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新人教版
4、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三、探讨。(合作完成)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2、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3、《伤仲永》究竟为谁而“伤”?说说你的理解。
4、说说本文的主旨。
5、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四、练习。
五、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扬后抑,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三、介绍作家。
四、读准字音‘
五、朗读课文。(听读、自由读、齐读)
六、疏通文意。
1、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详见课件)
2、知识梳理。(见课件)
七、小结: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伤仲永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补救
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
难点: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
教案性质
(如实填写,供核实。在“独立新备”或“修改”栏后打“√”)
独立备课

修改

材料出版
修改、调整




一、导入课文。
二、解题。
教案性质
(如实填写,供核实。在“独立新备”或“修改”栏后打“√”)
独立备课

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4篇)

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4篇)

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4篇)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

本文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由于文章中讲述了仲永由一个五岁就能作诗的神童最后成为普通人的故事,而且大部分同学都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所以,本文相对比较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读、品、悟,因此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理解课文。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讨论研究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字,疏通文章大意,以及文章体现出的道理。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懂得,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的道理。

2.激发学生珍惜优良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5篇)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5篇)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5篇)伤仲永教案篇一教学设想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伤仲永教学设计。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谒:谒:扳:称: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

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伤仲永》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5.伤仲永
课题
5.伤仲永
授课类型
新授课
一、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随笔(散文的一种),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问”三个片断,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在这部分中,作者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4.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
明确: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叙事,第二部分说理,两部分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在第二部分说理。
5.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初步具备了自学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的思维、丰富的活动感知文情、理解文理,从而完成对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中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难点
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赏析课文
一,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最后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道理?
(组讨论交流,两分钟后回答)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第1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第1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

第5课《伤仲永》第一课时一、教与学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情感目标: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与学重点:准确地朗读并初步理解课文。

三、教与学难点: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以事说理的写法。

四、教与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五、教学练评活动和程序(一)诊断性评价1、文学常识:王安石,_北宋_著名的_政治家、__思想__家和_文学家,字_介甫_,_晚号半山,采用随笔的形式,借一件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

2、注音:隶(lì) 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称(chèn)卒(zú)焉(yān)耶(yé) 3、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属于)未尝.识书具(曾经)即.书诗四句(立即)自为.其名(题上)邑.人奇之(同乡)环谒.于邑人(拜访)4.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1.父异.焉(对……感到诧异) 2稍稍宾客..其父(当作宾客)3.父利.其然也(以……为利)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同“攀”牵引,通假字。

)5.邑人奇.之(以……为奇,意动用法)4、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8、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

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泯然众人矣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用自己的话作答)5、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完整word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完整word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5.伤仲永王安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4、采用“归纳字词——疏通文意——理解中心——巩固练习”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5、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与德育:6、探讨仲永退步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5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1、文言文四步学习法2、归纳法、阅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完成四步学习法中的前两步2、完成相应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一、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王安石笔下的这位神秘人物吧。

二、夯实基础(一)字词归纳学生预习中归纳,课堂上进行展示参考: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2、古今异义字: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古为代词,此的意思;今为判断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古为文采和道理;今为内容和条理。

3、一词多义: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于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之天: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其其诗以养父母:他的,代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他写的诗,代词。

父利其然也:这样,代词。

其受之天也:他,代词。

4、词类活用: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案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门捷列夫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迪生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
于: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④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随堂检测】本文题目“伤仲永”中“伤”包含了哪几层意思?
“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2.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只有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才能有所作为。(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3.小组合作,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写在课文空白处。
之: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⑤学目标与重难点】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文言知识。(重点)
2.理解本文借事说理的写法,感悟作者的思想观点。(难点)
3. 谨记后天的学习对于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某某某某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某某先生文集》。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教案 新人教版

5伤仲永基本思路:【教学目标】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教具准备】多媒体。

一、预习导学:1、作品,作者简介:《伤仲永》的作者是_代的王安五。

他字_,号_,是杰出的_家、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邑.人___扳.___环谒.___泯.然___3.解释加点的词:⑴.世隶.耕( )⑵.未尝.识书具( )⑶.借旁近与.之(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⑸.稍稍宾客..其父( ) 2、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什么?五、深入探究:1、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答:“伤”是“哀伤”“感伤”之义。

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个“神童”。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可“伤”之道理。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不足诗,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才能够真正成才。

2、叙事部分有详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干初露写的这样详细?答: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造成的,从而更好的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六、当堂达标: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2.解释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______②指物作诗立就.______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④或.以钱币乞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⑹.从.先人在家( )4、自由读课文,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二、学习导入: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伤仲永》教师寄语: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学习目标: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

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卒(zú)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5、“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四、合作探究、探究主题6、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7、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8、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五、迁移拓展9、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10、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

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⑴仲永啊,我想对你说⑵方父啊,我想对你说⑶(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六、当堂达标(一)、基础知识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伤仲永教学目的: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l~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题解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水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

惋惜之情。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

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

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孔融是一个小时了了,大时亦佳的人,而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中的方仲永却的确是一个小时了了,大而不佳的人,方仲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学了课文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探究生趣第一步,理解文意。

一、自读。

指导学生自读时,要求结合注释将课文基本读懂,标出读不懂之处,并将课下对重要的虚词或实词的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中的相关位置处。

二、朗读,可由老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齐声朗读等方式。

朗读时做到不读错音,节奏分明,朗朗上口。

三、积累1.学生对课文字词由小组讨论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提出全班讨论。

2.师生共同梳理要重点掌握的词语或学生不懂之处:[未尝识书具]未尝:不曾,识:认识。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进一步了解古代官场生活及其道德底线;2. 能够理解、记忆本文,熟练掌握相关生词语和简单词语的使用;3. 能够运用中学语言文字知识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适当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 能够面对新的生活场景,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进行沟通。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记忆文中的情节与语言,掌握相关生词以及掌握简单词语的使用;2.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3. 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 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进行沟通。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文本词汇,如名词、动词等;2. 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了解如何运用修辞提高文笔;3. 学习如何写出正确表达的文字。

四、教学方法1. 教师授课;2. 学生讲解;3. 分组讨论;4. 作业互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1.本文的故事背景是在明代,阐述了古代的一种执政方式,与现代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借鉴。

2. “伤仲永”中的“伤”意为丑化、谩骂,而“仲永”是某个鬼才官员的名字。

故事说的是,这位鬼才官员被陷害后,镇子上人们追着他辱骂,结果导致他的父亲终日悲伤,自杀身亡的故事,这其中涉及到了古代官场的黑暗面。

3. 教师通过自己的朗诵或者视频资料的播放,让学生们感受到这篇课文的气氛。

2. 课堂阅读1. 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懂这篇课文的核心信息及其相关的生词、词语。

2. 跟学生们一起分析一些语言的深意也许能够起到加深对古文语言逻辑思路的认识及升华语文阅读的能力。

3. 课堂表述与思考1. 让学生们为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发表看法。

2. 引导学生们思考,如果自己是小说中的仲永,面对当时的社会,如何应对别人的辱骂、诋毁。

4. 写作1. 以本文中的一些情节为蓝本,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一篇短篇小说。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伤仲永》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伤仲永》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朗读课文,深入理解:
1、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第一阶段写得最详细
暗含文章主旨,符合作者写作意图。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见教案)
4、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表现在哪儿?
“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二、自读课文,圈点勾画。
1、注音写字
隶()扳()谒()邑()泯()
称()卒()yān ()耶()
2、跟老师读课文,弄清节奏与停顿:(试着划分节奏,每句划分一处)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

校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校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伤仲永
章节
第5课
课时
第2课时
备课人
二次备课人
课题名称
伤仲永
三维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目标
1、2、3
难点目标
1、3
导入示标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勤劳、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2、教师总结
明确:
(1)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 ②未尝识书具
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 ⑥或以钱币求之
⑦环谒于邑人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众人矣 ⑩得为众人而已耶
(2)一词多义。
受之于天贤于材人远矣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宾客其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利其然伤仲永 父异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目标三导
学做思一:文章讲的什么内容?
导学:1、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展开小组竞赛,共分2轮竞答:第一轮翻译课文,第二轮认读课文,每一轮比赛底分均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扣完即止。
导做:1、每组每次选一名代表,口头翻译课文。第一段由第一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成员补充,第二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2段由第二小组选代表翻译,本组成员补充,第一小组成员质疑、评价。第三段再由第一小组第二名代表翻译,依次类推。
②得为众人而已耶?
达标检测
反思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伤仲永教与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与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教与学方法寓教于乐。

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果的。

本文的教学,我采用讲述导入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

教学手段:板书挂图、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课时:2第一课时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游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他用勤奋的一生为人类发明乐上千种东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为如此而被人们誉为“发明大王”,被认为世上少有的天才,知道今天还有人在研究他的大脑。

但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点,自持聪明,自以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向我们介绍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称(chèn)卒(zú)焉(yān)耶(yé)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3.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学法指导: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3).余闻之也/久。

4、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惊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父利其然也利: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5、重点词语①世隶耕隶:属于②未尝识书具尝:曾经③并自为其名为:题上④指物作诗立就就:完成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⑥或以钱币求之或:有的⑦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拜访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⑨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⑩受之于天受:承受⑾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6、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①忽啼求之:代书具。

②借旁近与之:仲永。

③余闻之也久:这件事。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⑤卒之为众人:助词,无意义。

于:①环谒于邑人:到,向。

②于舅家见之:在。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

④受于人者不至:从。

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己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④稍稍宾客其父:他的三.课堂练习: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事言其父()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4.翻译下列句子。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四. 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2、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五、教后记:学后记:参考答案1.( l)曾经(2)完成( 3)相当( 4)渐渐 2. C 3.B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所学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继续学习新课:(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3.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明确: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1.“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明确: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

3.“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过渡。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

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5、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明确: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

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三.拓展迁移1、你从方仲永的故事里明白了什么道理?结合课文,说一说现在社会上有没有类似方仲永的现象,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

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

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四.课堂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环谒.()不能称.()世隶.耕()泯.然()或以钱币乞.之()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自为.其名()邑.人奇之()环谒.于邑人()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父异.焉()稍稍宾客..其父()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邑人奇.之()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理解其多种含义:之:传一乡秀才观之.()邑人奇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父利其.然也()其.受之天也()以: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或以.钱币乞之()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5.填空《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王安石,是杰出的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7.《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8、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五、教师总结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

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七、板书设计:教后记学后记参考答案1. yì yè chèn lì mǐn qǐ2. 属于曾经立即题上同乡拜访3. 异:对……感到诧异。

宾客:当作宾客。

利:以……为利。

扳:同“攀”,牵引,通假字。

奇怪:以……为奇,意动用法。

4.之:诗方仲永作诗这件事的其:他的作诗获利方仲永以:把用于:向在比5.北宋,政治,文学6.①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②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7.D8.(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