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上课用
第11课《端午日》课堂实录(苏教版初一上)1doc初中语文
第11课《端午日》课堂实录(苏教版初一上)1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招热情;2、了解湘西端午习俗;3、学习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明白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生:中秋节、重阳节。
师:谁来补充一下?生1:还有春节、端午端午节、儿童节。
〔众生笑。
〕生2:儿童节不是传统节日。
师:对。
还有补充吗?生:还有元宵节、清明节。
师:专门好。
我们同学明白得还真多。
下面我口占一首七绝,同学们看看是写哪一个节日的?〔吟诵〕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
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
〔还没背完,众生纷纷举手〕生:这首诗写的是端午节。
师:你能讲讲什么缘故吗?生:因为这首诗写到屈原,写到龙舟,这两者都与端午节有关。
师:好,我们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因此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写湖南人民如何过端午节的短文«端午日»。
〔板书课题〕作者是谁?生〔齐〕:沈从文。
师:他有哪些代表作?生〔齐〕: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
师:关于沈从文,我补充两点。
1、沈从文小学毕业,〔生笑〕大学教授,〔生哗然〕完全是靠——〔生〕自学成才。
2、假如你进了新华书店,看见沈先生的书,你最好把它买下来;假如你买下了沈先生的书,最好把它打开来看看。
〔语速稍慢,吸引力要强〕〔生笑〕只要做到这两步就够了,因为你一旦打开沈先生的书,你一下子就会被他笔下所描写的充满奇异色彩的湘西世界所深深吸引!〔师表情用心,生露出向往的表情〕但愿我们大伙儿多靠近文学,和书交朋友,好不行?生〔齐〕:好!二、朗读课文,查找突破点,牵动全篇师: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1、遇到可不能读的字自己查工具书;2、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一下在端午节这一天湖南人民举行了哪些活动?〔生朗读课文〕师:有人读完了,有人没读完也停下来了,因为他看到其他人停下了。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活动。
(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关爱家人,弘扬家庭亲情。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1)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解读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
2.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
(2)分享自己和家人过端午节的经历。
(3)讨论文章中所表达的家庭亲情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端午节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圈点批注重点词语和句式。
(2)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
(2)分享自己和家人过端午节的经历。
(3)讨论文章中所表达的家庭亲情和价值观。
4. 课堂展示:(1)邀请各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2)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小结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和认知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文章结构、语言表达、观点阐述。
五、教学资源1. 端午节相关视频资料。
2. 课文文本及其注释。
3. 学生作业样本。
4. 教学评价表格。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端午节氛围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节日的现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七年级语文教案《端午日》
七年级语文教案《端午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端午日》的文化内涵,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风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端午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食物,初步感受《端午日》的诗情画意。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端午日》的课文和相关图片。
2.板书:标题《端午日》,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3.教具:鼓、艾草、粽子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导入课前准备的鼓和艾草,与学生讨论端午节的起源和相关传统习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端午节的时间和习俗。
2. 阅读课文《端午日》(20分钟)学生齐读《端午日》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字表达,解释生僻词汇及相关句子结构。
3. 学习端午节的传统习俗(2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相关图片,教师解释端午节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习俗的由来和意义。
4. 欣赏古诗《端午日》(15分钟)学生集中注意力,欣赏古人对端午节的赞美之词。
教师解析诗句中的表达技巧和意境,与学生共同体验古人对端午节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5. 练习课文阅读理解(25分钟)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回答问题。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向学生展示他们的优秀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延伸1. 制作粽子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粽子制作活动,让学生实际体验端午节的传统食物。
学生可以尝试用艾草包裹粽子的方法,了解制作粽子的过程。
2. 展示作品学生可以在课后自行创作相关作品,如绘画、写作、制作沙盘等,展示自己对《端午日》的理解和表达。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食物,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和表达能力。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
《端午日》简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端午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 学习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 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3. 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三、教学重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2. 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3. 学习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四、教学难点1.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的讲解2. 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技巧的运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
2. 示例法:展示优秀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作品,引导学生学习。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练习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给予指导和反馈。
教案内容依次类推,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的格式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准备1. 准备关于端午节的PPT或视频资料,用于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准备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的图片或插图,用于分析。
3. 准备一些优秀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作品,用于示例。
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端午节,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端午日》,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结合PPT或视频资料。
4. 分析:分析文中描绘的场面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
5. 示例:展示优秀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作品,引导学生学习。
6. 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习人物描写和场景描绘,给予指导和反馈。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八、课堂巩固1.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练习作品,给予评价和建议。
2. 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让大家共同学习。
3. 针对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提问和解答,确保学生理解。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传统节日的作文。
《端午日》教学设计精品4篇
《端午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补充细节,体会湘西人民过端午的快乐心情。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感悟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自然产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课前准备:如条件许可,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条件查阅沈从文简历,端午节及其他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习俗,相关诗文等资料,并分类制成读书卡片。
(或教师课前简介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年起有三大传统节日新增为法定假日,你知道是哪三个吗?(学生作答。
)既然传统节日要放假了,那就让我们好好享受一下自己的节日吧。
今天,在座的同学就有这样的机会了,因为你们将作为游客代表前往神秘的湘西,和茶峒军民一起过个端午节,去体验他们过端午节的快乐心情。
然后想请你谈一谈当年沈从文先生笔下湘西端午过节的习俗哪些值得推广,并说出你的理由。
所以游玩时要做个有心人哦。
湘西我们第一次去,人生地不熟,请个导游怎么样?下面让我们请出特邀导游沈从文,请他先作个自我介绍。
(出示“沈从文档案”。
要求:学生根据“档案”内容以第一人称介绍身份、籍贯、主要经历、作品特点、及代表作品。
)教师评价:沈导就是湘西人,还是大作家,相信这一路我们跟着他好好看,好好听,收获肯定不会小。
各位小游客,跟上导游,出发!二、让我先去看一看湘西民俗风情游第一站——走进寻常百姓家。
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4句,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走进寻常百姓家,我看见,我猜想。
(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有关词句,后一条表达你大胆而合理的猜想。
)教师可以第一句示范一下。
第二站——来到河街看赛船。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节从“河街有熟人的“到结束,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龙舟竞赛的真!你瞧(听)。
(前一句表达你的感受,后面摘录文中语句说出你的依据。
)当然也可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教师可以先示范一下。
刚才同学们从各个角度说出了龙舟竞赛给你的感受,现在请用一句话概括龙舟竞赛的特征:可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在河街,我看到了一场的龙舟赛。
初一上册语文《端午日》说课稿-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一上册语文《端午日》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属于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的“民俗风情”这一单元。
节选自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节选部分侧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的场面,节选部分独立成文。
文本字数不多,但高明的地方颇多。
1、受《左传》影响,把重点放在人不明白的地方。
战前单方形状如何,如何进行预备,如何排兵布局等等是局外人所不知道的,因而需求大篇幅叙说,而激烈厮杀,则无分南北,基本相反,即使文中无多少描述,读者也能够凭常识和想象而知。
《端午日》一文,要描述的是湘西茶峒这个地方的民俗民风,此处端午节有哪些于他处不同的风俗,龙船有何特点,划船的人有多少,如何安排,如何奖励,奖品为甚么等等,各地各不相反,这是需求详加描述的,惟有对这些详加描述,才能写出一地之特点,而如你追我赶激烈划船,估计各处基本相反,读者完全可以凭借生活常识去想象。
所谓最特点的才是最世界的,《边城》这本小说,正是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怀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独有的风土人情而成为名著,节选自《边城》的《端午日》也一样正是描述具有边城小镇茶峒特点的端午风俗而当选教材,也正是教材编者将其列入“民俗风情”的缘由。
2、《端午日》一文,不但描述了具备地域特点的民风民俗,而且在写作技巧上也一样具有许多精妙的地方。
《端午日》一文次要描述了茶峒人欢庆端午日的三个场面,从场面描写的角度来分析文本,其写作技巧的高超亦令人蔚为大观。
渲染气氛,层层烘托。
《端午日》一文虽然没有用大量篇幅描写激烈紧张的赛龙船的场面,却不惜笔墨渲染了赛前赛后的气氛。
作者先以无人不穿了新衣,不在额头蘸雄黄酒画王字,家家必吃鱼吃肉等风俗的叙说,渲染出节日的喜庆氛围,接着交代万人空巷,官民人等无不到河边看划船,设置了悬念,是甚么样的激烈比赛能够如此吸引民众,此所谓“未成曲调先有声”;然后一步步叙说划船的赛前训练、交代船只的结构、桨手的分工、船员的结构等等,无不使读者心驰向往,最初又叙说领奖追鸭那惟有茶峒独有的风俗,更有使读者如临现场,沉醉其中的功效。
《端午日》教学设计
《端午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2.掌握端午节的重要食品,粽子的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2.粽子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1.粽子的制作方法。
教学准备:1.PPT课件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2.彩纸、粽子叶、粘土、丝线等制作粽子的材料。
3.煮粽子的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端午节的相关知识,例如节日时间、起源和习俗。
2.列举一些可能的习俗,让学生自由发言并展示习俗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展示PPT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15分钟)1.利用PPT依次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和各地的习俗。
2.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教师讲解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互动。
三、制作粽子(30分钟)1.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4-5人。
2.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制作粽子所需的材料:彩纸、粘土、丝线等。
3.按照步骤,让学生跟着教师示范操作:a.将彩纸剪成粽子形状的图案。
b.用粘土制作粽子的馅料(例如用黄豆、枇杷、红枣等)。
c.用丝线将彩纸包裹粘土成为一个粽子。
4.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合作、讨论,并指导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
四、煮粽子(15分钟)1.教师准备好煮粽子的锅和材料。
2.指导学生将制作好的彩纸粽子放入锅中,注意火候和煮的时间。
3.适时向学生介绍传统的煮粽子的方法。
五、品尝粽子(10分钟)1.煮好的粽子取出,让学生每人品尝一颗。
2.引导学生描述粽子的味道、口感等。
六、总结(10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2.引导学生回顾制作粽子的过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端午节。
板书设计: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粽子的制作流程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加深,掌握了制作粽子的方法,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师在引入部分可以更具体地引导学生回忆端午节的知识,使学生更加专注和活跃。
课件《端午日》
赛龙船 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 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 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 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 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 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 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的把鼓很 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 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 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 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 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 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谢 谢 大 家
领赏的时候,“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 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这 句话体现了人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指对描写对象 进行直接的、具体的描绘和形象的刻画。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指对描写的
对象不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与之相联系 的周围事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被描写的对象。
给下列词语中红色的字注音。
蘸(zhàn)酒
呐(nà)喊 泅(qiú)水 戍(shù)军
擂(léi)鼓 老鹳(guàn)河 茶峒(dòng)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 2、课文中讲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请你 都用三个字概括出来) 3、重点讲的是哪两个?
1、时间顺序 2、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船、追鸭 子 3、重点讲的是赛龙船和追鸭子
实写和虚写
实写:对客观事物如实加以描摹,作 正面的、直接的描述。 虚写:对实际情况进行侧面烘托、
合理夸张,或对景象进行想像和描绘。
独具特色追鸭活动
追鸭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参与追鸭子的人员是谁? 鸭子的打扮是什么?
七年级上《端午日》苏教版
七年级上《端午日》苏教版一、背景介绍《端午日》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就是端午节龙舟比赛和吃粽子。
在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材中,《端午日》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传统习俗以及文化内涵,本文将对该篇文章做简要分析。
二、文章概述首先,文章通过对端午节由来的解释,带领读者了解了端午节的起源。
据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屈原驱逐后,人们为了保护他的躯体,将粽子和酒扔进汨罗江里,以此迷惑水中蛟龙,使其不敢伤害屈原。
此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会扎制粽子、划龙舟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接着,文章详细介绍了端午节的各种传统习俗,如吃粽子、饮雄黄酒、赛龙舟等。
这些传统活动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以吃粽子为例,粽子是用糯米、糖和其他各种馅料包裹而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代表着当地人的美食文化。
而赛龙舟则是强身健体的举动,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最后,文章探讨了端午节的文化价值。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韵味。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愈发重要。
而端午节这一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三、文化思考通过对《端午日》一文的理解,我们可以反思和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首先,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不管是国家、政府还是个人,都应该为保护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发扬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作为一名中华民族的传承者,我们要爱国、爱民族,传承和发扬好中华民族的文化。
最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共存。
传统文化不应该被孤立地看待,应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为现代人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文化内涵。
总之,端午节是我们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保护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让它继承发扬光大,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日》教学设计(8篇)
《端午日》教学设计《端午日》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日》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日》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了解湖南湘西端午习俗的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场面描写手法;教法:巧设问题情境促使生成注重多元对话启迪思维学法:沉浸文本在活动中体验自主探究在评议中感悟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了解内容,解决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基本情况。
课堂学习:一:走近湘西,了解端午习俗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我手里拿的是一本现代文学名著——《边城》。
沈从文先生在本书中不仅描写一个感人至深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还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湘西世界。
一片旖旎风光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零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
(PPT1:湘西的美丽风光) 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沈从文先生走进这美丽的边城,参加当地的一个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一起来感受那份独特的风土人情。
(板书课题:端午日)2、了解端午习俗。
①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几月初几?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学生活动]发言交流。
[提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时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一般认为端午节是为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唐朝文秀《端午》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②我们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相关习俗?[学生活动]发言交流。
[提示]吃咸鸭蛋、吃粽子、插艾蒲、系香袋……二、初读课文,体验端午活动1.湘西茶峒人又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湘西的端午节给你感觉是什么?(PPT2)[学生活动] ①带着问题放声朗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②交流发言[点拨] 戍shù军引申形近字“戍戌戊戎”辨别口诀:点shù 横xū wù中空,两笔交叉便是róng.湘西端午习俗:①穿新衣。
《端午日》公开课教学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端午日》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文化意义等。
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运用朗读、表演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面对困难,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课文《端午日》2.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的鉴赏2.3 教学难点传统文化背景的理解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深入分析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简单介绍端午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
引出对本课文的期待和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通过思考题或笔记形式,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情感变化以及故事背后的意义。
3.4 课文讲解与分析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故事情节。
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比喻、象征等。
3.5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等活动,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课文理解与分析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朗读、表演等。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端午日》的读后感、分析文章中的某个人物形象等。
5.2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资料,供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5.3 课堂讨论在下一堂课中,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端午日》PPT课件(上课用)
教学目标: 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培养阅读理解以及联想、 想像的能力。 欣赏品味精彩的场面描写。
.
三大传统节日
春节 月初一
正
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大都认为是悼念投汨(ì )罗江自沉的楚 国爱国诗人屈原.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 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á)、湘流域。他在 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 篇,影响深远。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 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 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 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 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 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 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 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 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叶子包饭,外缠彩丝,发展 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 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指 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的、具体 的描绘和形象的刻画。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指 对描写的对象不进行直接的描 写,而是通过与之相联系的周 围事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被描
实写和虚写 实写:对客观事物如实 加以描摹,作正面的, 直接的描述。 虚写:对实际情况进行 侧面烘托、合理夸张,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
《端午日》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了解端午日的来源、习俗和文化意义。
1.1.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1.1.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讲解、讨论、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日的习俗和文化。
1.2.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1.3.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端午日》2.2 教学重点:端午日的来源、习俗和文化意义。
2.3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简要介绍端午日的起源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讲解:详细讲解端午日的来源、习俗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3.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端午日的认识和体验。
3.4 展示:鼓励学生通过展示、表演等形式,向大家展示自己对端午日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4.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4.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端午日》相关文本。
5.2 网络资源:端午日相关图片、视频、资讯等。
5.3 实物资源:端午日相关物品,如粽子、香囊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活动一:端午节知识抢答目的:激发学生对端午节知识的兴趣,检验对端午节的了解。
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抢答,答对者获得小奖品。
过程:教师准备与端午节相关的问题,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抢答,每答对一题获得一定的分数,评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6.2 活动二:包粽子比赛目的: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方法:分组进行,每组分配一定数量的粽叶、糯米、馅料等材料,看哪组包出的粽子数量多且质量好。
《端午日》公开课教学教案
《端午日》公开课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端午日》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文学特点。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培养自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端午日》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以端午佳节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象征意义。
2.3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和民间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3.4 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如端午节的寓意、人物命运的暗示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端午日》原文。
5.2 参考资料关于端午节的民间传说、习俗介绍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准备分享端午节的故事或习俗。
6.2 课中活动1. 引导学生分享端午节的故事或习俗。
2. 教师通过PPT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4. 小组汇报: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成果。
6.3 课后活动2.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如《边城》、《长河》等,以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的理解。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端午日》教学课件
茶峒 dò zhà n酒 ng 擂鼓 lé i 划jiǎng 泅水 qiú 缠guǒ 戍军 shù 干zà o 嘭铛 pēng dāng guà n 老鹳河
蘸 桨 裹 燥
1.茶峒人端午这天的风俗 习惯有哪些? 2.按什么顺序介绍这些风 俗习惯?
穿新衣 画王字 吃鱼肉 赛龙舟 捉鸭子
时 间 顺 序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端 午诗 屈原已死三千年, 招魂野祭五月前。 龙舟迅疾如流矢, 万人喝彩青潭边。
端午之你说、我谈
艾叶香,香满堂; 粽子香,香厨房;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沈从文
时— 1902-1988 湖南凤凰 地— 作— 《边城》 《长河》 《湘行散记》等 评— 现代作家
赛龙舟
赛龙舟场面
1、准确生动的动词 2、正面描写、侧面பைடு நூலகம்写相结合 3、实写、虚写相结合
你认为赛龙舟主要靠什 么取胜?
卡盟
眼下,越来越多的洋节 日(例如圣诞节等)在中华 大地悄然兴起,你对这一现 象有何看法?
寄语: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国家 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 明的国家是可怕的;只有使 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国家 才是有希望的!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端午日》课文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端午日》课文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
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探究
桨手
带头的
擂鼓打锣的
浆手每人持一只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 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
上拿两只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 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 调理下桨节拍。
动词的运用
准确而生动的动词运用,写 出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 有特征的动作,表现了赛龙舟场 面的热烈。
独具特色追鸭活动
追鸭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参与追鸭子的人员是谁?
鸭子的打扮是什么?
小结 课文主要通过描写龙舟竞渡 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 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 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 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课堂练笔
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写一段场面描写 的文字(150字左右),如运动会场面、 当国旗升起的那一刻时的场面、吃年夜 饭的场面、考前一小时的场面„„ (正面、侧面描写;展开适当的联想、 想像)
屈原已死三千年, 招魂野祭五月前。 龙舟迅疾如流矢, 万人喝彩青潭边。
沈从文
走近作者
作家沈从文 (1902——1988), 原名沈岳焕,苗族, 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 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 凰县。
沈从文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主要 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 行散记》等。作品主要表现湘西美丽的景色和 淳朴的民俗风情。《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指对描 写对象进行直接的、具体的描绘和 形象的刻画。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指对描 写的对象不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是 通过与之相联系的周围事物的描写 来映衬烘托被描写的对象。
个性阅读:用下列句式说出你的 赛龙舟 阅读感受
我发现_______(句子或词语)写 得很精彩,它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 “申遗”成功 引发了中 国人怎样的思考?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 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 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 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 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
检查预习:
蘸( 洞穴( 呐(
擂(
)酒 ) )喊
)鼓
茶峒( 老鹳( 泅(
缠(
) )河 )水
)裹
蘸( zhà n )酒
洞穴( xué )茶峒(dòng)老鹳(guà n)河
呐(nà )喊 擂( lé i )鼓
泅(qiú )水 缠( chá n)裹
形近字
戍(shù ) 戌(xū) 戊(wù ) (戍点,戌横,戊中空)
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明 确以下内容:
1.茶峒人端午这天的风俗习惯(分别用三
字短语概括)
2.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划出文中相 关的语句)
端 午 习 俗
穿新衣 画王字 吃鱼肉 赛龙舟 捉鸭子
时 间 顺 序
• 其中哪些风俗习惯是略写? 哪些风俗习惯是详写?
• 大声朗读这段文字,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发挥 想像,自己选定一个角色(带头的、锣手、鼓 手、桨手、群众……),用一段连贯的话有针 对性地向大家介绍你所在的位置,所做的事, 你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出示示例:我是我们这一队的带头的,就坐在 船头上。你看,我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 拿两只小令旗。比赛开始后,我就左右挥动小 令旗,指挥船只的进退。在我的指挥下,桨手 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龙船好似 长龙出没于波光烟雨之中,直冲终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