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传统文化回归教育原点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1.传承历史智慧与价值观念中国拥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这段历史孕育出了大量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将这些智慧和价值观念传承下去,引导人们更好地认识、理解和应对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比如孔子的仁爱、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温柔、佛家的慈悲等,都是对人类智慧和价值观念的珍贵积累,是我们在现代社会推动民主、进步和和谐发展时应当继续借鉴和弘扬的。
2.塑造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回归自我,增强自身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
而文化的自豪感和自尊心,往往能够激励民族走向辉煌和强大。
3.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等等,是一座庞大的文化宝库。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和文化享受,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也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二、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与方法1.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首先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
只有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政府可以加大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投入,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奖项,鼓励学者和文化爱好者钻研传统文化。
学校也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接受更多有关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开展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与交流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需要有更多的载体和平台。
政府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传统节日等系列活动,让民众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鼓励各类文化组织和个人开展传统文化研究、展示和表演,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3.融入现代社会与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封闭的,而是能够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和发展的。
传统文化回归和复兴的政策指导
传统文化回归和复兴的政策指导传统文化回归和复兴的政策指导通常是国家或地区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这样的政策旨在弘扬国家或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历史文化遗产,并推动文化自信、国家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的提升。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括在传统文化回归和复兴政策中的指导方向:1.文化传承与保护:制定并执行政策,保护、修复和传承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遗产,包括建筑、艺术品、手工艺品等。
这可能包括对文物的修缮、博物馆的建设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
2.教育与培训:在教育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包括将传统文化纳入学校课程、培训文化从业人员,并鼓励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学术研究。
3.文化产业支持:通过政策和财政支持,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包括传统工艺品、表演艺术、文学创作等。
这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场馆、市场推广等方式实现。
4.文化活动与节庆:支持和组织传统文化活动、节庆和展览,以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
这有助于传播传统文化、弘扬民族风情。
5.数字化与创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等,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传播,使其更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6.国际文化交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通过文化外交、文化节目和合作项目,提升国家或地区的国际文化影响力,促进文化多元性。
7.法规和标准: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保障传统文化的合法权益,防止滥用、侵权和破坏。
8.社会参与与基层建设:鼓励社会各界的参与,包括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和基层社区,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复兴。
这些政策方向可能相互交织,形成一个综合性的体系,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政府、社会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是实现传统文化回归和复兴的关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承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承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在新时代,我们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其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艺术、科技发明等方面。
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也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以下价值:1. 弘扬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团结互助、勤劳勇敢等民族精神,是激励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2.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具有世界影响力。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 促进社会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教化、仁爱互助、和谐共处等价值观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时代新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承现状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修订课程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开展课程建设:许多学校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如书法、国画、剪纸、传统体育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民族自豪感。
3. 举办活动:通过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诗词比赛、传统节日庆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对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素养的培训,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然而,在教育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面临一些挑战,如部分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师传承能力不足等。
让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回归生活
让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回归生活摘要:都说“教育要从小抓起”,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身心飞跃发展的时期。
将传统文化赋予现代的含义,并且贯穿于我们的小学学习、生活生涯之中,让传统文化真正回归小学校园和回归生活,是培养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传承并发展的最好手段。
关键词:中国文化回归校园回归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数不胜数,早在古代的文明时期便有了文化的祭奠,能通过千年岁月流传至今,更是取其精华的结晶。
传统文化更加注重对涵养的培养,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能将“仁、义、礼、智、信”的优秀品格传承好、贯彻好,将优秀的品质作为培养的宗旨,让我们真正成为新时代的新青年。
缺少涵养、只顾学习的学生是不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因此,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培养知书达理的新时代青年的必要环节,而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回归生活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对国人日常行为的准绳。
对于我们的小学生来说,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在国家的层面都将文化建设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文化也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要手段。
因此,小学生践行“明礼青年”,势在必行,小学生们应该用自己的脚步、用自己的知识来衡量文化的重要性,让传统文化真正回归我们的日常生活。
一、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回归生活的现状1.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回归生活在小学校园推行力度不够大。
学校作为一个大团体,是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工作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现在的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中已经普遍提倡开来,要想让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就要让传统文化适应现代化生活并在校园中广泛推行。
众所周知,教育部门经常是以下达文件的形式要求学校进行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传扬,但是,只要没有最终的验收,那文件只是一纸空文,没有实践力。
所以,推行力度的不足和没有相应的检查评价机制,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回归校园的进程在小学学校中执行的力度不够大。
2.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回归生活在小学校园推行范围不够广。
用心弘扬传统经典,厚植文化润泽童心
用心弘扬传统经典,厚植文化润泽童心发布时间:2021-03-03T02:51:27.359Z 来源:《素质教育》2021年2月总第371期作者:吴月芳[导读] 以教育为途径、育人为根本,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开展了多种尝试。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北京10019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把它看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为了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序地传承并发扬光大,必须要提高全民文化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尤其是要加强对小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为了让精神落到实处,我在教学中本着实现健全人格的人才培养宗旨,以教育为途径、育人为根本,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开展了多种尝试。
一、融入班级文化,强化环境育人班级文化是教育的无声语言,是班级价值取向、教育理念、育人目标等的集中展现,具有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浸润、气质养成的隐性教育功能。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既可以深厚文化的底蕴,又可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熏陶功能。
走进班级,墙壁黑板两侧挂着“故宫平面图”和“故宫文化简介”,侧面墙壁上是经典读物交流,以《童心说》《童心赋》为引领下,同学们的经典图书推荐卡吸引了大家前来阅读,经过这样的引领,同学们从中国经典阅读到世界经典,从情不自禁捧起《三字经》《弟子规》,到侃侃而谈《大学》《中庸》,经典文化浸润学生心底,悄无声息提升语文素养。
二、借助学科课程,深化文化理解1.学科课程,渗透融入。
我和班级任课老师商量好,尽量在学科课程中渗透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班级的老师都积极参加海淀区学科德育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把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自己的学科课程之中,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全面渗透民族精神等传统文化教育。
让教育回归本源
让教育回归本源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本源似乎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教育的本质被商业化、功利化所替代,学生的人格、品德教育逐渐被忽视,教育的价值却被功利化和功利化的态度取代。
我们需要让教育回归本源,重拾教育的初心,让其成为培养优秀人才、传播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坚实基础。
让教育回归本源,意味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源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品德、体魄等方面。
但在现实中,由于应试教育的泛滥,学生被迫沦为了应试机器,他们的学习方式单一,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需要回归本源,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让教育回归本源,也意味着要重视德育教育。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
在现实中,德育教育往往被忽视,学生的道德观念淡薄,纪律和品德问题屡见不鲜。
我们需要让教育回归本源,重视德育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自律能力等方面,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品德修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素养的公民。
让教育回归本源,也意味着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们面临着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创新能力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
在现实中,由于教育过于注重应试和死记硬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我们需要让教育回归本源,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开放探究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有创造力的人才。
让教育回归本源,也意味着要重视身心健康的培养。
身心健康是人生的基本要素,也是教育的本源所在。
在现实中,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和教育方式不当,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成为了教育的一大难题。
浅谈传统文化教育的回归
浅谈传统文化教育的回归本文力求从当下中学生思想现状呈现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中学生的价值观令人担忧,已引起社会各界关注,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回归势在必行,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传统文化的遗失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发生了转变,学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身心发生巨变。
教师抱怨今天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学生们早早就表现出了厌学思想,人们在问:这是怎么了,教育教学到底哪儿出了问题人们在对比反思中发现,为什么从前的学生不是这样呢原来是现在的学生们思想受到了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把外来文化中的糟粕当做榜样来学,而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人们崇尚的美德当做过时的东西抛弃,还美其名曰“时髦”,岂不知丑态毕现。
社会人的生活变得混乱,外来文化思潮对青年一代的毒害较深。
一个民族如果丢失了自己的文化,就会迷失自己,思想变得混乱,被人主宰。
二、社会现状从前没有网吧、电脑、手机等,学生们的思想单纯,凭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刻苦学习,而当下的学生与之相比丢弃了太多东西。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他们心灵的成长,即生命的教育。
做人格健全的人,学会生活,珍爱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是其中最核心的一环,价值观的培养至关重要。
现在社会各界都在关注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生思想现状已经引起了各界有识之士的重视。
全国“两会”期间,姜昆非常关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3月4日姜昆携众委员提出一重磅提案:建议在小学阶段,把传统文化课程列为必修课,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格教育”课程体系。
此建议的提出,不仅意在促使中小学德育内容和模式方面发生变革,更主要的是将撼动已经执行几十年的德育思想和体系,让教育真正回归其本质“人的教育”。
如果孩子们从小就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那么可以想见他们长大之后会怎么样。
中国青年网上一篇题为《外教看不懂中国学生的西方价值观》的文章颇为引人关注,原文摘录如下:曾在中国授课三年的法国教师皮埃尔·塔勒比最近在他的《中国学生的西方价值观,我也看不懂》一文中,谈到了他对一些中国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困惑”。
屈原文化进校园的价值、困境及路径探析
屈原文化进校园的价值、困境及路径探析作者:***来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第11期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宜昌是屈原文化的发祥地。
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宜昌市中小学校探索、挖掘和发扬屈原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屈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青少年中凝聚起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责无旁贷,使命光荣。
屈原文化进校园的价值意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指导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推进屈原文化进校园,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学校文化的提升与社会的发展,更有助于屈原文化的传承。
因而,可以从时代育人价值、校园文化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认识屈原文化进校园的价值意蕴。
回归教育育人本原,助推屈原文化传承。
学校教育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
屈原文化中蕴含着深固难徙的爱国情怀、哀民多艰的民本思想、上下求索的奋斗精神、独立不迁的高尚情操、九死未悔的初心信念,在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能够在他们心中种下爱国主义的种子,成为青少年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助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教育中诠释、运用和发展好屈原文化,这是教育回归原点和育人本质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应有之义。
基于文化回应教学,促进学生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学校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对国家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回归教材重难点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解析版)高考政治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回归教材重难点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课标内容:1.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2.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3.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考查方向:必备知识:1.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的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民族精神。
2.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文化交融、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3.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路径、立足时代与实践、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能力:1.辨识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文化与文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结合实际材料分析文化的功能,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特点、当代价值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分析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评价。
2.理解民族文化的差异;分析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的实例,分析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3.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表达。
分析如何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阐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学科素养:1.认同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接受健康有益的文化,学习、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
2.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外来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吸收有益文化成果,自觉尊重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理念,做中外文化传播的友好使者。
赓续传统文化国脉,滋养幼儿人文素养
赓续传统文化国脉,滋养幼儿人文素养发布时间:2023-01-27T06:36:38.4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18期9月作者:魏佳玉[导读] 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的文化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学实践中引入中魏佳玉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机关第一幼儿园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摘要: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的文化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学实践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对其展开深度挖掘探究,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提升教学品质,还能促进孩子的全面综合成长。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一、呈现文化载体,营造浓郁学习氛围文化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传承过程中,文化需要依托一定的介质。
幼儿教学渗透文化因子是必要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从最基础的氛围营造着手,进行有效切入。
1.打造文化环境环境氛围的营造能够促使幼儿主动探知知识。
幼儿园的孩子对事物、知识的认知处于懵懂阶段,仅仅能把握事物表象,甚至年龄较小的幼儿,他们对事物表象的感知都很困难。
环境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将传统文化融入环境中,给幼儿以直观刺激,让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无疑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最高效的手段之一。
教室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很多学习任务都是在教室完成的。
要想营造浓郁学习氛围,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传统文化,可以对教室进行装扮,张贴百家姓、经典故事、诗词歌赋、书画、剪纸艺术等,让幼儿受到感官刺激,生成更丰富的认知。
校园文化环境看似简单,但其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
尤其是阅历尚浅的幼儿,环境对他们产生的作用更加明显。
幼儿园开学之初,为了提升幼儿人文素养,让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基本了解。
幼儿园准备了很多彩色的贴纸、绘画作品。
开学第一课,教师设置了一个“小朋友,帮帮忙”的游戏。
利用一上午的时间与孩子一起张贴图画,将贴纸、绘画作品呈现在走廊中、教室内。
幼儿非常愿意帮忙,很快完成了物品张贴。
幼儿每天在文化内涵丰富的环境里学习、生活,自然能够受到良好的熏陶,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有极大帮助。
弘扬尊师重道,回归教育本心
弘扬尊师重道,回归教育本心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
何为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最早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答疑解惑的长者;道即道德,知识。
所谓尊师重道就是,尊重知识,尊敬师长,重视教育,一是师礼,二是学。
尊师重道体现的不仅是学生对师长、知识的尊敬,还有老师对师道对道德操守的的坚持,真正的名师从不为标榜自己,以“为往圣继绝学”的传道者精神才是数千年来万人敬仰的原因。
韩愈针对当时士大夫阶层中羞于为师、不愿求师的不良风气,写了《师说》,论及师的重要性、学的重要性、以什么样的人为师,扭转当时人们心中形成的“求师”“为师”的错误观念。
然而,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日益消弭,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新的冲击。
如今,我们国家的平均教育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尊师重道的精神却在逐渐消失,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师礼的丧失,师生矛盾激化,学生、家长不尊重老师的劳动,社会和家庭缺少尊师重道的精神和风气。
2018年10月15日,湖南省株洲县禄口派出所副所长赵明众的女儿,因上学迟到,被班主任何老师罚站,赵某竟滥用职权,将何老师关进派出所,限制人身自由七个小时;四川某学生因受到老师批评,家长将老师告到教育局,教育局为息事宁人,令老师写下检查,承认错误,这名老师心理受到严重创伤,几欲轻生;更有甚者,鲁莽蛮横的家长,兴师动众直接跑学校与老师撕扯理论,将不实之词举报到上级主管部门;上述现象的频繁发生,导致师生矛盾被放大激化、上级部门在处理此类问题中有失公允。
这种情况层出不穷,尊重尚且做不到,更别提尊崇“师礼”了。
二、教师队伍中出现一些害群之马,导致社会上对教师的评价受到很大影响,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为人师表的模范形象产生了很大的质疑。
例如,老师教学收入水平低,很多老师在校外办理补习班,课堂授课质量差,要求学生课下去补习班补课;一些老师借着教育的名义对学生进行人身和心理伤害,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叹现在教师素质越来越差。
传统文化教育孩子的好处
传统文化教育孩子的好处传统文化教育孩子的好处一、可以让孩子知道中华文化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现在很多孩子并不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即便是教师,也有许多人讲不清道不明其中道理,因此,理直气壮地而不是怀疑或者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社会管理者的当务之急,这事关下一代的孩子们是否能够重视和深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源远流长,记得祖宗,记得自己的出身。
二、可以让孩子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儒学讲的是成就自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的是从自己做起,从眼下细小的事情做起,着手于把自己的事业做的最好最佳。
同时,回家后要孝顺父母爱护子女,在社会上要忠于朋友忠于职守忠于国家,最终应该成为企业精英和国家栋梁。
因此,让我们的孩子知道这些道理应该是事关重大。
三、可以让孩子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儒家思想。
加强对祖国下一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文化大革命后出生的现在已经社会主流的人,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知半解,或者只是了解到冰山一角,随着货真价实的文化大师相继去世,中国几千年传承的儒家思想就存在失传的危险,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抢救性的保护并让下一代能够继续传承。
四、可以让孩子学会感恩图报和孝顺父母的规矩。
教育的根本就是要让受教育者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而这个“教”字,是由“孝”和“文”字组成,说明了中国的教育就是从“孝”文化入手,让下一代知道怎样去感恩图报和孝顺父母。
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养成在家自觉孝顺父母,真诚关怀子女,在外努力工作,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这也是整个社会目前已经出现并迫切需要解决的80后孩子中出现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问题。
五、可以让孩子从小系统受教和熏陶于民族尊严。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博大而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有效途径,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怎样做好现代教育,关乎国家未来命运。
现代教育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才能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智力支撑,促使我们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伦理道德的培养,为现代德育提供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真、仁义、美统一,讲究尊卑、长幼和德性培育。
孔子云“天生德语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原始社会于自发性而朴素的风尚习惯,后经历了“商俗尚鬼”、“修德配命”的历史发扬,至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儒墨道法诸子论构成,将道德论推至顶峰。
古代教育以伦理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四书五经”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塑造孩子高贵的人格素养。
当今社会,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了伦理道德的缺失,出现了大学生“虐猫”、学校霸凌、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因为考试排名第二残忍杀害榜首同学等恶劣事件,这些都是现代教育不重视德育产生的社会现象。
“天下无伦外之人,无伦外之家,无伦外之族,无伦外之国”,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特别强调自律,自我修养,从心性上陶冶情操,为现代德育提供了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著重因材施教,为现代教育提供更多历史先进经验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教育之道,一直沿用至今,成就了很多国学经典。
孔孟之道,讲究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条件对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教育形式和方式方法因人而异。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代教育也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著重孩子性格和兴趣的培育,在教学统一建议下,实行个性化差异教育。
因材施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稀有遗产,对现代教育存有较好的先进经验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引导现代教育回归教育本质。
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书育人,教育给与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对科学知识的热情、对蜕变的信心、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回归教育本真心得体会
在繁忙而喧嚣的现代社会,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在这其中,我们似乎逐渐失去了教育的本真。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提出“回归教育本真”的口号,旨在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了回归教育本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回归教育本真的内涵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本质。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力。
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个性。
2. 强化基础知识教育:基础知识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3.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5.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二、回归教育本真的实践体会1. 教师角色的转变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陪伴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思考。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2. 课程设置的创新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要减少应试教育的痕迹,增加实践性、探究性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3. 教学方法的改进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教育评价的改革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从单一的成绩评价转向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回归与重塑
朱德琳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回归与重塑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然而在改革开放、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一些学生的道德品行和个人修养背离了传统文化的要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借助于传统文化的力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本文论述了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和重塑传统文化的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回归重塑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为荣和感到自豪。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沧桑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全人类文化的伟大成就之一。
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今天的社会转型,经济变革,科技进步,生活、学习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节奏越来越快,各种思想文化泛起。
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没有优秀的文化熏陶和感染,没有优秀的文化引领和约束,很难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定的爱国信念、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引导、教育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炼、重塑、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应当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好扶手”、“坚强的靠山”,引领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领略传统文化的智慧,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的目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教育界,受“批孔、判孔”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丢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广大教育工作者曾经以传授传统文化为耻,唯恐自己被视为迂腐、落后分子,然而传统文化的丢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改革开放、全面推行市场化的今天,突显了出来。
1.学生缺少理想的支撑,学习动力不足学生普遍缺少理想信念,学习的功利性强,有的信奉“读书无用论”,由于迫于外在的压力学习,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学习中容易懈怠,遇到困难容易退缩。
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论文
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这也是和“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系列布署,实现中华民族在本世纪的伟大复兴的目标相一致的。
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与教师人文素养相通,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充实起来的。
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
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只能由人来建树”。
这种影响力,只能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既属于知识和学问的范畴,更属于道德和价值的范畴,它凝结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与理想,是标识民族身份、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终依据。
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
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菜根潭》、《格言联璧》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枕头、案边常备必读之书。
在完成教材选编课文之外,语文教师要通过开设一系列《中华经典名著选讲》的课程,在增加传统文化学习篇目、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其文化素质的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所负载的精神价值的理性认同,培育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
物型课程:化万物以育人治理
物型课程:化万物以育⼈治理民⼩编说天下⽆⼀物⽆礼乐,校园每⼀物可育⼈。
在众多课程之中,物型课程是⼀种独特的存在,它存在于学校空间⽂化的构建,存在于学科知识的延展,存在于对器物精神的再认识……教育是基于物质、超越物质的⼈的精神与灵魂的再造。
如何将这种理念融⼊到打造有品位的育⼈环境之中,本⽂给了我们深度的思考与启⽰,⼀起看看吧~~课程分类多种多样。
按载体不同,可分为纸质载体的⽂本课程、互联⽹载体的⽹络课程、活动载体的经验课程和物质载体的物型课程。
物型课程是指以⼉童能⼒素质发展为⽬标,以知识和见识的物化造型为载体,以⼈与物的在场互动、实践⽣成为主要教学形式的综合课程,是传承优秀传统⽂化、回归认知原点、落实⽴德树⼈、建设美好学习的时代创新和教育表达。
物型课程旨在以物化⼈、以⼈化物,开发环境育⼈的课程⼒量,指向在万物、关键在成型、突破在寓意、⽬的在树⼈、重在“物”的⽂化塑型及课程意象的⽣成,是培养学⽣创新能⼒和实践精神的新维度、新聚焦。
把握物型课程,⼀是切⼊点在“物”,是基于世界是物质的哲学思维,⽽⼈⼜是唯⼀能够接受暗⽰的动物。
万物有灵、取物造境、感物喻志、万象之美,都是⼈对物质世界的体悟。
⼆是着⼒点在“型”,强调可视化、⽴体感。
校园审美向形成⽂化⼼智和教育意义载体的物象倾斜,⾃然意象表现为负载⼈格精神的⼈⽂符号,形成基于⼈类⼼智活动的⼈⽂⽓象。
三是核⼼点在“课”,就是将源于⽣活的课⽂内容还原到⽣活情境中,引导学⽣⽤⼼体悟。
作家创作,源于⾃然的感悟思考,形成作品的精神意蕴,是现实到⽂学的提炼过程;学⽣读书,要领悟作品中的精神⾼度,要回到⾃然体察感受,是⽂学到现实的体验感悟。
以物情助学情,借物启学。
正如宋代理学家程颢所说“天下⽆⼀物⽆礼乐”,万物都承载着⽂化要素,以物⼊⼼,格物致知。
总之,物型课程是基于⽂化传承⼊古出新视野下学⽣学习的课程创造。
物型课程要建什么?主要包含以下四个⽅⾯。
01地表⽂化追求天⼈合⼀的⾃然境界,突出⾃然景象地表⽂化主要指校园地⾯表层呈现的富于教育意义的物质⽂化资源,追求天⼈合⼀传统哲学⽂化。
诵读,回归古诗文教学的原点
诵读,回归古诗文教学的原点作为中华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而在当前职业学校古诗文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旧是以一个固定的方式来呈现的,那就是先逐字逐句地解释,然后再让学生串讲,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兴味全无。
殊不知,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完全违背了古诗文学习的初衷。
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应该回归原点,那就是诵读。
一、诵读,有利于整合文言知识《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能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掌握它们的用法,把握常见文言句式的结构特征”。
老师对于这些知识的教学,尤其是涉及到一些难词、特殊句式的时候,还是要仔细的讲解清楚。
而遇到其他一些相关的知识点或者是可以举一反三的时候,教师就要利用活的语言环境进行教学了,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接受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相关字词的用法,因为单纯、机械的概念与定义的识记、背诵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就拿朗读中的停顿来说吧,古诗文原来是没有标点的,古人读书要自己断句,现在虽然有了标点符号,但句中如何停顿,还是要十分注意的。
比如:可以借助句首发语词、句中语气词、词的古今异义甚至词类活用等来进行。
如《庖丁解牛》中“视为止,行为迟”这句话,要明白这里的“行为”是一个古今异义词,“行”是一个名词,而“为”是一个介词,两个字合起来可以理解为“行动因为……而……”,知道了这一点,这里的节奏就应该划分为:视为止,行╱为迟,而不是:视为止,行为╱迟。
在学生懂得了类似的知识点之后,让他们试着去诵读其他相关的文句,在反复诵读、仔细品味之后,他们的知识储备就有了一定的高度。
以后遇到像“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于是余有叹焉”(古今异义)这类句子时,不仅会停顿了,而且也知道了其中的文言现象。
让“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教育
让“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教育
佚名
【期刊名称】《师资建设》
【年(卷),期】2016(029)006
【摘要】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感受并向慕汉语的魅力,能够灵活地运用这门语言,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感受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温馨,对传统和祖先保有一种温情和敬意,
【总页数】5页(P6-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成为基础教育的软肋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成为基础教育的软肋
3.高校图书馆应成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4.墨香琴韵起,诗意棋理兴——让班级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5.论如何让青少年宫成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大连市青少年宫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崇传统文化回归教育原点
——第八届全国中小学“课堂改进”大会学习感悟
宣汉县大成初级中学丁建勤
一、回味学习
1、4月26日上午,上海闸北八中刘京海校长做主题报告《成功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
主要观点:(1)实践的学校课改操作点:三个增加一个减少(增加思维,增加动手,增加自学,减少老师的讲)。
(2)形成模型,全员参与课堂的改革。
①建构“三个成功”的课堂模型。
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
(讲练结合)(讲想练结合)(学讲想练结合)
②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模型,建立教与学的电子平台,发现推广优秀教师经验,优秀教师编写剧本,青年教师在优秀教师的平台上发展,缩短培养时间,在标准化的前提下提倡个性。
(3)从学生水平出发,实施鼓励性评价:一是比值定位法,二是实力评估法。
精典妙语:(1)教育均衡化。
(2)应试都搞不好的,素质一定搞不好。
(3)光有理论是痛苦的。
(4)校长是包工头,也就是班组长,每一个人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5)我们是普通的生源,普通的教师,普通的学校。
2、4月26日下午,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张人利校长主讲教学方式《后“茶馆式”教学——“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证研究》。
主要观点:(1)后“茶馆式”教学的内容:读读,练练,议议,讲讲,做做。
以学生完成学业的效能为导向来确定读、练、议、讲、做的合理选择,“议”为核心。
(2)后“茶馆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一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二是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3)后“茶馆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具有学段、学具和课型特征,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
精典妙语:(1)语文教学不是每堂课都用电脑,精典著作必须看文本,加深研读。
(2)不赞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3)我的学校从来不用较辅材料,课外不补课。
3、4月27日上午,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程红兵校长主讲课堂与教师板块《创建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课堂》。
程校长的主要观点是把课堂教学分为三个层次:规范课堂、高效课堂、智慧课堂。
通过不同学科的事例,深入浅出的阐释了不同层次课堂的内涵,得出结论“把教材还给老师,把学习还给学生”。
规范课堂要求:老师想得清楚,说得明白;
学生听得清楚,想得明白。
4、4月29日上午,华师教授董蓓菲主讲《基于合作的有效教学策略》。
主要观点:(1)合作学习模式
全班教学→合作学习
↑↓
总结←交流反馈
(2)合作学习六优势:准确地交换信息;同伴接受和支持;对学习活动的情绪投入和承担义务;发散性思维;利用他人的聪明准备;降低对失败的恐惧。
(3)合作学习的缺点用时过多,建议不在初三、高三使用。
二、感悟收获
1、重视传统文化,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方式要更加多元,过去“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加强学生思维训练,能力培养。
2、不能全面否定应试教育,仍要关注学生分数。
上海闸北八中实施“成功教育”,在学生成绩评价方法方面,设计了比值定位法和实力评估法。
即使某个同学两次考试都是最后一名,通过比值的分析,也能判断出他是否进步,一个班级的成绩通过数据分析,也能看出全班的不足在哪里。
3、学校教育要摆脱体制,以育人为本,把更多的时间还给教师去研究学生,探讨教法。
讲课的一位校长就说,我的政治学习时间,就是安排老师讲一堂课,然后组织大家一起评课。
4、教师要有所追求,要不断地学习,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写一篇文章。
上海交大附二中吴金瑜校长说:“人的发展是以知识的学习与发展为载体的,教育是以人与人的交流为舞台的。
”
5、学校要体现出以“育”为“根”,以“生”为“本”,人性化管理。
上海闸北八中和上海交大附二中,校园内的外墙上很少有政治口号,学校宣传栏的内容多数是师生的生活剪影、活动记载等;各班教室后面的板报内容反映的是该班集体的日常生活,教室后面为每位同学设置了橱物柜,放有盆栽的绿色植物。
当你走进这样的教室,感受到的是温馨和宁静。
6、加强教师培养。
上海闸北八中刘京海校长的“成功教育”,通过师傅带徒弟,教育资源共享,缩小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差距,促进同进步,达到生、师、校都能成功。
三、现状分析
1、我县教育与上海教育两相比较总体印象:管理体制差距大,培养模式有差距,教学方式差不多。
2、没有人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作为一种任务来完成。
教师想办法应付校长,校长想对策应对上级,一些不好的现象由此而生,如抄教案、补课、检查材料网上找等。
一级哄一级,典型的形式主义。
3、学校受政府约束较多,抗干扰能力不强,该政府做的事被分摊到学校,学校成了政治活动的舞台;一些事件的发生,学校无须担责,政府为了平息事件,往往会让学校分担责任,由此产生不好的情绪,影响教学。
4、奖惩不分明,奖励机制缺失。
做与不做差不多,做好与做差差不多,工作量是越少越好,大量的时间用在“摆龙门阵”、“冲壳子”;自己没有本事,还说领导不重视,玩世不恭的人不在少数。
有一位领导这样说,要给教学能力强的老师压担子,多做事,我认为对个人的成长没有错,但在集体里,个人的工作量多,劳动强度大,换回的报酬并不比别人多,短时间的坚持是可以的,时间长了就难免影响工作积极性,进步也就谈不上。
5、教育资源不均衡。
学校硬件落后不怕,怕的是教育师资的不均衡。
在我县条件落后的地方,校园硬件差不了多少,缺的是教师的个数和教者的个人素质。
四、建议措施
1、减化形式。
比如教师的工作记载本,能合用的就不分开。
2、严格绩效考核,体现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加大工作量的考核比,一线教师与一般工勤人员应有不同,绩效适当拉开差距。
学校工作量最多的教师,另外给予奖励。
3、健全教师引进机制,杜绝人情用人。
缺编偏远学校教师的调动必须完成最低的服务年限,若有提前调离的,剩余的服务年限让其支付代课金。
4、建立优秀教师教学资源库,改变教案检查方式,教研工作落到实处,实行“一对一”的师徒教研帮扶制。
5、增加学生阅读量,学校落实图书室的开发时间,班级建立读书一角。
在条件允下,在班级教室后为每位学生设立橱物柜。
6、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五、他山之石
1、上海闸北八中刘京海校长的教师培养模式。
2、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程红兵校长规范课堂教学
3、华师教授董蓓菲的合作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