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的韩信诗评与韩信史评
韩信评传
韩信,一个响亮得让人精神为之深深一震的名字,一段中国战争史上的不朽神话,一代有志者的光辉楷模,一位顶天立地的英杰人物。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
”可是,韩信就彻底地打破了这种古之为将者的无奈的宿命。
甚至很有意味且彼此间相互遥遥辉映的是,就在韩信同时代的西方,另一位世界史上同样非常著名的军事战略家——迦太基的汉尼拔也正在罗马创造着他在人类战争史上的不朽神话;而且,两人最终都成为了悲剧性的人物。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韩信在向中国历史投下他那一个无比巨大的身影的同时,也给我们后人带来了一个又一个难以被轻易破解的历史的巨大谜团。
用心去驱散这层压抑的历史的迷雾,本文即试图还原一个历史上最为真实的、血肉丰满尤其深沉大略的韩信。
一、神秘身世韩信(?—前196年),字重言(这一点正史中没有记载),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人,西汉开国功臣,初属项羽,后归刘邦。
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
以上是对于韩信的一般性概括解释,如果我们要细致地追究他的身世之谜,就很不那么容易了,因为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关于他的材料很少,且主要即是司马迁的《史记》一书,且完全不可尽信(《汉书》中的韩信传基本是抄袭了《史记》)。
不过,我想只要我们竭力去开动自己的智慧、深入地推敲,总还是会于这些极其有限的材料中窥探出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且值得我们细细琢磨的东西。
《史记》中开篇说:“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即是,韩信是孤独的、落魄的,也是很有骨气的。
不过,我们必须不能只是将我们的思考仅仅停留和倚靠在这一简单的材料的层面上,我们应该利用自己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并深化对于它的理解。
首先说,韩信的成长年代是在淮阴度过的,这肯定是无疑的,而且怀疑它也没有什么意义。
关于司马迁和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
关于司马迁和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司马迁与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韩信(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字仲谋,沛国谯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将领,也是刘邦的重要将领之一。
他在战争中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和勇气,对中国的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韩信,司马迁和司马光的评价却有所不同。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是西汉初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史记》的作者。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并不算高。
他对韩信的人品持负面看法,认为韩信是个“内助之臣”,即一个心志不坚定、虚伪和背叛的人。
司马迁在《史记·韩信列传》中写道:“远见则忍;忍则生贵;贵而无恭;臣而仲尼之敝帷是惑。
贵欲幸,幸则死亡之谋起;不幸,伏图之谋见也。
犹不识抗谏谗以决贳,贳生太后之阴诡,恶太后之功难,而亡身终。
臣窃为之忧。
”这段文字中,司马迁指责韩信的忍耐力过强,导致他为了追求权位而不顾忠诚和公正,最终带来了自身的灭亡。
相比之下,司马光(1019年-1086年)则对韩信的评价较为正面。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他对韩信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其军事才能和战略智慧方面。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韩信的军事才能和效果持肯定态度,称他为“功高德尊”。
他认为韩信善于运用兵法和灵活的战术,使得他在战争中能够取得重大的胜利。
司马光也留下了韩信的名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句话表达了韩信对家庭的尊重和怀念之情,被后世称颂。
可以看出,司马迁和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
司马迁注重韩信的人品和忠诚问题,并对他的行为表示质疑和批评;而司马光则更关注韩信的军事才能和成就,并对他的战略智慧表示赞赏。
不同的观点可能源自于个人的背景和价值观差异,也反映了历史文献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韩信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将领,在军事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他的复杂性也引发了历史学家不同的评价。
不论是司马迁的批评还是司马光的赞赏,都为我们提供了对韩信人物形象的多重角度理解,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韩信的出生地在哪里?
韩信的出生地在哪里?
马超骏
【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4(000)004
【摘要】<正> 关于韩信的出生地,本来是不成其为问题的。
在韩信去世后还不到一百年,司马迁就亲自跑到韩信的故乡,追寻其年轻时的行踪,访问该地故老,并且凭吊了韩母墓。
然后,他在《史记·淮阴侯列传》起首第一句就郑重地写下:“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近年间,却有人作了些不符史实的宣扬.武断地说,韩信实际是淮安人。
这种说法广为
【总页数】2页(P78-79)
【作者】马超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
【相关文献】
1.再谈蔡锷出生地问题--与《也谈蔡锷祖籍与出生地》作者商榷 [J], 刘伟顺
2.韩信与"还定三秦"——与《真韩信》商榷 [J], 王宏波
3.论宋代的韩信诗评与韩信史评 [J], 虞芳芳
4.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中的韩信——兼论汉水流域戏曲中的韩信戏 [J], 王建科
5.“韩信”之真实推断论话剧《韩信》中人物的可信度 [J], 张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价韩信的作文
评价韩信的作文1谈韩信大家听说过“多多益善”这个故事的典故吗?它讲述的是韩信辅助刘邦攻打项羽前向刘邦点兵的故事。
韩信,他是一位古代的军事家、谋略家。
今天我来点评一下这位历史风云人物吧!韩信是汉朝的一位开国功臣,他帮助刘邦消灭了当时西楚霸王项羽。
他也是很有意思的人物。
他虽说没有项羽的勇猛无畏,但有大丈夫所不能忍的能耐。
在他还没发迹时,淮阴县城的市井无赖,流氓当众羞辱他,让他从他们的裤裆中钻过去,但韩信还是忍住了,因为那时他是弱势,不能因发生冲突而破坏了自己的前途,甘愿忍受别人的胯下之辱,换来了以后人生的辉煌。
这点不像《水浒传》里的很多鲁莽英雄,比如“青面兽”杨志因不能忍,一刀杀了无赖牛二,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麻烦,最后从一名军队统领只能落草投奔到梁山。
韩信在指挥作战方面足智多谋,赢的了一场场的胜战,可惜太有妇人之仁,而且麻痹大意,在为刘邦奠定了胜利基础以后,面对刘邦的私心,后者欲铲除一切功臣劲敌。
另一方面虽然他战功赫赫,名气很大,但人缘很差,除了宰相萧何和他有点来往之外,宫中大臣对他非常冷淡,都暗地想方设法把他踢出朝廷之外。
那时刘邦重用他让他统领三军,也就是拥有很大的军事权利,可以抵抗刘邦的迫害,起来造反啊,把被动转变成主动,从而保全他自己,可他没有这样做,一心想着对方以前对他的重用和提拔,最后被刘邦轻易除去了后患。
这方面我很欣赏战国时期越国的范蠡,他辅助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夫差,为了防止勾践对他的敌意,而是选择了大隐与市,间接的阻止了越王对他的迫害,从而保全了自己,为后世留下了一代良臣典范。
韩信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有他的长处和致命弱点,我佩服他的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忍耐力,以及他的足智多谋但不喜欢他身上过余的妇人之仁,特别是面对自己的不利局面没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所以他虽然是军事家,但决不是政治家。
2韩信泰山崩,崩塌不了韩信的壮志凌云!天地绝,绝迹不了韩信的孤胆英豪!白云封,风尘不了韩信的义信天小!问时间谁堪英雄?唯韩信也。
如何评价韩信?后人对韩信的评价
如何评价韩信?后⼈对韩信的评价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汉初三杰”之⼀,发⽣在韩信⾝上的故事⾮常多,也⾮常具有典型性,他也因此称为后⼈研究的重点。
⼏千年来很多⼈从各个⾓度对韩信做出了评价,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评价韩信呢?⼩编今天为⼤家整理了历代名⼈对韩信的评价,⼀起来了解⼀下吧。
历代名⼈对韩信的评价两汉三国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之外,吾不如⼦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杰也,吾能⽤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萧何:诸将易得⽿。
⾄如信者,国⼠⽆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所事信;必欲争天下,⾮信⽆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
英布:上⽼矣,厌兵,必不能来。
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畏也。
司马迁:吾如淮阴,淮阴⼈为余⾔,韩信虽为布⾐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以葬,然乃⾏营⾼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功,不矜其能,则庶⼏哉,於汉家勋可以⽐周、召、太公之徒,後世⾎⾷矣。
不务出此,⽽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冯衍:昔者韩信将兵,⽆敌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见,威执项⽻,名出⾼帝,不知天时,就烹于汉。
曹操: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
刘邵:胆⼒绝众,才略过⼈,是谓骁雄,⽩起、韩信是也。
何晏:此两将者,殆蚩尤之敌对,开辟所希有也,何者胜,或⽈:⽩起功多,前史以为出奇⽆穷,欲窥沧海,⽩起为胜,若夫韩信,断幡以覆军,拔旗以流⾎,其以取胜,⾮复⼈⼒也,亦可谓奇之⼜奇者哉,⽩起破赵军,诈奔⽽断其粮道,取胜之术,皆此类也,所谓可奇於不奇之间矣,安得⽐其奇之⼜奇者哉。
姜维:“夫韩信不背汉於扰攘,以见疑於既平,⼤夫种不从范蠡於五湖,卒伏剑⽽妄死,彼岂闇主愚⾂哉?利害使之然也。
'晋唐宋陆机:灼灼淮阴,灵武冠世。
策出⽆⽅,思⼊神契。
奋臂云兴,腾迹虎噬。
评价韩信的诗词
评价韩信的诗词★猛虎行(节选)唐李白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赠新平少年(节选)唐李白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一遭龙颜君,叱咤从此兴。
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韩信庙唐刘禹锡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却过淮阴吊韩信庙唐李绅功高自弃汉元臣,遗庙阴森楚水滨。
英主任贤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龙鳞。
贱能忍耻卑狂少,贵乏怀忠近佞人。
徒用千金酬一饭,不知明哲重防身。
★韩信庙唐殷尧藩长空鸟尽将军死,无复中原入马蹄。
身向九泉还属汉,功超诸将合封齐。
荒凉古庙惟松柏,咫尺长陵又鹿麋。
此日深怜萧相国,竟无一语到金闺。
★咏淮阴侯唐王珪秦王日凶慝,豪杰争共亡。
信亦胡为者,剑歌从项梁。
项羽不能用,脱身归汉王。
道契君臣合,时来名位彰。
北讨燕承命,东驱楚绝粮。
斩龙堰濉水,擒豹僭夏阳。
功成享天禄,建旗还南昌。
千金答漂母,百钱酬下乡。
吉凶成纠缠,倚伏难预详。
弓藏狡兔尽,慷慨念心伤。
★韩信庙唐许浑朝言云梦暮南巡,已为功名少退身。
尽握兵权犹不得,更将心计托何人。
★题淮阴侯庙唐韦庄满把椒浆奠楚祠,碧幢黄钺旧英威。
能扶汉代成王业,忍见唐民陷战机。
云梦去时高鸟尽,淮阴归日故人稀。
如何不借平齐策,空看长星落贼围。
★题淮阴侯庙唐罗隐寒灯挑尽见遗尘,试沥椒浆合有神。
莫恨高皇不终始,灭秦谋项是何人?★韩信庙唐罗隐剪项移秦势自雄,布衣还是负深功。
寡妻稚女俱堪恨,却把余杯奠蒯通。
★题韩信庙宋钱若水筑坛拜处恩虽厚,蹑足封时虑己深。
隆准若知同鸟喙,将军应有五湖心。
★韩信宋张耒登坛一日冠群雄,钟室仓皇念蒯通。
能用能诛谁计策,嗟君终自愧萧公。
★韩信宋黄庭坚韩生高才跨一世,刘项存亡翻手耳。
终然不忍负沛公,颇似从容得天意。
成皋日夜望救兵,取齐自重身已轻。
蹑足封王能早寤,岂恨淮阴食千户。
虽知天下有所归,独怜身与哙等齐。
蒯通狂说不足撼,陈豨孺子胡能为。
赞美韩信的诗句
赞美韩信的诗句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之一,他的英勇、智谋和忠诚深深地打动了后世。
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许多诗人也创作了许多赞美韩信的诗句,表达对他的崇敬和敬佩。
1. '豪情磅礴挥长剑,谋略智慧煊乾坤。
功勋千古传不朽,名扬天下仰英勇。
'这首诗句展现了韩信英勇无畏的军事才华和深思熟虑的智谋,他的功绩被赞誉为千古流传,声名远扬天下。
2. '韩信忠心为国尽,剑气纵横九州间。
征战沙场凯歌起,世人皆称大将军。
'这首诗句表达了韩信对国家的忠诚以及他在战场上的无敌威名,被后人誉为伟大的将军。
3. '天纵奇才出世间,韩信智勇绕乾坤。
刀剑如梭战沙场,百战百胜万人欢。
'这首诗句讴歌了韩信作为天生奇才的英雄形象,他的智勇无敌,刀剑如梭,战胜了无数的敌人,赢得了人们的赞美和喝彩。
4. '忠心耿耿为家国,韩信英勇永流传。
忍辱负重成功路,拓展疆域万里天。
'这首诗句强调了韩信对家国的忠诚和他为实现富国强兵的抱负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他的功绩将永远流传下去。
5. '英雄韩信贤将名,智勇双全赢百城。
天下英雄尽皆服,举世无敌
称王者。
'这首诗句形容了韩信的非凡才华,他的智勇双全让他征服了无数的城池,被世人誉为无敌的王者。
总而言之,韩信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将领,他的英勇、智谋和忠诚得到了后人的广泛赞美。
这些赞美的诗句不仅表达了对他的敬佩和崇敬,也激励着后人追求卓越和为国家做出贡献。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摘要] 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韩信怎么也预想不到,戎马一生最后竟死在吕后之手。
其军事上的优秀才华与政治上的不成熟形成了对比。
韩信本身的弱点和过错是一方面,但主要原因还是汉初的最高统治者为了消除异己,达到稳固自己政治统治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他的死具有悲剧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 韩信韩信之死必然性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封齐王、楚王、上大将军,最后贬为淮阴侯。
公元前三世纪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军事家、大战略家。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阳夏侯陈豨发动叛乱,刘邦带兵亲征,韩信称病未去,后被留守京城的吕后采用萧何之计,以勾结陈豨谋反的罪名斩于未央宫悬钟之室。
从儒家推崇的君臣大义来看“叛逆”为不“忠”,是十恶不赦大罪,韩信之死也就不冤了。
但历代史家和诗人对韩信之死尚存不少质疑,也寄予同情之心,本文就历代诗人对韩信之死的不同评说和历代史家的看法谈谈本人的一管之见。
一、历代诗人及史家对韩信之死的评说韩信年轻时,生活贫困,常靠别人吃闲饭。
一次在淮阴城北钓鱼时,一位漂洗衣物的老妇人看见韩信饿得实在可怜,就把自己的饭分给韩信吃,一连十几天都是这样。
韩信非常感激,说将来要重重答谢。
等到封为楚王,韩信派人找到了漂母,赠以千金。
清代包彬在《淮阴侯庙》中说:“鸟尽良弓势必藏,千秋青史费评章。
区区一饭犹图报,争肯为臣负汉王?”诗人问得有道理,一饭之恩都要重重酬报,怎么会背负刘邦礼贤下士之恩而反叛呢?其叛逆之罪不过是封建统治者消除异己的借口罢了。
唐代许浑更认为韩信在拥有兵权时都不反,怎么会在自己无一兵一卒时利用乌合之众和他人谋反呢?“尽握兵权犹不得,更将心计托何人?”韩信认为刘邦对自己不薄,不愿背汉自立。
历史趣谈:如何客观评价韩信?怎样看待韩信之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如何客观评价韩信?怎样看待韩信之死?
导语:如何评价韩信?韩信是少有的军事奇才,也是刘邦集团里唯一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
在刘邦和项羽在荥阳的正面战场打得焦头烂额的时候,
如何评价韩信?
韩信是少有的军事奇才,也是刘邦集团里唯一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
在刘邦和项羽在荥阳的正面战场打得焦头烂额的时候,韩信开辟北方战场,并最终形成了对项羽的战略大包围之势,所以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毋庸怀疑的。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但人无完人,韩信在政治上犯有严重的失误,几次关键时刻都优柔寡断,最终死于妇人之手,后人评价韩信“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实无虚言。
由于韩信战功赫赫,在军中威望极高,以至当时军中兵器均刻上“不杀韩信”四字。
韩信也自恃功高,刘邦不敢杀他。
但刘邦得天下后,恐韩信造反,无人能敌,又见韩信十分狂傲,终于动了杀机。
最后韩信被好友萧何诱至宫中,死于吕后的菜刀之下。
临死前,韩
生活常识分享。
历代对韩信之评价
古人对韩信之评价(一)关于韩信登坛拜将与汉中对策(唐)李世民:“齐成一匡之业,实资仲父之谋;汉以六合为家,是赖淮阴之策。
”《帝范·求贤》(宋)司马光:“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明)唐顺之:“孔明之初见昭烈论三国,亦不能过。
予故曰:淮阴者非特将略也。
”《史记评林》卷九二(明)王世贞:“淮阴之初说高帝也,高密(邓禹)之初说光武也,武乡(诸葛亮)之初说昭烈也,若悬券而责之,又若合券焉!噫,可谓才也已矣!”《史记评林》卷九二(元)杨维桢:“韩信登坛之日,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此三秦还定之谋所以卒定韩信之手也。
”《史记评林》卷九二(明)董份:“观信智略如此,真有掀揭天下之心,不但兵谋而已也,所以谓之‘人杰’。
”《史记选注集说》(明)李贽:“信与沛公初见,凡说项羽处,字字拿着沛公,沛公卒受其益。
”《史纲评要》卷五《汉纪》(明)王夫之:“信之言曰:‘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为人主者可有是心,而臣子且不可有是语。
”《读通鉴论》卷二《汉高帝》(明)李贽:“‘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明以自家把柄授沛公矣。
”《史纲评要》卷五《汉纪》(二)关于刘邦彭城之败与韩信(清)王先谦:“《史记》发(兵)作收(兵)是也。
《高纪》亦云:收兵与汉王会,若关中之兵,权在汉王、萧相,非信所得专发也。
”《汉书补注•韩信传》注(清)越翼:“按是时信未有分地,从何发兵,盖收集溃卒耳。
”《廿二史记》(清)郭嵩焘:“汉王从临晋渡,劫五诸侯兵入彭城,而不及韩信。
以当时事实求之,拜信为大将,部署诸将所击,则高祖直趋彭城,以当项羽,自是相持荥阳、京索间,专意与楚争衡,而韩信渡河击魏,因击赵、击齐。
始终未与高祖会攻项羽,直至垓下,乃始一当项羽。
”《史记札记》(三)关于韩信被两夺兵权(宋)杨时:“信耳勇略盖世,窃怪汉王入卧内夺其印符,召诸将易置之,而未之知,此其禁防阔疏,与棘门、霸上之军何异耶?使敌人投间窃发,则二人者可得而虏也。
关于韩信的诗
关于韩信的诗韩信,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争策略家,他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将领,同时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关于韩信的诗。
一、韩信的生平韩信,笃信黄老道家思想,一生追求自我提高,深谙众生之理。
他早年在刘邦帐下被任命为校尉,在潼关之战中表现出色,曾经与项羽等著名军事家一起并列九鼎之列。
后来,韩信因为忠于刘邦,在刘邦称帝后被封为楚王,但是他谋划废除刘邦称帝,并自立为帝的计划泄露,最终被刘邦处死。
在中国历史上,韩信的战争策略家、军事将领的形象非常传奇。
二、韩信的诗歌韩信的诗歌以抒发思想感情为主,不拘泥于格式,富有真情实感。
他的诗多半写在历史重大事件当中,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些韩信的诗歌。
1. 《行路难》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
此时有心欲明月,此时无眼看长安。
别有匠心造物者,且向囊中取物华。
《行路难》是韩信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意境高远、高屋建瓴。
诗歌是对行路困难的感慨和对自身遭遇的描写。
通过诗句的描绘,传递了作者在困难中的志向坚定,心志不移的情景。
2. 《古意》昔日龙山戍,戍垣依白水。
茂陵秦苑北,孟光亦寂寥。
胡尘逐北去,汉月如西流。
忧思在西畤,人事往秋愁。
《古意》这首诗歌表现了韩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死、功名成败的感悟与思考。
诗中深刻地抒发了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在联想到自身出走异乡,思念故土之时,洋溢着难以言表的思绪。
三、韩信的诗歌特点1. 文学性强韩信的诗歌充满着文学性的意味。
其作品描写丰富,修辞丰富,个性鲜明,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
2. 意境深远韩信的诗歌意境深远,透彻了解事物表面和本质的真谛,表现出北京和胸怀广阔的境界,给后世的诗人留下了精髓。
3. 艺术性高韩信的诗歌由于情感真挚、形式优美、意境丰富而高度的艺术性。
诗歌能够像音乐一样使人陶醉,是一种沁人心脾的艺术享受。
四、韩信的文学影响力韩信作为历史名人,其诗歌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是深远的。
失意的英雄 ——韩信
姓名:李婕班级:中091-5班学号:200901501533失意的英雄——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的艺术成就韩信,是太史公塑造的一个特殊的悲剧英雄形象。
韩信本质上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一直追寻着一种自由无碍的境界。
他洞察世事,因为厚重而明净单纯。
但同时韩信又是幼稚的,看不透政治上的阴谋权奸。
所以,在风起云涌,尔虞我诈的乱世,韩信注定了只能是一个失意客。
然而,韩信为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及为之不惜忍辱负重的牺牲精神,都直接与司马迁的感情产生了强烈共鸣与契合。
而这共鸣与契合,是司马迁愤懣抗争创作心理的集中体现,也是形成《史记》中优秀传记文学作品的基点。
故而,我便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的艺术成就。
在叙述艺术上,太史公总是用清晰的主线贯穿始终,注重因果关系的探索发展,破齐之战与郦食其被烹,楚王信反与钟离眛之死,挈手陈豨与淮阴侯蒙冤,这些注重因果关系的事情完整地展现了一代“兵仙”——韩信艰辛的成长过程、曲折的生活经历、卓越的军事才华、佐汉破楚的巨大功绩和令人痛惜的悲剧结局。
就是通过这些典型的事例,太史公鲜明地刻画出来韩信这样一个悲剧的英雄形象。
他的写作方法同样让人艳羡,就以“闲笔些人”而言,列传开篇便先讲述韩信“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
”韩信一直以来都是世俗所不能理解的失意者,在当时的世道里首先是普通大众,之后是掌权者。
多次进谏不被采纳,直至萧何夜追,才算在这茫茫人世有一个人能窥探到韩信内里的才华与报复。
闲笔实不闲,还有声名千古的“胯下之辱”看似和后文的佐汉破楚,运筹帷幄没有丝毫关系,只是这种忍辱负重的另一种男儿气也成了日后韩信能够大方光芒的资本。
同样的,也正是这性格中的优柔反复、贪小而失大也是他的致命伤。
刘邦围困项羽于垓下刘邦马上“袭夺”韩信军。
从此而后,曾叱咤风云、左右天下局势的齐王韩信在政治上才一步步后退,先是改封为楚王,后又被贬为淮阴侯。
韩信被贬后,困居洛阳,处于天子严密监视之下,大势已去,本该韬光养晦、了此残生之时,他又不甘寂寞,联络陈豨密谋造反。
对韩信的评价有哪些
对韩信的评价有哪些韩信,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官拜楚王、上大,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对于这位功臣,都有哪些评价?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司马迁的评价:我曾经到过淮阴县,那里的人告诉我,韩信即使在一介平民时,志气也是和平常人不一样的。
那时,他的母亲过世,家里贫穷,韩信无办法按照当时的礼节安葬母亲。
但是,他却寻找到一个风水宝地——地势高并且宽敞平坦,可以容纳上万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作为母亲的墓地。
我,也到过他母亲的墓地,果然和淮阴父老说的那样。
假使能够让韩信修学道德,养成谦让有礼的品格,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功劳,那就可以功名与福禄齐全了。
那么,他对于西汉王朝的贡献,简直就可以和周代的周公旦、召公奭和姜太公齐名,而他的后代子孙也可以长久地祭祀他了。
可是,韩信没有花时间去改变自己,反而在天下都已经统一,人民得到安定的时候,阴谋造反,结果全族受到牵连而被诛杀,这,司马光的评价:一般人可能认为韩信是最早提出统一天下的伟大战略的人,他和刘邦一起在汉中起事,平定了三秦之后,就和刘邦分兵攻取北方,擒了魏王,夺取代国,打败赵国,威胁燕国,乘胜向东攻击并占领了齐国,往南又在垓下消灭了楚国,汉朝所以能够得到天下,大抵说来都是韩信的功劳。
看他拒绝蒯彻的游说,在陈迎接刘邦,怎么会有反叛的心呢?!实在是因为他失掉了王爵而心里不快,才做出背叛谋反的行为。
以卢绾不过是刘邦的邻居这种故旧恩情,还能够被封为燕王,而韩信却只能够以列侯的身份按时晋见国君;这难道不是刘邦也有亏待韩信的地方吗?我认为汉高祖用欺诈诡谋在陈把韩信捉到京城,谈到亏待韩信方面不能说没有;不过,韩信也有过错,从而导致了这个下场。
当初,汉和楚在荥阳相对抗之时,韩信正好消灭了齐国,但他并不立即回辅刘邦,反而自请立为假齐王;后来,刘邦率汉军追逐楚军一直到固陵,跟韩信约好时间一起攻打楚军,届时韩信却失约不到;当时,刘邦就有杀掉韩信的念头了,不过是力量不够,而不敢动手罢了。
关于司马迁和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
关于司马迁和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韩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将领和政治家,他的才华和军事才能使他成为秦朝末年的重要人物。
然而,对于韩信的评价在历史上存在着分歧。
在司马迁和司马光两位重要史学家的评价中,他们对韩信的看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是《史记》的作者之一。
他对韩信给予了较为正面的评价。
在《史记》中,司马迁赞扬了韩信的军事才能和智慧,称其为“智勇兼备”。
他认为韩信在战场上的勇敢和谋略使他成为一位出色的将领。
尤其是在淮阴之战中,韩信巧妙地利用地形,以少胜多,成功击败了项羽的大军,使得秦朝在这场战役中逆转了败局。
司马迁同时也肯定了韩信的政治才能。
他赞扬了韩信作为刘邦的重要谋臣所发挥的作用。
他认为韩信在秦末乱世中的灵活应变和出色的谋略使得刘邦能够成功建立汉朝。
与司马迁的评价不同,司马光则对韩信持有较为负面的看法。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儒家经学家,同时也是史学家。
他在他的著作《资治通鉴》中对韩信的评价相对消极。
司马光认为韩信是一个权谋之士,他在政治上不择手段,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叛了自己的盟友,最终也被刘邦所废。
司马光对他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他的政治道德方面,而非战争策略。
在司马光的评价中,他认为韩信在刘邦发动关中之战后表现出了野心和贪婪,尤其是他利用吕后的事情使自己的权势更上一层楼。
司马光认为韩信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他在政治上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
综合而言,司马迁和司马光在对待韩信的评价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司马迁赞扬了韩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华,认为他在战场上的勇敢和智慧以及在政治上的谋略使得他成为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而司马光则更侧重于韩信的政治行为,批评了他的权谋和背叛行为。
两位史学家的评价差异反应了韩信在历史上的争议性地位,但也为研究韩信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考。
浅谈韩信
臣光曰: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
夫以卢绾里闬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
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
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
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
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是故太史公论之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一代名将韩信之死,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诚然,他的死很令人惋惜,但是却又有着必然性,韩信之死的外因司马光及诸位已经分析的很清楚了,无外乎功高震主,不知激流勇退之类,然而,韩信之死却有其必然的内因。
一是卖友求荣。
有两件事。
一是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熟知兵法谋略,必然知道“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然而为了争功,还是悍然出兵,导致田广复叛,郦食其被烹杀。
这种为了功劳背信弃义,出卖自己同事,出卖盟友,悍然发动战争的行为是极为可耻的,是极度自私的,是极其卑鄙的。
更何况,当时情形并无必胜把握,如果龙且不那样狂傲,有点智谋,谁胜谁败还真不好讲。
还有一件事是老友钟离昧亡归信,被他献给了刘邦。
钟自杀前道“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
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
”乃骂信曰:“公非长者!”。
事实上,项羽的部下又怎能杀完,刘邦当时目的很可能是为了剪除韩信羽翼。
当时无论如何,朋友是不能随便出卖的,因为出卖了朋友,信誉就完了。
比较甘宁舍命救苏飞,虞卿为魏齐挂印奔逃,单雄信、徐茂公生死相救,韩信的人品真是太差了。
写韩信的诗词
写韩信的诗词
嘿,朋友!你知道韩信吗?那可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啊!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这句诗就像一把锋利的剑,一下子戳中了韩信命运的要害。
想想看,他在战场上那威风凛凛的样子,指挥千军万马,如同天神下凡,难道不令人惊叹吗?就好比那狂风中的雄鹰,锐利的目光锁定目标,一冲而下,势不可挡!
“登坛一日冠群雄,钟室仓皇念蒯通。
”这又何尝不是对他一生的感慨?曾经在那高高的将坛之上,他是众人瞩目的英雄,可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这难道不像那盛开的花朵,在最绚烂的时候突然遭遇暴风雨的摧残吗?
“千金一饭犹思报,肯负高皇百尺台。
” 韩信知恩图报的品质在这诗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家给他一顿饭,他都铭记在心,想要报答。
这多像我们生活中那些重情重义的朋友,哪怕别人给一点点的好,都恨不得涌泉相报!
韩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的故事,让我们感慨万分。
他的智慧和勇气,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他的遭遇,又让我们心生怜悯。
在我看来,韩信就是历史天空中那颗划过却留下璀璨光芒的流星,虽短暂却无比耀眼!。
演讲稿-韩信评传
卑微屈辱铸就兵家绝唱——韩信评传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从古至今,很多人都在议论、争吵关于韩信之死的种种猜测,韩信辉煌一生,最后却落得以谋反罪处死的下场,到底是何原因?于是各种阴谋论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但很少有人会在意到韩信前半生的经历。
他究竟凭着什么走到了那么显赫的位置,凭着什么成为了兵家的一个传奇。
那么这也就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我演讲的主题是——卑微屈辱铸就兵家绝唱(板书)。
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韩信的家世。
这是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史记》中对于韩信家世的书写太过简略了。
我们可以对比着来看。
留侯世家里,一上来就讲,“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xī)王,悼惠王。
”可见张良实为韩国贵族的后代。
而萧相国世家里也提到了萧何最初是中等官吏出身。
但韩信呢?“淮阴侯韩信,淮阴人也。
”完了,什么父母祖辈姓甚名谁以何营生一概没有。
是司马迁忘记写了吗?还是说他懒的写呢?我想都不是,而是因为司马迁真的不知道。
可能有人会认为韩信出身乡土,地位卑贱,不值一提。
那我就不服了呀。
陈平一样也是出身卑微,但《陈丞相世家》里也有这么一句:“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
”难道司马迁搞区别对待?我想恐怕不会吧!我认为,很有可能是司马迁无法确定他的身份,才不敢随意下笔。
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史记》窥知到一点点信息。
首先,韩信是喜欢佩剑的。
大家在学《淮阴侯列传》的时候可能觉得也没什么。
但正是这个细节点出了一个秘密。
韩信居然可以随身带着刀剑!他凭什么可以随身带刀剑?!要知道,在秦朝,刀剑管制可比现在严厉上百倍!拿根铁棍都能被说成是管制刀具,马上给你扭送到衙门去,一审二讯三拷打,签字画押关进大牢秋后问斩,绝对比某省电视台干得更加过分。
可韩信凭啥呢?两种可能,要么是他对世界心灰意冷心想着我应该去死一死这样的暂时性急性精神障碍突发,要么是他确实就这么吊。
我想,会相信前者的一定也是暂时急性精神障碍突发,毕竟那只是我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赞美韩信的诗句
赞美韩信的诗句有很多赞美韩信的诗句,以下是一些例子:1.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 - 李白《猛虎行》2.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 - 李白《赠新平少年》3. "蹑足封王,功名盖世,谁如韩信。
" - 赵长卿《水龙吟·曾著意斟量过》4. "今朝拜韩信,计日斩成安。
" - 王涯《从军词三首》5. "难甘恶少欺韩信,枉被诸侯杀祢衡。
" - 薛能《题后集》6. "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
" - 现代作者:《七言诗·戏改李白《梁父吟》》7. "一时韩信为良犬,千古萧何作霸臣。
" - 邵雍《题淮阴侯庙十首》8. "韩信造浮桥,李广入布袋。
" - 释如净《偈颂十二首》9. "夜深风起鱼鳖腥,韩信祠堂明月里。
" - 陈羽《宿淮阴作》10. "蹑足封韩信,剖心嗔比干。
" - 汪伦《杭州杂诗和林石田》11. "但得关髯师广武,北州韩信在南州。
" - 陈普《咏史下·关羽四首》12. "褰裳韩信溪,去就想不拘。
" - 度正《正同诸丈钱别制干郎中》13. "甘罗营里秋声急,韩信城头月色多。
" - 陈基《淮阴杂兴 (四首)》14. "囊水谩疑韩信怯,栅淮终畏晋兵勍。
" - 周必大《邦衡侍郎作一字韵诗赠麻姑观道士李惟宾次韵》这些诗句大多表达了对韩信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韩信议论文
高考作文素材韩信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见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人物事略胯下之辱淮阴有个屠户侮辱韩信,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
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
”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档下爬了出去。
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命运多舛秦末,项梁起兵反秦,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
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
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
离楚归汉韩信离开楚军,投奔刘邦,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
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己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日仰视,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汉王。
汉王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得到萧何的赏识,却始终不被刘邦所重用,于是乘月而走。
萧何听说韩信走了,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骑上马去追韩信。
追上韩信后,萧何问韩信为什么要走,韩信说:“汉王不信任我,不用我,我留在这儿也没什么意思,想去投奔别人。
”萧何说:“你先别走,和我一块回去。
如果这次汉王再不封你为大将,你再走也不迟呀。
”在萧何的再三恳求下,韩信勉强跟萧何回去了。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有一回,汉高祖刘邦在和韩信的闲谈中,议论朝中将领的军事才能。
到后来,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军队呢?韩信说:陛下您最多能指挥十万人。
刘邦又间: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带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反映出韩信的自信。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邦与韩信议定元年八月吉日,出师东征。
当时出征的栈道已被烧毁,不能行军。
问韩信该如何进兵,韩信提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于是派了兵士几百人,装作去修建栈道,自己却率领三军,悄悄地从南郑出发,偷渡陈仓。
韩信的人物形象分析
韩信的人物形象分析韩信的人物形象分析先说一副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据说这是韩信的墓志铭。
这副对联真是绝妙呀,工整不说,主要是精炼地概括了韩信的一生。
“生死一知已”,指的是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故事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京剧中就有这本戏。
还有一个成语,大家也比较熟悉,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败也萧何,指的是最后,是萧何出面将韩信骗出来,被吕后杀掉的。
“存亡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
漂母是指,韩信早年在故乡未发迹时,混到了吃不上饭,河边上一个漂絮的老妇人看他可怜,将自己带来的饭舍给了韩信吃,韩信对此感激不尽。
后来,韩信功成名就后,遍访漂母不得,在当年漂母漂絮的河边沉千金,以报答当日的赐饭之恩。
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注:㈠《史记·淮阴侯列传》说是找到了漂母;㈡汉代时的金不是我们今天的黄金,而是指铜。
不过,我倒是更愿意相信韩信没有找到漂母的说法,故此处仍采用自己的观点。
)吕后,就是汉高祖的皇后。
她和萧何联手,骗杀韩信于长乐宫的悬钟室。
我想更多地从性格的方面来分析韩信这个人物,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可值得借鉴的人生经验。
韩信性格上的优点有如下的几方面,正是这些优点,使得韩信能够起身于平民,最后取后封侯的功业。
第一点,志愿高大。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一点。
其一,《史记·淮阴侯列传》末尾的“太史公曰”说,“我到淮阴去,淮阴的地方的人对我说,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他的母亲死了,穷得没有钱来办丧葬的事,然而他却各处去寻求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旁边可以安顿得下一万家。
我去参观他母亲的坟地,果真像人们所说的。
”也就是说,穷困时的他就想到了日后一定会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而光宗耀祖后的表现之一,肯定会大修祖坟的;其二,韩信的胯下之辱。
这个故事大家也是熟知的,即一个地痞对韩信说,我看你一天到晚腰里佩着剑,但你骨子里却胆小如鼠!韩信,你要不怕死,用你的剑刺死我;不然的话,从我的裤裆里钻过去!结果,韩信盯着那小子半天,《史记》记载,“于是信孰视之”,低下头慢慢爬了过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ʌ司马迁与‘史记“研究ɔ论宋代的韩信诗评与韩信史评虞芳芳(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㊀要:根据‘史记“,尤其是‘史记“人物而作的史评与诗评同为宋代‘史记“阐释的重要成果㊂从某些角度看,宋代‘史记“诗评甚至比史评更具首创价值与开拓意义㊂韩信作为‘史记“着力刻画的人物之一,是宋人尤喜歌咏㊁讨论的人物形象之一㊂关于他的史评与诗评也在宋代趋于繁荣㊂宋代韩信诗评与史评相比,或就‘史记“中的某一事件㊁某个细节首发议论,或先于史评提出某种观点,或对同代史评进行概括㊁提炼㊂不仅与同代史评相与呼应㊁互为补充㊁相得益彰,而且还为后代韩信评论提供了新的视角㊂从宋代韩信诗评与史评的关系中可以窥见‘史记“诗评的丰富成果,证明‘史记“诗评在‘史记“接受史,尤其是阐释史中也应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㊂关键词:‘史记“;韩信诗评;韩信史评;韩信形象中图分类号:K204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5128(2015)11-0038-05收稿日期:2015-03-26作者简介:虞芳芳(1991 ),女,浙江余姚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㊂㊀㊀‘史记“接受史在宋代进入高潮[1]135-309,尤其是‘史记“阐述史在史学家与文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日趋繁荣㊂宋代文人㊁学者对‘史记“的续写㊁考订㊁注疏㊁解析㊁评论之作可谓汗牛充栋㊂围绕‘史记“而创作的史记诗也随着‘史记“的流行而兴盛起来㊂其中以议论为主要特色的变体咏史诗,即论体咏史诗,与‘史记“评论文章一道成为文人学者评点历史是非,展现个人史识㊁史才㊁史学的重要舞台㊂正如宋嗣廉先生所说: 以‘史记“人物为题材的诗歌,实际上是以诗歌的形式评论‘史记“的 诗论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诗歌本身就是‘史记“研究的一种成果形式,是‘史记“研究的一部分㊂ [2]838虽因篇幅所限,诗人无法在诗歌中大展议论,但有时三言两语之间就能蹦出某种新见,引发某种思考,开启某个新视角㊂韩信作为太史公着力刻画的人物之一,随着‘史记“的流传而广为人知①㊂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复杂多面的性格,战无不胜的军事才能为文人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㊂而他兔死狗烹的悲剧命运也引起了后世的许多遐想㊂正是韩信形象本身的丰富性与太史公记载时特意留下的叙述空白,为后世学者提供了许多阐述与议论空间㊂‘史记“诗评是同史评一起在宋代繁荣起来的,但在宋前已经存在一些夹叙夹议的韩信诗,它们走在了史评之前,开评论韩信之先河㊂如唐代诗人李绅的‘却过淮阴吊韩信庙“首次提出韩信悲剧命运的肇始在于他请封假王行动②,诗曰: 英主任贤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龙鳞㊂ [3]12诗人殷尧藩的‘韩信庙“则将目光投射到对韩信有知遇之恩的萧何上,诗曰: 此日深怜萧相国,竟无一语到金闺㊂ [3]15这些论点均被宋代诗人继承㊁发扬㊂只是宋前的韩信诗主要以传体为主,诗人在单首韩信诗中一般只对韩信形象的某一方面作浅层地㊁直接地接受,且议论的目的往往在于抒情,而依靠通过深入分析文本㊁挖掘司马迁写作意图,从而对韩信形象作多角度分析的创作尝试,则由好议论㊁好才学的宋代诗人首开其风㊂在宋代,评论‘史2015年6月第30卷第1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WeinanNormalUniversit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une2015Vol.30㊀No.11①②司马迁‘史记“是第一部为韩信立传的史书,班固‘汉书“所立的‘韩信传“所记韩信生平本于‘史记“,略于‘史记㊃淮阴侯列传“㊂因而后代的韩信诗基本不出史记诗范围㊂‘史记㊃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平定齐国后,派人向汉王请求立自己为假王,传曰: (韩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㊂愿为假王便㊂ 当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 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张良㊁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 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㊂不然,变生㊂ 汉王亦悟,因复骂曰: 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㊂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033页㊂)记“,尤其是评论‘史记“人物成为一种风尚㊂‘史记“史评与诗评皆硕果累累㊂宋代韩信诗评与史评相比,或就某一事件或某个细节首发议论,或先于史评提出某一观点,或与同代史论同调,与史评相为呼应㊁互为补充㊁相得益彰㊂一由于宋代推行 内虚外守,重文轻武 的治国方针,文人不仅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且出身寒微的士人也有机会通过科举跻身高位,因而宋代部分文人身兼数职,由此造成了韩信诗创作主体身份的双重性,乃至多样性㊂这也是宋代开始大量出现韩信论体诗的原因之一㊂有的学者不仅是诗人,还是具有很高史学素养的史学家,他们不仅在文章中阐发司马迁未讲的微言大义,还在诗歌中对‘史记“人物尤能激人同情的一面加以吟咏㊂这种诗歌如同读书札记一般,堪称浓缩的史论㊂如曾任秘书郎㊁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的南宋学者陈耆卿,他在自己的‘韩信论“中指出,韩信虽智谋无双却拙于防身,未能察觉高皇的疑心,因而终遭灾祸㊂文章先总说高帝之疑实起于韩信之大才 帝之取天下虽不可一日无信,亦不能一日不疑信㊂惟其不可一日无,故不能一日不疑也 ㊂此后又点出高祖疑心渐起的历程: 一下魏㊁代即收其精兵,诣荥阳,惟恐其兵之多此,一疑也㊂下赵㊁燕,则晨自称汉使,即其卧夺之印符,惟恐其权之固耳㊂此二疑也㊂至于请为假王,而继以真王之命,则其疑遂成㊂ 由此说明高祖之疑由来深远㊂进而指出 盖将以奔走之驰逐之使,不得一日无事以嬉 ,得出为臣者需步步为营,少有差池便万劫不复的结论㊂文章结尾处写道:㊀㊀呜呼!信不反帝于群雄角逐之时,而反帝于天下既定之日,壮辟蒯通,老从陈豨,固可罪亦可哀矣㊂向使帝也稍录旧恩,略锄新忿,推诚而复王之,未至有末年无聊之举也,盖惟疑之甚,故去之亟,信不去,帝不得高枕而卧㊂嘻其甚哉![4]6陈耆卿虽则不否认韩信造反的事实,但在情感上却更同情韩信的遭遇,叹息他不能在群雄角逐之时听从蒯通之言,把握时机,三分天下,却在最后被逼无奈之下与陈豨合谋,错失良机㊂而他的一首‘咏史“诗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情感上,都与此段史评相吻合,可看作对这段史论的提炼与浓缩,诗曰: 赤族诚非汉道洪,违时贾祸亦缘公㊂最怜老却从陈豨,不道先曾辟蒯通㊂ [5]493他攫取史评中尤为令其感慨的方面再作咏叹,表明观点的同时又深化了情感㊂有的文人在史论与史评中采取不同角度,对同一件事作出不同的评论,甚至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些诗人的史论与诗评是对作者观点的完整表达㊂只有在全面阅读诗歌与史论文章的前提下,才能充分了解到这些学者的看法㊂北宋诗人张耒对造成韩信悲剧命运原因的探索散见于史评与诗评中㊂他在‘魏豹彭越论“中认为,韩信被害的症结在于高皇的疑心,而高皇的疑心在于韩信对待君主不忠的态度㊂论曰:㊀㊀予尝疑汉之于功臣少恩如是,推迁所论而后知高祖之诛功臣势变之不获㊂ (高皇与韩信之徒)两各有所私利也㊂非君臣之分故也,且彼之所以臣我者,非有至诚之心,而不其所欲,则反顾而去耳,故非裂天下而王之,其势不可使 如韩信㊁彭越之徒,束手为虏而不耻者,其心犹冀万一有不死而庶几得尺寸之柄以施其智,而况南面称王具有甲兵士民之众,肯帖然而为人之下哉?呜呼!高祖安得高枕而卧也? 故高祖之用三人,非乐使之,无是三人,则项藉不为我擒矣㊂高祖非以怨杀三人也,知其终不为我用故也㊂三人之为我亡楚也,非为至诚欲王汉也,势有熏其心故也㊂ 呜呼!彼安坐无事犹狼顾其上,况削之乎?故高祖于是三人者不得不分天下而封之,而三人者封之亦反㊁削之亦反㊁囚之亦反,其势必诛之而后定故㊂余悲高祖于此有不获已焉㊂[6]654-655张耒认为汉初去战国不远,韩信之徒皆志在天下,因而高皇之于韩信乃是其暂时委身之主,是其谋取利益的对象,而不是报效尽忠的君主㊂而高皇也将韩信等人当作铲除项羽的工具,为防止韩信成为另一个项羽,势必要见机将其铲除㊂君臣双方互相利用,互相提防,以利益相合而非以忠义相合㊂虽则张耒没有明说韩信是否有反汉的行动,但他认为韩信之反是必然的,而高皇杀信也是形势所逼㊂在文中,张耒站在高皇的角度为其辩护,分析了高皇身为统治者不得不诛杀功臣的无奈,表达了对高皇身不由己的同情㊂而在诗歌中,张耒则站在韩信㊃93㊃2015年第1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虞芳芳:论宋代的韩信诗评与韩信史评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的角度,引用韩信千金报漂母①的典故,指出韩信重恩情,一饭之恩尚报以千金,何况高皇之厚遇,从而认为韩信不反,表达了对韩信忠而见杀的深切同情,其‘韩信祠“云: 千金一饭恩犹报,南面称孤岂遽忘㊂何待陈侯乃中起,不思萧相在咸阳㊂ [3]50却将韩信之死归罪于昔日知己萧何㊂根据‘史记“记载,萧何与韩信最后的被杀确有直接关系,传曰:㊀㊀吕后欲召(韩信),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㊂相国绐信曰: 虽疾,强入贺㊂ 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㊂信方斩,曰: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遂夷信三族㊂[7]2628-2629萧何历来被视作韩信的知己, 萧何月下追韩信 的故事被传唱至今㊂正因如此,人们往往对萧何给予厚望,难以接受他最终助纣为虐,利用韩信的信任帮助吕后诛杀朋友的做法㊂张耒在诗歌中指责萧何在韩信之死中推波助澜的做法㊂他质问萧何说: 平生萧相真知己,何事还同女子谋? [3]51(‘题淮阴侯庙“)还颇为辛辣地讽刺道: 能用能诛谁计策,嗟君终自愧萧公㊂ [3]50(‘韩信“)诗歌看似称赞萧何胜过韩信,实则是反话正说,不齿于萧何为明哲保身而出卖朋友的作法㊂张耒站在不同的角度评论同一史事,力图挖掘其中的真相,却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果,这不仅证明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也可见诗人情感的丰富性㊂由此还可证明,同一个文人所作诗歌和史论不仅在内容思想上可以形成互补,还在情感上形成互补㊂也有诗人虽未见史论,但所作韩信诗却与同代史评相呼应,共同反映出某种时代观点㊂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认为韩信虽不反汉,但也有不容于高皇的理由㊂他在论及韩信之死时说:㊀㊀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㊂始汉与楚相拒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㊂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㊂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8]391司马光列举韩信请立假王㊁固陵失约等事件,指出韩信以 汲汲于富贵 的心态求利于君主,却希望君主以君子之礼相待,自然难免遭受杀身之祸㊂同代的理学家邵雍也着眼于君臣之礼,在其组诗‘题淮阴侯庙“[3]34-35中批评韩信贪图王爵,恃功寡虑,越出臣子本分,从而招致身死族灭的悲惨结局㊂诗云 据立大功非不智,复贪王爵似专愚 (其二)㊁ 生身既得逢真主,立世何须作假王 (其三),诗歌最后以 若履暴荣须暴辱,既经多喜必多忧(其十)为结,为韩信一生下了定论,认为韩信的贪婪注定了他身死族灭的悲剧,意思与司马光史评相似㊂另外,像诗人周紫芝在其‘读韩信传“②中所持观点也与同代的某些韩信诗评相呼应㊂二诗歌毕竟主情,不及史评以评论史事为主旨,但宋代韩信诗评几乎涉及了韩信性格㊁命运的方方面面,内容之丰富甚至能压倒同时代的史评,其中的有些观点是同代韩信史评尚未发觉的㊂韩信未受汉王重用前曾受胯下之辱,‘史记㊃淮阴侯列传“曰: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切耳㊂ 众辱之曰: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㊂ 于是信熟视之,俛出胯下,蒲伏㊂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㊂ [7]2610韩信胯下受辱的故事几乎已经家喻户晓,被视为英雄能屈能伸的标志,宋代诗人黄庭坚在‘淮阴侯“中写道: 韩生沈鸷非悍勇,笑出胯下良自重㊂ [3]47 自重 即指胸怀大志,希望以一时之忍成一世大业㊂女诗人朱淑真说: 男儿忍辱志长存,出胯曾无怨一言㊂ [3]67(‘韩信“)也表达了一样的意思㊂但同时期的史评中却少有相关的议论㊂最能体现宋人思辨精神的是那些言前人之所未言,评史评之所未评的论体诗,那些推翻前代论述,反前人之道而行的翻案诗尤为精彩㊂这些诗歌看似违背‘史记“的记载,实际上是对文本背后所蕴藏事实真相的探索,是对司马迁创作意图的挖掘,是对‘史记“未尽之意的补充㊂它们不仅对深化韩信悲剧形象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散见其中的某些观点难见于当代史评,却为后代评论韩信开了一个新的窗口㊂这些翻案诗多围绕韩信是否反汉以及韩信悲剧原因而作㊂如韩琦为韩信辩诬的七律㊃04㊃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渭南师范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0卷①②‘史记㊃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未起时,曾受食于淮阴漂母,待韩信被徙为楚王时, 召所从漂母,赐千金 ㊂(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610页㊂)详见宋代佚名‘宋文选“卷二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㊂‘淮阴侯祠“说: 破赵降燕汉业成,兔亡良犬日图烹㊂家僮上变安知实,史笔加诬贵有名㊂功盖一时成不灭,恨埋千古欲谁明㊂荒祠尚枕陉间道,涧水空传哽洇声㊂ [3]32‘史记“两次提到韩信造反,但两次都未对此作正面论述,前一次说 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 ,后一次是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7]2037-2038㊂上书告发的人以及舍人之弟都无名无姓,难辨真假,即便真有此人,何以证明其言非虚呢?诗人正是通过质疑韩信叛逆的直接证人的有无来为韩信辩诬㊂诗歌的推论步步深入:先说韩信为汉朝立下赫赫战功,然后道出刘邦面对韩信欲杀之而后快的企图,继而推出告密的家奴,指出韩信反汉证据不充分,表明韩信不反㊂诗人还依据‘史记“的记载,从其他角度推断韩信不反㊂如周紫芝的‘读淮阴传“,从韩信反汉的时机推断韩信不反,诗云: 颉颃楚汉间,事若反掌易㊂信岂不自王,何乃遣汉使㊂ 晚路说陈豨,咄嗟甚儿戏㊂ 韩信平三秦,破赵㊁夺燕㊁伐齐,败汉成楚在反掌之间,不在当时三分自立,何必在穷途日暮时铤而走险,与难成气候的陈豨谋反?且以韩信的雄才大略,深谋远虑,即便要造反也定是谋划周详,怎会在到处都有高皇耳目的情况下,不知忌讳,与陈豨约谋?①而同时期的史评却不能像诗评这样大胆,评论家或默认韩信确有造反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探求韩信为何造反,如陈耆卿的‘韩信论“说: 当是时,帝既疑信,而信亦不堪其困,虽欲不反不可得也,虽欲不诛亦不可得也㊂ [4]6或认为韩信迟早是要叛变的,如上引张耒的‘魏豹彭越论“㊂或是认为韩信纵然不反,也是罪不容诛的,如上引司马光的‘韩信说“认为韩信虽不反,但他以功市利,无怪乎高皇待之不仁㊂但在后代的诗评与史评中,论韩信之不反却已然成为评论主流㊂诗评方面如 昔人一饭犹思报,廿载恩深感二毛 [3]141(明吴伟业‘过淮阴有感“)㊁ 当时密语向陈豨,更谁传向他人耳 [3]114(明徐渭‘淮阴侯词“)㊁ 区区一饭犹图报,争肯为臣负汉王 [3]243(清包彬‘淮阴侯庙“)㊁ 不听三分策,犹怀一饭恩㊂岭头祠宇在,千古祀忠魂 [3]262(清方坦‘韩侯庙“),诸如此类皆与周紫芝等人同调㊂他们或直接放大了‘史记㊃淮阴侯列传“的细节,或着眼于太史公对材料的剪裁与安排,指出史公的微言大义,推断出韩信不反的 真相 ㊂但囿于篇幅,诗人无法对自己的观点作出详细论述㊂后代,尤其是清代的史评则对这些观点作出了更为全面㊁细致的论说㊂其中清代学者王又朴等人的翻案文章即可以看作对韩信翻案诗的展开论述㊂如王又朴在解读‘淮阴侯列传“时说: 两主之命悬于其手;两利俱存,鼎足可成㊂此等事机,明者如信,反有不知之者乎?乃武涉说之,蒯通复说之,信不于此时反,迨天下已集乃谋叛逆耶?是以武涉㊁蒯通两段皆备述无遗,而于‘赞“内点明此意,曰 不亦宜乎 ,盖反言之耳,乃写信不听武㊁蒯之说㊂ 正与周紫芝‘读淮阴传“所论相似㊂又说: 前叙寄食南昌亭长㊁漂母饭信及受辱于少年诸琐事,后叙信之相报,一一详写,不少遗者,正为信不反汉作证㊂见信一饭尚报,况遇我厚之汉王乎!以少年之辱己,尚不报其怨,又岂以汉王之厚己,反肯背其恩乎!此亦史公之微意也㊂ [9]94-95与上引张耒‘韩信祠“的论证方法一致㊂由此可见宋代韩信诗评首创之功㊂另外,在对韩信悲剧命运原因的探讨中,宋代韩信诗评也不乏独辟蹊径之作㊂诗人钱昆首创新意: 登台拜将恩虽重,蹑足封时怨已深㊂隆准由来同鸟喙,将军应起五湖心㊂ [3]24(‘题韩信庙“)在 请立假王 的事件中,学者往往只注意到韩信与汉王的冲突,却甚少留意到张良㊁陈平在其中所起的作用㊂钱昆别具只眼,发现了这个细节,在批判高皇薄情寡恩的同时,还放大了 蹑足 的细节,让众人的目光聚焦到陈平㊁张良身上,引起读者对陈平与张良在其中所起作用的思考㊂诗人柴望更是直接将矛头对准了张良㊁陈平: 纪生尚可称皇帝,韩信何妨作假王㊂今日伪游真是伪,只因一蹑误高皇㊂ [3]65(‘云梦“)据‘史记㊃高祖本纪“记载,纪信曾假扮汉王引开项羽的追杀,解救汉王荥阳之危㊂[7]372诗人将韩信请立假王与纪信伪装以救汉王之事相提并论,认为请立假王也同样是镇守齐国的权宜之计,张良㊁陈平非但不为韩信解释,还误导汉王,从而使忠臣见疑,埋下韩信受诛的伏笔㊂ 蹑足附耳 的细节并未受到同代史评的关注,倒是引发了后世学者的议论㊂宋代以后有不少诗人引用这个典故,如 祸奇缘蹑足 [3]94(明常伦‘和王公济过韩侯岭“)㊁ 假王本为安齐计,蹑足翻成赤族机 [3]98(明杨茂‘过韩信城“)㊁ 一山风雨满灵旗,莫然陈平蹑足时 [3]265(清谢玉彩‘韩侯岭“)㊁ 蹑㊃14㊃2015年第1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虞芳芳:论宋代的韩信诗评与韩信史评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①‘史记㊃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与陈豨约反: 陈豨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㊂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627页㊂)附启嫌千载恨,松烟霭霭拜孤坟 [3]271(汪正纲‘乾隆壬寅赴任来灵敬谒侯庙偶成“)㊂史评中如清代学者梁玉绳论认为 韩信之死怨矣 , 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夕,胎祸于蹑足附耳,露疑于夺符袭军,故禽缚不已,族灭始快,从豨军来,见信死且喜且怜,亦谅其无辜受戮,为可悯也! [10]1330暗指了张良与陈平在韩信受疑见诛中的作用㊂从对韩信悲剧命运的探讨中可见宋代韩信诗评的开拓价值㊂不得不承认,诗歌毕竟是主情的文学,诗歌中诗人的主观情感常常压倒了理性的思考㊂囿于篇幅与格律,诗评无法任诗人纵情发挥㊂韩信诗评虽则打开了后世韩信评论的窗户,而屋内的画栋雕梁㊁高楼邃阁却还是要由史评来完成㊂但由上可见,宋代韩信诗评无论是在对司马迁意图挖掘上的成果,还是对历史真相探索上的成果都不亚于史评,它们是对宋代史评的补充,填补了宋代韩信评论的空白,也是后代韩信史论的先锋㊂因此,我们不能辱没诗评的开拓之功㊂由宋代韩信诗评与史评的探讨结果也可窥见‘史记“诗评的丰富成果,可料想‘史记“诗评在‘史记“接受史,尤其是阐释史中应当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㊂参考文献:[1]俞樟华.唐宋史记接受史[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2]宋嗣廉.历代吟咏‘史记“人物诗歌选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3]刘学军,徐业龙.国士无双 历代诗人咏韩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4][宋]陈耆卿.陈耆卿集:卷一[M].曹莉亚,校点.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赵望秦,蔡丹.史记与咏史诗(下册)[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6][宋]张耒.张耒集(下册)[M].傅信,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7][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㊃汉纪四:卷一至一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2.[9][清]王又朴.史记七篇读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0][清]梁玉绳.史记志疑(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6.ʌ责任编辑㊀朱正平ɔTheCommentsandPoetryaboutHanXininSongDynastyYUFang⁃fang(SchoolofHumanities,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Abstract:ThecommentsandpoetryaboutthecharacterswhichwerebasedonHistoricalRecordsbySimaQianwereboththeimportantachievementsofHistoricalRecordsinSongDynasty.Thepoetrywasevenmorepioneeringthanthecommentsinsomeas⁃pects.HanXinwasoneofthecharacterswhowerediscussedinSongDynasty.ThesepoetrysoughtforsomedetailsoronetopicalactofHanXin.Theynotonlygeneralizedthecomments,butalsocameupwithsomenewideas.Thesepoetryweresupplementanda⁃greementofthecomments.What smore,theyhadopenedanewangleofviewforthesuccessors.Itshowsusthatthereceptionhis⁃toryofHistoricalRecordssupposedlyvaluesthepoetryaswell.Keywords:HistoricalRecords;poetryonHanXin;historicalcommentsonHanXin;HanXin simage㊃24㊃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渭南师范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