 对 自 己人 性 的把 握 和 占有 , 人 类 解放 与 自由的 一 个 重要 环 是
节 。社会 关 系是制 约人 性 复 归的客 观 现 实环境 , 劳动 异 化 的 消 除是 人 性 复 归的 必要 条 件 。 利 益 对抗 的消 失是人 性 复 归的根 本前提 , 生产 力的 高度发 达是 人性 复 归的根 本 物质 力量 。

人性的游走与复归——《洼地上的“战役”》重读

人性的游走与复归——《洼地上的“战役”》重读

次 上 战 场 孤 身 一 人侦 查敌 军 时 的 心 理 活 动 , 明显 , 是 害 怕 很 他
的, 虽然抓俘虏 、 当英雄 一直都 是王应洪 的理 想 如果说 在这之
前这个 才 i 9岁 的 志 愿 军 战 士 对 于 “ 没 有 经 历 过 的 ” 争 是 充 还 战
文 章 编 号 :6 3 2 (o )3 0 0 一 2 1 7 — l 2 l 0 — 17 O 1 l 1
的 ,他 仍 然 禁 不 住 觉 得 可 怕 的 孤 独 …… 他 从 来 也 不 曾 经 历 过 , “
著 风 格 , 文 拟 以《 地 上 的“ 役 ” 为 铡 , 过 回 到 文 本 自身 , 本 洼 战 》 通 在 主 人 公 自我 “自然 人 ” “ 会 人 ” 重 身 份 的 互 相 牵制 中 , 与 社 双 重
政 治 裹挟 的 历 史 时 期— — 从 国 统 区 走 出 来 的 他 陷 入 身 份 无 法 认
同 、 作 不被 接 受 的境 地 , 于通 过 文学 来 证 明 自 己 。 而 , 也 刨 急 然 谁 无 法 预 料 这 ~ 证 明 竟 使 他 陷 入 更 大 的 危 机 之 中 。在 严 守 着 文 学
新 解读 小说 中潜 隐 的特 定 时 代人 性话 语 的 游走 与复 归 。
他 甚 至 觉 得 自 己 已经 被 这 深 深 的寂 静 所 笼 罩 , 麻 痹 , 可 能 再 所 不
从 地 上起 来 了 … …重 新 又 感 觉 到 郡 孤 单 、寂 静 ”这 是 王 应 洪 第

关 键 词 : 洼地 上 酶 “ 役 ” ; 《 战 》 重读 ; 性 话语 人 中图分类号 : 3 J 0 文 献标 识 码 ; A

人性的游离与回归——索尔·贝娄小说《赫索格》的犹太性解读

人性的游离与回归——索尔·贝娄小说《赫索格》的犹太性解读
第 35卷 第 9期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2019年 9月 Sept.2019
人性的游离与回归
———索尔·贝娄小说《赫索格》的犹太性解读
王艳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索尔·贝娄是美国犹太作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基于他的犹太身份,“犹太性”是其艺术创作的根 基。索尔·贝娄塑造了众多的犹太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犹太主人公在以家族关系为基础、自我优越感为核心的犹太文 化和以适者生存、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表现的美国文化之间艰难困苦地生存着。他们一度感到内心的焦虑与彷徨,在现 实生活中精神常常处于崩溃的边缘,游离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小说中的犹太主人公为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曾做出很 多尝试和努力,最终认识到爱的力量和作用,心态逐步得到调整变得积极乐观,并与他人和解,与社会融合,从而找到了 生命的真正价值,人性得以回归。本文以贝娄早期小说《赫索格》为对象,从作品中人物及作品主题来解读其犹太性, 最后揭示贝娄小说超越民族概念,在关注美国犹太人命运的同时把民族的命运上升为整个人类命运的主题。 [关键词]索尔·贝娄;赫索格;犹太性;游离;人性的回归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9)09003802 [收稿日期]2019-05-23
一、“犹太性” “犹太性 ”(Jewishness)是 一 个 较 为 复 杂 的 概 念, 是犹太民族所独有的民族特性。犹太性在不同犹太 人身上有表现程度上的差异,但究其本质而言,是一 种不以 人 的 主 观 意 志 为 转 移,相 对 固 化 的 文 化 形 态。[1]总体来说,犹太民族是一个注重家庭种族观念、 崇尚知识、爱读书、充满智慧、百折不挠的民族。他们 团结一致,具有民族自信,民族优越感,在两千多年的 被驱逐被排挤中仍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坚强地活着,并 人才辈出,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人物涌现,比如,著名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精神分析批评家弗洛伊德、作曲 家门德尔松、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哲学大师弗洛姆、诗 人海涅、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二、主人公“赫索格”的犹太性 《赫索格》是作家荣获诺贝尔奖的重要作品之一。 贝娄的早期作品中处处渗透着犹太性,其作品的主人

谈电影《追风筝的人》中人性的迷失与复归

谈电影《追风筝的人》中人性的迷失与复归

电影文学Film Literature谈电影《追风筝的人》中人性的迷失与复归小说《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也是第一部用英文进行创作的阿富汗小说。

自2003年出版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好评,囊括多项文学新人奖,并被纽约时报评选为最佳畅销书。

卡勒德·胡赛尼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讲述了战争带给人的心灵创伤,以及主人公阿米尔长大成人后对自己童年时期犯下的过错进行忏悔和心灵救赎的过程。

小说表现了深沉的父爱、无私的友情、残酷的战争、无情的种族歧视等种种主题,最终落脚于人性的迷失与内心的激烈挣扎,以及罪责被爱所救赎的内容主旨。

小说最打动读者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也成为2007年好莱坞梦工厂进行影视改编的中心着眼点,人与人之间的良善和美丽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一、 故事梗概电影《追风筝的人》很好地还原了原著的故事情节和思想情感,讲述了阿富汗喀布尔市的一个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之间超越主仆关系的深厚情谊。

阿米尔与哈桑共同成长于弥漫着羊肉串和面包香气的喀布尔,阿米尔性格温顺并带有几分懦弱,哈桑则勇敢忠诚愿意为阿米尔付出一切。

阿米尔是非常出色的“风筝斗士”,能够很快地用自己的风筝线割断别人的风筝;而哈桑是优秀的“风筝追逐者”,每一次都能准确地判断风筝落下的方向,为阿米尔追逐到“战利品”。

阿米尔的父亲人称“飓风先生”,是能够赤手空拳与黑熊搏斗的英雄(小说中提到,电影省略的细节),相比阿米尔,父亲更加欣赏与自己性格相像的哈桑,这激起了阿米尔强烈的嫉妒心和占有欲。

在一次重要的风筝比赛中,阿米尔与哈桑配合默契,赢得冠军,阿米尔终于听到了父亲的喝彩声。

可是,哈桑为了追逐到属于阿米尔的最终“战利品”被恶少们围堵并遭到强暴。

阿米尔目睹了一切,却像懦夫一样躲避起来。

强烈的内疚感促使阿米尔做出更加罪恶的事情:诬陷哈桑偷窃,迫使哈桑和父亲阿里离开府邸。

随后,因战争而逃亡到美国的阿米尔父子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阿米尔在挥之不去的阴影中成长。

人性的沦落与自我觉醒_复活_中男女主人公的人性解析

人性的沦落与自我觉醒_复活_中男女主人公的人性解析
漫长的黑暗生活使玛丝洛娃的人性产生了质的扭曲, 人性中内在的优良品质对她来说不值一文,只有钱才能让 她心灵产生震憾,让她体会到快感。玛丝洛娃人性的变化开 始或许还是迫于生活的无奈,但随着环境和生活的不断变 化,她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开始逐渐占了上风。当聂赫留朵夫 在法庭上再次遇到她时,已很难把她与曾经那位活泼、单 纯、善良的少女联系到一起。少女时期的玛丝洛娃,勤劳、能 干、聪明、健壮而可爱。有着出众的相貌:李子般乌黑的大眼 睛,白嫩的皮肤,苗条的身材,总是系着白色的围裙,显得美 丽而朴实。由于自幼生活在上层社会的圈子里,得到了良好 的教育,她的举止十分大方得体,并深得所服侍的两位公爵 小姐的信任和欢心。作为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综合体,玛 丝洛娃的身上充满了矛盾性,一方面她认为农民粗俗不堪, 不愿意嫁给平民百姓,另一方面,她又愿意帮助贫苦的人 们,在复活节,她亲吻乞丐,祝福他们。可以说,少女时期的 玛丝洛娃,有着天使般的心灵,身上的人性美熠熠生辉。但 就是这样一位少女却由于人为地摧残,最终沦落为一位任 人玩弄取乐的妓女,她的命运不能不说是社会对人性的贱 踏,但这种莫大的悲哀却遭到人们的冷漠和不屑,以致她本 人也淡忘过去,自欺欺人地活着。当聂赫留朵夫再次与她相 遇时,她的人性已几乎泯灭。
作者通过玛丝洛娃的遭遇,概括了俄国千千万万受压 迫妇女的悲惨命运。玛丝洛娃的觉醒、人性“复活”具有它的 必然性和典型意义,从中可见作家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度和 高度。由于托尔斯泰在他的一系列优秀作品中真实生动地 反映了 1861 年至 1905 年间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历史 特征,广泛地描绘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画面,揭示了俄 国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并且表达了宗法制农民的愿望、力 量和弱点,因此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关键词复活人性沦落觉醒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本文通过解析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复活中女主人公的人性从扭曲堕落到后来心灵受到洗涤人性得人性的沦落与自我觉醒复活中男女主人公的人性解析068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10no5渐想改变自己她承诺戒酒同时她还答应去做助理护士而且表现得很出色

曹禺及其话剧创作概述

曹禺及其话剧创作概述

4.艺术探索 ①由情节中心转向人物性格中心。 ③个性化、动作化的戏剧语言。 [例3 ] 雷雨 (片断)
②中国式的悲剧: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的融合。
朴 (四凤端茶,放朴园前。)四凤,(向冲)你先等 一下。(向四凤)叫你跟太太煎的药呢? 四 煎好了。 朴 为什么不拿来? 四 (看蘩漪,不说话。) 蘩 (觉出四周的征兆有些恶相)她刚才跟我倒来了,我 没有喝。 朴 为什么? (停,向四凤)药呢?
冲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瑞贞愫芳封建礼教的清算封建士大夫文化的清算从太象戏的外部戏剧冲突的结构方式转为平淡的人生铺叙揭示人物深层的精神世界从封建家族崩溃的悲剧化表现转向喜剧化表现从写实的方式转向写实与象征暗示的结合北京猿人和棺材的象征暗示必读书目曹禺
曹禺及其话剧创作 概述
一、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 ,祖籍湖北潜 江 ,出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他自幼喜爱中国戏 剧。1922年考入南开中学,加入该校南开新剧团,并参加 话剧演出。1928年进入南开大学政治系学习,翌年转入清 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开始更广泛地接触中外文学,尤其是 外国戏剧。1933年,即将大学毕业的曹禺开始话剧创作, 以代表作《雷雨》登上剧坛,成为我国现代戏剧大师。
周朴园与侍萍相见时的语言、动作,并非“伪善”, 而是显现了他权衡现实的理智和潜在的人性的矛盾。 B.蘩漪:出走前的中国现代“娜拉”——个性解放和 爱的追求——封建桎梏中畸形的心态——雷雨式的性格 [例2 ] 影视《雷雨》 :蘩漪恳求周萍爱情的片断 雷雨之夜,周萍即将离家去矿上,蘩漪与周萍在周公馆 见面,恳请周萍不要抛弃她。人物间精彩的对白,充分表 现了蘩漪困于个性解放的畸形心态以及她爱恨交织的雷雨 式的性格。
(五)《北京人》 1.封建家族的终结 A.垂死的一代:封建僵尸——曾皓

人性的异化与回归——索尔·贝娄作品《赫索格》的主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性的异化与回归——索尔·贝娄作品《赫索格》的主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性的异化与回归——索尔·贝娄作品《赫索格》的主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意义和背景现代社会是充满着文明与技术的巨轮,它带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随着现代化各个方面的发展,人们始终感到一种不安,似乎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失落了。

这些失落的方面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与疏离,个体的内在世界变得空洞等。

索尔·贝娄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和哲学家,他的作品《赫索格》探讨了人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种种诱惑和压力的生存状态,对我们理解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和处境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选题意义:1、索尔·贝娄作品《赫索格》是文学与哲学并重的经典作品,其深刻的人性思考给我们启示。

2、探究人性的异化与回归的问题,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和人的生存状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通过阅读、分析、研究该作品,能够对我们自身的人生价值有所启示,对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研究的目的和研究问题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分析索尔·贝娄作品《赫索格》中人性的异化与回归的主题,研究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各种社会压力和诱惑,如何寻求回归自我和重建内心的连接与意义,加深对现代生存状态的认识。

具体研究问题:1、人性的异化是如何产生的?2、现代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3、作品中的人物是如何通过文艺、信仰等途径回归自我和寻找内在的意义?4、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人格、价值观等方面是否存在重大变化,如果存在,是如何变化的?三、研究方法1、文学理论方法: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作品中人性异化与回归的主题和文本特点。

2、心理分析方法: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成长经历,探究对人性感悟的启示和启迪。

3、哲学思考方法:运用哲学思考与分析,探究作品中的意义并进一步探讨现代人的处境和精神诉求。

四、论文的结构安排第一章序言1.1 研究背景1.2 选题目的及意义1.3 研究方法第二章人性异化的产生2.1 现代社会的特点2.2 人性异化的概念和特征2.3 人性异化的原因及表现第三章作品主要人物的形象分析3.1 赫索格的生命历程及内心变化3.2 安娜和德斯雷的人物性格和生命观第四章人性回归的寻求4.1 人性回归的内涵和价值4.2 文艺、信仰等途径对人性回归的意义第五章人性异化与回归的探讨5.1 当代人性异化与回归的关系5.2 现代社会应如何回归人性的本真?第六章结论6.1 研究的主要结论6.2 发现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参考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的丧失与复归——对马克思关于人性问题的浅析内容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性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探讨,他从广大工人被压迫的悲惨境况中,反思人特别是劳动的人作为社会主体的本质以及这种本质如何得以实现的人道主义问题。

从人性如何被劳动异化的现实出发,强调必须通过扬弃异化劳动才能实现人性的真正复归,才能实现人的全面的完整的发展。

本文将以人性为切入点浅析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论述人性迷失与复归的有关论点。

关键词人的本性异化复归一、何谓人的本性马克思认为,对于一切有生命的存在物,应当根据其生命活动的性质来探究它的一般特性,因为“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

”①在这里,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特性确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其中包含着两个基本规定,即“自觉”和“自由”。

1、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首先,人的生命活动是“自觉”的,即“有意识”的,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标志。

马克思说:“一旦人们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

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而“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②”。

马克思认为动物只是在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而人可以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才是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即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需要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

从这种意义上讲,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和根据是人的劳动,是生活资料的生产。

同时,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它不能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本身。

而人则把自身二重化了:首先,人把自己作为满足着的人,又把自己作为被满足着的人。

其次,人把人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作为他意志和意①《手稿》,53页识的对象,这时他作为有意识的人而存在,是意识的主体;同时人又把自己作为被意识的对象,这时他是意识的客体。

人一旦成为“人”,就不像动物那样消极地顺应社会,而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来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一种尺度来进行生产,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①。

也就是说,人的这种“自觉”或“有意识”的特性,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为人的活动是有目的和价值追求的,因而也是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

从个体的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生命活动都有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人的活动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物上的需求,还有超越生物繁殖和维持生存所需之外的高级需求;从人类社会来看,也总是在不断追求更合理更美好的社会理想,正因此,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之后才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文明程度。

二是由于人的“有意识”,还发展出有别于外部物质世界的“第二世界”,即精神的世界,包括人类理性与感性意识活动的产物。

人既有了精神的存在,便又有了精神的需求,与此相适应,也就有了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使人类生活更为复杂,也更为丰富。

由此也使得人不仅在物质世界的发展中具有无限前景,而且在自身精神世界的丰富发展方面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人们在有意识的自我物质与精神创造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2、自由的活动其次是关于“自由”。

这是与“自觉”相联系的,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意识的、有目的和价值追求的,那么从最根本的、终极的意义上来说,这个目的和价值追求便是实现个体生命的“自由”。

“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或者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

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生活才是自由的活动”②。

“自由”作为一个价值范畴之所以成为人的本性,就因为人的生命活动一开始就内含着这种价值追求,并始终是人类发展的价值尺度。

“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自己的类以及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

”③。

只有把自己的类作为自己的对象和本质的存在才是类存在物,这样的存在物才是普遍的、无限的存在物,而人正是这样的存在物。

人既①《手稿》,53—54页②《手稿》,53页根据自己的内在尺度,又根据他物的外在尺度来进行生产,因而人是普遍的存在物,只有作为普遍存在物的存在物才是自由的。

恩格斯曾经说,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和动物一样是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以及在物质世界的一切创造活动,无疑都是为了改变自身的生存条件,促使环境朝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改变,摆脱人由于外在条件的束缚而出现肉体上的痛苦与本质的异化,从中获得更多的自由;同时,人们在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同样是指向精神本质力量的实现,即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总之,在马克思笔下,“自由自觉的活动”既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般特性,也隐含着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它既标志着人类发展的起点,即以此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开始走上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同时,它也预示着人类发展的方向和理想目标。

马克思预言人类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每个人及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源于他关于人的生命活动本性的理解,也是对人类发展前景的一种理想展望。

如果说“自由自觉的活动”还只是人的一种抽象本性,那么它的实现和确证方式便是人自身的实践。

而实践的根源则又在人的需要,人的需求是无限丰富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的实践活动也是无限展开的,人的本性的真正自由正是在这种无限展开的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但是人作为类存在物,必然与某一关系群体发生联系,其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必须通过一定的现实条件的支持才能得以真正满足,也就是说,具体历史中的个人的发展必须受到有限现实的束缚。

正由于人的发展是受现实关系制约的,这就使得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本性的实现和展开并不完全是一个正向的过程,而在其中也产生某些反向作用的力量,限制甚至束缚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借用黑格尔哲学中的概念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人的“异化”。

二、人性的异化1.马克思对“异化”的阐释“异化”概念是近代欧洲哲学的概念。

在霍布斯那里,人亲手创造出来的利维坦怪兽(国家权力)独立于人,并转过来支配人。

在黑格尔那里,异化指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和客观对象,外化物与它所由以外化的东西即理念漠不相关。

它没认识到它骨子里头就是理念,就是精神,一旦认识到这一事实也就扬弃了异化,回复到自身。

而在费尔巴哈那里,异化主要指宗教异化、人本质的异化。

他认为宗教中的神乃人所造,人把自己的一切长处都集中到一个偶像上,以为他全知全能。

其实这个偶像是人自己本质的异化所得,即人按照自己的样子与主观愿望创造而成。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之前,异化观可以理解为一种超越现实的理念或存在物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

相比之下,马克思的异化观虽受到他们的影响,但其内容与视野要广阔得多,也深刻得多。

在《手稿》中,异化是贯穿始终的基本概念,它既是一个经济学范畴,又是一个哲学范畴。

马克思用崭新的、唯物主义的内容充实和阐发了异化概念,并把它作为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倡导追求人性自由的重要工具。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异化主要指人作为有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主体亲手创造出来的力量外在于人,独立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人疏远或隔膜,甚至转过来支配人、奴役人。

在《手稿》中,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凡是同人的自由有关的一切范畴都与异化相关。

因为异化是自由的反面——不自由。

但这种不自由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不自由,而是同人所创造出来的力量反过来支配人自身的这种反常现象联系在一起的“不自由”,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讲的由于某种权利受到约束而产生的有限性。

马克思在此主要注意的是劳动异化和工人的自我异化,特别是资本主义畸形利益关系内部产生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对立关系。

因而异化理论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学说,或者说是探索人的解放的学说,它研究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即与人性、人性异化、人性复归等有密切的联系。

2.人的本性如何在劳动中被异化我们首先要明确资本主义社会内的“劳动”与源自人本性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有何区别。

根据前面关于人性本质的论述可知,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即生产劳动。

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

《手稿》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是人的异化,劳动成为异化的劳动,是人的劳动本质的异化,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手稿》说:“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

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①。

显然,此时人不再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主体,却沦为与动物同等待遇的劳动机器,其悲惨境遇迫使马克思等开始反省这扭曲的一切根源于何处。

虽然自由自觉的劳动是确定人类本性的根据,但在资本主义的现实中,人们的劳动生产活动却受到如私有财产等外物的限制,既不自觉,也不自由。

马克思指出,在人类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即私有制阶段,人的劳动产品采取了同人相对立的形态,成为统治着人的生命活动的异己力量,即劳动的行为和劳动产品本身都不再是反应人性的真正劳动生产,而是压制人性的异化劳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异化更是达到了顶点,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产品是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作为人的创造物本应属于劳动者,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②就是说,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多,意味着他将被资本家剥削得更多,而他则会越穷,不仅无力购买越来越丰富的产品,而且越受到他的创造物的统治。

辛苦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反倒在产品的控制下处于更加悲惨的境地,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工人被产品异化最形象的写照。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③其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

这是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