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史材料(老师今天上课说的重点)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总结
古生物地史学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与生物有关的各种物质记录。
2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地层以及反映地球发展历史的其他物质记录。
3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与遗迹。
4化石石化作用:地史时期生物遗体和遗迹在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即石化作用。
石化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矿物填充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填充,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胞可以被保存下了)、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5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条件:一、生物本身条件,最好有硬体,因为软体部分容易腐烂、分解而消失,而硬体主要是由矿物组成的,能够比较持久抵御各种破坏作用。
二、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死后尸体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直接影响到化石的保存和形成。
三、埋藏条件,生物死后,掩埋的沉积物不同,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也不同。
四、时间条件,只有生物死后迅速被埋藏起来才有可能被保存为化石。
五、成岩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作用过程中,其压实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到化石的石化作用和保存。
6 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是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模铸化石是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在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如贝壳)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1)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中的生物及其演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历史,确定地层层序和时代,推断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的演变等的学科。
●地史学:研究地球(主要是地壳和上地幔顶层)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又称历史地质学。
地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沉积发育史、生物演化史和构造运动史。
对地史学的研究可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显生宙近6亿年以来海洋动物的五大绝灭事件:集群绝灭事件绝灭的海洋动物科数奥陶纪末绝灭事件22晚泥盆纪世绝灭事件21晚二叠世绝灭事件52晚三叠世绝灭事件20晚白垩世绝灭事件15其中晚二叠世的生物危机最严重,几乎占当时海洋动物的总科数一半●物种的定义生物钟是指可以互相交配的而且与其他种群个体有生殖隔离的自然群体化石种是指生活在一定的地址时间内,具相同或相似形态特征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形态种是指具有相同形态的居群归于同一个种物种:由居群组成的生殖单元和其他单元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生态位●标准化石:分布广数量大,在某一地层单位中特有的生物化石,该层以上和以下的地层中基本上没有这种化石,能确定地层地质时代的化石,具备时间短,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显著等条件●水生生物生活方式底栖、游泳、浮游●化石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2)模铸化石: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3)遗迹化石4)化学化石●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生物各级分类单位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属和属以上单位的命名都用一个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即用单名法。
属以上的分类单位则用正体。
种名则用两个词表示,称为二名法(双名法)。
一个完整的种名是该种从属的属名加上种本名,全用斜体。
亚种学名则用三名法,即由亚种名和所从属的种学名结合构成。
亚种名置于种名之后。
在命名法则方面则遵循”优先律”的原则。
一个生物分类单位的有效名称,应符合国际动(植)物命名法则的规定,以最早正式刊出名称为准。
以后再有同一化石的命名,应作为同义名而废弃。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地史学概述1. 定义:古生物地史学是一门研究古代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学科,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了解地球历史及其生物进化过程。
2. 研究方法:古生物地史学主要依靠地层学、古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化石进行分类、描述、对比、年代测定和研究。
3. 研究意义:古生物地史学对于了解生物进化、地球历史、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层学基本原理1. 地层概念:地层是地球表面一层层的岩石和土壤,按照形成顺序和时间关系,可分为底层、中层和表层。
2. 地层划分:地层划分是根据岩石类型、颜色、结构、化石等特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如地层系、地层群、地层段等。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是通过研究各地层单位的岩石特征、化石组合、古地理环境等,确定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
三、化石及其分类1. 化石概念: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因地质作用而保存下来的证据。
2. 化石类型:化石可分为遗体化石、遗物化石、生活痕迹化石等,其中遗体化石包括骨架化石、牙齿化石、鳞片化石等。
3. 化石分类:化石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地质分布等,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古植物、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等。
四、生物地层带与地质年代1. 生物地层带:生物地层带是根据化石组合特征,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地层单位,如生物地层带、生物地层群等。
2.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是指地球历史划分的不期,如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
3. 生物地层带与地质年代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生物地层带的化石研究,可以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了解生物进化历程。
五、古生物地理与环境1. 古生物地理:古生物地理是研究古代生物的地理分布、迁移规律和演化趋势的学科。
2. 古生物环境:古生物环境是指古代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如气候、水体、土壤等。
3. 古生物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古生物地理与环境的关系反映了古代生物的生活习性、适应能力及地质历史背景。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地史学简介1. 讲解古生物地史学的定义:研究古代生物的种类、结构、生活习性、分布和地史演变规律的学科。
2. 介绍古生物地史学的研究对象:古代生物的化石和地层。
3. 阐述古生物地史学的研究意义:了解生物进化历程,探讨地球历史,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古生物的分类与演化1. 讲解古生物的分类: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地质时代,将古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
2. 介绍古生物的演化:阐述生物种类的变化、生物群的演替和生物界的进化趋势。
3. 分析生物演化的重要事件:如寒武纪大爆发、恐龙的兴衰、哺乳动物的崛起等。
三、地层的形成与划分1. 讲解地层的定义:地球表面一层一层的地形地貌,由沉积物堆积而成。
2. 介绍地层的形成:分析沉积环境对地层形成的影响,如海洋、湖泊、河流等。
3. 阐述地层的划分:根据岩性、化石、层位等特征,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单元。
四、古生物地史研究的方法与技术1. 讲解古生物地史研究的传统方法:地层学、古生物学、生态学等。
2. 介绍现代古生物地史研究的技术:地球化学、同位素测年、遥感探测等。
3. 分析古生物地史研究中新技术的应用:如数字化地层学、分子古生物学等。
五、古生物地史学的应用1. 讲解古生物地史学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如油气、煤炭、铀矿等。
2. 介绍古生物地史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质公园建设等。
3. 阐述古生物地史学在地质教育和社会科普中的意义:提高公众地质素养,培养地质人才。
六、古生物地史的案例分析1. 分析我国典型的古生物地史案例:如澄江化石地、热河生物群、凯里生物群等。
2. 讲解案例中的重要发现:如澄江化石地的寒武纪早期生物多样性,热河生物群的中生代鸟类和哺乳类化石,凯里生物群的三叠纪海洋生物化石。
3. 探讨案例研究对古生物地史学的贡献:如揭示生物进化新历程、填补地史空缺等。
七、古生物地史的变迁与全球变化1. 讲解古生物地史的变迁:分析古生物地理分布的变化,如古特提斯海、古太平洋等。
古生物地史学资料
1、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2、指相化石:指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的环境的化石。
3、化石组合:是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组合。
4、澄江动物群:20世纪80年代侯先光等在我国云南澄江及晋宁地区寒武系底部发现一软躯体化石群,并命名为澄江动物群。
5、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
6、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水层底部,经常离不开基底的生物。
7、游泳生物:具有游泳器官,能主动游泳,动物身体常呈流线型,两侧对称,运动捕食和感觉器官较发达。
8、浮游生物:没有真正的游泳器官,常随波逐流,被动地漂浮在水中。
身体一般呈辐射对称,个体微小,骨骼不发育或质轻,壳常多刺以增大表面积,便于漂浮。
9、趋同:不同门类的生物,因为适应相似的环境具有相同的生活方式,导致生物形态和结构上的相似。
趋异:同一门类的生物,由于适应相同的环境而具极不相同的生活方式导致形态、结构分异。
10、瓦尔特相律:瓦尔特相律也叫相对比原理,其大意是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即可以根据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或在横向上的变化预测其在横向上或纵向上的变化。
11、沉积相:指特定的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即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
12、纵向堆积作用:指沉积物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
横向堆积作用:指沉积物的颗粒在介质搬运过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当介质能量衰减时沉积下来。
生物筑积作用:指造架生物原地筑积而形成地层的作用方式。
13、海侵与海退:海平面的变化、沉积基底的构造升降、陆源沉积物供给的多少、砂泥的比例等都能引起相对海平面变化,海平面向大陆方向侵进称为海侵,海平面向海洋方向退却称为海退。
14、旋回沉积作用: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在一定的沉积作用过程中由于作用方式的变化导致地层沉积单元纵向上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学1.化石的定义;化石的保存类型(1)化石的定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它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生物特征,必须是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地史时期指全新世以前,即1万年或1.2万年)(2)化石的保存类型:根据化石的保存特点,大体上可以将化石分为4大类,即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本身几乎全部或部分(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石。
变化实体:由生物硬体部分经不同程度的石化作用形成;未变实体: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其硬体与软体可以比较完整的保存而无显著的变化。
○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根据其与围岩的关系,可分为4类:a.印痕化石: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印痕。
b.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如贝壳)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c.核化石:即由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外核和内核两种。
d.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质充填所形成的化石。
○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分为痕迹化石和遗物化石)○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保存为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蛋白质、脂肪酸、氨基酸等仍可残留在岩层中。
2.生物的生活方式;海洋生物环境分区(1)(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1底栖生物:指生活在水层底部,经常离不开基底的生物。
底栖生物如果生活在基底表面以上则称为表生生物(a.营海底爬行或跳跃生活——底栖活动型;b.营海底固着生活——底栖固着生物),生活在基底表面以下的生物称为内生生物(a.营潜穴;b.营钻孔)。
○2游泳生物:体流线型、两侧对称,运动、捕食和感觉器官较发达。
古生物地史学-资料
2、骨骼构造
外部构造:包括外壁、表壁和萼部。
内部构造:包括纵列构造、横列构造、隔壁、轴部构造。 横列构造,包括横板、鳞板、泡沫板。轴部构造包括中轴 和中柱。
构造类型:根据四射珊瑚纵列构造、横列构造和轴部构 造组合,可分为四种构造类型:
单带型:隔壁+横板; 双带型: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或中柱(中轴) 三带型: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中柱(中轴) 泡沫型:泡沫板充满整个珊瑚体。
态特征;构成一定的群居;群居具有一定的生态特
征;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
二、古生物学的命名原则
古生物的学名要遵循动植物命名法则。各级分类单元均
采用拉丁文或拉丁文话的文字表示。
属(各亚属)以上单位,用单名法,第一个字母大写。 种用双名法,由属名+种名构成,种名的第一个字母小写。 亚种采用三名法,由属名+种名+亚种名构成,亚种名第一 个字母小写。 属以上的名字用正体,一属和属一下的单元用斜体。包括 命名者姓氏及时间的,后两者用逗号隔开。 不能确切鉴定到种的情况下,做特殊表示: sp.—未定种;sp.indet—不定种;ef—相似种或比较种; aff—亲近种;gen.nov.—新属; sp. nov.—— 新种
三、生物进化规律
生物进化遵循如下规律 1、进步性进化: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2、进化具有不可逆性,已经灭绝的生物不可能重新出现,已演变 的生物不可能恢复祖型。 3、相关律:环境的变化导致生物的器官发生变化与环境相适应。 4、重演律:生物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单重演。 5、适应:自然选择保留生物机能的有利变异、淘汰其不利变异的 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6、特化:生物对特殊环境的适应结果,使得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 生局部变异,但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无变化,这种现 象叫特化 7、分歧:因生态条件、地理条件的变化是生物钟变化,有一个种 分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过程。 8、适应辐射:多方向的趋异。 9、适应趋同:一些类别不同,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 似的环境而形态变得相似。
中大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单名法:用于对属和属以上分类单位的命名,即由一个拉丁词构成。第一个字母大写。 双名法:用于对物种的命名,由种本名和其所属的属名组成。种名第一个字母小写 三名法:对于亚种,则要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的第一个种名亦要小写。 (属及属以下拉丁名全为斜体,属以上为正体;属及属以上拉丁名第一个字母均要大写,属以下要小写) 9、生命的起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时代,化石证据。) 生命起源三阶段 ①原始海洋中的 N、H 等元素和水、CO、CO2、 H2S、HCl、CO4 等化合物,在紫外线、电离辐射、高温高 压等条件下,形成氨基酸、核苷酸及单糖等有机化合物。 ②有机化合物在原始海洋中聚合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 ③生物大分子聚集成以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呈现生命现象,构成有生命的原生体。 经历了四次飞跃: ①最早生命的出现、35 亿年、叠层石中的丝状细菌。 ②早期生物分异,即多样性的增加、前寒武纪、丝状结构的微化石。 ③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18 亿年前,绿藻 ④后生动物的出现,5.6 亿年,腔肠动物 10、什么叫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举例说明。 原核生物:细胞核没有核膜包裹的单细胞生物。 蓝藻 真核生物:细胞核有核膜包裹的单细胞生物。绿藻 原生动物:一类与多细胞相对应的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蜓 后生动物:多细胞真核动物。腔肠动物,脊椎动物等 11、解释名词: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相关律、重演律、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特化、趋异、适应趋同;并举例。 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生物界是前进性发展的,已经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恢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 能重新出现。 (进步性发展: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鲸类,属于哺乳类,回到 水中生活,去只能用肺呼吸,无法恢复鱼类的鳃或是鳍。 。 相关律: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些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它的器官随之变异,同 时产生新的适应。长颈鹿,脖子变长,前肢也随之变长。 重演律:系统发生与个体发育是密切相关的,个体发育的早期体现其祖先的低等特征,然后才体现本身较 进步的特征。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重复——重演律。 个体发育:生物个体从生命开始到自然死亡,经历所有发育阶段的整个历程。 系统发育:指生物类群的起源和进化历史 特化: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变异,其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 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称为特化。哺乳动物的前肢,特化成鳍状、翼状、蹄状。 适应趋异: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或地理条件而发生物种分化,由一个种分化成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种 (分类位置相近的生物, 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发生的形态分化) 。 多方向的趋异成为趋异辐射。 适应趋同:是指一些类别不同,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型上变得相似,不 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现相似的形状。 灭绝:生物完全绝种而不留下后裔。 假灭绝:某种生物演变为新种而在地史中消失。 种系代谢:在阶段性进化过程中,新种总是在旧种的基础上产生,许多旧种被其子种所代替而衰退灭亡。 背景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生物灭绝,使总的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 生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和生态系,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新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复到正 常发展水平的过程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
教案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地史学概述1. 定义:古生物地史学是一门研究古生物的生活环境、分布规律、演化历程以及地层形成与地质变迁的学科。
2. 研究对象:古生物地史学主要研究地球历史不期生物的种类、结构、生活习性、演化关系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 研究方法:古生物地史学采用地层学、古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通过对化石和地层的分析,揭示地球历史生物演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二、生物演化与地质变迁1. 生物演化:生物演化是指生物种类在长时间内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物种的形成、发展和灭绝。
生物演化受遗传、自然选择、突变等因素影响。
2. 地质变迁:地质变迁是指地球表面地形、地层和构造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
地质变迁对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3. 生物与地质的关系:生物与地质紧密相关,生物演化受到地质变迁的制约,生物在地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如生物沉积、生物礁等。
三、古生物地层划分与地层单位1. 古生物地层划分:古生物地层划分是根据地层中化石的种类、组合和层序,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
2. 地层单位:地层单位是地层划分的最小单元,包括底层、亚层、组、段等。
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是化石和地层的特征。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是通过对不同地区地层单位的岩石、化石和层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地层的分布规律和地质变迁。
四、古生物分类与演化1. 古生物分类:古生物分类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亲缘关系等,将古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门、纲、目、科、属、种等。
2. 古生物演化历程:古生物演化历程是指生物从起源到现代的演化过程,包括生物的多样性和变迁。
演化历程受地质、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
3. 生物演化趋势:生物演化趋势包括生物体型由小到大、生物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生活习性由水生到陆生等。
五、古生物地史学应用1. 地质找矿:古生物地史学在地质找矿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推断地质年代和岩相,为找矿提供重要依据。
古生物地史学
《古生物地史学》课程总结古生物学一、古生物学基本概念1.古生物学: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2.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分子。
3.化石的种类①大化石:个体较大,利用常规方法在肉眼下观察就能直接进行研究的化石。
②微化石:形体较小,一般肉眼难以辨认的化石。
③超微化石:比化石小,必须在电子显微镜或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化石。
④分子化石:地质体中来自生命活动的有机体。
4.叠覆律:在层状岩层未经褶皱或断裂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岩层在下,时代较老,后形成的在上,时代较新。
5.生物层序律:每一地层中都有其特殊的生物群面貌,既不同于上覆地层,又不同于下伏地层。
6.化石形成的条件①生物本身条件:最好具有硬体,软体部分易腐烂、分解而消散,硬体主要由矿物质组成,能够比较持久的抵御各种破坏作用。
②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水动力条件弱,水体pH小于7.8,还原条件下有利于生物体保存,动物吞食和细菌腐食作用影响化石保存。
③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物细,搬运距离短,有利于化石保存。
④时间因素:长时间的石化作用才能形成化石。
④成岩条件:压实作用较小且未经过严重重结晶作用。
7.化石的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
①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硬体中的有机质在埋藏后消失殆尽,使原硬体疏松多孔,随后孔隙被溶于水的矿物质充填,使得硬体变得致密和坚实,增加了硬体的重量。
可发生在生物硬体结构中,也可发生在硬体骨骼之间。
②置换作用:原生物体的组成物质逐渐被溶解,由外来矿物质充填的作用。
若溶解速度和填充速度相等,则原生物体的微细结构可保存;若置换速度小于溶解速度,生物体的微细结构不保存。
常见有硅化、钙化、白云石化和黄铁矿化。
③碳化作用:埋藏后生物遗体组分中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
古生物地史复习资料
1、化石保存类型:类型分类:1、实体化石2、模铸化石3、遗迹化石4、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分为未变化石、已变化石模铸化石分为印模化石、印痕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
2、.四射珊瑚分类位置:腔肠动物门刺胞亚门珊瑚虫纲四射珊瑚亚纲四射珊瑚。
四射珊瑚的基本结造:A、外部构造:外壁、表壁、鄂部。
1.外壁:珊瑚虫发育的基础;2.表壁:位于外壁表面,是软体下垂部分的分泌的生长线,细的称“线”,粗的称“皱”;3.萼部:杯状,是软体生活的地方。
B、内部构造:隔壁、横列构造---横板、边缘构造----鳞板、泡沫板。
轴部构造-----中轴、中柱。
隔壁:珊瑚体内辐射排列的纵向骨板。
横板:横越腔肠的板,可完整的跨越体腔,也可以交错、分化。
鳞板:位于隔壁之间上拱的小板。
泡沫板:切断隔壁大小不等的板。
中轴:一条实心的轴。
中柱:一种交织的蛛网状构造。
3、三叶虫分类位置: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三叶虫。
三叶虫生活在浅海环境中,是寒武纪、奥陶纪的标准化石。
三叶虫的基本构造,头甲构造+胸甲构造+尾甲构造。
头甲构造:面线、眼脊、头鞍、活动颊、颊刺、固定颊、头鞍沟颈环、颈刺、边缘沟、背沟、眼叶、眼、颊角。
(头盖=头鞍+固定颊+颈环)面线的位置,后颊型、前颊型、角颊型、边缘型。
4、蜓的分类位置: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亚纲蜓目蜓。
蜓生活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中,是石炭纪、二叠纪时期的标准化石。
蜓壳形态:透镜形、球状、椭球状、圆柱状、仿锥状。
蜓壳构造:初房、房室、壳圈、旋壁、隔壁、旋脊等。
(旋脊和拟旋脊不可同时出现)旋壁的细微构造:原始层、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
5、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
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
(早、中、晚、末)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
(上、中、下、顶)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6、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固着底栖、浮游,游泳三种方式7、地质年代表及符号(前面为符号,后面为几分)显生宙(PH)新生代(Cz):第四纪Q《2》、新近纪N《2》、古近纪E《3》。
古生物地史学古生物部分总结
古生物地史学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与生物有关的各种物质记录。
2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地层以及反映地球发展历史的其他物质记录。
3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与遗迹。
4化石石化作用:地史时期生物遗体和遗迹在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即石化作用。
石化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矿物填充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填充,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胞可以被保存下了)、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5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条件:一、生物本身条件,最好有硬体,因为软体部分容易腐烂、分解而消失,而硬体主要是由矿物组成的,能够比较持久抵御各种破坏作用。
二、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死后尸体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直接影响到化石的保存和形成。
三、埋藏条件,生物死后,掩埋的沉积物不同,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也不同。
四、时间条件,只有生物死后迅速被埋藏起来才有可能被保存为化石。
五、成岩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作用过程中,其压实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到化石的石化作用和保存。
6 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是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模铸化石是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在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如贝壳)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免财富值《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1.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化石的保存条件:1.生物的自身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石化条件2.化石化作用的三种形式:充填作用、交代作用、升馏作用。
3.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4.属的命名法:1)所有生物的命名全部都要用拉丁文2)科以上都采用单名法名字,用正体字书写或印刷,第一个字母大写。
3)属级分类单位的命名(单名法)属名要用斜体字来书写和印刷,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4)种级分类单位的命名法(双名法)由本身种名和它从属的属名两个名字一起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都用斜体字书写和印刷,但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全用小写。
5)亚种的命名法(三名法)属名加种名加亚种名,三个词均斜体,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亚种名小写。
5.适应:生物在其形态结构以及生理机能等方面反映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现象,这是自然选择保留生物机能的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的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6.适应趋同:是指一些类型不同、亲缘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形上变得相似,不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现了相似的性状。
7.特化:是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的变异,其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
8.生物进化的不可逆律:生物界是前进性发展的,生物进化历史又是新陈代谢的历史,旧类型不断死亡,新类型相继兴起;已演变的生物某一类型不可能恢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这就是生物进化的不可逆律。
9.相关律:生物体的各部分的发展都是密切相关的,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这就是相关律。
10.重演律:系统发生与个体发育是密切相关的,生物总是在其个体发育的早期体现其祖先的特征,然后才体现其本身较进步的特征。
因此可以说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重演,这就是重演律。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
古⽣物地层学重点古⽣物地层学重点第⼀章⽣物界及其进化1.什么是间断平衡论?答:间断平衡论指物种的形成是由突变(间断)和渐变(平衡)的结合。
进化有两种过程:成种作⽤,即⼤多数物种的形成是在地质上课忽略不计的段时间内完成的;线性渐变,即物种形成后在选择作⽤下⼗分缓慢的变异过程。
其中成种作⽤是演化的主流。
2.物种的定义。
答:指互相繁殖的相同⽣物形成的⾃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殖上相互隔离,并在⾃然界占据⼀定的⽣态位。
3.趋同的定义。
答:是指不同祖先的⽣物类群,由于相似的⽣活⽅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个⽅向改变。
4.趋异的定义。
答:是指在⽣物进化过程中,起源于同⼀始祖的⽣物,为适应不同的⽣态条件⽽发⽣分化,产⽣新的⽣物类群。
5.什么是特化?答:特化是由⼀般到特殊的⽣物进化⽅式。
指物种适应于某⼀独特的⽣活环境、形成局部器官过于发达的⼀种特异适应,是分化式进化的特殊情况。
第⼆章古⽣物学基础1.什么是化⽯?化⽯的保存类型有哪⼏种?答:化⽯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物的遗体和遗迹。
【Time>1万年】其保存类型有实体化⽯、模铸化⽯、遗迹化⽯和化学化⽯。
2.化⽯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答:1 ⽣物本⾝条件2⽣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作⽤的条件3.化⽯化作⽤过程可以分为哪⼏种形式?答:①矿质充填作⽤②置换作⽤③碳化作⽤④重结晶作⽤。
4.解释双名法sp.cf.aff.sp.nov.答:略第三章原⽣⽣物界1.“⾍筳”繁盛于(晚⽯炭世)的温暖、清澈、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中,是该时期的标准化⽯。
2.“⾍筳”的演化趋势及演化的阶段性。
答:演化趋势1.壳体由⼩变⼤2.壳形由短轴型的凸镜型、盘型演化为等轴型的球形和长轴型的纺锤型、圆柱型3.旋壁构造由简单到复杂4.隔壁褶皱增强,但也有不少进化种类的隔壁为平直的4.旋脊由发育变为细⼩以致消失,另⼀些则演变成拟旋脊5.通道由单⼀演变为复通道或列孔。
阶段性;早⽯炭晚期出现,晚⽯炭世繁盛,早中⼆叠是全盛时期,晚⼆叠世减少,⼆叠末绝灭。
地层学(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要点
地质年代表背诵口诀新生第四新古近,六千万年喜山期,第四人类现,新古哺乳盛,新生被子盛;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万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海西加里东,两栖鱼类盛;震旦青白蓟长城,晋宁吕梁地台成。
绪论1,地层学三原理:地层叠覆原理,原始水平性原理和原始侧向连续原理。
2,将今论古思想,均变论和灾变论。
化石形成与古生物学1,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2,化石石化作用:矿质填充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
3,化石形成保存条件:硬体;矿物质成分;还原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时间长;压实与重结晶弱。
4,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
5,化石命名三原则:二名法,优先律,拉丁语化。
6,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进化规律生物进化一般规律:1,进步性发展,如异养到自养,水生到陆生的发展。
2,进化的不可逆性,如鱼类进化成哺乳类,哺乳类不可能有鱼类的构造。
3,相关律和重演律,如长颈鹿颈部变长前肢也要跟着变长。
4,适应与特化,如哺乳动物前肢,有的变为鳍状适于游泳,有的变为翼状适于飞翔。
5,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如陆地上有各种恐龙,水中有鱼龙和蛇颈龙,空中有翼龙;鱼龙,海豚和鲸都是鱼形。
无脊椎动物1,四射珊瑚带型及代表时代:单带型O奥陶纪-P二叠纪(O,S志留纪为主);双带型S-P(S,D泥盆纪为主);三带型(S-D);泡沫型C石炭纪-P。
2,缝合线:头足类隔壁边缘与壳壁内面接触的线叫缝合线。
3,菊石缝合线类型及代表时代:无棱菊石型D1-2早泥盆世-中泥盆世;棱菊石型Pz—T古生代-三叠纪;齿菊石型P-T二叠纪-三叠纪;菊石型J-K侏罗纪-白垩纪4,笔石的胞管类型:10种,均分笔石式,单笔石式,卷笔石式,半耙笔石式,耙笔石式,纤笔石式,栅笔石式,叉笔石式,瘤笔石式,中国笔石式。
古生物地史学重点内容
一绪论古生物地史学的含义、内容和任务,古生物地史学发展简史,古生物地史学发展时期的重大事件。
二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化石的定义;化石形成的条件:生物本身条件,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埋藏条件,时间条件,成岩条件,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化石保存类型:①实体化石,石化作用——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②模铸化石,③遗迹化石,④化学化石;化石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化石的分类与命名:分类单位,物种定义和古生物种的特点,古生物的命名法则——单名法、双名法、三名法、优先律、拉丁语缩写词及含义;古生物学的分类系统。
重点:化石定义,化石形成条件,化石保存类型,化石的分类与命名三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生命的起源:外星来源说,地球发生说——生命产生的三个阶段;早期生物的发生和演化:一是从非生物的化学进化发展到生物进化,二是生物的分异,三是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的演变,四是后生动物的出现;显生宙生物的演化: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动物界各门类的演化谱系;物种的形成:渐变说和突变说;生物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生物的进步性发展,进化的不可逆性,相关律和重演律,适应、特化、适应辐射和适应趋同;生物演替:种系代谢和生态代替,背景灭绝与群集灭绝;生物的复苏。
重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演化,生物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四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的环境分区:海洋环境分区和海洋生物——滨海区,浅海区,半深海区,深海区和远洋区环境特征和生物特征。
大陆环境分区概况;生物的生活方式: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温度、水深、光线盐度、底质、气体、海拔和生物因素;群落与生态系,概述生态系的基本组成部分;环境的生物学分析方法:指相化石法,形态功能分析法,群落古生态分析方法,辨别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的主要标志。
重点:海洋环境分区及各区生物特征,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
五古生物的主要门类(一)——无脊椎动物及半索动物1、腔肠动物门四射珊瑚亚纲概述:腔肠动物门主要特征——两胚层,中央腔,触手环,外骨骼,水螅型和水母型。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史时期形成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质记录。
化石的形态、结构构造、分类谱系,其所代表的古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时空分布和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地层:指地球表面保存的层状岩石的综合,包括沉积岩地层、火山岩地层和变质岩地层。
地史学研究的任务可概括为:沉积发展史、生物演化史和构造运动史。
地史学的研究内容涉及3个方面:一是研究地层的形成顺序、时代、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系统和进行时空对比;二是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分、沉积相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地层形成的古环境、古地理及其演化;三是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合、沉积古地理、古生物地理、古气候、古地磁及其他构造标志恢复地层形成的古构造背景、古板块分布格局及其离合史。
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化石形成和保存的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条件。
化石的类型:(1)实体化石:经石化作用保持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3)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保存为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仍可残留在岩层中。
这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有机化学分子结构,借助一些现代化仪器可以把他们从岩层中分离和鉴别出来。
石化作用的三种形式:(1)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的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的硬体变得致密和坚实;(2)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填充,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结构可以保存下来;(3)炭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
古生物地史学n标准版资料
现代穿孔贝类生活的三种状态: 具真体腔、不分节而两侧对称
腹(-1第)二(正个视字2:从)背或背者腹内的方:向观齿察;窝—铰板—匙形台—中隔板(单柱或双柱)
(二)壳体基本构造
1、壳外
(1)壳喙 (2)铰合线(后部接合线) (3)铰合面(基面) (4)三角孔 (5)三角板(覆盖三角孔) (6)主端(铰合线两端的 壳面) (7) 壳肩:喙向两侧伸至 主端的壳面
(8)中隆(背) 中槽(腹) (9)壳饰:
同心饰(生长饰) 放射饰
两组可以组成网状饰
(二)壳体基本构造 2、壳内
酸酱贝
Cyrtospirifer rudkiensis D3 鳍德克弓石燕 目:石燕贝目 Spiriferida 特征:壳体大,强烈横展。缝合线直长,与最大壳宽等长,轮廓近梭 形。近等双凸。腹壳基等高度,长方形,具垂直细纹。三角孔大。腹 中槽发育,始于喙部,背壳基面呈线状。背中隆发育。壳表饰有简单 的放射状褶饰和同心状生长线。
古生物地史学n
一、概述
1、海生单体动物;具真体腔、不分节而两侧对 称 2、滤食性生物,有纤毛腕—摄食器官(非足); 3、有两瓣外壳:钙质或几丁磷灰质(几丁质: C15H26N2O10)
二、基本特征
(一)壳体外形及定向
(7) 壳肩:喙向两侧伸至主端的壳面
背-第一个字
背-第一个字
腹中槽发育,始于喙部,背壳基面呈线状。
1、定向与度量
两瓣分背腹:大—腹,小—
背;但每瓣左右对称。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要点
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化石的保存条件:(1)自身条件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
软体不利于保存(2) 埋藏条件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3)时间因素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4)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保存条件石化作用即形成变质实体化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a充填作用生物硬体内部的各种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充填的一种作用。
能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
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
如龙骨(中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
b交代作用(交替作用)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溶解,同时又被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质所交代。
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有时可以以分子进行交代,因此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它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c升溜作用这些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氮)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被遗失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薄膜。
如:植物的叶子、笔石和某些节肢动物。
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本身(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石①未变质实体这是在特殊条件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原来的生物硬体和软体完整的保存下来成为岩石。
②变质实体——生物遗体经不同程度的石化作用,全部硬体或部分硬体保存为化石。
(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铸型等总称①印痕化石生物体印在岩层中的顶底层面上的痕迹,一般是扁平的生物或不太硬的生物所形成。
②印模化石具凸凹壳的生物体印在围岩上的痕迹a.外模——生物体的外凸部分印在围岩上的凹形,相反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b.内模——生物壳的凹面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相反地为凸形,反映了壳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构造c.复合模—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③核化石反映生物壳内外空间形态的整体,这样的复铸物称为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1、化石形成条件的严格,地史时期的生物只有 极少部分保存成为化石
2、现已发现的化石仅是岩层中保存成化石的一部分(包含超微化石、分子化石等)
由于上述二个因素、表明古生物记录的不完备性。化石记录不完备是古生物学中的基本事实,所以在研究古生物界的面貌及其发展规律时,必需考虑这个事实,避免做出片面结论。
1) 生物本身的条件
生物具硬体部分
(壳,骨骼,牙齿,鳞片,蛋)硬体多由矿物质组成 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 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
有机质硬体
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纤维等
2) 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
生物死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
★ 物理条件
Claraia (克氏蛤)
种的命名用双名法(均为斜体)
属名 + 种本名
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本名字母全部小写 Clarian aurita (带耳克氏蛤)
亚种的命名用三名法(均斜体)
属名 + 种本名 + 亚种名
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本名和亚种名字母全部小写
◆ 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 松脂、冰川冻土等
◆ 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
4) 时间条件
埋藏前的暴露时间
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 ;
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 ;
石化作用时间
辅助分类单位:亚sub-,超super-
物种species是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不是人为的分类单元,是生物进化中的客观实体
现代生物学上的物种:由杂交可繁殖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组成,物种之间是生殖隔离的。
它们具有:共同的起源 共同的形态特征 共同的地理区 共同的生态环境
微体化石microfossil
肉眼不能直接可靠地分辨,需要借助于一定的仪器设备及通过一定的手段才能进行
研究的生物体或身体的微小部分
超微化石 nannofossil
分子化石 Molecular fossil
化石的形成过程:生物 ?0?3 死亡 ?0?3 埋藏 ?0?3 石化 ?0?3 发掘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现生生物:已记录170 多万种,估计有500-1000多万种
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大量未知
三、化石的保存类型
根据化石的保存特点,化石可分为4类:
1、实体化石body fossil 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化石与一般岩石的区别 化石区别于一般岩石在于:它与古生物相联系,具有生物特征,如形状、结构、纹饰、有机化学组分等;或者具有生命活动信息:生物遗迹、遗物、工具等
假化石:在形态上看似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与生物或生物生命活动无关称为假化石
化石分类 (体积大小分类)
大化石macrofossil 肉眼下即能 研究的化石
二是 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分、沉积相及其时空分 布特征研究地层形成的古环境、古地理及 其演化
三是 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合、沉积古地理、古生物地理、古气候、古地磁及其他构造标志 恢复地层形成的古构造背景、古板块分布格局及其离合史
地史学任务包括:
① 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形成和发展的生物进化史
铸型化石cast fossil在形成外模和内核后,原壳体被全部溶解,沉积物在溶解后的空间再次充填形成的化石
铸型化石在大小、形态和表面装饰等方面与原生物体一致,但内部构造完全不同。
遗迹化石ichnofossil 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足迹 行迹 拖迹 爬行迹 停息迹 潜穴
石化作用方式
置换作用 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生物体组分被溶解,外来矿物质充填,如硅化、钙化、白云化、黄铁矿化等。
一, 如果溶解速度等于充填速度,原生物体的微细结构可以保存下来
二,如果溶解速度大于充填速度,则原来的微细结构难以再现
矿质填充作用 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经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硬体变得致密和坚硬
2、模铸化石 保存在岩层中生物体的印模和铸型(复铸物)
根据化石与围岩的关系
印痕化石 印模化石 核化石 铸型化石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包括: 外模、内模、复合模
注意:
印模化石上所反映的纹饰和构造与生物体实际情况,正好凸凹方向相反
外模external mold
生物硬体外表面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模internal mold
生物硬体内表面在围岩上的印模
核化石 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
内核internal core 外核external core
遗迹化石的意义 遗迹化石对于研究生物的生活习性、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化学化石 chemical fossil
分子化石 molecular fossil
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有机质软体遭受破坏,但分解后的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仍可残留在岩层中 这些残留物质仍具有一定的有机化学分子结构。对探索生命起源、生物演化及生物成因的矿产探寻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化石常用的几种缩写词和符号:
sp. — species未定种 如 Eumorphotis sp.
sp. indet. — species indeterminate不定种
cf. — conformis 相似种 或称比较种 如Claraia cf. wangi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进而研究各类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进化规律
2. 地史学是研究地球历史的科学
地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于地史时期的 地层
所谓地层是指地球表面保存的层状岩石的综合,包括沉积岩地层、火山岩地层和变质岩地层
一是 研究地层的形成顺序、时代,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系统和进行地层时空对比
§4. 化石的研究方法
1、化石标本和样品的野外采集
2、化石标本的揭露和分离
3、化石的鉴定和记叙
4、化石的照相、制图和复原
5、化石资料的分析与应用
§5. 化石的分类与命名
生 物 分 类 单 位
界kingdom 门phylum 纲class 目order 科family 属genus 种species
② 研究地史时期古地理变迁的沉积发展史
③ 研究地史时期大陆和海洋板块的格局、板块离合过程、构造演化历史的构造运动史
三、地质学发展时期的重大事件
“火成论” 和 “水成论” 之争
“均变论”和“灾变论” 之争
“固定论”和“活动论”之争
第二章 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
化石 (fossil)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gen. nov. — genus novum 新属 (第一次发表时)
sp. nov. — species novum 新种 (第一次发表时)如Clarkina yini sp. nov.
第三章 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
§1. 生命的起
生命产生的环境
a、 水环境:水是生命产生的必要条件。如奥巴林提出的“ 原始汤”的生命起源。
地史时期
化石的采集和发掘 化石处理和古生物复原 古生物鉴定和描述
经过较长地质历史时间的石化作用 ;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5) 成岩石化条件
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
石化作用
定义: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Claraia aurita minor(带耳克氏蛤微小亚种)
化石名称的书写形式 为了便于查阅,各级正式学名之后要写上 命名者的姓氏 和 公元年号
学名 + 姓氏,年号
Squamularia grandis Chao, 1929
古生物的命名法则
--------- 优先律: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所规定的 最早正式刊出 的名称
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而最早的化石记录在38亿年----南非东部Barberton镇无花果树组的燧石中的许多单细胞生物,球状、棒状,直径17-20微米。它们可能是一些藻类演化的先驱。
古生物地史材料(老师今天上课说的重点) 2012-5-3 20:29阅读(8)转载自屈标下一篇:我喜欢下面每一个... |返回日志列表 赞赞赞赞转载(9)分享评论复制地址更多
二·古生物学的定义
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历史的科学 , 其研究范围不仅包括了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古生物本身,还包括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0?1充填作用可发生在生物硬体结构中,如贝壳的微孔、脊椎动物的骨髓;
?0?1也可以发生在生物硬体结构之间,如有孔虫的房室、珊瑚的隔壁之间
碳化作用 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分解和升馏挥 发,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保存为化石
?0?1 通常是几丁质的生物体发生此石化作用,其几丁质成分(C15H26N2O10)为主
如高能水动力条件下生物尸体易被破坏
★ 化学条件
如水体pH值小于7.8时,CaCO3易于溶解;
氧化环境中有机质易腐烂
★ 生物条件
如食腐生物和细菌常破坏生物尸体
3) 埋藏条件 与埋藏的沉积物性质有关
◆ 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 生物成因的沉积物,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