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圣贤书
读圣贤书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宋江怀(退休教师)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涵储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基因,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是新世纪具有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精神底蕴,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
经典诵读工程,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2004年7月,在区教育局的组织倡导下,我校有幸成为我区首批开展经典诵读实验的学校之一。
两年多来,诵读经典为我校更新教育观念,加快教学改革,创办特色学校开辟了新途径。
现将实验工作有关情况,向大家汇报。
一领导重视,全力营造“诵读经典”氛围我校十分重视这项活动的开展,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班子成员专人负责、各教师为组员的领导组,“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是这项活动的目的。
我们将“经典诵读”工程列为教研科研课题,业务校长亲任组长,并将“经典诵读”列入课表,授课教师拟计划,使之制度化、常规化。
校领导在学校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为全校师生购买了经典书籍《弟子规》《老子》《论语》《大学中庸》《儿童中国文化导读》读本,积极创造条件,让人人诵读。
并购买了古典音乐CD光盘,配合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其次,我们还利用教师会议和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全校教师观看录像,向教师宣传经典诵读活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巨大作用。
校长亲自聆听专家教授学术报告,学习经验。
2002年9月我校派教师去北京等地学习,这些学习使全体教师认识到这项活动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仅是班主任和语文教师的事,更是全体教师应尽的职责。
学校还邀请家长进校听讲座,观看王才贵教授讲课盘。
使家长认识到儿童诵经可以了解传统文化,造就文化功底,陶冶情操,为孩子将来做一个有道德、有知识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校班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诵经风气在校园蓬勃发展。
上学前、放学后,课间十分钟校园内以古今中外的优雅和谐旋律陶冶儿童心灵,音乐悦耳动听,琅琅的诵读声此起彼伏,成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中华经典古诗文的古色古香溢满校园,古文化气息融入学生生活之中。
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三章》精选拓展阅读训练(附答案)
部编委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三章》拓展阅读训练(附答案)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高祖①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②;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③,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市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②子房:即张良,字子房。
③馈饷:粮饷,军队的供给。
1.结合上下文,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2.下面所述观点与文中刘邦“得天下之道”不相吻合的一项是()A.君主运筹帷幄,以德治天下,奖励功臣,心济天下。
B.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君主要懂得管理与吸纳人才。
C.君主可以无强大的才能,但一定要善用有才能的人。
D.厚待百姓,心中装着人民疾苦,真正了解百姓所求。
3.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B.与天下同利.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C.有功者.害之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D.不绝.粮道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二)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
②庶几:差不多。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论语读后感阅读材料:季旭升, 论语【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7论语的处世之道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论语》之中,任凭岁月的久远,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然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所有文化都以它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孔子。
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关于学习求知中提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在生活态度方面,“吾日三省吾身”告诉我们每天都要好几次反省自己。
一日之计可能不在于晨,而在于昨天晚上,昨天晚上不检讨改进当天的过失,在怎么早起的鸟儿,也不会有虫吃。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告诉我们在外的名利地位再怎么显赫,往往比不上内心世界的平静充实,造成“长戚戚”与“坦荡荡”的区隔就在于人的修为。
心胸开阔的人,不会把自己当成地球的中心,能与人为善。
“下不忍则乱大谋”,忍可以理解为自我可控制,唯有小我的容忍宽容,才能成就大我更大的自由。
胡适就曾说过:“容忍就是自由,没有容人就没有自由”在《论语》中有一句话我非常认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们班这个小小的集体也有擅长不同方向的同学。
有的人学习不好,可是篮球却是非常棒;有的人体育不好,可是唱歌却被人夸奖;有的人书法不好,可是绘画却是栩栩如生;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一点都不假。
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老师,教导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
干国家事读圣贤书喜欢的理由
干国家事读圣贤书喜欢的理由
简单地说,阅读圣贤书有助于我们管理国家事务,这个原因有很多。
首先,圣贤书中的许多故事可以引导我们避免历史中的错误。
这些故
事蕴含着圣贤们在处理国家事务时的智慧和慎重,尤其是在历史灾难和国
家危机中。
因此,我们可以吸取这些故事的哲理,尽量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总结出一些“教训”,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从而避免历史重演。
其次,阅读圣贤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社会文化。
这些书
中的故事可以描绘出深刻而持久的历史文化,之所以能够生存百年如一日,是因为,它们所传达的内涵和价值观被视为根深蒂固,它们记录了一个民
族走出贫穷、走向充满希望的过程。
这样一来,理解这些文化就变得尤为
重要了,这样可以有效帮助我们管理国家事务,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识别
所有相关的文化因素,从而可以做出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决策。
第三,阅读圣贤书,可以增强我们的政治智慧,帮助我们在执政时更
具有见解及判断能力。
《孟子三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三章》习题及答案【2020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富贵不能淫》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古今异义,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③池.非不深也池:古今异义,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④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⑤亲戚..畔之:古今异义,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而去之:古今异义,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今异义,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异义,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今异义,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读圣贤书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
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
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
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
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
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读圣贤书做高尚人
读圣贤书,做高尚人——读《论语》有感初一(2)班包文婵人们常说,一个人的好坏主要体现在他的道德行为上。
哪又如何做的了一个好人呢?我认为应该读圣贤书,做高尚人。
关于圣贤书,我第一个提倡《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是儒家学派的璀璨明珠。
这部书中,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孔子的做人之道,学习之法,治国之本。
在如何做人的问题上,孔夫子最强调仁德。
他认为仁德是做人之根本,做圣贤人之基础。
即“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他又说过:“巧言乱德。
”从他的言语中,我觉得孔夫子认为克制自己,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
关于学习,孔夫子的第一准则就是先爱学,乐学而后知学,所以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的学习方法也很实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夫子认为,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但其重点就在于“学以致用”。
他还会“教学相长也。
”他把个人的学习和他人的疑难问题系在一线,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他的思想“有教无类”更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让我敬佩不已。
孔夫子在治国上还有一手呢,他认为君主管理国家大事,要从大局着眼,选拔人才要重视其人品,道德和行为。
要讲究守信,爱护百姓,以百姓之安做国家之根。
《论语》让我受益匪浅,它流传几千年,影响着世代华夏儿女,即使在现在,也仍能启发我们的心智,教育我们的品格。
做高尚人,何不读圣贤书?读圣贤书,何不读《论语》?指导教师:李惠兰。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王郑生先人的智慧与血汗,交织熔铸成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代代相承,才能展现泱泱国风。
今虽时光推移,但没有传统的延续,就没有现在的光华,且让我们一起了解什么是我国经典的传统文化,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和我们可爱的孩子一路同行。
一、走好人生“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是我们通过经典诵读要达到的培养目标。
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文化的最好载体,经典中有哲学,有智慧,有历史,有道德,有文化,有美学,它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涵储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基因。
例如:孔丘倡导:“立志有恒”、“身体力行”、“改过迁善”、“隆师亲友”的德育思想;在知识教育上倡导的“勤于学习,广见于闻”、“学而实习,温故知新”、“虚心求学,奋发不息”的思想……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潜移默化间,陶冶其性灵、开阔其心胸、端正其品行,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就从这里开始。
诵读的所得亦将伴随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茹吐芬芳、绽放光明,终身受益。
二、蒙以养正“蒙以养正”语出《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
”这里的“蒙”字有两层含意:一是蒙昧、幼稚之意;一是启蒙、教育之意。
可以理解为学生蒙昧幼稚,心智未开,需要启蒙、培养。
怎样对幼稚无知的学生进行启蒙、培养呢?这就要“蒙以养正”。
教育学生走正道,做一个正直、诚实、品德高尚的人。
这种教人走正道的品德教育,工作是“圣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
学生处于幼稚蒙昧的阶段,记忆力最强,可塑性最大。
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的热情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因此,如果这时让学生与经典文化接触,让其纯正的品质出现,就会形成一个造就圣人君子的气氛,形成未成年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是增强人文底蕴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礼、善良聪慧、乐观坚定,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美丽的校园中,撒播在心灵的田野上,让孩子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古诗绝命词·孔曰成仁翻译赏析
古诗绝命词·孔曰成仁翻译赏析
《绝命词·孔曰成仁》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文天祥。
其古诗全文如下: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注释】
⑴庶:几乎,差不多
⑵愧:可双重解释:1自己不惭愧。
2不愧对别人正因为不愧对别人所以自己就不惭愧这是一个对立的统一
【翻译】
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导取义,只要把道义做到了极点,那么所希望的仁德自然也就做到了极至。
我们读圣贤之人的著作,学习的是什么东西?那么从今往后,就几乎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论语作文(精品10篇)
论语作文(精品10篇)论语作文篇1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
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
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
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
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
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一心读得圣贤书,两耳闻得窗外事
一
:
张宝 中
( 大 城 县第 一 中学 , 河 北 大城 0 6 5 9 0 0 )
心 读 得 圣 贤 书 , 两 耳 闻 得 窗 外 事
古 人 日“ 两 耳 不 闻 窗外 事 , 一心只读圣贤书” , 那 是 在 当 时 的历 史 背 景 下 , 对 当 时 的读 书人 努 力 学 习 的训 诫 . 而 对 于 当代 学子来说 , 这 句古 训 显 然 需 要 “ 与时俱进” 了。 现 代 教 育 已经逐 渐 国际 化 , 充 分 意 识 到人 才 培养 的全 面性 , 开 始 把延 续 了 几 千 年 的应 试 教 育 的 重 心 转 向素 质 教 育 , 对 于 高 中学 生 来 讲 . 不仅 要“ 一 心 读得 圣 贤 书 ” , 还要 “ 两耳闻得窗外事” 。 在 学 习课 本 知 识 的时 候 要 专 注 ,但 是 不 能 沦 陷 为 死 读 书 ,还 要 “ 闻得 窗外 事” , 从 更 全 面 的 角 度 提 升个 人 素 质 。 从 语 文 教 学来 讲 . 更 要 注 重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 , 毕竟语文是一个基础学科 。 也 是 高 考重要学科 , 这 门课 程 在 高考 中 占 的分 值 比例 大 , 形 成一 个 良 好 的学 习 习 惯 , 对 于 其 他 学 科 的 学 习 大有 裨 益 。 语 文 教 学 不 同 于 其 他 学 科 的 重 要 意 义 之一 在 于 .它不 仅 传 授 知识 , 还 肩 负 着 传 播 民族 文 化 、 宣 扬 民族 精 神 的重 任 , 对 帮助 学 生 树 立 爱 国 主 义 精 神 ,建 立 历 史使 命 感 有不 可 小 觑 的 职责 。 作 为 一 名 中 国人 , 通 过 语 文 课 程 了解 中 国 的文 化 是 主要 途径之一 , 教 师 在 教 学 过 程 中的 引导 就 显 得 尤 为重 要 。 那 么如 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 笔 者 有 以下 几 点 体 会 和 大 家分 享 。 教 育观 念 应 与 时 俱 进 。 不 培 养 书 呆 子 心 只读 圣 贤 书 ” 很容易造就 “ 书呆子 ” , 教师要做好 引 导, 摆脱 传 统 的教 学 模 式 的束 缚 , 走出“ 两 耳 不 闻窗 外 事 . 一 心 只教 圣 贤 书 ” 的误 区 。教 师 要顺 应 时 代 变化 。 能“ 与时 俱 进 ” 。 改 变 自 己的教 学 思 想 , 不 能 轻 易 随波 逐 流 , 要根 据 时 代 的进 步 、 学 生 的个 性 化 需 求 而 逐 步 改 变 教学 思路 , 创新教学模式 . 摒 弃 经 验主义。 教 学 内容 在 不 偏 离 大纲 的前 提下 , 紧跟 当下 形势 , 结合 当前 形势 , 推 陈 出新 , 这样 才 能 抓住 时 代 脉搏 , 适 应 高 考 对人 才 的 要求 。 只有 教 师 首 先 打破 传 统 的教 学 模式 , 教学 模 式 上 有所 突破 , 才 能有 效 引导 学 生跳 出读 死 书 的传 统 怪 圈 。教 师 在 教学 过 程 中要 谨 记 不 能 进行 “ 填 鸭式 ” 的灌 输 。 要 时刻 把 “ 授 人 以鱼 . 不 如授 人 以渔 ” 作 为 教 学格 言 , 只有 从 心 理上 先 做 到 这些 。 才能 从 根 本上 有 所 改 变 , 才 能 引 导 学 生走 出读 死 书 的传 统 模式 。 二、 发 挥 学 生 的 主 观 能 动性 传统 教学 模 式 下 , 课堂4 5 分钟基本就是教师讲解 。 很 少 有 互动 , 学生被动地学 习知识 , “ 满堂灌 ” 的形式使 得学生麻木 。 加 上 紧 张 的教 学 进 度 , 学生采取被动地 、 机 械 地 接 受 的形 式 . 基 本 就是 根 据 教 师 灌 输 的 内容 学 习 ,死 记 硬 背 自然 占据 很 大 部分 , 这 样 显 然 不 可取 , 对 于学 生 素 质 提 升 没有 任 何 帮 助 。 想 要 打破 这 样 的禁 锢 ,教 师 就要 鼓 励 学 生 改 变 这 种 单 一 获 取 知 识 的模 式 , 引 导 学 生 主动 获 取 课 堂 外 的 知识 。 首先 在 课 堂 上 教 师应 当尽 可 能 多 地 与学 生 进 行 互 动 而 不 是 一 味 “ 灌输 ” . 比 如强 调 学 生 的预 习 , 在 课 堂 上 尽 量将 学 生 推 到 主 动 的位 置 。 在 预 习 制度 的促 使 下 , 学 生就 会 主 动 获 取 知识 。 而 且现 在 高 考 作 文形 式 非 常灵 活 , 更 注 重 学 生 的 自由 发 挥 , 不 管 是 题 材 还 是 体
读圣贤书的好处
读圣贤书的好处一、引言读圣贤书是指阅读经典的哲学、文学、历史等著作,这些著作汇集了古代先贤的智慧和思想。
读圣贤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思考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拓宽眼界、深化思考、提升修养。
本文将探讨读圣贤书的好处。
二、拓宽眼界读圣贤书可以帮助我们拓宽眼界,了解不同的文化、思想和观点。
圣贤书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智慧,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先贤对生活、人性、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和见解。
这些智慧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给我们以启示和借鉴。
通过读圣贤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价值观,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三、深化思考读圣贤书可以帮助我们深化思考,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圣贤书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中包括对人性、道德、社会等问题的深入探讨。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思考其中的问题,并针对自己的生活和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和思考。
读圣贤书可以引发我们对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如人的价值、社会的发展、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等。
通过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四、提升修养读圣贤书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修养,培养良好的品格和道德观。
圣贤书中包含了许多关于道德、品行和处世之道的教诲,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人生的智慧和哲理。
这些教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读圣贤书可以让我们从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中受益,通过反思和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品行和道德修养。
五、增长知识读圣贤书可以帮助我们增长知识,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
圣贤书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学、哲学等知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有关这些领域的知识。
读圣贤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古代先贤的智慧和学识。
通过学习圣贤书,我们可以打开知识的大门,不断扩充自己的学识面,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
六、启发思考读圣贤书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圣贤书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思想和见解,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思考的方向。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练专题42文言文阅读__历史事件类含解析
专题42 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
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
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
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
”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
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
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祥兴二年二月,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帝求南人..有才者甚急,王积翁荐之。
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耳。
倘缘宽假,得以黄.冠.。
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
”积翁欲令宋官谢昌言等十人请释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寝。
帝知其不可屈,议将释之,天祥曰:“愿赐一死!”帝犹未忍,左右力赞从其请,遂诏杀之。
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史臣曰:“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
文天祥奉两孱主,兵败身执,而从容伏锧..,可不谓之仁哉!”许有壬曰:“文天祥万变不渝,事固不可以成败论也。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一百九、《宋史》卷四百十八)文本二:文丞相甫冠奉廷对,即极口论国家大计。
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
自是而断断焉,殚力竭谋,扶颠持危,以兴复为己任。
《曾子》名言100句:欲知天下事,须读圣贤书
《曾⼦》名⾔100句:欲知天下事,须读圣贤书曾⼦名⾔100句⼀、执政为民1、得众得国失众失国【原⽂】“《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礼记·⼤学》【译⽂】《诗经》中说:“殷代没失民众时,⾏为也能配上帝。
应以殷商为借鉴,获得天命不容易。
”这是说,得到民众的就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就失去国家。
【启⽰】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纵观历朝历代,横观整个世界,国家的兴亡,最终起决定作⽤的都是民众。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道出了治国的基本规律,也体现了曾⼦的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能载⾈亦能覆⾈”,都是与曾⼦的这⼀思想⼀脉相承的。
我们的国家是⼈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以民为本,更是根本。
2、⼤畏民志【原⽂】“⼦⽈:‘听讼,吾犹⼈也。
必也使⽆讼乎!’⽆情者不得尽其辞,⼤畏民志,此谓知本。
” 《礼记·孔⼦说:“审理案件,我与别⼈⼀样,分清是⾮曲直。
不同的是希望诉讼的案件不再发⽣。
”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不能尽说狡辩的话,使民⼼民意得到尊重和敬服,这就叫做知道根本。
【启⽰】曾⼦把尊重敬服民⼼民意作为根本,道出了治国就要为民的本质要求。
只有⼈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才能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3、好民之好,恶民之恶【原⽂】“《诗》云:‘乐只君⼦,民之⽗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母。
” 《礼记·⼤学》【译⽂】《诗经》中说:“君⼦真快乐,爱民如⽗母。
”百姓喜欢的就喜欢,百姓厌恶的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母。
【启⽰】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是社会制度下,唤出“爱民如⽗母的声⾳”是多么伟⼤啊。
4、⾔信乎群⾂,泽施乎百姓【原⽂】“⼊是国也,⾔信乎群⾂,则留可也;忠⾏乎群⾂,则仕可也;泽施乎百姓,则安可也。
” 《说苑·说丛》【译⽂】来到这个国家,国君说话对群⾂诚信,就可以留下;群⾂做事对国君尽忠,就可以在这⾥做官;恩泽能够给予百姓,就可以在这⾥安家。
圣贤书是指哪些书
圣贤书是指哪些书
圣贤书:古代圣贤写的书,主要指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今意:指理论、书本、教材。
“圣贤书”的出处:文天祥《自赞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其原创性、真实性及本文所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确认,本网对本文及其全部或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创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
请读者仅供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文天祥衣带赞
文天祥衣带赞文天祥衣带赞引导语:《衣带赞》是由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牺牲前创作的文学作品,是此内容为“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讯,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衣带赞》,是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死后,人们在其衣服里发现的作品。
文天祥大义凛然地走上了刑场。
临刑前,万人观睹,文天祥殊为从容,对吏卒说:“吾事已毕,心无怍矣。
”南向拜而死。
在他遗体所着的衣服中,人们发现了他留下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今天,每年的1月9日,是南宋最后一位丞相文天祥的忌日。
这是按公历推算的结果。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即1283年1月9日,文天祥于现在的北京就义,享年47周岁。
如按阴历计算,文天祥逝世的忌日则为2011年1月12日(阴历12月初九)。
文天祥一生事迹,可以参考有关史料,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读读我写的其它有关博文。
文天祥之所以千古留芳,自古以来受到中国人的敬爱,甚至连他当时的敌人,他的死敌也要敬他三分,是因为他平生光明磊落、不惧强权、精忠报国、誓死捍卫中华文明,为民族大义死而后已。
除了最著名的《过零仃洋》诗篇中让人刻骨铭心的末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外,还有他的《衣带赞》,同样令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衣带赞》实际是后人在他就义时穿着的衣物衣带中找到的绝笔遗言中的一段赞文。
原文全文如下:“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
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以死。
其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后人将最后赞文的内容简称为《衣带赞》,这《衣带赞》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赞”,其实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赞”,是其文体名。
“赞”,本意为赞美,作为文体也可用于评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陈雪珍老师
敬爱的陈老师:
光阴荏苒,毕业已有一年多。
回忆往事,酸甜苦辣咸,桃李亭的一草一木...一切都还历历在目,尤其是您的教诲、宽宏大量。
曾记得,我的语文成绩永远都是拖后腿,到了高三,真不知该如何是好。
高考在即,各种忙使我不能在语文上尽全力。
每次模拟考试结束,总是能很荣幸地被“请”到办公室去。
不过,跟一般人的第一反应----“面壁”却是不同的,您总是很耐心的把一整张答卷纸上的错误一一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应该注意些什么,以后类似的该怎么做等等。
那是高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我的语文又一次挂红灯了,照例,我又去“谈话”了。
这次,您没有像以前那样仔细地分析试卷,而是慈爱的看着我,让我坐下,分析这次高考的策略。
既然语文的成绩不能很好的提高,就看到时候的发挥了,应该把精力放在我的强项上。
当时的我完全愣住了,试想想,有哪位老师愿意看到自己的课堂上有学生在做与本堂课无关的事?而您却自己提出允许我在她的课上复习数理化。
瞬间,我的心被一股力量激动,控制语文的那根神经不再断路,一下子通了!您的这番话感动了我,让我不再对语文有免疫。
没有放弃语文,也没有在语文课上复习其他课
程,比以前更加认真地、带有脑子上课。
复习起来有计划了,有感觉了,于是乎,我成功了!
一次次的教导,一次次地分析,找错知错认错并改错,您的循循善诱加上自身的努力,终于在高考的时候,我成功了!我考了107分。
皎洁的月色下
淡黄的灯光下
小船在港口轻轻飘荡
如思绪在宁静的心海徜徉
明媚的太阳生生不息闪耀光芒
陈老师,谢谢您!
------陈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