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专业对接产业结构发展的探讨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研究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研究*
陈春霞 1 王墨莼 2 臧志军 1 (1.江苏理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2.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6)
摘 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基于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模型研究,以常州市为例,对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产 业发展结构、从业人员结构、重点产业结构的吻合度现状进行测量分析,提出以项目或课程群 的思路做专业增量,做实专业群以调整专业存量,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调整的科学研究体 系,建立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机制,适当增加第一二产业、减少第三产业对应专业数 量,结合专业覆盖增加专业大类及具体专业种类等发展建议。
(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情况 2020 年,常州市教育局组织实施职业教育专 业建设水平评估,对全市 11 所职业学校的高职专 业和中职专业进行了专业建设水平评估,从专业设 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科研工作及 质量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见表 1,表 2)。
表 1 常州市中等职业教育 2018—2020 年学生规模统计 (按专业大类)
信息技术类 636 209 525 264 500 235
休闲保健类 13 13 15 15
0
0
医药卫生类 83 44 84 36 37
0
资源环境类 0
0
0
0
0
0
当代职业教育/2021 年第 4 期
37
专题研究
表 2 常州市高等职业教育 2018—2020 年学生规模统计 (按专业大类)
2018 年 2019 年 2020 年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吻合度;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54(2021)04-0035-09
教育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计划
教育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计划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扮演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职业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教育部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
本文将探讨教育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计划的背景、目标和实施措施,以及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背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所需的人才类型和能力要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产业的需求。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国教育部着手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以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目标教育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计划的目标是促进产业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通过此计划,教育部旨在打破传统的教育边界,实现教育质量和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实施措施1. 联合产业界定岗位技能要求。
教育部将与产业界合作,明确不同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标准。
据此标准开展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教材的设计。
2. 成立产教融合示范学校。
教育部将选取一些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学校作为产教融合示范学校,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这些学校将与本地产业界建立紧密联系,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指导。
3. 推行学徒制培养模式。
教育部将推动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参与企业实训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加强师资培训和选拔。
教育部将加大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观念。
同时,通过选拔优秀的产业界人才进入职业教育学校任教,促进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
四、影响教育部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计划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此计划将加强职业教育与现实产业之间的联系,使培养出的技能人才更具实用性和竞争力。
其次,通过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更加符合时代和行业需求,提高教育质量。
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研究
对我 国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约 为 5 .8 9 7 %。在产业 结构调 整 的背 景下 ,各地政府应从 战略高度 来制 订职业 教育 的发展规 划 以进 步发挥职业教育 在促进 国 民经济发展 中 的优 势作 用。职业 教 育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 1 、职业 教 育对 大量 农 民工 开 展 职 业 技 术 培 训 ,提 高 他 们 的 文化素质和生 产技能 ,使 之成 为熟练 的技术产 业 _ T 人 ,提高 收 入 水 平 ,改 善 他 们 在 城 市 的 生 活 质 量 。从 而 吸 引更 多 的 农 村 剩 余劳动力转移 到城市 ,使 第一产 业剩余 劳动力 逐渐 向第 二 、三 产业转移 。 2 、职业教育对产业工人开展继续 教育或再培训 ,可 以不 间 断 的提高劳动者 的素质和 技能 ,以满足产业 结构 由劳动 密集 型 向知识密集型转 变对人 力 资源 的需 求。 目前 ,我 国熟练 技术 工 人仅 占总数的 1 / 3左右 ,这与发 达 国家还存在 很大 差距 。职 业 教育可 以对文化素质 和技能水 平较低 的劳 动力进 行继续 教育 或 培训 ,使第二产业 由依靠 低成本 劳动力 竞争 的粗放 型 、劳动 密 集型产业转变为依靠高 水平技 能人 才和 高新技术 广泛应 用竞 争 的知 识 、资 本 密 集 型 产 业 。 3 、近年来 ,随着职业教育对与第 三产 业相关 的专业设置 不 断重视 ,培养 了大 量第三 产业 的从业人 员。他们 由于接 受过 专 业技能培养和训练 ,不 论从文 化素 质和专 业技 能上都具 有较 高 的水平 ,使传统的服务业 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一
( 二 ) 专业 设 置 的优 化 促 进 产 业 结 构 的 升 级
( 三 ) 产业 结 构 影 响 职 业教 育 的 专 业设 置
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的探索——以天津职业院校与产业发展为例
( 中图分类号] G71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02~8064(2013) 05—0076—06
我国产业正在进行转型升级的变革。职业教育 与产业发展关系密切、直接。职业教育服务于产业 变革既是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 要。而最为有效的服务就是使职业教育专业链、人 才链与产业链相对接,按照产业链发展的类型、特 点,调整、革新职业教育专业链和人才链。本文试对 这一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索,以期得到批评 指正。
和创新的含量最高,而中游的加工制造与组装的企 业,其价值附加值最低,因为其知识、智力和创新的 含量最低。在整个世界产业链分布中,我国主要从 事的是中游的生产,号称制造大国,“中国制造”产品 遍布世界各地,但实际上利润却很低。基于此,我国 才对产业进行战略调整升级,由“中国制造”向“中国 创造”转变,也就是以产业的中游向上游和下游转 变,提升产业水平和价值竞争力。
产业链的对接就是按照产业链发展的类型、特点,调整、革新职业教育专业连和人才链,为产
业链的 结构优 化、层次升 级提供 知识、技术 和人才 支持。实 现“三链 对接”主 要在于转 变观
念、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多种方式与多种层次有序有效对接,并注重完善政策体系,为 “三链对接”提供保障。
( 关键词] 专业连;人才链;产业链;对接研究
专业链与产业 输送的毕业生总量。 链对接度一童拳箍驾篡群
教育中,专业链和人才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对应 性。人才链既包括从中职到高职再到专业研究生的 人才培养系列,也包括同一层次( 主要高职、专业研 究生) 的人才链在横向上形成与产业链相适应的培 养系列,如动漫人才链,在高职或专业研究生的同一 层次上全部能完成动漫产业链需要的人士培养,形 成了横向联接一体的人才链。
职业教育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有效对接的探索
职业教育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有效对接的探索杨仓军(宿迁技师学院,江苏宿迁223800)作者简介:杨仓军(1974—),男,汉族,江苏宿迁人,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德育管理。
[摘要]职业教育专业链中的专业内容相对单一,往往只注重培养某一行业或职业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只能从事特定的工作岗位,难以灵活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
职业教育专业链设置中学科相对孤立,缺乏交叉学科,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能力培养存在不足。
基于此,首先分析职业教育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的定义与特点,再阐述职业教育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对接的现状与意义,最后探讨职业教育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有效对接的策略,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符合产业升级和转型需求的人才,为地方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提升地方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链;地方产业链;有效对接[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3)34-0153-04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更加贴近实际需求的职业教育来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需要与地方产业链进行有效对接,将教育和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提供符合实际需求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
另外,地方产业链的发展也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持和配合,职业教育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和互动。
职业教育专业链的设置和发展应该与地方产业链的需求相匹配,以满足地方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地方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需要适应性强、技能水平高的专业人才,而职业教育正是培养这样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地方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可以更好地了解产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一、职业教育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概述专业链是指一门学科专业由课程研发形成到衍生出具有相互联系的分支领域、新的综合性专业、边缘性学科专业的派生系列。
职业教育专业链是指一系列与特定职业相关的教育专业的组合,涵盖了从初级到高级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链研究
职业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链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使命。
而要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就需要职业院校与地方产业链的充分对接,以适应市场需求,促进产业发展。
本文将从职业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链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接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1. 促进产学研结合:职业院校与地方产业链的密切对接,可以加强产学研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与地方企业进行合作,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推动产业升级:通过与地方产业链的对接,职业院校可以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提高地方产业的技术含量、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3. 缓解人才短缺:在许多地方,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
而职业院校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具有优势,可以通过与地方产业链的对接,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缓解人才短缺问题,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1. 信息不对称:职业院校往往难以准确了解地方产业的最新需求,而地方企业也不一定清楚职业院校提供的培养方案和能力。
由于信息不对称,职业院校与地方产业链之间存在沟通不畅,难以实现有效对接。
2. 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由于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滞后性,职业院校的培养方案可能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合。
这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和人才供给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3. 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职业教育有别于一般的学术教育,应该更注重实践教学。
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仍然存在欠缺,很难与地方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契合。
2. 完善培养方案:职业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效性。
可以与地方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实践环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职业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岗位需求。
高职教育“三对接一贯穿”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之一——关于专业与地方产业对接问题探讨
得 以反 映 。 业 结构 对 职 业 教 育 的 规 模 、 育层 次 、 业 产 教 专 结构 等 方 面产 生影 响 . 业 教 育 的 发 展 又 推 动 产 业 结 构 职
业 与 支 柱 产 业 的 结合 度 。适 度 发 展 适 用 范 围较 广 专 业 ,
( )一 种 较 为 合 理 的 职 教 发 展 模 式 首 先是 对 生 产 一
力发 展 水 平 和 产 业 结 构 产 生 影 响 的 职 业教 育 ; 二 ) 业 ( 产
结 构 的 状 况 影 响 着社 会 对 劳动 力 的素 质 要 求 。 当产 业 结
先 , 明 晰 高 等 职 业教 育 定位 。 高 等 职 业教 育 主要 实施 要
面向 实际的、 术的特殊课程 计划 。 养技 术型人 才 , 技 培 与
普 通 高等 教 育 的培 养 目标 不 同 , 实现 “ 势 互补 、 位 以 优 错
发展 ” 。其 次 , 完善 高等 职 业 教 育 体 系。 目前 高职 教 育应 以 专科 层 次 为 主 , 少量 为 本 科 层 次 。 着 产 业 结 构 高级 随 化进程 , 重心 逐 渐 高移 , 免 造 成 过 度 教 育。 最 后 , 避 注意
控 制 部 分 招 生 规 模 过 大 或 用 人 单 位 学 历 要 求较 高 的 专 业 。 后 , 控 制 专 业数 量 , 高专 业 与 就 业 市场 的适 应 最 要 提
构 以第一产业为主 导 , 于比较 落后的情 况时 。 才需 处 人
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研究
文 编 1 14 2( 0 一210 章 号: 6 —7 一 0 话 0 —2 7 9 28 4
人才为主, 进而以高级 人才为主 的变化过程 。 职业教育作为 培养技术人才的主基地, 必然要随着产业结构的高度 化发展 而向更高层次发展。 国际职业教育的总趋势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职 业教育层次逐步 “ 上移” 。为 了适 应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和 国际分工的需要,英 国等西欧各国的双轨制转 向了分叉制, 综合高中成为一种理想的并轨形式 ;I本相当于短期大学的 E I “ 专门学校” 远远超过 相当高 中程度 的 “ 专修学 校 ;美国单 轨制中高中职教不断缩小,社区学院的比重不断加大, 同时 应用性本科和硕士教育很发达, 应了技术创新和产业链高 适 端发展的需要。发达 国家的历史经验进一 步表 明, 产业结构 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层 次, 职业教育 的办学层 次应该与产业结 构的发展状况保持一致 。 I3产业结构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 . 产业结构引导着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变化 。 产业结构的 变化反映的是产 业结构的高度化,主要体 现为技术、 知识的 密集化, 必然要采用先进技术以形成 主导产业的优势。 新技 术在产业问的广 泛应用, 客观上要 以掌握新技术 的专业性人 才作为支撑,由此会产生强烈的人才需求,从而对职业教育 的专业设置产生影响 ;由于主导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 会带动相关产业 发展, 这就进一步拉动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需 求。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 , 社会分工专业化程度的提 高, 的专业技术性岗位不断产 生, 新 人才需求的类型和规格 随着社会专业分 工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 在这种双重因 素的作用下,最终导致职业教育 的专业结构发生变化 。 专业设置既是产业结构调整引起技术结构变动从而产生 新的专业性人才需求的反映, 又是产业结构带动 专业设置发 展的结果 。 脱离产业结构的需求设置 专业, 人才培养就失去 了方向和 目标。 职业教育 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之间不是简 单的对应的关系。 从学 校内部来 看, 它受制于学校的体制与 人才培养的周期;从学校外部来看, 它受制于社会的经济组
关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查报告1. 背景介绍职业教育是指基于特定职业需求,培养人才具备相关职业技能的教育领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吻合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查分析,旨在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2. 调查方法为了了解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度,我们采用了以下调查方法:2.1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各行业就业人员的问卷调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受教育阶段的专业选择是否与当前所从事的职业相关•是否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当前职业需求相符合•是否觉得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继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对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吻合度的评价等通过分析问卷结果,我们可以获取就业人员对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认知以及需求。
2.2 数据统计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收集了相关的数据统计,包括:•各行业就业人员的职业教育背景情况•不同行业的岗位需求与人才供应情况•各个行业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客观地评估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吻合度。
3. 调查结果分析经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调查结果:3.1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一致性较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就业人员的受教育阶段的专业选择与当前所从事的职业相关。
约7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专业知识与当前职业需求基本吻合,而且近80%的受访者认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继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3.2 存在部分专业与产业不匹配的问题然而,调查结果也显示了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一些不匹配的现象。
尤其是在一些新兴行业和高科技领域,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变革,一些受访者表示自己的专业知识跟不上新的职业需求。
3.3 需要建立更加灵活的职业教育体系针对上述不匹配的问题,我们认为需要建立更加灵活的职业教育体系。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研究①———以山东省为例石岱峰,赵朝晖,刘清涛(济南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103)[摘要]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教职成函〔2019〕14号,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标志着“双高计划”正式启动。
“双高计划”明确将专业群建设作为核心内容,将“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作为一项改革发展任务,专业群为高职专业群建设明确了方向和任务。
结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对山东省入围“双高计划”的15所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专业群在服务产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山东省职业院校专业群有效对接产业升级和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双高计划”;专业群;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01-0004-02“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是“双高计划”的重点改革发展任务之一。
“双高计划”要求专业群应“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这是国家首次从宏观上对专业群建设提出战略性布局调整,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专业对接产业的基本策略。
一、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助推产业升级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展开,2018年2月,山东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鲁政发〔2018〕7号,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形成新动能,提升传统产业改造形成新动能”。
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现代海洋产业、医养健康产业、高端化工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精品旅游产业、现代金融服务打造为“十强”产业。
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对接的有效策略探究
台
、
或 丕很 另 准确 把握 专 业与产 业 对接在 职 业教 育 还 不 具 备 相 应 的 开 发 能力 , 开 发 能 力j 弱 ; 一 方
发展 中的形 势
( J 一 清楚认识专业与产业对接是职教发展的关键。
黄 炎 培 在 创 立 中 华 职 业 学 校 之 初 强 调“ 会 化 是 社
院 的“ 学 工 厂 ’ 一个 产 教 结 合 的 典 型 , 学 院 的 工程 教 ’ 是 在
系 内 , 学 方 案 与 工 业 界 有着 比较 直 接 的联 系 , 生 在 教 师 厂 家 提 供 的 先 进 设 备 和 仪 器 上 进 行 着 企 业 的 试 验 计 划
或产 品研 发 。
想上高度认 识专业与产业对接在职教发展 中的关键 作
用。
科
研
( J深入探究 目前专业与产业对接在职教 中的问 二
题。
旺 。但是, 由于主 、 客观因素的影响, 专业对接产业 的滞
后 ( 兴 产 业 ) 貌合 神 离 f 产 业 ) 象仍 较 为 突 出 。 新 与 , 传统 现 从 学 校 本 身 而 言 , 者 认 为 , 因是 学 校 认 识 高度 不够 , 笔 原 问 题剖 析 不 清 , 略 针 对 性不 强 。 解 决这 些 问题 , 校 策 要 学 应 该从 以下 几 点 努力 。
面 , 师的培养、 教 培训, 实习、 实训基地 的建设也都需要
有 一个 过 程 。
( 主观上 , 由于地方政府在谋 划转变经济发展 方 2 ) 式,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 缺乏战略眼光, 没有把职业教
育 对 接 作 为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发 展 战略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加
职业教育专业对接产业结构发展的探讨
方 面 快 速 发 展 的 产 业 群 急 需 大 批 高技 能 应 用 型
职 业教 育是 直接 为 区域 经济服 务 、为地 方 培 养 应 用
性 专 门人 才的教 育形 式 。职 业教 育专 业 结构 调 整 和 专 业
设置 必 须从 区域产 业 结 构 的调 整 以及 支柱 产 业的 结 构 出
养人 才 的类 型 和 层 次 等 产 业 结构 可 以反 映一 个 社会 的
经 济发 展 方 式 和 发展 程度 . 业教 育 的 专 业设 置 必 须从 职
域 产 业 集 群 进行 专 业 建 设 , 业人 才 培 养 必 须 与 区域 产 专
业 集 群 双 向互 动 、 度 合作 . 与行 业 、 业 紧 密合 作 的 深 在 企 过 程 中形 成 自己的 专业 特 色 。 本 栏 目将 推 出一 批 在 此 领 域 作 出深 入 思 考 和 有 益
产 业 结 构 的 调 整 变 化 、 支柱 产 业 的 发 展 变化 等 方 面 出
发 . 虑 和研 究 区域 范 围 内的 专 业 结 构 布局 问题 。 考
职 业教 育与 区域 产 业集 群 的合 作 已进 入 到 一 个新 起
实 践 的 专题 文章 , 以此 促 进 和 推 动 职 业 教 育 在 与 产 业 对
■ 楼 世 洲
新 作 为 中 心环 节 , 市场 需 求 作 为 重要 拉 动 力量 , 国 把 把 际化发 展 作 为 必要 的 条 件 ,着 力提 升 产 业 核 心 竞 争 力 、 营 造 良好 市场 环 境 、 高 国际化 发 展 水 平 。 提
力提 供 重要 的人 才 支撑 和 智 力 支持 , 同时 , 将 有 力推 动 也 中、 高职 院校 的教 育教 学 改革 和人 才培 养模 式创 新 。
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专业建设发展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专业建设发展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专业建设的互动关系,并探讨它们对彼此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在当前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背景下,高职专业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成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首先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专业建设的影响,以及高职专业建设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然后探讨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和高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
本文还对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专业建设的政策支持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展望。
本文总结了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专业建设的互动关系,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高职专业建设、发展研究、影响、促进作用、问题、发展趋势、政策支持、互动关系、未来发展方向、建议、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我国产业结构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新兴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在这个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与此高职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适应产业需求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高职专业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和调整之中。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使命。
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专业建设发展的关系,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专业建设的影响以及高职专业建设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
通过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专业建设的互动关系,为我国产业升级和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专业建设的影响,了解产业升级对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影响,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有效对接的探索
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有效对接的探索【摘要】以梧州市职校布局及专业结构在调整中得到不断优化为例,探讨加强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有效对接的措施与成效,提出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有效对接亟待加强的工作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地方产业有效对接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围绕地方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新时期破解技能人才短缺瓶颈,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
在职业教育攻坚进程中,梧州市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调整职业院校布局及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积极主动为地方支柱产业、新兴经济和新农村建设服务,实现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的有效对接,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本文试以梧州市为例,对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的有效对接进行探索。
一、职校布局及专业结构在调整中得到不断优化(一)梧州市职业教育在全区职业教育攻坚之前普遍存在的问题1.学校布局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不少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中等偏小,多数为200至1000人,还存在“一校多址”、“租地办学”的情况,办学基本条件不足,专业性不强,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布局不合理制约全市整体职业教育的发展。
2.职业教育资源分散。
梧州市职业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同时由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造成了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
全市中职教育由教育部门和各系统(建规、财政、卫生、公安、文化等)分块主管,技工教育则由人社部门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导致专业设置雷同,财政重复投入,生源分散,师资不足,办学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不明显,难以形成优势专业和品牌学校。
3.个别县级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不高。
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缺乏专业教师,基本的教学无法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等。
4.专业设置跟不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一些职业学校还没有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专业设置陈旧,缺乏与时俱进,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需要不相适应。
(二)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在攻坚大调整中得到优化配置职业教育攻坚期间,梧州市为充分利用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使专业对应产业发展,坚持做专、做优、做强,调整学校布局,优化专业结构,整合资源组建市县两级职业教育中心,探索集团化办模式,资源在大调整中得到优化配置。
江苏职业教育“专业对接产业”的问题研究
产业 结 构 布 局 ,产 业 结 构 决 定 了一 个 地 区 的 经 济 状 况 。
机 械 机 电 类 ( 1/ 8 2) 计 算 机 类 ( 1/3 6 、 会 类 1 88 5 、 1 79 4 ) 财
(2 86 和 数 控 车 床 类 (1 6 5 。 相 同专 业 占 专 业 总 6/ 7 ) 5 6/ 0 ) 3
数 的 比例 在 逐 步 增 大 , 业 学 校 的 专 业 趋 同现 象 进 一 步 职
加 剧 , 有 形 成 合 理 的 阶 梯 规 模 结 构 , 将 不 能 满 足 产 没 这
一
个 地 区 职 业 教 育 的 发 展 规 模 、 度 、 业 布 局 以 速 专
及 整 体 水 平 。 须 与 该 地 区 的 产 业 结 构 别 是 支 柱 产 业 必 特
对 技 能 型人 才 的需 求 相 适 应 , 样 才 能 充 分 发 挥 职 业 教 这
育为地方经济发展 服务的功能 。
0000
江苏职业教育“ 专业对接产业” 的问题研究
一 楼 世 洲 产 业 结 构 是 地 方 经 济 发 展 的 主 体 , 地 根 据 自身 资 各
源 禀 赋 、 位 优 势 及 国 家 宏 观 战 略 布 局 , 成 了 不 同 的 区 形
设 这 一 专业 。 据 统 计 , 招 生 班 级 数 排 名 前 5位 的专 业 按
一
们从 江苏省 四星级 、 三星级 中等 职业学校 ( 14所 ) 计 l 和
江 苏 省 国 家 级 重 点 职 业 学 校 ( 13 , 者 有 重 复 ) 计 l所 两 巾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的实践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的实践【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的实践问题。
在文章介绍了背景信息,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阐明了研究的意义。
接着在通过分析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现状和产业发展需求,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对接模式,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研究,深入揭示了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在强调了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的重要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案例研究,为高职院校专业和产业发展之间的有效对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产业发展、对接、实践、案例分析、影响因素、重要性、对策建议、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和产业升级的加快,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高等教育扮演着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重要角色,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中等以上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平台,其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对接问题备受关注。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现状不尽如人意,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设置滞后、教学资源不足、专业结构单一等,导致毕业生与市场需求脱节。
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能够及时调整与适应。
探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对接问题,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此问题展开研究,探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对接模式以及影响因素,为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1.2 问题提出在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中,专业建设往往是根据学校的传统优势和师资力量来确定的,而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程度并不高。
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专业与实际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的现象,使得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今复杂多变的产业需求,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对接问题日益凸显。
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关系探析
三产业 G P比重趋于不断增长 ; D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 职业 教育 因产业 的 需要而产生和发展 , 产业结构决定职业教育的层次 结构。当产业结构处于 比较低级 的阶段时, 即以第
一
产业为主导的情况 下 , 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层次
上通常是以初级人才 培养为主 , 初等职业教育是职 业教育体系的重心; 而随着产业结构不断 向高级化
Vo . . I9 No 4
Au . 0 9 g2 0
产 业 结构 与职业教 育关 系探 析
苗素莲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 东 广州 , 165 广 50 5 )
摘
要: 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存在广泛而深刻 的互动关系。 业结构在 一定 程度上决 定职业教 育的结构 , 业结 产
构影响职业教 育的地 区分布和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对产业结构 的优化升级具有反作用 。
关键词 :产业结构 职业教 育 教育专业结构 教 育层次结构 结构布局 中图分类号 : 4 G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2 X(0 9 0 -0 00 17 - 3 2 0 )40 2 -5 6
国内生产总值 ( D ) G P 比重有不断下 降的趋势 ; 第二
产 业 G P比重 首先 是 迅 速 增 长 , 后 趋 于 稳定 ; D 然 第
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土地 、 能源、 劳动力等方面条 件的制约 , 必须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 逐 步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 , 开发 、 引进 资本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这种 形势下, 探索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互动关系 , 是改 革职业教育 以适应并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 可 回避 的理 论 问题 。 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存在广泛 的互动关系。从
职业教育如何在与新兴产业结合中求发展
职业教育如何在与新兴产业结合中求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作为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
适应《规划纲要》要求,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国家产业振兴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确定31个专业、150个专业点进行改革创新试点,着力探索人才培养与行业、区域产业、职业岗位和企业用人实际紧密结合的方式与方法。
与新兴产业发展相伴生的是一些新职业的出现,与新职业相对应的是职业人才短缺。
从一定意义讲,新兴产业发展引导着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引导着职业学校就业方向。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中日照新兴产业与职业教育战略关系为例。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积极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集中培育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油气储运加工等临港工业;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密切港口与腹地之间的联系,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把鲁南临港产业聚集区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
日照市确立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目标,2011年,着力组织实施100项计划投资506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立起一批国家或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日照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重要增长极。
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钢铁及配套产业、汽车及发动机零部件、海洋装备制造等十大蓝色产业成为日照今后重点打造的产业,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新兴产业发展过程存在许多变数,有一定的风险性。
我国某些新兴产业开始出现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难以抢占新一轮经济竞争制高点。
如物联网产业由于缺乏对其本质和内涵的准确认识,以及没有宏观的统一协调与规划,已开始造成全国范围内物联网产业工作陷入混乱无序状态。
关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查报告 (2)
关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查报告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解决就业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迁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调查报告旨在探讨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吻合度,分析其中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
二、目的和方法2.1 目的本调查旨在了解当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吻合度情况,为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提供依据。
2.2 方法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职业教育学生和就业企业,访谈主要与相关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进行深入交流,以获得详细的信息。
三、调查结果分析3.1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情况通过对参与调查的职业教育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主要分为工匠型、技术型、管理型等。
其中,技术型专业最受欢迎,占比为45%,其次是工匠型专业,占比为30%,管理型专业占比为25%。
3.2 产业结构情况调查显示,当前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服务业和信息技术行业为主导。
其中,制造业占比最大,约为40%,服务业占比为35%,信息技术行业占比为25%。
3.3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差距通过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差距: -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中工匠型专业的比例明显偏高,而制造业的需求相对较低,这导致了专业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 技术型专业在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中占比较高,但在产业结构中的需求量相对较低,这也造成了专业结构的不合理。
3.4 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当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以下问题: - 专业结构中的工匠型专业过剩,而与之相对应的制造业需求不足。
- 技术型专业培养的人才不够与产业需求相匹配,造成人才供需失衡。
- 管理型专业虽然受到欢迎,但相关产业的岗位需求较少,就业压力较大。
四、建议与改进措施4.1 职业教育学校与产业对接职业教育学校应与产业界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教育专业对接产业结构发展的探讨作者:滕青来源:《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1年第02期摘要: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跨界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实现教育目标、社会经济需要和个人发展意愿三者的有机结合。
目前职业教育存在学科专业结构尚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和协调,与产业结构联动机制不完善,人才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太适应等问题。
因此要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立足地方经济,建立政校企合作机制;结合区域产业特,最、发展过程和专业特色,提高专业与产业的结合度。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对接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
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
职业教育源于产业发展需求,又作用于产业递进。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必须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支柱产业的结构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专业结构布局问题,使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分析近年来,浙江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对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三类产业不断演化,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的格局。
但高职院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数量占比较高,大大高于第三产业在地区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极易造成此类专业毕业生的供大于求;另一方面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专业招生数量较少,使区域内第一产业得不到人才的支持。
首先,高职整体学科专业结构尚缺乏科学、有力的规划和协调。
一方面学校之间的学科专业发展很不均衡。
另一方面整体学科专业体系的质量、内涵和层次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与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规模和数量相比,还很不相称。
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及时反映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也未能充分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一批专业。
学校内部有利于这些学科专业发展的微观运行机制不够成熟和完善,所以高校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还不能及时适应产业发展趋势。
其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联动机制不完善。
政府对校企合作组织模式的引导不到位,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思想和理论体系,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准则和规范,推动校企合作的政策、经费不到位,促进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和服务机构不健全,因而不能从根本上促进产业发展导向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导向之间的互动。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
新的职业需求不断涌现,一些传统职业逐渐走向衰退或消失,需要优质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产生制度效应。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
其中实训设施具有某种刚性特征,无法在专业之间灵活地加以转换,新设备的投入和旧设备的废弃必然会造成极大经济损失。
企业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当未能实现赢利或保本,其合作的积极性就下降。
另外,市场经济瞬息万变,企业需要在一定时间看到成果,而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企业短期内经济效益的矛盾,也直接降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已开展校企合作的院校仅是学生实习、聘请兼职教师和员工培训的浅合作,迫于外部压力,如政府的规定、主管部门评估、社会舆论、学生就业需要以及人才需求等因素,而采取“应景”式做法。
企业没有把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的价值链中,大部分院校更关注自身需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影响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
第三,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不适应。
如江苏和浙江都以汽车、制造业、建材和化工作为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
而职业教育大部分专业与上述产业的需要相比力量比较薄弱,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
从职业教育的招生情况看,通用性较强的专业设置比重过大,偏重于文经管理类,新设生产技术应用类的偏少,与主要产业关联度较强的专业存在设置“盲点”;专业设置雷同,特色专业、优势专业不明显,综合实力不强,专业培养模式没有突出应用性,造成学校的各种资源分散,没有体现办学的规模经济。
二、职业教育专业与地方产业不相适应的成因分析总体上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调节机制尚未形成,没有很好研究社会需求趋势、人才培养的时滞性和自身办学条件,盲目设置看似“热门”的专业,一方面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切实保证。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快速变化。
某些学科专业市场需求的饱和,呈现专业结构失重问题;目前的专业设置中新兴、交叉、综合性学科专业发展尚缺乏力度,整体上,专业的综合化和国际化程度低,培养新型适用人才的专业设置依然不足,紧贴市场、适应需求的一批专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从而限制了专业市场发展。
一是由于高职教育专业品牌和社会认可度不高。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仍处于弱势地位,教育资源配给不足,“差生读职教”的观念仍根深蒂固,虽然经过十年发展。
虽然在全国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职业教育的品牌专业,但影响力仅限于职业教育界,像国内著名大学那样在全社会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还比较稀缺。
二是由于没有专业设置的风险补偿机制。
使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时过多考虑投入产出比,利益驱动现象明显。
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普遍以社会需求和办学成本为导向,从而导致职业教育追逐计算机网络技术、财经、市场营销等专业领域的热门专业,重复布点率偏高。
几乎80%以上的职业学校都设立这些热门专业。
虽然这几年增强了对专业设置的政策引导,但新增专业并未能形成专业群的“聚集效应”。
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布局。
三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管理体制相对僵化。
目前我国还未形成根据社会经济需要自主设置专业和淘汰专业的评估机制。
职业教育宏观体制与评价监督机制还停留在行政行为层面。
没有建立起具有公信力的社会参与评价机制。
以及职业教育的专业改造、退出的动态机制。
一些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也未能形成专业群优势。
此外。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服务机制还未形成。
缺乏适应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设置宏观管理体系和专业设置的社会服务体系,学校缺少专业设置所必需的信息。
三、促进职业教育专业与地方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考由于社会需求和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体系,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人才培养的长效性、教育的超前性以及专业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并结合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大规模、经常地对社会所需要各级各类人才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一方面有利于职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规划相协调,使培养出的人才不仅数量上而且在晶质、规格上既能满足当前产业结构转型对人才的需要,又能为未来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储备,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另一方面职校可以根据预测结果,主动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减少专业设置的被动性和盲目性,使有限的资源能得到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1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借鉴美国等先进国家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市场紧密对接的有效经验,进一步下放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权和调整权。
促使职业教育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创新的专业发展新模式。
引导职业学校结合本校的现实条件和发展目标。
根据本地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现有的专业结构进行深层次的改造和整合,加强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加大对传统专业改造力度,以不断适应地区产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需求,增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竞争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结构的有机对接。
2立足地方经济,建立政校企合作机制。
要实现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就必须建立政企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由政府搭台,财政出资,整合社会资源、企业资源、民间资源和境内外资源,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努力,将校企合作通过公共政策转化为近期和长远的现实利益,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在横向实现职业院校与支柱产业联合办学。
在纵向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一体化,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
学校要走进产业发展综合部门。
融入地方产业的战略,整合产业的政策和资源,研究产业发展动态,确定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重点建设专业,把校企合作与转型升级重点项目结合起来。
如“十五”期间,浙江省政府就投入财政专项用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
充分利用公共科技平台优势,促进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
职业院校要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设置专业,结合岗位技能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和调整专业教学内容,以市场需求设计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等形式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产业和行业的合作框架下,教师对接主干产业职业岗位,进行多种形式岗位实践,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学生对接重点企业职业岗位,进行多种形式工学结合,提升职业、就业能力_。
3科学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专业与产业的结合度。
以产业结构对应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
专业设置应与自身的优势学科相结合才能有特色,选择设置既有自身学科优势,又有旺盛市场需求的新专业。
是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实用型的创业人才,服务产业行业,促进学生就业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针对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第三产业持续上升和信息、机电、医药、化工等主导性产业不断发展的实际,职业教育要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专业,重点扶植以纺织、服装、模具为代表的传统支柱产业所需要的专业和一些新兴的、交叉的、边缘的,与经济社会结合最为紧密、最前沿、最有生机和活力的专业,建设品牌和特色专业。
慎重发展第三产业的一些通用而专业技能要求不高的专业,可采取社会“订单”培训等途径加以替代,对一些专业发展相对较早,已基本趋于稳定,通过专业课程的延展实现专业的纵向发展,通过降低专业学生的可替代性增强市场竞争力。
部分招生规模过大或用人单位学历要求较高的专业,如临床医学、护理、教育类专业,通过减少或稳定招生人数弱化专业的横向发展,以实现专业学生充分就业。
将规模较小的相近专业进行整合。
将培养目标不明确或就业空间萎缩的专业进行改造,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