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合集下载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时代背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学研究 的方法和态度也在不断演变,格 物致知精神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显 得尤为重要
02
格物致知的含义
格物致知的概念
01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 个重要概念,意指通过对事物的 观察、研究,获得深入的认识和 理解。
02
它强调通过实践、体验和探究, 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 而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知识。
创新。
格物致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01
02
03
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了 解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 优化生活品质,提升幸福 感。
健康生活的实践
通过了解人体生理机制和 健康知识,合理安排膳食 、运动和休息,保持身心 健康。
消费行为的理性化
通过了解商品的性能和价 格,做出明智的消费决策 ,避免盲目跟风和浪费。
格物致知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格物致知是科学研究的基石
01
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推动科学技
术的进步。
格物致知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02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细致观察、精确测量和数据分析,揭示自
然现象的内在机理。
格物致知在理论科学中的应用
03
以实证为基础,检验和发展科学理论,推动学科知识的积累和
格物致知的起源与历史
格物致知的观念起源于中国古 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的儒家思想。
在历史上,许多哲学家、学者 都曾经探讨过格物致知的内涵 和意义,使其不断得到丰富和 发展。
宋代以后,随着理学的兴起, 格物致知成为重要的学术思想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格物致知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通过实践和探究,人们可以不 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见识,提高自己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不断创新
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勇于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 社会发展。
CHAPTER 04
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途径
重视实践与实验
01
实验是检验理论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新现
象、新规律,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02
实践是知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
握知识。
03
重视实践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03
它要求人们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不盲目接受,善
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精神
推动科学发展
01
格物致知精神是科学发展的基石,它鼓励人们不断探索、实验
,追求更准确、更深入的知识。
提高教育质量
02
在教育过程中,格物致知精神有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提
高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促进社会进步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实践出真知
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不断修正和完 善理论。
理论指导实践
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实践的效率和成 果。
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知识的进步。
不断探索与进取的精神
勇于探索
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推动人类知识的 边界。
持续学习
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 能力。
索新的知识领域。
03
勇于尝试和创新
在工作中,要勇于尝试新的方法 和思路,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02
独立思考和分析
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要具备独 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从多角度
思考和解决问题。
04
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一课一法
一例
在人类的语言中,有一个最神圣、最崇高、最永恒、最能超 越时间和空间、具有不朽价值的词,那就是“祖国”。屈原抱石 投身汨罗江时,想到的是祖国;文天祥过零丁洋,高歌“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想到的是祖国;岳飞发出“直 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豪言时,想到的是祖国;
一课一法
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1 观点、主旨: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
现实意义。
重点
2 行文结构: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难点
3 论据:理解演讲中的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写作目标
运用论据:学会运用事例、道理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的方法。
立德树人
感受大家风范,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培养自身的科学品质, 乐于动手,主动实验,做一个敬业的人。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 二 课 时
课文细读品味
1.第①开始,首先表达了对活动主办方授予其特别
荣誉奖的感谢,并说明了自己写《怀念》这篇文章的初衷, 并由此转入演讲主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简单地说,作者是从获奖自然转入教育问题的。
料 收到来稿近千篇。《瞭望》周刊海外版对部分来稿进行了
刊登,在海内外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
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
1991 年10 月18 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
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
预习资料速查

演讲词的类型

1. 叙事型: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
导入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 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 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 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 的求知。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33张PPT)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33张PPT)
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 求:_实__验__是__积__极__的__、__有__计__划__的__探__测__;__实__验__要__有__计__划__,___ _要__有__目__标__作__为__向__导__。 以中国学生大都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的经验为例,进一步揭 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再次说明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背景 稿进行了刊登,在海内外产生热烈的反响。征文评委会
评出两篇文章,授予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 的《怀念》是其中一篇。
结果
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 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一演讲。
字词学习
注意“瞭”左边是“目”。
探察地形、探察敌情。
瞭望(liào) 缅怀(miǎ)n 探察 探讨
点明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科学的实验精神,并提出希望。
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中国学生在学习自 然科学时应该有格物致 知精神。
课 文
“格物致知”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
精 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
内涵
到知识。 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通过实地实验
演讲者在“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
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
曾经,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 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演讲者作为接受过 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 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产生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 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 途。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演讲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 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 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 为证,有什么好处?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25张PPT)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25张PPT)
➢ 解析:不能。这三个词语按逻辑顺序排列,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 要有眼光,能选择正确的目标;选择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 必须有勇气,同时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整体感知——第二部分
➢ 4、请结合课文第2-9段的内容概括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 解析:古代的“格物致知”一般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所6、第13段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第13段作者 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 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 解析:联系:深入一层,从世界环境的角度来谈格物致知精神的重 要性。
➢ 原因: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因为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 “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平天下之道,侧重于抽象的道理。 ➢ 现代的“格物致知”是:一、对客观事物的探索;二、探索应当有
想象力、有计划,目的是获得新知。
整体感知——第二部分
➢ 5、文章第12段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 解析:①本文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
讲注重沟通交流,在演讲中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 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效果; ➢ 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从反面深刻地揭露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的 弊病,论述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更具说服力; ➢ ③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作者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 学子来说,本身就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参考意义。
第四单元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学习目标
➢1、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
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新课导入——实践出真知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学习目标
在自主阅读中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演讲者的主要观点。 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理解演讲中事例对观点的印证作用。 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预习检测
瞭望(liào )
·
缅·怀(miǎn )
探察(chá )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一读课文,提炼观点
难题1-2:串联思路
请大家使用简洁的语言,将这些零散的句子按照合理的逻辑顺序 串联起来,帮助洋洋理清文章思路。
一读课文,提炼观点
难题1-1:提炼观点
请大家帮助洋洋找出文中(包括标题)能够表达演讲者观点的句子, 不超过八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提出问题(引论):


1:


分析问题(本论)
2:


3:

解决问题(结论) :
二读课文,梳理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1: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物 致
分析问题(本论) 2: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3: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05 格物致知精神的未来展望
科技发展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影响
科技发展为格物致知精神提供新的研究工具和手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研究工具和手段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一步推 动格物致知精神的实践和发展。
科技发展对格物致知精神提出新的挑战
科技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如信息爆炸、技术更新换代加速等,需要人们不断更新观念和方法,以应对这 些挑战,同时保持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育领域
培养实践能力
格物致知精神强调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因此,在教育领 域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通 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促进自主学习
格物致知精神提倡自主探究和学习,教育领域应积极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化实验课程
在教育领域中,应加强实验课程的建设,让学生通过实验 来验证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不断学习和反思
学习是持续不断的过程,也是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环 节。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吸收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反思是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审视和总结的过程。在学 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总结 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实践。
04 格物致知精神在Hale Waihona Puke 个领域 的应用企业创新领域
1 2 3
市场需求导向
企业创新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入了解客 户需求和痛点,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 务。
持续改进和优化
企业创新过程中,应不断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改进 和优化,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提高市场 竞争力。
鼓励员工创新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 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
2.结合第三段内容,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答案】在中国古代,由于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不 是为了“寻求新知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平天下”。
3.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
【答案】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 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 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历时一年四 个月,收到来稿近千篇。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 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 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
初读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论题是?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论题的? 2.“格物致知”出自?意思是?目的是?举了怎样的例子? 3.知识是怎样得到的?获得知识的过程有哪些要求? 4.中国的传统教育有哪些弊端?作者是如何验证这些弊端的? 5.“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其真正意义是?提出了怎样的希望? 6.根据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你能否把握文章的结构,并进行层次划分?
1.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 ①道理论证。文中引用《大学》里的话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 物和致知”。 ②举例论证。文中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论证古代格物的途径、方法掩盖了格物致 知的真正内涵,又以自己的切身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的内涵。 ③对比论证。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从而突出强调了本文的论点。
字词积累
丁肇(zhào)中 瞭(liào)望 彷(páng)徨(huáng)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是 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不仅 如此,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Ø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 致知精神?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 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 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实验 精神
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 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②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 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和 适当的目标。
简洁鲜明 有针对性
重新体会到几千 年前经书里说的 格物致知真正的 意义:第一,寻 求真理的唯一途 径是对事物客观 的探索;第二, 探索的过程不是 消极的袖手旁观, 而是有想象力的 有计划的探索。
思考: 文中举了哪些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 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于 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 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 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 为探讨自己。(第4段)
传统儒家对于实验态度是 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是探察自己。
对比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 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 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 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 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第8段)
“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 家对实验的态度。”(第4段)
{ 为什么要举阳明格竹的例子?
典型,有代表性 贴近生活,便于听众理解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 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 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 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 无帮助。” (第12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在实际工作中,格物致知的精神也有 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为企 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03
CATALOGUE
格物致知的实践与应用
格物致知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格物致知是科学研究的基石
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实例
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通过长期观察和实验, 提出了物种演化的理论。
对未来的展望与期待
科技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科学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和创新 。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推动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我们 也应该注重科技伦理和社会责任,避免科技滥用和负面影响。
个人成长
在未来,个人成长将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注重全面发展, 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技能和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培养良好的心态和人际关系能力。
跨学科融合
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 如何将格物致知与其他学科有 效结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 题。
伦理和法律问题
在格物致知实践中,涉及到伦 理、隐私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需要引起重视并妥善解决。
格物致知的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化发展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 推动格物致知的智能化发展,提高研 究效率和精度。
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
个人发展
格物致知精神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不断 学习和探索新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不断总结和反思自 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
社会进步
格物致知精神对于社会的进步也有重要的启示。在社会发展中,我们应该注重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科技 进步和社会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柚手旁观( 袖 )
不知所错( 措 )
3
词语辨析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__袖__手_旁__观___: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__不__知_所__措___: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3)__格__物_致__知___: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4)__一__帆_风__顺___: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21
7.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_示_例__:__判__断__一__个__人__是__否__具__备__“_格__物__致__知__”_的__精__神__,__关__键__看__他__是__否__有__对__事__物__ _客_观__的__、__有__想__象__力__的__、__有__计__划__的__、__积__极__主__动__的__探__索__。__也__就__是__说__具__备__“_格___ _物_致__知__”_的__精__神__关__键__是__要__有__努__力__探__索__的__精__神__,__要__有__敢__于__实__践__、__大__胆__创__新___ _的_精__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重点直击 导析
1.文章结构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行文。开 篇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接着, 阐述格物致知的科学含义,再论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格物 致知的必要性。结尾,再次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8
2.论证方法 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有力、充分。作者举王阳明“格”竹 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摆出中国 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和自己到美国学物理时吃苦头的事例, 论述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作者还结合《大学》中的理论讲道理, 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从理论上论述了实验精神在科 学上的重要性。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31张PPT)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31张PPT)

学习任务二
明确主旨
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格物致知”,并针对传统 教育的弊病,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揭示了格物致知的 真正意义,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号召中国 的新一代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培养试验精神,对世 界有所贡献。
学习任务二 拓展延伸
回忆《最后一次讲演》内容,说一说两篇演讲词在语 言风格上有什么区别。
4.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 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 动手。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 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个人经验为证,误以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 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 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做人、 处事、为学、治国均有深刻的启迪性。
学习任务一 快速默读 提炼观点
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探讨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学习任务二
6.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提倡“格物致知”是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 的;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是应对今天世界环境必不 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 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 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格物致知”的含义展开论述,列举王阳明 “格”竹子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等事例,进行印证,使论证 更加充分,说理更加深刻。希望大家都能拥有格物致知精 神。在学习中不断去实践、实验,从而扎实自己知识储备、 获得更多新的发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8张ppt)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8张ppt)

第二课时
课题导入
重理论,轻实践,最终就有可能导致高分 低能的状况,这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创新型 社会中,是一个致命伤,这样的学生很难 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应当避免成为这 样的人。
目标引领
1、找出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2、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独立自学
作者在全文中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盲目:眼睛看不见东西。比喻认识不清;考虑不慎重;目 标不明确。 权威: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 激变:急剧变化。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 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1974年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并用英 文字母“J”命名该粒子,因此获1976年诺 贝尔物理学奖。 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文 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 。
证明论点?
提示: 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你有5分钟的思考时间
1 道理论证
第2段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 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 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2 举例论证
(1)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 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2)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 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这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 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受传统教育的 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致使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因而影响到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鉴于此,作者根据现代学 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联系传统文化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 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31张PPT)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31张PPT)

谢谢观看
三、背景解说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有点过于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高分低能。 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 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 验,并联系传统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 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
9、作者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实验精 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1】科学发展的历史;
【2】实验的过程;
【3】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而轻视 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了什么? 这是什么论证?
【1】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 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4、“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 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 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原因是大多数人缺少完成一个成功的实验所 需要的眼光、勇气和毅力。
5、《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 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
6、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 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瞭望liào wàng登高远望。 缅怀miǎn huái指远怀;追念;怀念。 探察tàn chá探听查看。 探讨tàn tǎo探究讨论。 检讨jiǎn tǎo一般指对自己的过错作出反省 或者自我批评,也指查看或搜检。彷 徨páng huáng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 往哪个方向去。
七、自主学习 1、本文的标题是论点吗?
四、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 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 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
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 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 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 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证思路
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论证结构: 提出论题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1---2) 分析问题
(3---12)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 精神。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得出结论
(13)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 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 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 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方法
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 体的计划。
五、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 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 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 学上的重要性。 (13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 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 希望。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2~5段):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 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 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丁肇中
丁肇中(193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 美国。三个月后随父 母回到中国。1956年 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 习,1960年获得科学 硕士学位,1962年获 得(物理学)哲学博 士学位。
请按照
的结构 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1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 样了解自然科学。
研讨课文
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应有 精神。 实验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三、“格物致知”在《大学》里 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 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 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举例论证、 事实论据)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 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总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
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 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
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 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2.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 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六、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 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 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七、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 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