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溶剂危险特性表
乙醇的理化特性及危险特性表
乙醇的理化特性及危险特性表
乙醇,也被称为酒精,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和饮用酒精。
它
是一种无色、可燃液体,在许多工业和消费品中被广泛使用。
以下
是乙醇的一些理化特性和危险特性。
理化特性
- 分子式:C2H5OH
- 分子量:46.07 g/mol
- 外观:无色液体
- 沸点:78.37℃
- 熔点:-114.14℃
- 密度:0.789 g/cm³
- 溶解性:易溶于水
- pH值:中性(约为7)
危险特性
- 易燃性:乙醇是可燃液体,遇明火、高热或明火者易燃爆炸。
- 毒性:乙醇具有中等毒性,摄入过量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肝脏损伤和其他健康问题。
- 刺激性:乙醇具有刺激性,可能导致眼睛和皮肤刺激。
- 蒸气压:乙醇的蒸气压较低,但在密闭空间中蒸发可能导致扩散并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 其他特性:乙醇具有较强的溶解能力,可溶解多种物质,包括许多有机化合物。
请注意,这仅是乙醇的一些基本理化特性和危险特性,实际应用中可能还存在其他因素和风险需要考虑。
在使用乙醇时,请务必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指南和法规。
参考资料:。
丙酮的危险特性表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
生强烈反 应。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聚合危害 无资料
易挥发
禁忌物
强氧化剂、强还原剂、碱。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 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淡黄色脆性结晶或粉末,有特殊臭味。
119
相对密度(水=1)
2.0
444.6
饱和蒸气压(kpa)
0.13(183.8℃)
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醚,易溶于二硫化碳。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 因其能在肠内部分转化为硫化氢而被吸收,故大量口服可致硫化氢中毒。 急性硫化氢中毒的全身毒作用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头痛、头晕、 乏力、呕吐、共济失调、昏迷等。本品可引起眼结膜炎、皮肤湿疹。对皮 肤有弱刺激性。生产中长期吸入硫粉尘一般无明显毒性作用。
措施 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泄露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
应急 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 制性空间。
置
储 ①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 80%。 运 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 注 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意 ②运输注意事项: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 事 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 项 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常用化工溶剂的危险分类
常用化工溶剂的危险分类
本数据分类规则采用最新国标GB20581-2006中分类规则。
1)闪点小于23℃和初沸点不大于35℃
2)闪点小于23℃和初沸点大于35℃
3)闪点不小于23℃和闪点不大于60℃
4)闪点大于60℃和闪点不大于93℃
宏川新材下面给出常用溶剂的闪点数据和分类明细,供给大家参考使用。
名称
闪点℃
类别
正己烷
甲类
白电油
-2
甲类
200﹟溶剂油
30
甲类
甲苯
4
甲类
二甲苯
25
甲类
三甲苯
48
乙类
四甲苯
60
乙类
环己烷
甲类
甲醇
11
甲类
异丙醇
12
甲类
异丁醇
27
甲类
正丁醇
35
甲类
二丙酮醇
54
甲类
混丙醇
12
甲类
乙二醇单丁醚
61
乙类
二乙二醇单丁醚
78
丙类
乙二醇乙醚
43
乙类
丙二醇甲醚
32
乙类
丙酮
-20
甲类
丁酮
-9
甲类
甲基异丁基酮
甲类
环己酮
43
乙类
异佛尔酮
96
丙类
乙酸乙酯
-4
甲类
乙酸丁酯
22
甲类
乙二醇乙醚乙酯
47
乙类
丙二醇甲醚醋酸酯
47-48
乙类
醋酸正丙酯
10
甲类
二氯甲烷
无
丙类以上
三氯乙烯
常用溶剂的危害
化学同仁注意了!!!常用溶剂对人体的危害一、石油醚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其蒸气或雾对眼睛、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
中毒表现可有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
本品可引起周围神经炎。
对皮肤有强烈刺激性。
急性毒性:LD5040mg/kg(小鼠静脉);LC503400ppm,4小时(大鼠吸入)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燃烧时产生大量烟雾。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高速冲击、流动、激荡后可因产生静电火花放电引起燃烧爆炸。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二、正已烷正己烷虽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机体,但职业中毒仅见于经呼吸道吸收者。
正已烷吸收入血有剂量-反应关系。
大鼠暴露于浓度1800、3600、10800 和3600Omg/m3,6h后血**已烷半减期为1~2h;人接触360mg/m3,安静下4h血半减期为1.5h;生理负荷3h后,半减期为2h。
人按触正已烷313.2~439.2mg/m3及其他溶剂,测定呼出气,平均吸收27.8%± 5.3%,呼吸道存留5.6%±5.7%。
2.分布正已烷在体内分布与器官的脂肪含量有关,主要分布于脂肪含量高的器官,如脑、肾、肝、脾、睾丸等。
3.转化正已烷的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及细胞色素C直接参与其氧化代谢。
代谢产物有2-已醇、3-已醇、2-已酮(甲基正丁基甲酮)、2,5-已二酮等。
【毒性】正已烷属低毒类,但其毒性较新已烷大,且具有高挥发性、高脂溶性,并有蓄积作用。
毒作用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轻度抑制作用,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
长期接触可致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
l.急性毒性正已烷小鼠吸入LC为120~15Og/m3(2h),麻醉浓度为100g/m3 (lh)。
大鼠经口LD50为24~29ml/kg。
常用溶剂特性毒性表
环己烷 与乙醇、高级醇、醚、丙酮、烃、氯代烃、高级脂肪酸、胺类混溶 低毒,中枢抑制作用
乙睛 与水、甲醇、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丙酮、醚、氯仿、四氯化碳、氯乙烯及各种不饱和烃混溶,但是不与饱和烃混溶 中等毒性,大量吸入蒸气,引起急性中毒
邻甲酚 微溶于水,能与乙醇、乙醚、苯、氯仿、乙二醇、甘油等混溶 参照甲酚
N,N-二甲基苯胺 微溶于水,能随水蒸气挥发,与醇、醚、氯仿、苯等混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 抑制中枢和循环系统,经皮肤吸收中毒
乙二醇 与水、乙醇、丙酮、乙酸、甘油、吡啶混溶,与氯仿、乙醚、苯、二硫化碳等难溶,对烃类、卤代烃不溶,溶解食盐、氯化锌等无机物 低毒类,可经皮肤吸收中毒
石油醚 不溶于水,与丙酮、乙醚、乙酸乙酯、苯、氯仿及甲醇以上高级醇混溶 与低级烷相似
乙醚 微溶于水,易溶与盐酸.与醇、醚、石油醚、苯、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麻醉性
戊烷 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性
二氯甲烷 与醇、醚、氯仿、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 低毒,麻醉性强
二硫化碳 微溶与水,与多种有机溶剂混溶 麻醉性,强刺激性
对甲酚 参照甲酚 参照甲酚
N-甲基吡咯烷酮 与水混溶,除低级脂肪烃可以溶解大多无机,有机物,极性气体,高分子化合物 毒性低,不可内服
间甲酚 参照甲酚 与甲酚相似,参照甲酚
苄醇 与乙醇、乙醚、氯仿混溶,20℃在水中溶解3.8%(wt) 低毒,黏膜刺激性
甲酚 微溶于水,能于乙醇、乙醚、苯、氯仿、乙二醇、甘油等混溶 低毒类,腐蚀性,与苯酚相似
苯酚(石炭酸) 溶于乙醇、乙醚、乙酸、甘油、氯仿、二硫化碳和苯等,难溶于烃类溶剂,65.3℃以上与水混溶,65.3℃以下分层 高毒类,对皮肤、黏膜有强烈腐蚀性,可经皮吸收中毒
常用危险化学品特性汇编
常用危险化学品特性汇编目录1、丁酮危险、有害识别表 (4)2、4-甲基-2-戉酮危险、有害识别表 (5)3、甲苯危险、有害识别表 (6)4、甲醇危险、有害识别表 (7)5、乙醇危险、有害识别表 (9)6、氢氧化钠危险、有害识别表 (11)7、盐酸危险、有害识别表 (12)8、磷酸危险、有害识别表 (14)9、二氧化硫危险、有害识别表 (14)10、一氧化碳危险、有害识别表 (15)11、氯气危险、有害识别表 (16)12、二氧化碳危险、有害识别表 (18)13、二氧化氮危险、有害识别表 (19)14、硫化氢危险、有害识别表 (19)15、氰化钾危险、有害识别表 (20)16、氰化钙危险、有害识别表 (22)17、氰化钠危险、有害识别表 (25)18、液氯危险、有害识别表 (27)19、黄磷危险、有害识别表 (29)20、三氧化二砷危险、有害识别表 (31)21、200#溶剂汽油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32)22、清漆危险、有害识别表 (34)23、油漆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34)24、银粉浆、催干剂 (35)25、环氧树脂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36)26、酚醛树脂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37)27、醇酸树脂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38)28、硝基树酯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38)29、丙烯酸树脂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39)30、氨基树酯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40)31、红丹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41)32、氢气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42)33、甲烷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44)34、三乙胺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45)35、锌粉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46)36、沥青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47)37、氧气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48)38、甲酚(2-甲酚)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49)39、甲酚(3-甲酚)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50)40、甲酚(4-甲酚)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51)41、甲醛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52)43、四氯化碳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59)44、氯酸钾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60)45、赤磷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61)46、硫磺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62)47、二硫化碳(CS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62)48、丁醇(正丁醇)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63)49、丁醇(仲丁醇)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64)50、液氨(NH3)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66)51、苯胺(C6H5NH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67)52、硫及硫磺(S)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67)53、苯酚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68)54、二甲苯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69)55、乙酸正丁酯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73)56、乙酸乙酯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75)57、丙酮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77)58、丙烯酸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78)59、丙烯酸丁酯(抑制了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79)60、苯乙烯(乙烯基苯)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81)61、汽油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83)62、多聚甲醛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85)63、苯酐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87)64、丙烯酸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89)65、甲基丙烯酸甲酯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90)66、乙酸乙烯酯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91)67、过氧化苯甲酰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92)68、醋酸(2-乙氧基乙醇)酯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93)69、正已烷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94)70、异丙醇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95)71、丙烯酸(2-羟乙基)酯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96)72、丙烯酰胺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97)73、丙烯睛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98)74、丙烯酸甲酯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99)75、甲基丙烯酸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100)76、四氟甲烷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101)77、三氟甲烷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102)78、六氟化硫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103)79、三氟化氮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104)80、三氟化硼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105)81、三氯化硼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106)82、二氯硅烷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107)83、四氯化硅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108)84、甲烷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109)85、丙烷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111)86、溴化氢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112)88、苯 (114)89、苯胺 (116)90、二氯甲烷 (118)91、硫化钠 (119)92、萘 (121)93、乙酸 (122)94、硫酸 (123)95、乙炔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124)96、柴油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126)97、沥青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表 (127)98、松节油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表 (129)99、煤油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表 (130)100、乙酸乙酯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表 (132)1、丁酮危险、有害识别表品名2-丁酮;甲基乙基酮分子式C4H8O英文名2-butanone;methyl ethyl ketone 危险类别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储存物品火灾危险性类别为甲类危规编号32073/ UN.1193 化学类别酮主要物化性质纯品为无色液体,有似丙酮的气味。
甲醇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3266
相对蒸气密度
1.11(空气=1)
爆炸下限(体积分数)
6%
爆炸上限(体积分数)
36%
溶解性
能在水中与多数有机溶剂中互溶
主要用途
用作溶剂、燃料等
危险特性
易燃。有毒。吸入、食入和接触后有害。
甲醇作为一种常见的有机溶剂,在化工、制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甲醇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的风险不容忽视。在甲醇的输送、使用和储存过程中,必须加强安全管理,注意防护措施,以保障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甲醇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甲醇,也称为甲醇酒精、木精,是一种无色、有毒、易挥发的液体,具有明显的酒精气味,其化学式为CH3OH,为最简单的一元醇。下面是甲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项目
分子量
32.04g/mol
外观
无色透明液体
沸点
64.7℃
熔点
-97.8℃
密度
0.7918g/cm³
溶剂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溶剂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溶剂是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实验室实践的一类化学物质。
本文档旨在提供有关溶剂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的信息。
理化性质
下表列出了一些常见溶剂的主要理化性质:
上述数据仅供参考,实际数值可能因样品来源、组成和纯度而有所不同。
危险特性
几乎所有溶剂都具有一定的危险特性。
下表列出了一些常见溶剂的主要危险特性:
请注意,这只是一些溶剂的简要描述,更详细的信息和安全操作指南应在使用过程中仔细阅读并遵守。
> 提示:
>
> 1. 在使用任何溶剂之前,请首先了解它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以确保安全使用。
> 2. 对于可燃溶剂,请保持远离明火和高温环境,以防止火灾
和爆炸事故。
> 3. 使用溶剂时,请注意防护措施,如佩戴手套、护目镜和防
护服,以避免皮肤接触和吸入。
> 4. 遵循正确的处理和处置方法,以避免对环境和健康造成负
面影响。
以上是关于溶剂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的简要信息。
使用溶剂时,请务必谨慎并遵循相关安全操作指南。
实验室毒性物质列表
1、相关试剂:苯、苯酚:数的有机物都有毒呢有能腐蚀皮肤的,有对呼吸系统有损伤的,还有对神经系统有损伤的。
甲醇:较强的毒性,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影响最大,它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摄入都会产生毒性反应,甲醇蒸气能损害人的呼吸道粘膜和视力。
丙酮: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麻醉作用,属于轻微中枢神经抑制剂。
氯仿:态可致皮炎、湿疹,甚至皮肤灼伤。
异丙醇:接触高浓度蒸气出现头痛、倦睡、共济失调以及眼、鼻、喉刺激症状。
乙酸乙酯:属低毒类。
对眼、鼻、咽喉有刺激作用。
有致敏作用,因血管神经障碍而致牙龈出血;可致湿疹样皮炎。
四氯化碳(CCl4):是典型的肝脏毒物,但接触浓度与频度可影响其作用部位及毒性。
染胶EB:剧毒,可致癌。
生物实验中发生的一些化学反应十分激烈,因此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潜伏着发生各种意外的因素,实验人员在思想上要重视,需具备必要的实验中化学试剂安全知识。
化学药品大致分为二类,一类是具有刺激性腐蚀性药物,一类是有毒化学药品。
(1)毒物某些侵入人体的少量物质引起局部刺激或整个机体功能障碍的任何疾病都称为中毒,这类物质称为毒物。
根据毒物侵入的途径,中毒分为摄入中毒、呼吸中毒和接触中毒。
接触中毒和腐蚀性中毒有一定区别,接触中毒是通过皮肤进入皮下组织,不一定立即引起表面的灼伤,腐蚀性中毒是使接触它的那一部分组织立即受到伤害。
毒物的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称为毒物的毒性,习惯上用半致死剂量(LD50)或半致死浓度(LC50)作为衡量急性毒性大小的指标,将毒物的毒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五级。
上述分级未考虑其慢性毒性及致癌作用,我国国家标准GB 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根据毒物的LD50值、急慢性中毒的状况与后果、致癌性、工作场所最高允许浓度等6项指标全面权衡,将毒物的危害程度分为1-Ⅳ级。
(2)刺激性腐蚀性药物这类药物有的有刺激性,对眼睛、粘膜、气管有刺激作用,腐蚀损害皮肤、组织,对眼睛非常危险。
实验室常见危化品特性实验室常见危化品特性及处理方法
实验室常见危化品实验室常见危化品特性特性特性及处理方法及处理方法1、DMSO (Dimethyl sulfoxide ,二甲基亚砜二甲基亚砜))DMSO 可用作乙炔、芳烃、二氧化硫及其他气体的溶剂以及腈纶纤维纺丝溶剂,是一种既溶于水又溶于有机溶剂的极为重要的非质子极性溶剂,对皮肤有极强的渗透性,有助于药物向人体渗透,也可作农药的添加剂,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化学试剂。
此外,DMSO 也是一种渗透性保护剂,能够降低细胞冰点,减少冰晶的形成,减轻自由基对细胞损害,改变生物膜对电解质、药物、毒物和代谢产物的通透性。
但是研究表明,DMSO 存在严重的毒性作用,与蛋白质疏水集团发生作用,导致蛋白质变性,具有血管毒性和肝肾毒性。
DMSO 是毒性比较强的东西,用的时候要避免其挥发,要准备1%-5%的氨水备用,皮肤沾上之后要用大量的水洗以及稀氨水洗涤。
最为常见的症状为恶心、呕吐、皮疹及在皮肤、和呼出的气体中发出大蒜、洋葱、牡蛎味。
吸入:高挥发浓度可能导致头痛,晕眩和镇静。
皮肤:能够灼伤皮肤并使皮肤有刺痛感,如同所见的皮疹及水泡一样。
若二甲基亚砜与含水的皮肤接触,会产生热反应。
要避免接触含有毒性原料或物质的二甲基亚砜溶液,因其毒性不为人所知,而二甲基亚砜却可能会渗入肌肤,在一定条件下会将有毒物质代入肌肤。
2、EB (Ethidium bromide ,溴化乙锭)溴化乙锭是一种高度灵敏的荧光染色剂,用于观察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DNA 。
溴化乙锭用标准302nm 紫外光透射仪激发并放射出橙红色信号,观察琼脂糖凝胶中DNA 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荧光染料溴化乙锭进行染色,溴化乙锭含有一个可以嵌入DNA 堆积碱基之间的一个三环平面基团。
它与DNA 的结合几乎没有碱基序列特异性。
在高离子强度的饱和溶液中,大约每2.5个碱基插入一个溴化乙锭分子。
当染料分子插入后,其平面基团与螺旋的轴线垂直并通过范德华力与上下碱基相互作用。
这个基团的固定位置及其与碱基的密切接近,导致与DNA结合的染料呈现荧光,其荧光产率比游离溶液中染料有所增加。
常用危险性化学剂的理化及危险特性表汇总
化学剂
理化特性
危险特性
氢氟酸
物理状态:液态
腐蚀性强,有毒
氨
物理状态:气态
有毒,易燃
氢气
物理状态:气态
易燃,具爆炸性
氰化物
物理状态:固态
有毒,具高度毒性
三氯甲烷
物理状态:液态
可燃,环境污染物
硫酸
物理状态:液态
腐蚀性强,有毒
苯
物理状态:液态
可燃,具毒性
二甲苯
物理状态:液态
可燃,具刺激性
乙醇
物理状态:液态
可燃,具毒性
氢氧化钠
物理状态:固态
腐蚀性强,具刺激性
以上是常用危险性化学剂的理化及危险特性的汇总表。这些化学剂具有不同的理化特性和危险特性,我们在使用和处理这些化学剂时需要格外小心,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以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在使用这些化学剂时,请务必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并在安全通风条件下进行操作,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的化学剂特性和危险性请参考相关的权威资料。*
丙酮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丙酮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丙酮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在工业和实验室中广泛应用。
下面是丙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理化性质- 化学式:C3H6O- 分子量:58.08 g/mol- 外观:无色液体- 沸点:56.2°C- 熔点:-94.7°C- 密度:0.79 g/mL (20°C)- 折射率:1.358 (20°C)- 溶解性:能与水和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危险特性- 着火点:-20°C- 爆炸下限:2.6%- 爆炸上限:12.8%- 闪点:-17.8°C- 毒性:高度蒸气吸入毒性,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对皮肤的影响:可能引起干燥、刺激和龟裂以上是关于丙酮的一些重要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的信息。
请在使用丙酮时务必小心,并遵循相关安全操作规程,以确保人身安全和实验室的安全。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提供基本参考,如有需要,请参阅可靠的科学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注意:不要引用未经确认的内容。
丙酮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化学式:C3H6O- 分子量:58.08 g/mol- 外观:无色液体- 沸点:56.2°C- 熔点:-94.7°C- 密度:0.79 g/mL (20°C)- 折射率:1.358 (20°C)- 溶解性:能与水和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危险特性- 着火点:-20°C- 爆炸下限:2.6%- 爆炸上限:12.8%- 闪点:-17.8°C- 毒性:高度蒸气吸入毒性,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对皮肤的影响:可能引起干燥、刺激和龟裂注意:不要引用未经确认的内容。
危险化学品危害特性汇总表
废弃物性质:危险废物
废弃处置方法:用控制焚烧法处理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32003
UN编号:1267
包装标志:易燃
包装类别:无信息
包装方法:罐装
运输注意事项:运输按规定线路行驶
45.9180#溶剂油
180#溶剂油的理化性质、危险特性和防护措施见表3.3-5。
表3.3-5180#溶剂油的理化性质、危险特性和防护措施表
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汽比空
2
200#溶剂
油
第3.2类中闪
点易燃液体
-7~32甲类
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
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
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
险。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
电。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
3
180#溶剂
油
第3.2类易燃
液体
45.6乙类
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
爆炸。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
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低度危险:该物质只有在加热至其
4
120#溶剂
油
——95丙类
闪点或高于其闪点温度时会形成
可燃混合物或燃烧。静电放电:产
品会积累静电,发生电火花。
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
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
爆炸。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强烈反
饱和蒸气压(KPa):燃烧热值(KJ/mol):
闪点(℃):-7~~32爆炸上限(%):8.7
引燃温度(℃):爆炸下限(%):1.1
溶解性:微溶于水,可与醇、醚、丙酮、一硫化碳、四氯化碳、乙酸等混溶。
主要用途:用作石油炼制及化工原料,其产品可做燃料、口香料、染料、塑料、医药、炸药、橡胶
常用溶剂特性毒性表
液氨特殊溶解性:能溶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剧毒性、腐蚀性液态二氧化硫溶解胺、醚、醇苯酚、有机酸、芳香烃、溴、二硫化碳,多数饱和烃不溶剧毒甲胺是多数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良溶剂,液态甲胺与水、醚、苯、丙酮、低级醇混溶,其盐酸盐易溶于水,不溶于醇、醚、酮、氯仿、乙酸乙酯中等毒性,易燃二甲胺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良溶剂,溶于水、低级醇、醚、低极性溶剂强烈刺激性石油醚不溶于水,与丙酮、乙醚、乙酸乙酯、苯、氯仿及甲醇以上高级醇混溶与低级烷相似乙醚微溶于水,易溶与盐酸.与醇、醚、石油醚、苯、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麻醉性戊烷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低毒性二氯甲烷与醇、醚、氯仿、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低毒,麻醉性强二硫化碳微溶与水,与多种有机溶剂混溶麻醉性,强刺激性溶剂石油脑与乙醇、丙酮、戊醇混溶较其他石油系溶剂大丙酮与水、醇、醚、烃混溶低毒,类乙醇,但较大1,1-二氯乙烷与醇、醚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低毒、局部刺激性氯仿与乙醇、乙醚、石油醚、卤代烃、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等混溶中等毒性,强麻醉性甲醇与水、乙醚、醇、酯、卤代烃、苯、酮混溶中等毒性,麻醉性,四氢呋喃优良溶剂,与水混溶,很好的溶解乙醇、乙醚、脂肪烃、芳香烃、氯化烃吸入微毒,经口低毒己烷甲醇部分溶解,比乙醇高的醇、醚丙酮、氯仿混溶低毒。
麻醉性,刺激性三氟代乙酸与水,乙醇,乙醚,丙酮,苯,四氯化碳,己烷混溶,溶解多种脂肪族,芳香族化合物1,1,1-三氯乙烷与丙酮、、甲醇、乙醚、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低毒类溶剂四氯化碳与醇、醚、石油醚、石油脑、冰醋酸、二硫化碳、氯代烃混溶氯代甲烷中,毒性最强乙酸乙酯与醇、醚、氯仿、丙酮、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溶解,能溶解某些金属盐低毒,麻醉性乙醇与水、乙醚、氯仿、酯、烃类衍生物等有机溶剂混溶微毒类,麻醉性丁酮与丙酮相似,与醇、醚、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低毒,毒性强于丙酮苯难溶于水,与甘油、乙二醇、乙醇、氯仿、乙醚、四氯化碳、二硫化碳、丙酮、甲苯、二甲苯、冰醋酸、脂肪烃等大多有机物混溶强烈毒性环己烷与乙醇、高级醇、醚、丙酮、烃、氯代烃、高级脂肪酸、胺类混溶低毒,中枢抑制作用乙睛与水、甲醇、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丙酮、醚、氯仿、四氯化碳、氯乙烯及各种不饱和烃混溶,但是不与饱和烃混溶中等毒性,大量吸入蒸气,引起急性中毒异丙醇与乙醇、乙醚、氯仿、水混溶微毒,类似乙醇1,2-二氯乙烷与乙醇、乙醚、氯仿、四氯化碳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高毒性、致癌乙二醇二甲醚溶于水,与醇、醚、酮、酯、烃、氯代烃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
化学危险品的理化特性及危险特性汇总表
灭火措施
泡沫、干粉、二氧化碳、干粉、砂土,忌用水
运输过程注
意事项
一级易燃液体,按防火、防爆化学品规定储运,灌装时流速不宜过快,以防产
生静电,装卸运输时严禁猛烈撞击,避免日晒,严禁烟火。
品名
醋酸其它名称
乙酸、冰醋酸
理化特性
无色液体或结晶,具有刺鼻酸味,能冻结,冻结后体积缩小。
灭火措施
用水、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避免直接将水喷入硫酸,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
防护服及其用品。
运输过程注
意事项
单独储存于通风、阴凉和干燥的地方,并有耐酸地坪,严禁和可燃物共储运。
品名
烧碱、氢氧化钠、苛性钠、火碱
理化特性
Hale Waihona Puke 分子式NaOH分子量
40.01
危险性类别
第8.2类碱性腐蚀品
外观与性状
白色不透明片状固体,易潮解。溶于水,并放出大量 热。遇酸剧烈反应。
分子量(M)
60.1
比重
1.05(液)1.27(固)
沸点(℃)
118.1
熔点(℃)
16.63
闪点(℃)
39
自燃点(℃)
427
颜色
无色
常温常压下状态
液态
爆炸极限(v%)
417
水溶性
溶
质量指标
主要 生产
工艺
原料
方法
酸化剂
用途
制塑料、药物、染料、杀虫剂等
防护措施
防中毒:戴手套操作、戴防毒面具操作,
灭火措施
甲基苯
理化特性
有■苯样气味,易燃,易挥发,有一定毒性。
分子量(M)
92.14
(完整版)危险化学品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易燃
燃烧分解物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闪点(℃)
-11
爆炸上限%(V%):
8.0
燃
引燃温度(℃)
560
爆炸下限%(V%):
1.
2
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
三。与
爆
危险特性
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易产生和聚集静电,有燃烧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
炸
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头晕、
恶心、呕吐、轻
度兴奋、步态蹒跚等酒醉状态;严重者发生昏迷、
抽搐、血压下降,以致呼
健康危害
吸和循环衰竭。慢性中毒:主要表现有神经衰弱综合征;造血系统改变: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重者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少数病例在慢性中毒后可发生白血病(以急性粒细胞性为多见)。皮肤损害有脱脂、干燥、皲裂、皮炎。
害
可致月经量增多与经期延长。
危
建规火险分级
甲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
不聚合
险
禁忌物
强氧化剂。
性
喷水冷却容器,
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
灭火方法
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
:泡沫、干粉、
二氧化碳、砂土。
用水灭火无效。
急
①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②眼睛接触:
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
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二氯乙腈-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二氯乙腈-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二氯乙腈(Dichloroethane),分子式C2H4Cl2,分子量98.92,它
具有挥发性低、比重比空气重、无色液体等特性,是一种高毒性的有机挥
发性溶剂,其中含有氯原子,可以溶解油腻物质和一些氯化物。
一、理化性质
1.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比重为1.31,具有芳香气。
2.沸点:39.3℃
3.闪点:41℃
4.折光率:ν25D1.369
5.相对折射率:n25D1.334
6.溶解性:易溶于水、苯和乙醇,不溶于芳烃。
7.稳定性:无自燃性,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极易分解,解离常数
K=79.23(25℃)。
二、危险特性
1.毒性:二氯乙腈有比较高的毒性,其危害性大于空气中的乙醛,尤
其是在长期暴露情况下,对机体有明显的毒害作用。
可引起口腔、鼻息肉
炎症、肝、肾功能受损、眼睛或皮肤刺激、影响神经系统,以及出现嗜睡、头痛等中毒症状。
2.腐蚀性:二氯乙腈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可与金属、有机物质等反应
生成卤化物,其卤化物具有更强的腐蚀性,可损害金属和有机物的机械性能。
3.致癌性:长期接触二氯乙腈有致癌危险,对肺部及头部咽喉等的组织有腺癌、前列腺癌、喉癌、子宫癌等癌症危险。
4.爆炸性:在特定温度或气。
溶剂油的危险特性及其防护措施表格式规范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 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火火方法: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沙土。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用水流灭火可能引起火焰飞溅和扩散。
6、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行动: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 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 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或在保证安全情况下,就地焚
烧。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 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7、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 作人员穿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 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 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 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燃爆危险: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 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3、成分/组成信息
V纯品混合物
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
石油烃类混合物--
4、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若有刺激感,立即就医。
急性毒性:LD50: 67000mg/kg(小鼠经口)(120号溶剂汽油)。LC50: 300000mg/m3/5min(大 鼠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