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宣传的贴近性解析
电视新闻的贴近和互动
③《 电影 艺术与 电视 艺术的相似性》 ,
ht t p: / / w ww . do c i n. c om / p一6 78 0 01 63 4 . ht ml
电视频 道包装 是频道 文化定 位 的标
( 作 者单位 : 安徽广 播电视 台经济 生
活频 道 )
婷, 他们都 深受安徽 老百姓 喜爱 , 把主 持
目互动 , 和 新媒 体 融合 。
【 关键 词】 报道
互动 新媒体 融合
记者 最大 的苦恼是 辛辛 苦苦做 出 的
节 目没人看 , 很多新 闻最后成 了采访谁谁 看, 有 时候连记 者本人 都不愿 意看 , 更别 提 收视率 了。 之所 以会 出现如此 局面 , 除
没有把 观众 当用 户 , 没有 用户思维 。 无 论 是采 访还 是 写稿 , 根 本不 考 虑用 户 的感 受, 采访 和新 闻两 码事 , 新 闻和做 的节 目
人作为明星来包装 , 通过 主持人形 象片的
志, 是 频道文 化品位 的体现 , 它 主要起 到 了两方 面的作用 : 其一协调频道 丰富多彩
责编 : 姚 少宝
知 阚唯J 簪 r
2 o 1 5 年 第 7 秘 53
N E W S W O R L D I 声屏世界
有 故事 , 要 能吸 引人 , 打动 人 , 有 真 情实 感, 要以情动人 ; 采访 的节 目要讲实用 , 对 观众有 帮助 , 能 给观众帮 忙 , 对 观众 的求 助 电话 , 能做节 目的要做 成节 目, 不 能做 音 和画面见 长 , 长期 以来 , 很多记者 在采 编新 闻时 , 过于重 视图像 和视频 , 而忽视 了文字 , 在 解说词上 不愿多 下工夫 , 日积 月累, 文 字功 底 和表 达能 力不 但 没有 提 件和重大事件在第一 时问发 出。 对于一些
结合电视新闻类节目实际,阐述如何贯彻“三贴近”原则
又如在《农村天地》这一电视节目中开辟了“市场信息”,《对农广播》中介绍农业结构调整快,经济效益大的一些科技型农民致富经验。这都体现了新闻节目贴近基层,在节目采编中求新。
农民种田也许是老行家但是对于什么作物与什么作物搭配更科学什么作物不能与什么作物搭配等知识却知之甚少为此我台科技编辑采访了农林专家编写了一档植物的爱憎情仇节目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可听性于一体把深奥难懂的科技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又形象化深受听众的好评
结合电视新闻类节目实际,阐述如何贯彻“三贴”原则
二、电视新闻节目工作者在实践中是如何贯彻“三贴近”的
(一)贴近基层,在节目采编中突破、求新
新,是新闻最显著的特点,无新则不成其新闻。而体现在电视新闻里的“新”,是指在采编过程中,要贴近基层,沉下去,力求做到“听觉新、视觉新、寓意新、组合新”。就“听觉和视觉新”而言,新闻报道讲究选择切入点,从不同的切入点表现主题可以得到不同的效果。如果在采编中深入基层,注意从最适宜表现主题的切入点发掘,采写出的文章、拍摄出的画面就会显得富有生气,富有活力,再配以取材得当、现场感强的采访录像,这样的电视新闻必会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寓意新”,就电视新闻的内涵来讲,电视新闻要打动观众,感染观众,既要有新颖的表现形式,又要有寓意新的文字稿件和采访音像。否则,很难使观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之所以多年来常办常新,颇得观众欢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贴近生活,并把“求深”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电视节目在新闻记者中开展新闻报道评比活动,鼓励记者深入生活,亲身体会,深入挖掘。并对那些有深度、有内涵、有思想的深度报道作品进行评奖,从而调动了广大记者采写深度报道的积极性,提高新闻节目质量。《焦点访谈》还正确处理好坚持舆论导向与讲究宣传艺术的关系,把握好可读(看)性与政治性、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统一原则,做好“三贴近”工作,不断创新新闻报道手段,使我们的电视新闻办得导向正确、形式多样、内容鲜活,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强,力争做到领导满意,群众满意,新闻人自己满意。
新闻如何做到“三个贴近”原则
教育 等方面。
立 体 、完整 地反 映 ,揭 示新 闻事 件 与 民
2 0 0 3年 3 月 ,辽 宁省 朝 阳电视 台创 众 之 间的关 系 。如朝 阳城 区居 民用水 涨 的特点 。生 活 中有很 多事 理 ,人 人 都感
办 了一档 以朝 阳市 民为 目标 受众 、以城 价 ,如果 仅 仅报 道事 实本 身是 不够 的,
近群众 ,而且 还有 效地 利用 和 开发 了社 观 众理 解 ,哪种形 式更 具 有贴 近性 ,就
选 择 哪种 报 道 形 式 进 行 报 道 。
贴 近”
关注人 民群众特别是普 通人 的生存 状态 ,
多用 群众 的语 言 ,多联 系群众 身边 的事 区的新 闻信息资源。
三 3 在 语言的选择 上实现 电视新 闻的 “ 三 例 ,多采用 群众 喜 闻乐 见 的形式 ,多报 2 在 形式 的选择 上实现 电视新 闻的 “
活中的种种矛盾 、困惑和问题进 行报道;
二要 抓住 与 观众 的思想 、情 绪 、利 益有 样 ,生动活泼 ,增强新闻宣传 的效果。
关 的问题 进行报道;三要抓住观众应知 、
为 了实 现新 闻 的贴 近性 ,辽 宁 省朝 在话筒前要通过语 言的再创造 , 使“ 出 口”
欲知 、感兴 趣 的各种 问题 进 行报 道。在 阳 电视 台的 《 朝 阳新 闻 》栏 目经 常运 用 的稿件充满情感 、亲切 自然 、优美动听 。
形 象 化 等 特点 , 是最 富有 感 染 力 , 条 新 闻 , 一 篇 报 道 ,能 否 吸 引 观 容 ,使 电视 具 有 吸 引 、感染 观众 的独 特 魅 通 俗 化 、
众, 最主要的是选题和内容 , 没有鲜活的 、 力 。但是 ,在 内容与形 式的关 系中,内容 最 符 合 电视 特 点 的语 言 。老 舍 说 过 : “ 世 吸引 人 的 内容 ,再好 的报 道形 式也 是没 始终是 占据主导地位并起决定作 用的 ,一 界 上最 好 的文 字 ,就 是最 亲切 的文字 。
浅谈电视新闻宣传的贴近性
浅谈电视新闻宣传的贴近性作者:孙耀清来源:《活力》2011年第02期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
是新时期宣传工作增强针对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是宣传战线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
新闻宣传必须关注基层群众的迫切要求,解决基层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是改革新闻宣传的正确方向,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
新闻是电视台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
新闻节目的质量,直接影响电视台的形象声誉乃至它的兴衰。
如何从实际出发。
加强电视新闻的贴近性,使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符合大众的口味,缩短电视传媒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提高观众对新闻的接受程度。
是我们当前亟待研究探讨的问题。
电视新闻和其他媒体新闻一样,是以人作为其新闻主体的。
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
身兼两职,既是最广泛的新闻受众,也是最基本的新闻主体。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如果缺少了这一部分,新闻的涵盖面将是残缺不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为了让电视新闻回归大众。
服务大众,有必要在电视新闻工作中大力树立和强化电视新闻的贴近性和平民意识。
一、电视新闻的传播取向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交流转化电视强大的传播媒体作用在于它是以千千万万的家庭为基本收视单位的,因而观众广泛而且渗透力强。
据此,包括电视新闻在内如果仍然以单向传播为传播取向,那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傻事。
老百姓不买你的账,节目不好就换台。
会议报道、领导讲话。
各台虽然都在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成为电视新闻从业者的一大难题。
宣传与新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们的主体不同。
大众传播学认为:宣传的主体是宣传者自身。
而新闻的主体不是传播本身。
而是接受传播的观众。
观众与传播者之间不可能是单向传播而是双向交流的关系。
因此,不讲传播效果的新闻单向传播只能是无的放矢。
要实现电视新闻的双向交流,必须确立观众在新闻传播中的主体地位。
电视新闻采编如何贴近民众生活
电视新闻采编如何贴近民众生活在信息飞速传播的当下,电视新闻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众多媒体形式中脱颖而出,吸引观众的目光,关键在于贴近民众生活。
贴近民众生活的新闻采编,能够增强新闻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关注。
首先,电视新闻采编要深入了解民众的需求和关注点。
民众关心的往往是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如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物价等。
采编人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如问卷调查、网络互动、街头采访等,收集民众的意见和想法,了解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期望。
同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反映民众的呼声和诉求。
例如,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时期,深入报道就业市场的动态、各类就业政策以及求职者的经历和故事;在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全面解读新政策对学生和家长的影响,展现学校和教师的应对措施。
其次,选题要接地气。
摒弃那些空洞、抽象的选题,选择那些能够反映民众真实生活、具有普遍意义的题材。
可以是一个社区的环境改善,也可以是一位普通农民的创业经历;可以是一场邻里之间的互助活动,也可以是一位志愿者的奉献故事。
这些选题虽然看似平凡,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温度和力量,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身边的美好和正能量。
比如,报道一位退休老人在社区义务教授书法,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还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或者讲述一个小山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实现脱贫致富,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再者,采访要注重平民视角。
在采访过程中,要尊重被采访者,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他们交流,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
摒弃高高在上的说教式采访,而是倾听民众的声音,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故事。
采访对象不仅要有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更要有普通民众。
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展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比如,采访一位环卫工人,了解他们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以及他们对城市环境的期望;或者与一位农民工交谈,倾听他们在城市打拼的酸甜苦辣,反映他们对融入城市生活的渴望。
关注时代 守望民情——浅析如何增强电视新闻的贴近性、真实性、生动性
使新 闻报道展现 出最真 实的社会现状和人文 情感 , 呈现 出最打动人 的真善 美; 牢牢地牵 引观众关注的 目 光, 真正 实现创新 , 真正体现
新 闻的 价值 。
【 关键词】电视新 闻 媒 体责任
创新
民生
新 闻是 电视 台生存 和发展 要依 靠的
坚 强后盾 , 而新 闻节 目质量的好 坏 , 则直
的生动性和可视性 。 想要做好新 闻报道 , 首先要把采访工
“ 笔下有财产万千 , 笔下有 毁誉 忠奸 ,
于情 ”。 《 我市首例为 “ 无名 氏” 维权案 件 笔 下有是非 曲直 , 笔下 有人命关 天” ④ , 短 宣判 》 是 一篇关注小人 物命 运 的作 品 , 一 短 的四句话 就说出了新 闻报道 的重要性 , 个 连姓名都 无法 确认 的流浪者 ,又聋 又 也 道 出了作为新 闻工作 者所应 承担 的社
分 履行好 喉舌 的功 能。 当然 , 电视新 闻要
二要 软化新 闻 。 时政 实现它的这一功能 , 就一定要让新 闻工作 地 发挥其导 向作用 。 者多把镜头对准平 民百姓 , 把人 民至上作 新 闻是新 闻节 目的重要 部分。 作为新 闻媒 为新闻宣传的根本宗 旨, 把新 闻工作深深 体必须将宣 传 、 引领作 用发挥 出来 。 但如 何在时政新闻 中以大众视角 、 民生视 角来 反映先进理念 ,使 时政新 闻实现 “ 三贴
习 近平总 书记在全 国宣传 思想 工作
韬奋 先生说得好 : “ 记者 , 说到底 , 是 社会 的良心。 ” @ 著名记者范长江说过 : “ 一 个记 者 , 要有抱 负 。 ”这就 是我 们作 为新
闻记者必须要树立 的责任观。
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时强调 , 宣传思想部
电视民生新闻论文: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贴近性”
电视民生新闻论文: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贴近性”摘要:长期以来我们的媒体都宣称要努力贴近群众,但却始终不能真正受到群众欢迎,原因在于,这种贴近并没有真正赋予普通百姓以话语权。
文章对电视民生新闻的“贴近性”进行探讨,提出要贴近百姓,体现“本土”特色,要坚持平民视角,与百姓深入交流。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贴近性;“本土”特色;平民视角近年来,民生新闻遍地开花,已经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的热点。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关于人民大众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生存状态、生命安全及其相关心态的最新事实的报道。
事实上,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自身进步(社会化)的需要。
当今社会,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人的生活方式或思维方式。
这些变化是什么?群众需要了解尽可能原生态的新闻事实,以获得信息帮助。
否则受众就会失望,媒体也将失去公信力。
而民生新闻的实践正说明了追求新闻原生态的重要性。
民生新闻表现的特点是本土化、贴近性、低视角、平民化。
选题着眼点更多是街道、社区话题,讲述的是平民百姓的新闻,平民百姓的心头事,让新闻走进百姓生活。
节目形式讲求故事化,情节化。
这些特点是民生新闻更加便于受众接受,也表现出高度的真实性。
民生新闻的亲近性、生活化和人文关怀特点改变了以往那种高高在上的新闻表达方式,使受众在轻松愉快的收视心情下自觉获得有用信息,实现学习和进步。
正因如此,“贴近性”,使受众在获取信息时对民生新闻产生信赖和依赖。
这是民生新闻的巨大魅力。
1贴近百姓,体现“本土”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类别不同的是,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的实现媒体下情上传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电视民生新闻足带有本土化、人本色彩,为平民百姓所关注,并与之日常生活、生计相关信息的电视新闻报道。
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牢问、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自身影响的事件及讯息;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以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增强电视新闻的“贴近性”
验 “ 0 0 人 员 找 工 作 的 新 闻 报 道 就 在 社 会 上 引 起 强 烈 反 响 45 ”
支柱 . 是 无可 争议 的 事 实 。 同时 , 这
电 视 新 闻 也 是 党 和 政 府 的 重要 宣 传 、 论 阵 地 , 传 播 信 息 , 布 政 舆 对 发 令 , 传 党 的 路 线 、 针 、 策 , 映 宣 方 政 反
时跟 进 , 多个 角 度 对 “ 0 0 人 员 的 生 活 、 训 和 就 业 问题 进 从 4 5” 培
行 了报 道 . 引起 了社 会 各界 对 “ 0 0 人 员 的 关 注 。 2 1 年 , 45 ” 0 0 河
充斥 着“ 某领 导指 出” “ 某领 导 某 、某
强 调 ” “ 某领 导 作 了 重 要 讲 话 ” 、桌 等 词 句 .这 种 板 起 面 孔 教 育人 的 报 道 方 式 , 实 让观 众 感 到 生 硬 , 种 强 确 有
南省举 办就 业 困难人 员专 场招聘 会83 。 织 开展 困难人 员 1场 组
职业 技 能培-I.万人 次 。 /4 ) , 2 1 全省 共帮 助 困难人 员就 业 1 _万人 , 53
开 发 公 益 性 岗位 92 个 . .万 名 “0 0 人 员 成 功 再 就 业 . .万 83 45 ” 是
有深 度 、 价值 的好 新 闻。 比如 说 卫生部 门的年 终 总结会 , 有 没
经 验 的 记 者 会 照 搬 会 议 提 供 的 材 料 。 报 道 写 成 新 闻 版 的 卫 把
之 所 以让 观 众 产 生 “ 教 ” 感 觉 , 说 的 笔 者 认 为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一 些 记 者 不
论电视新闻宣传如何做到“三贴近”
论电视新闻宣传如何做到“三贴近”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
在任何时候,新闻报道都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这是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
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绝不能有丝毫偏差,绝不能有丝毫动摇。
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主流媒体正确引导舆论的力度与新闻报道“三贴近”的程度成正比。
如果偏离实际、远离生活、脱离群众,主流媒体就难以形成对社会舆论的有效影响力,从客观效果上看,等于自动放弃了正确引导舆论之责。
从“三贴近”入手,加强和改进电视新闻报道工作,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
电视新闻宣传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既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时代命题,又是颇具专业见地的规范要求。
一、要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如果说新闻是电视的本体,那么,现场则是新闻的灵魂。
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有它得以存在的空间环境,新闻现场就是与这个新闻事件密切相关、甚至与这个新闻事件成为一体的时间与空间的集合。
只有在新闻现场的包容之中,新闻事件才得以存在,也只有在新闻现场的衬托之下,新闻事件才得以彰显。
因此,新闻现场是新闻事件的来源和存在的理由,发现、得到并记录新闻事件的前提是必须到达新闻现场。
由于隔着一个电视屏幕,观众无法亲临新闻现场,也就是说观众是从“远处”看新闻现场的。
为了让观众看到那个真实的新闻现场,除了要在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之外,到达现场的记者在现场的表现更为重要,通过他的观察、发现和表述,从而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新闻事件的进程和起伏,感受到新闻现场的悬念和全景。
与过去实况转播不同,现在的电视媒体越来越突出记者现场报道的作用,越来越将记者推向新闻现场的最前沿和新闻事件的中心。
记者在现场的行为和表现不仅成为最常用的电视表达手段甚至成为结构电视报道主体的框架元素,而且几乎成了电视媒体建立权威和尊严的竞争策略。
论新闻宣传的“三贴近”
论新闻宣传的“三贴近”摘要新闻宣传从来都是媒体宣传的主要内容,通过新闻宣传的营造作用为社会建立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通过新闻宣传的“声音”党和人民更好的联系在了一起。
通过新闻宣传党的政策能够更快捷的传递的群众的耳中,通过新闻宣传百姓的要求也能及时的被政府关注。
所以新闻宣传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其作用更是潜力巨大的。
新时期新闻宣传只有按照“三贴近”原则把握报道的方向和宣传的重点才能更好的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民生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宣传作用;以人为本;三贴近释义1 新时期新闻宣传的根本作用胡锦涛同志2008年6月20日发表的主要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
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这段话反应了新时期新闻工作的重点,就是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真实的反应社会现状和民生情况,真正起到新闻宣传的作用其一,正面引导,宣传正面的、感人的、鼓舞人的事实,建立正面的向上的舆论环境;其二,监督和反应社会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帮助百姓提高声音,传递基层民意,保证人民的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2 紧紧抓住人民群众这一主线进行新闻宣传人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和财富,目前我国的施政根本就是要建立服务型政府,以此来发扬我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思想。
可见对人民利用的维护始终要放在我国各个行业的建设中。
新闻宣传也要按照这样的目标,进行正面的、服务性的报道和政策宣传。
按照这样的要求,新闻宣传应当把人民群众作为宣传的主体,在这里人民群众既是受众也是主角。
也就是新闻宣传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媒体素材融入人民群众当中,宣传的主题应当是: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人民群众在灾难面前所体现的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人民群众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困难和呼声。
地方电视台新闻贴近性浅析
得到闽南地区观众的认同,也受到台湾民众关注,栏目中的 不少节目已经由台湾电视媒体在台湾播放,开拓了新的收视 市场。2008年,漳州电视台为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制作了 电视 纪录片 《林 语堂》 ,向来 自世 界各地 的林语 堂研 究者形 象 地介 绍了 这位 漳州 籍的 世界 文学 大师 。
四、发挥资源优势。精办涉台栏目在台湾2300万人口 中,有近 一千万人来自漳 州。妈祖、关帝 、保生大帝、开 漳圣王 为台 湾四 大民间 信仰 ,除妈 祖外 ,另 三大信 仰均 来自漳 州。 连 战、 王金 平、江 丙坤 、林丰 正、 萧万 长等台 湾政 要的祖 籍地 均 在漳州。 台湾的歌仔戏、 木偶、剪纸与漳 州的芗剧、木偶 、剪纸 同根同源。漳州还是祖国大陆三大台商重点投资区之一。办 好涉台栏目不仅对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具有积极意义,而 且将扩大漳州电视台在台湾的影响力。2007年以来,漳州电 视台开办 了《台商在漳州 》、《台海民生 新闻》等涉台栏 目,拍 摄了《漳 台血缘》、《牵 手》等专题片, 全景式地展现了 漳台两 地血 浓于 水的亲 情关 系、 在海峡 两岸 产生 了良好 影响 。
如何增强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的贴近 ●●●。‘…-。。……
性, 即如 何将 电视 新闻 做得贴 近实 际、 贴近 生
活、 贴近群众 ?笔 者认为 ,应在强 化微观 取向、
强化 真实 感、 增强 亲和 力、拉 近与 观众 的距 离
四个方面 下功夫。
选好 报道角 度强化 微观取 向
每年的八月一日是福建省东山县渔民拖
是贫困生谢春梅考上大学却为付不起学费而发愁的故事。 “按 常理 ,收到 大学 录取通 知书 本是 一件让 人高 兴的事 ,但 对 于南埔村谢春梅来说,却是悲喜两重天。这究竟是怎么一回 事 呢? ”记 者 以强 烈的 社会 责 任感 ,以 说故 事 的方 式报 道谢 春 梅的 遭遇 ,真切 感人 ,新闻 播出 后, 热心人 士纷 纷伸出 援手 , 帮助谢春梅圆了升学梦,而这一切是传统的新闻表达方式所 无法完成的。
浅析地方电视台新闻贴近性实现路径
感 人 至深 的一幕 幕 。还通过 细节 展示 才 能赢得 广泛 的共 鸣 ,发 挥应 有 的作 的艰 辛 。 解到理解 , 再到热心支持的心路历程。 首先 , 要善 于观察 。在走进基层 、 有 亲临 现场 、亲 眼 目睹、亲 身感 受 , 真正 在思 想上 、感情 上与 广大群 众 打
句话 : “ 明天 还来 吗?” 。邵全 杰 边
在新 闻实 战 中,具 有操 作性 的几个 方 众 的生产 生 活实 践 中挖掘 素材 、汲取 乡 的泪 水。而 记者 此刻 ,只 问了他 一 式 ,值得地方 电视 台借鉴 。
1 深入基层 。新 闻作 品才会有感 染力
靠通 讯员 供稿 等不深 入基 层 的工作 作 流泪边点头。这样 的细节 , 真实 、 感人 、
的认识 和感 受 ,也从另 一个 侧 面 回应
贴近 ,是 电视媒 体 应对 挑 战与竞 风 ,会 让新 闻 的吸 引力 和感染 力 大打 生 动 ,让我 们对 春运 现状 有 了更深 刻 争 ,实现 生存 与发 展 的必 然选 择。作 折扣 。事实 证 明 ,脚 底板 下 出新 闻 , 壁合 围下 ,要 想 吸引 观众 注意力 ,必 有身 子扑 下去 了 脚 踩在 坚实 的大 地 须以群众喜闻乐见为标准 , 深入基层 、
者的情感之根 、报道之根。 走基 层蹲 点 E l 记 ,连 续报 道 了河 北省 深入 群众 。基 层 和群众 ,是新 闻工作 才 能有感染力 ,受 到观众 的喜欢 。
为传 统媒 体 ,电视 传媒 在新 媒体 的铁 离泥 土越 近 ,新 闻就 越有 生命 力 。只 了社会的关注。 其 次 ,要 善 于体验 。新 闻记 者走 要 学会 换位 思考 ,把 自己置 身 于新 闻
谈县市级广电媒体如何做到“三贴近”
谈县市级广电媒体如何做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要求,符合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媒体在竞争中制胜的一剂良方,也是搞好新闻工作的有效途迳。
国家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广播电视宣传贯彻落实“三贴近”的安排意见》,是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县市级广电媒体必须时刻把“三贴近”的重要思想作为日常新闻工作的准则,使“三贴近”在新闻宣传报道中真正落到实处。
一、贴近实际反映群众所需新闻工作贴近实际。
就是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实际成果检验工作,使新闻传播更加具体实在,扎实深入。
首先,我们新闻工作者要转变新闻报道理念:从对上负责转为对上与群众负责的一致性,转为做好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其次我们新闻工作者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仅仅贴近实际,拉近群众的距离,促进和谐,解决群众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反映群众的需求。
再次,深入基层,反映群众最根本、最强烈的需求。
掌握与时代前进的脉波。
双辽广播电台2005年以来,围绕“三贴近”进行了改革,广泛征求听众的意见和建议,围绕大局,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
开辟一些新闻栏目等,进行实际性采访,反映广大群众所需。
比如:双辽广大农村出现了许多剩余劳动力。
许多农民渴望到外地打工。
这时市委书记刘树毅组织有关部门先后多次到北京,俄罗斯等地联系和搭桥铺路,相继有5万多农民到外地务工。
我们深入实际,跟踪报道。
系列报道了《千名保安进北京》《数名民工赴俄罗斯务工》等,引起国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柳暗花明又一村”。
达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满意。
由于坚持贴近实际,反映群众所需。
多次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也受到了全社会的称赞。
我们记者采写的稿,分量重,上稿率,创优和新闻宣传在全省名列前茅,连续几年受到省局的表彰。
二、贴近群众反映群众所想新闻媒体的策划要自觉与群众的价值取向相一致,与事物的实际相贴近,与群众的关注相贴近。
【立足“三贴近”办好节目】 三贴近的主要内涵
【立足“三贴近”办好节目】三贴近的主要内涵地方电视台如何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突破口在“三贴近”。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讨,我们认为,应当从宣传的内容、形式以及采访作风等方面,围绕“三贴近”办好新闻节目。
一、改进内容贴近实际新闻报道应该多侧面、全方位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必须把丰富报道内容作为办好新闻节目的重点。
加大信息量。
进入信息时代,人们最大的需求就是对信息的需求。
一是要提供全方位的信息。
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观众对信息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电视台要更多地根据市场的需求,提供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以及国内、国际的信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观众的需要。
二是要注重信息的适用性。
要为观众提供有用的信息。
强调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要增加信息的数量,提高信息的质量。
加大解疑释惑力度。
我们处在改革的时代,信息传递速度加快,知识更新加快,有很多新信息、新概念、新知识都是过去不曾了解或者需要进一步认识的,观众在这方面的需求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地方电视台应当发挥优势,承担起解疑释惑的责任。
加大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对人民和社会的责任。
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领域,数量也要适当增加,以此提高舆论的关注度、影响力和权威性。
二、改进形式贴近生活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判断能力、欣赏水平等都与过去大不一样了。
观众对新闻的表现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必须改进传统的、单一的、沉闷的报道方式,运用白描式、目击式、述评式、启发式等多种新颖方法,让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内容,更贴近群众的生活。
三、改进作风贴近群众过去许多年,新闻工作者深入调查,深入生活,有着很好的传统。
但是,这些年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媒体增多,特别是网上新闻的出现,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记者不出门也知天下事”,一些新闻工作者离实际远了,离基层远了,离群众远了。
因此,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失实,有的编造假新闻,更多的是并没有完全把发生在群众中的新闻有声有色地报道出来,特别是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往往抄文件摘讲话,东拼西凑,生搬硬套,或者“合理想象”。
浅谈如何使电视新闻报道增强贴近性
浅谈如何使电视新闻报道增强贴近性作者:王昱来源:《文化产业》2016年第04期摘要:在当前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电视新闻面临着市场的巨大考验。
电视新闻媒体必须精准地把握市场动向,深入群众并了解其心理需要,对节目的采编工作增加独特的创意,制作出贴近群众、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闻节目。
这样才能不断提开电视新闻的竟争力,为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铺平道路。
本文主要阐述了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希望可以為有关人士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增强;贴近性在新形势下,电视媒体迅速发展,市场也逐步完善电视新闻媒体。
电视新闻报道一直为观众提供实时新闻,成为观众了解国家及世界发展动态的窗口。
电视新闻报道除了要向群众提供一些传递信息的功能外,还应该制作出贴近群众心理的新闻节目,吸引更多的群众观看,提高收视率,从而赢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但近年来,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弊端,这些弊端不利于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降了其市场竟争力,电视采编与群众心理偏离是电视新闻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使电视新闻报道贴近民众的生活,并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一)聚焦平民视角普通老百姓是电视收视对象中的主要群体,民众都渴望获得需求、权益和价值的尊重与关注。
因此,将新闻镜头重点聚焦在平民身上,节目才会令观众喜闻乐见。
首先,在选题或策划上,应首要考虑平民新闻和话题。
其次,在节目内容上,要重点关注民生问题,以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作为报道的主要题材,体现出对普通民众生存状态的精神关照及价值观念的正向引导,倡导人文精神,满足民众的人文关怀需求,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主流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传播贡献力量。
同时,平民视角也是新闻的源头活水,多到生活中去,一定能够找到合适的新闻线索。
(二)关注本地热点地方性电视台的新闻栏目与央视、省级卫视相比,竞争力明显不足。
因此,地方性电视台的新闻应突出本地特点,关注本地热点事件和特色性新闻,通过与居民生活形成的强烈的紧密性博取收视率。
做好电视新闻节目需坚持“三贴近”
现如今,许多地方电视台开办的新闻节目群众并不爱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所报道的内容和所反映的情况离群众的日常生活太遥远,讲的道理太空洞,报道的形式太死板。
群众不爱看,宣传报道的效果势必大打折扣,桥梁纽带、耳目喉舌的作用也自然不能够充分发挥。
这种被动局面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
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大胆地尝试和不断地创新,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提出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也是新闻报道想要做到鲜、活、新必不可少的致胜法宝。
作品如果不能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人们见之不闻不问、不为所动又怎能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因此,笔者认为“三贴近”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指导我们现实工作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实践者、创造者,是历史前进的动力。
这一重要思想同样体现在社会主义的媒体上。
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党的宣传报道的源泉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之中,党的宣传报道的服务对象也还是广大的人民群众。
因此,做好新闻工作心中必须时时刻刻装着人民群众,切实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三贴近”原则一直是我党新闻宣传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
中央三代领导核心都曾对这一基本原则进行过深入广泛地阐述。
中央提出新闻宣传“三贴近”的要求,就是要“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统一起来,把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
广大人民群众有什么愿望、要求、困难、疑惑、苦恼和欢乐都是我们新闻报道所应该重点关注的,真正使我们的新闻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道群众之所难,帮群众之所需”,以群众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作为评价我们节目的标准。
二、处理好群众满意与领导满意之间的关系现在基层新闻单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群众满意的,领导不一定满意;领导满意的,群众不一定满意。
电视新闻宣传的贴近性解析
电视新闻宣传的贴近性解析摘要:“三贴近”指的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2年当选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之后,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的“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三个原则,充分显示出了总书记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
电视新闻以其优越的条件优势对于,尤其是强烈的民生意识和广泛的参与性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电视新闻坚持贴近性的原则,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电视新闻的贴近性表现的就很明显。
关键词:电视新闻贴近性存在的问题完善途径电视新闻作为宣传党和政府领导方针及决策的重要途径,是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手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面对当前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视媒体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进步,贴近民生的新闻更是作为重要的新闻模式,贴近大众的生活,很好的诠释了总书记“三贴近”的重要指示。
随着电视媒体的不断进步,对于优质的新闻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本文通过分析电视新闻的一些贴近性方面的一些认识,对电视新闻坚持贴近性的实现做一些建议。
1 电视新闻贴近性存在的一些问题电视新闻在实际发展应用中,说到底就是为人们群众服务,在满足群众信息获取的同时,达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
因而在发展中必须遵循“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等三贴近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电视新闻的传播价值。
在当前发展中,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电视新闻的贴近性无法确切的实现。
在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 1 创新性不够, 节目雷同现象严重电视新闻在民生新闻方面,形成了许多节目的报道的一些新闻事件出现高度雷同的现象,表现手法等等各方面都成为电视节目的一种通病。
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电视媒体相当多,但是,由于市场有限,大量的风格和基本定位极为相似的栏目就同时地出现了,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新闻内容同质化。
1 .2 电视新闻信息量少, 宣传效果不佳在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面对网络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还使人们形成了“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生活模式。
我所理解的民生新闻贴近性
我所理解的民生新闻贴近性近年来,民生新闻异军突起,深受老百姓欢迎。
各级电视媒体都把民生新闻作为新闻类栏目的重头戏。
之所以受到百姓欢迎,最主要源于民生新闻的贴近性。
贴近性是民生新闻的生命线之一,在我的理解当中,贴近性主要体现在:内容、风格、主持几个方面。
文字风格和主持风格自然是需要摆脱常规的教条化语言,而使用更多生活化语言,也就是“用老百姓的话来说新闻”。
这里主要讲述笔者对于民生新闻内容贴近性的理解。
低俗化不是贴近性所谓与老百姓贴近的内容,就是讲发生在老百姓中间的事以及老百姓关心的事。
但是百姓关心的事不应该以一些低俗化的东西来吸引眼球。
在成为民生新闻记者以前,我所看到的一些民生新闻曾给我留下这样的印象:过多的关注老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丢猫掉狗、家长里短的琐事,亦或是过多的沉迷于探究他人隐私、揭开他人伤疤以满足大众的窥私欲。
例如,09年底我曾经看到这样一条民生新闻:一男子在网上发帖寻找自己的女朋友,说自己被对方抛弃,记者帮忙联系,几经波折总算是可以和女朋友见面了,在双方见面时,记者在一旁一直记录,将现场两人纠缠时一些不堪的语言全部播出,并且占据了很大篇幅。
在我看来,这样的民生新闻根本没有多少新闻价值,不过就是满足了小部分观众的好奇心理以及窥私欲。
除此之外,避免低俗化还应该表现在对于采访对象的尊重和保护上。
2009年,“10.30”杀害12岁女小学生案引起攀枝花市民广泛关注,市内各家媒体都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
这个案子的轰动性本身就很有新闻点,也可以想象,案情发生后市民们对该女孩容貌、家庭背景等各方面的好奇心一定很强烈,但此刻,如何报道这一新闻事实?是否对女孩照片、父母、家庭背景等进行公布?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作为新闻媒体,绝对不能仅仅为了满足受众的好奇心而将这原本已经残忍的现实变得更加残忍。
综上所述,家长理短的琐事、窥探他人的隐私并不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贴近性,也就是说低俗化并不是贴近性。
舆论监督与贴近性的关系舆论监督需走出误区舆论监督是新闻记者的一项权利和义务,同时也是和群众拉近关系的重要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新闻宣传的贴近性解析摘要:“三贴近”指的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2年当选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之后,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的“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三个原则,充分显示出了总书记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视。
电视新闻以其优越的条件优势对于,尤其是强烈的民生意识和广泛的参与性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电视新闻坚持贴近性的原则,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电视新闻的贴近性表现的就很明显。
关键词:电视新闻贴近性存在的问题完善途径电视新闻作为宣传党和政府领导方针及决策的重要途径,是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手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面对当前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视媒体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进步,贴近民生的新闻更是作为重要的新闻模式,贴近大众的生活,很好的诠释了总书记“三贴近”的重要指示。
随着电视媒体的不断进步,对于优质的新闻资源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本文通过分析电视新闻的一些贴近性方面的一些认识,对电视新闻坚持贴近性的实现做一些建议。
1 电视新闻贴近性存在的一些问题电视新闻在实际发展应用中,说到底就是为人们群众服务,在满足群众信息获取的同时,达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
因而在发展中必须遵循“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等三贴近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电视新闻的传播价值。
在当前发展中,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电视新闻的贴近性无法确切的实现。
在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 1 创新性不够, 节目雷同现象严重电视新闻在民生新闻方面,形成了许多节目的报道的一些新闻事件出现高度雷同的现象,表现手法等等各方面都成为电视节目的一种通病。
特别是一些大城市,电视媒体相当多,但是,由于市场有限,大量的风格和基本定位极为相似的栏目就同时地出现了,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新闻内容同质化。
1 .2 电视新闻信息量少, 宣传效果不佳在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面对网络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在实现信息共享的同时,还使人们形成了“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生活模式。
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给电视新闻工作带来了压力。
再加上信息时代的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对信息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电视新闻在播出时,受时间、空间、成本等多个方面的影响,信息量上无法与网络相提并论,在影响自身宣传效果的同时,还无法吸引人民群众的注意力。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水平以及判断能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步。
简单的新闻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需求,再加上新闻信息量少,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的宣传效果。
2 新闻宣传的引导作用与新闻事实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媒体或者媒介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或政治观点。
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用新鲜该人的事实,从全局的、科学唯物的、历史的、本质的角度来报道新闻事实,分析时事,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努力做到吸引大众的眼球,抓住读者的兴趣,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宣传群众、感染群众,在党中央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按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要求,不断前进。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这是我国主流媒体以及网络媒体全都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的原则。
而决定新闻报道和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新闻功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的则是这些报道的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的政治鉴别力是不是很强政治敏感性是不是很高。
新闻事业要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下表现的尤为明显。
所以要求媒体在注重引导作用下一定要注意以事实为作为主导的依据。
新闻事业的首要目的和作用在于把握新闻宣传的导向性方面,在事关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事业发展问题上,新闻媒体要牢固树立主人翁的观念,坚持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群众的心声和呼吁统一起来,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相统一。
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人们的需求,回应社会关切,做到抢占先机,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牢牢地占领住舆论引导的制高点。
3 引导作用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对于媒体和媒介来讲,不仅要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及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把党的方针、政策等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及时宣传给广大的人民群众。
与此同时,还要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基层民众最切实的要求反映给党和政府,反映给相关的决策部门,以切实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现实的问题,为社会做出贡献,相关的这种贡献越大,社会价值也就越大。
媒体在新闻宣传中,通过自身实践活动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实现其社会价值,同时也体现自身的价值。
就以在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新闻媒体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等等一系列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很好地诠释了媒体履行社会责任和体现社会价值的作用。
但是,如果像有些媒体,尤其是一些网络媒体一样,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猎奇上,总是在搜寻一些名人的隐私,或者一些花边新闻上,对于民间疾苦和百姓的现实生活却很少过问,那么这样的媒体和媒介就失去了先问宣传的引导作用。
由此可见,媒体应该对超大量的社会信息进行精心的筛选,进行去粗取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外及内、从现象看问题的一系列严谨的选择和判断。
并且在这个判断过程中,始终就坚持媒体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体现出新闻宣传的引导作用和导向。
因此,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要善于发现新闻事实中的价值,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要站在一定的政治思想高度上,把握全局,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新闻,发挥好新闻宣传的引导作用。
我们长期以来强调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
在新闻导向上更强调新闻的引导功能和社会效益,因而,这种新闻价值与导向作用的结合就成为衡量一篇报道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看其所报道的事件等等是否在大众之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4.电视新闻宣传的贴近性表现途径和方式4.1 积极与受众沟通,增强电视新闻宣传的贴近性在新闻宣传的过程中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树立起群众观念,积极的和新闻宣传的受众进行沟通,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和角度,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标,将这个原则和目的作为电视新闻媒体宣传的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
一个好的新闻内容必须采用好的宣传与报道形式,这样才能将新闻的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形成其感染群众的目的。
从电视新闻媒体宣传的情况来看,2012年的“新春走基层” 活动,形式虽然多样化,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尊重群众,尤其是被采访群众的主体地位。
而且在采访和报道的过程中也大多是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反映基层群众的工作和生活。
通过这种近距离的宣传形式,被采访者的真实、全景生活得到了全面的报道,得到了人们的有效认可。
同时,在语言的运用方面,要认识到“群众是语言运用的大师”,在报道和宣传过程中使用“群众的语言” 可以展现出更加生动、活泼,且具有生活气息的新闻实质内容。
这样,群众能够听懂、听得进,媒体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被迅速地拉近,之间的隔阂也得到了有效的消除。
4.2 采用平等的视角进行报道电视新闻媒体关注的一个重要群体就是基层群众,尤其是一些民生节目,这些节目关注的是那些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普通大众。
有可能的话,具体的应该是那些遭遇了生活变故的弱势群体,例如:下岗职工、农民工朋友等。
在新闻媒体的报道过程中,应该尽量的使用一种平行的视角对他们进行塑造和报道,让他们成为整个新闻报道和表达的主体,将他们从生活中的遭遇获得的感想通过面对面的形式传达给新闻受众,发出他们自己的心声和想法。
以湖南经济电视台以前打造的一款电视新闻节目———《都市一时间》为例,该栏目专门针对急需寻求帮助的市民,向他们提供及时的媒体援助。
在节目当中,主持人是一个完全的普通人物,而在他身后实际上是一个拥有包括卫生、高校、企业等多个行业的两千多名义工的庞大后援团队。
当市民向栏目发出援助申请之后,栏目就会根据实际情况启动这些后援团队,义务给这些市民提供服务。
利用节目形式和宣传的手法,使得节目真正地融入到了百姓之中,通过倾听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的想法,对整个社会有了一个更加全面而真实的认识。
4.3 采用平民化的叙事方式口语是基层群众的语言,对于他们来讲,口语才是他们的真正语言,是他们表达自己诉求的工具。
在日常的交谈中,他们可以娴熟地运用这种语言,进而产生一些俗语和俚语,并逐步的成为了一种民间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因此,为了达到表现基层群众的目的,电视新闻媒体在制作节目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种平民化的叙事方式,扩大信息传播空间的同时,也可以实现表达目的的最大化。
4.4 进行感同身受的评点在对新闻媒体宣传的内容进行评点之后,媒体人应该以满腔的热情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对群众的生活遭遇与冷暖辛酸等进行感同身受的评价,对于其中存在的错误现象也应该予以大胆的抨击。
通过“走基层”、“转作风”和“改文风”三种形式的转变,电视新闻媒体才能够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与群众实现真正的“零距离”。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三贴近”的电视新闻宣传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话语结构,赋予了群众完全的话语权,有利于社会民主及社会和谐的建设工作。
5 结语综上所述,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可以对大众的舆论起导向的作用。
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还能体现出我国政府的民生政策,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
强化电视新闻宣传贴近性原则,能够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优势,更好的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宣传方针,相信在众多新闻工作者的努力下,电视新闻宣传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1] 刘高勇.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实例[J].新课程,2010(3)上旬.[2] 左臣凤.试论高中语文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契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 (7).[3] 贾云鹤.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J].教育与发展,2011(11).[4] 郭体忠.践行“三贴近”关键在“贴心”[J].新闻爱好者,2009(12).[5] 邹艳琦.新闻工作要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J].新长征,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