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1
一、制定计划的目的
为使学生学好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具备当代社会中每一位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社会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特制定本学科教学计划。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数学教材内容包括:
第一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第二章《勾股定理》、第三章《实数》,第四章《概率的初步认识》,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六章《一次函数》,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一章《生活中的轴对称》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及其应用。其重点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第二章《勾股定理》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的探索和应用。其中勾股定理的应用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第三章《实数》主要内容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实数的概念和运算。本章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教学难点是算术平方根和实数两个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概率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是通过可能性的大小认识概率,并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概率计算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主要讲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确定,会找出一些点的坐标。
第六章《一次函数》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函数的概念,以及一次函数的图像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八班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高线、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概念、几何语言表达及它们的画法.
2.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概念较多,有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和重心等有关概念;需要同学动手的频率也较高,要把握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培育同学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力量;鼓舞同学主动参加,体验几何学问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激发同学喜爱生活、勇于探究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角形高、角平分线及中线概念到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述,这是同学在几何学习上的一个深化.学习了这一课,对于同学增长几何学问,运用几何学问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习三角形的角、边的连续以及三角形全等、相像等后继学问一个预备.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概念的同时还要把握它们的画法,难点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及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线的位置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教学目标解析
(1)经受画图实践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能够娴熟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
(3)把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
(4)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
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一章《勾股定理》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什么是勾股数,但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都是勾股数,甚至有些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连有理数都不是,例如:①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边长不是有理数,②两条直角边分别为1,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不是有理数,这为引入“新数”奠定了必要性.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数不够用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二章《实数》的第一节.本节内容安排了2个课时完成,第1课时让学生感受无理数的存在,初步建立无理数的印象,结合勾股定理知识,会根据要求画线段;第2课时借助计算器感受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会判断一个数是无理数.本课是第1课时,学生将在具体的实例中,通过操作、估算、分析等活动,感受无理数的客观存在性和引入的必要性,并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有理数.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客观世界中无理数的存在;
②能判断三角形的某边长是否为无理数;
③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④能正确地进行判断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加深对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6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置疑;第二环节:课题引入;第三环节:获取新知;第四环节:应用与巩固;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质疑
内容:想一想
⑴一个整数的平方一定是整数吗?
⑵一个分数的平方一定是分数吗?
目的:作必要的知识回顾,为第二环节埋下伏笔,便于后续问题的说理.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优秀3篇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优秀3篇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最新范文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是在七年级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前面刚学完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角平分线的性质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开辟了新的途径,简化了证明过程,同时也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又为后面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奠定了根底。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教材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知识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角的平分线的作法、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及初步应用。
内容解析:
教材通过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原型,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作角的平分线是几何作图中的根本作图。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是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延续,也是今后证明两个角相等或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根本知识:了解尺规作图的原理及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2、根本技能
(1)会用尺规作图作角的平分线。
(2)会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
(3)能运用角的平分线性质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3、数学思想方法:从特殊到一般
4、根本活动经验:体验从操作、测量、猜测、验证的过程,获得验证几何命题正确性的一般过程的活动经验
目标解析:
通过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热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0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0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感受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推理能力,体会“化归”与“换元”的思想方法,形成灵活的应用能力。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并学会应用。
2.难点:灵活地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3.关键:应用“化归”、“换元”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进行形式上的转化,•达到能应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目的`。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完成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
【问题牵引】
1.分解因式:
(1)-9x2+4y2;(2)(x+3y)2-(x-3y)2;
(3)x2-0.01y2.
【知识迁移】
2.计算下列各式:
(1)(m-4n)2;(2)(m+4n)2;
(3)(a+b)2;(4)(a-b)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两道题,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3.分解因式:
(1)m2-8mn+16n2(2)m2+8mn+16n2;
(3)a2+2ab+b2;(4)a2-2ab+b2。
【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
解:
(1)m2-8mn+16n2=(m-4n)2;
(2)m2+8mn+16n2=(m+4n)2;
(3)a2+2ab+b2=(a+b)2;
(4)a2-2ab+b2=(a-b)2。
【归纳公式】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1.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体现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难点: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你还记得它有什么作用吗
例如: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多长的梯子
根据题意,(如图)AC是建筑物,则AC=12米,BC=5米,AB是梯子的长度.所以在Rt△ABC中,AB2=AC2+BC2=122+52=132;AB=13米.
所以至少需13米长的梯子.
2、讲授新课:①、蚂蚁怎么走最近
出示问题: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行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1 一、教学目的: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打破方法:
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3、难点的打破方法:
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假如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方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假
设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拟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教案内容:
第一章:一元一次方程
1.1 方程的概念
学习目标:了解方程的定义,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教学内容:介绍方程的定义,解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举例说明。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跟随举例,互动提问。
1.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学习目标:学会使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内容:讲解代入法、加减法的解题步骤,给出实例进行演示。教学活动:教师演示,学生跟随练习,解答练习题。
1.3 方程的应用
学习目标:能够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实际问题,设置方程,求解问题。
教学活动: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解题过程。
第二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2.1 不等式的概念
学习目标:理解不等式的定义,掌握不等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不等式的定义,解释不等式的表示方法,举例说明。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跟随举例,互动提问。
2.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学习目标:学会使用图像法、符号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教学内容:讲解图像法、符号法的解题步骤,给出实例进行演示。教学活动:教师演示,学生跟随练习,解答练习题。
2.3 不等式组的解法
学习目标:学会解不等式组,能够找出解集。
教学内容:讲解不等式组的解法步骤,给出实例进行演示。
教学活动:教师演示,学生跟随练习,解答练习题。
第三章:函数及其性质
3.1 函数的概念
学习目标:理解函数的定义,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介绍函数的定义,解释函数的表示方法,举例说明。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跟随举例,互动提问。
八年级全套数学课教案(全册)
八年级全套数学课教案(全册)第一单元:代数初步
1.1 整式的概念与运算
- 教学目标:了解整式的定义和基本运算法则,能够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 教学内容:整式的定义、整式的加法与减法、整式的乘法与除法。
-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题练。
- 教学评价:通过题练和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1.2 一元一次方程
- 教学目标: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求解方法,能够独立解决一元一次方程问题。
-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应用题解答。
-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问题解答。
-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和解答应用题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二单元:分式初步
2.1 分式的概念与运算
- 教学目标:理解分式的定义和运算法则,能够进行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 教学内容:分式的定义、分式的加法与减法、分式的乘法与除法。
-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题练。
- 教学评价:通过题练和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2.2 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解法
- 教学目标: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能够独立解决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解法问题。
- 教学内容:分式方程的解法、应用题的解答。
-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练、问题解答。
-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和解答应用题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三单元:几何初步
3.1 平面直角坐标系
- 教学目标: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性质,能够进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计算。
- 教学内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点的坐标计算。
-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题练。
- 教学评价:通过题练和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名师教案大全5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名师教案大全5篇
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一个数学家越超脱越好。数学是锻炼思想的体操。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名师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名师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1、会推导两数差的平方公式,会用式子表示及用文字语言叙述;
2、会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二、学习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27—28页的内容,并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一)探索
1、计算: (a - b) =
方法一:方法二:
方法三:
2、两数差的平方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字语言叙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两数差的平方公式结构特征是什么?
(二)现学现用
利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计算:
1、(3 - a)
2、 (2a -1)
3、(3y-x)
4、(2x – 4y)
5、( 3a - )
(三)合作攻关
灵活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计算:
1、(999)
2、( a – b – c )
3、(a + 1) -(a-1)
(四)达标训练
1、、选择:下列各式中,与(a - 2b)一定相等的是()
A、a -2ab + 4b
B、a -4b
C、a +4b
D、 a - 4ab +4b
2、填空:
(1)9x + + 16y = (4y - 3x )
(2) ( ) = m - 8m + 16
2、计算:
( a - b) ( x -2y )
3、有一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空地,现准备将这块空地四周均留出b米宽修筑围坝,中间修建喷泉水池,你能计算出喷泉水池的面积吗?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精选5篇)
初二数学上册教案(精选5篇)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
为了更好的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能突出重点,我采用了课本上的问题情境,同时调整了课本上提供的“思考”的问题的位置,将它放到函数概念引出之后,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有很多反比例关系。
情境设置:
汽车从南京开往上海,全程约300km,全程所用的时间t(h)随v(km/h)的变化而变化。
(1)你能用含v的代数式来表示t吗?
(2)时间t是速度v的函数吗?
设计意图:与前面复习内容相呼应,让同学们能在“做一做”和“议一仪”中感受两个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同时也能注意到与所学“一次函数”,尤其是“正比例函数”的不同。从而自然地引入“反比例函数”概念。
为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掌握反比例函数概念,我引导学生将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式进行变形,并安排了相应的例题。
一般式变形:(其中k均不为0)
通过对一般式的变形,让学生从“形”上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在结合“思考”的几个问题,让学生从“神”神上体验“反比例函数”。
为加深难度,我又补充了几个练习:
1、为何值时,为反比例函数?
2是的反比例函数,是的正比例函数,则与成什么关系?
关于课堂教学:
由于备课充分,我信心十足,课堂上情绪饱满,学生们也受到我的影响,精神饱满,课堂气氛相对活跃。
在复习“函数”这一概念的时候,很多学生显露出难色,显然不是忘记了就是不知到如何表达。我举了两个简单的实例,学生们立即就回忆起函数的本质含义,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做了很好的铺垫。一路走来,非常轻松。
对反比例函数一般式的变形,是课堂教学中较成功的一笔,就是因为这一探索过程,对于我补充的练习1这类属中等难度的题型,班级中成绩偏下的同学也能很好的掌握。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7篇)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
教学目的: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用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教学重点:
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思考(P9思考题),引入并集概念。
2、新课教学
1.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
记作:A∪B读作:“A并B”
即:A∪B={x|x∪A,或x∪B}
Venn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例题(P9-10例4、例5)
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与B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与B的交集。
2.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
记作:A∩B读作:“A交B”
即:A∩B={x|∪A,且x∪B}
交集的Venn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八年级数学上册学习步骤与教案全集【优秀7篇】
八年级数学上册学习步骤与教案全集【优秀7篇】
数学的课件很有意义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浓厚兴趣。的精心为您带来了7篇《八年级数学上册学习步骤与教案全集》,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类比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2.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另一种判定方法,并学会简单运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行四边行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
2.在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具三角尺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运用.
教学难点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探究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问题1: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2.判定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有哪些?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环节探索活动
活动:
工具:两对长度分别相等的木条。
动手:能否在平面内用这四根笔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思考1.1:你能说明你所摆出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教案内容:
一、第一章:勾股定理
1. 教学目标:
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证明;
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表述和证明;
勾股定理的应用。
3. 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的证明;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计算和应用。4.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练习题。
5.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勾股定理的背景和意义;讲解:讲解勾股定理的表述和证明;练习:学生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第二章:平行四边形
1. 教学目标: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能够识别和判断平行四边形。
2.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3.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证明;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4.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练习题。
5.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平行四边形的背景和意义;讲解: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练习:学生练习识别和判断平行四边形;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第三章:三角形
1. 教学目标: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能够识别和判断三角形。
2.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三角形的判定。
3. 教学难点:
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4.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练习题。
5.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三角形的背景和意义;讲解:讲解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练习:学生练习识别和判断三角形;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第四章:数的开方与乘方
1. 教学目标:
理解数的开方和乘方的概念;
能够熟练进行数的开方和乘方运算。
2. 教学重点:
数的开方和乘方的概念;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8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实用8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新人教版)
一、第一章:勾股定理
1.1 勾股定理的发现
引入:通过直角三角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勾股定理。
讲解:介绍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如几何画图、Pythagorean tree 等。
练习:让学生解答一些简单的勾股定理问题。
1.2 勾股定理的应用
引入:讲解勾股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土地、建筑设计等。
讲解:介绍勾股定理在解决复杂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练习:让学生解答一些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二、第二章:相似三角形
2.1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引入: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相似三角形的特征。
讲解:介绍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如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等。
练习:让学生判断一些三角形是否相似,并解释原因。
2.2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引入:讲解相似三角形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应用,如求解未知边长或角度等。讲解:介绍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如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边长比的平方。练习:让学生解答一些应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三、第三章:平行四边形
3.1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引入: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讲解: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如对边平行、对角相等等。练习:让学生判断一些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并解释原因。
3.2 平行四边形的应用
引入:讲解平行四边形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应用,如求解未知边长或角度等。讲解: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性质,如对角线互相平分等。
练习:让学生解答一些应用平行四边形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四、第四章:一次函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第1课时)
一、学生起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和推理的能力•在小学,他们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法),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解
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远远不够•部分学生听说过勾三股四弦五”但并没有真正认识什么是勾股定理”此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探究意识较强,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待加强.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一节第1课时.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一种美妙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和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本节是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延续,同时也是学生认识无理数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承前启后的紧密相关性、连续性•此外,历史上勾股定理的发现反映了人类杰出的智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与人文价值.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用数格子(或割、补、拼等)的办法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实际运用.
2•让学生经历观察一猜想一归纳一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历史,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第三环节: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内容: 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投影显示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
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索勾股定理•(板书课题)
意图:紧扣课题,自然引入,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效果: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爱国热情.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
1•探究活动一
内容:投影显示如下地板砖示意图,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
问: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
结论1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意图:从观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地板砖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对特殊情形的探究得到结论1,为探究活动二作铺垫.
效果:1•探究活动一让学生独立观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 通过探索发现,让学生得到成功体验,激发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和愿望.
2•探究活动二
内容:由结论1我们自然产生联想: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该性质呢?
(1)观察下面两幅图:
(2)填表:
A的面积
(单位面积)B的面积
(单位面积)C的面积
(单位面积)
左图
右图
(3)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学生可能会做出多种方法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方法一:
如图1,将正方形C分割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
方法二:
如图2,在正方形C外补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形成大正方形,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方法三:
如图3,正方形C中除去中间5个小正方形外,将周围部分适当拼接可成为正方形,如图3中两块红色(或两块绿色)部分可拼成一个小正方形,按此拼法,.
(4)分析填表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归纳出:
结论2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
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意图:探究活动二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探讨、归纳进一步发现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由于正方形C的面积计算是一个难点,为此设计了一个交流环节.
效果: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探究,在突破正方形C的面积计算这一难点后得出结论2.
3.议一议
内容:(1)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来表示上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3)分别以5厘米、12厘米为直角边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2中发现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
数学小史:勾股定理是我国最早发现的,中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勾股定理”因此而得名•(在西方文献中又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意图:议一议意在让学生在结论2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得到勾股定理.
效果:1•让学生归纳表述结论,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作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第三环节: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内容:
例题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台风中于离地面10m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树根24m处.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教师板演解题过程)
练习:
1•基础巩固练习:
求下列图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积或未知边的长度(口答):
2•生活中的应用:
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 in(74 cm)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 cm长和46 cm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意图:练习第1题是勾股定理的直接运用,意在巩固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