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部分高考题型与解题方法主题三非选择题答题过
【步步高】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考点排查+考向例析+考题预测+原创设计+13年真题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 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 改革热情高。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1)政治上:实 (1)甲午战败, 行提倡官民上 民族危机加 戊 戌 1898 变 法 年 书言事等措施。 深。(2)民族资 (2)经济上:鼓 本主义初步发 励发展农工商 展,资产阶级 业,改革财政。 力量壮大。 (3)文化上:改 (3)康梁大力对 革科举制, 废除 维新思想进行 八股取士。 传播 (4)军事上:裁 汰旧军 是一次爱国 运动,也是 一次思想解 放运动,开 创了新的时 代风气、社 会舆论和思 想观念
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 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 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 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考向例析·考力提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 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 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考纲要求]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俄国农奴制改革; (4)明治维新; (5)戊戌变法。
[思维导图]
[知识主线] 1.复杂性: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 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 的抵抗,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 2.精神品质:在重大改革活动中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他们 在改革中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值得 后人学习。
【新步步高】2017版高考数学(文江苏专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课件专题七概率与统计 第2讲统计初步
2.5×(0.16+0.08+0.04)×200=140.
解析答案
1
2
3
3.(2016· 上海)某次体检,6位同学的身高(单位:米)分别为 1.76 1.72,1.78,1.75,1.80,1.69,1.77,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_( 米).
答案
考情考向分析
1.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随机抽样、样本的数字特征、统计图表等;
解析答案
(2)根据直方图估计利润T不少于57 000元的概率.
解 由(1)知利润T不少于57 000元当且仅当120≤X≤150.
由直方图知需求量X∈[120,150]的频率为0.7, 所以下一个销售季度内的利润T不少于57 000元的概率的估计值为0.7.
思维升华
解析答案
跟踪演练3
从某校高中男生中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将他们的体重(单
2
思维升华
解析答案
跟踪演练2
(1)某学生在一门功课的22次考试中,所得分数茎叶图如图
118 所示,则此学生该门功课考试分数的极差与中位数之和为______. 解析 22次考试中,所得分数最高
的为98,最低的为56,所以极差为
98-56=42,将分数从小到大排列,
中间两数为76,76,所以中位数为76,
位: kg) 数据绘制成频率分布直方图 ( 如图 ). 若要从体重在 [60,70) , [70,80) ,[80,90] 三组内的男生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 6 人组成一 个活动队,再从这6人中选2人当正、副队长,则这2人的体重不在同一 11 组 15 内的概率为________.
解析
答案
返回
高考押题精练
解析答案
(2)某工厂生产甲、乙、丙三种型号的产品,产品数量之比为3∶5∶7, 现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出容量为n的样本,其中甲种产品有18件,则样
【配套K12】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5讲民国前期的中国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5讲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五四运动(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体现反帝反封建)。
3.运动中心:北京、上海(6月5日后)。
4.运动主力:学生、工人(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对五四运动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5.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6.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1.标志:中共“一大”召开(上海)。
2.两个纲领:中共“一大”制定的纲领(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中共“二大”制定的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和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即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三、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
2.国共合作革命(1)合作方式是党内合作。
(2)合作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北伐战争:打击北洋军阀(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收回汉口、九江租界。
4.失败: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制造“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5.失败原因:直接原因——国民党右派背叛和破坏革命;主要原因——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6.教训:中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武装力量。
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1)中共二大把党的奋斗目标确定为最高纲领,从国情出发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
【步步高】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考点排查+考向例析+考题预测+原创设计+13年真题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考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核心词: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一五”计划 1.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记:“一化三 改”。实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考点二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1956~1976年)
核心词:主要矛盾、“左”倾错误、“八字”方针 1.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开始。 2.中共八大——正确方针 (1)内容:一是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二是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 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 未能坚持下来。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系基本建立。 ③意义: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加快我 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 ①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 个经济特区。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5.“文化大革命”浩劫 (1)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2)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 期在低水平徘徊。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考点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探索
核心词:工作重心转移、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开放格局 1.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 了思想。 (2)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 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新步步高】2017版高考数学(文江苏专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一篇活用审题路线图教你审题不再难
考生往往对审题掉以轻心,或不知从何处入手进行审题,致使解题失
误而丢分.本篇结合实例,教你正确的审题方法,给你制订一条“审
题路线图”,攻克高考解答题.
栏目索引
一审条件挖隐含 二审结论会转换 三审图形抓特点
四审结构定方案 五审图表找规律 六审细节更完善
一审条件挖隐含
题目的条件是解题的主要素材,充分利用条件和结论间的内在联系是 解题的必经之路.条件有明示的,也有隐含的,审视条件更重要的是 充分挖掘每一个条件的内涵和隐含信息,发挥隐含条件的解题功能.
解析
答案
返回
五审图表找规律
题目中的图表、数据包含着问题的基本信息,往往也暗示着解决问题 的目标和方向.在审题时,要认真观察分析图表、数据的特征和规律, 常常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5
下表中的数阵为“森德拉姆素数筛”,其特点是每行每列都成等
差数列,记第i行第j列的数为ai,j(i,j∈N*),则
解析答案
返回
六审细节更完善
审题不仅要从宏观上、整体上去分析、去把握,还要更加注意审视一些 细节上的问题.例如括号内的标注、数据的范围、图象的特点等.因为 标注、范围大多是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中所涉及的一些量或解析式 的限制条件.审视细节能适时地利用相关量的约束条件,调整解决问题 的方向.所以说重视审视细节,更能体现审题的深刻性.
审题路线图
解析答案
跟踪演练 1
B+C 在△ABC 中, a, b, c 分别为角 A、 B、 C 的对边, 若 m=(sin 2 ,
2
1),n=(-2,cos 2A+1),且 m⊥n. (1)求角 A 的度数;
解析答案
a2+b2-c2 (2)当 a=2 3,且△ABC 的面积 S= 时,求边 c 的值和 4 3 △ABC 的面积.
步步高全国通用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4讲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
考点一 晚清时期的中国政治
主干知识排查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蓄 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 京条约》。
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 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内容索引 考点一 晚清时期的中国政治 考点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 考点三 晚清时期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模块结合 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 考向预测 原创押题 · 热点追踪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
针对练1 佩弗在《远东》中说:“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 品,真是荒唐可笑”,对于其中“荒唐可笑”的正确理解是( ) A.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政体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C.暗喻资产阶级应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20世纪初中国整个一代人的努力都失败了 解析 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中华民国政府尽管号称“共和国”,但由于 北洋军阀篡夺了革命成果而使得民国徒有虚名,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的救国之路并不适合当时的中国。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 (1)原因 ①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③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④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 (2)表现:传统工业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化 (1)鸦片战争后,西装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流行,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 行不悖。 (2)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 的婚姻制度。 (3)辛亥革命时期 ①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革除结辫陋习,“断发易服”具有了反 清革命的色彩。 ②辛亥革命以后,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 ③礼仪简化,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新步步高】2017版高考数学(文江苏专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一第2讲不等式与线性规划
x0>1,所以x0的取值范围是(-∞,0]∪(1,+∞).
思维升华
解析答案
跟踪演练1
(1) 已知 m, n 为实数,若关于 x的不等式 x2 + mx+ n<0 的解
-5 集为(-1,3),则m+n的值为______.
解析 由题意得:-1,3为方程x2+mx+n=0的两根,
因此-1+3=-m,-1×3=n⇒m=-2,n=-3,m+n=-5. (2)不等式 2 解析 ∵ 2
(2,+∞) 则 a+b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解析
由已知得,ab=1,且 a≠b,∴a+b>2 ab=2.
解析答案
考情考向分析
1. 利用不等式性质比较大小,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及线性规划问题 是高考的热点; 2. 一元二次不等式常与函数、数列结合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和 参数的取值范围; 3.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如图阴影部分所示,
由图知当目标函数z=4x+y经过点B(2,0)时z取得
最大值,最大值为4×2+0=8;
当目标函数z=4x+y经过点O(0,0)时z取得最小值,
最小值为4×0+0=0,所以z=4x+y的取值范围是[0,8].
解析答案
x+y≤1, (2)已知变量 x,y 满足约束条件x-y≤1, x≥a,
4m n 又 m>0,n<0,所以- n -m≥4,
4m n 当且仅当 n=-2m 时取等号,故 5+ n +m≤5-4=1, 1 当且仅当 m=2,n=-1 时取等号.
思维升华 解析答案
2 a b 跟踪演练 2 (1)若正数 a, b 满足 a+b=1, 则 + 的最大值为_____. 3
a+1 b+1
教育最新K12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五选修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五选修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要求](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俄国农奴制改革;(6)明治维新;(7)戊戌变法。
一、梭伦改革1.背景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工商业发展;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雅典当时面临外敌入侵,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2.主要措施(1)颁布“解负令”,废除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
(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3)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4)建立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并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3.基本特点(1)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2)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4.影响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了民主政治的轨道,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小初高学习】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部分高考题型与解题方法主题五如何应
主题五如何应对网上阅卷一、试卷是如何扫描的1.如果不使用规定的2B铅笔,可能识别被误判为“空选”,造成失分。
2.蓝色钢笔书写后,扫描字迹较浅,若无法辨认,容易误判或不给分。
3.作图未使用规定铅笔,或下笔太轻,会造成扫描看不清楚,请慎重。
4.语言表述需简明扼要,勿超出答题区域。
二、老师是如何阅卷的1.主观题和客观题一般客观题为选择题,由电脑自动阅卷完成;主观题为填空题、解答题,划分区域后,由人工网上阅卷完成。
阅卷中存在争议的部分,往往都是主观题部分。
2.正评和仲裁高考中,一般每道题由两位老师独立评分,即为正评。
评卷前会在系统内设定一个允许误差,比如1分,若两位老师评分不超过允许误差,则得分按均值计算;若评分超过允许误差,则试卷提交到第3位老师进行仲裁,作为最终结果。
考试按不同题型分类,允许误差为0分或1分。
三、评卷误差是如何产生的老师们在网上阅卷中发现了很多不规范的答题情况。
答题超出指定区域、字迹潦草、涂抹严重、选考题题号填涂与作答不符、答案不分层次……类似的丢分实在不应该,也得不偿失。
评卷误差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解题过程的规范性,二是书写的规范性。
由于解题过程的不规范,其实是方法掌握得不够全面,各题迥异不具代表性,这里主要展示一些书写规范性的问题。
1.潦草的字迹,无法辨认,或容易引起歧义。
2.解答题未化简到最终结果可能会扣多分;填空题以下三种情况未化简则全扣。
3.千万别和阅卷老师开玩笑,情节严重者,本题即使有部分正确依然按0分处理。
四、答题不规范的典型情况及应对措施1.字迹潦草问题:字迹潦草、字迹过淡的情况不少。
高考阅卷是在计算机中阅读扫描后的考生答题卡,没有平时纸质阅卷那么清晰易认,加上高考阅卷时间短、任务重,因此字迹不清楚的试卷是不受阅卷教师欢迎的。
应对:书写差的学生应加强书法练习,不仅每个字要力争书写工整、大方,而且整个卷面要做到干净、清洁;答题卡答题范围设置是假定用三号字书写两倍正确答案字数的大小,考生无需担心字写大了书写空间不够;考试时统一要求学生使用配套的0.5mm考试专用水芯笔,避免笔迹过淡或过浓导致扫描不清晰。
【配套K12】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部分高考题型与解题方法主题二选择题
主题二选择题常见题型与解题技巧1.史料主旨型选择题题型特点史料主旨型选择题是以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判断、分析、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
具有史料来源广、原始性强、命题思路新、考查能力强、历史主旨鲜明的特点。
一般此题型的结构特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上引入史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配置备选项;二是在题干中设置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观点,在备选项中设置材料,要求学生根据史料的内容和题干的要求进行甄别判断。
典例1(2016·海南单科)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
”这一规定旨在( )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答案 B解析由“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可以看出是在保护地主的利益,故A项错误;1942年是根据地最艰难的时期,团结各阶层力量尤为重要,地主阶级随着国民党的政策时有动摇,适当减租可以保存他们的抗战积极性,故B项正确;实行减租,保护地主阶级利益,不能说明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故C项错误;1942年的规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王明“左”倾路线不符,故D项错误。
解题技巧史料主旨型选择题解答一般运用“读、找、联、析”四步法解答,其具体做法如下:读:阅读题干文字史料,明确题目立意及考查的角度,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
找:确定解答的关键词,即求答项,明确求答的方向。
联:根据解读史料,确定题目考查的主干考点,关联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
[推荐学习]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总结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专题总结政治模块线索线索1 列强侵华——阶段特征及影响(1)阶段特征①1840~1894年: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
②1894~1931年: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以“以华治华”为主(扶植傀儡政权),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③1931~1945年:以日本武力侵华为主,日本妄图独霸中国。
④1945~1949年:以美国政治侵略为主,美国干涉中国内战,奉行扶蒋反共政策;经济上,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
(2)双重性影响①一方面,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具体表现在对人民基本生存权及在政治、经济上的破坏。
②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线索2 反侵略——对外民族战争(1)清政府爱国将领的抵抗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进行大战。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部分清军爱国将领联合义和团在廊坊阻击侵略者。
(2)爱国民众自发的抵抗①鸦片战争中定海、三元里等地人民的英勇抗战,表现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
②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人民自发进行反割台斗争。
(3)义和团运动(4)全民族抗战(1937~1945)①1937年8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1937年,全民族抗战开始。
③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
④1945年8月,日军投降,抗战胜利。
线索3 求独立、求民主——民主革命与国内战争(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①条件:鸦片战争激化国内矛盾;连年自然灾害;拜上帝教创立。
②过程金田起义→攻克南京,建立政权→天京事变,由盛而衰→天京陷落。
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
【步步高】(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政治模块线索线索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专制主义逐步强化)(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设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通过增加宰相人数来削弱相权。
(4)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明——废丞相,使六部直属皇帝。
明成祖设立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2.中央集权加强的历程县(元)——省府县(明)——省道府县(清)。
线索2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线索3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变迁(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未确立。
(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
(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
(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
(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
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高度的统一和严密。
经济模块线索线索1 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五大线索(1)生产工具的改进。
如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唐朝的筒车和曲辕犁等。
(2)耕作技术的进步成熟。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从西汉的二牛抬扛到唐代的曲辕犁、隋唐时期南方两年三熟耕作制等。
(3)农作物的推广。
如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明朝棉花推广和引进新品种甘薯和玉米等。
(4)水利工程的兴修。
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西北地区的坎儿井、隋朝修大运河等。
(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部分高考题型与解题方法主题四运用“4大步骤”规范
主题四运用“4大步骤”规范解答非选择题例题(2016·课标全国Ⅰ卷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第二步扣教材,梳理知识提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农业(1)《天工开物》中涉及的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
(2)双季稻大面积扩种,水稻亩产量增加。
(3)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4)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手工业: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1)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活跃。
(2)出现了专门手工业产品和原料的集散地,发展成工商业市镇。
4.国力(1)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
配套K12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__中国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一、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以同姓王族为分封主体,分配土地和人口的制度,形成了以周王为“天下共主”的制度。
2.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公元前770~公元前221)1.由分裂到统一: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原则不断遭到破坏;秦灭六国,政局由分裂渐趋统一。
2.封建制度确立: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奴隶制度逐步废除,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三、秦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1.统一全国:相继攻灭六国,对周边地区实施政治控制,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力,具有皇位世袭、皇权独尊的特点。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1)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权专制。
(2)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限制,彼此分权,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颁布《秦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垄断教育,文化专制。
四、两汉时期的政治(公元前220~公元220)1.中央集权巩固:汉初郡国并行,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时演变为州一级行政区划。
2.君主专制强化:汉承秦制;汉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选官制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4.教育制度: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学、国学,学习儒家经典,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
1.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秦之际政治10大变化(1)地方单位:封国—郡县。
(2)地方基础:血缘—地域。
【步步高】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考点排查+考向例析+考题预测+原创设计+13年真题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考点一
城邦制度与希腊公民
核心词:城邦、公民 1.城邦制度 (1)时间:公元前 8~前 6 世纪。 (2)含义:是指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城市 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3)性质:是奴隶制国家。 (4)代表:斯巴达和雅典。 (5)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考点三 罗马人的法律 核心词:《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查士丁尼
1.发展历程 (1)习惯法: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可以随意 解释法律。 (2)《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颁布,是古罗马第 一部成文法。 (3)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①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有其狭隘性。 ②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自由民,使法律有了更大 的适用范围。 (4)《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时汇编而成,罗马法体系最 终完成。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2.基本内容 (1)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历史作用 (1)维系了罗马的统治:①稳定了社会秩序。②巩固了社 会政治和经济基础。 (2)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①法治思想。②法律形式 和内容。③法律制度。 (3)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封腊公民 (1)城邦公民:并非指全体成年公民,而是指具有公民身 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奴隶、妇女、外 邦移民则是非公民。 (2)城邦政体:主要有贵族制和民主制等。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考点二
雅典民主政治
核心词: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时期 1.发展过程 (1)奠基: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 面,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确立: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里)斯提尼改革,使地域 部落代替血缘部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3)顶峰:伯利(里)克里(利)执政时,是雅典民主政治的 “黄金时代”。
【步步高】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考点排查+考向例析+考题预测+原创设计+13年真题
[思维导图]
[知识主线] 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开始 解体,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等条 件,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 2.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民国初年,中国民 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3.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获得短暂发展;抗日战争时期 及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6.影响: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 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既诱导了本国资 本主义的产生,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势力 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考点三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核心词:近代工业、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实业救国 1.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南沿海) (1)原因:明清资本主义的萌芽,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企 业的诱导,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2)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评价: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 济进一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 (1)原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 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商办企业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背景 ①民国的建立及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投身实业。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 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步步高】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考点排查+考向例析+考题预测+原创设计+13年真题
5.“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 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 和创新。这一模式在苏联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 ( × )
点拨 错在“一直发挥积极作用”。 6.1922年苏联成立并不代表社会主义的建成。1936年苏联新
宪法的颁布,宣布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
(1)扩大农场和 农庄的生产自 主权,提高农 产品价格 (2)放松对个人 副业的限制 扩大企业的经 重发展重工 业,特别是军 事工业
(1)提出“加 速发展战 略”,并把 重点放在重 工业上 (2)改革陷入 困境后,把 改革的重点 转向政治体 制改革
企业生产自主权 营自主权,注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积 极 评 价
2.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 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 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 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 但成效都不大。 戈尔巴 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 把改革的 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赫鲁晓夫的改 革取得一定 成效 (1)没有突破原
收到一定的 成效 没有突破原有 经济体制的框 架,后期趋于 保守,改革陷 入停滞
经济持续 下滑,国 内局势失 控,最终 导致了苏 联的解体
消 有的经济体制 极.苏联解体 (1)过程: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使苏联变成松 散的邦联。②“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质 变。③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2)原因: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 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根深蒂固。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 改革的错误方针,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③外部原因:西 方敌对势力长期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步步高】高考历史大二轮 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考点排查+考向例析+考题预测+原创设计+13年真题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二、美国《独立宣言》 1.历史背景 (1)欧洲启蒙思想在北美的传播,为《独立宣言》的问世奠定 了理论基础。北美殖民地的启蒙思想家富兰克林和杰斐逊等 宣扬自由、平等、民主的主张,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潘恩的《常识》在北美发表:揭露了英国政府对殖民地 的暴政,提出建立自给自足的独立共和国。消除了人民对 英国国王的幻想,激励更多的人为独立而奋斗。 (3)和解幻想彻底破灭:1775 年,英王颁发诏书,加大对北 美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使殖民地人民和解的幻想彻底破 灭,争取独立成为整个殖民地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2.发表:1776 年 7 月 4 日,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等人草拟 的《独立宣言》 。 3.主要内容:阐述了宣言的目的;高度概括了当时资产阶级最 激进的政治思想,即自然权利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历数英 国压迫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条条罪状;庄严宣告北美独立。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4.体现的民主思想 (1)平等与天赋人权思想:宣言继承并发展了洛克的天赋人 权学说,认为人生来就应该是自由平等的,是不可剥夺或 转让的。这些基本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 利”。从理论上摧毁了封建专制主义存在的基础。 (2)主权在民思想:提出人民是主权者,政府的一切权力来 自人民,政府应服从人民的意志,为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 权利而存在。 (3)人民革命权利思想:指出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目的是 保障人民的自然权利,如果政府侵犯了人民的权利,人民 就有权起来革命以改变或推翻它。
主干整合·考点排查
5.评价 (1)进步性: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在人类历史上第 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被马克 思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成 为一代代美国人不断追求的理想;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 命,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对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 立运动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局限性:宣言没有谴责奴隶制的内容;真正享有人权的 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穷苦白人、妇女和黑奴没 有公民权。
(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二部分高考题型与解题方法主题五如何应对网上阅卷
主题五如何应对网上阅卷一、试卷是如何扫描的1.如果不使用规定的2B铅笔,可能识别被误判为“空选”,造成失分。
2.蓝色钢笔书写后,扫描字迹较浅,若无法辨认,容易误判或不给分。
3.作图未使用规定铅笔,或下笔太轻,会造成扫描看不清楚,请慎重。
4.语言表述需简明扼要,勿超出答题区域。
二、老师是如何阅卷的1.主观题和客观题一般客观题为选择题,由电脑自动阅卷完成;主观题为填空题、解答题,划分区域后,由人工网上阅卷完成。
阅卷中存在争议的部分,往往都是主观题部分。
2.正评和仲裁高考中,一般每道题由两位老师独立评分,即为正评。
评卷前会在系统内设定一个允许误差,比如1分,若两位老师评分不超过允许误差,则得分按均值计算;若评分超过允许误差,则试卷提交到第3位老师进行仲裁,作为最终结果。
考试按不同题型分类,允许误差为0分或1分。
三、评卷误差是如何产生的老师们在网上阅卷中发现了很多不规范的答题情况。
答题超出指定区域、字迹潦草、涂抹严重、选考题题号填涂与作答不符、答案不分层次……类似的丢分实在不应该,也得不偿失。
评卷误差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解题过程的规范性,二是书写的规范性。
由于解题过程的不规范,其实是方法掌握得不够全面,各题迥异不具代表性,这里主要展示一些书写规范性的问题。
1.潦草的字迹,无法辨认,或容易引起歧义。
2.解答题未化简到最终结果可能会扣多分;填空题以下三种情况未化简则全扣。
3.千万别和阅卷老师开玩笑,情节严重者,本题即使有部分正确依然按0分处理。
四、答题不规范的典型情况及应对措施1.字迹潦草问题:字迹潦草、字迹过淡的情况不少。
高考阅卷是在计算机中阅读扫描后的考生答题卡,没有平时纸质阅卷那么清晰易认,加上高考阅卷时间短、任务重,因此字迹不清楚的试卷是不受阅卷教师欢迎的。
应对:书写差的学生应加强书法练习,不仅每个字要力争书写工整、大方,而且整个卷面要做到干净、清洁;答题卡答题范围设置是假定用三号字书写两倍正确答案字数的大小,考生无需担心字写大了书写空间不够;考试时统一要求学生使用配套的0.5mm考试专用水芯笔,避免笔迹过淡或过浓导致扫描不清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三 非选择题答题过程不可 缺少的4大步骤
非选择题在历史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否答好非选择题是高考能否取
得好成绩的根本。学生平时练习时对非选择题也常常视之畏途,在答题
中常犯“全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精”的毛病。编者依据多年一线
教学经验,总结出非选择题四步答题规范,即:审设问—扣教材—读材
并列出知识提纲才能保证不漏要点。
步骤三 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读材料是解答非选择题的重要环节,应注意围绕设问细读材料,获取和 解读有效信息。读材料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先读材料正文,后读或不 读出处与材料题目。科学做法应该是: 首先:文字材料先读材料出处,图片、图表、表格材料先读题目 这些信息简明扼要,往往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史书文献、 背景信息等。这些信息,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至关重要。 其次:通过“二读三找法”审读材料正文 读懂材料信息,也就是读懂由材料直接反映出来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历史概念等,或经过分析可以提炼出来的信息。
料—组答案,现与广大学子分享。
步骤一 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
解题之前,必须明确一个问题,材料是为问题设计的,读材料是为了解
答问题。解答非选择题,第一步要先看设问。但很多同学平时做题时往
往陷入一个误区,一看有材料,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读材料,然后再看设
问;读材料时还不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几乎是盲目地读。当看完设问
问时,一定要将这几项答题要素用笔标注一下,以引起注意并加深理解,
切不可马马虎虎,更不能掉以轻心。
步骤二 扣教材——梳理知识提纲
非选择题的开头格式一般都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所以很多学
生解答时,养成了一个“抛开教材,就题答题”的坏习惯。
从非选择题“教材型”“材料型”“结合型”三种类型来看,答题时一
于材料和教材。
2.审清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
“答题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答题提示语”是指应怎样回答,“时
间限定语”是指要回答问题的时间、地域范围,“答题限定语”是指要
回答的问题应是什么样的。将这四项审清了,答案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
很多学生都是由于限定语或答题语等一时没审清而白白丢分,因此审设
步骤四 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
高考阅卷现在都是“网上阅卷”,非选择题部分则是人工“网上阅卷”,
因此,人工评分时往往有一定的伸缩性。从评卷的操作角度来讲,有两
个方面考生尤其要注意。第一,字迹一定要清楚,答案要规范,书写要
工整。字迹模糊不清,扫描之后很难保证阅卷人能够从中找到得分点。
第二,一定要注意答题区域。考生答题时如把甲题的答案写在乙题的答
(1)“二读”材料 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 第二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 息,并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以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 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2)“三找”要点 “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要么 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 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 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 “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及材料与教 材之间的关联点。
这样的设问,三,对于“结合型”的设问,答案的要点应是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
“并集”,即材料中体现的要点+教材中的要点=完整的答案。而有的
考生在答题时之所以漏掉一些要点,是因为这些要点不是显性信息,而
是隐性信息。而该信息一般依据材料很少能解读出来,所以要联系教材
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审完设问后,应先回顾与所学知识的链接点,再
列出提纲要点。这里有三种情况:
其一,如果是“教材型”的设问,就可直接用教材知识作答。如果该设
问与题目中的材料有一定联系,对材料内容应做大概的了解。
其二,有的“材料型”设问,尽管题目要求“依据材料指出”,但实际
上材料所含信息与教材知识又非常相近,依据教材知识照样可以回答。
题区内,这样的失分就太可惜了。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
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1.一个前提
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区内。每年高考中都
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
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到要点。
2.两个原则
第一,答案在按分估点的基础上“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也就是 要多角度地组织答案,答题用语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 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用“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 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 “ 广度 ” ,而 “ 深度 ” 要适可而止,解释时应 “话要短”,不是重复、啰嗦。
后,又得回过头再读材料。所以正确的解题步骤是,先审设问后读材料。
审设问要做到以下两点:
1.审清答案来源
非选择题按照设问形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教材型”:其设问形
式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源于教材,材料只提供切入情境;二
是“材料型”:其设问形式为“依据材料指出”,答案源于材料;三是
“结合型”:其设问形式为“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源
第二,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在前面。要紧扣设问,把答案要
点用史学语言按①、②、③分别写出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
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
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