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本论”的解读——人性迷失的忧虑与重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10 年 5 月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M a .2 0 10
� � � � � � � � � � 5期 � J � � a l fH be i U i e i f Ed cai V l .2 7 N 5 第 2 7� 卷第
王 阳 明" 心 本 论
" 的
解读
� � � 人性1 0-03 -2 0
[ 3] ( 88 )
的境地. 王阳明不仅看到了 "理学 " 的现实缺陷之处, 而且 力图着手去解决此缺陷. 在他看来, 脱离人心的道德 "心 规范是毫无意义的 , 一切规范应该从心而发, 因而 学" 实为王阳明为解决 " 病革临觉 " 的社会而提出的一 种治国方略 . 二,内向性的追寻 在王阳明看来, 社会这种外向性的追寻反而使人 陷入 "日繁日难 " 的背离人本性的境地, 而只有人人回 归本心, 社会才能真正健康发展. 这种内向性的追求 , "凡有四端于我 者, 可追溯到孟子 , 孟子认为 知皆扩 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 苟能充之, 足以保 四海 ; 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 " 虽然人都天生 , , , , 就具备了仁 义 礼 智的善端 但如果没有后天的扩充 与丰富, 就连人类最基本的孝行都无法实施, 而只有日 夜不停地去扩充本心的善端才能创造丰功伟绩. 如何 扩充本心呢 ? 孟子曰 : "仁, 人心也; 义, 人路也 .舍其 路而弗由 , 放其心而不知求 , 哀哉! �� 学问之道无 [ 4] ( 52 4) " 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 也就 是说, 见义 而不为, 弃心而不求, 在孟子看来, 都是悲哀的事情, 学问之道 没有其它的要求 , 只不过是把已经迷失的本心找回来. 而王阳明 在继承 孟子的 思维路 向的基 础上 , 把 "本心 " 思想进一步丰富化. 在他看来 , "圣人之道, 吾 性自足 " , "心" 就是宇宙的本源 ,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 " " " , "理 " "夫 误也 . 而且, 心 是紧密相连而不可分割, 物理不外于吾心 , 外吾心而求物理 , 无物理矣 .遗物理 而求吾 心, 吾 心 又 何 物 耶? 心 之 体, 性 也, 性即理 [ 2] ( 12 8 ) . " " , 也 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 无孝亲之心即 无孝之理矣 ; 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 , 无忠君之心即无 [ 2 ] ( 12 8 ) 忠之理矣 .理岂外 于吾心邪 ? " 在这里, 阳明把 道德主体与道德规范合而为一, 从而为道德行为的真 正落实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并避免了身心的分离. 因 , "如果说 , 而 正统理学着重于向个体颁布外在的普遍 道德律令, 那末,王阳明则试图将这种道德律令与个
( 肇庆学院 政法学院, 广东 肇庆 52 6 0 6 1)
摘 要: 王阳明以心本论为出发点, 旨在道明由于欲望的侵蚀, 而导致 本真心灵的迷失与意义世界的崩溃, 致而着力重 构
�"心" 本真的心灵世界 是世界的本体, 也是意义世界的支柱, 从而为中国人奠定了社会行为的基点. 关键词: 王阳明; 本性; 迷失; 重构 中图分类号: B2 48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3 44X ( 2 0 10) 50 0 440 3 基金项目: 肇庆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0818 ) � 73 - ) , 作者简介: 周黄琴( 19 女, 湖南株洲人, 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宋理学.
[ 1]
叛乱, 而且也遭受过宦官的陷害 . 在他看来,当时社 "学术之不明 " , 会动荡之根源在于 即" 格物之学者 , 尚 多流于口耳 " ."如今一说话之间, 虽只 讲天理, 不知 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 盖有窃发而不知者, 虽 用力察之尚不易见 , 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 ? 今只管 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 , 讲人欲来顿放着不去, 岂格物致 [ 2] 知之学! " 王阳明看到了朱熹"理学 " 的现实缺陷在 于 " 天理" 与" 人心 " 的极大分离 , "天理 " 是空悬的, 与 , 人的实际生活毫不相干 即使有联系那也不过是存在 于人的口耳之表面阶段, 对人的内在之心毫无影响, 因 而造就了大量的伪人 .而且, 由于 "天理" 的崩溃反而 使人丧失精神支柱, 致使人物 欲的极大膨胀 , 在他看
[ 3 ] ( 154 ) , "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 " 来 生活的本真意 义在物欲化的追求中而走向粗俗, 致使单个个体逐步
丧失其存在的本真状态而被物欲化与工具化 . 虽然 , 朱熹在建 构自己学 说时也 意识到"理 " 与 "心" "理 的矛盾 , 致而极力张显它们之间的联系性 , 即 无心, 则无着处 " , 性就是理, 而心应 "尽性体道 " , 即需 要人心通过对天理漫长的"格物致知 " 的认识过程 , 使 心中已有之理展现出来 , 以达到理就在心中的最高状 态. 所以, 朱熹"所建立的 客观本体与主观心性之间 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但是这种统一性是潜在的, 还需要 , 人通过后天的学习达到对客观本体的把握 才能变成 " 现实的统一 . 在这个"尽性体道 " 的过程 中, 主 体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客观本体, 致使人类原本丰富的 "天理 " 情感在冰冷的 面前得以扼杀, 从而丧失生命的 本真性与丰富性 .而且, 人在" 天理 " 面前也毫无自由 可言, 一切都是 "天理 " 所注定, 人完全陷入了命定论
虽然, 王阳明的 "心本论 " 曾一度引起人们的质疑 与批判, 但在心学的背后却蕴藏着他对社会, 人本性的 深度忧虑以及如何重构心性的问题 . 一,社会精神支柱的崩溃 鉴于五代的动乱与短暂 , 宋代自建朝以来就十分 关注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重构 , 并循着"推天道以明 人事 " 的路向, 力图从宇宙 本原的层面上来论证社会 道德规范的合理性与永恒性, 但经过 "北宋五子 " 的努 , . " 力开拓与建构 致朱熹时达到了最高峰 他把 理 " 建构为宇宙的本原, 是 "形而上之道 " , 相对于万物来 说, 理具有先在性与主宰性. 只有在理的基础上, 天地 万物才得以存在 . 而且 , 理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也具有 绝对的统御性, 甚至在人类社会还没有产生前 , 就已先 有这理, 如未有君臣, 已先有君臣之理, 未有父子, 已先 有父子之理 .因而, 相对于那个时代来说 ,"理 " 不仅 是宇宙的本原, 也是承载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 .而明 朝延续了宋代的" 理学" 官方意识形态 , 一建朝就确立 了 " 以理学开国 " 的政策, 并逐步通过多种方式来强化 "理学 " 的正统地位. 然而 , 到明朝中期, 社 会却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 中, 农民起义连绵不断, 统治者内部亦矛盾重重, 不断 发生宦官专政与 藩王的 叛乱 . 社会陷 入了"高 下失 "理学" 均, 锱铸公竞" 的名利争夺之中, 而这与 所张扬 " 的 存天理 , 灭人欲 " 的精神主张是背道而驰, 确切地 说 , "理学" 已处于名存实亡的危机境地 . 那 "如何将 人们的行为有效地纳入封建规范的轨道 , 以摆脱日渐 严重的社会危 机? " 这是 当时思想家所要迫切解决 的问题. 而王阳明对于当时的社会危机有着切身的感触, 因为他既亲自带兵镇压过农民起义, 又平定过宁王的 �4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