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来历Word版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之一。
这些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对自然、对祖先的敬意,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和快乐的象征。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意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整个华夏大地上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
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岁首祭祀”。
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人们认为在春天到来之际,万物苏醒,神灵也开始恢复活力。
为了祈求来年有丰收和平安,人们举行祭神的仪式,开始了这一祖先留下来的传统。
随着历史的演进,春节逐渐演化成纪念尧舜禅让、夸父追日等传说,寓意着过去的一年已经过去,迎接新年新的开始。
人们在春节期间会互相拜年、贴对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吉祥活动,为新年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体育运动为主要形式的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中国的国家形势动荡,国内各地的民间团体都在为求得集体安全而积极抵抗外来侵略。
屈原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他在反对楚国被吞并的时候,因遭到朝廷的排挤而自杀身亡。
当地百姓得知后,纷纷拿出粽子投入江中,以防百鬼吞食屈原之魂。
从此以后,人们每年五月初五都会吃粽子,扎龙舟,纪念屈原的英勇和自己对祖国的爱。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宣扬和保护民族文化,开展龙舟比赛的日子。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主义色彩之一的节日。
中秋节的来历又称“月夕”或“月夜”,据历史记载这个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夏历八月十五。
这一天,月亮最圆最亮,人们特地贴满烘焙了的月饼,将佳节团圆的寓意传递给亲朋好友。
中国人对于月亮有着特殊的情感,月亮象征着团聚和宽容。
中秋节是一个重视家庭和亲情的节日,人们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家与家人团聚,共享团圆之乐。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它是中国外来宗教和本土宗教融合,文化混杂并相互影响的结果。
清明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的战国时期,人们在寒食节当天扫墓祭祖,这样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和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的介绍和来历:
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庆祝新
年的节日。
据说春节最早是源于汉朝的“岁首”,古代人们用它来庆
祝一年之始并祈求丰收和平安。
春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庆祝,持续15天,期间人们会贴春联、发红包、吃年夜饭等,还有舞龙、舞
狮等传统表演。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踏青祭祖节日,每年在二十四
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清明”当天举行,通常在4月5日左右。
清明
节是人们祭扫先人墓地,扫墓除草、献花祭奠的日子。
3.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传说屈原是中国历史
上一位爱国诗人,他投河自尽以示抗议。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吃粽子,划龙舟,还有挂菖蒲、插艾叶等传统风俗。
端午节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即公元420年至589年。
4. 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半秋”、“仲秋节”等,
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日(阴历)庆祝,通常
在公历九月中旬左右。
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家庭团聚,还有赏月、吃
月饼等传统习俗。
中秋节的起源很早,相传在秦汉时期之前,人们就
已开始庆祝中秋节。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部分介绍和来历。
节日由来大全
节日由来大全节日是人们在特定的时间举行的庆祝活动,而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由来和背景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各种节日的由来吧!春节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春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说是为了驱赶传说中的怪兽“年”。
故此,人们在除夕夜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年饭,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情人节情人节源自西方传统,起源于古罗马时代。
据说圣瓦伦丁是一位基督教的牧师,他因反对皇帝命令而被杀,后来被尊为“爱情之神”。
因此,每年的2月14日成为情人节,人们互赠鲜花、巧克力、表达爱意。
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古代祭祀灶王爷的日子,后来演变为闹元宵、吃元宵、猜灯谜等习俗。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为了祭奠先人和扫墓而设立的节日。
按照习俗,人们会在清明节祭祖、扫墓,并且拜扫墓地周围的野草和其他杂物。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船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由屈原的故事演变而来,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屈原。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月圆节”。
中秋节是为了祭拜月神和丰收而设立的节日,人们常常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表达家人团聚的愿望。
感恩节感恩节是西方传统节日,起源于美国。
感恩节是为了感谢上苍的恩惠和丰收,人们在这一天聚集一堂,共享美食,表达对生活的感激之情。
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教的传统节日,用以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
在圣诞节,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装饰圣诞树、赠送礼物、参加教堂活动等。
总结通过了解不同节日的由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个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之处,而人们通过庆祝这些节日,不仅可以增进家人之间的情感,也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让我们珍惜每个节日,感恩生活,共同迎接未来的美好!。
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来厉、习俗
习俗: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猜灯谜等
象征意义:团圆、和谐、美满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
由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习俗:乞巧、拜月、吃巧果、 放孔明灯等
现代意义:象征爱情、浪漫、 团圆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由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九月初九是阳气最盛的一天,因此定为重阳节
习俗: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端午节来历
端午节的起源: 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习俗:吃 粽子、赛龙舟、挂 艾草、喝雄黄酒等
端午节的意义:传 承民族文化,弘扬 爱国主义精神
中秋节来历
起源:中秋节起 源于古代的秋收 祭祀活动
传说:嫦娥奔月、 吴刚伐桂等传说 丰富了中秋节的 文化内涵
习俗:赏月、吃 月饼、提灯笼等 习俗逐渐成为中 秋节的标志性活 动
重阳节来历
习俗: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吃 重阳糕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节日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寓意:寓意长寿、健康、吉祥
第四章
传统节日的习俗
春节习俗
贴春联: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放鞭炮:驱邪避害,祈求平安 拜年:亲朋好友相互祝福,表达敬意 吃元宵:象征团圆,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
清明节习俗
穿针乞巧:女子在七夕之夜穿针引 线,祈求心灵手巧
七夕节习俗
吃巧果:七夕节特有的食品,寓意 幸福、美满
添加标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拜月祈福:在月光下祈祷,祈求爱 情、家庭幸福
放河灯:在河流中放灯,祈求平安、 顺利
重阳节习俗
登高:寓意步步高升,祈求好运 赏菊:欣赏菊花的美丽,寓意长寿 饮菊花酒:寓意健康长寿 吃重阳糕:寓意步步高升,祈求好运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1.春节起源: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年祭,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庆祝丰收和富裕。
俗:大扫除:家庭进行彻底清洁以驱走旧年的厄运。
贴春联:在门上贴春联以祈求好运和福气。
吃年夜饭:全家团聚共进丰盛的晚餐,象征团圆和幸福。
红包: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以祝福他们长大健康、平安。
放鞭炮:传统上用鞭炮驱赶邪灵和疾病,同时也表示___和庆祝。
2.中秋节起源: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月亮崇拜和丰收感恩活动。
古人认为这一天的月亮最圆最亮。
俗:___:家人一起赏月,象征团圆和幸福。
吃月饼:家人共同分享月饼,象征团聚和团结。
赠送礼品:亲朋好友相互赠送礼品,表达情谊和祝福。
点灯笼:家门口挂灯笼,象征光明和繁荣。
玩花灯:赏花灯和猜灯谜,增加节日的乐趣和欢乐。
3.清明节起源: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起源于古代祭祖和扫墓的活动。
俗:扫墓:家人前往祖坟扫墓,祭拜和纪念逝去的亲人。
插柳枝:用柳枝装饰祖墓,表示哀思和祝福。
祭祖:烧纸钱、烧香,并向祖先祈求平安和福气。
踏青:在清明节郊外游玩和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
玩风筝:放风筝以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
4.端午节起源: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秦国的诗人___,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节日。
俗:___:龙舟比赛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象征着英勇和团队合作。
包粽子:家人一起包粽子,象征团圆和祝福。
食粽子:食用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俗,代表着辟邪和驱瘟。
悬挂艾草和艾叶:悬挂艾草和艾叶以驱赶邪恶和疾病。
赏雄黄酒:在端午节喝雄黄酒以驱邪和祈福。
以上是中国传统节日起源及习俗的简要介绍。
这些节日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传承,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意义和仪式。
参与其中,不仅可以体验中国的文化,还能感受到家人团聚和幸福的氛围。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建国前,繁文缛节较多,封建迷信严重。
腊八过后,择吉日扫灰。
腊月二十三日辞灶之后,开始忙年,做大枣饽饽等。
二十九日“封门”,贴春联、窗花、过门笺、挂宗谱。
三十日晨,供盛饭。
下午,上祖坟“送吊子”,请先祖回家过年。
门口置“拴马桩”,院内横铺秫秸。
晚十时左右,接灶、请神、撒陈(在正间地上撒麦秧)。
半夜“发子”,拜先祖,敬诸神,鸣鞭炮。
全家自幼至长,依序叩拜,长者受拜后须分压岁钱。
然后喝辞岁酒,吃更年饺子。
黎明,本族或近邻相互拜年。
初一晨,吃“钱饺子”。
初三日黎明送神。
节间,亲友互相探拜。
农村请媳妇、请女婿,共贺新春。
建国后,礼节相沿,迷信活动有所废除,80年代又有所复燃。
元霄节农历正月十五称元霄节,也叫“上元节”、“灯节”。
家家用胡萝卜灌蜡油做灯,送至祖坟及院中角落。
晚上有放礼花之俗,儿童燃放“解闷”。
节间“闹元霄”,耍秧歌、舞龙灯,热闹非凡。
二月二俗谓小龙抬头。
男子多于此日理发。
农家炒豆,称“蝎子豆”,意防毒虫。
打“五谷囤”(用草木灰撒成几个相套的圆圈,内撒五谷杂粮),祈求有个好年景。
旧有前往土地庙祭土地神之俗,今已废。
清明节祭扫先人坟墓,添土压纸。
建国后,机关、学校等于此日祭扫烈士墓。
旧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禁火冷食,并有打秋千之俗。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吃粽子和熟鸡蛋。
儿童以五彩线系脚脖、手腕。
晨“拉露水”,采艾悬于门户之上,以避瘟疫。
新媳妇“送端午”,从娘家带粽子分送婆家亲邻。
六月六旧俗吃炒面,曝衣书。
新婿到丈人家“现新”。
七月七旧称“乞巧节”。
招远过此节是七月初六,俗云:“招远人性子急,拿着初六当初七”。
节间做“巧饼”,儿童以线穿之,称“穿小果子”。
旧时妇女生“巧芽”(以五谷杂粮生芽),供奉姐姐(织女),乞求织女赐给巧手。
七月十五旧称中元节,又为鬼节,挂灯为鬼魂照路。
此日晚间,挂宗谱、供先祖、吃饺子。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亲友以月饼、烧鸡等礼物馈赠。
8个传统节日的来历简单
传统节日是每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人们通过庆祝特定的节日来表达敬神、敬祖、祈求丰收、祈福等情感的一种举办形式。
传统节日是人们代代相传的、历史悠久的,这些节日反映了社会历史的演进和民众生活的变迁。
下面是关于中国的八个传统节日的来历简介。
1. 春节: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源自中国古代的年祭活动,是为了祈求来年农作物的丰收,庆祝新春的到来。
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祭祀春神活动。
据说,在远古时代,兽类的神龙每年都会在腊月初一散布瘟疫,为了驱赶神龙,人们开始舞龙、放炮、燃放鞭炮,这便成为了春节时的一种传统习俗。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是为了纪念并祭奠已故亲人的节日。
据记载,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是皇帝为了祭祀自己的亲属而设立的。
后来,这个节日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了全民共同隆重纪念的节日。
3.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午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据民间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相传,在春秋时期,屈原因忧国忧民,被贪官污吏陷害,最终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在每年的端午节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他的壮烈牺牲。
4.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又称月夕、月圆节。
据传,中秋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中秋节是为了纪念中秋时的圆月,古人认为这是团圆的象征,所以这个节日饱含了乡愁、思念和家庭团聚的情感。
节日里,人们会欣赏月亮、吃月饼、赏月等,同时也是祈愿丰收和团结的重要方式。
5.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和登高游玩的节日,又称为老年节、踏秋节。
据说,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重阳节有两个起源说法,一说是为了庆祝重阳日,也叫九九重阳,二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
此节日里,人们会提前登高寻景,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6. 小年:小年是中国农历除夕前一天的节日,也是农历年的前夕。
从日字上看,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逐渐到来。
中国八个传统节日的由来
(一)中秋节相传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象征着阖家团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全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赏月,是中秋节扎根在中国人心底最重要的意义。
中秋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中秋”,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相传之前天上同时有10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
大英雄后羿射下了天上的9个太阳,才使得民间天下太平。
后来,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得来了可以成仙得道的灵药,便把它交于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保管。
谁料此事却被坏人得知。
有一天,后羿外出打猎,只留嫦娥一人在家。
坏人趁机逼迫嫦娥交出不老灵药嫦娥自知自己不是坏人的对手,情急之下便一口吞下灵药,从此便成了仙子,居住在月亮中的广寒宫内。
后羿回到家后悲痛欲绝,但却无能为力。
后来,为了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每年月圆之夜,后羿就便下人摆设香案,遥祭在月宫中的妻子。
后来,人们听闻嫦娥成仙了,也纷纷在月圆之日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仙子祈求平安吉祥。
从此,中秋节拜月便成了一种习俗。
(二)重阳节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一日,又称为“重九”。
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才被立为老人节。
关于重阳节,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很久以前,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恒景很伤心,所以他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拜那位长老为师学习仙法。
学满回家时恰好是九月初九。
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凭借着高超的技能,恒景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三)春节春节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俗称过年,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
过年的习俗,起源是一只叫“年”的怪兽。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6个中国传统节日传说简介
6个中国传统节日传说简介1. 春节 - 好年头的来历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传说在古代,有一只名叫“年”的怪兽,它每年都会在农历新年的夜晚出现,吃掉村庄里的人和动物。
人们发现“年”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开始放鞭炮、贴红纸和挂灯笼来驱赶怪兽。
这样,“年”怪兽就再也没有出现了,而这个传统也传承至今。
2. 元宵节 - 寒食节的起源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相传,古代有一位忠义之士名叫曹操,他在寒食节这天离开家乡去投奔董卓。
曹操的母亲担心他的安危,给他准备了几十个元宵,藏在城门外的灌木丛中。
曹操一路上带着元宵行军,用灌木丛中的元宵照亮道路。
最后,曹操获得了胜利,元宵节也因此成为庆祝胜利和祈福的节日。
3. 端午节 - 屈原的传说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相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忠臣,他为了救国,投江自尽。
百姓闻讯后纷纷划船捞救,却未能寻找到屈原的尸体。
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百姓投放了粽子到江中。
此后,端午节成为了划龙舟、吃粽子和挂艾叶的传统习俗,以纪念屈原。
4. 中秋节 - 嫦娥奔月的故事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
有一段关于中秋节的著名神话故事。
相传,古代中国有10个太阳,世界面临严重干旱和灾难。
为了拯救人类,英雄后羿射下九个太阳。
作为奖励,后羿得到了不死不衰的仙丹。
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仙丹后飞上了月亮。
所以中秋节成为了人们观赏月亮、赏月饮茶和吃月饼的日子。
5. 清明节 - 伯明砂的故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用来祭扫祖先和缅怀故人。
传说在古代,伯明砂是一位聪明善良的医者,他将病人的疾病吸附在自己的身体上,将他们从痛苦中解救出来。
而为了避免自己的家人感染,伯明砂离开了人间。
为了纪念他的牺牲和感激他的医术,人们在清明节会烧纸钱、上坟祭祖,并采摘嫩绿的青草,以感谢伯明砂。
6. 重阳节 - 赛过“九”的故事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老人节。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由来与习俗篇一: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我国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习惯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元旦: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
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
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
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
2.春节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佳节。
过去,春节被称为“新年”,因为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沿用的农历,这天是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头。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新年便改称“春节”(大约在公历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时,家家贴春联、贴年画、装饰居室。
春节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欢聚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许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
次日,大家便开始到亲朋好友家里“拜年”,相互问候,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春节期间,传统的文娱活动以狮子舞、龙灯舞、划旱船、踩高跷最为普遍。
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或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或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或来历数不胜数,以下是其中几个典型的例子:
1. 春节:相传在古代,有一只叫做“年”的怪兽,每逢除夕夜出现,吞噬村庄的人畜。
后来人们发现年怪兽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就在除夕夜放鞭炮、贴春联和挂红灯笼,以驱赶年怪兽。
从此,除夕夜成为了庆祝新年的传统节日。
2. 端午节:相传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谗言被贬到汨罗江,感到绝望之际,便投江自尽。
当地百姓为了救屈原,纷纷划船在江上打鼓、敲锣,吸引鱼虾来吃,以免屈原的身体被它们吃掉。
同时,也投放粽子配以艾草,以示哀思。
后来,这一传统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
3. 中秋节:相传古代有一个名叫嫦娥的美丽女子,因为误食了仙丹,便飞上月球,成为了月宫中的仙女。
嫦娥常常怀念自己的丈夫和人间的亲人,于是就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借助月光降临人间,与亲人相聚。
人们为了迎接嫦娥,一般会在庭院或者阳台上摆放月饼和柚子,同时还会赏月、赏桂花等等。
这些传说或来历虽然历史悠久,但至今仍深植于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1 -。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
中国传统节日由来(1)二十三过小年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
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附:扫尘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
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
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
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
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
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2)除夕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
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
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庆祝这些节日,人们表达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家国情怀的情感表达。
下面将介绍几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也被称为中国的农历新年。
据传,春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年兽传说。
故事中,一种叫做“年”的凶恶怪兽会每年在农历新年的时候出现,伤害人畜。
后来,人们发现年兽畏惧红色和火光,于是开始燃放鞭炮、贴春联、挂红灯笼等方式来驱逐年兽。
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庆祝春节的传统习俗。
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元宵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为纪念卫国将军卢植,他在汉高祖刘邦得胜后,于正月十五晚上在城中东南角开始神仙聚会,故后人以元宵节为纪念日。
另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古代庙会活动,人们在这一天聚集在庙会上观灯、猜谜、吃元宵,流传至今。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时间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传统上,清明节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
这个节日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祭祀自然的活动。
古人相信,祖先的福神会在清明节返回人间,因此会进行祭祖扫墓的仪式。
人们还会踏青赏花、插柳祈福等活动,以此来纪念和追念亲人。
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为龙船节或艾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的来历与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相传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为了举国苏醒、振兴国家,他写了许多感人的诗歌,在政治上深受尊重。
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谣言中伤,屈原被发配流放,后来投江自尽。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五月初五划龙舟赛江,并在江中撒下米粽以免鱼虾吃屈原的身体。
至今,人们在端午节会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活动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的来历与古代传说嫦娥奔月有关。
相传夸父追日,追到离地球最近的地方后,身体被日光照灼融化了。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陌生吧,借助中国传统节日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那么,你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来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1、春节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
”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
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
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xx多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忘不了的同学改为春节。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3、龙抬头节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被人们确定并传承至今的传统节日共有十一个。
现按时间的先后归结介绍如下: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
人们观灯、猜谜、踩高跷、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
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史称汉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命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把“太一神”的祭祀活动也安排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成为灯节,始于东汉明帝,盛于唐代。
唐代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即写出了元宵张灯结彩,万人出游的热闹景象。
二、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这天起,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因此,这天被称“春龙节”,有称“龙抬头节”。
每当春龙节到来,早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
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我国各个佳节的来历
我国各个佳节的来历元旦,正月初一日。
人日:正月初七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上元(元宵):正月十五日。
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
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叫春社。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寒食:清明前二日。
《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
但依旧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时是一百六日。
清明:就是清明节。
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
花朝: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旧俗以此日临水除不祥,叫做修。
但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
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浴佛节:传说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
《荆楚岁时记》说,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
端午(端阳):五月初五日。
《荆楚岁时记》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
(后来又把船做成龙形,叫龙舟竞渡。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
唐代以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赏赐。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
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
伏日祭祀,所以也是一个大节日。
一般所谓伏日,大约指的是初伏。
七夕:七月七日。
《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的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大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中元:六月十五日。
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堕人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教于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后代把中元看成鬼节,有施饿鬼等等迷信活动。
中秋:八月十五日。
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
重阳(重九、九日):九月初九日。
古人以为九是阳数,百月都逢九,所以称重阳。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传统节日来历的调查报告
不知道从何时起?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也失去应有的魅力,年夜饭全家人围在一起大吃特吃的饺子,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失去往常的鲜美滋味;除夕夜国人同一时间共享的传统文化大餐——春节晚会,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也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过外国人的节日,而且一些外国人都很少过的宗教节日,中国人也过,说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大。
如果我们自身的文化现在不好好保护,以后肯定会埋没掉。
因此,我决定调查一下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更进一步了解这些传统节日,了解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清明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
据学者闻一多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悬艾叶菖蒲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中秋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此外,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
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许多地方还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东坡
元旦来历:
在当代,元旦一词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
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我认为作为中学生应该学习中国传统节日,知其来源,要继续传承下去,大力宣传,并之学习.让中外文化一起发扬. 为此我们还应该大力宣传中国传统节日,让优良的传统继续传承下来.并且,我们还要把这种优良传统传到国外去,让国外友人了解中国,以增强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所以,我们更应该把传统节日传承下来。
不能让它被历史的长河所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