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我们到底迷失了什么——《让教育回归人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我们到底迷失了什么——《让教育回归人性》
【读书】:我们到底迷失了什么——《让教育回归人性》
《让教育回归人性》:我们到底迷失了什么
禾刀
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哲学阅读的学者,周国平在以哲学视角审视当前教育现象的同时,又以身份代入方式,从被教育者视角去体悟当前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种种困惑,并提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别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在许多家长眼里,好的教育就是一个好的饭碗。

所以这些家长对子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现在不努力,将来没饭吃。

时下教育给公众的普遍印象是,教育就是书本知识的填鸭式灌输,孩子们则像是一台台学习的机器,疲于应付文山题海。

多年来,社会上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呼声不绝于耳,一些地方确曾尝试,但常常是刚迈出一步,很快便被应试教育的洪流染成新的应试科目,到头来徒增孩子学业负担。

扭曲,是因为我们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周国平分享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人生中什么东西是值得珍惜和追求的,那么我就应该让我的孩子得到这个东西,教育就应该让受教育者得到这个东西,我认为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简单点说,周国平的潜台词只有两个字,即快乐。

周国平所说的快乐,并非意在快乐的表义,就像是笑不一定就快乐一样,而是包括优秀与幸福两大内涵。

不过,他所说的优秀并不是胜人一筹,而是指个人禀赋能够得到很好的生长,即充分激发个人的潜能。

至于幸福,周国平认为这本来就是一种能力,一个人是不是幸福,并不在于物质占有的多寡,而在于能否享受到精神上的欢愉。

不难看出,周国平这里所说的无论是优秀还是幸福,均指向个人的内在方面。

即教育不是用于满足外在的虚荣攀比,不是用于促进对外在功利的掠夺占有。

周国平进一步指出,一个人唯有人性健全才可能真正幸福,也才可能真正优秀。

毫无疑问,一个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才能够是一个真正和谐和生机勃勃的社会。

回归常识才是教育王道
教育从来都不是高居庙堂之上,通过资源差别化分配制造教育偶像是娱乐而不是教育。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这表明教育本就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底色,教育便如浮萍之末,毫无价值可言。

陶行知的这一观点看似与美国哲学家杜威的教育就是生长背道而驰,实则是生活与教育有机统一的两个不同侧面。

教育与生活相辅相成,二者互为老师,携手共进。

顺着杜威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观点,周国平引申出自己的结论,这就是人生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本身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为了下一个阶段做准备的,教育的本意是唤醒灵魂,使之在人生的各种场景中都保持在场。

既然教育的本意是唤醒灵魂,而每个人的灵魂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这就意味着,教育如果要达到唤醒灵魂的目的,就必须在因材施教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所谓因材,本质上就是尊重人性的代名词。

要说,周国平的这些观点谈不上有多新鲜,他如此反复只为说明这样一个观点:即人性的教育必然是常识的教育,只有回归常识才是教育的王道,任何背离常识的教育要么是揠苗助长,要么是急功近利。

换言之,当前教育的根本症结在于远离了常识。

一些小学居然搞起了入学面试,在孩子尚未接受正规教育前便预设了一道门槛;一些家长迫切希望孩子学到更多书本知识,几乎包
揽了孩子功课外的吃喝拉撒,同时也割断了孩子与自然的;一些美育如弹琴、画画原本是丰富孩子想象力的重要辅助手段,结果反沦为剑走偏锋,千军争挤的独木桥……
当然,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有一个共同且堂皇得让人难以反驳的理由,那就是这都是为了孩子们好。

问题是,不问青红皂白地阉割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一个从小只懂得规规矩矩做题的孩子,长大后会自然形成勇于探索和拼搏奋斗的个性人格魅力吗?所以,现在许多年轻人虽就业但并不快乐,仅仅因为一份勉强过得去的薪水便放弃了对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快乐的追求。

周国平没有提及但社会上实已存在的另一种怪象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把扭曲认知强加到孩子们的身上并当成常识。

还有什么比对常识的迷失更令人揪心的吗?如此看来,教育若要想回归常识,首先是教育者还有家长们回到常识。

阅读助力开启智慧之门
周国平是一名勤奋且善于思考的阅读者,当然这并不是他极力推崇阅读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周国平的教育逻辑里,不同于课堂教育,阅读本身是一种精神生活,阅读的过程本身是在过一种精神生活,你能够从里面得到精神的快乐,精神的提高。

也就是说,阅读是杜威教育即生长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延伸,是从书本知识向精神领域的延伸。

值得指出的是,周国平坚决反对用影像替代阅读的做法,并引用德国哲学家奥伊肯的话指出,人类积累了许多精神财富,它们主要是以书籍的形式存在的,但是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这些财富是外在于他的,它们还不属于你,需要每一个人自己去把它占为己有。

影像虽然是一门不容忽视的艺术,但影像偏重于画面的渲染,有时还有背景音乐对情绪的刺激。

更何况,在娱乐至死的狂欢中,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电影)不断拉低道德底线,碎片化、低俗化、肤浅化现象愈演愈甚。

相较而言,文字虽然单调枯燥,但文字是抽象符号,它要求你必须思考,不思考你就读不懂。

没有思考,又何谈自我,当然也谈不上激发个人思维潜能。

周国平在本书中还有许多针对教育事件的案例解剖,读来颇有醍醐灌顶之感,但也让人越来越有这样的隐忧,即书中直陈的诸多教育症结人尽皆知,却又无可奈何。

教育乱象真就是一道道解不开的死结吗?
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
周国平
近些年来,媒体报道过大大小小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悲剧性事件。

这些事件既是触目惊心的,又是发人深省的。

然而,由触目惊心到发人深省,还必须听者有心。

曹保印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

在本书中,他选择了相当数量的典型个案,从教育的角度对之进行认真分析。

正如他所警告的,倘若人们仅仅把这些事件当作新闻看待,过眼即忘,不予重视,就难保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不会成为这类新闻中的主角。

为了我们的孩子,是到全社会教育的时候了。

中国现行教育的弊端有目共睹,事实上已成为民众受害最烈、怨声最多的领域之一,引起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忧思。

根本的症结当然是在体制上,举其大者,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和市场化名义下的高收费、乱收费,导致大量贫困家庭子女实际上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应试教育变本加厉,三是教育目标和过程的急功近利。

在这三种因素交互作用下,滋生了种种教育腐败现象。

体制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靠民意充分表达,另一方面要靠政府痛下决心。

自今年两会召开以来,我们在这两个方面都看到了一些积极的迹象。

但是,体制的改革非一日之功,我们不能坐等其完成。

我们应看到,即使在现行体制下,老师和家长仍拥有相对的自由,可以为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创造一个尽可能好的小环境,把大环境对他们的危害缩小到最低程度。

当然,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站得足够高,对于现行体制的弊端有清醒的认识,对于教育的理念有正确的理解。

可以想象,这样的老师和家长多了,不但其学生和孩子受益,而且本身就能成为促进体制变革的重要力量。

说到底,有什么样的
人民,就有什么样的制度。

事实上,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悲剧,虽可追根溯源到体制的弊端,但基本上都有小环境的直接导因。

比如说,现在学生自杀事件频繁而且呈低龄化趋势,其中有一大部分,学生的老师或家长难辞其咎。

在本书所分析的个案中,就有多起初中学生因为不堪教师的虐待和羞辱而自杀的事例,有的学生在遗书中明言,自杀是为了以死证明他的老师没有资格做老师。

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或未完成作业,家长对孩子体罚,逼死甚至打死孩子,这样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死亡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不知还有多少孩子生活在极端非人性的小环境中,身心遭受着严重摧残,我为所有这些孩子感到悲伤和愤怒。

当然,最后仍无法回避体制的问题,因为在现行应试教育和急功近利的体制下,中国孩子的成长环境在总体上就是非人性的,普遍承受着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功课负担和功利期待,其恶果是童年被无情地剥夺,人性遭到扭曲。

本书所分析的对生命冷漠和残忍、为小事自杀或杀人、校园暴力等事例说明,相当一些孩子在人性上存在着缺陷。

这些事例也只是冰山一角,今日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一定是很普遍的,在非人性的总体环境中仍能生长出健全的人性,这只能是幸运的例外。

教育的基本道理并不复杂,其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的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

毫无疑问,一个人惟有人性健全才可能真正幸福,也才可能真正优秀。

毫无疑问,一个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才能够是一个真正和谐和生机勃勃的社会。

如同所说,这本来是一个常识,我们所需要做的只是听从常识的指引,实践这个常识。

令人震惊的是,我们的教育在做着与常识相反的事情,这么多的家长和老师在做着与常识相反的事情,而大家似乎都停不下来,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推着继续朝前走。

当此之际,我愿借本书呼吁:本书所涉及和未涉及的无数悲剧事件早已敲响警钟,应该结束这种大规模的愚昧了,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归教育之为教育。

也许,我们还来得及。

读《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有感
胡晓斌
周国平,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学者、作家,我原来读过他的几篇散文,如《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等,总体感觉是他的散文的美不在语言,不在情感,而在于字里行间传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传达出对人生的哲思,这可能和他的职业和习惯有关吧。

周国平不是教育家,然而,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那么,我也和大家一样,只是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一些感想罢了。

这是周国平谦虚的说法,因为大家知道,周国平是一个哲学家,他的大量的工作是对人生的思考,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

我的这个信念,构成了我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周国平还尖锐的指出今天的教育已经多么严重地违背了常识。

一种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里,只把应试和谋生树为目标,使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谋生的焦虑,对于人之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来越陌生,距离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越来越遥远,我们的确有权问一下:这还是教育吗?
所以,读周国平关于教育方面的文章,我的感觉是他的观点真实、辟警,感觉周国平是个真诚实在的人,他不盲从,不逐流,敢于发表自己经过了解和深思得出的观点,单从这一点而论,他的文章就值得我们品读。

下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近几年来我们不愿回顾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事件:一、浙江金华某中学高二学生徐力,用铁榔头打死了生他养他的母亲!被浙江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

产生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过分的,一味的要求,终于酿成惨剧。

二、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人后又连刺数刀致对方死亡,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这是正在
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做的事,其思想和行为令人匪夷所思。

三、益阳市十三中一名高三学生用刀将其同班同学刺死。

原因仅仅是被害者让他倒垃圾,引起他的不满,遂于次日用水果刀连刺王两刀,致使被害人抢救无效死亡。

中学生、大学生杀人的恶性事件可以说举不胜举,然而自杀事件又何尝少呢?前一段时间,我们身边不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吗?他们杀人、自杀的原因有很多,也许因为学习成绩,也许因为男女情感,也许因为与人纠纷,也许因为家庭原因等等等等,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所有这些都和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关。

一件件,一桩桩血淋淋的触目惊心的惨剧,不得不让我们静心反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找到了答案,孩子们的心理有问题,不管是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实际上已经远离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些教育的箴言,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简直荒谬不堪,可是冷静思考之后呢,恐怕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实际上,张校长早就多次给我们强调,健康包括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我们学校不仅要让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更要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理念决定方向,也许这正是我们学校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周国平给我们指出当今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指出教育发展的方向,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

他像一个战略家,规划教育的前景以及做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而实现他的战略目标则要靠指挥官——政府职能部门和我们这些冲锋陷阵的勇士----一线教师。

遗憾的是,指挥我们这些勇士的指挥官——政府职能部门却并没有按照战略家的意图指挥,甚至是相反,所以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有时也就好心干坏事,甚至为虎作伥,不幸成为了摧残孩子的帮凶。

中国的国情毕竟太特殊,太复杂,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再者,我们的政府不是一直在努力改变吗?
言为心声,敢说出来毕竟也是一个进步,但是我感觉我们说的太多了,而做的太不够了,真诚的希望我们都不要做言的巨人,行的矮子。

拯救孩子,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孩子,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让我们改变自己。

依然童心
——读周国平《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有感
周国平说,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归教育之为教育。

常识就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而人性就是一个人在他这个年龄所应拥有和具有的,该有的要有。

而现实生活却恰恰相反,我们一直在忽略着这个常识,我们一直在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理念,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偏执的给孩子的童年设下道道枷锁,把那本该五颜六色的童年事先涂抹上无数的貌似象征着美好未来的黑白,事先将一切丑恶毫无顾及地展示给孩子,把整个成人世界的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们认为这是在为孩子好,但事实上我们错了。

童年是个美好的字眼,提起童年,我能想到的是玩,可以疯狂的玩,可以肆无忌惮地撒娇,虽然也会挨批,但决不担心挨批……它是人生中最悠长的时光,悠长到我们会用一生的时光来回忆。

可是再看看现在的小孩,他们的童年,他们在为着一个看似深谋远虑的目标奋斗着,上补习班,进重点学校,学各种特长……承受着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压力和功利期待。

周国平说,若你是个聪明的大人,倘若你珍惜你的童年,你一定也要尊重你的孩子的童年,纪伯伦也说了,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以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未来是未知的,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将来会怎样,我们又何必要为这个未知牺牲自己现有的已知呢,这不是正确的教育了,是在伤害孩子。

毕淑敏也说过,童年时被烙印下的负面情感,是难以简单地用时间的橡皮轻易地擦去的,所以请不要为未知去伤害孩子。

90后演讲家蓝志说过这样一段话:只有问题还在纠结没有真正释怀的大人也就是说,
只有长不大的大人,才会帮助
年轻人不犯同样的错误,才真正对我们有帮助。

教育是用心做出来的,这是一项造心的工程,所以我们首先要有心,用心,用真心,这样才会用心造心,用真心造心,记得假期培训时,有位老师说了这样的话:对于老师来说每个班有几十名孩子,走一个不算什么,我还有很多,可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他们的唯一,毁了就是一辈子甚至三辈子的事,没了就真的没了。

所以,我们应该敬畏这些鲜活的生命,真诚地用心去塑造他,允许他的犯错误,原谅他的不经心,因为他们是我们造心的对象,若他们都是圣者,还要我们做什么?珍重每一个喊我们老师的孩子,敬畏老师这个称谓。

教师是神圣的职业,神圣是个可怕可敬更崇高的词。

我们无法形容自己究竟如何神圣,只是觉得自己要努力去不玷污这个词,所以做一个纠结于问题的老师吧。

做一个保持童心的老师吧,保持童心,诚实、坦荡、率性,善于欣赏学生,保持童心是保持年轻的秘籍,拥有童心,才能发现教育的真谛,守住一颗平常心。

最后,让我用周国平的话作结:
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