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马明忠伤仲永导学案 (1)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
3、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二、学法指导: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导入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作者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王安石出身官宦之家,考中进士第四名。
曾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
宋神宗时任参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变法。
后又升任宰相。
由于新法中关于土地改革影响到地主阶级与相关的官僚,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曾两次被罢免职务。
宋神宗死后,原反对派司马光(曾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而被排挤)任宰相,几乎废除了所有法案。
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现江苏南京)。
列宁称赞他为“11世纪的改革家”。
三、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4、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
四、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隶(lì)谒(yè)邑(yì)称(chèn)泯(mǐn)矣(yǐ)焉(yān)扳(p ān)五、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邑、扳、谒、称、泯、耶”等重点词意,及“伤,或以钱币乞之”“稍稍、宾客、利、卒”等词义2、朗读,背诵课文,3、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手法4、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重点1、目标1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过程一、导学1,导入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
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
“我怕种下去会晒死。
”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2,独学A.我能读,我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音:日扳仲永()邑人()环谒()泯然()不能称前时之闻()众人耶()划节奏: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余闻之也久。
B.我能解,我能够读懂文意,理解内容词:伤仲永__仲永生五年__自为其名__稍稍宾客其父____父利其然也__不能称前时之闻__卒之为众人__邑人奇之__句: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我能悟,我能读出作者思想感情:①仲永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②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③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D.我质疑:我还能提:我质疑的问题有:(二)互动3、群学:①通过组内结对子,对质疑学部分。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熟读课文。
(2)学习并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熟读课文。
难点: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准备:1、阅读识记以下文学常识: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三苏”)、王安石、曾巩。
2、注音: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3、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结合注解说说课文大意。
伤仲永北宋朝(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导入新课:一、检查课前准备二、听课文朗读,再齐读课文。
三、学习并掌握重点实词,理解课文大意。
1、明确词类活用:(1) 邑人奇之:奇:(2)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3)父利其然也:利:2、明确重点词语词义:①世隶耕隶:②未尝识书具尝:③并自为其名为:④指物作诗立就就: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⑥或以钱币求之或:⑦环谒于邑人环谒: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⑨泯然众人矣泯然:⑩受之于天受:⑾贤于材人远矣贤: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四、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内容。
《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自测】1、给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注音。
日扳_____ 仲永环谒_____于邑人不能称____前时之闻泯_____然众人矣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世隶耕 _______ 未尝识书具 ______ 借旁近与之 _____稍稍宾客其父______ 余闻之也久______ 从先人还家 _ ______卒之为众人_______ 今夫不受之天______ 父异焉 ________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 _______ 称前世之闻 ________【合作探究】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解难答疑】4、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注意特殊语言现象。
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下能称前时之闻: '于: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②宾客其父:。
③利其然:④伤仲永:【拓展反馈】5、翻译下列语句。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背诵课文。
2、掌握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并分析原因。
3 、掌握文章由事及理的写作方法。
【预习自测】1、根据课文的时间推移概括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几个阶段。
5.伤仲永(导学案)
5伤仲永课题伤仲永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2.了解“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释义、翻译、断句,朗读与背诵。
2.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3.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后天的教育对于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北宋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人物传记代表作有《伤仲永》,游记有《游褒禅山记》。
诗歌代表作有《南浦》《元日》《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登飞来峰》《梅花》以及词《桂枝香·金陵怀古》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在历史上有不少名人著书立说,论述有关“神童”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王安石根据实例写了这篇题为《伤仲永》的文章,对神童的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进行了分析议论。
《伤仲永》是我国古代探讨神童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献。
读准字音 仲永(zh òng ) 隶(l ì) 泯然(m ǐn) 扳(p ān) 称(ch èn ) 邑人(y ì) 耶(y é) 环谒(y è)重点实词世隶.耕:属于。
未尝.识书具:曾经。
并自为.其名:题上。
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泯然..众人矣:消失。
受.之天也:承受。
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
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通“才”,才能)古今异义未尝.识书具(古义:曾经今义:品尝)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性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许、或者)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泯然众人..矣(古义:普通人今义:今常指大家、许多人)固.众人(古义:本来今义:结实,牢固)一词多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自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闻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之借旁近与之.(代词,他,指仲永)余闻之也久.(代词,指这件事)环谒于.邑人(介词,到)于于.舅家见之(介词,在)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词类活用父异.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邑人奇.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宾.客其父(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相待)利.其然(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 伤.仲永(形容词做动词,哀伤,感伤)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做状语,每天) 文言句式 省略句: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句首省略主语“仲永”)不使学(“使”后面省略宾语“仲永”)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令”前省略主语“余”,“令”后面省略宾语“之”)判断句: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也”表判断)倒装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状语后置,应为“日扳仲永于邑人环谒”)还自扬州(状语后置,应为“自扬州还”)新课导入 天才,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
5《伤仲永》导学案(1)
⑨泯然众人矣 泯然:完全 ⑩受之于天 受:承受 ⑾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得:能够 5.对文中的“之” “于” “其”进行归类, 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①忽啼求之: 代词,代书具。 ②借旁近与之: 代词, 指仲永。 ③余闻之也久: 代词, 指这件事。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助词,的。 ⑤卒之为众人: 助词,无意义。 于:①环谒于邑人:到,向。 ②于舅家见之: 在。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 ④受于人者不至:从。 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己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 ④稍稍宾客其父:他的 ⑤父利其然也:这种 四、课题理解:本文题目是《伤仲永》 , 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 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 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 至”者的哀伤之情。
七年级语文 导 学 案
主备人 课 题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授课时间 《伤仲永》(第一课时)
1、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学习目标 2、掌握生字及文学常识。 3、通过预习自译课文,圈画出不会翻译的词语和句子。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 写法。 导学过程 学习内容解析 (一)导入新课,出示目 一、文学常识 一、自主学习 标。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 (二)自读课文,圈点勾 家。 宇介甫, 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 一。 画。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 2.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译课文。并将 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 不懂的内容写下来。 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 合作与探究、 二、合作与探究、展示 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 苏辙三人称为三苏) 、欧阳修、王安石、 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 (一)理解课题: 六家) 课题中“伤”的含义是 ;表达作 二、生字读音 思想感情? 者 扳(pān) 谒(yè) 邑(yì) 矣(yǐ) (二)跟老师读课文,弄清节奏与停顿: (试 隶(lì) 泯(mǐn) 称(chèn) 卒(zú) 焉(yān) 耶 着划分节奏) (yé) ①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 三、文言词汇 1、词类活用: 之。 邑人奇之 ③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 者。 稍稍宾客其父 ④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⑤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父利其然也 ⑥ 余闻之也久。 利: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 ⑦ 卒之为众人。 伤:形容词用做动词,哀伤,感伤 (三)解释加点字 2、重点词语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 . ①世隶耕 隶: 属于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 . ②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自为其名 传一乡秀才观之 . . ③并自为其名 为:题上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或以钱币乞之 ④指物作诗立就 就: 完成 . . . ⑤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⑥或以钱币求之 或:有的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 .. ⑦环谒于邑人 环谒:四处拜访 受于人者不至 且为众人 . .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精品5伤仲永第一课时 导学案.doc
5《伤仲永》导学案(3课时)课型:讲读课主备:审核:•知识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
•能力目标:1.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批判继承古典作品、把握其中进步思想的能力。
•情感目标:1.认识后天努力对于成才的重要性。
2.体会课文欲抑先扬的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一、预习提示1.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2.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3.查阅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
二、学习要点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猜读课文,识记积累字词;3•译读课文,感知理解文意。
三、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 - 1086 ),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獲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王安石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随着父亲宦游南北,到过许多地方,所以对当时社会有一定的认识。
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样,热衷于追求个人名利,而是要在经国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绩。
嘉佑三年(1058 )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 )任参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
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政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
王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严谨,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班级:姓名:学号:自学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或按拼音填汉字方俘永世枣耕皐人扳环環不能輕前时之闻迟然卒今走不受之天呼______________ 理贤于_______ 人远矣2、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 ,字 _________ ,晚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 记忆课下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
② 锻炼自己的自学能力,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③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2. 过程与方法:结合导学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自己正确的成功观、培养自己勤奋学习的学习态度。
二、 学习重点
1. 记忆课下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能够翻译文中的重点语句。
2. 树立自己正确的成功观、培养自己勤奋学习的学习态度。
三、学习难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四、预习点击
五、 解读课文 (一)疏通文义
(二)探究活动 1.仲永改变之谜
3.详略安排之妙
(三)拓展阅读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六、学习小结
请写下你学习《伤仲永》这一课的收获:。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导学案 新人教版
5、《伤仲永》【预习案】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预习提示一、作者及作品本文选自<某某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某某某某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某某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二、基础知识(一)、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二)句子停顿: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三)词类活用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6、泯然众人矣(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
)7、父异焉(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
)(四)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慢慢地。
今义:稍微。
)复到舅家(古义:再,又。
今义:常用义为重复、往复)泯然众人矣(古义:普通人。
今义:常指大家、许多人。
)(五)理解几个词语1、“养父母”养:赡养。
5、《伤仲永》(导学案)
执行时间:总第课时5、《伤仲永》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重点字词的意思: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2、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3、正确进行翻译教学重点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2、正确进行翻译教学难点1、几个句子的停顿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3、几个难句的大意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自主学习1、作者作品简介2、本文是一篇随笔。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4、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三、新科研读1、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①字音:隶()扳()谒()泯()称()卒()②解词: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指物..()秀才观之。
自是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其父,或.()以钱币乞...()宾客()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词类活用①“父异焉”②“即书诗四句”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④“邑人奇之”⑤“稍稍宾客其父”⑥“父利其然也”(2)古今异义词①未尝识书具: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③稍稍宾客其父:④或以钱币乞之:⑤泯然众人矣:⑥固众人:(3)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②贤于材人远矣(4)理解下列句式①“不使学”②“还自扬州”③“受之天也”(5)一词多义字:其:①其诗以养父母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③父利其然④其受之天⑤如此其贤也⑥彼其受之天之: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③余闻之也久④邑人奇之⑤或以钱币乞之⑥仲永之通悟⑦传一乡秀才观之⑧不能称前时之闻⑨卒之为众人⑩受之天也于: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6)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导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即使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所以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至关重要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依据课下注释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自学指导
8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带着本课的自学目标,结合导读单,再一次的走进文本,朗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朗读收获,可以同伴或同桌之间小声交流一下感悟,并且注意提出自己的问题。
朗读要求:
第一遍朗读:齐读,并勾画文本中字词,
第二遍朗读:概括文章内容,明确文章叙述内容。
学导重点及方法
教学重点:流畅地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弄清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重点分析:能够准确句读,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要求,把握课文内容是语文学习中的必备的一种能力。
教学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伤仲永》
竞业园学校学导设计方案
某某
课题
课型
时间
陈世强
伤仲永
问题发现课
学导目标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准确掌握“隶”“尝”“之”“于”“其”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依据课下注释,准确翻译句子,提高翻译古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从方仲永身上正确认识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我们应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2) 父亲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 仲永 自己亦不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一个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
5、《伤仲永》导学案.doc
课题:5、伤仲永班级:小组:姓名:题型综合课设计审核课吋说明4课时使用时间2016年3月9日起【学习冃标】1. 我能记住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重点)2. 我能掌握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语言。
(重点、难点)3. 我能感悟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难点)学习内容与过程一、识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捉出政治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曾被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壬文公文集》,是“唐宋八人家” Z—。
二、解文题。
本文题目小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最后“泯然众人”的哀伤以及惋惜Z情。
三、文体常识这是一篇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值得玩味。
四、整体感知。
1. 听课文朗读磁带,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2. 学牛反复诵读课文,要求模仿范读吋的语调、语速来朗读。
3. 圈画出白认为重要的字词、句子以及不理解的字词和旬子。
4. 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答:五、精读课文,思考问题。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的补充注释,掌握人意。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Z 。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具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Z/也久。
①养父母(赡养) ②传一乡秀才观Z (全乡) ③或以钱币乞Z (冇的人)④邑人侗县的人) ⑤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⑦卒之为众人(最终)(普通)⑧如此其贤也(才能) ⑨且为众人(尚且) ⑩固众人(木來)⑴对文屮的“之”“于”进行归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伤仲永》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寓事于理的写作方法【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走近作者: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文体资料: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自主学习】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日扳._____仲永环谒._____于邑人不能称.____前时之闻泯._____然众人矣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世隶.耕_______ 未尝.识书具______ 借旁近与.之_____其父______ 余闻之.也久______ 从.先人还家_______ 稍稍宾客..卒.之为众人_______ 今夫不受.之天______ 父异.焉________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 ;_______ 称.前世之闻________..3、对下面句中的“之”“于”进行解释,然后归类文中的“之”“于”。
忽啼求之之:借旁近与之之:余闻之也久之:不能称前时之闻之:卒之为众人之:环谒于邑人于:于舅家见之于:贤于材人远矣于:受于人者不至于:4、翻译句子。
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合作探究】5、作者为什么对方仲永才能出众的幼时阶段详写呢?6、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1)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A、天资聪慧B、平庸无奇C、日益衰退D、与日俱增(2)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邑人奇之D、不使学7、请用“‖”将议论部分分为两个层次,并归纳出各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第二层:【精读精练】8、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世隶耕②指物作诗立就③稍稍宾客其父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9、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0、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1、用自己的话说说: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我的理解:12、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眼中的方父:我最想对他说:【主题阅读】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⑤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
③庵:茅草小屋。
④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⑤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负.笈从师,不惧险阻()(2)或.依林木之下()(3)门徒悦.其勤学()(4)常以净衣易.之()14、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5、谈谈你从中受到启发。
【拓展提升】16、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第一单元过关测试题第一部分积累运用一、(20分)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2分)A、和蔼(ǎi) 颓唐(tuí) 倜傥(tìdǎng) 弥漫(mí)B、执拗(ǎo) 骊歌(lí) 夹袄(ǎo) 骇人(gāi)C、盔甲(kuēi) 花圃(pǔ) 麻渣(zhā) 迸溅(bèng)D、系绳(jì) 伫立(zhù) 沮丧(jǔ) 湖泊(pō)2、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2分)A、轻捷瞬息蝉蜕人声鼎沸B、麻渣脑髓恐惧荒草萋萋C、延绵花甫方正来势汹汹D、肿胀嫉妒幽寂人迹罕至3、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2分)A、新来的王老师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厚的印象。
B、一进入会场就看见许多面彩旗和一片欢乐的歌声。
C、我们班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D、红杨中学的全体团员没有不参加绿化校园活动的。
4、下面句子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我们跨世纪的青年一代,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______,才能高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A运用全部精力,掌握科学方法C掌握现代科技,发扬拼搏精神B集中全部的精力,抓紧分分秒秒D掌握现代的科技,发扬拼搏的精神5、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B、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的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C、“你们不了解我。
”小鸭说。
D、他们飞得很高……那么高,丑小鸭不禁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
6、填诗句(5分)(1)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际见来烟,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
(4)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7、高尔基的《童年》中主人公是(),在他的苦难童年中有一个人给了他温暖和光明,那就是(),请写出让你感动的一个故事情节并说说感动的原因(3分)8、请根据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2分)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
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第二部分阅读(40分)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9、10题。
(4分)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9、前两句写什么季节的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2分)10、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一13题。
(11分)(一)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二)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4分)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收.族为意:_______儿痴.如此:__________冕因去.:_______12、翻译下列句子。
(4分)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13、通过方仲永和王冕学习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示?(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一17题。
(9分)《父亲的收藏》作家茨威格喜欢收藏名人的手稿,他有过许多非常珍贵的藏品。
他的墙上挂着布莱克的一素描和歌德一首诗的手迹,他的柜中放着巴赫、海顿、肖邦的乐谱,他甚至收存了莫扎特11岁时的一件手稿。
诸如此类的珍品太多了,这些东西如果留到现在,几乎是价值连城。
可惜的是,它们在茨威格自杀后全部散失了,有些可能永远从世间消失了。
我是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这则轶事的。
读完后我唏嘘不已。
太可惜了,我说。
然后突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过头去,问已退了休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的父亲,这么多年,您收藏了什么?父亲一愣。
过了片刻,父亲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没有没有,父亲说,我没收藏什么。
我听了后,顿时狐疑起来,我知道父亲有一只木箱子,平时总是锁着的,里面到底装着什么,谁也说不清楚。
这么一想,我忍不住一阵窃喜,莫非父亲真的收藏着什么值钱的好东西?“您别逗了,”我笑了起来,“您那木箱子里是不是有几件是明清时代的官瓷?”父亲没有说话,只是摇头。
要不,就是徐悲鸿的奔马图、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父亲仍然摇头。
我急了,再不济,也有几块黄金白银或者祖传的玉镯什么的吧?父亲依然不慌不忙地看他的报纸,脸上呈现着温和的笑.那笑此刻在我的眼里却开始变得有些神秘。
我想父亲肯定藏着什么传世珍宝,他只是不肯拿出来让我们分享罢了。
我的好奇心越发大了起来。
“我只想看看,不会要您的东西的。
”我对父亲说。
过了一会儿,父亲放下手头的报纸,问,你真要看么?我一个劲地点头。
父亲走到自己的卧室,搬出了那只箱子,把它打开,然后开始一件件地拿出来。
父亲的藏品大致如下:三个儿女从小学时代开始的成绩报告书,三好学生奖状,参加各种竞赛的获奖证书。
一本破旧的新华字典,扉页上有某某学校三等奖字样,年代久远了,字迹模糊看不清楚。
好几份我和小弟的检查书。
一大扎一大扎我们姐弟三个写给父母的信件,还有几封特别的信,是姐姐谈恋爱时她男朋友写过来的,不知怎么被父亲收着了。
然后就是几本剪贴薄,翻开来一看,是姐姐和我发在报刊上的涂鸦之作。
父亲颇吃力地弯着腰,一边收拾着,一边说,你看么,没有什么值钱的呀。
我没有回答父亲的话,有那么一会儿,我愣在那里。
的确,和茨威格的藏品比较起来,父亲的收藏没有一件是珍品,但我知道,在父亲眼里,它们却是无价之宝。
就在那一刻,突然地,我忍不住想流泪,人们常说父爱如山,今天我才真正感觉到它的沉重的分量。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3分)15、文中写“父亲一愣”与“我愣在那里”,根据语境内外体会“愣”字在两处所表达的不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