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回归常识和原点

合集下载

让教育回归“规律、本真、原点”

让教育回归“规律、本真、原点”

让教育回归“规律、本真、原点”——教育的资本化产业化加重了学生及家长的负担陶华坤规范校外教育培训及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常态工作,治理整顿民办教育及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目标是减轻学生和家庭负担,民办教育及教育培训机构要把家长从送学陪学中解放出来。

1.积极拥抱政策,把学生从校外学科类培训中解放出来。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要开发每个人内存的力量,协助人们更好地去进行选择,放手去进行选择。

让学生在学校发展最大化。

减负不仅仅是减少学生学习时间、心理压力、课业的负担,还包括减少家长的培学时间、经济负担和辅导孩子的压力等等。

教育总供给有待提升。

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怪圈怎么破?不能任由民办学校及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人为的制造教育焦虑,治理民办学校及校外培训机构的乱象,需要做好“加减法”,加什么、怎么加,减什么、怎么减是思考的重点!2.回归教育本心,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子弟得到好的教育。

教育是伟大的“平衡器”。

教育应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教育培训机构要依法合规、遵章守纪。

教育的资本化、产业化加重了学生及家长的负担,只有整个教育及教育培训行业乱象肃清了,才能更好的踏踏实实的做好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是为了使每个公民能够得到公平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教育是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为此应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子弟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3.矫枉过正,内容为王,质量为基是教育培训发展的方向。

教育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教育目标定位在什么地方?教育家陶行知要求培养诸育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他反对单纯的会考应试教育,批判这种“杀人的会考”,提倡“创造的考成”和全面的素质教育。

借鉴陶行知“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和大办平民教育、普及教育、大众教育的经验,推进“教育公平”。

打造质量金牌,托起质量方舟,坚定不移地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教育的议题牵涉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而唯有社会上普遍建立起来的观念与想法,才是驱动教育改革的动力。

敬畏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源,追寻理想教育

敬畏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源,追寻理想教育

敬畏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源,追寻理想教育——读李政涛《教育常识》有感线。

——李政涛说到常识,也许很多人会哂笑,人人都懂的事有多大价值?不过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却用散文化的轻松语言,通过日常司空见惯的的教育生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用哲学和理性的眼光,站在人性的高度,把教育内容、学生、教师、教学放到教育过程中去一一考量,从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7个方面审视我们今天的教育,直指事物的本质,唤醒我们的思考。

读罢让我不禁想起纪伯伦的那句“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还是不是怀着最初的心,去做着永远的事?反思时下中国的教育,的确有些异化和弊端,很多人认为是体制的问题,作者也不否认。

但作为教育的内部人我们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我们是不是在操作层面上也有推波助澜的异化行为?君不见类似“提升一分,干掉千人”的雷人高考口号依然在某地某校园高悬,对高考状元神话般的宣传依然有存有的市场,最近汶川地震小英雄沦为诈骗犯的报道让人寒心,但细究起来孩子在突如其来的光欢围绕中迷失自我究竟是熟之过,?再看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国人有钱了,但文化缺失,素质堪忧。

有些不文明的做法令人汗颜。

细想起来,那些令人心痛的教育,几乎都与对常识的遗忘和漠视、对常识的违背和扭曲有着或明或暗的关联。

就像书中写道:很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教导学生认真读书,好好学习,但自己却不爱读书,不会学习,丧失了自我教育的欲望和水平。

这显然是对“任何人假如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的违背。

坏的教育导致的诸多悲剧往往是无视“教育常识”的结果,诸多所谓“差生”或“问题学生”的形成,究其根源,大都与教师对教育常识的无知和漠视相关,最常见的现象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不尊重,导致学生对自己生命和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

一个只去关心学生成绩,想让所有学生去考取高分的老师,又怎能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呢?感谢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让我们透过常识去反思去警醒,让我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我们的教育------孩子是怎样失去童年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是否应该仅仅追求数量上的变化而忽略作为教育的对象——具有生命性的人的内在成长与变化?如何促使教育回归人性向善的本质,尤其在世界化的时代,如何使我们的教育既能为国家的繁荣与经济的富强做出贡献同时又不失去培养健康人性与健全人格为目标的教育灵魂!这或许是我们这些忙于日常校务的校长们少能静心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

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

为什么说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引言高等教育是指在中等教育阶段之后的教育阶段,其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然而,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似乎逐渐远离了其本应追求的目标,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回归常识,而不只是追求纸上功夫或者追逐虚无的名利。

本文将就为什么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正文一、常识是实践的基础首先,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人才。

然而,许多高等教育机构更加注重理论的学习,忽视实践的训练。

这导致了学生毕业后往往面临实际问题时无法应对,因为他们缺乏实践能力和常识的支持。

高等教育应该回归常识,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和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

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加强与行业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以帮助学生在不同领域中发展实践能力。

二、常识是培养思辨能力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然而,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有些教育机构过于强调死板的记忆和灌输,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也无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

回归常识意味着教育机构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做出更有价值的贡献。

三、常识是拓宽视野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世界观。

然而,一些教育机构过于重视狭隘的专业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广泛的知识面。

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只关注自己的专业领域,而对其他领域的了解和认识很少。

高等教育应该回归常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广泛知识。

教育机构应该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选修课程,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

同时,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加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回归教育的原点心得体会(3篇)

回归教育的原点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变革。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教育理念和实践在不断更新。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曾思考过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如何回归教育的原点,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本文将从回归教育的原点这一角度,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原点教育的原点,即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

在我国,教育的原点是“立德树人”。

这一理念源于《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明明德”指的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亲民”指的是关爱民众,“止于至善”指的是追求最高尚的境界。

这一理念强调了教育要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

回归教育的原点,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教育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

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回归教育的原点的途径1. 转变教育观念。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2. 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是教育的基本载体。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就要改革课程设置,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我们要减少应试教育的课程,增加实践性、探究性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就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教育回归原点心得体会

让教育回归原点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变革也在不断推进。

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再到如今的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和实践都在不断地更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禁要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让教育回归原点,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以下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本质:立德树人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

这是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人格的培育和能力的提升。

1. 德育为先。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的基础。

我们要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2. 智育为基。

智育是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体美劳全面。

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是德育、智育的延伸和补充。

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劳动技能,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育回归原点的必要性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让教育回归原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应对教育功利化倾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功利化倾向日益严重。

许多家长和学生将升学率、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教育的本质。

让教育回归原点,有助于纠正这一倾向,使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质。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教育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让教育回归原点,有助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3. 提升教师素质。

教育回归原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和教育教学能力。

这将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的文章,感觉写的不错,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小编觉得,关于儿童的一切必须回到原点上来。

至于何为教育原点是什么,不太好说,那么下面带来一篇文章帮助你理解。

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徐显明校长在济南的一次演讲中说得好:“没有道德的教育是一种罪恶”,“我们应该从行为养成的道德要求出发,严禁我们的幼儿园去教孩子学写字,去教孩子学算术,去教孩子学,而应从自己提书包、帮同学做事、向长辈行鞠躬礼开始,从小学会如何尊敬长辈,如何跟同伴打交道,如何料理自己的事务。

”可是当今中国学前教育现象是许多家长、幼儿园和社会培训机构为了吸引生源和财源,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为名拔苗助长,让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的文化课程。

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完全是不懂教育规律谋私利造成的社会教育乱象。

这是“残忍”的教育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教育工作者丧失了自身的责任和良知的行为,更是教育犯罪的行为。

因此,中国的教育士改革与发展必须要以特有的敢为人先的胆略和气魄,力求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一个政府一个部门系统如果在前行途中,因为路走得远了、走得久了,范文写作而忘了出发的原点,就会导致形式大于内容、好心办坏事,就会脱离群众、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现实中,很多的出台、工作的启动,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走着走着就变了形、走了样,滋生了无数脱离实际的“下有对策”。

所以,当我们的工作遇到矛盾、困难的时候,内心感到苦恼、困惑的时候,对未来迷惘、无措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回到原点,问一问自己当初出发。

道路的起点、江河的源头,婴儿的降生、种子的发芽,工程的奠基、项目的启动,求学、入职的第一天,这些都是纯粹质朴、孕育希望、饱含力量的原点。

对于党员干部来讲,这个“原点”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对群众的感情,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作风。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的历史使命。

教育需要回归常识——晓庄学院学习心得

教育需要回归常识——晓庄学院学习心得

教育需要回归常识——晓庄学院学习心得教育需要回归常识——晓庄学院学习心得6月5日,我们一行49名怀揣一颗对学校教育寻根、求真之心,来到了素有六朝古都之誉的南京,来到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被誉为全国师范教育发祥地的南京晓庄学院求知、求学。

近10天的培训学习、交流考察以及深入学校和课堂的体验,无论是在个人修为的积淀,还是管理能力的提升、教育深度思考等方面,均让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想重点谈谈晓庄之行带给我对教育的思考。

为什么呢,以我拙见,对教育的思考,对教育的认识和定位是我们教育人,不管你是教书的,还是搞学校管理的,首先应该搞清楚的东西。

它是一个关乎方向的问题,方向对了,我们才不会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迷失自我,南辕北辙;方向对了,才能避免在“欲望”、“功利”的面前,渐行渐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何出发;方向对了,不管你有多慢,终有到达胜利彼岸的一天。

因此,工作中,我们既要低头拉车,更要懂得抬头看路。

一、“名称”的花样不管怎样翻新,都永远无法掩盖“真”教育的缺失。

目前,我们的教育改革从1985年国家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算起,如今已走过了而立之年。

细细回想起来,30年来,我们的教育改革都做了些什么?2014年4月20日,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在接受记者蒋保信访谈时,曾这样讲到:“我们所谓的教育改革,可以说只是课程体系或内容的调整而已——增加或删掉一些课,或者在一门课里增加或去掉什么内容。

这种改革当然是需要的,但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只是停留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这是失去灵魂的改革。

”这种失去灵魂的改革,不外乎多了一些“翻新”名词和一些所谓的“新”理念,催生了一大堆“教育家”和“名校”。

唯一不变的,唯“分数”论的问题仍是“山还是那座山”,“钱氏三问”仍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教师们在缺乏任何统一的教育思想的情况下强化着自身的努力;论教育的新书层出不穷;教学技巧持续扩充,…具有实质内容的教育正在瓦解而变成无休止的教学法实验,…一种尝试迅速地为另一种尝试所取代。

办学主张回归教育常识办自由呼吸的教育

办学主张回归教育常识办自由呼吸的教育

办学主张回归教育常识办自由呼吸的教育站在孩子的视角做教育,回归教育常识做教育。

新时代,我们的教育需要改变,也需要坚守,学校既要主动对接时代需求,更要坚守教育本质,回归教育常识。

著名学者周国平说:“智育限于知识,美育限于技能,德育限于规范,都是舍本求末。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

实施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时刻思考教育的常识,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反思与纠正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

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是什么?教育要立德树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专注于孩子狭隘知识的掌握、分数的获得以及学历的增长。

教育应该遵循孩子身心的发展规律,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教育的常识。

如果教育者眼中只有分数,把学校办成应试工厂,把教室变成应试车间,那么培养的学生只会成为考试机器,这就背离了教育常识。

回归教育常识,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我们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或者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就要研究学生,因材施教,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成长空间。

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我们应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有没有给每个孩子提供展示的平台,有没有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内找到做“好孩子”的感觉,有没有让不同的孩子找到自己的坐标与人生方向,有没有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

正如我们一直提倡和坚持的“全息活动育人”,就是为了让学生打破班级界限,能在家长和教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赢得更多的自由成长空间。

我们发现:孩子在富于激情地展示自己特长或研究成果时,他们乐在其中,成长中便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还记得一位学生宋鑫雨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后,在给教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感恩母校让我成为学校的首批小记者。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教育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素质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裹挟着浮躁和功利的热潮,教育似乎已经远离了本来的应有之义。

因此,回归常识,落实教育的使命,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已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教育必须回归常识。

教育应该是以发展人的潜能和全面素质为目标的,而不是简单的为了应对考试和赢得竞争。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等等。

教育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发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同时,教育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道德品质,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教育应该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教育不仅是为了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更是为了他们将来的发展和成功。

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积极地实现它们。

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包括良好的学习氛围、优质的教师资源以及与社会联系的机会等等。

同时,学生也应该在教育中学会自我管理和独立思考,积极寻找并利用好自己的资源,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教育需要具有可持续性。

教育不应该只是短期行为,而应该是长期的发展过程。

教育应该构建一个稳定、连续和可持续的系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持续的关注和支持。

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

同时,应该注重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让每个学生在教育中都能够得到平等的机会和公正的评价。

只有如此,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教育应该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具有可持续性。

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然而,如今的教育系统已经变得繁杂、功利化,忽视了教育的本真。

为了让教育回归本真,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重视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

我们应该尊重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培养创造力: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创造力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调综合素养: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包括情感、社交能力、健康与体育、审美和人文素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平衡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4. 培养价值观和道德意识: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守法守纪,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总结起来,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我们需要重视个体差异,培养创造力,强调综合素养,以及培养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有价值的人才。

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

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

回归教育常识,回归教育本真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越来越 多清醒的教育者呼吁,教育要回 到原点,遵循常识。

所谓“常识”,我认为简单地说,就是人所共知的真理。

百度 上的解释是:“普通的知识,众所 周知的知识,一般的知识,与生 倶来、毋须特别学习的判断能力,或是众人皆知、无须解释或加以论证的知识。

”当然,认真推 敲,这个解释也不绝对严密,因为任何“无须解释或加以论证的”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需要“解释或加以论证”甚至成为“非常识”比如,过去“太阳围绕地球转”是常识,而现在“地球围绕太阳转”才是常识。

但我这里说的“常识”,当然是指相对正确而且得到公认的真理性教育命题。

那么,教育有哪些常识呢?“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是老得不能再老的常识了,但往往被人遗忘。

教育是师生双方心灵交融的过程,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

但现在许多人越来越把教育仅仅当做“技巧”的操作或“艺术”的施展。

我们不是否认智慧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性,但是,爱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没有了爱,“水平”再高,没用。

“只有爱,也没有教育。

”缺乏爱的教育是伪教育,但用爱取代一切,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教师还要有职业精神,要有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要有渊博的学科素养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句话,要有不可替代的专业能力。

虽然对学生的爱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爱本身不是专业水平。

对孩子的爱,教师超不过家长,但家长不一定都能搞好教育。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话的意思就是做什么都得付出艰辛劳动,只有勤奋,才有成功。

但我们现在不少教育者恰恰喜欢“发明”捷径。

一些校长或专家时不时会宣称自己创立了什么“模式”或什么什么“几步法”之类的“科研成果”,从而“迅速提升了教学质量”,“创造了教育的奇迹”云云。

对此我嗤之以鼻。

方法无论多么科学,都需要刻苦精 神。

“梅花香自苦寒来”永远都不 会过时。

“最好的教,就是让学生学会学;最好的学,就是让学生给别人讲。

”现在各种名目的自主学习课堂,被冠以这样名称那样名称,并都以改革创新的面目出 现在媒体。

教育要回归人性-回到常识

教育要回归人性-回到常识

教育要回归人性,回到常识教育的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是一些常识,但是,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恰恰是严重地违背常识。

人有生物性和精神性两个层面,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针对人的精神禀赋,让它们发展得更好。

“人的精神禀赋”又分为三个方面,简单来说,就是德育、智育和美育,只有这三种能力都发展得非常好了,才会是一个优秀的人。

智力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肯定不应该只是让学生掌握一点知识,为“应试”做准备,智育的真正目标是让一个人过上活泼的、自由的智力生活,要有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好奇心是“神圣的”,是科学追求、哲学思考的原动力。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说过,哲学开始于好奇心。

哲学是对世界的惊奇和疑惑,看到满天的星星和神秘的宇宙,想弄清楚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在这个时候,第一个哲学问题就产生了。

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对人生感到困惑时,开始琢磨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你实际上已经在进行哲学思考了。

好奇心是一个人天生就有的,神圣的好奇心,是一颗脆弱的嫩苗,很容易被扼杀。

好奇心之所以容易被扼杀,有两个主要的敌人,一个是“习惯”,见多不怪了,自以为自己懂了,实际上是对这个世界麻木了;另外一个大敌人,就是“功利心”,想一个问题,先要问“有没有用”,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是这样态度,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提出问题,家长就会考虑这个对他的学习有没有用,没有用,就不让他去想了。

从这个问题再具体谈到学校教育上,智育教育成功不成功,最重要的是“兴趣”,学生有没有从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

智力活动本身是有价值的,智力的满足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品尝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用这个标准来看,现在的教育完全是背道而驰。

现在的小孩完全没有时间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了。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教育就是等你把你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全部忘记了,剩下来的东西才是教育。

对智力教育有两个评判标准,就是学生爱不爱学习和会不会学习,我们在智力教育上是不成功的。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引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的素质和智慧的提升离不开教育的推动。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往往会被各种理论和方法主导,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即回归常识。

本文将探讨教育必须回归常识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教育的常识教育的常识即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普遍通用的教育方法。

教育的常识应该是科学的、客观的,并且具有普适性。

它应该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

教育的常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他们的需求和利益。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应该具备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3.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4.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误区的存在然而,现实中教育往往偏离了常识,出现了一些误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育误区: 1. 考试成绩至上:当前的教育体制往往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和选拔的唯一标准。

这导致教育过程过于应试化,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2. 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教育过程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这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无法应对实际问题和挑战。

3. 忽视学生需求和个性:学校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

学生被迫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节奏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4. 重视知识而忽视品德教育:现实中的教育过程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缺少对学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让教育落实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在青年学子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品德、引导人生方向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教育似乎走了偏离,常识教育不足,智商的重要性被过分强调,而人生目标的实现并不受到足够的重视。

我们有必要让教育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

一、教育应重视常识教育常识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的日常生活技能和实用知识,包括道德、礼仪、健康、生活常识等方面。

这些常识对于青年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至关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校更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智商培养,而忽视了常识教育的重要性。

重视常识教育的意义在于,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

缺乏常识教育的人,虽然可能有较高的学术成就和智商,却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无能、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教育应引导青年实现人生目标青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教育应该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为青年们明确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当今社会,很多青年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的选择迷茫、梦想缺乏方向,甚至被社会的消极因素所左右。

教育应该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格和意志。

教育也应该为青年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目标。

可以通过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创业实践等活动,帮助青年学子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他们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教育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让教育回归常识,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目标,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实用能力和人生观。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学校是培养青年学子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重视常识教育,将常识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教育界四个回归是指什么

教育界四个回归是指什么

教育界四个回归是指什么
四个回归,是指教育部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
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
立德树人两个维护四个自信一本为本四个回归内容四个回归的基本内容本科教育“四个回归”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内容四个回归的内容是什么“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
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一是回归常识。

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二是回归本分。

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

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

三是回归初心。

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是回归梦想。

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聚焦课堂,回归原点和常识

聚焦课堂,回归原点和常识

研究58EDUCATOR聚焦课堂,回归原点和常识王光佑 / 四川省古蔺县蔺阳中学自洪禹平教授在《北京文学》上发表《误尽苍生是语文》到今天温儒敏教授主导语文革新,语文成为万众瞩目的“拉分王”,语文流派如雨后春笋,群文阅读方兴未艾……然而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仍饱受“低、差、慢、费”和“高耗低效”之诟病。

究其症结,无非是热衷于背离原点和常识之烦琐解析或荒唐论证,不少教师视《教学参考》与“名师课例”为金科玉律,循规蹈矩,依葫芦画瓢;学生则亦步亦趋,“傀儡戏”般在阵阵掌声与喝彩声中纷纷掉入教者事先挖好的美丽“陷阱”,至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则鲜有人问津,“语感”“灵性”和学科素养,更无从谈起……如何彻底改变目前高中语文课堂这种尴尬处境?除了提升教者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之外,将着力点放到回归原点和常识,构建有效乃至高效的语文课堂,走可持续发展的诗意生长之路,无疑是一条终南捷径。

精心备课,不打无准备之仗有些老师为了应付检查和考评,备课或照搬教参,或网上搜索打印,或长年累月使用纸页发黄的老教案。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要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老师不精心准备,就失去了基本的前提和必需的根基。

于漪老师曾说,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她都事先写下来,反复修改,满意之后才转化成口语。

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何时候都不过时。

语文教师在假期里要通览教材,高屋建瓴地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2017版教材编排由原来的按文本变成了按主题,我们必须弄清楚每一个主题在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体系中的目标和定位,弄清楚每一篇具体文本在每一个具体主题中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

只有做到胸中有丘壑,教者方能自信地引领学生与编者和文本进行平等对话,而不至于盲目跟风,人云亦云。

语文老师备课尤其要强调“素读”,不借助教参、教辅,不看文本相关解读,自己琢磨领悟,然后带着自己“素读”时的体验、疑惑和心得,仔细研读教参和专家解读。

唯有如此,我们才不至于先入为主,一知半解,才能同编者和文本进行平等对话,课堂才能闪耀思想的光芒、流淌灵性的诗意;我们才不至于沦落为毫无思想的“搬运工”和“传声筒”。

XXX校长刷屏,教育要回到常识!(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XXX校长刷屏,教育要回到常识!(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XXX校长刷屏,教育要回到常识!(教育的真谛是什么?)XXX校长刷屏,教育要回到常识!教育的真谛是什么?看看XXX老师怎么说。

XXX的XXX校长,作为2021年全国政协委员进入委员通道,第一个接受记者采访。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XXX直言只是一道难题,但校长也要做难题,然后侃侃而谈,金句频出。

学生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让孩子们有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

”让幼儿园孩子养成整理东西的惯,远比让他们早识字要好;让孩子多读书,远比让他们做那些阅读理解题重要。

”本来只是说教育,结果这些话语很快出圈,引发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进而又在朋友圈刷屏,引发民众的强烈共鸣。

但共鸣之后呢,不还是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

XXX只是要我们回到知识,直面事情自己,通过如此大的新颖和共鸣,申明知识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了。

很多时候,我们把知识挂在嘴上,知识在我们的嘴里搬过来搬过去,好像那是不言而喻的工具。

但对那些搬过来搬过去的知识,我们究竟又能了解几何呢?正因为它们是知识,我们不去思考,不去辨析,知识反而最简单被遮蔽。

面对一个个教诲新思潮的风起云涌,我们与其追波逐流,不如回归本源,对一个个教诲知识去弊,去弊就是创新。

1、教学很多时候,我们把教学仅仅理解成“教”与“学”,更严重的是,又把“教”与“学”,简化为“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老师就像中介、掮客、排球场中的二传手、生意场上的二道贩子。

知识就像是一个什么东西,老1-师把它从教科书上贩过来,如获珍宝的藏着掖着;而所谓的教学,就是老师神神秘秘地把这个贩来的工具再转交给学生。

所谓的教学,就是老师一教,学生一学,老师一传,学生一收,就万事大吉了。

这些都是对“教学”的严重误解。

就算老师把学生都教会了,充其量学生也只是“学会”,而不是“会学”。

“学会”仅仅是“会一”,而真正的“会学”,则不仅要“举一反三”,还要“举三反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要回归常识和原点,新闻也要回到常识和原点。

于是,有了我们诸多关于教育常识的系列调查和分析报道,我们试图以关键词为经,以报道为纬,织起‚教育‛这张网。

实践证明,每一个教育人,都必须回到‚教育即人学‛的本质上,回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大背景下,回到基于对生活和生命的尊重上,‚从学生出发‛,建构起以‚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为框架,以课堂为中心的中国当代‚新教育学‛。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教学的真正变革,才能让教育焕发新生!新的语境下,让我们重新回到原点,解读——教师教师是什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春蚕?还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不论从哪种角度看,教师这个职业都不普通。

它的不普通之处在于,它是教育的奠基者,它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

所以,有了这句话,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民族。

但如此不普通的教师,却面临着形象两极分化的尴尬:一种是把教师看成高高在上的‚灵魂塑造者‛,把教师看作‚蜡烛‛和‚春蚕‛,在这种悲情的意象里,教师被刻画成默默耕耘的牺牲者、不求回报的奉献者,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而另外一种则是对教师的恶意丑化和贬损,似乎教育的一切问题,都出在了教师身上,都该由教师来负责。

更让人忧虑的是,除了存在着外界对教师角色的不解外,教师自身也缺乏对自我职业的认同感。

‚外人看来,教师有两个假期,其实个中甘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你实行素质教育少留作业,他们怪你耽误了学生;你补课多留作业,他们说你加重学生负担。

老师真难当‛;‚教学这么多年了,每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都不知忙了些什么‛。

现在,职业倦怠成为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

掌握教育契机问题,就是要抓住其心理发生矛盾的转折点以适时教育。

在后进生烦恼时,渴望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慰籍,班主任要用师爱和集体的温暖,去帮助他;在后进生困难时,班主任要提供帮助;在后进生痛苦时,班主任应引导学生看到光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后进生激动时,班主任要抓住这种情感波动,把他从行为过错中转化过来。

龚x虽然不打架了,有进步,但由于其思想品德素质、学业基础的提高还要有一个过程,有时因外界因素干扰和心理情绪波动容易反复。

如何进一步巩固,防止反复,关键在于让他树立自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其希望之火燃烧起来。

莎士比亚说过:"自信是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后进生一般都对正常的学习、生活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比较严重,"破罐子破摔"想法大有人在,其优点往往被缺点遮掩,作为德育工作者,就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积极因素,挖掘和捕捉后进生的那不起眼的闪光点,并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后进生能表现其优点和长处,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再给予表扬、激励。

在二十世纪英国的一个郊区,一个农庄里有一户农民家,家里很穷,又生了一个女婴,这无疑多了一张嘴,给本来就穷的家庭增加了生活负担。

这女孩长得比较丑,她的前额还长着一颗黑痣,所以父母并不喜欢她,她常常受父母的虐待和打骂,别的孩子也欺负她,等女孩长到五、六岁时,她自己自卑感特别强,总是呆呆地望着原野。

有一天有一个大哲学家路过此地,看到这个女孩在地里,不看别的,只是低头在看一本画书,于是走到这个女孩面前说:‚这个女孩了不起,天资不凡,将来一定是个大人物,你们看,她的前额有一颗黑痣,那不是什么黑痣,分明是一颗福星,也叫智慧星。

‛哲学家走了,村庄里的人们就传开了,‘大哲学家说了,那个长黑痣的女孩,将来一定是大人物’。

从此父母改变了对这个孩子的看法,开始喜欢孩子了,大庄主听说这个女孩将来是个人物,就认这个女孩为自己的干女儿,并供她上学,她自己也有了信心,后来这个女孩上学特别用功。

二十年以后,这个女孩子,果然成为一个博士,三十岁已经成为英国伦敦的代市长,很快就会成为皇家的院士。

就在这时她得了癌症,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据医学专家说,她的癌症源,是前额那一颗黑痣。

原来那一颗黑痣不是什么智慧星,是癌细胞源。

就是因为当年大哲学家的一句话,使这个非常平常的女孩子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才。

因为哲学家点燃了这个女孩心中的信念。

纽约州的大沙头是一个黑人聚居的贫民窟,这里的人不仅贫困,而且名声狼籍,凡是在这里出身长大的孩子很少有人找到体面的工作。

当年皮尔.保罗走到一个诺必塔的学校当校长,他发现这里的孩子,无所事事,旷课、斗殴摔坏物品是家常便饭。

有一天一个叫罗杰.罗尔的学生从窗台上跳下来,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校长把这个学生叫过来说:‚你伸过来手,让我看看,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手就知道,你将来一定是纽约州的州长‛。

当时罗杰.罗尔大吃一惊,他自己的奶奶说过,自己长大是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大船的船长,从此他自己认为自己长大一定不是平凡的人,就从那一天起,纽约州长成了他精神领域上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平时他不但非常学习用功,而且他的衣服不再沾一点泥土,干干净净,行为端端正正,对人恭恭敬敬,精神饱满,没有污言秽语,走路昂首挺胸。

后来学习成绩一直上升,成了班长。

成人后一直以州长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五十一岁那年,通过几次努力,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个记者问他自己的成长和成功的秘诀,他没有讲自己的奋斗史,而是提起了当年皮尔.保罗校长,是校长点燃了自己心中的信念开关。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潜能在体内,其力量是巨大的只要你掌握了好的方法,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成才,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找准契机点燃他们心中成功的信念,激活他们自己生命的能量,使信念转化为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内驱力,他们就会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点燃信念是成功教育的一个重要开关。

教育在于唤醒推荐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

唤醒什么?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

我们人总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的,这说明人具有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因,并外在地表现为他不满足于已有的定论,不相信唯一的答案,不屈丛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

还表现为对自己现在时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足和否定,一致于追求更高水平、更完善的发展。

因而我们的教育应该呵护、关怀人的这种生命的冲动意识,使学生在现实中能够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大胆地去展现自我,在追寻和张扬中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唤醒,是一种教育的手段。

在教育学生时我们教师对学生要有更多的信任,要有更多的期待。

相信我们的学生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学生一旦得到信任,他们的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他们就会显得聪明、能干、有悟性、很懂事。

那么,教师就不要总是叮咛他们,检查他们,监督他们,审查他们,甚至因为学生暂时的不好、不开窍而失去对他们应有的信。

俗语说:五个手指头伸开还不一般齐呢。

何况活泼可爱、聪慧调皮的小学生呢?在每一个班或多或少都有后进生,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应从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启发诱导,激发兴趣,去唤醒学生内在的动力,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教师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有人说‚教育的全部秘诀在于爱‛,那就是让我们的教师去关爱后进生,去关注他们每一点的进步。

我们要用满腔的爱去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用爱去填补他们心灵的鸿沟,用爱去消除他们情感的障碍,用爱去找回他们的自信和自尊。

只有这样,才能使后进生打开心扉,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

唤醒,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要知道学生的灵性和欲求,总是发生在不经意之时,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善与发现这种灵性和欲求,就失去了唤醒的有利时机。

因此,教师要有一颗灵动的心,不时的去感受,去贴近学生;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他们的闪光处。

再加上赏识教育,再说一句关爱的话,再给一个鼓励的眼神,再多一次信任的微笑,这样就能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就能使学生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

教育创造的成果虽不是脍炙人口的诗文,不是流芳百世的乐章,不是令人称奇的画卷,但却是新生一代的灵魂。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对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教育面对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它需要教育者掌握一种神奇的力量,去唤醒自己,也唤醒他们接触的人。

牛顿发现了物质世界的万有引力,它是宇宙大自然内在的科学规律;而教育家认定博大深邃的师爱,是教育艺术王国的万有引力,它是教育走向成功的最基本的前提和必需。

这种“爱”,谓之“教育爱”,它是人世间最崇高的盛情流注:似春雨之润物,无偏无蔽;似阳光之播洒,均匀流布。

不使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田因得不到它的滋润、沐浴而干涸、黯淡。

教育者只有首先施加情意绵绵的师爱,再加以各种教育唤醒的手段和方法——信任和宽容,惊叹和鼓励,期待和发现,启发和引导,教育才会变得灵巧和有效,从而产生“神奇的力量”,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一、唤醒学生自尊、自信的天性自尊自信是人类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关键所在,是个休人格的核心因素,是人生杠杆须臾不可缺少的支点。

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知之不多,经验甚少,生理、心理发育具有阶段性、不成熟性的特点,但他们具有自尊自信的天性。

当他们犯下了“儿童式”的错误行为时,当他们遇到挫折失败而一蹶不振时,当他们对前途信心不足、踌躇不前时,就需要教育者用教育力量艺术地唤醒他们的这种天性。

我曾处理过这样一起“偷钱事件”:一天,学生杨某与张某等五人在新球场打球,晚读前他们五人中的四人回到教室,杨某突然发现自己的校服外套忘在球场上,于是他便立即向球场奔去,途中发现张在翻他的衣服。

杨某拿回衣服后发现100多元钱不翼而飞,便对我说:“张某拿了我的钱,张某早就想买个篮球,可他爸说他学习不认真,不给他钱买”。

听后,我让杨不要声张,然后找到张某说:“你篮球打的不错,这是你的闪光点,要继续发扬,你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篮球,听说你爸不愿给你买,老师送你一个,我知道你缺钱!”。

结果,这个学生声泪俱下的承认了错误,将钱还给了同学。

如今这个学生学习成绩进步很快,还代表本班参加校篮球赛并取得本年级亚军。

这件事的处理成功在于:相信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并非犯下不可宽恕、原谅的错误,浪子可能回头转意!正是这样的宽容,唤醒了学生的自尊。

教育家杜威说:“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

”许多成功的范例说明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教育的艺术,请从宽容——维护学生的自尊开始。

加拿大有个穷孩子琼尼,因为智商低,功课总是跟不上,学校只好劝他退学。

为了安慰他,学校请来心理学家和他交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