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86709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Education experience: let education return to the original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山东大学徐显明校长在济南的一次演讲中说得好:“没有道德的教育是一种罪恶”,“我们应该从行为养成的道德要求出发,严禁我们的幼儿园去教孩子学写字,去教孩子学算术,去教孩子学英语,而应从自己提书包、帮同学做事、向长辈行鞠躬礼开始,从小学会如何尊敬长辈,如何跟同伴打交道,如何料理自己的事务。”可是当今中国学前教育现象是许多家长、幼儿园和社会培训机构为了吸引生源和财源,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为名拔苗助长,让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的文化课程。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完全是不懂教育规律谋私利造成的社会教育乱象。这是“残忍”的教育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也是教育工作者丧失了自身的责任和良知的行为,更是教育犯罪的行为。因此,中国的教育士改革与发展必须要以特有的敢为人先的胆略和气魄,力求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一个政府一个部门系统如果在前行途中,因为路走得远了、走得久了,而忘了出发的原点,就会导致形式大于内容、好心办坏事,就会脱离群众、动摇党的执政根基。现实中,很多政策的出台、工作的启动,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走着走着就变了形、走了样,滋生了无数脱离实际的“下有对策”。所以,当我们的工作遇到矛盾、困难的时候,内心感到苦恼、困惑的时候,对未来迷惘、无措的
时候,不妨静下心来回到原点,问一问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道路的起点、江河的源头,婴儿的降生、种子的发芽,工程的奠基、项目的启动,求学、入职的第一天,这些都是纯粹质朴、孕育希望、饱含力量的原点。对于党员干部来讲,这个“原点”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对群众的感情,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作风。“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前进的道路上,永不忘记这个“原点”,始终用这个“原点”来校正观念、行动和方向,我们才能继续更多的辉煌,教育同样如此,让中国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陶行知教育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多学本领,追求真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在育才学校,学生们每天上午上文化课:语文、外语、数学、哲学。下午上专业课:文学、音乐、戏剧等,还要进行劳动、军事训练和社会调查,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有一段时间,有的学生厌烦了这样紧张的生活,在自习时间偷偷地打扑克。老师发现了,上前劝阻,他们还说这是“有劳有逸”。一天晚上,陶行知走过男生宿舍,顺便进去看看,正赶上有七八个男生在打扑克,玩得很带劲。陶行知没作声,站在旁边看着。一个同学突然发现了陶校长,急忙推旁边的同学,几个人慌忙放下扑克,羞愧地站起来,低着头等着挨批评。陶校长一句话也没说,沉默了一会儿就转身走了。
第二天,陶校长在全校会上讲述了抗日战争形势后问:“抗日需要人才,将来建国需要人才,你们难道可以浪费自己的时间吗?你们有多少本领要学啊!我要你们自觉地把扑克牌交出来,像烧鸦片烟一样地把它烧掉!要知道,时光是最可
宝贵的。”孩子们低着头,把一副副扑克牌放在台上,堆成一垛。陶校长用火柴点燃了牌,又温和地对孩子们说:“有人说‘有劳有逸’,‘逸’就只能玩扑克?
你们可以练琴、写诗、作画,也可以打球、下棋……只有多学一点本领,将来才能建设国家。时光可贵,一去不回啊!”从此,学生们都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了。
从《陶行知教育小故事——烧扑克牌》可以解读出陶行知对教育原点的思想,那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本应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基点是现实的人。在生活世界中,“人”不是由符号、图像、逻辑所构成的抽象、笼统的存在。他既不是有着固定不变共同本质的“类存在物”,也不是离群索居的“唯一者”。他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活动的具体的、通过知觉实际被给予的,能够在经验中观察到的“现实的人”。承载生命的个体存在:现实的人首先是存在于可感肉身之中的生命个体。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决不是抽象的虚构,而是可以摸得到、看得见的,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真实存在。人的生命既寓于一个个不同的个体之中,个体生命的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个性化”,正是马克思所说的“个性化的个体”。相对于“类”的普遍存在和整体化的社会而言,每个个性化的个体都可以理解为一种“例外”。“例外”虽然寓普遍于其中,但其“本身同时却又负有一种任务,即要成为某一一次性实现的任务,这条违背普遍走向的道路即使不是它所愿望的,毕竟是它所必需的”。应该承认每一个生命体的个体都是在走着一条“例外”的路,因为他们各自秉承着不同的遗传素质,在不同的生活境遇中积淀了不同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具备不同的潜在可能和现实能力,持有不同的发展需要和愿望。个性化的存在是千差万别的存在,人总是以这种各具差异的个别状态存在着的,个人与个人之间不会完全同一的。不论社会整体性的影响有多强,对于个体所施予的社会力量有多大,人的个性化存在
状态是永远也不可能消弥的,个性化存在的事实和存在的意义是决不能抹煞的,个人也永远不会与社会等同的,社会存在的意义也永远取代不了个人存在的意义的。为此,回归于生活世界、以现实的人为基点的教育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教育。它必然持有尊重个性的理念。教育不是要用社会整体的理念与目标去完全涵盖取代个人所追寻的生活意义,不是要在抽象化的整体价值的名义下舍弃个人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而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在教育的引导下完满地展现,确认正是无数个体所具有的、无数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才创设了多种多样价值创造领域,而多种多样价值创造领域又为每个个体的发展提供多种多样的发展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机会,为个体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设置了广阔的平台。生命个体的另一重要特征就是他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植根于他的生命活动之中。与其它动物不同,人的生命活动是意识到自己需要的,并为自己的意识和意志所支配的活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人不只是适应、顺从他的对象物,而是以自己的需要为目的,自主地改变、改造对象物。自主性是在为人的普遍具有的特性,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总是趋向于坚守自己的自主性,总是力图要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改善现有的生活。作为自主性的存在,自由就是人存在的基本问题。应该承认,每个个体的生命活动都必然是社会性的活动,是在社会中,通过社会而进行的。然而任何社会性的活动都必然要以个体的自主独立活动为其前提,离开了个体自主性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将受阻,伴随而来的必定是强制与压迫。旧体制下要求人们一切都按最高指示办,一切行动听指挥,从根本上抹煞、取消了个人自主性,因此而付出了社会发展停滞、倒退的沉重代价。历史的教训不可忘却。自主性既是人之本真存在,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使教育回归到人的自主性上来。教育的根本使命之一就是促使每个主体的生成。人的自主性、自主意识并非是自然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