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穴位

合集下载

针灸90个穴位主治功能及图解!(建议收藏)

针灸90个穴位主治功能及图解!(建议收藏)

针灸90个穴位主治功能及图解!(建议收藏)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所谓致命必有意外的重力,非正常力道,或危险物品造成为必要条件。

针灸中常用的穴位功能有哪些呢?

1.尺泽

①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系疾病

②小儿惊风、吐泻、急性腹痛

③肘臂挛痛

2.孔最

①咯血、咳嗽、鼻衄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②肘臂挛痛

3.列缺

①伤风、头痛、项强、口㖞、齿痛

②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③手腕痛

4.鱼际

①咳嗽、咯血、咽干、气喘、喉痹、失音等肺系病证

②小儿疳积

③外感发热,掌中热

5.少商

①咽喉肿痛、咳嗽、鼻衄、气喘等肺系实热病证

②中暑、发热

③昏迷、癫狂

④指肿、麻木

6.商阳

①齿痛、咽喉肿痛、耳聋、青盲、颐颌肿等五官疾患

②热病、昏迷

③手指麻木

7.合谷

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牙关紧闭、耳聋、痄腮等头面五官诸疾

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

③热病、无汗或多汗

④经闭、滞产、月经不调、痛经、胎衣不下,恶露不止、乳少等妇产科病证

⑤牙拔除术、甲状腺手术等口面五官及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

⑥上肢疼痛,不遂

⑦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皮肤疾病

⑧小儿惊风、痉证

⑨腹痛、便秘、痢疾等肠腑疾病

8.手三里

①手臂麻痛、肘挛不伸、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

中医爱针灸,必背穴位大全!

中医爱针灸,必背穴位大全!

中医爱针灸,必背穴位大全!

我还不能困

十四经循行与常用腧穴

1、手太阴肺经。

2、手阳明大肠经。

3、足阳明胃经。

4、足太阴脾经。

5、手太阴心经。

6、手太阳小肠经。

7、足太阳膀胱经。

8、足少阴肾经。

9、手厥阴心包经。10、手少阳三焦经。11、足少阳胆经。

12、足厥阴肝经。13、任脉。14、督脉。

一、手太阴肺经。

1、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通过膈肌,属肺,从肺系横行至胸部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尺泽),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2、主治概要。

喉,胸,肺部病证及本经循行部位病症。

3、常用腧穴。

(1).尺泽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②小儿惊风,吐泻③肘臂挛痛。

【技法】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2).列缺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主治】①咳嗽,气喘,头痛,项强,咽喉肿痛,牙痛②口眼歪斜③手腕酸痛等。

【技法】向上斜刺0.3-0.5寸;可灸。

(3).太渊

【定位】在腕掌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②胸痛,咽喉肿痛,腕痛无力③无脉证等。

【技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

(4).少商

【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血丑②感冒③中风昏迷,癫狂,小儿惊风③指腕挛急

【技法】直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实践技能针灸常用90个腧穴位置图

实践技能针灸常用90个腧穴位置图

实践技能针灸常用90个腧穴位置图

胸腹部穴位

背部穴位

夹脊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上肢部穴位

下肢部穴位

小锦囊——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一、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

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如眼区及其周围的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穴位均能治疗眼疾;胃脘部及其周围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穴位均能治疗胃痛;膝关节及其周围的鹤顶、膝眼、梁丘、阳陵泉等穴均能治疗膝关节疼痛等。

2.远治作用

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如合谷穴可治疗颈部和头面部病证。

3.特殊作用

(1)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如腹泻时针天枢穴可止泻,便秘时针天枢穴可以通便。

(2)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胆囊穴治疗胆绞痛等。

二、主治规律

1.分经主治规律

同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2.分部主治规律

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

超清晰穴位图文,医院50个中医针灸常用穴位功效图!

超清晰穴位图文,医院50个中医针灸常用穴位功效图!

超清晰穴位图文,医院50个中医针灸常用穴位功效图!

雀斑穴——丝竹空

脑血管穴——瘛脉

鱼尾纹穴——瞳子髎

眼袋穴——承泣

过敏性鼻炎穴——迎香

黑眼圈穴、皮肤增白穴——四白

颈椎病穴——天窗

胃肠炎穴——天枢

月经不调穴——水泉、带脉

便秘穴——带脉

减肥穴——带脉

扭伤穴——大包

发热穴------膻中(大椎、肺俞)

止痛、冠心血管穴——膻中

牙痛穴——合谷、肩井

手脚麻木穴——复溜、环跳

坐骨神经穴、脊椎病——后溪

万能穴——合谷

糖尿病穴——腕谷

网球肘穴——少海、肘髎、尺泽

止咳穴——极泉、尺泽

皮肤病穴——曲池

治痘穴——太冲、曲池

膝痛穴——内关

鼻炎穴——丰隆、手三里

耳鸣穴——少海

感冒鼻塞、嗓子痛、痔疮穴——孔最

膀胱炎、前列腺炎、肾炎穴——水道

手麻穴——支正

护膝穴——曲泉

糖尿穴——地机

补血穴——血海

长寿穴、强胃穴——足三里

腰痛穴——飞扬

头晕、呕吐、肠炎穴——梁丘

肚子痛穴——下巨虚

胆结石穴——中渎

嗓子失声穴——大钟

消炎穴——商丘

消气穴——太冲

健脾穴、肚胀穴——公孙

疏筋穴——阳陵泉、涌泉

补肾穴、恐惧病穴、厌食穴、脱发穴——太溪噩梦穴——厉兑

脑供血不足穴——解溪

失眠、遗尿遗精穴——然谷、太冲

打嗝不止、呕吐穴——涌泉、内关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

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

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

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针灸常用穴位

针灸常用穴位

常用体穴

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操作:(1)针法:用30号1寸毫针成15°角向后平刺入0.5~0.8寸,也可从右往左刺入一针,成十字刺法。留针30min(预防高血压)~数小时(预防竞技综合征)。(2)灸法:以艾条作温和灸或雀啄灸法。每次10min或据情况而定。

2.印堂

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

操作:针法:以1寸毫针自上至下平刺0.5寸。

3.素髎

取穴: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作用:本穴为预防休克之要穴,可配合人中(水沟)同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穴能限止血压下降,促使血压上升,具有兴奋呼吸机能,以及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

操作:针法:斜刺,针尖从鼻尖端斜向上刺入,深约0.5~1.0寸,使产生酸麻感,可扩散至鼻根及鼻腔。留针直到症情改善,留针期间宜间断运针。

4.风池

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操作:(1)针法:本穴为易发生危险的穴位,作为预防用,必须注意安全。据解剖学研究和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针尖向鼻尖方向刺入1~1.5寸最为安全。以针感向眼区、前额或头部放射为佳。留针20~30min。(2)灸法:用艾条作回旋灸10~15min。

80个针灸常见穴位定位及主治

80个针灸常见穴位定位及主治

80个针灸常见穴位定位及主治-/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XXX、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经常使用的取穴体表标记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XXX: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明显崛起。(对

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

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

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壤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

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

针灸常用80个穴位

针灸常用80个穴位

针灸常用80个穴位

手太阴肺经

1. 尺泽: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急性腹痛吐泻;肘臂挛痛。

2. 孔最: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直刺0.5~l寸。肘臂挛痛,痔疾,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3.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向上斜刺0.3-0.5寸。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痛;口眼歪斜,牙痛。

4、鱼际: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直刺0.2~0.5寸,禁灸。咽干,咽喉肿痛,失音。咳嗽,咳血,小儿疳积。

5.少商: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咽喉肿痛,发热,咳嗽,失音,鼻衄;昏迷,癫狂;指肿,麻木。

手阳明大肠经

6. 商阳: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咽喉肿痛,齿痛,耳聋;热病,昏迷;手指麻木。

7.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直刺0.5-1.0寸。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鼻衄,耳聋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经闭,滞产,腹痛,便秘;上肢疼痛,不遂。

8.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直刺0.8-1.2寸可肩臂麻痛,上肢不遂;腹胀,吐泻;齿痛颊肿

9. 曲池: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直刺1.0-1.5寸。热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头痛,眩晕,癫狂;上肢不遂,手臂肿痛,瘰疬;瘾疹;月经不调,腹痛吐泻。

10. 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上臂平举肩部前方的凹陷。直刺0.8-1.5寸。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瘰疬;瘾疹。

针灸这12个穴位,去火、止咳、通便......

针灸这12个穴位,去火、止咳、通便......

针灸这12个穴位,去火、止咳、通便......

很多人平时不注意,结果生病了,就想起用药片来抱佛脚。

其实,我们身体上的穴位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大药库。当我们出现咽喉不适、肠胃消化不良、心悸……就可以通过身体的穴位来补身体,缓解不适,安全有用,能让我们尽享健康。

消炎护嗓药

照海穴

咽喉部痒痛,有时还伴有干咳、干呕的症状;慢性咽炎的人,消炎药物无法进入粘膜深层,吃药无效;空调吹久了,咽喉肿大、发炎、发烧……这时可以按摩照海穴,消炎护嗓。

位置: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用法:每次指尖掐照海穴3~5分钟,每天不限制时间、次数。按摁住足部的照海穴,并闭着嘴,不要说话。一会儿,会感觉嘴里有津液,慢慢吞咽下去,这样几次后,可缓解不适。

健胃消食药

大陵穴

脾胃不好的人,遇到喜欢的食物,稍不留神,吃的稍微有点多,就会消化不良。此时,如果能够来点具有消食化积作用的“药物”,往往可以缓解不适。

位置:它在手掌根,腕横纹的中点上。

用法:这个穴位对应着脾胃,是一味很经典的“健胃消食片”。按揉此穴可以降胃火、去心火,提升胃动力。

去心火药

劳宫穴

心火亢盛多见于工作压力较大、烦心事较多、遇事老爱着急的人,这些人大多有情绪烦躁、夜间浑身燥热而失眠、多梦、焦虑等症状,对他们来说最好的清火药就是劳宫穴。

位置:手握虚拳时中指指尖点到的地方。

用法:清泻心火要用强刺激,可内外劳宫(手心为内劳宫,对应手背处即为外劳宫)同时掐按,并朝第三掌骨桡侧方向用力,使麻胀感蹿至中指尖。

止咳化痰药

孔最穴

我们身体上就有不花钱的止咳糖浆,那就是孔最穴。

位置:孔最穴位于伸臂侧掌,在尺泽与太渊连线的中点上一横指处。

针灸主治归类穴位

针灸主治归类穴位

主治归类

1、补气穴:气海、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2、补血穴:脾俞、膈俞、章门、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

3、理气穴:膻中、内关、气海、太冲、行六、大陵。

4、通脉穴:太渊、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膈俞、血海、三阴交、足

三里。

5、散瘀穴:①急性腰扭伤:委中(刺血)。

②胸中瘀血:足三里。

③胸肋扭伤:大包、阳陵泉。

④腕关节扭伤:阳池、大陵。

⑤肩臂扭伤:肩井、曲池。

⑥踝关节扭伤:丘墟、昆仑。

⑦膝关节扭伤:膝眼、阳陵泉。

6、止呕穴:内关、足三里、天枢、中脘、公孙、膻中、劳宫、三阴交。

7、发汗穴:合谷、复溜、大都。

8、止汗穴:后溪、合谷。

9、止咳穴:列缺、太渊、尺泽、孔最。

10、祛痰穴:丰隆、中脘、内关、列缺。

11、消食穴:足三里、公孙、中脘、天枢、合谷。

12、清热穴:大椎、曲池、合谷、血海、劳宫、少商、商阳、行间、大都。

13、祛寒穴:神阙、命门、中脘、阴陵泉、气海、关元、列缺、膻中。

14、壮阳穴:命门、肾俞、关元、气海、神阙。

15、降血压穴:血海、足三里、曲池、少海、太冲、涌泉。

16、醒脑穴:人中、百会、十宣、劳宫、涌泉。

17、安神穴:百会、神门、内关、心俞、三阴交、太溪、安眠。

18、通便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丰隆、支沟、阳陵泉、照海、大敦、

内庭。

19、止泻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大横、曲泽、委中、内庭。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讲解

(完整版)80个针灸最常用穴位定位及主治讲解

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

4、足太阴脾经(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

5、手少阴心经(通里、神门)

6、手太阳小肠经(后溪、天宗、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泉、太溪、照海)

9、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大陵、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外关、支沟、翳风)

11、足少阳胆经(肩井、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

12、足厥阴肝经(行间、太冲、期门)

13、督脉(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

15、经外奇穴(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

附录1:常用的取穴体表标志

脊柱椎体定位时常用的几个标志:

1、第7颈椎棘突:头俯下时,平肩处可摸到的显著突起。(对

应“大椎”)

2、肩胛冈的内侧端:平第3胸椎棘突。(对应“肺俞”)

3、肩胛骨的下角:对第7肋或平第7肋间隙。(对应“膈俞”)

4、髂嵴:位于皮下,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棘突。(对应“大

肠俞”、“腰阳关”)

5、髂后上棘:在皮下脂肪较多的人身上,为一皮肤凹陷,瘦的

人则为一骨性突起,此棘平对第2骶椎棘突。((对应“次髎”)

6、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交界处,略为隆起,其两侧接第2肋软骨,可依次查找其他肋和肋间隙。胸骨角相当于第4胸椎体下缘水平。(对应“膻中”)

针灸穴位整理

针灸穴位整理

针灸穴位整理

手太阴肺经

1.中府(Zhōngfǔ, LU 1)肺之募穴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主治】1.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症 2.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2.尺泽(Chizé, LU 5)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1.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症2.肘臂挛痛 3.急性吐血、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3.孔最(Kǒngzuì, LU 6)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1.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症 2.肘臂挛痛【操作】直刺0.5~l寸。

4.列缺(Lìeqūe, LU 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症2.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5.太渊(Tàiyuān, LU 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1.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 2.无脉症 3.腕臂痛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6.鱼际(Yújì, LU 10)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症2.

针灸80种病证针灸最常用穴位统计,精品收藏必备!

针灸80种病证针灸最常用穴位统计,精品收藏必备!

针灸80种病证针灸最常用穴位统计,精品收藏必备!

一、手太阴肺经

1、尺泽:肺系肘急证

2、孔最:肺肘

3、列缺:肺系头项病

4、鱼际:肺疳积

5、少商:肺昏狂

二、手阳明大肠经

6、商阳:热迷五官

7、合谷:外感妇科,头面五官

8、手三里:手上腹齿

9、曲池:手上高热,肠胃五官,癫狂皮外

10、肩遇:肩上瘾疹

11、迎香:口鼻胆道蛔虫

三、足阳明胃经

12、地仓:三口流

13、下关:耳疾面口病

14、头维:头目病

15、天枢:肠胃妇科

16、梁丘:胃膝下乳

17、犊鼻:膝屈下

18、足三里:胃下神志外科虚

19、条口:下转肩脘

20、丰隆:头晕,狂饮下腹

21、内庭:五官热,肠胃足

四、足太阴脾经

22、公孙:脾胃冲神志

23、三阴交:脾胃妇科泌尿系,心悸失眠下阴虚

24、地机:脾胃妇科水湿病

25、阴陵泉:脾不运化水膝

26、血海:妇科、血热性皮肤病

五、手少阴心经

27、通里:心舌暴腕

28、神门:心神高胸

六、手太阳小肠经

29、后溪:头腰手肘,耳目狂疟

30、天宗:肩胛背气喘

31、听宫:耳疾齿痛

七、足太阳膀胱经

32、攒竹:头眉眼呃逆

33、天柱:后头鼻狂热

34、肺俞:肺疾,骨盗汗

35、膈俞:膈上瘾,盗血

36、胃俞:胃疾,痛呕胀

37、肾俞:肾虚妇科加泌尿

38、大肠俞:腰、胃肠胀泻秘

39、次了:腰下妇科,小精疝

40、委中:腰下腹痛急吐泻,小便不利遗丹毒

41、秩边:腰下小便痔阴痛

42、承山:腰腿痔便秘

43、申脉:头痛眩晕腰神志

44、至阴:胎滞,头目鼻

45、昆仑:后头项腰癫滞产

八、足小阴肾经

46、涌泉:大奔足咯头、急证神志病

47、太溪:腰下冷肾虚,五官肺消月

针灸-十四经穴、经外奇穴之穴位名称、定位及此法汇总

针灸-十四经穴、经外奇穴之穴位名称、定位及此法汇总

一、手太阴肺经

1、中府肺之募穴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向胸廓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斜刺或深刺,免伤肺脏,可灸

2、云门胸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锁骨下窝凹陷中

刺灸法同上

3、天府正坐,上臂自然下垂。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直刺0.5~1寸,可灸

4、侠白正坐,上臂自然下垂。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

直刺0.8~1.2寸,可灸

5、尺泽合穴微屈肘,仰掌。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6、孔最郗穴伸仰掌。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直刺0.5~1.2寸,可灸

7、列缺络穴八脉交会—通任脉

微屈肘,侧腕掌心相对。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之间。斜刺0.3~0.5寸,可灸

8、经渠经穴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不灸

9、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腕掌侧横纹桡侧缘,桡动脉搏动处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不宜直接灸

10、鱼际荥穴第1掌骨中点桡侧缘,赤白肉际处直刺0.5~1寸,可灸

11、少商井穴大拇指桡侧缘指甲根角旁0.1寸浅刺0.1寸、点刺出血,可灸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商阳井穴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浅刺0.1寸、点刺出血;可灸

2、二间荥穴食指桡侧,当第2掌指关节前凹陷处直刺0.2~0.3寸可灸

3、三间输穴食指桡侧,当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直刺0.3~0.5寸可灸

4、合谷原穴手背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直刺0.5~1寸孕妇不针可灸

常用针灸穴位

常用针灸穴位

常用针灸穴位

常用针灸穴位

1.尺泽(ch i zd LU 5) 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 b ngzu i, LU 6)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操作】直刺0.5~1寸。

3.列缺(L i eq R e, LU 7)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鱼际(Y印,LU 10) 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 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Sh d osh d ng, LU 11)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6.商阳(sh d ngy&ng, LI 1)井穴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中医技能:80个常用针灸穴位与操作

中医技能:80个常用针灸穴位与操作

中医技能:80个常用针灸穴位与操作

1. 尺泽: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可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急性腹痛吐泻;肘臂挛痛

2. 孔最: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直刺0.5~l寸肘臂挛痛,痔疾,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3.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向上斜刺0.3-0.5寸可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痛;口眼歪斜,牙痛

4. 鱼际: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直刺0.2~0.5寸,禁灸。咽干,咽喉肿痛,失音。咳嗽,咳血,小儿疳积。

5. 少商: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咽喉肿痛,发热,咳嗽,失音,鼻衄;昏迷,癫狂;指肿,麻木手阳明大肠经

6. 商阳: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咽喉肿痛,齿痛,耳聋;热病,昏迷;手指麻木

7.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直刺0.5-1.0寸可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鼻衄,耳聋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经闭,滞产,腹痛,便秘;上肢疼痛,不遂

8. 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直刺0.8-1.2寸可肩臂麻痛,上肢不遂;腹胀,吐泻;齿痛颊

肿9. 曲池: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直刺1.0-1.5寸可热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头痛,眩晕,癫狂;上肢不遂,手臂肿痛,瘰疬;瘾疹;月经不调,腹痛吐泻

10. 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上臂平举肩部前方的凹陷直刺0.8-1.5寸可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瘰疬;瘾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操作:(1)针法:用30号1寸毫针成15°角向后平刺入~寸,也可从右往左刺入一针,成十字刺法。留针30min(预防高血压)~数小时(预防竞技综合征)。(2)灸法:以艾条作温和灸或雀啄灸法。每次10min或据情况而定。

2.印堂

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

操作:针法:以1寸毫针自上至下平刺寸。

3.素髎

取穴: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作用:本穴为预防休克之要穴,可配合人中(水沟)同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穴能限止血压下降,促使血压上升,具有兴奋呼吸机能,以及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

操作:针法:斜刺,针尖从鼻尖端斜向上刺入,深约~寸,使产生酸麻感,可扩散至鼻根及鼻腔。留针直到症情改善,留针期间宜间断运针。

4.风池

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操作:(1)针法:本穴为易发生危险的穴位,作为预防用,必须注意安全。据解剖学研究和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针尖向鼻尖方向刺入1~寸最为安全。以针感向眼区、前额或头部放射为佳。留针20~30min。(2)灸法:用艾条作回旋灸10~15min。

取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预防感冒、急性结膜炎以及头痛发作。

操作:针法:1)直刺。以30号1寸针刺入~寸,至局部有酸胀感,用以预防感冒;2)平刺。以30号寸针成15°角向耳尖方向刺入1~寸,用以预防头痛。以上均留针30min。3)点刺。以消毒细三棱针点刺出血。用以预防感冒和急性结膜炎。

6.中脘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使病人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

作用: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

操作:(1)针法:毫针直刺,深~寸,至上腹部闷胀沉重,或放散性胀痛,或胃部有收缩感。注意,毫针以28号~30号为宜,不可过度深刺,避免穿破腹膜。留针15~20min。(2)灸法:着肤灸,灸3~7壮,炷如黄豆大,宜无瘢痕灸;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7.神阙(脐中)

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操作:灸法:隔盐灸,以黄豆至枣核大之艾炷,灸5~30壮。关于壮数,《类经图翼》认为:“若灸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可作参考。艾条灸,每次15~20min,以局部潮红为度。

8.气海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是防病强身穴之一。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

操作:(1)灸法:本法为主,着肤灸5~9壮,炷如黄豆大。不留疤痕灸。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2)针法:直刺~寸,针尖微向下,使针感如线状放射至会阴部,留针15~20min。

9.关元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取穴。

作用:本穴为历代重要的保健益寿之穴。《医经精义》有“元阴、元阳交点之所”的说法,《扁鹊心书》对本穴颇为推崇,曾有诗云:“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方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又称彭祖,相传为古代长寿者)寿数更如何。”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男性性功能障碍防治等的要穴。

操作:灸法:1)着肤灸5~9壮,黄豆大艾炷,宜疤痕灸。2)艾条灸,温和灸20~30min。针法:同气海穴。

10.中极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4寸处取穴。

作用:用于预防妇产科病症及防治男性性功能紊乱。

操作:(1)针法:直刺~寸深,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腹及线状放射到外生殖器,留针15~20min。(2)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0~15min。

11.天枢

取穴:在腹部,脐旁开2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胃肠疾病及术后腹胀等。

操作:(1)针法:直刺~寸,局部酸胀,并可扩散至同侧腹部。注意不可刺至过深,导致腹膜损伤。(2)灸法:艾条灸,雀啄灸10~20min。

12.大椎

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各类急性传染病、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发作和药物的毒副均有较为显著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电针或艾灸大椎穴,能增加抗体生成和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食细胞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抵抗力。

操作:(1)针法:直刺,微斜向上深刺至~寸,局部酸胀,针向下及向两肩部扩散。注意,不可过深,以免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损伤脊髓。(2)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5~30min。(3)拔罐:可用闪火法或抽吸法吸拔10~15min。

取穴: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取穴。

作用:本穴在日本属于养生灸的常用穴之一。尤其可用于小儿健身灸,《日常灸法》云:“习俗称〈身柱灸〉,小儿必灸也”。小儿生后一百天,灸此穴可预防感冒、百日咳、吐乳、消化不良等。成人用以预防疲劳、抗药物毒副作用等。

操作:灸法:1)着肤灸,成人3~7壮,炷如麦粒大。小儿则可将艾绒搓成铅笔尖粗或更细之炷,灸3壮。如加灸灵台穴,效更佳。2)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成人),或3~10min(小儿)。

14.命门

取穴: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取穴。可令病人正坐直腰或腑卧,先触到十二肋端,平移至脊柱中点,其棘突间即为命门穴。

作用:重要保健防病穴。能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可用作平时保健防病,改善亚健康状态及防治男性性功能障碍等。

操作:(1)灸法:1)着肤灸,灸3~5壮,炷如黄豆大,无疤痕灸为宜;2)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2)针法:直刺,深~寸,以局部酸胀为宜,留针15min。

15.风门

取穴: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处取之。

作用:用以预防感冒、肺结核、痈疽等。《类经图翼•卷七》称,此穴“常灸之,永无痈疽、疮疥等患”。另外,日本将风门称“打肩”,其民间习俗,人到20岁,须行”打肩灸”来防病强身。

操作:(1)灸法:着肤灸,3~5壮,麦粒大艾炷。艾条灸,雀啄灸15~20min。(2)针法:同肺俞。

16.肺俞

取穴: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处取穴。

作用:调理肺气、祛邪扶正。常用以预防感冒及支气管炎、哮喘等发作。

操作:(1)灸法:着肤灸,每次3~5壮,艾炷如麦粒大,要求疤痕灸。亦可用药物敷贴。(2)针法:直刺~寸。为避免伤肺造成气胸,可在穴位向外傍开1㎝,成45°向脊柱侧斜刺~寸,局部酸胀感,一般不留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