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乡土历史
第六批崇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第六批崇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导言:从2020年开始,崇明区陆续公布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丰富的历史、民俗、传统技艺等方面,展现了崇明独特的文化底蕴。
而在第六批崇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更是有着一系列令人期待的传统文化项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来探讨第六批崇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期了解这些项目的历史渊源,传承传统,以及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第六批崇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 船唱艺术2. 社火表演艺术3. 龙虎舞蹈4. 高桥乡雷公诞庙会5. 崇明收农乐舞6. 草书艺术传承二、探索历史渊源和意义在深度探讨第六批崇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我们需要回顾这些项目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
船唱艺术、社火表演艺术、龙虎舞蹈等项目,都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人文精神,反映了崇明人民的劳作生活和精神追求。
这些传统项目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激发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三、传统技艺与当代社会的结合除了探索文化项目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我们还应该关注这些传统项目与当代社会的结合。
以高桥乡雷公诞庙会为例,传统的民俗庙会与现代的社会活动相结合,展现出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新面貌。
这种结合不仅丰富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生活,还为传统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空间。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我想共享一下对第六批崇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作为一名文化爱好者,我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丰富了崇明的文化底蕴,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我希望能够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这些项目,将它们传播给更多的人,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总结与回顾:在本文中,我们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探讨了第六批崇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通过对历史渊源、文化意义以及与当代社会的结合的探索,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些传统文化项目的价值和意义。
东海瀛洲
东海瀛洲——崇明我的家乡是上海崇明,位于长江入海口上的一座小岛。
它和所有人想象中繁华的上海是不一样的。
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快节奏的生活。
甚至它是上海最落魄的地方之一,但我们爱他,在外求学的孩子们总喜欢亲切的称崇明为“小岛”。
崇明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击岛,也是中国第三大岛。
小岛的历史很短,唐武德元年(618),长江口外海面上开始露出东沙西沙两岛,以后,在此地出现了许多沙洲时变化。
直到明末初期,它们终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崇明岛。
崇明岛为长江泥沙冲击而成,近代因为东、西两端淤涨很快,面积同盛扩大(目前1041.2平方千米)。
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咸淡交界处,所以既能吃到江鲜,又能吃到海鲜。
我们的淡水河蟹、老毛蟹十分出名,阳澄湖大闸蟹就是我们崇明的蟹苗。
每年入秋我们就开始吃蟹了。
俗称的“八月黄”那时的蟹又壮又肥,蟹黄吃起来直粘手。
一直到过年,螃蟹都是日常聚餐时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螃蟹的做法也十分简单,只要放在锅里蒸熟了就可以,可以放点儿姜去腥。
吃的时候可以蘸点酱油,但我更喜欢什么也不蘸,能吃出蟹原汁原味的鲜味来。
崇明的特产也不止于此,有称为崇明三白的老白酒、白山羊、白扁豆。
说起羊肉不是我的心头大爱。
新年的时候,一锅炖羊汤加点儿山药、白菜是又鲜又暖身。
还有黄金瓜也有许多人没听说过,外型就是像金黄色的冬瓜,但个头比冬瓜小不小。
夏天的时候把金瓜切开掏出里面的金瓜丝,放在开水里过一下,装在布袋里拧干,加点儿麻油、盐、葱拌一拌特别爽口。
清明节前一个月里到清明节,刀鱼是崇明人又爱又恨的东西,它不便宜但特别好吃。
会吃刀鱼的知道,刀鱼只要蒸三五分钟,蒸久了就不好吃了。
吃的时候可以提起鱼尾,把鱼肉整片儿的取下来,浸到汁里。
吃法又精细的会把鱼骨头拿去油锅里炸来吃。
崇明岛独特的地质和地理位置就位于岛东西两端的两大湿地。
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崇明岛最东端,总面积326平方公里,属于长江口典型的河口湿地,列入国际最重要湿地名录。
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片解说)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灶花江浙沪地区农村中家家户户砌灶时,都砌在厨房一隅,为防止烧柴时烟灰从灶膛飞出落到灶台上,所以在从灶台到屋顶砌烟柜的同时,砌一垛墙来遮拦,人们称该墙为灶山,旧时灶山的边上砌有灶君殿(也称灶王殿),内供奉灶君像,灶君殿外贴灶门帘(又称喜串)。
泥瓦匠中的“土画师”为美化灶君殿边的灶山、烟柜及整座灶,于是在灶的各个部位画上各种图案来装饰,崇明人把这种画在灶头上的画称为灶花(有的地方称“灶画”)因为灶花是画在供奉灶君的灶上的,所以早期的灶花内容以五谷丰登、年年有余(鱼)等为主,并辅以花草图案及“回纹”、“方格纹”、“八结”等线条装饰,构图比较简单。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后陆续出现了六畜兴旺、花鸟鱼虫、神话传说、山川景物等题材的画。
并逐渐开始出现彩色的灶花,即从原来在白色的灶壁上以黑线条勾勒为主,发展成为色彩鲜艳的红蓝黄绿黑白相杂,构图也已是雅与俗、粗与细、精与简往往熔于一炉。
饱满的构图、简练的造型、鲜艳的色彩、通俗明了的画面,使灶花显得和谐雅致,有很强的装饰性。
灶花构图朴实、纯真,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有独特的欣赏价值。
灶花绘画方法独特,是一种湿壁画法,即灶头砌成以后,灶上所粉饰的石灰尚未干燥,泥瓦匠即挥笔在上面作画,以后随着灶火的烘烤和自然挥发,整个灶面渐干,上面的画作就能历经几十年而不变其色。
牡丹亭“牡丹亭”是一种丝竹加锣鼓的独特的民间音乐演奏形式,只流传于崇明。
“牡丹亭”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相传,崇明民间艺人、“瀛洲古调派琵琶”大师王东阳在南京看到秦淮河上的彩船中坐着乐手边行边演奏的闲舒典雅场面,受到启发,回到崇明后,想仿制那种演奏场面,但由于崇明河港窄狭、弯曲,且河旁芦苇丛生,不宜行船演奏,于是他就制作了亭样牌楼仿船首,后接绢布做成的布篷长廊仿彩船,用竹杆分格由10人撑起,头尾各有一条彩色绳索由人牵引,让乐手在布篷长廊下边演奏,边缓缓行走,这种演奏形式被王东阳称为“旱船乐”。
崇明概况及崇明岛精神
崇明概况及崇明岛精神崇明概况面积人口崇明县辖崇明、长兴、横沙三岛,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
崇明岛素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美誉,是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中国第三大岛,陆域总面积1267平方公里。
长兴岛位于吴淞口外长江南支水道,陆域总面积88平方公里。
横沙岛是长江入海口最东端的一个岛,陆域总面积56平方公里。
崇明、长兴、横沙三岛互成犄角之势,组成了现在的上海市崇明县,下辖16个镇和2个乡,县政府所在地城桥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三岛户籍人口总量为68.8万人。
历史沿革距今1300多年的唐代武德年间,崇明岛露出江面,时称东沙和西沙。
公元696年(唐万岁通天元年),始有人上岛垦殖居住。
公元705年(唐朝神龙元年),在西沙设镇,取名为崇明(“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
公元1277年(元朝至元十四年),崇明正式建州。
1396年(明朝洪武二十九年),改州为县。
民国时期,先后隶属江苏南通、松江。
解放后,隶属江苏南通专区。
1958年12月1日起改隶上海市。
长兴、横沙原属上海市宝山区,2005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划归崇明县管辖。
交通区位崇明三岛位于西太平洋沿岸中国海岸线的中点,是万里长江东流入海的门户,历来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路交通的重要十字路口,古时就有“外捍百岛、内障三吴”之称。
2009年10月31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桥隧结合工程——上海长江隧桥建成通车,崇明、长兴两岛与上海陆域实现陆上连通。
崇明本岛距离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45公里,浦东国际航空港40公里,车程均在40分钟以内。
2011年底,连接崇明和江苏启东的崇启大桥也已贯通。
生态环境崇明地处北半球亚热带,典型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全年的日照数2094.2小时,年平均气温15.2℃,无霜期229天。
崇明环江靠海,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025毫升,空气相对湿度常年保持在80%,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1000-2000个,堪称天然的大氧吧。
上海崇明黄氏家谱及分布
崇明黄氏家谱有多种,其中以寿安寺黄氏家谱和堡镇黄氏家谱最为著名。
寿安寺黄氏家谱始编于南宋淳佑年间,后屡次随城迁建,明万历年间迁于长沙县城东,至近代成为崇明四大名刹之一。
堡镇黄氏家谱始迁祖黄士元是明末清初人,从无锡迁来崇明,居于堡镇,后裔分堡镇、新河二支。
此外,崇明还有许多黄氏家族分布在各个地区。
总体来说,崇明的黄氏家谱及分布情况比较复杂,但它们都是崇明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您对崇明的黄氏家族及家谱感兴趣,可以向当地的档案馆或文化机构咨询。
上海长兴岛简介
上海长兴岛简介一. 简介上海长兴岛位于上海市崇明区,是上海最大的岛屿。
岛上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而闻名于世。
长兴岛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一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地方。
二. 自然环境1. 地理位置长兴岛位于长江口和黄浦江之间,地理位置独特。
它东临长江,西靠黄浦江,北濒东海,南隔横沙海峡与崇明大岛相望。
岛上地势平坦,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2. 自然景观长兴岛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
岛上有大片的草原和农田,还有一些湖泊和湿地。
五月到六月的时候,岛上会盛开着大片的油菜花,美不胜收。
此外,岛上还有一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良好。
3. 动植物资源长兴岛上的生物资源丰富多样。
岛上有丰富的鱼类资源,以及多种候鸟和渡鸟。
岛上还有一些草原动物,如黄牛和山羊。
在岛的周围海域,也有一些海洋生物,如海豚和海龟。
三. 历史文化1. 历史渊源长兴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长兴岛上发现了许多古代文物和遗迹,如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古代墓葬。
岛上还有一些古老的村庄和庙宇,保留着古代建筑和传统文化。
2. 文化遗产长兴岛是一个充满文化遗产的地方。
岛上有一些古老的庙宇和观音塔,如观音禅寺和龙华寺。
这些庙宇保存完好,是探索中国佛教文化和传统建筑艺术的好去处。
3. 乡土文化长兴岛上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
岛上的村庄和农田保留了传统的村落格局和生活方式。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渔民修渔网、农民耕田的场景,感受到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
4. 传统节日长兴岛的居民热爱传统节日,每年都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是农历三月三的龙船节,届时将有上百条装饰华丽的龙船在黄浦江上竞渡,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四. 旅游资源1. 景点推荐长兴岛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其中一些被列为国家级或上海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和风景名胜。
如横沙古镇、龙华寺、渔人码头等。
这些景点各具特色,可以让游客尽情领略长兴岛的魅力。
2. 休闲度假长兴岛以其宜人的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成为城市人们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
崇明乡土古建筑神韵
崇明古建筑神韵引言崇明自唐朝武德年间露出水面,聚沙成洲,迄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
自古以来,岛上人才辈出,文物古迹较为丰富。
建筑被称作为凝固的诗,当诗歌渐趋沉默的时候,它却依旧在风雨中浅吟低唱,在历尽沧桑后,崇明的古建筑能够遗存到今天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了。
崇明的古建筑属乡土建筑。
乡土建筑就是农村的建筑,它包括住宅、寺庙、祠堂、学堂、书院、商店、戏楼、桥、陵墓、牌坊、亭子等类型的建筑。
崇明古建筑的特点1、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其主要功能是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能防震。
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崇明学宫、施翘河的天后宫、寿安寺的建筑就充分体现这一古建筑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
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崇明学宫的布局就能体现这特点。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其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
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崇明学宫、牌坊和寿安寺各个大殿的屋顶就是这特点。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
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还带有彩绘的装饰。
关于崇明的传说故事
关于崇明的传说故事崇明岛,这个中国第三大岛,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
以下是其中三个经典的传说故事。
一、崇明岛的起源相传在远古时代,天帝的女儿嫦娥因不满天宫的生活,私自下凡,来到东海之滨。
她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决定定居于此。
嫦娥与当地的渔民相恋,共同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然而,天帝得知后十分震怒,命令天兵天将下凡捉拿嫦娥。
嫦娥为了保护这片土地和渔民的安宁,决定将自己的身体化作一道屏障,挡住了天兵天将的去路。
从此,这片土地便被称作“崇明岛”,意为“高耸明亮的岛屿”。
二、金鱼娘娘的传说在崇明岛上,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名为“金鱼溪”。
相传,在很久以前,这条小溪里住着一位金鱼娘娘。
她美丽善良,经常帮助附近的渔民解决各种困难。
一天,海龙王得知了金鱼娘娘的美貌,心生贪念,派人来抓她。
金鱼娘娘不愿屈服,奋力抵抗。
最终,她变成了一只金色的鲤鱼,跃出水面,跳进了一艘渔船的网里。
渔民们被金鱼娘娘的美丽和善良所感动,纷纷祈求她保佑他们平安、丰收。
从此,金鱼娘娘的故事在崇明岛上流传开来,成为了一段美丽的传说。
三、徐福与崇明岛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寻找长生不老药,派徐福带领五百童男童女前往东海求药。
徐福在海上漂泊数月后,终于抵达了一片陆地,这就是崇明岛。
徐福和船队在这片土地上安顿下来,他们砍伐树木、建造房屋、耕种庄稼。
在这过程中,徐福和当地居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在岛上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然而,徐福最终还是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
他深感愧疚,决定返回秦朝向秦始皇请罪。
临行前,他和当地居民告别,并告诉他们如果秦始皇来犯,就点燃烽火作为信号。
徐福离去后不久,秦始皇果然派人来攻打崇明岛。
岛上居民按照徐福的嘱咐点燃烽火报警。
远在秦朝的徐福得知消息后,率领船队前来救援。
最终,徐福击败了秦军,保护了崇明岛的安宁。
从此以后,崇明岛上的人们为了纪念徐福的功绩,修建了一座“徐福庙”,世代祭拜。
这些传说故事不仅丰富了崇明岛的文化内涵,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家谱不能证明崇明人祖先来自句容
多在族群 不同姓之间进行 ,因此只要沙上人生生不息 , 有不少特殊 习俗仍与 山东相同,比如送灶神,沙上
沙上话 自然代代相传 。另一方面,这 些人 出村打交道 , 山东 人相 同,而与包括句容在 内的苏南人不同,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得用靖江话 ,以至方志办的个别人都不知道有这群 崇明 腊月廿 四送,后者则在腊月廿三送;沙上人爱吃面
着 时间的推移,这些句容来 的子子孙孙 ,虽有家谱 一类 天的启东 、海 门两县 ,明明坐落江北,却乐于别人
的东西证 明他们 的老祖宗来 自句容 ,但他们 自己早 已成 们 南沙人 ,是诙谐 ,还是与他们远祖籍贯南沙有关
为沙上人 了。据此而言,基 本可 以否定诸如 “句容搬 崇 东 、张家港等地 至今还 自称沙上 人,这 些都发生在
为崇明搬迂而来”。笔者特地打 电话询问靖江地方志办 头参立其中。这种地理形势 ,在 海潮 的顶托之下易
公 室,有 回答说靖江 的沙上人来 自扬 中,没有 听说有来 流江水 中的泥沙沉淀而渐积成一个个沙洲。开发沙
自崇明的村子。后来看 民国 《崇明县志》有类似记载 : 由两部 分 人组 成 ,一部 分 人 是 北 方迁 徙 南 沙 的庄 园
进迁 出问题 ,可能有新 的启迪 。先举个实例 :笔者将拙 盐署 ,立为南沙县。南沙县位于今天常熟北部和东
文 《沙上人探源》贴在 网上后见有读者 留言,说 “靖江 及张家港南部。 当时,北边临江靠海 ,南有虞 山、
的城 南有 两个村,口音全是启海话,当地人称他们 为船 民, 顾 山、东有福 山三个小山群 ,而志山、河阳山等几
江县境 内。一个只有几十户的小村子 ,在靖江方言大海 人活动的最早 文献见载于 《全唐 诗》刘长卿的 《江
句容崇明的由来
崇明岛是新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原处是长江口外浅海。
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于此逐渐沉积。
一面在长江口南北岸造成滨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
这样一来,崇明岛便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河口沙岛。
崇明岛名称始见于北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元丰初年崇明镇隶属通州海门县,“海门,州东二百一十五里,三乡,崇明一镇”,为“三乡一镇”之一。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五代杨吴时,“改顾俊沙为崇明镇”。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犯死罪获贷者,分别发配登州沙门岛和通州海门岛崇明镇。
《宋史》记载南宋杜杲“监崇明镇”。
元代设崇明州,明初降为县,直至今日。
“崇明”之名,古已有之。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有“崇明祀,保小寡,周礼也”。
汉代有古诗“愿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南朝有崇明殿,唐代李白文章中提及鲁郡崇明寺,五代都城汴梁有崇明门。
《明实录》有“永乐十四年六月乙亥,崇明沙守御千户言:崇明秦家村地势高广,置城为便”的说法,实指今崇明。
明代《崇明县志》中就有“渐积高广”的相应说法。
总的来说,“崇明”之名来源很早,而崇明岛作为地名在历史上也早已出现。
崇明岛简介
● 1271~1368年(元朝),先后涨出营前沙、马驮沙、张蒲沙等10余沙。元末明初,东沙坍没, 西沙坍存无几,三沙北涨,姚刘沙南坍北涨,渐与三沙连壤。1399~1644年(明建文初年至明 末)先后涨出马鞍沙、陈恩沙、高明沙、小阴沙、长沙、袁家沙、响沙、高头沙等30余沙。 1522~1722年(明嘉靖初年至清康熙末年),诸沙涨坍频繁。姚刘沙与三沙坍没,西沙、陈恩 沙、樊濂沙等先后陷于水,平洋沙先大涨而后大坍,而长沙却与坍存之平洋沙和周围的袁家沙、 吴家沙、响沙、南沙诸沙涨连成片。1644年左右(明末清初),崇明岛在涨中连成东起高头沙、 西至平洋沙,长200里、宽40里的一个大岛。
形成过程
● 崇明岛是新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原处是长江口外浅海。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 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于此逐渐沉积。一面在长江口南北岸造 成滨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这样一来,崇明岛便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 河口沙岛。它从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岛,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变化。
● 1644~1722年(清顺治、康熙年间),又涨出日隆沙、永安沙、平安沙、东三沙等30余沙。
● 清末,全岛上已有长沙、响沙、吴家沙、新灶沙、日兴沙、日旺沙、永丰沙、永隆沙、永福沙、 沈阜沙、终兴沙、仙景沙、永宁沙、龙珠沙、洪勋沙、永盛沙、利民沙、箔沙、高头沙、七滧小 阴沙、向阳沙、永寿沙、东旺沙、小团沙、烂沙、孙家沙、东大阜沙、长安沙、协安沙、袁家沙、 太平日隆沙、永安沙、胁里沙、永庆沙、新镇沙、定成沙、保定沙、平安沙、日升沙、南沙、满 洋沙、长兴沙、协兴沙、北沙、永旺沙、杨家沙、惠安沙、永兴沙、日盈沙、连珠沙、西庆升沙、 南连升沙、北连升沙、永泰沙、永昌沙、协旺沙、固安沙、合隆沙、定安沙、永定沙等60处。
崇明简介PPT课件
著名景点
东滩湿地
作为崇明岛的一大亮点,东滩湿 地是众多候鸟的重要栖息地,也 是游客亲近大自然、感受生态之
美的好去处。
西沙湿地
拥有独特的潮汐现象和成片滩涂林 地,是崇明岛看落日的绝佳之地。
长兴岛
被誉为“长寿之岛”,拥有丰富的 原生态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 如金鳌山公园和横沙渔港。
地方文化
崇明学宫
崇明的土壤质量良好,有机质含量较 高,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水质
崇明的地表水水质较好,河流、湖泊 等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或以上标准。
生态环境
空气质量
土壤质量
崇明的空气质量优良,空气清新,有 利于居民健康生活。
崇明的土壤质量良好,有机质含量较 高,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水质
崇明的地表水水质较好,河流、湖泊 等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或以上标准。
05
崇明的旅游和投资价值
旅游价值
自然景观
崇明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如海滩、湖泊、森林和岛屿等,为游客 提供了一个完美的休闲和度假胜地。
文化历史
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博物馆和历 史遗迹等,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的平台。
旅游设施
崇明拥有完善的旅游设施,包括酒店、度假村、餐饮和娱乐设施等, 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舒适的旅游环境。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崇明土地资源丰富,土地 肥沃,是上海市重要的农 业生产基地。
森林资源
森林覆盖率较高,拥有大 片林地,为野生动植物提 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水产资源
拥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是 上海市重要的水产品供应 基地,盛产鱼、虾、蟹等 水产品。
生态环境
空气质量
土壤质量
崇明的空气质量优良,空气清新,有 利于居民健康生活。
上海崇明十大旅游景点
上海崇明十大旅游景点
1. 东滩湿地公园:位于崇明岛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之一,是鸟类迁徙的重要站点。
2. 汪泾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民俗风情。
3. 东海农场:是中国最大的有机农场,有丰富的农业体验和农产品销售。
4. 金口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第一个以湿地为主题的国家湿地公园,有丰富的湿地动植物资源。
5. 农民画村:中国农民画的发源地之一,有众多传统农民画作品和艺术家的作品展览。
6. 朱家角古镇:位于崇明岛西南部,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代水城,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水乡风情。
7. 桃花源:是一个以桃花为主题的旅游景区,每年春天都会举办盛大的桃花节,吸引了众多游客。
8. 堡镇:位于崇明岛东南部,是一个具有军事历史遗迹的古镇,有古老的城墙和炮台。
9. 顾家花园:是一个传统的私家园林,汇集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精华,被誉为“江南花园”。
10. 崇明博物馆:展示了崇明岛的历史、自然和文化,是了解崇明岛的重要场所。
倪舜:让学生眷恋“故乡”
赛 小组。 二, 第 制订 竞赛规则 。 第三 , 教 学过程。其 中包括 必答题 比赛 ( 一
般 用 于 导 入 ) 学 生 自学 教 材 ( 入 , 进
始着手 “ 网络教学” 的研 究以及 利用 《 明乡土历 史》教 材开展 探究性 学 崇
习的 研 究 。他 的 教 学和 研 究 紧 紧抓 住 了初 中 学 生 的 心 理 特 征 ,激 发 了 学 生
去 , 们 有 必 要 将 崇 明 乡土 史 的 资源 我 利 用 起 来 , 构 建 成 历 史 探 究 型课 程 , 为 此 , 们 编 写 了初 中历 史 探 究 型读 我
乡” ,爱 “ 故乡” ,心 中始终存着眷念 。
本 《崇明 乡土历史 》 。
这 本教 材 是 一 部 家 乡史 , 一册 是
维普资讯
倪 舜 :让 学 生 眷 恋 “ 乡 ” 故
小档 案
倪 舜 上 海 市 崇 明县 登 瀛 中 学 历 史 教 师 20 0 0年 获 崇 明 县 中青 年 教 师 教 学 评 比一 等 奖 20 0 0年 获 上 海 市 中小 学 中 青 年 教 师 教 学 评 比 二 等 奖 20 0 2年 获 上 海 市 多媒 体 桌面 教 学 资 料 评 比一 等奖 20 0 2年 获 上 海 市 优 秀 论 文奖 20 0 3年 获 崇 明 县 历 史 学 科 带 头人 称 号
同 的活 动形 式 , 生们 的 兴趣 越 来 越 学
高 ,能力越 来越 强。
教 学模 式侧 重 对学 生学 习兴 趣 、情
趣 的 激 发 , 全 人 格 的 形 成 。经 过 七 健
年 多的具体 实 践 ,该 教 学模 式 已经
形 成 了一 个 基 本 程 序 。第 一 , 织 竞 组
崇明的景点
崇明的景点崇明是上海市的一个海岛,面积494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50.66万人,乃中国经济蓬勃发展表现,政治稳定,文化氛围浓郁的重要支柱之一。
崇明地处上海外海,大清河与南汇江交汇,古代称之为“外滩”。
崇明把通洋、海上公路、国际航线及国内航线联系起来,成为上海郊外旅游胜地。
崇明景点众多,其中最大的景点在其东南部-宏村,宏村村庄拥有150多个老宅,从晚清、民国到现在都有,它们保存了上海传统的民居风格。
宏村村庄的红砖石瓦房也是崇明最有名的景点之一。
在宏村村庄,你可以看到江苏工艺的彩绘窑场、制作工具和水泥窑的碎石厂,非常有趣。
除了宏村村庄,崇明岛有一座巨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占地250公顷。
这里有特有的植物种类,丰富多彩的野生动物,比如海鸥、海豹、海狮和鱼类。
同时,这里也是鸟类观鸟者的最佳去处,能够看到当地的多种鸟类。
另外,崇明也有一座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寺庙-宝墩寺,宝墩寺始建于元朝(1271-1368),历经元、明、清、民国及现代,是南方禅宗的传统寺庙。
宝墩寺内的建筑和装饰的艺术品,都与上海南郊各大寺庙相一致,保留了生动的历史痕迹。
此外,崇明还有很多值得一游的景点,比如外滩海滩、太平洋、崇明公园、野生动植物园、海岛烧烤园等。
外滩海滩历史悠久,是十里洋场、豪门、官府坊,传统文化融入沙滩植物等景观,成为一方漂亮的美景。
太平洋是登陆于外滩的一条建造于民国的船,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历史文化博物馆。
崇明公园,是一座百年老园,有不少古树大树,林中飞花的蝴蝶,可以看到美丽的自然美景。
野生动物园展示着上海各种野生动物,海岛烧烤园则拥有独特的汉唐文化,可以尝试当地的特色美食,体验上海独特的传统文化。
总之,崇明有着多种传统历史文化景观,彰显出上海独特的文化特色,丰富了上海旅游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崇明游览的景点也变得越来越多,一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游览。
崇明岛上消逝的56个集镇
崇明岛上消逝的56个集镇崇明岛历代集镇众多,又兴衰更迭频繁,概因岛域涨坍不定、交通特殊、居民迁移所致。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已经衰亡的大镇有七个。
这里所说“大镇”的标志是街道长不少于三百米,商家不少于三十家,早集市不少于四百人次;大镇衰亡的标志是早集市停止;一、沈家湾镇沈家湾镇位于县城西北五公里多、港西镇镇区的西南角、陈海公路北侧,西临小竖河。
沈家湾镇镇名之由来:先前有条渡船港,源自西三港口镇,向东流至浪搭桥(亦称种玉桥)入元六港和朱华港。
渡船港流经沈家湾分出支流,向北转成九十度弯势,当地人称这一段渡船港为“湾河”,集镇就建在这弯势河段的周围。
街道有渡船港两侧的东西向合观街,长二百多米;南北向分支河道西侧有南北向朝东单面街,长一百五十多米。
南北街南端的湾河上建有南北向石桥一座,使纵横街道连通。
沈家湾镇建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因集镇建在河港转弯地带,又因有沈学如率先落户于此,人们就称之为“沈家湾镇”。
民国时期,全镇有一定规模的南杂货店五家:唐鹤卿的唐晋昌号、黄宗鲁的黄裕茂号、黄调清的黄裕昌号、顾思敬与黄金标南货店;中药店三家:郭一春的益寿堂、黄聘才的诚德堂和黄佰翔药店兼诊所;其它如百货、缝纫、理发、饮食等店铺一应齐全。
由此可见店铺业主黄姓为多。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曾设民荐镇长,依次为黄宗鲁和黄其宰。
镇东南角湾河南边有颂平小学,建于一九一三年。
民国时期该镇曾建立镇救火会,以店员为主二十多人组成,先由郭一春负责,后继者吕学德、黄调卿、黄思仁等人。
经费以陈茂春资助为主,街店集资为次。
设备有活塞型救火车一辆、水枪和水斗十多套、火拿四五把。
镇救火会曾多次扑灭镇上和附近民宅火灾。
解放后,城桥镇组建消防队,沈家湾镇的救火会也就自行停止活动。
一九四九年后,私营店转为合作商店,崇明县供销社在该镇设南北杂货、棉百货经营部,崇明县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局在该镇开设营业点。
据一九八九年《崇明县志》和《港西乡志》记载,集镇面积四千四百八十平方米、人口六百四十八人。
上海崇明民俗文化
上海崇明民俗文化
崇明扁担戏是流传于上海市崇明区的一种非常有个性、有特点的传统 木偶戏。由一个人既当演员,又当伴奏员;既用手指演绎角色,又用嘴巴 演唱台词、摹拟口技的戏剧,在崇明岛上被称为“木人头戏”,有关行家 将这种一人表演的布袋木偶戏称之为“扁担戏”。入选了第一批上海市非 物质文化遗产。
图2崇明扁担戏表演崇明扁担戏是一种非常有个性、有特点的民间戏 剧。平时,民间艺人用一根扁担,一端挑着小舞台,一端挑着高脚凳,走 村串户行走在乡间。如果有人邀请演出,就选择一个较为平整的场地,放 下供表演者坐的高脚凳子,再把扁担的一头插入凳子下横档的榫里,将上 端小舞台加以固定,然后表演者躲入到小舞台后边,坐到用拖地布幔围起 来的高脚凳子上,双脚踩响在高脚凳凳面下横档上的锣钹,一阵击打之后 开始表演。表演者操动套在手指上的布袋木偶,用嘴来来摹拟剧中故事情 节里人物的道白、唱腔,间或还辅之描述打斗、格杀的口技等。
崇明山歌具有江南民歌特征,但在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 崇明山歌以独特的崇明方言演唱,语言朴素、清新、自然、流畅,崇明山 歌以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为主,兼有浪漫主义色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崇明山歌既干脆坦率,又生动形象,幽默含蓄、真挚感人,反映的感 情真实,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有直抒胸意的情绪宣泄,有触景生情的即兴 演唱,有对真善美的褒扬和追求,有对假丑恶的鞭挞和唾弃。
图片暂时无法显示,请下载后尝试
崇明这座300年的民宅,古今在她那儿实现了穿越
崇明这座300年的民宅,古今在她那儿实现了穿越2018-04-07 cxag展开全文回归乡村,总有一缕情愫牵引。
那些人、那些物,那些风景,是有魔力,令人心心念念。
如此,你便想着要回来,从此不想再离开。
港沿镇王鲁(王鲁lǔ)东村339号的朱家宅就是这样的存在。
一若不是引见,很少有人能找到港沿镇王鲁东村339号朱家宅。
但你一走进它,即会沉醉。
那股遗世独立的味道,勾摄你的魂魄!这是一座保存得较好的崇明普通古民居,四厢方宅。
进门的院墙上,“朱家宅”3个字古朴典雅。
正南朝向的厅堂和朝东、朝西的两排厢房均是青砖黛瓦,十分雅致。
整个宅子如一幅水墨画,清丽动人,让人赏心悦目。
房子和围墙。
将整个建筑围出一个大大的场院,院子的每个角落,蜡梅、海棠、红枫,姿态各异;院子正中间那口古井,安然地静候着前来观光的人们,时不时用它那特有的语言,诉说着古宅的前世今身。
朱家宅的魅力,在于安静。
高大院墙将滚滚红尘隔离,尽管外面喧嚣一片,院内却宁静得连根针掉下也会听得真切。
老宅还有一宝,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木质灶台,令朱家神秘感倍增。
主人介绍说,这个木质灶台,是朱家传家宝。
在崇明广袤农村,农家灶头的使用,已渐渐成为“非主流”。
但92岁的朱家老太太,却依旧习惯着她的“老伙伴”。
从70多年前嫁入朱家,每天的功课之一,就是在这老灶上,煮饭、做菜、烧水。
这块木质灶台,经百余年风霜,历久弥新。
木纹清晰,手感细腻。
“我不知道这灶台有多少年历史,我祖母那辈就在使用了,一百多年历史总是有的。
”老太太的儿子朱镇说。
安置灶台的那间屋子,是整个宅院修旧如旧的一部分。
墙体的一面是木质结构,横梁结实,丝毫不见沧桑感。
而墙上的每一块青砖,记录着老宅的历史。
古代与现代,在这间屋子实现了穿越。
二有怎样的主人,或许能成就怎样的屋子。
人与物,性灵相通。
朱家宅现在的主人,有朱镇的母亲、姐姐、弟弟及堂兄等几家。
92岁的朱家老太太,是目前整个宅子唯一的常住人口。
为照顾她,子女为她请了保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明乡土历史》探究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作者:徐慧上传时间:2008-12-5 浏览次数:88摘要:在“二期课改”课程资源开发理念的引领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了“崇明乡土历史”探究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我们采用文献研究法,就历史课程资源的概念及开发利用的国内外现状作了一些初步的分析;通过座谈、观察、问卷等方法,对影响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调查;我们还采用行动研究法就崇明地区值得开发和利用的历史探究型课程资源进行了编写。
其收编的主要探究性学习课程资源有:崇明岛的形成与变迁、崇明的历代名人、崇明的风土人情、崇明的古迹胜景、崇明的古代交通五个方面的主题构成。
而每一个探究学习课题又都包括基本史实的简要介绍、历史小博士的相关课题研究的参考提示、基本探究过程及方法、媒体信息方面的拓展阅读、相关参考书目及网站的推荐五大板块组成。
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相关历史小课题的探究学习,并对崇明乡土历史探究型课程的实施原则及其开发和利用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与反思。
关键词:乡土历史探究型课程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一、课题的提出(一)基于对中学历史新课标的思考在《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的设计思路中指出:六至八年级(初中)历史课程分设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探究)型三类课程。
它是以培养公民的基本素质为目标,即通过基础型、拓展型课程的开设,完成中外通史和地方史的学习;在探究性课程中鼓励学生发展了解和理解历史的能力与养成“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意识。
基础型、拓展型课程已有现成的教材,而“探究型课程”需要教师去开发。
并在新课程标准第81页的“实施中学历史研究型课程的基本思路”中也提到开发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会和各种专题或相关网站,还要尽可能地就近利用如历史亲历者、见证人、有关专家等资源;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的机会,更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认识与寻找历史资源。
因此,我们认为作为历史教师应顺应“二期课改”的发展,主动将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利用起来,组织初中学生开展历史探究性学习。
(二)基于对传统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教育家布鲁诺认为,教学不应是“奉送真理,”而应该是“教人发现真理”。
但由于受到长期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影响,看历史书本知识,看分数,忽视史学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锻炼,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较差,视野狭窄,创新意识缺乏。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学习社会,这在客观上要求教育的主题发生根本的致变。
以知识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学习兴趣,积极性不足。
对此,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中学历史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学习方式的改善,要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将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
”[1]而崇明乡土史探究型课程的开发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
其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有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发现,教师不是知识和结论的灌输者,而是学生认识、探索其客观事物的指导者。
通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社会大课堂中求得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对探究性学习价值的认识本课题研究着重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崇明乡土史中的人物、事件或议题,选取某一特定的专门题目,展开微型即小规模的研究,并试试把研究的成果写成简明的报告。
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学生学学历史写作的原则和技巧。
而好的历史著作必须具备“求真”前提,资料真实,分析真确。
一部历史书可以写得很有感情、动人,但一定要符合真的准则,要言而有据。
但是,这类写作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的,所以给学生一种小规模研究的机会,学习如何写出真实的历史,并从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及日后的工作,肯定有不小的帮助。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一)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就历史课程资源的概念及开发利用的国内外现状作了一些初步的分析。
1.历史课程资源的涵义和种类“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倡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课程概念,也就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以前,我们普遍将课程资源物化,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参考书等。
事实上,这种认识是很不全面的。
因为,从课程目标实现的角度看,凡是对之有利的所有因素都应该归属于课程资源,这其中既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全面而科学,使所有的因素都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就历史课程来讲,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的总和。
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的网络、科技成果。
如果能将这些资源很好地开发、利用,对于我国的历史教学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都大有裨益。
可以说,课程资源在当前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涵义,也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教学质量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紧紧地挂上了钩。
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加强对课程资源问题的研究,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这虽然是对基础教育所有学科提出的共同要求,但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它的课程资源丰富而复杂,因此完成这项课题就显得更为重要。
这不仅仅是学科课程专家的任务,更是每一个历史教师的任务,只有将广大历史教师动员起来真正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中,我国的历史教学水平才能迅速而有效地得到提高。
课程资源的种类:用不同的分类标准,课程资源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这些种类往往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目前,我们一般是将课程资源分成三大类: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以及各种教学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网络技术、远程教育等。
这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包括人力的资源和物化的资源。
”[3]历史学科,由于其独特性质,使得它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根据较为常用的分类方法,我们可将历史课程资源分为:历史教材、学校图书馆、社区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迹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
本课题研究所涉及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主要是指第三类“社区历史课程资源”。
2.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就研究性学习来说,20世纪末期,为适应经济竞争的需要,近年美国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家庭、邻居、社区等生活空间变化人手来安排课程,突出生活环境的“由近及远”。
此后对英国历史教学影响深刻的“学校委员会历史科计划所推出的新课程大纲,包含四个单元。
其中第四单元“历史在我们身边”设计的主题包括“乡村房屋”“教堂建筑与陈设”“乡村景观形成研究”“城市的发展和建筑”等等,要求利用可以看得见的证据,研究身边的历史,并且实地参观遗址。
这是近20年来,英国在历史教学理念方面最重要的一项变革,认识到“历史科的中心是在于发展学生对于历史探究的方法或过程的理解”,学生不应只学习过去实际上发生了怎样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关于“历史这一门知识是如何而来”的“程序性”知识。
具体地说,就是让教学活动成为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注重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去认识真正的历史的过程。
因为英国历史教育界同行认为,学生惟有透过运用各种课程资源的实际经验,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与方法。
目前,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许多学校在学生中开展以学生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并已出版了多种研究性学习系列丛书,包括学生的各类研究性学习成果和教师的典型性教学案例与经验。
近些年,我国不少地方的历史教师也开始注意发动学生搜集本乡、本土的文物和参观当地遗址、遗迹,并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
所有这些国内外的这些研究成果,都为我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
就历史课程资源来说,有关于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的理论挺多的,许多实践活动也已经开始,有对历史课程资源的涵义、种类以及我国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概况作了具体的分析;有专门介绍如何动员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也有介绍如何利用学生家庭的有关历史材料举办“走进历史”展览会,使学生体会到家庭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因为与传统教科书相比,家庭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
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也有人提出实现教科书内部课程资源的相互整合、实现教科书以外课程资源的课内整合和实现教科书内外课程资源呈现方式的多样整合等等。
(二)本课题通过座谈、观察、问卷等方法,对影响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调查,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梳理与分析,并从制约因素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归纳,其主要问题有:1.对课程资源重视不够,导致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往往把课程资源简单地理解为教材。
教科书、参考书一直是我们学校教育中的主要课程资源,人们往往把历史教科书视为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上课基本上是一本教材加一支粉笔,或者加上几幅历史挂图而已,只有在对外公开课时,才制作投影片或采用多媒体教学。
校外的历史遗迹三年能用上一次就不错了。
在这样狭隘的课程资源观的支配下,历史课被学生看成“死背”而无趣的科目。
正是这种情况,使得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订教材、编教材,而没有想到其他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这是忽略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偏重于严肃的历史学科知识资源,而忽略了乡土和社区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家谱、老照片等);没有充分调动和利用人力资源,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因此,历史教师要创造性地实施历史新课程,就需要努力挖掘各种课程资源。
比如,历史课可以适当拓宽知识范围,随时穿插一些“乡土内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而许多乡土资源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亟待历史教师去搜寻和整理。
再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是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也离不开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实施空间、资源内容等方面也较落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认为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应该是依靠少数的学科专家,并不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就历史课程资源实施的空间来看,仅仅将教学局限于班级课堂,使得班级课堂成为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