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须回归常识分析
教育要回归常识和原点
教育要回归常识和原点,新闻也要回到常识和原点。
于是,有了我们诸多关于教育常识的系列调查和分析报道,我们试图以关键词为经,以报道为纬,织起‚教育‛这张网。
实践证明,每一个教育人,都必须回到‚教育即人学‛的本质上,回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大背景下,回到基于对生活和生命的尊重上,‚从学生出发‛,建构起以‚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为框架,以课堂为中心的中国当代‚新教育学‛。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教学的真正变革,才能让教育焕发新生!新的语境下,让我们重新回到原点,解读——教师教师是什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春蚕?还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不论从哪种角度看,教师这个职业都不普通。
它的不普通之处在于,它是教育的奠基者,它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
所以,有了这句话,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民族。
但如此不普通的教师,却面临着形象两极分化的尴尬:一种是把教师看成高高在上的‚灵魂塑造者‛,把教师看作‚蜡烛‛和‚春蚕‛,在这种悲情的意象里,教师被刻画成默默耕耘的牺牲者、不求回报的奉献者,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而另外一种则是对教师的恶意丑化和贬损,似乎教育的一切问题,都出在了教师身上,都该由教师来负责。
更让人忧虑的是,除了存在着外界对教师角色的不解外,教师自身也缺乏对自我职业的认同感。
‚外人看来,教师有两个假期,其实个中甘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你实行素质教育少留作业,他们怪你耽误了学生;你补课多留作业,他们说你加重学生负担。
老师真难当‛;‚教学这么多年了,每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都不知忙了些什么‛。
现在,职业倦怠成为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
掌握教育契机问题,就是要抓住其心理发生矛盾的转折点以适时教育。
在后进生烦恼时,渴望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慰籍,班主任要用师爱和集体的温暖,去帮助他;在后进生困难时,班主任要提供帮助;在后进生痛苦时,班主任应引导学生看到光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后进生激动时,班主任要抓住这种情感波动,把他从行为过错中转化过来。
形势与政策-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
教育是一个相互的过程,高等教育偏离正轨也有授业者的不足。由于大学生课业负担较重,老师为完成教学目,“满堂灌”在我国大学课堂上比比皆是。正如生产工具落后导致劳动者虽然辛勤付出而劳动生产率低下一样,“满堂灌”的课堂教学因教学方法落后而导致它是一种大学教师辛勤的低效劳动,这种教学无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并体验运用知识的具体情镜;无助于训练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和逻辑思维活动;无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精神;无助于增强师生之间思想、情感交流;无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为了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水平,我们还应从各层面推进课堂教学现代化。我国一些大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已经采取了一些改革举措,例如一些大学开始开设新生研讨课,推广研究型教学模式等,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共鸣和碰撞,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探索的快乐,也收获丰富的信息。
去功利之心态,还教育之初衷。这是我自己对高等教育“回归常识”的理解,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会多多学习国家的形势与政策,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
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引言高等教育是指在中等教育阶段之后的教育阶段,其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然而,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似乎逐渐远离了其本应追求的目标,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回归常识,而不只是追求纸上功夫或者追逐虚无的名利。
本文将就为什么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正文一、常识是实践的基础首先,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人才。
然而,许多高等教育机构更加注重理论的学习,忽视实践的训练。
这导致了学生毕业后往往面临实际问题时无法应对,因为他们缺乏实践能力和常识的支持。
高等教育应该回归常识,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和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
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加强与行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以帮助学生在不同领域中发展实践能力。
二、常识是培养思辨能力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然而,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有些教育机构过于强调死板的记忆和灌输,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也无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
回归常识意味着教育机构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做出更有价值的贡献。
三、常识是拓宽视野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世界观。
然而,一些教育机构过于重视狭隘的专业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广泛的知识面。
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只关注自己的专业领域,而对其他领域的了解和认识很少。
高等教育应该回归常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广泛知识。
教育机构应该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选修课程,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
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加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办学主张回归教育常识办自由呼吸的教育
办学主张回归教育常识办自由呼吸的教育站在孩子的视角做教育,回归教育常识做教育。
新时代,我们的教育需要改变,也需要坚守,学校既要主动对接时代需求,更要坚守教育本质,回归教育常识。
著名学者周国平说:“智育限于知识,美育限于技能,德育限于规范,都是舍本求末。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
实施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时刻思考教育的常识,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反思与纠正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
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是什么?教育要立德树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专注于孩子狭隘知识的掌握、分数的获得以及学历的增长。
教育应该遵循孩子身心的发展规律,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教育的常识。
如果教育者眼中只有分数,把学校办成应试工厂,把教室变成应试车间,那么培养的学生只会成为考试机器,这就背离了教育常识。
回归教育常识,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我们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或者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就要研究学生,因材施教,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成长空间。
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我们应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有没有给每个孩子提供展示的平台,有没有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内找到做“好孩子”的感觉,有没有让不同的孩子找到自己的坐标与人生方向,有没有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
正如我们一直提倡和坚持的“全息活动育人”,就是为了让学生打破班级界限,能在家长和教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赢得更多的自由成长空间。
我们发现:孩子在富于激情地展示自己特长或研究成果时,他们乐在其中,成长中便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还记得一位学生宋鑫雨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后,在给教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感恩母校让我成为学校的首批小记者。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教育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素质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裹挟着浮躁和功利的热潮,教育似乎已经远离了本来的应有之义。
因此,回归常识,落实教育的使命,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已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教育必须回归常识。
教育应该是以发展人的潜能和全面素质为目标的,而不是简单的为了应对考试和赢得竞争。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等等。
教育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发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同时,教育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道德品质,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教育应该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教育不仅是为了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更是为了他们将来的发展和成功。
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积极地实现它们。
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包括良好的学习氛围、优质的教师资源以及与社会联系的机会等等。
同时,学生也应该在教育中学会自我管理和独立思考,积极寻找并利用好自己的资源,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教育需要具有可持续性。
教育不应该只是短期行为,而应该是长期的发展过程。
教育应该构建一个稳定、连续和可持续的系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持续的关注和支持。
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
同时,应该注重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让每个学生在教育中都能够得到平等的机会和公正的评价。
只有如此,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教育应该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具有可持续性。
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然而,在实践中,实践教学往往偏离了教育常识,导致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本文旨在探讨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的必要性与途径,以期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实践教学偏离教育常识的表现1. 过度注重技能培训,忽视综合素质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过于注重技能培训,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做法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只关注技能掌握,而忽视了道德、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素质提升。
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学生在实践中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
这种现象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3. 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实践教学资源匮乏是制约实践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部分高校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设备陈旧等原因,导致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4.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的必要性1. 符合教育规律教育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2. 提高教育质量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3. 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四、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的途径1.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教育规律和市场需求,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高校应加大实践教学资源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3. 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全面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吗
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汤勇所著《回归教育常识》一书分为六章,即第一章教育需要思考、第二章当教育被功利心绑架、第三章让梦想点亮教育、第四章教育离本真还有多远、第五章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第六章仰望教育的星空。
汤勇是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书记、局长。
在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坚持阅读和写作,而且每年出版一本著作,在教育系统有较高的知名度。
《回归教育常识》是他最新出版的一本著作,书中的大多数文章反映了他过去一年对"教育常识"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
教育要回归常识,这是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在应试教育、功利主义的教育越演越烈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常识,该如何去做,才能给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一、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的基本常识之一,就是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孩子不同的成长发育阶段,创设适合于孩子、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帮助孩子自主成长。
在孩子从幼儿到小学的学习过程中,游戏、玩耍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了解、探究世界最为重要的方式。
在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看来,他最难忘的就是小时候在学校后山与同学追逐赛跑、拔农家蔬菜、肆意玩耍的那段时光,童年的快乐生活极大地影响了他的科研事业。
达尔文小的时候整天掏蚂蚁窝、捉蝴蝶、摸鱼虾、研究臭虫,就是不愿意学习。
他的父亲气急败坏,认为他"除了打鸟、养狗、捉老鼠外,有用的事一样都不会干,将来会丢全家的脸。
"但他的父亲有一点好,没有严厉禁止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此也给这个世界养育了一个伟人。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印度有一个名叫布提亚·辛格的小男孩,在4岁半时就实现了全程马拉松的比赛,被人们称之为神童。
5岁那年,辛格计划用10天的时间跑完500公里的行程,但就在他准备启程的时候,被警方叫停了。
印度**府的理由是:辛格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而500公里的'路程,对他的体力和情绪都是一个负担。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
《让教育回归常识》心得体会《让教育回归常识》是一本关于教育问题的书籍,作者通过对当代教育现状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观点和建议。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应该回归常识。
作者指出,当前的教育模式过于功利化,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而不仅仅追求学生的分数和奖项。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应该重视的方向。
其次,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特长,教育应该给予每个人充分的发展空间。
作者提到,“高塔模式”即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优点和潜力。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天赋,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只有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再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作者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这需要教育提供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思考和实践。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未来充满变化的社会中立足。
最后,教育应该强调人文关怀。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的关怀和培养。
作者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发展。
学生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和鼓励,才能够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通过阅读《让教育回归常识》,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认识到,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教育应该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教育应该强调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发展。
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
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越来越 多清醒的教育者呼吁,教育要回 到原点,遵循常识。
所谓“常识”,我认为简单地说,就是人所共知的真理。
百度 上的解释是:“普通的知识,众所 周知的知识,一般的知识,与生 倶来、毋须特别学习的判断能力,或是众人皆知、无须解释或加以论证的知识。
”当然,认真推 敲,这个解释也不绝对严密,因为任何“无须解释或加以论证的”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需要“解释或加以论证”甚至成为“非常识”比如,过去“太阳围绕地球转”是常识,而现在“地球围绕太阳转”才是常识。
但我这里说的“常识”,当然是指相对正确而且得到公认的真理性教育命题。
那么,教育有哪些常识呢?“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是老得不能再老的常识了,但往往被人遗忘。
教育是师生双方心灵交融的过程,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
但现在许多人越来越把教育仅仅当做“技巧”的操作或“艺术”的施展。
我们不是否认智慧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性,但是,爱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没有了爱,“水平”再高,没用。
“只有爱,也没有教育。
”缺乏爱的教育是伪教育,但用爱取代一切,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教师还要有职业精神,要有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要有渊博的学科素养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句话,要有不可替代的专业能力。
虽然对学生的爱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爱本身不是专业水平。
对孩子的爱,教师超不过家长,但家长不一定都能搞好教育。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话的意思就是做什么都得付出艰辛劳动,只有勤奋,才有成功。
但我们现在不少教育者恰恰喜欢“发明”捷径。
一些校长或专家时不时会宣称自己创立了什么“模式”或什么什么“几步法”之类的“科研成果”,从而“迅速提升了教学质量”,“创造了教育的奇迹”云云。
对此我嗤之以鼻。
方法无论多么科学,都需要刻苦精 神。
“梅花香自苦寒来”永远都不 会过时。
“最好的教,就是让学生学会学;最好的学,就是让学生给别人讲。
”现在各种名目的自主学习课堂,被冠以这样名称那样名称,并都以改革创新的面目出 现在媒体。
教育要回归人性-回到常识
教育要回归人性,回到常识教育的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是一些常识,但是,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恰恰是严重地违背常识。
人有生物性和精神性两个层面,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针对人的精神禀赋,让它们发展得更好。
“人的精神禀赋”又分为三个方面,简单来说,就是德育、智育和美育,只有这三种能力都发展得非常好了,才会是一个优秀的人。
智力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肯定不应该只是让学生掌握一点知识,为“应试”做准备,智育的真正目标是让一个人过上活泼的、自由的智力生活,要有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好奇心是“神圣的”,是科学追求、哲学思考的原动力。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说过,哲学开始于好奇心。
哲学是对世界的惊奇和疑惑,看到满天的星星和神秘的宇宙,想弄清楚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在这个时候,第一个哲学问题就产生了。
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对人生感到困惑时,开始琢磨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你实际上已经在进行哲学思考了。
好奇心是一个人天生就有的,神圣的好奇心,是一颗脆弱的嫩苗,很容易被扼杀。
好奇心之所以容易被扼杀,有两个主要的敌人,一个是“习惯”,见多不怪了,自以为自己懂了,实际上是对这个世界麻木了;另外一个大敌人,就是“功利心”,想一个问题,先要问“有没有用”,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是这样态度,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提出问题,家长就会考虑这个对他的学习有没有用,没有用,就不让他去想了。
从这个问题再具体谈到学校教育上,智育教育成功不成功,最重要的是“兴趣”,学生有没有从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
智力活动本身是有价值的,智力的满足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品尝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用这个标准来看,现在的教育完全是背道而驰。
现在的小孩完全没有时间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了。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教育就是等你把你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全部忘记了,剩下来的东西才是教育。
对智力教育有两个评判标准,就是学生爱不爱学习和会不会学习,我们在智力教育上是不成功的。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
在教育实践中, 应将常识教育与 素质教育相结合, 既要注重知识传 授,也要注重能 力培养和个性发 展。
如何实现教育回归常识
强调生活实践教育
重视实际操作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强调生活经验和常识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提倡学校与社区、家庭合作,共同推进生活实践教育。
教育创新实践案例分享
Hale Waihona Puke 案例一:Scratch 编程课程在中小学 的普及
案例二: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在教育 中的应用
案例三:在线教育 平台的兴起与影响
案例四:家庭教育 在教育体系中的地 位与作用
常识教育与科技发展的融合
案例介绍:某学校利 用科技手段开展常识 教育,如虚拟现实技 术模拟历史事件等。
教师队伍中存在 素质参差不齐的 情况,部分教师 缺乏专业素养和
教学能力。
教师培训和继 续教育不足, 难以满足教育 回归常识的需
求。
教师评价机制 不完善,过于 注重应试成绩, 忽视学生综合
素质发展。
教师职业吸引 力不强,难以 吸引优秀人才 投身于教育事
业。
对策:加强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
培训内容: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能力 培训方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定期开展教师交流与分享活动 专业发展:鼓励教师持续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纳入评价标准
常识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常识教育的定义
常识教育的内涵:以生 活常识为基础,强调实 用性和应用性,注重培 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引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的素质和智慧的提升离不开教育的推动。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往往会被各种理论和方法主导,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即回归常识。
本文将探讨教育必须回归常识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教育的常识教育的常识即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普遍通用的教育方法。
教育的常识应该是科学的、客观的,并且具有普适性。
它应该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
教育的常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他们的需求和利益。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应该具备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3.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4.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误区的存在然而,现实中教育往往偏离了常识,出现了一些误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育误区: 1. 考试成绩至上:当前的教育体制往往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和选拔的唯一标准。
这导致教育过程过于应试化,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2. 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教育过程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这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无法应对实际问题和挑战。
3. 忽视学生需求和个性:学校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
学生被迫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节奏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4. 重视知识而忽视品德教育:现实中的教育过程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缺少对学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在青年学子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品德、引导人生方向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教育似乎走了偏离,常识教育不足,智商的重要性被过分强调,而人生目标的实现并不受到足够的重视。
我们有必要让教育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一、教育应重视常识教育常识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的日常生活技能和实用知识,包括道德、礼仪、健康、生活常识等方面。
这些常识对于青年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至关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校更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智商培养,而忽视了常识教育的重要性。
重视常识教育的意义在于,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
缺乏常识教育的人,虽然可能有较高的学术成就和智商,却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无能、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教育应引导青年实现人生目标青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教育应该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为青年们明确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很多青年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的选择迷茫、梦想缺乏方向,甚至被社会的消极因素所左右。
教育应该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格和意志。
教育也应该为青年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目标。
可以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创业实践等活动,帮助青年学子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他们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教育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让教育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实用能力和人生观。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学校是培养青年学子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重视常识教育,将常识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教育界四个回归是指什么
教育界四个回归是指什么
四个回归,是指教育部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
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
立德树人两个维护四个自信一本为本四个回归内容四个回归的基本内容本科教育“四个回归”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内容四个回归的内容是什么“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
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一是回归常识。
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二是回归本分。
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
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
三是回归初心。
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是回归梦想。
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然而,当前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与理论教学脱节、实践教学手段单一等。
本文旨在探讨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的必要性和途径,以期为我国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实践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将其纳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实践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仍然存在。
因此,探讨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的必要性和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的必要性1. 符合教育规律教育规律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
教育常识强调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能够根据教育常识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常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促进教育公平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三、实践教学回归教育常识的途径1.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衔接。
首先,要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使实践教学具有针对性。
其次,要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2. 创新实践教学手段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
读《回归教育常识》有感
《回归教育常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类书籍,它以简洁明了的文字,系统而准确地阐述了当代教育方面的重要理念,提出了对教育全面发展的完美构想。
这本书所传达出的思想很深刻,侧重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以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强调知识和能力的结合,以及人性化的教学。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了更深的体会和了解,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素质外,还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理解学生,关注学生成长,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总之,《回归教育常识》是一本受欢迎的教育类书籍,它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现代教育理论,值得深思学习。
学校管理要回归常识
学校管理要回归常识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学校管理要回归常识,就是要在实践中尊重人的本性,尊重规律,客观公正地对待问题,让学校成为有温度、有情感、有活力的地方。
学校管理要回归常识,就要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管理的本质就是如何帮助学生成长,如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学校管理者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兴趣、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育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在学校管理中,不能只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率,而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要着眼于长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关爱每一个学生。
学校管理要回归常识,就要重视师德。
教师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素质和师德直接影响到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
学校管理者要重视师德,净化教育环境,规范教师的行为,树立良好的师德风尚。
教师要本着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原则,扎实教学,关心学生,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学生的引路人和朋友,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完善自身的德育修养,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只有这样,才能在学校管理中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学校管理要回归常识,就要坚持以德育为先。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管理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德育为先,注重品德修养的培养。
教育是一种引导,是一种感染,只有让学生在德育引导下茁壮成长,才能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管理者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倡导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学校管理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素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努力使每个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帮助每个人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教育落实常识的情况并不乐观。
教育体制的种种问题导致了学生们无法真正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也使得他们难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们迫切需要对教育进行改革,让教育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
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的教育体制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需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有所准备,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们需要改变评价制度。
当前的评价制度往往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潜力。
这导致学生们为了追求高分而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和激情。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制度,包括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对学生兴趣和特长的鼓励和支持。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发展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们需要改进教育内容。
当前的教育内容往往相对陈旧,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不足。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我们的教育内容也需要跟上这个变革的步伐。
我们需要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加入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面对未来的能力和智慧。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们需要改变教育方式。
当前的教育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需要倡导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是我们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只有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改变评价制度、改进教育内容和改变教育方式,我们才能真正帮助青年实现自身目标,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绝不能总想搞名堂【导语】这是《山东教育》原主编毕唐书老师十年前的讲座实录,毕老当年主张“教育要回归常识”,十年之后,却依然需要再次强调。
常识,没想到竟然如此高不可攀。
1说在前面的话今天我把今天讲话的题目定为:教育要回归常识。
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因为我经过长期观察,感到1949年以来的教育一直不算正常。
我1952年上小学,58年上初中,61年上高中,64年上大学。
69年毕业后在聊城教过初中、高中、师范,85年调入《山东教育》杂志社做编辑,一直没有脱离教育。
回想起来,49年到现在,政治没有走上正常轨道,教育也一直没有走上正常轨道,集中表现就是“刮风”、搞形式,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一阵风来,前功尽弃;如此反复,难有建树。
北大的季羡林教授接受采访时说:我做了北大几十年的西语系主任,就如同是黑瞎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不断搞改革,今天搞一个名堂,还没开好头,一个新名堂又来了。
如此反复,一个领导一个法,下面的思想自然混乱。
这话真说到我们的痛处。
政治上,1950年代学苏联,苏联的一切都是好的;58年大跃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60年代反修,苏联又被批得一无是处;文革时代不堪提及;文革之后,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提是否妥当,谁也没有认真考虑过,回头想想,只为GDP,也带来许多弊病;正因如此,如今新领导集体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谐调发展。
政治上如此,教育上也是如此,许多当时认为是真理的东西,如今想来是大笑话。
58年搞“教育革命”,教育路线是“教育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大学扩招到了可笑的程度;文革后推荐上大学;改革开放后,教育改革有几项“大举措”:一窝蜂地搞标准化命题;一窝蜂地搞目标教学;一窝蜂地提“人民教育人民办”——这是平度的经验——这种提法把政府对基础教育应负的责任推了出去,使得如今我国的教育投入比例连非洲的乌干达都比不上;后来又搞素质教育,还编出“应试教育”这个词,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
前不久我读了一篇论述百年中国教育的文章,作者认为,49年之前的五十年,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49年之后则是失败的,到如今,世界先进大学没有了,大师级的人物没有了。
我们的教育一直不正常,在哪里犯了错误?——在教育常识上犯了错误!所以,今天,我要说:教育,要回归常识!我主要讲四个问题:1.教育首先要立人,立人首先要立心。
2.教育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变接受教育为自我教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4.多搞点校本教研,多写点教育叙事。
2立人与立心第一个问题,教育首先要立人,立人首先要立心。
教育是培养人的,这句话谁也会说,可我问你:“人是什么?怎样才能称其为人?”这点可能很少有人去思考。
在农村里,谁不孝顺爹娘,人们会说:“这人没有人味。
”那么,人味又是什么?做人要有人性,要有良心,人性良心又是什么?从何而来?这才是我们要考虑的东西。
许多美好人性的养成和我们平时的教育密切相关。
五年前,我曾经读过一篇《中国青年报》的通讯,写的是河南一位姓张的女班主任,现在想起这篇文章来,我还常常忍不住流下泪水。
张老师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通讯中仅写了四件小事,第一件写的是她和一位贫困学生的交往。
那个学生来自太行山区,家境贫寒。
张老师发现他有两个奇怪举动,一是从来不与其他学生一起吃饭,二是洗脸总是到水管接水,洗完后也不擦。
天渐渐变冷了,有一天,张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条崭新的毛巾,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惯,学生激动地哭了,说:“张老师,因为家里穷,我从来没有条毛巾来擦脸,您是第一个发现我不擦脸的老师!我吃不起食堂的饭,只好在吃饭时间忍饿出去。
”张老师听了,也很感动,之后就对他多了一份关心。
这位同学后来在高考中因意外事件落榜,回到了老家。
张老师依然牵挂着他,盼着他来信,可是,左盼右盼,竟然一封信也没收到,“怎么会事?出什么事了吗?”张老师想。
半年过去了,张老师突然收到了来自太行山内的一个大大的邮包,拆开后一看,是厚厚的一沓信,信中说:“老师,我毕业后,每周给您写两封信,但我没有勇气发给您,因为我没有考入大学,给您丢脸了。
现在我鼓起勇气把所有的信寄给您。
您的恩情,我无法报答,我记得你爱养花,窗台上总摆着几盆花,我惟一的愿望是化成露珠,凝在您的花上!”没有读完,张老师的泪珠便流了下来,如一颗颗晶莹的露珠……这是一件小事,但我们可不要小看了这样的小事,它对一个人的心灵有净化作用。
去年(2004年)发生了马加爵事件,马加爵家里也很穷,他进监狱时,看着自己的狱服,说:“这是我一生中穿过的最好的衣服。
”这样一个贫困生在学校、社会中受尽歧视,不满终于积成仇恨,酿成血案。
我想,如果马加爵在人生路上碰到过这样一位像张老师这样的人,他就不至于走上绝路。
有些细节看上去离教育很远,实际上与教育息息相关。
第二件事,说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的事。
张老师让自己班的学生与解放军前线某连队结成对子,通了一年的信,突然一段时间前线没有了回音,几个月后,一个青年军官来到学校,找到同学们说: “我是连队的指导员,你们一定奇怪,为什么我们突然不给你们回信了。
我现在告诉大家一个沉痛的消息,在执行某次任务时,全连队的战士们不幸为国捐躯了!”话音未落,全班同学抱头痛哭。
张老师说,经过这样一件事,全班同学似乎一下子长大了。
还有一位同学,没考上大学,却善于经商,成了大款,有一次回校探望张老师,说:“张老师,中午我留在您这里吃饭,请您为我做当年你常做的青椒炒肉丝,下清汤面吃——我是所谓的大款了,有好饭吃,有好房住,但我感觉最好吃的,还是您炒的青椒肉丝。
”于是师生二人一起享受了当年的“美味”。
临别时,这位“大款学生”对老师郑重地提出了一个要求:“张老师,我希望您能继续做班主任,能多做一天就多做一天;您多做一天,社会上就多一些有良知的人。
”这几个故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今天为什么要讲?因为这些事情虽然不大,但却触及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爱,就是一切。
”教育首先要立人,立人首先要立心。
如果没有爱心,人会比任何一种动物都可怕。
有位从纳粹集中营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新教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着:“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见到了人类不应见到的情境:毒气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杀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美丽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
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才有其价值……”真的,不是一个人接受的教育越多,他的素质就越高。
我们曾经在青岛举行过一次会议,请企业家谈谈职业教育。
会前我想,企业家一定会要求学校教好专业技术,没想到他们众口一词:高学历不等与高素质,职业道德最重要!企业家们说,我们提这个目标,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是从教训中得来的。
如果我们做教育的反而本末倒置,忽视了这些东西,那就是违背了教育常规。
有人会问:不是经济社会吗?在这个社会,谈人性,谈诚信做人,这些还有用吗?我认为不但有用,而且永远有用。
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老板——即使他是靠不正当手段发迹的,当他选人的时候,他首先会选那些做人到位的员工。
我们平时进行德育教育,为什么没有多大效果?如果我们结合生动的例子,如果我们注重这些细节,言传身教,孩子不会不接受。
一个人的素质,说起来很虚,但又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行为,比如说话,都要注意,做教育就要从小事做起。
素质表现在日常的一举一动上;北京某所重点大学的学生去应聘,单位没有组织考试,只是每人给端了一杯水,只有一个女生站起身来道谢,最后单位只录取了这位女生。
素质也表现在日常的一言一语中;提到说话,就想说说青岛话,“家丑不怕外扬”,青岛人说话毛病太多了。
从农民到机关干部,说话都带口头语,满口脏话自己还不觉。
我发现一个特点,在山东就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地区这种毛病最严重,其他地方这类脏话很少。
不要以为沿海经济发达,人的素质也就高。
其实,经济发达的地方并没有什么文化根基,不文明成了习惯,成了特色。
青岛这个毛病不改,想建国际化大都市很难。
做人教育到位,学生便获得了动力。
学生为什么做事没有动力,正是因为做人的教育没有到位。
这里说的做人的教育,不是要树立什么理想,那些没有用,要做实实在在的教育。
解决学生没有人生动力问题,要从两方面着手教育:一是以人生教育为支点,解决人生动力问题。
常常有学生不知道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要做个什么样的人,他也从来不考虑,家长老师也从来不教育,或者教育显得假大空,没有效果。
其实,人生教育很生动,很丰富。
给学生指个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人生的意义。
魏书生提倡学生去读名人传记,名人的生命轨迹可以成为学生的人生坐标。
我在高密一中听过语文课,看过他们的语文实验室,我说:你们的不是在学语文,而是在造人!语文不仅是学知识,更要和做人结合在一起。
我看过高密一中一个学生的读书心得,他说:“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最欣赏诸葛亮舍战群儒一段,他镇定自如,从容不迫,这才是栋梁之才。
这样的人才如今不多了,我想做这样的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每天睡觉前,我都要对着墙壁去演讲……”你看,人一旦有了动力,有了人生坐标,潜力就能充分发挥。
人生教育的工作可以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我到诸城一中参观,发现他们的宿舍文化极得人生教育的妙处。
看到他们的宿舍都有一个名字,男生有“状元居”“超然居”“博雅居”等,女生有“慧心居”“雅静居”等。
墙上挂有横幅,有自己写的,有前面舍友留下的,从条幅上可以看出学生的人生境界。
我又翻看了学生关于宿舍命名的第一手材料——为自己宿舍命名做出的阐释。
要知道,名字对于使用者来说是肯重要的,看名字就知道命名者的涵养与境界,命名过程就是确定人生坐标的过程,命一个名,比语文教师布置一篇命题作文作用大的多。
这么一个小活动,我感觉涵盖了新课程标准的所有内容。
二是以艺术教育为燃点,解决动力问题。
艺术教育不是指美术课、音乐课,真正的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技能问题,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人生命的原动力。
人死亡的标志,从心理学意义上说就是情感的枯竭,对世上的一切事都感到无所谓,这就已经死亡了。
艺术惟美,知美则性善,性善则行端;艺术主情,情动则神弈,神弈则心灵,这就是艺术教育的价值所在。
爱美,人就会进步。
龙口南山集团的老总,小学毕业,最后做成大企业,我问当地人: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他们回答我说:人家这个人,过去家里很穷,但收拾得干干净净;种自留地,不管种什么,都比别人家收成好。
我就明白了——小处追求美的人,干企业时自然也要干出个花来,他的成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