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
和平崛起中国如何实现和平崛起(最新)
和平崛起中国如何实现和平崛起(最新)有关和平崛起(精篇一现在的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
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的经验和教训。
《大国崛起》一书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早期的大国,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真可谓是勇敢的探险者、拓荒者。
他们勇于向未知挺进。
当其他欧洲国家的活动范围还仅限于欧洲本身时,葡萄牙、西班牙已开始了对欧洲外的土地的探索与争夺。
于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发现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杰作”,这两个国家也从外部掠夺来了大量财富。
而最终,他们衰落了,因为他们的贪心、享乐之心等等。
荷兰、俄罗斯两国人民的坚强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荷兰在独立前的'抗争着实令我叹服;俄国人在强敌临近之际的英勇无畏令我对其深表敬佩。
但是,荷兰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活例子,苏联最终也未脱出僵化的模式。
英国、法国、德国都曾拥有强大的军队,同时也有强大的综合实力。
若是和平地、与时俱进地发展,他们不仅不会成为明日黄花,而且还会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难。
但他们的野心决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将所学来的东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的国家,可他们唯独没有学会与人为善,并最终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缺乏远见上。
美国从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间运用了各种手段,极力地使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
虽说美国崛起的手段没什么值得赞扬之处,但是其维护主权的坚定、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从这9个大国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全部奉行扩张政策,而这扩张政策也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和平崛起
就中国和平崛起理论具体内容而言,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它应包括三部分:1、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2、对和平崛起主要威胁的判断。3、和平崛起的途径。围绕这些内容,与会者进行了深入讨论。
关于和平崛起的目标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应当定位于实现小康社会;有的则认为应当成为地区性大国;有的则期望成为地区性强国;还有的学者主张中国应当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地区性的、社会主义的大国;更有学者从历史上大国崛起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结论:中国的崛起不能止步于第一阶段,也就是从平常国家崛起为地区强国;而且要把握时机,向第二阶段冲刺,从地区强国谋求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关于和平崛起的内涵,有学者强调,应当从战略的角度来加以研究,而不仅仅是把它一般的放在政策的或工具的层面上来看待。还有学者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和和平崛起是三位一体,有着内在联系,和平崛起是对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一种发展和新思路。也有学者认为,和平崛起并不是一个新的大战略,也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主要作用在于外宣,回击“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和担心,不应该把它提高到一种不切实际的高度。
也有学者从学院派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中国和平崛起这个命题能否成立,并不取决于我们的良好愿望,甚至也不是取决于中国单方面的努力,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内政和对外政策与国际秩序结构互动的过程。从现实主义角度看,中国的和平崛起面临的是一个如何突破美国霸权瓶颈的问题;从自由主义角度看,是面临着如何建立一个国际机制平台的问题;从建构主义角度看,是怎样提出和宣传一个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问题。
研讨会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论内涵、战略政策等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证,但与会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还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只有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并加以发展,汲取西方的、东方的乃至所有国家的各种各样的理论并加以融合创新,同时结合中国经典文化当中的合理内核,才能够构建出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理论。
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和平崛起战略的作用浅议
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和平崛起战略的作用浅议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在此基础之上,我国提出了和平崛起这一重要战略思想。
这一思想建立在依靠自己的努力,以和平发展的方式,且可能要经历几代或十几代人的努力来取得成功,而爱国主义教育是影响这一战略思想实施的重要因素,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我国的和平发展,营造和平国内国际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反映我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爱国主义和平崛起国际地位一、中国和平崛起战略虽然曾经有很多国外的媒体炒作中国已经崛起,且已经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这些炒作让中国深受一定的舆论影响。
对于此类炒作,我们应该理智地对待,应认清我国目前所处的状态,让国外媒体的炒作不能达到目的。
因此,我们首先应该认清中国的现状,学习和认识中国和平崛起战略。
(一)和平崛起战略内容首先提出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是郑必坚,他在2003年11月3日召开博鳌亚洲论坛中,在《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中首次提出“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说法。
其后,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首次以官方的形式提出“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
”胡锦涛主席在2003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座谈会上,以及在2004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中都强调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胡锦涛主席说:“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贡献”。
而后,在2004年3月14日召开的第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明确重申了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的主要内容。
内容主要有五项:“第一,中国的和平崛起就是要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
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
第二,中国的崛起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努力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形势与政策 中国和平崛起
中国和平崛起人类历史,是一个演绎着战争与和平悲喜剧的巨大舞台,而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振兴,则是贯穿于一幕幕起伏跌宕、蔚为壮观的话剧中最为激动人心的的主题。
进入21世纪,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绘制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蓝图,中华民族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
中国,再次成为历史聚光灯下一个鲜活的主角,为全世界所瞩目。
03年,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主会场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
“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论题,受到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们的温家宝总理曾这样阐述中国和平崛起五要义:第一,中国和平崛起的要义是展和壮大自己。
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中国的崛起应把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资金积累,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
第三,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
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关系。
第四,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的时间,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
第五,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
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为了祖国崛起的目标,我们当代青年应努力做到:第一,要确立健康的国民心态,科学传承五四爱国传统。
和平崛起道路,说到底,就是希望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努力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稳定力量、建设性力量。
响应和平崛起道路的提出,青年既要格外珍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自尊和民族自信,又要学会民族自制,注意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极端的民族情绪,充分尊重其他国家,坚持向不同的文明学习,努力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友好相处。
第二,要刻苦学习,大胆创新,艰苦奋斗,为我国的和平崛起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的和平崛起,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但基点主要应放在自己的力量上,要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
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 HI$%! ! ! ! 文献标识码: J! ! ! ! 文章编号: %$$KD%"LK ( "$$I ) $ID$LILD$M
! ! "$ $M 年 %" 月, 温家宝总理 在美国 哈佛大 学作 《 把目光 投向中国》 的演讲时, 首次全面阐述了党中央关于中国和平 崛起的思想。温总理在演 讲中 指出, 中国 的发 展道 路是一 条 “ 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 我们的 发展不应 当也不 可能依 赖外国, 必须也只能 把事 情放在 自己 的力量 的基 点上。此 后不久,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 %%$ 周年座谈 会上, 国 家主席胡 锦涛再次强调, 要 “ 坚持中 国特色 社会主 义道路, 就 要坚持 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这标 志着 “ 和平崛 起” 战 略正式 成为我国的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 国家的 领导者自居, 从 而成为 西方资 本主 义国 家颠覆 和遏 制的主要对象 。以美国 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一方 面与社会 主义阵营领头 羊的苏联进行军备竞赛, 妄图 拖垮苏联; 另一 方面 , 美国又积极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结 果, 在 西方国家 的进 攻下, 社会主义 苏联终 于解 体。为了 防止 中国社 会主 义出 现挫折, 邓小 平在 %KLK 年东 欧剧 变期间 指出: 我 们要 坚持 “ 韬光养 晦” 、 “ 不当头 ” 。十多 年来, 我 国始 终坚 持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政策, 既审时度势又运筹 帷幄; 既 坚持原 则, 又机动灵活; 既潜 心内务, 又广交朋友; 既正视矛 盾又善 用矛盾, 为我国社会 主义建 设创 造了良 好的 发展环 境。在 今后很长 的时期内, 我国仍然要坚持韬光养晦, 和平发展。
! 政 治 社 会 学
中国 “ 和 平 崛 起 ”战 略 的 策 略 选 择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历程摘要: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发展都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开辟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推动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的初步发展,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使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的进一步发展并将继续发展下去。
30年来的历史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和平崛起发展道路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发展都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一般来说,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是指以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到21世纪中叶中国基本达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中国全方位崛起的战略道路。
也就是说,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在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实现崛起和发展。
纵观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0年来的历程,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证明了确实是一个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历程。
一、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开辟邓小平的著名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
"这实际上点明了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实质。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成功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探索被"十年文革"中断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这是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
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国为什么提出和平崛起发展战略
在新世纪初中国为什么提出和平崛起发展战略?怎样和平看待“中国威胁论”和“文明冲突论”?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取得的成功举世瞩目,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威胁论”在世界一些角落几度翻滚,之后又冒出“中国崩溃论”。
这些论调之目的在于丑化中国形象,遏制中国崛起。
直到中国领导人响亮地提出“和平崛起”理论,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同。
和平崛起的传统基因在人类历史上,许多显赫一世、威震四海的大国,都是依靠武力扩张、侵略掠夺、殖民奴役起家的。
不可避免地造成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并埋下各民族与各国家之间关系动荡的祸根。
反面证明,“和平崛起”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和平崛起”可以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传统基因,儒家思想历来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人历来酷爱和平,反对战争,尤其是厌恶侵略战争。
做负责任的大国“负责任”,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国力,更多地承担“全球责任”。
我们要通过“负责任”,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公共形象,成为国际政治先进理念的“形象代言人”,使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一个有实力也有感召力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近期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多边合作等等,表明中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国际公共形象,一点一滴地积累自己的国际威望。
同时,中国要在世界上做“负责任的大国”,首先必须对自己的人民负责任。
要有所作为20世纪80年代来,邓小平先生根据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未来趋势,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
到21世纪之初,“有所作为”将成为中国外交的主要着眼点。
“韬光养晦”是积聚力量的过程,“有所作为”是发挥力量的过程。
“中国崛起”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战略问题。
经济全球化中国崛起的主要历史条件其主要特点是中国通过内部制度建设和市场潜力发挥,确立其在世界市场体系中的基础和定位。
中国是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崛起的机遇,目前我们与世界体系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经济与全球市场体系的结合问题。
中国作为大国的稳定性、增长潜力、开放度和抗波动能力都是其他转型经济和发展中经济所不具备的。
中国为什么提出和平崛起发展战略
问题:在新世纪初中国为什么提出和平崛起发展战略?怎样和平看待“中国威胁论”和“文明冲突论”?答:“和平崛起”这个词语一度在中国媒体上暴热之后,突然冷却下来并成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争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崛起”这个词,一些人质疑:中国自己大讲“崛起”有悖韬光养晦精神,容易为“中国威胁论”提供炮弹;二是“和平”这个词,另一些人认为:讲“和平崛起”似乎是束缚了中国自己的手脚,等于自动放弃了选择其他崛起道路的权力和机会。
选择“和平崛起”,一方面是中国的自愿,另一方面也是别无选择。
说是自愿,一方面是出于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文化与理念;另一方面是出于中国自己的战略需要。
“和平崛起”可以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传统基因,儒家思想历来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国人历来酷爱和平,反对战争,尤其是厌恶侵略战争。
中华民族向来都是热爱和平的民族。
中国在强盛时期没有向海外扩张,郑和下西洋未占别国一寸土地;万里长城是阻挡外敌侵扰中国内地的工具,而不是向外进攻、扩张的武器;这些是中国人比较爱好和平的一个佐证。
与许多民族相比,中国人更少冒险精神,从积极的角度说是更珍惜生命,珍爱生活,因此也更向往和平。
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尝战祸之苦,深知和平之宝贵”。
选择“和平崛起”道路就是尊重中国人民的这种意愿。
20世纪80年代来,邓小平先生根据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未来趋势,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
到21世纪之初,“有所作为”将成为中国外交的主要着眼点。
“韬光养晦”是积聚力量的过程,“有所作为”是发挥力量的过程。
“中国崛起”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战略问题。
经济全球化中国崛起的主要历史条件,其主要特点是中国通过内部制度建设和市场潜力发挥,确立其在世界市场体系中的基础和定位。
中国是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崛起的机遇,目前我们与世界体系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经济与全球市场体系的结合问题。
中国作为大国的稳定性、增长潜力、开放度和抗波动能力都是其他转型经济和发展中经济所不具备的。
阐述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
【摘要】: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章就这一战略的基本内涵、世界各国的影响、国防建设的影响、战略途径选择及其对中国乃至国际政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进行阐述,深化对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和平崛起。
外交。
经济发展。
国防建设。
中美关系。
中日关系。
中欧关系。
台湾问题。
一、和平崛起的概念理解与国外不同,在较长时期里,国内多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说法概括中国持续快速的发展、国际地位的增强及国际影响的扩大趋向。
然而,近年来,国内外的政界人物与学术精英开始频频使用"崛起"一词来描述和阐析中国的发展趋向及国际地位的增强。
2003年先后出访国外的胡锦涛主席与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中国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从而以最高领导人的名义向世界昭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国际舆论对中国未来走向的关注与日俱增,关于中国是一个维持现状的国家,还是一个修正主义国家的争论不绝于耳。
有人认为中国的崛起就是要恢复过去的"华夷秩序",重新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缘政治格局。
也有舆论认为,伟大现在降临到中国头上,认为中国的崛起可与美国当初登上世界舞台时相媲美。
那么,什么是中国的和平崛起?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和平崛起"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将"和平崛起"定义为目的,即"崛起"与"和平"都是目的,两者要同时实现,强调认为中国追求的是一种与以往历史上其他国家不同的崛起。
二是将"和平"说成是手段,将"崛起"理解为目的,认为中国争取"和平"不过是为了实现"崛起"的目的。
三是将"和平"理解为目的,将"崛起"视为手段,认为中国崛起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
辩证解析中国和平崛起大战略
辩证解析中国和平崛起大战略发布时间:2013-03-29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3月下作者:陈向阳摘要中国的和平崛起正在开创一条大国崛起新路径,和平崛起并不排斥武力自卫,并以维护自身核心利益为前提与依归。
当代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对“务实王道”战略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光大。
中国的和平崛起须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维护自身权益与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应对中美战略博弈、中日钓鱼岛争端、南海问题三大外部挑战。
中国的和平崛起势将打破“国强必霸”的所谓“定律”,并将在经受诸多考验中稳步前行。
关键词中国和平崛起务实王道统筹兼顾大战略21世纪,古老的中华民族正在努力迈向伟大复兴,中国的复兴走的是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的新道路,中国的和平崛起业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在经受复杂严峻的考验。
中国的和平崛起备受世人瞩目,喝彩者有之,怀疑者有之,不满乃至挑战者亦有之,国内外不乏争议与歧见,需要我们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从而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大战略加以全面而准确的解析。
新时代大国崛起新路径与新气象有别于历史上与现实中其他大国的武力扩张和战争崛起,中国政府郑重选择了和平崛起亦即和平发展,中国政府的这一庄重承诺是基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最终实现现代化为己任的基本国情、包容共赢的国家利益观,以及内敛克制的传统战略文化的综合考量,有别于近现代史上的西方列强,也迥异于当代世界的霸权主义与强权国家,既是不同凡响与不落俗套的惊世之举,也是弥足珍贵的战略创举,更是一场必将遭遇各种坎坷与磨难、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民族壮举。
既然中国的和平崛起如此卓尔不群,如此非比寻常,就有必要准确把握其内涵与外延,包括其究竟是什么以及不是什么,需要具备或创造哪些基本条件,包含哪些要素,等等,以尽量减少或避免误解、曲解,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
关于和平崛起或和平发展的问题,2011年9月,中国政府对外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对此明确界定为:“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姓名:左天逸学号:20134218 班级:13金2班和平发展战略是我国在2004年下半年继2003年提出的和平崛起战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战略,其目的除了反对“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等不利于中国稳定发展的国际舆论,重点还在于体现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国际、国内行为基本价值选择。
其中,和平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目标是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在外在表现形式上是国家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其本质上一种积极的防御策略。
我认为,中国和平发展的含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中国的发展就是在和平稳定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和平。
第二,把发展的基点主要放在壮大自己的力量上。
第三,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
“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中国和平发展的不懈追求是,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合作、求和平。
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改革创新,通过同世界各国长期友好相处、平等互利合作,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并为全人类发展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这已经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意志,转化为国家发展规划和大政方针,落实在中国发展进程的广泛实践中。
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目标。
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这两步目标已经实现。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步走”目标的核心任务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富民与强国的统一。
同时,要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履行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中国人民坚持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不允许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
和平崛起与中国发展战略的选择
此外,历史发展到今天,一个国家的真正崛起必须伴随着国内的政治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以适合中国传统与国情的方式不断扩大民主参与,建立现代民主政治。民主化的实现不仅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集合民族的意志,而且也能够在国际上得到更大的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化也是和平崛起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一,在制定经济乃至国家对外政策时忘掉民族国家的政治使命而追求所谓超越民族国家的普遍价值。“经济”方法区别于“政治”方法的根本之处在于,经济学在本质上是普遍主义的,跨民族的,而政治则与某种特殊的族群相关,在现代社会就是与民族国家相关。政治在本质上关乎生存,尤其是民族国家在竞争中的生存,生存的前提是民族国家具有维护生存的“权力”。
政治上不成熟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在考虑国家政策时过分伦理化,以一种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方式,试图在现实世界中构建一种平等博爱正义的秩序,而忘记了民族生存这一非常核心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理论界这方面的呼声十分强烈,不少人主张国家更多地把实现社会正义作为自己的目的,国家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实现社会公平上,为了实现公平,宁可将发展的速度降低一些。如果不考虑外部环境,这种模式有令人神往之处。但是,不幸的是,我国面临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甚至可能面临国家安全问题。为了保障国家的安全,不仅我们这一代的安全,而且包括子孙后代的安全,我们必须把握目前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有时为了发展,不得不忍受暂时的不公平,暂时的吃苦。一个有智慧的民族应该有能力审时度势,在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求得平衡。许多政策考量必须依据我们面临的环境来做出。抽象地谈论公平是硬道理是毫无意义的。
真正能够崛起的大国一定要有超越大我的理念与原则,能有为其他国家认可、尊敬的目标与行为准则。中国在这方面有丰富的资源,传统儒家思想包含王道理想,和而不同的理念,以及己所不欲、毋施于人的行为准则。最近几十年来我们在追求世界和平与正义目标时也提出许多令人尊重的原则。所有这些都可以加以提炼,凝聚在“和平”崛起这一个大口号下。这样,中国的崛起才可以被中国以外的人们视为一种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力量,视为值得欢迎的事情。
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问题与路径
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问题与路径和平崛起发展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内政外交大政方针的总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学术理论意义。
一、和平崛起应有的条件1、和平崛起不是靠掠夺别国的资源积累财富、建立发展平台。
国家战略首先要考虑的是本国的利益需求,因此,要和平崛起就要有更强的自主创新能力2、和平崛起要求有更强大的军事威慑力,以确保用和平方式保证国家的主权利益及需求,保障领土、边界和基本主权不受侵犯,维护国家统一。
3、和平崛起要求有更强的国际协调力和影响力来化解国际矛盾和危机,增强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主导作用。
二、中国的和平崛起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和平崛起的理解大概有三种:一是将和平崛起定义为目的,即崛起与和平都是目的,两者要同时实现,强调认为中国追求的是一种与以往历史上其他国家不同的崛起之路。
二是将和平说成是手段,将崛起理解为目的,认为中国追求和平不过是为了实现崛起的目的。
三是将和平理解为目的,将崛起视为手段,认为中国崛起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事实上,所谓的和平崛起就是在当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立足于自身,通过改革开放和全面创新,逐步增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综合国力,改变和重塑中国在国际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促进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三、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外战略1、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内战略工作重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的战略转变改革模式:从增量改革为主转变为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并举,同时加快存量改革。
市场战略:从重视引进外资转变为更加重视国内金融资源,从注重出口创汇转变为更加重视扩大国内需求。
使出口、消费、投资三驾马车的比例更加协调,更加重视国内市场。
社会政策:要同时兼顾效率和公平,更加注重通过实现公平来提高整体的效率。
做好统筹兼顾,控制和缩小城乡差距,积极加快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控制和缩小地区差距,使各地区均衡发展。
加大扶贫力度,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扩宽就业渠道。
浅析中国和平崛起战略
浅析中国和平崛起战略——数学2班 031001215 钟晓峰一、“和平崛起”的基本涵义1.“和平崛起”是基于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国家战略的新定位国际政治学中“和平被认为是民族国家之间没有战争或物质暴力”,从而和平也就意味着战争尚未发生。
和平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历史与现实的坐标中永不会消失的一个亮点,并且实现和平与维护和平历来是人类社会最大的政治困境和政治难题。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就多次指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的力量超过了战争的力量,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世界大战也是可以避免的。
江泽民也一再强调战争的可避免性以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指出“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
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世界大战是可能的。
”并提出世界格局的基本态势仍然是“整体和平、局部战争,整体缓和、局部紧张,整体稳定、局部动荡。
”和平是相对于战争而言的,既然没有大规模的武装暴力冲突、没有世界大战,即使存在着局部的战争危险与军事威胁,世界局势自然也就处于总体和平状态。
和平是世界发展繁荣的前提,发展是世界和平稳定的保障。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
热爱和平的中国选择“和平崛起”之路,就是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牢牢把握世界总体和平的有利时机,力争迅速发展和壮大自己,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
2.“和平崛起”是中国坚决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而向世界人民所作出的承诺和平与战争都是人类实现自我目的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战争却具有暴力性、残酷性、破坏性等特征,因而由于对战争的恐惧感促使人们往往把和平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与美好愿望。
也就是说,“和平与战争一样也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不过和平是非暴力的解决方法。
”新中国建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主张中国要走“和平发展”的民族复兴之路,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原则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中国和平崛起
中国和平崛起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国家,中国同样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
夏朝中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永远的王朝,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永远的领袖。
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创下了无数的丰功伟绩,它带领我们走向繁荣富强。
中国是一个向往和平的国家,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这个和平的国家走向了硝烟,走向了战争!中国曾经一度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但是一批又一批的爱国人士不断的努力,不断的探寻拯救中国的道路,他们前赴后继,即使失去自己的生命也要为中国的独立、尊严而奋斗、拼搏。
事实证明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中国的和平再次到来。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仅在为自己的和平而崛起,它更为国际社会的和平而奋斗,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这样它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但是不管在任何方面,中国的崛起时绝对和平的,对其他国家根本不存在任何威胁,相反的是它促进了国际社会和平的发展。
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即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
当今世界的潮流是要和平、要发展。
中国的发展正面临非常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中国“和平崛起”的命题一经提出,立即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
可想而知,中国人民都是向往和平的。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这么重要的作用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每个国家的命脉-经济。
确实如今中国已经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这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这是改革开放的成功写照,这是中国崛起最有力的基础。
但是为了实现经济强国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付出了多少的心血。
我们在不断的尝试中崛起,我们的崛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我们能够及时的调整,到最后的结果的令人满意的。
但是学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对经济的发展同样是无止境的,目前我们的人均GDP还是比较落后的,因而我们还必须发展经济,让全中国的人民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中国和平崛起
论中国的和平崛起范文璟物流学院2008级08411015摘要:“中国和平崛起”已经正式成为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
它是中华民族的需求,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根据当前国际局势发展的大背景,详细分析中国在国际上和平崛起的可能性;同时阐述目前中国实施和平崛起战略所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和挑战,最终提出中国正确实施和平崛起战略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和平崛起;困难与挑战;责任大国引言自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于20 03 年1 1 月3 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为题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论题之后,“中国和平崛起( Rise in peace) ”已成为众多世界性论坛的热门议题,有西方战略家甚至认为: 中国崛起成为一个大国,将是21世纪国际关系中最为确定的发展趋势之一,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如何调整彼此间的实力和利益,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关注的中心[]1。
中国必将崛起,中国将以怎样的方式崛起、中国的崛起是否会损害周边国家或是西方大国的利益却是备受争议。
200 3 年12 月10 日,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 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中国和平崛起正式成为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中国国家战略[]2。
1 和平崛起战略的内涵2004 年3 月14 日,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 重申了中国和平崛起的五大要义:“第一, 中国的和平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 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 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 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 中国的崛起, 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 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资金储备, 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
第三, 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
新时期中国和平崛起的解读-模板
新时期中国和平崛起的解读一、中国和平崛起的政策性阐释周恩来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奠基人。
上个世纪50年代初,他创造性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主张把“求同存异”作为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各种矛盾和分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邓小平时期,他就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分析并准确把握了时代特征和世界战略形势,并把富含哲学意义的思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28字战略方针定为我国国际战略的总方针。
这一战略方针指导我们成功应对了冷战结束、苏东剧变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当人类进人21世纪,我国进入20年战略机遇期的今天,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方针仍然指导着我国的对外工作。
20XX年11月,郑必坚同志在博鳌亚洲论坛首次提出中国要走“和平崛起”的新道路,同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
时隔半月,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主席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胡锦涛主席说,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20XX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又提出了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新理念。
“和谐世界”新理念的这些主张,正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集中体现。
这标志着“中国和平崛起”正式成为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表明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同志的国际战略思想有了与时俱进的继承和发扬。
国家领导人的态度为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实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表明了中国长期以来以及今后在外交内政关系上的鲜明立场。
关于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几点思考
崛起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发展,崛起是指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快速提高并对世界力量格局、秩序和行为准则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过程。
如果把安全、发展与崛起同视为国家世界历史表明,一个民族国家能否妮起,需要具备最基本的国际条件、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
新中国宣告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华民族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这就已经标志看中国在政治上的重新崛起。
新中国建立以来,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再到现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寻找一条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并继续进行看艰辛的探索。
上世纪50年代初,为了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影响,巩固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的独立地位,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我国与苏联结成联盟,成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重要成员。
60年代,当苏联试图干涉中国主权时,毛泽东为维护国家尊严,与苏联大国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
70年代,为了对付苏联的军事威胁,中国与美国改善关系,英现国家关系正常化,奠定了中美苏大三角的世界战略格局。
毛泽东的这一战略大手笔,不仅对改善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尤其对于中国后来的改革开放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毛泽东战略思想的主题,就是维护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地位,逐步恢复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地位和作用。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时,就向世界表达了中国应当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的愿望,他认为,"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6亿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第241-242页。
)1961年他在会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指出:中国要发展为世界强国,"要有几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比如五十到一百年。
一个世纪不算长。
你们英国的发展用了两三个世纪。
"(注:《毛泽东传》1949-1976,下卷,第1173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文章就这一战略的基本内涵、世界各国的影响、国防建设的影响、战略途径选择及其对中国乃至国际政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进行阐述,深化对中国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和平崛起。
外交。
经济发展。
国防建设。
中美关系。
中日关系。
中欧关系。
台湾问题。
一、和平崛起的概念理解与国外不同,在较长时期里,国内多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说法概括中国持续快速的发展、国际地位的增强及国际影响的扩大趋向。
然而,近年来,国内外的政界人物与学术精英开始频频使用"崛起"一词来描述和阐析中国的发展趋向及国际地位的增强。
2003年先后出访国外的胡锦涛主席与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中国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从而以最高领导人的名义向世界昭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国际舆论对中国未来走向的关注与日俱增,关于中国是一个维持现状的国家,还是一个修正主义国家的争论不绝于耳。
有人认为中国的崛起就是要恢复过去的"华夷秩序",重新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缘政治格局。
也有舆论认为,伟大现在降临到中国头上,认为中国的崛起可与美国当初登上世界舞台时相媲美。
那么,什么是中国的和平崛起?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和平崛起"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将"和平崛起"定义为目的,即"崛起"与"和平"都是目的,两者要同时实现,强调认为中国追求的是一种与以往历史上其他国家不同的崛起。
二是将"和平"说成是手段,将"崛起"理解为目的,认为中国争取"和平"不过是为了实现"崛起"的目的。
三是将"和平"理解为目的,将"崛起"视为手段,认为中国崛起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事实上,所谓的"和平崛起"就是在当代"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立足于自身,通过改革开放和全面创新逐步增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在内的综合国力,改变和重塑中国在国际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促进和推动世界和平的发展。
当然,"和平崛起"中的"和平"并非指不使用武力和"没有军事暴力行为的安全状态",而是指没有斗争。
绝大多数非战非和状态以及用小规模军事行动维护利益或解决冲突的过程仍然属于和平的限度之内,否则就不可能"和平崛起"。
二世界各国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影响1.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对中国的影响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本不该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
然而,在冷战的背景下,中国领土台湾被美国当做其国际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来摆布,台湾问题已成为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
冷战结束后,台湾分离主义势力试图扩大所谓“国际生存空间”,而美国右翼势力又将台湾视为其牵制中国发展的一张牌。
美国对华政策围绕台湾问题的摇摆,引起中美关系屡次跌宕起伏。
1992年,美国政府决定售台150架F-16战斗机;1994年,又宣布所谓“对台政策调整”,就是其中两例。
1995年,李登辉访美,大肆从事分裂活动,中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开展了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
1997年~1998年,中美首脑高层互访达成重要共识:(1)双方决定致力于发展“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2)美国重申了在台湾问题上的“三不”承诺,即: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须具主权国家资格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
此后,美国政要担心“台独”可能会危害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一度热衷酝酿“三部曲”式的对两岸政策调整方案:(1)“台湾不独立”;(2)“大陆不动武”;(3)美国设法促成两岸“中期协议”。
但美国政策调整的实质是:促“谈”不求“统”;谋“和”不逼“合”,其目的只是维持现状、防止冲突,而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台湾问题。
这与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有着原则的分歧。
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之后,不仅严重地阻碍了两岸统一事业的发展,也给中美关系带来极大的麻烦。
美国官方表态,称其对海峡两岸政策有“三个支柱”:(1)一个中国原则;(2)非武力解决问题;(3)挽救两岸对话。
美方表示,克林顿政府奉行的一个中国政策和“三不”的承诺没有改变;美国对两岸局势“严重关切”,担心两岸关系“擦枪走火”;美国呼吁海峡两岸尽快恢复交流与对话,及早缓解紧张局势。
但美国政策具有其内在的矛盾与两面性:美国政府一方面表示对李登辉将两岸关系界定为“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而感到“意外和不解”,但另一方面又决定售台价值5.5亿美元的预警飞机和其他装备。
上述回顾给人若干启示:(1)世纪之交的国际关系格局中,尽管存在霸权主义的掣肘,但和平与发展仍是主流。
一个中国原则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
任何国际势力企图支持所谓“台独”,就必将冒着破坏亚太地区稳定甚至和平的巨大风险。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大国之间尽管存在各种矛盾,但也有利益的融合点。
各方都力图将争执点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使之不至于失控。
(3)在美国国际战略的棋盘上,美国的国家利益大致可分为三类:生死攸关的利益,重要的国家利益,以及一般利益。
美国所要维护的,必然是它自己最大的国家利益。
美国未必情愿被轻易拴在“台独”的战车上。
两岸关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自和平统一祖国的“一国两制”方针确立以来,祖国大陆一直不断进行着切实的努力,充分照顾海峡两岸各方利益,既考虑历史,又顾及现状,希望促成中国最终的和平统一。
在两岸交往过程中,祖国大陆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其政策体现出多方面的灵活性:(1)谈判的原则——将一个中国的原则与一个中国的内涵分别处理;(2)代表的名义——不将两岸会谈视为中央对地方的谈判,而是主张两岸“平等协商”;(3)统一的过程——祖国的统一目标可以分步骤实现;(4)统一的模式——与港澳模式相比较,与大陆统一之后,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台湾人士也可以到祖国内地担任行政职务等。
两岸统一之后,可以共享一个国家的尊严与荣誉,共同建设一个新中国。
总之,祖国大陆在实事求是地探索比港澳模式更为宽松的“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
这些探索和努力的依据就是对海峡两岸关系的三项基本认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海峡两岸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尚未统一。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关系至关重要的基础。
如果恪守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关系就存在着发展和改善的契机;反之,两岸关系就势必出现停顿甚至倒退的可能。
1998年10月,第二次“汪辜会晤”达成了四项共识。
这对于促进两岸的接触与对话,对于改善两岸关系的气氛,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在台湾民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回应。
他们思安求稳,不希望两岸关系过度跌宕起伏。
但是,台湾政局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值得人们警惕的动向:(1)“显性台独”,即“公开台独”的危险。
台湾政界一部分人热衷于“公投入宪”的活动,就是一例。
(2)所谓“不宣实独”的“隐性台独”的危险。
民进党的所谓“转型”,就显示了这种策略的变化。
(3)“久拖不决”的“潜性台独”的危险。
在国际上,台湾当局推行“务实外交”,企图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在两岸关系上,台湾当局一直拒绝政治谈判,企图将两岸暂时分离的状况长期化和固定化。
李登辉推出分裂国家的“两国论”,其目的是企图从根本上破坏台湾海峡的和平局面,破坏两岸关系的发展,破坏中美关系的改善,并且危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政府和人民与“两国论”的斗争是维护还是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没有回旋余地。
面向未来的中美关系与两岸关系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亚太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负有重大的责任。
两国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深具潜力。
双方应该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原则,积极寻求国家利益的汇合点,扩大合作,缩小分歧。
美国应该了解: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并没有伤害美国的国家利益,而美国所伤害的正是中国最重大的国家利益和最根本的民族感情。
冷战后,国际关系中有一个“合作安全”的新概念,即认为“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安全”之上。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美双方不应再损害彼此最为根本的国家利益。
台湾问题是事关中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感情的大事,也是今后中美关系能否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
围绕着台湾问题,世纪之交的中美关系最关键的问题包括:(1)防止台独。
保持海峡安全与稳定的最好方式就是除去“台独”这个“导火索”。
(2)减少对台军售。
美国应该按照《“八·一七”公报》精神,逐渐递减对台军售,不将台湾纳入其战区导弹防御体系,也不通过所谓“加强台湾安全法”。
(3)不干涉中国统一进程。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而且,就某种意义而言,通过“一国两制”方式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与美国的利益并不冲突。
就两岸关系而言,实现祖国统一乃中华民族之大局所在、大理所在、大义所在。
祖国大陆倡导通过“一国两制”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就是实现这一历史目标的现实而又可行的模式。
实现这一目标的措施可包括:(1)政治谈判。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作为第一步,两岸可先就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进行谈判。
(2)实现“三通”。
目前真正攸关台湾2100多万同胞和12亿大陆同胞权益的问题,就是实现两岸直接“三通”。
(3)增加互信。
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同根同源,不应该有什么根本的利害冲突不能解决。
百年不遇的大地震之后,共同面对天灾的同胞之情再次拉近了海峡两岸的距离。
江泽民主席在2000年元旦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与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台湾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利益都将得到充分的考虑。
1月28日,钱其琛副总理在纪念江主席《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讲话发表五周年座谈会上再次申明了两岸对话和谈判的几个方面。
然而,“两国论”是两岸关系的绊脚石。
海峡两岸僵局是否能被打破,还要看台湾当局的态度。
总之,展望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
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可通过四个方面实现:(1)战略安全方面“互不为敌”;(2)经贸方面平等互利;(3)意识形态方面求同存异;(4)在中国统一问题上,美国不干涉中国内政。
在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问题上,任何人都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苦果”,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政府和人民实现国家统一的意志和能力。
止戈为武,文武成斌。
在台湾问题上,祖国大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