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7.2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1947.6——1948.9
0
1947年6月
战略决战 三
1948年秋
大 战
国民党 解放军
1948.9——1949.1役
4.三大战役: (1)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1月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 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经过 锦州、长春、沈阳 结果 解放东北全境
关门打狗
辽沈战役形势图 辽沈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 军在数量上超过国民党。
(刘邓大军) (3)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战略进攻的序幕。
“蒋介石两个拳头一伸, 胸膛就露 出来了。我们要对准胸膛插上一刀, 插入他们的心脏”
——毛泽东
武汉
南京
2.背景:
人民解放军经过
连续作战,歼灭国民
党军队200多万,迫
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 守沈阳、北平、徐州 等孤城,战略决战时
430 万人
机已经成熟。
挑 子 20.6万副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 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3)三大战役之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参战部队 经过
东北人民解放军与 华北人民解放军
北平、天津、张家口 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 北平和平解放
结果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三大战役之淮海战役
时间 指挥者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刘伯承、陈毅、 粟裕、谭震林
参战部队 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
经过
徐州为中心
结果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 广大地区 歼敌改编敌人数最多
民工
543万人
担 架 30.5万副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2024 秋季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 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2. 时空观念:能够准确把握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
3. 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史料,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辨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 历史解释:能够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等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 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教参。
2. 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3. 网络资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要历史事件和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3.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图片,如解放军战士、战争场景等,引导学生思考:人民解放战争是如何走向胜利的?从而引出本课课题。
2. 新课教学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展示土地改革的相关图片和史料,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组织学生讨论:土地改革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三大战役分别介绍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部队、主要战果等。
播放三大战役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战役的激烈程度和重大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渡江战役讲述渡江战役的背景和经过,强调其重要性。
展示渡江战役的图片和史料,让学生了解战役的规模和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材,主要介绍了1945年至1949年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本课内容涵盖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国共两党的军事对抗、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还需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等方面的了解相对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人民解放战争中重大战役的战术特点及战略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战争年代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涵盖历史事件、战役示意图等。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引出本课主题。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秀教案
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归纳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竞争学习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材料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学习以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开展合作竞争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解放区土地改革,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相关史实。
2、教学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策略】用知识竞赛和史料教学法突出重点;用合作探究法、开放性教学法突破难点。
四.教法学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知识竞赛、史料教学、问题探究等。
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分析归纳等。
五.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知识的我校八年级学生,大部分有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且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喜欢表现自我,他们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有一年时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但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史实知之甚少,平时也几乎不读文史类课外书,所以我在课堂上给他们史料和问题,让他们或思考或讨论或参加活动,之后得到问题答案,他们在可以表现自己,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满足了我校八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视频导入,呈现目标。
步骤1 视频播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
导入语: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的人民解放军阅兵式上的表现可谓威武壮观气势磅礴,而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更是在战场上打出了自己的精彩,他们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优势转为为胜势,最终夺得了战略大决战的胜利。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教材通过描述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矛盾和冲突,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认识。
但对于解放战争中具体的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难点: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放战争的历史内涵。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历史资料。
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简要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解放战争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让学生对解放战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针对呈现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础上,能够列举这些战役,并通过读图描述国共双方主力作战的战况。
通过了解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史实,正确计算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建立时间和空间概念。
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回顾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关情况,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从多角度联系问题和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
将本课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一目相联系,让学生计算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战役是战略决战,它的胜利不仅预示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也预示着人民的胜利。
通过这些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灭;难点为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
对于三大战役的学习,采用分总结构,先分别介绍各个战役的时间、指挥、战术、意义等,再以表格形式汇总。
以一名参加了几大战役的通讯兵的口吻,以日记的形式回忆战争经过,贴近历史,创设情境。
对于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通过敌我双方各战场力量分布和材料,强调东北作为首战之地的必然性,各大战役的战术,挖掘其中核心字,如关门打狗的“门”在哪里?中间突破,各个歼灭的中心是哪一城市?先打两头,再取中间的“两头、中间”分别是哪里?同时,运用地图,展示战役经过,直观上感受战术运用。
【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是我在本课中的一次尝试。
从始至终,创设了一个参战士兵的回忆录的大背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亲身经历,贯穿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的史实,如故事般展开历史篇章,使学生身临其境般与“我”一同回顾历史、感悟历史、分析历史。
倒叙的运用是第二点尝试,本课先从图片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展开,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也设置疑问,这一幕的实现经历了哪些伟大的战役?从而回顾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丰功伟绩。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领导: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历史课程。
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中的第24课,主要围绕着人民解放战争的历程、胜利和意义进行探究。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讲解该课程的内容: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国共内战的起因及历程2.人民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3.中国共产党领导战争的优良传统和政治原则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分析国共内战的起因和历程,理解其中的政治和历史背景;2.掌握人民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理解其对战争的胜利产生的重要影响;3.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战略策略及其优良传统和政治原则的具体内容;4.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准确的把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巨大贡献。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法2.讲解分析法3.互动探讨法4.归纳总结法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几张图片、视频或者故事,让学生们回顾一下中国的近代历史及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第二步:教材分析和知识点讲解在介绍国共内战的历程和背景时,教师需要详细介绍“两个中国”、国共两党的政治冲突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策略等方面的知识点,这些内容是理解整个教材的基础。
在讲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时,教师建议使用模型地图等工具辅助讲解,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战役的场面和影响。
第三步:互动探讨本节课的内容较为复杂,因此,在讲解完三大战役时,考虑进行一些小组互动探讨或是教师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能力。
第四步:归纳总结在讲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时,教师会通过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并通过自己的引导,使学生们自己总结这段历史所带给人类的深刻意义,这也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及学习的核心部分,应重点授课。
第五步:作业布置为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发散思维,我们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作业安排,例如制作时间轴、演讲、写图书报告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概述《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部分。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干部教育工作和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以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2 教材地位和教学重点本课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第24课,是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了解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的历史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1.3 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本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解放军历史》等内容相对应,符合国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能力目标•熟悉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了解干部教育工作的意义;•理解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认识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性;•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能运用归纳总结、叙述、分析等方法阅读和理解历史文献。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发展的关注和热爱;•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和民族精神的崇敬和认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略意义;•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3.2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归纳总结和逻辑分析的方式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胜利的原因;•能够深入思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4.1 教学内容4.1.1 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近代中国的社会背景是指20世纪40年代前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
包括中国的国内战争、外国列强的侵略、社会动荡等。
#### 4.1.2 干部教育工作和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干部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为培养、选拔和提拔广大干部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背景包括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立和发展过程。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精品教学课件
据材料,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有那些? 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国民党: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经济崩溃;政治腐败; 军队士气低落
课堂总结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人
民
战略进攻: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影响: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课堂总结
材料一
55万
103万
国民党
共产党
1948年秋国共双方在东北地区的兵力对比
材料二:东北地区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经解放,土改基本完成,
东北的敌军远离国民党的统治中心,且仅固守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座孤 城,几乎得不到其它救援。
七届二中全会
时间:1949年3月(三大战役之后,渡江战役之前)
地点:河北西柏坡
内容:
1.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2.党的奋斗目标是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 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提出“两个务必” 4.制定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合作相探关究史事
材料一 解放东北是战略反攻的第一步。在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思想指导下, 战前就制定了“关门打狗”的战役方针。东北野战军灵活地执行战役方针, 坚持英勇作战,这是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战役中,东北地区 动员支前民工183万人,担架13.7万副,筹集和运送粮食1.1亿斤。
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
课堂总结
材料一:梁思成绘制的《北平重点文物图》,被挂到了毛 泽东指挥平津战役的指挥所墙壁上。在毛泽东的指示下, 北平城的全面保护被列为第一项第一级。在攻城的演习训 练中,解放军对城内射击目标逐一精确计算,力求勿使炮 弹损毁文化古迹。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讲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支持,为其后三大战役及解放南京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大战役及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教材主要写军事斗争,但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是多方面,需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理解能力都相应的有些加强了,且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的时期,好奇心强,所以课堂上应该着重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但本课需要学生思考、概括的问题难度较大,需教师多引导。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作用;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回顾国共两党的关系变化历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回顾总结近代的土地政策:①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②井冈山时期:打土豪,分田地③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全国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涉及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策略,以及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学生可能对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等细节知识掌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
2.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的课件。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资料:收集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4.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解放战争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引导学生关注关键信息,概括总结战役特点和政策意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件内容,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取得的伟大胜利。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对国共两党的矛盾冲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解放战争的具体战役和胜利意义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2.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课件。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参考资料:搜集与人民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
提问:“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呈现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包括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通过课件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地图、战役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战争的发展态势。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课件PPT
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 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 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 战役。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日期: 1948年9月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 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结果: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日期: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者: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参战部队: 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结果: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意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 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 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 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 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 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 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 继转入进攻。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 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 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平津战役 日期: 几乎与淮海战役同时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华北人民解放军 结果: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三大战役的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
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 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 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 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总结
1947年
土地改革
巩固后方
1947年夏 千里挺进大别山 战略进攻序幕
1948年9月 1948年11月 1948年11月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新人教版
- 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新中国的成立,人民解放事业的重大进展,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等。
5. 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
- 英雄模范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等。
6.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的关系
-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的关系: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新中国的成立是解放战争的最终目标。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观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4. 教学互动平台:通过教学互动平台,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5. 史料实证工具: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工具,如地图、图片、文献等,进行史料分析和论证,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5. 创新与实践素养: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如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素养。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爱国主义情怀和创新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5.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紧密相连,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 history学科素养。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电子教案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单元体例单元主题历史要素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重庆谈判、全面内战、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南京解放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史事,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事;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二、单元教材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很大努力。
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于1946年发动了全面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先后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展开战略进攻,发起三大战役。
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三、单元学情分析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起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习方法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积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影视作品、书刊报纸、网络信息等资源渠道,已经对本单元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是,本单元内容比较琐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通过情境再现、问题引领、史实讲述和多样化资源的运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四、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作出的努力。
2.根据内战爆发时国共力量的对比等相关史事,认识战争初期敌强我弱的形势,分析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原因,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
3.通过有关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及影音资料,加深学生对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4.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认识到人民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教学思想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将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层层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明确重难点。
课堂是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学生知识、能力与智慧的来源,更是学科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
利用好每一堂课,提升学生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设计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等放,教师通过层层引导帮助学生们自己归纳总结,掌握重要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24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人民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改变了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为三大战役的胜利提供了人力和物质保障,共产党百万雄狮过大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对上一课内战爆发的延续,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终于要到来了,中国共产党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祖国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解放区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简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覆灭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识图、归纳和制表能力;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及影音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通过国共力量对比表引导学生掌握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分析胜利的原因。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军事力量悬殊,国民党军的人数和装备远远超过共产党军队。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教学课件
感谢观看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冀东人民拥护《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国土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 地法大纲》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 总路线 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影响
①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分到土地后喜悦的农民
解放区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千里挺进大别山
1947年夏,刘伯承、
邓小平千里挺进大别
重
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战略进攻的序幕。
点
南京 武 汉
2.三大战役
辽 北长 吉 春林
辽沈战役
时间 1948.9—11 重点 锦州、长春、 城市 沈阳
指挥 林彪、罗荣桓 参战 东北人民解 部队 放军 歼敌 47万余人 人数 意义 解放东北全境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3.采用和平方式解放的大城市是( C )
A.天津
B.沈阳
C.北平
D.徐州
4.三大战役按开始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D )
①平津战役
②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政治: 建立了民主政权 经济: 实行了土地改革 军事: 毛泽东等人高超的指挥艺术 社会: 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3.渡江战役 意义: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能说出土改运动的过程及意义。
2.通过列表对比能说出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概况。
3.通过分析材料概括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任务1
阅读课文内容,说一说解放区是怎样进行土地改革的?有何作用?实现目标1的学习。
任务2
完善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图表,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和渡江战役示意图说一说各大战役的战术特点和意义。
任务3
结合史料,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谈一谈从中得出的启示,实现目标3的学习。
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重难点:重点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分析国民党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展示毛泽东诗词学生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师:这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了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渡江战役如何发起?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探究一:教师:(展示图片与材料)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与技能:
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环节
(一)启
1.回顾旧知
(1)重庆谈判的时间、蒋介石的目的、谈判的结果?
(2)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
(3)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毛泽东提出了什么论断?
(4)中共中央制定的作战方式、主要目标、作战原则和方针是什么?(5)解放军是怎样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的?
2.导入新课
在短短的三年内,人民解放军是如何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内战初期的战况,本节课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读
导学提纲:
1.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时间、背景、内容、结果和意义?
2.挺近大别山的时间、将领、意义?
3.三大战役都包括哪三次战役?
4.三大战役的时间、指挥将领、部队、经过、结果?
5.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6.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时间、背景、地点、内容?
7.渡江战役的时间和意义?
(三)议
人民解放军为什么千里挺进大别山?
(四)知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原有的土地政策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内容: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结果: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教学
时间
5分钟
7分钟
5分钟
20分钟
教学
手段
教师引
导学生
回答问
题。
多媒体
展示导
学提纲
教师引
导学生
掌握知
识,培养
学生掌
握解决
问题的
方法和
能力。
一方面: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示学月,在河北西柏坡召开,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几十万,民工
的比例大大超过了战役初期
.
平津战役——解放华北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