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阳江闸坡疍民婚俗的传承与保护
海南三亚疍歌活态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
海南三亚疍歌活态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海南三亚疍歌活态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疍歌,是海南省三亚市珊瑚镇独有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形式。
它以具有悠久历史的祭祀和娱乐活动为背景,展示了疍民对丰收、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表达。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疍歌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人才流失、传承断层和市场需求不足。
为了保护和传承疍歌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探索合适的路径。
首先,加强疍歌活态保护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在活态保护方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建立疍歌的文化档案和资料库,记录和收集疍歌的传统曲目、舞蹈动作、服饰装扮等。
同时,要积极倡导并组织疍歌的实地考察和调研,了解其演变历程和文化内涵。
此外,还需要注重场所的保护与维护,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活态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其次,加强疍歌传承人培养和人才引进。
目前,疍歌的传承人大多为老年人,年轻一代对疍歌的兴趣和了解相对有限。
为了传承和发展疍歌,需要培养更多的传承人。
可以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开展疍歌的培训和普及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
同时,可以引进专业的文艺团队和专家,与疍歌传承人开展合作,进行技术交流和传统艺术研习,提高疍歌的演唱和表演水平。
再次,注重疍歌的创新与推广。
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疍歌也不例外。
可以通过创新疍歌的演唱方式和舞蹈编排,使之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可以将疍歌融入到旅游文化中,打造特色疍歌演出场所,吸引更多游客和观众。
此外,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可以组织疍歌比赛和演出,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疍歌。
推广疍歌还可以利用现代媒体的力量,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传播,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疍歌。
最后,加强疍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疍歌作为疍民的一种独特文化表达形式,是他们记忆中的一部分。
正确引导疍民,传承疍歌也是为了他们自己的文化发展和传承。
要积极宣传和弘扬疍歌的价值和意义,增强疍民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可以组织疍歌比赛、演出和展览,展示疍歌的魅力和风采,让疍民从中感受到自己的文化的底蕴和力量。
疍民的研究
五年疍 女 民 民民民民民民民 的 的的的的的的相 渔 信奇丧言行服册 船 仰特俗语为饰 婚 俗
返回
疍 民 的 信 仰
旧时的厦港一隅,可谓百步一宫、千步一寺,宫庙街 巷,岩寺占山头。据统计当时渔港小寺庙达三十 余座,列为厦门岛寺庙密度之最。清代这里有两 座寺庙受到皇帝的御赐题匾而远近闻名:乾隆二 年(1738年)御赐风神庙额为“惠应波恬”;五十 三年(1789年)御赐朝宗宫匾额为“恬澜贻贶”。 当时的福海宫与圆山宫在全市负有盛名,每逢元 宵、中秋佳节或妈祖诞辰,这里花灯辉映、社戏 连台,渔家扶老携幼,前来点大烛,乞寿龟,成 为厦门有名热闹的地方。除了陆上的寺庙,每艘 渔船可称是一个流动的小寺庙。船上男睡舱上方 专门安置一处神龛,叫做“红格顶”,早期各个 “大字姓”各有奉祀的对象,如姓张的称“老标 元帅“;姓阮的叫“三妈佬妈”,后来一统为一 组 “关圣帝君”。 厦门渔民的多源性,决定了民间信仰信 俗兼容并蓄的融合性。这些小寺庙奉祀的神明既 有玉皇大帝、海龙王、王爷公、水仙王、妈祖、 大道公、齐天大圣等,也有土地、灶君、床母、 城隍等。所有这些寺庙包含着自然崇拜、灵魂崇 拜以及从儒、道、释诸多经学引申而来的泛神崇 拜。特别是民间信俗的行业神祗,与流传台湾甚 至东南亚华人社会几乎同出一辙。厦港疍家祖辈 相传尊奉中华白海豚为“妈祖鱼”和“镇港鱼”, 据说白海豚曾救援过落水的渔民,阻止凶恶的鲨 鱼进入港口,还能据其群体活动方位推测某些鱼 群的洄游规律,因而被视为江海女神妈祖的化身, 受到渔家的崇拜与喜爱。旧时渔船遇到“妈祖 鱼”,还要烧香祝愿,祈求渔事平安与丰收。港 口经常出现归渔的船队与海面翻腾的白海豚一同 进入鹭江口的动人景观和欢乐场面!
疍家文化风俗研究
疍家文化风俗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疍民已相继结束风里来浪里去的渔家生活,都已经上岸生活,但是丰富的疍家传统和文化习俗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由于长期的闭塞环境使得疍家文化传统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这种文化主要通过方言、文化习俗、服饰、婚等得以传承。
疍家文化成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一,本文主要介绍我国疍家文化风俗,让我们更加深刻感知民族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疍家文化风俗研究一、疍家的起源在我国的福建、广东、广西及浙江沿海地区,生活着一群特殊的人群即疍家人。
目前他们仍保持着百多年来的生活习俗。
由于他们的艇形状象蛋,所以在史籍上他们被称为“疍家”。
在人们的记忆中,疍家从产生之日起就是游历于水上,住在船里,过着海洋的漂泊生活,生活来源主要靠打鱼为生,没有固定的生活场所,在中国也被称为“水上的吉卜赛人”。
疍家是个特殊的群体,但对其由来,没有相应的文字史料记载,至今对其起源也没有一个确切和权威的说法。
有的说是疍家古百越族的后代;有的说疍家是属于56个民族外的少数民族;还有一种更加传奇的说法就是“东晋末年,农民首领卢循起义沿江南下,战败后逃跑,为了逃生,有一部分官兵以水上为生,从此以捕鱼、摆渡等生;也有人认为疍家人由于常年生活在海上与风浪搏斗,生存环境恶劣练就了他们独特的谋生手段,生命没有保障就象蛋壳一样脆弱,所以被称为疍家。
这就是疍家人的来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的不断更替,孙中山推翻了封建帝制,武昌起义爆发取得了成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封建统治者所制定的约法三章被废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疍家人先后都已离开海上的漂泊生活上岸,但富有丰富的海洋风情的疍家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下来。
二、疍民的生活习俗1.语言古代疍民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跟华语并不相通。
宋朝的时候疍民入籍被编为‘夷户’,与汉族的交往日益密切。
到了明朝,除少数的疍民比较封闭,不通汉语外,其他大部分的疍民已经逐渐掌握汉语方言,但他们所讲的方言中保留着他们本民族的一切言语特点。
疍家文化风俗研究
疍家文化风俗研究疍家是中国湖南省永州地区特有的一个民族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风俗。
研究疍家文化风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历史、生活方式以及传统价值观。
其次,疍家人传承了丰富的音乐和舞蹈文化。
疍家人喜欢摆弄乐器,流传下来的有疍箫、疍锣、疍鼓等多种乐器。
他们常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婚礼上演奏和歌唱。
疍家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编排而闻名,疍家人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舞蹈通常具有浓厚的节日气氛,给人们带来愉悦和喜悦的情绪。
疍家的美食文化也是他们的特色之一、疍家人主要以农耕为生,他们种植的农作物主要包括稻谷、玉米、豆类等。
因此,疍家人的饮食以米饭和面食为主,常常搭配丰富的菜肴。
疍家菜肴以清淡、鲜美为主,讲究色、香、味的搭配。
他们擅长制作独特的家常菜,如疍家腊肉、疍家面线等,这些美食代表了疍家人的独特口味和饮食文化。
此外,疍家人还拥有鲜明的服饰文化。
他们的传统服装以蓝色和黑色为主,通常由蓝色的长袍和黑色的束腰裙组成,女性则穿着长蓝色裙子,上面搭配黑色上衣。
这些服饰通常由疍家妇女手工制作,注重绣花和刺绣的细节。
在特殊的场合,如节日和婚礼,疍家人会穿着传统服饰,展示他们的独特风采和传统价值观。
疍家人的文化风俗独特而丰富。
通过研究疍家文化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这不仅有助于文化保护和传承,也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我们应当珍视并尊重每个民族的独特之处,相互学习和交流,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和繁荣。
浅析阳江闸坡疍民婚俗的传承与保护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3届大会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公约》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文明续存的根本问题;一种文化如同一种基因,多基因的世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看,人口数量少的族群,其保护和发展问题尤其重要。
疍民是生活在中国沿海及内河上的一个特殊族群,自清代以来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区域,他们以船为家,主要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业。
在旧社会有蛋家、疍家、白水郎等不同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被称为水上居民、渔民。
在长期水上生活的过程中,疍民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疍民文化,其中部分疍民的来源与古越族密切相关,是古越族文化的遗存和“活化石”。
但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及社会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文明及外来文化正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产生全方位的冲击,疍民等地域族群文化濒临消失 [1] 。
在上述背景下,挖掘、研究和保护疍民文化成为迫切的课题。
位于南海之滨的广东阳江,是疍民的传统分布区,也是南海疍民的代表之一,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阳江闸坡的疍家(疍民)婚俗于2007年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相关研究进展建国前的疍民,社会地位低下,被禁止与陆上居民通婚,没有读书、应试、当兵和在陆上定居的权利。
他们不谙文字,不记年岁,“以舟为室,视水如路,浮生江海者,蛋也……”[2]近年来,疍民的起源、生产文化、生活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问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疍民的婚俗文化,是疍民生活文化的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亦萝就有关于汕尾新港疍民婚俗婚嫁过程的研究成果[3],伍锐麟在《沙南疍民调查》中提及沙南疍民的一夫一妻制和晚间迎亲的特殊习俗[4],在国内第一部疍民的著作《疍民的研究》中,陈序经专作一章论述广东疍民的家庭及婚俗问题[5]。
近五年,婚俗文化主题成为疍民研究的热点之一,如董立功从文人笔记、地方志、文学作品等文本视角阐述了广东疍民的婚俗问题[6];文豪借助传承人口述方法,展现了阳江疍民婚嫁的习俗与过程[7];宋力行采用比较分析方法,阐释了阳江疍民婚俗变迁与家庭组织形式变化的内在联系[8][9]。
阳江疍家民俗文化的特征及传承发展的思考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9年4月20日Apr.20 2019第39卷第4期Vo1.39 No.4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4.100阳江疍家民俗文化的特征及传承发展的思考梁声扬 张正朝 梁伊瑶(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阳江 529566)摘 要:疍民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统称,他们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不论在服饰、饮食、居住,还是在性格、婚俗、宗教等方面自成一体的独特的“疍家文化”。
本文拟从江海浮生的家居方式、以海伴生的民俗习惯、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充满海味的咸水歌曲等四个方面分析阳江疍家民俗文化的特征,并对如何传承发展阳江疍家民俗文化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阳江疍家;民俗文化;特征;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4-0214-03千百年来,疍民以江海为田、以舟为家、以渔为业。
在长期与风浪搏斗和向江海取食的过程中,险恶的生存环境和独特的谋生手段,使得勤劳朴实、坚韧拼搏、乐观豁达的疍家人,不论在服饰、饮食、居住,还是在性格、婚俗、宗教等方面都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独特的“疍家文化”。
一、阳江疍家民俗文化的特征阳江疍民主要生活在南海海边及漠阳江沿岸,沿海的居民多以捕鱼为业,内河的居民或者从事水上运输,或者以捕渔捞蚬为生,或者兼而为之。
据《民国阳江志》记载,阳江疍民的生活状况是:“舟楫为宅,钓网为生,无冠履,不谙文字,性耐寒,虽隆冬霜霰,亦跣足单衣,无皲瘃色。
婚娶率以酒相馈遗,妇子饮于洲岸。
是夕两姓联舟,多至数十艇,赓唱迭和以为乐。
洪武初年设立河泊所,岁征鱼课。
然性畏见官,豪右有讼之者,则飘窜不出。
其捕渔之利仅博一饱,贫之者一叶之篷不蔽,其身百结之衣难掩其骭。
”[1](P128)阳江疍民在广东疍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以闸坡、东平、沙扒、溪头和漠阳江上的疍家人为主,其除了具有司徒尚纪教授所说的疍民普遍显现的“海洋性、封闭性、 滞后性”[2]特色外,也创造了富有阳江特色的阳江疍家民俗文化。
浅谈阳江白榄的传承与保护
因为 江 白榄 以方 占俚语 入 戏 ,多 以家庭 伦 理 内容为 题材 , 没有 语 占的 隔阂 ,深 受妇 孺老 幼 欢迎 。文 化 艺术 部 门也利 用这 种 形式 把硬 梆梆 的 政策 法律 条文 ,以 白榄形 式宣 传 出来 。 白榄作 为
《采 搅 歌 》
打 开 围裙 等 哥搅 .等 哥 搅下 再回 家。
新 的 变化 ,使 得 韵 律 更 加 优 美 多 变 ,语 言生 动 活 泼 、诙 谐 幽 默 的 。
现 状 ;传 承 ;保 护
木
关键词 : 白榄 ;传 统 艺 术 ; 历 史 渊 源 ;近 代 状 况 ;主 要 特 征 ; 戋
各种 沿街 叫卖 的行 业 都 有 他 的 一 套 “ 叫号 ” ,卖 橄 榄 的 叫 号是 用方 言有 : 奏地 念 出来 的 ,就像 北方 的 “ 快板 ”那 样 :卖 白 榄 ,卖 白榄 , 一分 纸 ,买 两 只 ;晤 好食 ,随手 劈 ( 丢 ) ;食 过 好食 再来 l 寻 ,食过甜 爽跟 尾踊 ( 追)。 ( 二) 白榄
阳江 是 中 国优 秀 旅游 城市 ,素有 中 国楹联 之 市、中 国 待训 之
市 、中 国风 筝之 乡 、中 国刀剪 之 都 、中 国温泉 之 乡之 称 ,也是 』 成为 粤剧 唱 腔之 一 的 “ 白榄 ” ,除 ' r“ f } j 白话 念 快板 ”使 用 东省 著名 的滨海 旅游 城市 和广 东 电力能源 基地 。 外 ,更创 造 了 白榄类 的 专腔 。如 头 音乐 唱腔 中 间夹 念 白榄 的有 在这 块沃 土 孕育 了 阳江 白榄独 具 地方 本士 特色 ,存 阳江历 史 “ 四时 果 ” “ 恨 填胸 ” “ 花鼓 芙 蓉 ”等 ; 以锣 鼓 相衬 托 的有 “ 扑 及现 代 的 民问艺 术 中有不 可代 替 的地 位 ,具有 历 史价 值 、实用 价 灯蛾 ”。还有 一 种是 因演 《 武 松 杀嫂 》 时运用 得 好而 成专 腔 的叫 值 以及较 高 的艺 术价 值 。现代 白榄 已成为 乡村 、社 区 文化 极佳 的 “ 杀 嫂 白榄 ” 。它 的表现 形式 足 前面 两个 字 ,一 字一 拍 ,接着 入
民间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阳江“咸水歌、童谣”为例
范 围 ,既 有 农 村 乡 土 的 “ 民 间 ”成 分 ,又 有 市 井 的 “ 市 俗 ”成
历史 悠 久 的阳江 ( 阳东) “ 咸 水 歌 ” ,或 称 阳 江渔 歌 ,是 渔 分 , 既有偏 重 以感 情 表现 为主 的装饰 品,又 有偏 重 于 以认 识功 能 民用 方 言演 唱 的一 种渔 歌 ,源 自过 去 渔 民在海 上 劳 作时 的 即兴 创 为主 的实 用性 工 艺 品, 既有物 质 的 工艺 品 ,又有 精 神性 艺 术表 演 作和 吟 唱 ,没有 音 乐 引子 和伴 奏 ,每 句 开头 都有 一 句 “ 呼语”, 活 动 。是 一种 最 能反 映一 个 民族 或地 区文化 特 征 的非 物质 文化 遗 以引起 听 者注 意 ,如 “ 哥 兄嗨 ” “ 先 姐 嗨 ”或 “ 哎 呀 哩 ”,节 奏 产 , 它传 承着 民间 民俗 朴实 宝贵 的 古老 文化 ,是一 个 民 间 民俗 精 自由 ,且经 常 变换 拍 型 ,并常 有 活动 句 , 因而 同一 首 ,各人 唱 神情 感 的载 体和 民间 民俗 特 征的 重要体 现 。 法 各有 不 同 ,有达 十 余种 唱腔 。 “ 咸 水 歌 ”是 劳动 人 民在 长 期 劳 目前 中 国的 民俗 民 间艺术 现 状 并不 乐观 ,首先 受 中 国社会 转 动 生活 中形 成 的文 化 产物 ,因长 期 同大 海 的咸 水打 交道 ,咸 水歌 型 期 的影 响 ,工业 化 、城 市 化 的飞速 发 展 ,使 得人 们 的生 产 、生 之得 名 即 与此 有关 。咸 水 歌一 般 由上 下 两句 组 成单 乐段 ,或 由 四
蔗 、蕉 、养 鱼 为主 , 同时 也种 桑养 蚕 ,操 捕鱼 业 ,人们 称他 们 为 “ 蛋 家人 ”,讲 蛋 家话 为 主 。他们 在 开 发美 丽家 园 的 同时 ,也 创 创 作 ,其包 括 民间美 术 , 民间工 艺 、音 乐 、舞蹈 、戏 曲、 杂耍 等 造 了灿烂 的文 化 ,产 生了丰 富 的 民歌 。 民间 民俗 艺 术 是 人 民大 众 自 己所 产 生 、享 用 和 流 传 的 美 的
幼儿园疍家文化教案:传承传统乡土文化
幼儿园疍家文化教案:传承传统乡土文化近年来,疍家文化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热门话题。
作为我国传统乡土文化的一部分,疍家文化在家族、风俗、传统艺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疍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与侵蚀。
为了传承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幼儿园教育也应该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幼儿园教育中,从小培养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是十分必要的。
本篇文章将着重探讨幼儿园疍家文化教案的设计与实施,以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体验疍家文化,从而实现对这一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第一部分:疍家文化教案的设计1. 了解疍家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在设计教案之初,我们首先要对疍家文化有一个明晰的认知。
疍家文化源自我国南方的海岛地区,以独特的家族风俗、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而闻名。
在教案中我们要将疍家文化的特点和传统内涵进行全面而深入地介绍,让幼儿对疍家文化有一个清晰而立体的认知。
2. 培养对疍家文化的情感与体验在教案中,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游戏、手工、音乐等,引导幼儿亲身参与疍家文化的传统实践活动,以期培养他们对疍家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亲近感。
可以组织幼儿学习疍家传统手工艺,如编织和剪纸等,让他们亲手制作属于疍家文化的工艺品,从而使得他们对疍家文化有更为深刻的体验和情感认知。
3. 教学资源与环境的打造在教案设计中,我们还要重点考虑如何打造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与优美的教学环境。
可以通过布置展览、搭建模型、制作图片书等形式,丰富幼儿对疍家文化的感知和认知。
在教室环境的打造上,可以引入疍家文化的装饰元素,如编织工艺品、海洋图饰等,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疍家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
第二部分:疍家文化教案的实施1. 课程内容的设计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我们要针对不同芳龄段的幼儿设计相对应的课程内容。
对于3-4岁的幼儿,可以围绕疍家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传统技艺进行浅显的介绍和体验;对于4-5岁的幼儿,则可以深入探讨疍家文化的家族风俗和宗族规矩,帮助他们建立对疍家文化的更为深刻的认知。
盐田疍家文化内容
盐田疍家文化内容
1. 婚嫁习俗:疍家人有着独特的婚嫁习俗,包括水上婚礼和陆上扒龙舟迎亲的婚俗。
在旧时,疍家渔民以舟楫而居、以捕鱼为生,他们的婚俗习惯与陆地居民不同。
定亲、迎亲、洞房等仪式均在船上举行。
后来,随着疍家渔民上岸定居,传统疍家迎亲习俗逐渐演变为陆上模拟龙船迎亲的舞蹈,即“划旱船”。
2. 唱咸水歌:在结婚吉日的前三天,新娘要在船上待嫁唱嫁歌,新郎家中也是一连几日以唱咸水歌为主。
咸水歌是疍家人在生活中的一种传统歌曲,歌词多以劝世、爱情、叙事为主题。
3. 家族观念:盐田疍家人重视家族观念,认为祖先神灵对婚事是否合适有决定性作用。
在订婚时,男方需将女孩的生辰八字摆在渔船的神台上,以示请示祖先神灵这桩婚事是否合适。
4. 传统手工艺:盐田疍家人还保留着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如编织渔网、制作船只等。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是他们生活所需,也成为了他们文化的一部分。
5. 饮食文化:盐田疍家人的饮食文化也具有特色,他们以海鲜为主食,同时也擅长制作各种渔家小吃和糕点。
6. 民间音乐舞蹈:盐田疍家人有着独特的民间音乐舞蹈,如咸水歌、船歌等,这些音乐舞蹈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情感世界。
7. 节庆活动:盐田疍家人有许多传统的节庆活动,如龙舟赛、中秋赏月等,这些活动既是他们生活的乐趣,也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盐田疍家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它既包括了婚嫁习俗、唱咸水歌、家族观念、传统手工艺、饮食文化、民间音乐舞蹈、节庆活动等方面,也体现了疍家人勤劳、朴实、善良的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闸坡沙扒导游词
闸坡沙扒导游词闸坡沙扒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源于中国的戏曲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闸坡沙扒是一种以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方式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讲究音、律、意的融合与传达,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角色形象,为观众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闸坡沙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当时闸坡河畔的小镇上,常有一些戏班来这里演出,因此在镇上形成了独特的戏曲文化氛围。
当地的戏迷们也在演出中学习了很多唱、念、做、打的技巧,并逐渐形成了闸坡沙扒这一独特的戏曲形式。
闸坡沙扒的特点之一是表演形式丰富多样。
在表演中,演员除了通过唱、念、做、打等方式进行表演外,还会使用一些道具和服装来丰富舞台效果。
例如,演员通过戴上面具和穿上特殊的服装来扮演各种角色,这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
闸坡沙扒的特点之二是注重音、律、意的融合与传达。
演员们在表演中不仅要准确地唱出曲调,还要通过声音的高低、轻重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演员们还要配合精准的动作表演,使得观众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音乐和动作的协调与和谐。
闸坡沙扒的特点之三是形象塑造精彩。
在闸坡沙扒中,有许多经典的角色形象,如正面英雄、反面角色、喜剧角色等,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形象特点。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这些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们能够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
闸坡沙扒的演出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
演员们通过不同的剧目,唱出了许多古老的民歌和戏曲曲目,念出了各种故事和寓言,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这使得观众们在观看闸坡沙扒的表演时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闸坡沙扒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保护和传承闸坡沙扒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他们在闸坡河畔修建了一座专门的闸坡沙扒剧场,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大型的演出和比赛活动,吸引了许多观众和演员的参与。
疍家文化风俗研究-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疍民已相继结束风里来浪里去的渔家生活,都已经上岸生活,但是丰富的疍家传统和文化习俗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由于长期的闭塞环境使得疍家文化传统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这种文化主要通过方言、文化习俗、服饰、婚等得以传承。
疍家文化成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一,本文主要介绍我国疍家文化风俗,让我们更加深刻感知民族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疍家文化风俗研究一、疍家的起源在我国的福建、广东、广西及浙江沿海地区,生活着一群特殊的人群即疍家人。
目前他们仍保持着百多年来的生活习俗。
由于他们的艇形状象蛋,所以在史籍上他们被称为“疍家”。
在人们的记忆中,疍家从产生之日起就是游历于水上,住在船里,过着海洋的漂泊生活,生活来源主要靠打鱼为生,没有固定的生活场所,在中国也被称为“水上的吉卜赛人”。
疍家是个特殊的群体,但对其由来,没有相应的文字史料记载,至今对其起源也没有一个确切和权威的说法。
有的说是疍家古百越族的后代;有的说疍家是属于56个民族外的少数民族;还有一种更加传奇的说法就是“东晋末年,农民首领卢循起义沿江南下,战败后逃跑,为了逃生,有一部分官兵以水上为生,从此以捕鱼、摆渡等生;也有人认为疍家人由于常年生活在海上与风浪搏斗,生存环境恶劣练就了他们独特的谋生手段,生命没有保障就象蛋壳一样脆弱,所以被称为疍家。
这就是疍家人的来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的不断更替,孙中山推翻了封建帝制,武昌起义爆发取得了成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封建统治者所制定的约法三章被废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疍家人先后都已离开海上的漂泊生活上岸,但富有丰富的海洋风情的疍家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下来。
二、疍民的生活习俗1.语言古代疍民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跟华语并不相通。
宋朝的时候疍民入籍被编为‘夷户’,与汉族的交往日益密切。
到了明朝,除少数的疍民比较封闭,不通汉语外,其他大部分的疍民已经逐渐掌握汉语方言,但他们所讲的方言中保留着他们本民族的一切言语特点。
变迁与持守
变迁与持守
疍民,是对自古至今生产生活于我国东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区以及内河之上的水上居民的统称,在历史上他们又被称为“蜑”或“蛋”。
自古以来就过着过着以船为家、浮舟泛室的水居生活,其水上文化具有着独特的元素。
在上岸居住后,疍民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他们的传统水上文化元素正在经受全面的冲击和外来文化涵化、重构。
因此,本文主要以南宁市邕江疍民为研究个案,以他们的水上婚礼习俗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还原呈现疍民原汁原味的水上婚礼习俗,对该传统文化习俗的历史与现状做对比研究,分析在变迁前后水上叹歌婚礼的社会功能,通过实地调查把握疍民该传统文化习俗发生文化变迁的内因和外因,对该习俗的保护与传承提出建议。
文章还原重现了邕江疍民原汁原味的水上婚礼,婚礼流程大致分为叹家姐、放歌堂、绕台围和接亲四部分,分析了婚礼及仪式的心理慰藉、认同、传承规范和凝聚这四个社会功能;对水上婚礼习俗的变迁进行分析,得出了对该习俗变迁产生影响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结合田野点和相关文献收集到的资料,指出疍民传统文化习俗发生文化变迁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让疍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上岸谋生后面临的便是岸上强势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是自身的惰性心理致使缺乏文化认同,并对发生变后习俗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
最后总结了引起疍民水上文化变迁的各方面因素,得到的结论是疍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产生活的环境——水,精神家园骤然褪色。
上岸定居后,文化的内核发生了断裂;之后由于受到社会地位低下的文化惯性影响,自身缺乏文化认同,致使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并从重视传承人培养、扩
大文化传播途径、培养文化认同三方面给出保护和传承疍家风俗的建议。
阳江海陵岛疍民婚俗流程及特点研究
阳江海陵岛疍民婚俗流程及特点研究
陈嘉怡;董国华;林山榆
【期刊名称】《南方论刊》
【年(卷),期】2022()10
【摘要】通过对阳江海陵岛疍民婚俗具体流程的介绍,总结海陵岛疍民婚俗有别于其他疍民婚俗的三个显著特点:日益开放的疍陆婚配、“亲海”的婚俗习惯和日趋简化的婚礼环节。
在发展的过程中疍民婚俗的传承也面临着许多难题。
【总页数】3页(P90-91)
【作者】陈嘉怡;董国华;林山榆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
【相关文献】
1.浅析阳江闸坡疍民婚俗的传承与保护
2.论广东疍民婚俗演进——以阳江市海陵岛为例
3.广东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阳江市海陵岛为例
4.滨海旅游社区增权测评的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以广东阳江海陵岛为例
5.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疍民文化遗产认同研究——阳江闸坡案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阳江疍家婚俗
阳江疍家婚俗
陈慎光
【期刊名称】《海洋与渔业》
【年(卷),期】2009(000)011
【摘要】@@ 疍家人在旧社会被人看作是下等人.由于他们在水上生活飘荡不定,被称为"荡家",而"荡"与"疍"是同音字,故后来被人们称为疍家.又有人说因疍家人所居渔船外形像蛋壳,故被称为"蛋家",后改为"疍家".
【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陈慎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重温疍家往事再现海上传奇r——对保护与传承盐田疍家人婚俗的思考与探索[J], 刘晶茜
2.出走半生,归来仍是漠阳江畔少年\r——评洪永争《摇啊摇,疍家船》 [J], 宋雯
3.阳江疍家民俗文化的特征及传承发展的思考 [J], 梁声扬;张正朝;梁伊瑶
4.疍家风情、人性之歌与诗性话语——评洪永争长篇儿童小说《摇啊摇,疍家船》[J], 佘爱春; 陈丹
5.疍家风情、人性之歌与诗性话语——评洪永争长篇儿童小说《摇啊摇,疍家船》[J], 佘爱春;陈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阳江的风俗四百字
阳江的风俗四百字
阳江位于广东省西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阳江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以下简单介绍一些。
首先是婚俗方面,阳江的婚礼注重隆重庄重,家庭是婚礼的核心单位。
新人会在婚礼上穿上华丽的礼服,进行盛大的婚礼仪式,喜庆的气氛洋溢着整个婚宴现场。
其次是饮食文化,阳江以美食闻名。
阳江沿海地区盛产海鲜,特色菜品有海鲜煲、烧蚝、海鲜爬爬等,口感鲜美,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阳江还有各种特色小吃,如鲍鱼糕、潮汕牛肉丸、腊味瓷煲饭等,让人垂涎欲滴。
再来是节庆习俗,阳江人热爱庆祝节日。
例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会点灯、猜灯谜、放烟火,共庆佳节。
此外,农历七月的鬼节,也是阳江人传统的节日之一,人们会上街放鞭炮、举行传统戏曲演出,以表达对祖先和鬼魂的敬意。
最后是民间艺术表演,阳江以潮剧、阳剧等传统戏曲闻名。
潮剧以其精彩的唱腔、富有表情的表演方式,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阳剧则以婉转动听的唱腔、激动人心的表演方式,展现着阳江人民的艺术才华。
这些只是阳江风俗的一小部分,阳江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统,展示着这座城市的丰富文化底蕴。
希望这些简单的介绍能让你对阳江的风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疍家人的前世今生
疍家人的前世今生南方沿海,有着一群世世代代都漂泊在水上,过着以船为家、以渔为生的特殊群体。
他们是旧时代的贱民,备受欺凌。
一生中生老病死都在船上渡过,终生也不得上岸。
他们的“家”犹如漂泊于海面的蛋壳,因此被称为疍家。
当然了,对于“疍家”的叫法来源还存在着争议。
由于他们没有田地,无法在陆上生活,只能以捕捞、采珠、摆渡为生,长年累月都在海上漂浮,行迹遍布了浙、闽、粤、桂、琼等大小海域,包括内江也有分布。
在长期与陆上居民的社交分隔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在饮食、服饰、婚俗等方面均自成一体。
他们没有统一的语言,不算是独立民族,而是同一类生活方式的水上居民。
可以说他们是中国版的巴瑶族,也有人把他们称为“海上的吉卜赛人”,但疍家人的命运却远远比不上吉卜赛人。
直到近代的文明变革,疍家人的命运才发生转变,冒出了大放异彩的人物,如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和爱国商人霍英东都是疍家人。
一、疍家人的起源关于疍家人的来源,有观点认为他们是南方土著越族的一支,理由是:秦始皇征发五十万大军开戍南岭时,当地的不甘为秦所掳而逃往江湖以渔业为生的部分土著越人。
或者认为,闽越国被汉武帝征服之后,一部分闽人流落江海形成了“水疍”。
包括历史学者罗香林都认为“水上人”就是越族后裔。
但这些说法都缺乏证据支持。
还有的认为,在战乱的历史时期,一些南下的逃难者,为了躲避官兵化作渔民,并日渐与当地渔民融合形成了疍家人。
疍家渔民想要找到疍家人的真正源头,还是先要弄清他们是具体出现时间。
从名称上看,晚古的史籍把疍家人写作为疍民、蛋民、疍户、蜑等,都近似蛋音。
类似的字音更早就出现在东晋的《华阳国志·巴志》:“其地东至鱼腹,而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其属有濮、賨、苴、共、努、賨苴、夷、蜒之蛮。
”这里的蜒蛮,指的是西南地区部族,与现今疍家人所在的区域明显不同。
其后又有《南齐书·高逸·名僧传》:“建元之年为巴州刺史,绥坏蛮蜒。
”《隋书·地理志》:“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
疍家文化
疍家文化疍家人常常“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
”逐渐,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疍家文化”。
他们信仰佛教,更信奉龙王,每逢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且必备猪、羊奠祀,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
他们喜唱“咸水歌”,出海打鱼时唱,织网聊天时唱,亲友相聚时更是唱出满天星斗,极富情调。
他们用唱歌在茫茫大海中慰藉自己孤独的灵魂。
咸水歌与疍家婚礼疍家婚礼要在水上接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疍家人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风土文化,常见的文化活动是唱咸水歌,最具特色的是疍家婚礼。
咸水歌是疍家人在日常生活中随意哼唱的小曲,咏男女恋情、叹生活艰辛。
疍家婚俗中至今保留着新娘面临与父母分离而哭唱几天才出嫁的“叹家姐”曲调、对新郎进行家庭教育的“喃伴郎”两大咸水歌系列。
接亲过程中“玩媳妇”也独具海上特色,接亲后娘家人扯着船缆绳挽留新娘、与艄公进行“小艇拔河”,艄公们在同一小艇上反方向的“对划龙舟”,艄公把船摇得左右晃荡的“碌艇”……这些“闹洞房”式的嬉戏把新郎新娘弄得头晕目眩,向人们证明了新郎新娘的海上劳作能力。
纵观这些疍家文化,咸水歌其实就是海上劳作的劳动号子,疍家婚俗中的“叹家姐”、喃伴郎”咸水歌曲调是一种靠海繁衍生息的抒情,玩媳妇”也起到教育疍家儿女要胜任海上劳作的示范作用。
妙趣横生的疍家文化实际就是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职业文化。
疍家新娘文化的没落受陆地文化的影响,又加上没有专人研究收录整理咸水歌,现代年轻的疍家人几乎都不会唱咸水歌了。
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疍家人要见个面、说个话也不难,年轻人也不再行哭嫁的风俗。
就算在老人的要求下要哭嫁,也只是走走过场。
有的人家是请会唱的疍家老太太来唱,有的就干脆放下磁带应下场。
1、疍家就是水上作业为主、以船为家的人。
北海老一辈都知道“疍家佬”、“疍家婆”这些称谓,是指那些长期生活在海上、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为生的人。
许多人不知这“疍”字怎么写,误以为“蛋家佬”或“邓家佬”。
新华字典这样注释:疍民,是指过去广东、广西、福建内河和沿海一带的水上居民,多以船为家,从事渔业、运输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3届大会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公约》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文明续存的根本问题;一种文化如同一种基因,多基因的世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看,人口数量少的族群,其保护和发展问题尤其重要。
疍民是生活在中国沿海及内河上的一个特殊族群,自清代以来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区域,他们以船为家,主要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业。
在旧社会有蛋家、疍家、白水郎等不同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被称为水上居民、渔民。
在长期水上生活的过程中,疍民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疍民文化,其中部分疍民的来源与古越族密切相关,是古越族文化的遗存和“活化石”。
但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及社会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文明及外来文化正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产生全方位的冲击,疍民等地域族群文化濒临消失 [1] 。
在上述背景下,挖掘、研究和保护疍民文化成为迫切的课题。
位于南海之滨的广东阳江,是疍民的传统分布区,也是南海疍民的代表之一,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阳江闸坡的疍家(疍民)婚俗于2007年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相关研究进展建国前的疍民,社会地位低下,被禁止与陆上居民通婚,没有读书、应试、当兵和在陆上定居的权利。
他们不谙文字,不记年岁,“以舟为室,视水如路,浮生江海者,蛋也……”[2]近年来,疍民的起源、生产文化、生活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问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疍民的婚俗文化,是疍民生活文化的组成部分。
民国时期,亦萝就有关于汕尾新港疍民婚俗婚嫁过程的研究成果[3],伍锐麟在《沙南疍民调查》中提及沙南疍民的一夫一妻制和晚间迎亲的特殊习俗[4],在国内第一部疍民的著作《疍民的研究》中,陈序经专作一章论述广东疍民的家庭及婚俗问题[5]。
近五年,婚俗文化主题成为疍民研究的热点之一,如董立功从文人笔记、地方志、文学作品等文本视角阐述了广东疍民的婚俗问题[6];文豪借助传承人口述方法,展现了阳江疍民婚嫁的习俗与过程[7];宋力行采用比较分析方法,阐释了阳江疍民婚俗变迁与家庭组织形式变化的内在联系[8][9]。
上述关于疍民婚俗的研究,以梳理疍民文化要素为主,缺乏疍民婚俗文化传承动因方面的成果。
因此,通过田野调查,从分析阳江疍民婚俗的现状着手,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动因,再从不同的传承主体解构阳江闸坡疍民婚俗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二、阳江疍民婚俗概况(一)阳江疍民简述阳江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是海洋文化与土著文化的集散地和交融地,也是疍民的主要分布地之一。
据《阳江县志》记载,阳江在建国初期就有三十个渔业管理处,包括疍民在内的渔业人口达12737户,62286人,渔船3169艘,是当时阳江全部人口的二十分之一[10]。
阳江疍民主要分布在闸坡、阳东县东平镇和阳西县沙扒镇。
20世纪50、60年代,政府逐步在岸上建设安置区,疍民逐步上岸居住。
闸坡镇建立了燕鸥、飞鸥、海鸥、雄鸥、金鸥等5 个渔民委员会和庆安、东风、红星、大兴、北环、南安、新兴 7 个居委会以及 1 个莳园村委会等疍民社区。
旧时,阳江的疍家妇女穿着“扎衣”或“两色衣”,即蓝黑色和青黑色连襟而成的圆襟上衣;男性则穿无领大襟衣。
喜食鱼虾、贝类,多信仰妈祖,崇拜海神,爱叹咸水歌。
不仅在生产劳动中要唱,在水上婚礼中的哭嫁环节也要唱,是疍家婚俗不同于陆上婚嫁的一大特色。
2007年,闸坡疍家婚俗列入广东省非物质遗产名录,是每年开渔节的重头戏,因此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阳江疍民婚俗的主要内容1.传统疍民婚俗过程(1)婚礼前。
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浅析阳江闸坡疍民婚俗的传承与保护雷汝霞 吴水田(广州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摘要】阳江是我国南海疍民的主要分布地之一,有着自己独特的舟居文化,在婚姻习俗上有着不同于当地其他民俗的鲜明特色。
通过田野调查,参与体验2016年阳江开渔节疍家婚俗表演等方法,在访谈游客、当地居民和阳江闸坡疍家婚俗省级传承人过程中,发现阳江闸坡疍民婚俗传承保护中存在着传承主体不明、有利益冲突等问题,分析了不同传承主体在这些问题中的作用,试图寻找合适阳江疍民婚俗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疍民;婚俗;传承与保护;发展对策文化长廊南方论刊·2017年第4期描述疍家婚俗:“沿江有蛋(疍)家,其男未聘则置盘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盘花于梢,以致媒妁。
”[11]在实地调查中,阳江闸坡疍家的未婚男女是否会在自家的船梢上放置花草的说法未有得到证实,但是,在男女双方尚未认识之时,确实需要媒婆来牵线搭桥。
经过媒人撮合、双方父母同意后,就会选定一个日子把男女两人的生辰八字送给资深的算命先生批定,这天就叫“送报日”。
八字相合,再求一个良辰吉日就可以准备婚礼了。
接下来就是男方下聘礼。
男方会先让媒婆询问女方彩礼要什么,媒婆跟女方商谈过后,则回话给男方家。
如果女方家提的条件过于苛刻,男方家无法满足的话,则会包一个红包,连同女方的生辰八字送回女方家。
但由于当时的疍家人经济条件都不太富裕,所以条件一般不会太苛刻。
聘礼通常会有白银锭金、项链饰品、大舅鹅、槟榔鸡、柚木脸盆、脚斗等。
男方下聘礼后的第二天,女方家会回礼,即还送嫁妆。
女方还送的嫁妆会有一个用来装针线的麻篮,一个手篮和一个皮箱,皮箱里装的是女方的衣服、布匹,还有一顶疍家帽,象征“家务”之意(“帽”在阳江话中与“务”同音)。
男方送的项链饰品等会在婚礼当天穿戴回去。
(2)婚礼当天。
阳江闸坡疍家还保留着夜嫁的习俗,迎亲的时间一般在凌晨的三点到四点进行。
在迎亲队伍来到之前,新娘在自家的船上化妆、梳髻。
吉时到,男方的迎亲船队会驶着过礼船,载着鸡、鸭、鹅等家禽,猪肉、酒水作为聘礼,在媒婆的引领下来到女方家。
新娘在姐妹的陪同下哭嫁,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离家的不舍之情。
男女双方也会对叹咸水歌,表达对新生活的承诺、祝愿,对兄弟姐妹的嘱托之情。
斗完歌接上新娘后,男方家还得给“大舅钱”。
回到男方家船后,先拜神,其意为告诉祖先自己已经成家立业了,祈求祖先保佑,然后再给公公婆婆敬茶。
之后,新娘就待在男方家的船上。
等到天亮,新娘要给公婆打洗脸水,侍奉好公婆,干完家务活之后,男方家就会送新娘回娘家。
到傍晚晚宴开始前,再把新娘从娘家直接接到婚宴现场。
饭后,除了吃喜糖,新娘还要给现场结了婚的人端甜茶,喝茶的人也要给新娘包一个红包,祝愿她婚后生活甜甜蜜蜜。
之后,大家会簇拥着新郎新娘闹洞房,婚礼结束。
(3)婚礼结束后。
婚礼结束后,新人们会在第三天回门(回娘家),表示对女方父母的尊敬。
这时候要带上鸡、猪肉和红包回女方家。
当然等新人回家时,女方的妈妈则会包一个更大的红包给新人带回去,祝愿他们新的生活红红火火。
至此,整个婚礼才算正式完成。
2.传统疍家婚礼的特点(1)水上嫁娶。
水上嫁娶,是疍民婚俗最异于陆上婚礼的地方。
疍民的生产和生活与水密切相关,因此其结婚的过程也是与水环境一致的。
在婚礼前的一个月,男女双方家的船会陆续回港靠岸。
结婚的时候,男方家的船要停泊在东面,阳江话里边叫“大首面”,女方家的船不能停在男方的“大首面”,要停泊在后面一些。
疍家婚礼以船为承载工具,过礼、迎亲都是靠小艇完成的,婚礼的重头戏宴请也是将住家船排成排,在连起来的甲板上举行,以水为陆。
(2)哭嫁。
“哭嫁”是中国盛行的一种婚礼仪式,缘起于掠夺婚。
《周易·上经》就有关于匪寇抢夺婚的记载,被抢的女子大声哭喊,血泪涟涟。
而经过发展,“哭嫁”逐步演变成为婚嫁的一种习俗,在疍民中普遍存在 [1] 。
“哭嫁”是疍民女子出嫁前因要远离父母、嫁入夫家的表达,有的要哭三天三夜,有的仅在出嫁前象征性地哭一下,是咸水歌的一种表现形式。
但是当地人认为婚礼上“哭”,意头不好,因此往往不说“哭嫁”,而称为“叹咸水歌”。
婚礼时,收到亲戚朋友送来的礼物也要哭唱受礼歌,即见到什么亲戚,收到什么礼物就直接哭唱出来,表示感谢、感恩。
其实,哭嫁的“哭”,就是“赞”的意思。
3.疍家婚礼的演变20世纪50、60年代,疍民逐步上岸定居,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疍家婚俗也开始发生变化,(表1)是笔者整理的关于闸坡疍家今昔婚俗变化的对比。
表1.疍家婚俗的今昔对比三、阳江疍民婚俗传承现状与问题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是靠一方力量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在疍民婚俗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不同传承主体扮演着不同角色,担负着不同的职责,阳江疍民婚俗传承的现状和问题(表2)。
表2.阳江疍民婚俗传承主体的传承条件、表现和动力各传承主体的力量也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们之间围绕着“疍家婚俗”形成联动关系(图1)。
由传承关系图可以看出,在疍家婚俗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表现较为积极的传承相关者是政府、婚俗传承人和学者,表现最为消极被动的是普通疍民。
但文化最佳的传承保护者应当是普通民众,文化只有被民众广泛接受,并融入生活中,才能生生不息。
调查中发现,目前阳江闸坡疍民婚俗的传承与保护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府方面,缺乏长期的宣传保护措施,传承氛围不足。
保护地方文化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也是政府获得当地民众支持的重要支点。
阳江市政府对保护疍民婚俗积极主动,申报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每年的开渔节举办盛大的渔家婚俗巡游和晚会,但下属各级政府间存在断层。
闸坡镇政府、村委会在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的作为不多,如开渔节期间民俗氛围营造不足,表演现场秩序比较混乱,不少游客都反映“只是看了一场热闹”,没有真正从传承保护疍民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紧紧抓住机会宣传疍家婚俗等。
图1.疍民婚俗传承权力关系(二)婚俗传承人与普通疍民存在矛盾,传承人对疍民婚俗的传承意义理解不足。
作为疍民婚俗的省级传承人,每年能获得政府给予的经费补贴(其他主要参与者没有),并且主要负责每年开渔节渔家婚嫁巡游节目的编排。
笔者此次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婚俗传承人因担心普通疍民了解疍家文化后,对自己的主导地位产生威胁,从而产生经济上的损失,于是往往对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材料秘而不宣。
婚俗传承人这种狭隘的目光,阻碍了他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价值,疍民婚俗渗透不到疍民的日常生活中。
(三)疍民缺乏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缺乏文化认同感。
疍民的发展史,亦可谓是疍民的血泪史。
在建国前,疍民的社会地位极低,长期不列入户籍,被归为“贱民”,并被规定不许登岸,不得陆居,死后亦不得葬陆,因此不少疍民都存在着文化自卑心理。
不为自己族群的文化而骄傲,自然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了解疍民文化,对疍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显现出随意的态度,缺乏对自身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创新。
(四)社会力量更多地关注经济效益,缺乏长远、整体的发展规划。
近年来,闸坡为发展旅游经济,疍民传统文化习俗开始得到重拾和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