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游牧生活对草原生态、牲畜和畜产品的影响
关于草原畜牧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关于草原畜牧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草原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草原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
草原畜牧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为了实现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深入研究,寻求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草原资源是我国特有的自然资源,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我国的草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地,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据统计,我国草原畜牧业养殖的主要畜种有牛、羊、马、骆驼等,其中牛、羊的养殖量占据了绝大部分。
草原畜牧业在近年来持续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不断完善,成为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支柱力量之一。
二、草原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尽管草原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草原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导致了草原退化、草场草量减少,甚至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荒漠化现象。
由于牲畜数量的增加,排泄物和尿液等污染物排放增加,土壤和水质受到了污染。
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存在着低效率、低品质、低附加值的问题,畜牧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
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还受到了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畜牧业生产的不确定性。
三、生态环境保护对草原畜牧业的重要性草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草原保护不仅关乎农牧民的生计问题,也关乎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首先意味着保护畜牧业的生存环境。
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能够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则可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维护农牧民的切身利益。
四、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1. 改善畜牧业生产方式针对草原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改善畜牧业生产方式来促进其健康发展。
可以引进新的养殖技术,推广高效、低污染的养殖模式,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2. 科学规划草场资源利用草场资源是草原畜牧业的生存基础,合理地利用草场资源对于畜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游牧文化地区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的喜爱与尊重。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保护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的意义也日益凸显出来。
本文将对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进行探讨。
一、游牧文化生态环境的独特性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游牧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内蒙古的游牧文化是一种基于草原生态环境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与草原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
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包括牧民的生活方式、农牧民的经济活动、传统的牧歌、传统的工艺品、以及丰富的民俗文化等等。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内蒙古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这个环境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内蒙古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威胁。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内蒙古大量的牧场被破坏,草原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削弱。
同时,传统的游牧文化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也被现代化的社会风俗所冲击,这一切都会对内蒙古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保护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能够维护内蒙古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草原生态系统。
保护这个生态系统,有利于维护草原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
其次,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能够促进内蒙古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游牧文化是内蒙古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财富,保护该文化生态环境有助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最后,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有助于促进内蒙古的经济发展。
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有利于保障当地农牧民的生计和发展。
另外,旅游业是内蒙古的重要产业之一,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为了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相关的法律和规定,明确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准和要求。
过度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过度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草原是中国北方广袤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然而,近年来,由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生态系统破坏问题日益严重。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过度放牧对草原植被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
放牧动物的食草行为使得植物无法恢复生机,导致其覆盖率和多样性下降。
长期以来,过度放牧引发的过度牧草情况已经对草原植物群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不仅大量草本植物消失,而且草原退化为沙化土地。
植被破坏直接导致了土壤侵蚀、水资源损失和气象条件的恶化,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重大威胁。
其次,过度放牧还对土壤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放牧动物的踩踏行为破坏了土壤结构,导致土壤紧缩和风蚀的加剧,使得土壤的可持续生产能力下降。
同时,过度放牧过程中的过度排泄也导致了土壤肥力的减少。
当大量排泄物积聚在一处时,会导致土壤中的氮、磷等养分的浓度超过环境容量,对土壤造成污染。
这种土壤质量的恶化不仅影响了农牧民的生活,也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此外,过度放牧对草原动物群落的破坏也非常明显。
放牧动物对野生动物的生活空间和食物来源造成了威胁,一些动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灭绝。
过度放牧还使得部分带有繁殖能力的鸟类、昆虫等生物无法在草原上找到合适的栖息地,这不仅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对生态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变得尤为突出。
而解决过度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问题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首先,应加强对放牧行为的管理。
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法规,对草原的入场人数和放牧时间进行限制,减少过度放牧对植被和土壤的破坏。
其次,应提倡科学的放牧方式。
合理安排放牧地点和放牧时间,有助于草原植被的恢复和保存。
同时,农牧民应增加对放牧方式的科学认识,减少过度放牧行为。
此外,应积极推动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修复工作。
开展植被恢复、土壤改良以及动物群落保护等相关工作,以帮助草原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游牧生活方式的看法
游牧生活方式的看法
游牧生活方式是一种与大自然密切联系的生存方式,它源于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
与城市居住相比,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由于游牧民族往往居住在广袤的草原上,他们与自然和动物的关系非常和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其次,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注重家庭和社区的联系,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互助和团结精神。
此外,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也具有很高的适应性,他们能够克服各种自然条件的挑战,生存能力很强。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许多游牧民族已经离开了草原,选择了城市的生活方式。
一方面,城市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吸引了许多人离开草原;另一方面,草原上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也迫使许多游牧民族不得不离开草原。
此外,一些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对游牧民族的文化和传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使他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点。
综上所述,游牧生活方式是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具有很高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它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游牧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同时也应该探索如何使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实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 1 -。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现状以及发展建议
在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较 好的地区建立示范基地, 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 营模式。
加强合作交流,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
加强国内合作
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推动生态畜牧业的发 展。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提高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畜牧业的 国际竞争力。
感谢您的观看
生态畜牧业的推广也得到了广大牧民的支持和 认可,他们逐渐认识到这种模式对保护草原生 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尽管政府出台了政策措施,但执 行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如资金分配不均、技术指导不到
位等。
气候变化对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 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草场 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这给 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通过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 入。
加强政策扶持,推动生态畜牧业发展
01
02
03
制定优惠政策
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如 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 鼓励企业和个人从事生态 畜牧业。
加强技术培训
加大对技术培训的投入, 提高农民的养殖技术和环 保意识。
建立示范基地
模式逐渐面临挑战。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政府开始 大力推广生态畜牧业,以保护 草原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
。
生态畜牧业发展情况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生态畜牧业 的发展,包括补贴、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等。
呼伦贝尔市已经建立了一批生态畜牧业示范基 地,这些基地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 畜牧业现状以及发展建议》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同时也是游牧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游牧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概述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游牧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丰富的游牧文化内涵包括草原文化、牧民生活、蒙古族传统习俗等。
草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自然资源,而游牧文化则是与草原息息相关的文化形态。
游牧民族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他们依靠放牧生活,传承了丰富的牧民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
游牧文化不仅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传统,也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理念和方式。
1.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是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游牧文化则是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保护者。
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使得草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管理,游牧民族在放牧过程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促进草原生态恢复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和破坏,如过度放牧、草原草食动物数量剧增等问题。
而传统的游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
传统的放牧方式能够避免过度放牧,游牧民族在放牧过程中也会关注草原植被的成长和更新,这有利于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
3. 传承草原文化和生态智慧游牧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传承了丰富的草原文化和生态智慧。
通过传承和弘扬游牧文化,可以加强人们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促进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智慧支持。
1. 挑战:现代化生产方式对传统游牧文化的影响随着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游牧文化生活方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生产方式所取代。
这对传统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对策:坚持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内蒙古自治区应该坚持游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积极探索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生产方式的结合,倡导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目标,促进游牧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草原畜牧与生态环境保护
浅谈草原畜牧与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畜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话题。
草原是我国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也是重要的畜牧业区域。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放牧、草原退化、气候变化等因素,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如何有效地开展草原畜牧业,并保护好草原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们要认识到畜牧业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畜牧业作为草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草原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退化,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加速草原植被的衰退,使草原土壤逐渐失去肥力,最终导致草原沙化和荒漠化。
畜牧业还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和尿液,污染土壤和水源,危害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健康。
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对畜牧业的重要性。
保护好草原的生态环境,对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牧草生长和畜牧业养殖的基础,有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保护好草原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降低放牧压力,提高畜牧业资源的利用率。
如何有效地开展草原畜牧业,并保护好草原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们需要调整畜牧业结构,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要加强畜牧业技术改造,实现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
加强畜牧业科技研究和示范推广,提高畜牧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我们需要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工作。
要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政策法规。
加强草原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实施草原退化综合治理,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强化对草原畜牧业的管理。
要建立和完善草原畜牧业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畜牧业向生态友好型、低碳环保型发展。
加强畜牧业的标准化管理,规范放牧行为,保护好草原的生态环境。
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参与、社会共治的工作格局。
草原游牧时代
草原游牧时代草原游牧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代表了人类从定居农耕到游牧牧畜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时代,人们依靠牧畜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与大自然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本文将探讨草原游牧时代的特点、影响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草原游牧时代的特点在草原游牧时代,人们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而是随着牲畜的迁徙而转移。
他们建立了移动的牧民帐篷,采取游牧的方式寻找富饶的草场。
这种游牧生活方式使他们可以充分利用草原资源,拥有广袤的放牧面积,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水源,以维持生活的需要。
在草原游牧时代,人们主要以牧畜为生。
他们饲养牛、羊、马等动物,依靠这些动物提供的肉食、乳制品和毛皮来维生。
草原资源的充分利用使人类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食物供应,提高了生活水平。
此外,草原游牧时代还以部落为单位组织生活。
部落是由几个家族或氏族组成的群体,共同居住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维系和团结的社会结构。
人们在部落中相互依存、互相帮助,形成了一种紧密的社会关系。
二、草原游牧时代的影响草原游牧时代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草原游牧时代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在草原上,人们不仅仅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他们开发了各种适应草原环境的工具和技术。
他们制作了牧民帐篷、皮革制品、马匹装备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艺和文化传统。
其次,草原游牧时代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游牧民族文化。
各个游牧民族根据自身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语言、服饰和信仰等。
这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此外,草原游牧时代对农耕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草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进行了频繁的交流和互动,互相学习、借鉴,促进了双方的文化交流和农业技术的传播。
草原游牧民族通过与农耕民族的交流,逐步接受和发展了农业生产,为农耕文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三、草原游牧时代的重要意义草原游牧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放牧对草原植物的影响
Z i f u j i n g y a n现如今,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创新,使得城市与乡村发展建设迎来了高速、便捷、智能化在内的新兴变革局面,使得社会改革发展进入到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生活水平都得到了质的提高,总体改革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规划范围不断扩展、创新发展的效率不断提升。
但是我们在看到社会快速发展过程时,还应当注意到由于受快节奏的发展步伐,使得对于资源获取数量飞速增长、自然资源的获取数量逐年升高、生态环境承载压力过大现状逐步恶化等现象日益凸显,畜牧放牧对于草场植被的破坏则是其中不利因素表现之一,由于受社会发展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以及增加牧民的经济收入等原因,放牧范围随着牲畜种群数量的不断扩大,固定范围内的草场植被已经不能够满足日常牧民放牧的基本需求,范围逐步向外扩展,使原有脆弱的草场生态资源环境学上加霜同时还逐步形成了自然生态资源的环境保护与人文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成为了当下在农业经济发展当中主要的问题之一。
一、草原植被的主要生长特征通过在实践了解过程当中我们得知,草原植被主要指的是温带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度的区域范围内的一种植被群落,多数是由低矮、耐低温的草本植物为主,植物的生长发育快慢程度与所在区域的气候、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季节性生长现象明显,主要分为了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三大类,而由于受到当地气候、水分等因素的制约,其适用于放牧作业的草原主要集中在典型草原与草甸草原当中,其中一方面蕴含了大量牲畜生长所需要的草料同时最重要的为牲畜以及放牧人员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淡水水源,保障了牧民生活以及牲畜的日常饮用,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特征丰富,但是受地形以及人员生活分布的影响其大型草场的分布面积并不是太多,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以及少数新疆盆地等地区,总体数量及生长环境分配受多年来放牧作业的影响存在现状令人堪忧。
二、草原植被生长现状以及受放牧作业的影响目前,随着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为了在有限的环境资源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生产经营资料,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保障牧民自身的生活需求,同时受国家对农业畜牧方面的大力扶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牧民的牲畜种群数量以及牧区的面积范围逐步扩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牧民的经济收益较以往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行业发展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游牧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游牧文化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游牧文化和生态环境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对于保护这一独特文化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的独特性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游牧地区,拥有着悠久的游牧文化传统。
游牧文化是草原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包括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
游牧文化注重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要依靠草原的资源进行畜牧业和游牧生活。
游牧文化的文化符号和生活方式在内蒙古自治区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当地民族特有的文化标志。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以草原为载体,强调环境保护、土地保护、动植物保护等价值观。
游牧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守土有责”、“和谐共处”等理念,对于当地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不仅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重要价值观。
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保护区,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草原、湿地、沙漠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在内蒙古自治区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维护。
这些生态系统对于地球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不仅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对全球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保护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三、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游牧文化传承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环境的关爱,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保护理念和方式。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态观念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维护草原生态平衡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游牧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维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原始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畜牧业发展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畜牧业发展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发布时间:2022-08-21T10:28:28.615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2期作者:加那提·阿布扎力[导读] 草原保护问题与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加那提·阿布扎力布尔津县杜来提乡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836699摘要:草原保护问题与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立足于畜牧业生产和草原生产及保护的实际,采用符合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方式进行治理,制定科学的计划方案,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草原生态环境;影响前言由于缺乏对草原的科学认识,人们不顾草原的载畜能力而一味地追求牲畜数量,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入不敷出。
传统原始放牧习惯,使草地利用强度不均衡,采挖药材和毁草开荒、超载过牧严重,草原植被得不到休养生息,导致草地退化、鼠虫害危害面积逐年扩大,可利用面积不断减少,草地生产力明显下降,草原开始逆向演替,生态系统日趋恶化,严重制约着马尔康市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牲畜环境质量污染的主要方面1.1大气污染众所周知,我国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牲畜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粪便中含有一定含量的粪臭素,这种粪臭素无可避免的会影响着各地区的环境,这种臭气也会流入到人们呼吸的空气当中,而空气当中所含有的这一部分气体,自然而然的会包含一些有害的物质,不仅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对大气层进行二次污染,如果不及早制止或想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其结果将是极其恶劣的,甚至更严重的情况下,会产生难以遏制的流行性的疾病。
由此可见,解决畜牧业养殖过程中大气污染的相关问题,是首要的一步。
1.2水源污染和土壤污染在当前我国各地区的畜牧业不断壮大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进步过程中,在相对长的时间内,养殖者们没有将动物和动物产品所制造的污水和粪便进行有效处理的意识。
所以,我国所面临的水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问题依然是相当严重的。
基于以上这一难以解决的现实情况,在我国大多数地方及时推行绿色畜牧养殖技术势在必行,而且我国可以采用绿色养殖技术试点进行实验,如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则可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推行这一项技术,从根源上解决我国所面临的积重难返的水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问题。
游牧的概念
游牧的概念游牧是指一种迁徙生活方式,指的是人们在不固定的居住地之间进行迁移和定居的行为。
这种生活方式主要依赖于牧畜和放牧活动来获取食物和生活资源。
游牧族群一般居住在辽阔的草原、沙漠或高山等开阔地区,并依靠牲畜的放牧和捕猎等方式来维持生活。
游牧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
在农业革命之前,大部分人类社会都是以狩猎、采集和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
游牧在人类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游牧的经济活动是与环境紧密相连的。
游牧民族依赖于自然环境中的草原、水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来养殖牲畜。
他们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牧羊、放牧和驯化动物,通过与牲畜的密切合作,获取肉类、乳制品和皮毛等资源,并通过交换和贸易来获得其他必需品。
由于环境的不同,不同地区的游牧民族会有不同的养殖对象,有的是以牛、马为主,有的是以羊、骆驼为主,甚至还有以鹿、驯鹿为主的游牧民族。
其次,游牧民族的社会和文化也受到游牧生活方式的影响。
由于游牧民族经常需要迁徙,他们的社会结构更加灵活,通常将部落组织作为基本单位,族群之间通常形成联盟或部落联合。
由于部落内部的协作和合作至关重要,游牧民族往往具有较为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相互依存的生活方式。
在文化方面,游牧民族通常拥有丰富的口头传统、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他们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承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第三,游牧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双向过程。
一方面,游牧民族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资源来生活,但他们也通过长期的放牧活动来影响和改变草原和荒漠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
过度放牧可能会导致土地退化和草原沙漠化,对当地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游牧民族需要学会适应自然环境,保持对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以确保他们的生活方式能够延续。
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游牧生活方式逐渐被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所取代。
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稳定的粮食供应和社会组织形式,使人类社会能够定居下来,发展城市和文明。
虽然游牧的影响逐渐减弱,但游牧在历史上仍然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农业、交流和文化的交流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我国蒙古族传统生态民俗及其生态内涵的认识
对我国蒙古族传统生态民俗及其生态内涵的认识当前,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绿色发展、保护生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但是,人们生态意识的淡薄、不计后果的种种生产活动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本文通过探析蒙古游牧民族生产活动中生态民俗部分,分析我们当下环境问题,探索当代游牧生产活动中对维护两型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以进一步分析传统生态民俗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作用和启示。
一、游牧民族的生产习俗的生态环保内涵游牧生产习俗包括游牧的方式、放牧的习俗,对水资源、草场资源的保护禁忌以及对野生动物的禁忌规约。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论述游牧生产习俗中的生态环保思想。
(一)游牧方式和放牧习俗1.四季转场放牧游牧习俗最重要的表现是游牧的方式。
游牧即指在干旱地区随着季节变换更换宿营地的畜牧业。
这种畜牧业在公共的土地上,随着季节的变化定期移动,组合或分散牲畜,间隔某种周期反复利用牧草获得生活资源。
这种生产方式具有层次性多、类型多样的特点。
游牧民族的牧民在其生活的土地上较难改变其生活方式,面对有限的水、草场资源,游牧民族选择改变其生活地点,以更高效的利用水资源、草场资源、林地资源等。
“四季转场放牧”便是一种传统上的具有合理性的放牧方式。
游牧民为了防止有限的草场资源产生超载放牧、过度利用问题,便将可以用于放牧的草地按照季节划出有限区域用于放牧,此举降低了对于草原生态的破坏。
除此之外,也能更有效的利用广阔的草场资源,给予闲置草地一定的生态恢复期,这种游牧的方式是牧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也是其对所居地的生态环境的保护。
2.牲畜放牧习俗五畜合牧。
蒙古族传统的放牧习俗之一便是五畜合牧。
传统的五畜是指:蒙古马、蒙古骆驼、蒙古牛、绵羊、山羊。
将它们按一定比例合牧会提高草场利用效益。
例如,初春的时候,山羊会用腿翻出刚发芽的草根,破坏生态环境的程度最高。
所以一般情况下绵羊与山羊合群放养,发挥其领头作用。
一般情况下,羊群中绵羊比例高于山羊。
[应用]呼伦贝尔市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游牧民族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呼伦贝尔市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李福震、吴志坚呼伦贝尔市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021100摘要:内蒙古高原的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游牧文化是千百年来草原生态环境得以较好保存下来、未遭到明显人为破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重要的世界民族文化遗产,本文就呼伦贝尔市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传统游牧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及今后发展方向作一简要分析,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保护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一、呼伦贝尔市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传统游牧文化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南部,处于大兴安岭山地森林向呼伦贝尔草原的过渡带和草甸草原向典型草原的过渡带,集森林、草原、湿地于一体,总面积3568.48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N48010′-48057′;E118048′-119045。
保护区内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以鄂温克族、蒙古族(包括布利亚特蒙古族)、达斡尔族为主,人口4600人。
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的辉河流域是鄂温克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清代将居住于布特哈地区(今嫩江流域)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统称为索伦部,1732年清廷将原本居住于布特哈地区的3000名索伦部官兵迁于呼伦贝尔驻防,其后裔既现在居住于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族、达斡尔族。
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锡尼河镇是布利亚特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
布利亚特部是蒙古的一个古老部落,其先民一直在贝加尔湖活动,17世纪后在贝加尔湖至额尔古纳河流域游牧,俄国十月革命后遭受迫害,1918年后部分布利亚特人陆续迁入呼伦贝尔地区,被安置于今锡尼河地区生活至今。
保护区内有约100人的布利亚特蒙古族生活。
上世纪90年代之前保护区内的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蒙古族一直保持着传统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在一定区域内逐水草而居,不在一个地方进行长时间的放牧,使草场得到休养生息,根据自然规律和草场承载能力,控制牲畜头数,有效地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游牧文化之地。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游牧民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古族。
蒙古族以游牧为生,他们依靠着草原的资源和自然环境来维持生活,保护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对于游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的特点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重要的游牧文化传承地,这里的游牧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游牧民族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他们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主要依靠牧业和畜牧业为生。
在他们的文化里,草原是至关重要的,草原上的牧草提供了他们的食物、衣物和住所。
游牧民族还保留着原始的游牧生活方式,在草原上搭建蒙古包,依靠羊、牛等家畜为生活提供动力。
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原始的文化传统构成了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 保护草原生态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重要的草原区之一,约有草原面积6.4亿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草原生态的保护对于维持游牧民族正常生活至关重要,草原提供了他们的生计来源,也是游牧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可以保障游牧民族的生存和文化传承。
2. 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草原是一个生态系统完整的复合体,草原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其中许多物种在保持草原生态平衡和稳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草原上的植物和动物资源也是游牧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游牧民族的生态平衡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3. 保护草原水资源草原水资源是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它不仅直接关系到草原植被的生长和牲畜的生存,还对草原生态平衡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保护草原水资源对于游牧民族的生存和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三、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与措施1. 保护草原生态平衡草原的生态平衡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基础,唯有保持生态平衡,才能保障游牧民族的生计来源。
《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范文
《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篇一游牧文明_传统与变迁一、引言游牧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长久以来在广阔的草原和沙漠地带繁衍生息。
这种文明形式不仅塑造了游牧民族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性格,还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成果。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游牧文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迁。
本文将从传统与变迁两个角度,探讨游牧文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游牧文明的传统1. 生产生活方式游牧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畜牧业为主,牧民们随着季节的变化,携带家畜和帐篷,在广袤的草原上迁移。
这种流动性的生产方式,使得游牧民族在适应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独特的智慧。
2. 文化传统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包括音乐、舞蹈、绘画、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等方面。
这些文化传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成为游牧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游牧文明的变迁1. 现代社会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游牧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科技手段、文化交流等方式逐渐改变着游牧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2. 文化交流与融合在现代化进程中,游牧文明与其它文明形式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了一种趋势。
这种交流与融合使得游牧文明的文化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使得游牧民族逐渐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四、游牧文明的未来发展趋势1. 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保护和传承游牧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这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以及游牧民族自身的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扶持、文化教育、媒体宣传等方式,保护和传承游牧文明的文化遗产。
2. 适应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游牧民族需要适应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现代化的畜牧业和旅游业等产业,提高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
同时,也需要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3.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游牧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强与其他文明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古代中国的游牧民族与草原文化
古代中国的游牧民族与草原文化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其中游牧民族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些游牧民族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形成了独特的草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游牧民族与草原环境的共同演化对两者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草原是广阔而富饶的土地,适宜放牧和畜牧业的发展。
游牧民族利用草原的优势,形成了以畜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生产模式。
他们在草原上建立了自己的帐篷、牧马场和养牲口的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和生活方式。
同时,他们根据草原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特点,形成了一套适应性极强的生态文化,如骑马射箭、游牧放牧和草原音乐。
其次,游牧民族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对草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并不能全然避免。
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接触和交流,这种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借鉴和融合。
游牧民族在与中原文化的接触中,吸收了农耕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草原文化。
比如,游牧民族在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耕种、纺织和漆器制作等,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水平,也促进了草原文化的繁荣发展。
另外,古代中国的游牧民族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游牧民族由于其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具备了一定的军事优势。
游牧民族的人口数量庞大,他们能够迅速组织起庞大的骑兵部队,并在草原上展开灵活的军事行动。
这使得游牧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时期都具有重要的军事实力,对中原王朝产生了重要的军事威胁。
同时,游牧民族的政治组织也与中原地区有所不同。
他们采用的是部落联盟的形式,在部落首领的领导下形成一个统一的集团。
这种政治组织形式与中原地区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游牧民族自身的政治特点。
最后,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精神风貌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秉承着勇敢、开放、朴实的精神,他们热爱生活,崇尚自由,并保持着与草原大自然的紧密联系。
论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游牧生计的几点认识
论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游牧生计的几点认识对于游牧文化、游牧生计方式,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对“异文化”的“误读”,这与我们的学问体系和认知模式是亲密相关的。
我们古代的主要文明国家大多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基于农业文明的学问体系、价值观念、认知模式等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占据着话语权,因此在各种历史文献、笔记小说的记载描述中,对游牧民族的记载描述几乎有着固定的、简洁化、格式化的词语。
在“我们的常识”中,在我们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对游牧生活的熟悉存在着一种“他者”的想象,存在着基于不同文化学问背景的文化“误读”。
当然,这种“误读”或“曲解”是跨文化沟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一、对游牧方式的熟悉游牧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各民族的最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
历史上我国北方草原地区不同时期有着很多民族,如匈奴、乌桓、鲜卑、丁零、柔然、突厥、回鹊、契丹、女真、蒙古等,他们族属各不相同,语言、文化也有差异,但由于生态环境的制约,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却基本相同,是一种“逐水草而居”、“转徙无常”、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方式。
〔一〕游牧生活的移动性一一逐水草迁徙我国古代的各类历史文献中对于北方草原地区各民族的游牧生活方式留下了清晰的记载,如匈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史记·匈奴列传》〕;匈奴“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汉书·匈奴传》〕;乌桓“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后汉书·乌桓传》〕;鲜卑“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魏书·序纪一》〕;突厥“弯庐毡帐,随逐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事,食肉饮酪,身衣裘褐”〔《J匕史·突厥传》〕;回给“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旧唐书·回给传》〕;契丹“逐寒暑,随水草畜牧”〔《北史·契丹传》〕;蒙古“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元史·兵志三》〕等等。
这些记载虽然简略,却都明确表述了北方草原各民族生活的基本特点一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其独特的游牧文化和广阔的草原景观使其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地区。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内蒙古的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系统密切相连。
游牧文化是指以牧畜为主要经济基础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内蒙古,游牧民族如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以牧畜为生,依赖草原生态系统供应食物、衣物和住所等生活需求。
这种生活方式千百年来一直与草原形成了互动关系,形成了独特的草原生态系统。
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就是保护其所依赖的草原生态系统。
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积极作用。
游牧民族传统上拥有很高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
他们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尽量与自然和谐相处。
游牧民族注重可持续利用草原资源,避免过度放牧和过度草场开发。
他们以季节性转移放牧的方式,保护草场的生态平衡。
传统的蒙古包建筑和草原乳制品生产方法也是对环境友好的。
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有助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内蒙古游牧文化丰富多样,包括民族服饰、音乐舞蹈、民间艺术等方面,这些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保护这些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游牧文化也是内蒙古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游牧文化有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也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被誉为“中国的后花园”,它拥有广阔的草原、清澈的湖泊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游牧文化的保护有助于保持草原的覆盖面积和生态完整性,维护地球生态平衡。
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也有助于推动当地可持续发展。
游牧文化是内蒙古重要的经济支柱,保护和传承游牧文化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游牧文化有助于保护草原生态系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休 息 , 又能让牲畜游动起来 , 牲畜 的抵抗力也强 了, 疫病 也
少了一些 , 畜产 品质量得 到了较大程度 的提高。基于化验结 果来看 , 所 养殖 的牛肉产品 的脂 肪含量为 1 . 6  ̄1 0 0 g , 羊 肉产 品的脂肪含量为 7 . 3  ̄1 0 0 g , 比内地的黄牛 、 山羊 的脂肪含量 分别低 3 . 7  ̄1 0 0 g和 2 1 . 3  ̄1 0 0 g 。 而所养殖 的牛 肉产品的蛋 白 质含 量为 2 0  ̄ 1 0 0 g , 羊 肉产 品的蛋 白质含量为 1 9  ̄l O 0 g , 比内 地的黄牛、 山羊的蛋 白质含量分别高 8 . 0  ̄1 0 0 g 和7 . 8  ̄1 0 0 g 。
资源来对畜群规模进行严格控制 , 不断推动畜牧业转为质量
效益型畜牧业 , 最大限度地提升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与综合 生产能力。 首先 , 该盟每年引入 1 万头来 自于澳大利亚 、 新西 兰等 国优质 良种 , 其次, 养 殖方式采 用“ 冷 季舍饲 ” 、 “ 暖季 放 牧” , 所养殖的牲畜完全能够实现小范 围游牧 , 既能定 期让 草
的游牧 生产 生活方式 , 秉承着“ 春死” 、 “ 夏 长” 、 “ 冬瘦 ” 、 “ 秋肥” 的畜牧业 生产方式 。本文首先分析 了传统游牧 生活对草 原 生态的影响 , 其次 , 深入探讨 了传统游牧生活对牲畜和畜产品的影响 ,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 游牧生活 ; 草原生 态; 牲畜 ; 畜产品 ; 影响
参 考 文 献
[ 1 ]盛国滨 , 等. 青海牧 区人草畜和谐发展与社会稳定研究—— 以海 南藏族 自治州为例【 J 1 . 西北 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0 1 2 , 1 8 ( 0 3 ) : 1 8 1 - 1 8 5 .
的传统游牧生活导致青 海草场严重超负荷承载 , 草地畜牧业
专论 与 综述
传 统游 牧 生活对草 原 生态 、 牲畜 和 畜产 品 的影 响
才 乙曲 吉
( 青海省果洛州甘德县兽医站, 青海 果洛 8 1 4 1 9 9 )
摘
要: 由于青 海牧 民长时间养成的 生活 习惯和青海草 场特 殊的地理环境 , 导致很 多青海牧 民一直 沿袭着传统落后
青海 牧 民长 时间 以来 都采用传 统落后 的游牧生产 生活 方式 , 无论是酷暑时节 , 还是寒冬腊月 , 青海牧 民都会 随着畜
群 的流动 而流动 , 走 到哪儿住 在哪儿。政府在过去长时 间内 都将增加牲 畜数量作为广大牧 民增收 、 青海畜牧业增效 的主 要措施 ,虽然青海 省的草地畜牧业得到 了突飞猛进 的发展 ,
势所趋 、 势在必行 。 在广大牧民定居 的基础上 , 在牧 区重点发 展饲草料基地 , 对天然草原进行有效保护 , 实施 围栏 圈养 , 并 且还要努力实现 “ 冷季舍饲” 、 “ 暖季放牧 ” 的新式游牧生活为 高端畜产 品生产创造条件 。例如 ,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就采用 新式游牧生活为高端畜产 品生产创造条件 , 该盟以市场为导 向, 由传统 的游 牧养殖方式 转变为新式游 牧生活 , 根据 草场
DO l : 1 0 . 3 9 6 9  ̄. I SSN. 1 6 71 - 6 0 2 7 . 2 0 1 7 . 1 0 . 0 0 6
青海 省是我 国最 为重要 的生态屏 障地 区之 一 ,被誉 为 “ 中华水塔 ” 、 “ 三江之源 ” ,牧 区面积 占到 了全省 土地 总面积
现 了牧 民无法生存 、 牲 畜无草可食 、 草 原生态环境严 重恶化
随着广大人 民群众 的物质生活水平 日益提 高 、 生态环境 的不断
恶化 , 导致 牲畜体质 日益弱化 、 畜产 品的质量 日益下 降 , 已经
对现代 畜牧业 的可持续性 发展造成 了严 重 的损 害。有鉴于
海牧 民长时间养成 的生活 习惯 和青海 草场特殊的地理环境 , 导致 很多青海 牧 民一 直沿袭着 传统落后 的游牧生产 生活方
的恶 性 后 果 。 2 传 统 游 牧 生 活 对 牲 畜 和 畜产 品 的影 响
的9 6 %, 有5 - 4亿亩 天然草场 , 其中8 7 %的天然草 场都是 可
利用 的草场 面积 。 青海草原生态系统的好坏不仅与青海省 牧 区经 济发展水 平 、 农 牧 民生产生活条 件有关 , 而且 还关系 到 我 国“ 三江” ( 澜沧江 、 黄河 、 长江 ) 中下 游地区的生态安全 , 还 会对我 国社会 经济 的稳定和谐发展造成较大 的影响 。由于青
畜牧业生产 已经成为 了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主要 支柱产业 。 但 是传统游牧生 活对 草原 生态系统造成 了较大 的影 响 , 草场超
载过牧 、 草地 资源利用 率较低 、 草地 退化 等问题 已经 越来越 制约青海 畜牧业 的发展 , 9 0 %以上 的青海草地 区域都 或多或 少出现了退化现象 。 与1 9 8 5年相 比, 青海草场单位面积产草 量普遍减少 了 1 0 %~4 0 %, 甚至局部 草地退化严重 的地区单
式, 秉 承着 “ 春死” 、 “ 夏长 ” 、 “ 冬瘦 ” 、 “ 秋肥 ” 的畜牧业 生产方 式 。本文 就传 统游牧生活对草原生态 、 牲畜和畜产 品的影 响
进行探讨 。 1 传 统 游 牧 生 活 对 草 原 生 态 的 影 响
此, 放弃传统 游牧生活 , 推 行现代草原 畜牧业生产方 式是大
发展空 间 日益减少 , 草原 保持水 土 、 涵养水源 的功能也 随之
减弱 , 导致青 海省畜牧业生产难 以实现可持续性 发展 。以三
江源生态保护核心 区的拉格 日村 为例 , 该村 长期 以来 都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