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静”与作家本真人格的修养

合集下载

道德经虚静无为顺应自然修身养性的智慧经典

道德经虚静无为顺应自然修身养性的智慧经典

道德经虚静无为顺应自然修身养性的智慧经典道德经-虚静无为,顺应自然修身养性的智慧经典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作者为老子。

本书共有81章,以道、德、无、名等词汇为主要概念,阐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其中最为核心也最为人所知的理念是“道德经-虚静无为”,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顺应自身本性,抛弃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看似现代化的价值观。

一、虚静无为《道德经》中关于无为的阐述,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个方面是不是空无,而是虚无,另一个方面则是说,无所为而为,即不是没有行动,而是符合大道自然而为。

虚静无为的道理是“天道无为,而无不为”。

事物的发展在自然状态下就有了其本身的规律,它们自然发生、自然涌动、自然变化,因而在人向道靠近时,便自然维系。

老子认为,在有为之外,必有无为。

人们常常借助努力、奋斗等手段来追求自身的利益,而《道德经》认为,在无为之下,通过变化万物,从而化生荣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放弃,放下贪婪,放缓心态,放任自己,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二、顺应自然人类与自然,是彼此依存、互相关联的。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人们应该致力于保护自然、顺应自然。

《道德经》表达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哲学思想,既反映出自然万物的互相依存和相生,也表明了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

它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按照自然规律去生活,去思考,去行动,我们就能够得到自然的支持和回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修身养性人生在世不仅是为了追求自身的私利和欲望,更是在修身益友、养性重道中追求自己的更高次元的进步。

《道德经》对修身养性的理念是,应该敬畏大自然、顺应天地,与自然共存共荣,抛弃物欲,舍弃功利,修养心灵,提高个人修养。

同时,乐善好施、奉献于人社会,回报大众,促进社会和谐,也是《道德经》对即人即性的补充。

修身养性不只是回归自然破除扰乱,更是培养心灵的素养,拥有更为本真的自我。

四、智慧经典《道德经》虽然已然流传了两千多年,但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依然能够对今天的人们产生启示和借鉴。

虚静思想与文学艺术创作论文.doc

虚静思想与文学艺术创作论文.doc

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需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mfai rs63、这可以说是达到静虚心境的具体条件。

如何才能其备这个条件,庄子认为最根本的办法是“无己”,即忘记自己,从精神卜超越个体有限的存在,摆脱一切“物役”达到独立无待。

在他看来,“无己”而后才能“无待”。

“有己”就会使人意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对立差异,就会有物我之分,是非之知,形成种种苦闷纷争。

所以只有忘记自己,才能保持内心宁静不受外物是非好恶所限制,完全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忘己之人,是谓人于天”。

可见,“无己”实际上就是自我与道的结合。

庄子认为这要有个循序渐进的修养过程,为此他又提出了“心斋”“坐忘”的修养方法,以完成这个过程。

所谓“心斋”即是一种摒弃情欲,保持虚静的精神状态。

庄子认为道是不能靠耳目感官及心智把握的。

只有精神保持静态,才能为道归集,悟得妙道,即靠直觉才能认识道。

所以他又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免。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世间)))懂得“心斋”这个道理,心志保持专一虚静,就能达到“坐忘”的境界。

“坐忘”,也即彻底忘怀一切,包括自己的肉体、生命,身心完全与道合一。

它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修养过程中的最高境界。

《大宗师》里庄子通过颜回向孔子讲述自己进步的故事,说明了这一境界。

颜回首先忘了仁义,后来又忘了礼乐,最后达到“坐忘”。

在庄子看来,要与无限的“道”本体合而为一,人的心灵必需经历儿个阶段的精神修养。

首先,要消解人作为生物性存在而与生俱来的生理欲望,使人不做本能欲望的奴隶。

其次,要消解知性对于精神的束缚,不让由知识活动带来的是非、得失、荣辱等等烦扰心灵。

最后阶段则是能在心灵绝对自由解放中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首先从“虚静”的现实层面来看,文学创作需要高度的投人和忘我的专心专心致志。

老子的“虚静”说与当代人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虚静”说与当代人的养生之道
“ 静” 即宁静 , 安静 , 讲求的是一种平 和的心态 , 很多时候 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 以长久。 ’ 这对 会让人想到佛家的打坐 、 修行, 那个 是需要充分的安静的, 由 那些贪得无厌、沽名钓 誉之徒不啻是一记当头棒喝 。因为名 此使我们的心安定下来, 不为世俗所打扰, 诸葛亮也 曾经说过 利 毕 竟 是 身 外 之 物 , 远没有生命重要 , 假 如 追 名 逐利 而 丧 生 , “ 非淡泊无 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作为一代智者他 当然是舍本逐末 , 得不偿 失的。 ” 也看到 了使 内心保持平静 的重要性 ,此时 的宁静是为了将来 当我们摆脱 了 自身各种欲望 的束缚 , 从超功利 的高度来 更好 的“ 致远” , 在此可看 作是 厚积薄发 的另一说法 , 就像好多 审视这个繁杂的世 界, 也许我们会发现保持一颗平静、 纯洁的
讲到“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 三 生万物” , 可见“ 道” 是世界万 “ 在《 老子》 看来 , 追求名利无非是为了人的生命 的延续 , 物 的本源 , 道生万物 由少到多, 从简单 到复杂 。 所 以, 主宰现实 如果名利对人 身构成威胁与损害 , 那就 宁可抛弃名利而保身 。 世界和万物 的赖 以生存 的根本就成了虚而无形的“ 道” 。 《 老子》 言: 名 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
治国, 平天下” , “ 修 身” 是一切宏图伟 业的基础 , 而《 道德经》 这部伟大 的著作恰恰对个人应 当如何做到修 身养性提 出了
自己的看法 , 其 中, “ 虚静” 是个不 可或缺 的部分 , 它不仅适用于 当时纷 繁战乱 的年代 , 面对 当今这个物欲横流 、 道德沦 丧的现代社会 同样 有着非常重要 的启 示作用。 关键词 道德经 虚静 修身养 性

老子“虚静”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浅析

老子“虚静”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浅析

老子“虚静”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浅析摘要:古代文学的“虚静”理论发源于老庄哲学,以“物我两忘”为本,排除主体心中的功利物欲,保持虚静的状态,观照宇宙万物的本源,去物去我,使纷杂定于一,躁竞归于静,造成一种静态的心理定势。

艺术创作需要以“虚静”的心态摒除外物的干扰复归人和社会的本真状态。

“虚静”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的独特的虚静思维,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往往刻意追求一种恬淡、本真、空灵之美,而其中又往往寄寓着极为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虚静文学创作构思“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虚静”并不是道家的原创,早在周厉王时代的《大克鼎》铭文中就有“冲上劂心,虚静于猷”的讲法,指的是敬天崇祖仪式中的一种谦逊、和穆、虔敬、静寂的心态。

“虚静”一词,在老子《道德经》中则是分解的:“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道德经·第十六章》)细究此章,当知虚、静本为两种不同的状态,且此两种状态密切联系,一则虚乃通往静的必然之路,或曰,若达到静,当需从“虚”开始;二则,只有致“虚”到极处,才能笃实归静,进而达到“没身不殆”之境。

亦是在此意义上,老子才有“致虚极,守静笃”之说。

而在《老子道德经憨山注》第十六章里,可见憨山对“虚静”的另一解释,憨山云:“致虚极守静笃者。

致,谓推致推穷之意。

虚,谓外物本来不有。

静,谓心体本来不动……”其将虚、静内外两分,虚者,将外物空掉也;静者,内心寂然不动也。

故欲达到静,首先要“虚”,若无“虚”之功夫,“静”之境界则难以达到。

故道家(教)所谓的“虚静”可从此境地上做两重观。

“虚”的功夫在老子《道德经》中多采取“以无观有”和“去欲”的方式而进行,且老子多言虚无之用——因为虚,故能容纳、涵盖万物。

宋人苏轼所言“空故能纳了”概括得颇为精当。

所谓“以无观有”,乃是以“空无”之心而呈现“妙有”之用:如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虚静说与文学创作

虚静说与文学创作

斋” “ 坐 忘 ” ,来扩 充老 子 的 “ 虚静 ”论 。他 说 : “ 若一 志 ,无 静 的 内核 。东汉 时 期 的王 充 明 确说 道 :“ 气 去精 神 绝 ” (《 论衡・
听之 以耳 而听 之 以心 ,无 听之 以心而 听之 以气 。耳止 于 听 ,心止 论 死 》 ) , “ 阳 气 生 为 精 神 ” (《 论衡・ 汀鬼》) ;刘 勰 《 文 心 雕 于符 。气 也者 ,虚而 待物 者也 。唯道 集虚 。虚 者 ,心 斋 也 。”先 龙 ・ 神 思 》篇 日 :“ 故 寂 然凝 虑 ,思 接 千 载 ; 悄 焉动 容 ,视 通 万
的人 格升华、境界提 高以及文风互补上。最后 ,提 出了进入虚静的一 篇 :“ 是 以吐 纳文 艺 , 务在 节 宣 ,清 和 其 心 ,调 畅其 气 ,烦 而 即
动需 要人 的 生理 和心 理 的力 量 ,即 需要 “ 气 ” 。保 持虚 静和 “ 澡


虚静 说之 演进

雪精 神 ” ,能让 人 的 “ 气 ”调畅 。庄 子 的 “ 心斋 ”、 “ 坐 忘 ”和 刘勰 的 “ 疏 瀹五 藏 ,澡 雪精 神 ” ,都 是 要人 洗净 身 体和 荡涤 心 灵
大 众 文 艺
・ 文化 综合 ・
虚静说与文学创作
王丽 霞 ( 平 顶 山学 院图 书馆 4 6 7 0 0 0 )
摘 要 :虚静说 已有 几千年 的历 史,但 引入 文学创作 是在魏晋 南
虚 静与 血气 、精 气 是相 互 影 响的 。血气 、精气 能 让人 有 旺盛
北朝 时期 ,并由此在 文艺理 论上 不断发展 。本 文首先简单回顾 了虚静 的精力 , 则人 就更 易达 到 虚静 状态 。虚静 也 能让 人节 省血 气 和精

道家“虚静说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之关系(一)

道家“虚静说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之关系(一)

道家“虚静说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之关系(一)【论文关键词]虚静道家文学论文摘要]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一哲学命题,从《老-y)的“涤除玄鉴”到《文心雕龙-物色》中的“入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入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

由于在“虚静”状态下,文人与哲人会产生类似的思维活动,进入相同的精神状态,“虚静”的概念便被“采撷”到文苑中,并以其丰赡的内蕴逐渐成为一重要的美学命题。

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心境清明,思想集中,就可以达到创作佳境。

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一哲学命题,这一命题始于《老子)。

(老子)一书中提到:“涤除玄鉴”,“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意为人们只有保持虚静的状态,泯灭是非,消除差异,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质。

到了魏晋时期,“虚静”这一哲学命题被人们借用到文学艺术领域。

如宗炳提出“澄怀观道”,主体只有以空明虚静的精神状态去观赏山水形象,才能获得怡身畅神的审美享受,从中领悟到宇宙的本体。

此后,刘璐也借“虚静”的命题阐述其文艺思想。

如《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是以四序纷回,而人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哗哗而更新。

”其中“人兴贵闲”一语是说在闲逸轻盈的心态下,外物触发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兴。

此处刘樱表述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即“虚静”之态。

从“涤除玄鉴”到“人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人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

一个哲学命题被赋予某种美学意义,成为某种美学特质的代名词,绝不仅仅是表面文字的借用,或者说不能靠文字上的生硬牵扯来实现这种演变,其中必定蕴含着更深刻的联系。

“虚”就是要求人们摒弃杂念和主观成见,以腾出足够的心理空间去容纳神思的活动;心绪宁静,恬淡闲适,不受外界干扰,是为“静”。

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

如:“载营魄报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老子·十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虚静”的作用-文艺心理学

“虚静”的作用-文艺心理学

1、虚静的方法
• 艺术主体进入虚静状态的方法,就是《庄子》
中说的“心斋”和“坐忘”。《庄子·人间世》说: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是要排 除创作主体心中的功利物欲。有欲之人,心绪卑 琐,目光屑小,自难对外物进行审美观照,所以 艺术家要秉心养性,洗涤灵府,以期致虚守静, 澡雪精神。关于“忘坐”,《庄子·大宗师》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在理,此为 坐忘。”“坐忘”是要约束创作活动中的知性分 析活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非曲直,消息 盈虚,要是频于知性分析活动,急于是非价值判 断,让逻辑约束自由想象,让好奇心戕害审美情 感,就会心灵躁馁,葬送清思,因此创作主体要 坐忘去知,澄怀凝心,以使灵机畅通,天君和豫。
• “诗人是按照自己的肖像来创造他的人物的,
这位小小的后世造物主也在这点上和那亲 爱的上帝相似。因此,如果说卡尔·摩尔和 波萨侯爵完全是席勒本人,那么哥哥更像 他笔下的维特、威廉·麦斯特和浮士德,在 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研究歌德精神发展的不 同阶段。“
——海涅
• 当然,作品的虚构性使其不可能与白日梦
——《伊安》
• 柏拉图之说在中国也可以找到印证。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 曾批给月支风敕,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周敦儒《鹧鸪天》
• 此外还有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
的。它凭附到一个温柔贞洁的心灵,感发
它,引它到兴高采烈、眉飞色舞的境界,
b、凝神观照本质
• 朱熹:“不虚不静,故不明,不明,故不识,
若虚静而明,便识好事物。”(《清邃阁论诗》) 就是说,虚静能够培育凝神静虑、观照本质的认 识能力。• 只有“来自处以默”,方可“妙机其微”,所谓

庄子“虚静”论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

庄子“虚静”论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8-03-08作者简介:段振良(1949-),男,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学报编辑部主编,科研处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学理论。

庄子“虚静”论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段振良(铜仁学院 科研处,贵州 铜仁 554300)摘要:虚静,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轴心范畴,指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

庄子的“虚静”论是主观唯心的,但是它却给文艺创作以有益的启示,具有积极意义。

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以一种超功利、非逻辑的审美心理状态获取艺术对象并对其进行审美构思;虚静能使创作主体的外在感觉与心灵相贯通,从而使创作主体产生灵感火花,进一步体察到艺术对象的生命精神;虚静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关键词:庄子;虚静;文艺创作中图分类号:I 04;I 01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854(2008)03-0050-04《庄子》一书是先秦时期真正美的文学之一,它纵横跌宕,想象奇特,辞趣华深,善于引类取譬,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托寓发人思考的哲理,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而且也是一部优美无比、丰富多彩的散文。

它是那个病态社会在一个智慧而病态的心灵上开出的奇葩,于精神现象的思考、探索,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

“当战国之初,降(哀)周之末,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著斯论。

”[1]①庄子不仅愤怒地揭发和批判了推行仁义礼乐的虚伪性,而且深刻地探讨了人和自然界的联系,以及因任自然的个性美问题。

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性格最富于美学的意味。

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庄子的很多哲学命题,同时就是美学命题。

庄子的哲学思想有许多与文艺美学相通,特别是《庄子》中的一些寓言故事谈论技艺创造,更与文艺创作接近,而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深远,故而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仍把《庄子》作为重要内容,把庄子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文论家。

浅论虚静:文学活动必备的心理状态

浅论虚静:文学活动必备的心理状态

浅论虚静:文学活动必备的心理状态论文关键词:虚静;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心理状态论文摘要:“虚静〞作为1虚静是文学创作必备心理状态真正的文学创作不是写作,而是作家的审美心理世界的生成。

在这个审美世界中作家这个主体是自由的、超越的存在,而其所要生成的客体世界也与作家的主体存在,在主体间的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客关系不再是对立的,而是主体与主体的同一关系,它们共在、同情,到达视域融合。

这种审美心理过程的产生依赖的是什么呢?是虚静。

虚静的审美心理状态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中就有阐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关于艺术创造所需要的心理状态,刘勰指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不仅直接运用了“虚静〞的概念,而且明确地将它界定为作者心调气畅,淡泊宁静。

重点要求作者进行艺术创作、艺术想象、艺术构思时主观精神状态的专一、超越功利和超越生存,到达一种自由的心理状态。

在刘勰看来,虚静的心理状态对实现审美想象、进行文学构思是必要的。

陆机在讲到艺术想象活动的时候说过:“情瞳咙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文赋?)在艺术想象的过程中,内部的情感越来越鲜明,而外部的各种物象也越来越清晰。

这就是说,艺术想象活动一方面结合外部形象,一方面又包含着作家的情感。

正是因为有这两个特点,艺术想象活动才能产生审美意象。

在这个根底上,刘勰认为,要提高艺术想象力,保持文思的畅通,关键在于“秉心养术〞。

这便是:一是要有虚静的心态,二是要在平时知识的积累、才干培养上下功夫,三是要在写作中表达“博而能一〞的原那么。

艺术想象一方面要保持“虚静〞,另一方面又要依赖外物的感兴,也就是主体间的心理诱发。

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中国文学批评史简答论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简答论述

第一章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二章1.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2.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

浅谈“虚静”说

浅谈“虚静”说

浅谈“虚静”说作者:李金娜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0期摘要:“虚静”说最早来自于老庄哲学,经过一代代人地发展改造,它已经变为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古典文论尤其是创作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对于文学创作,它强调虚静的心境对作家创作的积极影响,作家在创作构思时都要通过努力使自己达到这一状态,因为只有在此状态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顺利地完成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

关键词:虚静道 ;艺术构思创作心境一、“虚静”说与悟“道”虚静说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

其时,它最早是被作为一种哲学里的认识论范畴和心理学范畴提出来的。

最早构建“虚静”这一概念的是老子,他提出的“致虚极,守静笃”[1]属于哲学的范畴。

所谓“致虚极,守静笃”[1]便是将自己全部倒空,达到无知、无欲、无为、无我的状态,也就是说使内心清静、虚寂达到极点,他认为这是认识“道”的方法。

老子认为作为事物之源的道是虚静的,因此,只有当心境处于空明宁静状态时方能认识道。

而道家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则开始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著名的“心斋”和“坐忘”说来补充和发挥老子的“虚静”论。

庄子同老子一样认为只有通过“虚静”才能体认不可知的“道”。

但庄子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有了极大的发展和补充。

庄子为“致虚守静”找到了两种具体方法:“心斋”与“坐忘”。

庄子在《人间世》中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耳止于听,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2]认为在认识“道”的过程中,主体应该调动注意的心理功能,全神贯注于认识的对象,从而达到对“道”的深远观照,这体现了庄子对认知心理的深刻理解。

又在《大宗师》中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3]这就是使人忘了世间万物,忘了一切存在,甚至也忘了自己的存在,抛却一切知识和杂念,达到与道的合一。

虚静之极,能使人“身与物化”,即丧我忘物,物我同一。

《天道》篇说:“圣人之静也。

浅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

浅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

浅析“虚静”的艺术创作论【摘要】"虚静”的艺术创作论是指在艺术创作中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虚无,通过简约、抽象的手法表现出深远的内涵。

这种创作理念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国画、诗词等作品都融入了“虚静”的元素。

在现代艺术中,“虚静”的艺术创作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不少艺术家通过表现出内心平静的状态来传达思想和感情。

对艺术家而言,“虚静”的理念可启示其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平和。

为了实践“虚静”的艺术创作,艺术家应注重内心体验,尝试简化表现形式以突出作品的深意。

“虚静”的艺术创作论也与当代社会息息相关,可以带来对生活和社会的更深层次思考。

这种创作理念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艺术创作的启示也将推动着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虚静”的艺术创作论、中国传统艺术、现代艺术、艺术家、实践、当代社会、现实意义、启示、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什么是“虚静”的艺术创作论“虚静”的艺术创作论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理念,强调通过表现内心的宁静与虚空来达到艺术作品的真实和深远。

在这种艺术创作理论中,艺术家追求的不仅是表面的形式美,更注重内在的精神追求与表达。

通过“虚”,艺术创作者希望实现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与超越,通过“静”,达到心灵上的崇高与净化。

这种“虚静”的艺术创作理念倡导艺术家要在创作中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内化外在的喧嚣与纷扰,从而创作出更有内涵和灵性的作品。

这种理念在中国传统绘画、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中都有体现,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虚静”的艺术创作论,艺术家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回归内心的深层,体验到真正的灵感与创造力,创作出更具有深意和内涵的作品。

1.2 “虚静”的艺术创作论的重要性“虚静”的艺术创作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对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和意义上。

这种创作理论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虚无,尤其注重在表现形式之外的内在意境和情感传达。

在一个快节奏、繁杂的社会环境中,“虚静”的艺术创作论提供了一种珍贵的反思和平静的空间,帮助艺术家更好地融入自然、净化心灵,从而创作出更加深邃、质朴的作品。

守住寂寞方成境界

守住寂寞方成境界

守住寂寞方成境界时间:2018-02-26 09:50:33 | 作者:学霸“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道出了寂寞出学问的真谛。

人最大的尊严,全在于思想。

而唯有沉浸于学问之中,才能让自身的状态达到饱满,才能免于媚俗、不落窠臼。

当海明威被问及“独自写作的时候会感到寂寞吗?”时,他悠然答言:“绝非。

”这样的回答蕴蓄着一种斯多葛式的坚定,相信自己惨淡经营的事业是值得为之奋斗不止的,而凭着这一腔热忱方能享受心灵的富足,凭着这潜心研习方能拥有丰沛的人格。

若说心外无物,也必须“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反观当下,我们的浮躁与功利泛滥成灾,许多人正慢慢失去一颗宁静之心,而转身投入汹涌人潮,任自己的声音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匮乏的却是潜心修行的态度。

老子曾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面对层出不穷、纷繁迭现的现实诱惑,很少有人能够斩断欲念与惰性,而对学术怀有一颗景仰之心。

人生也大抵如此,太多的人奋不顾身地对虚名浮利趋之若鹜,纵然一时权柄煊赫,可试问能否长盛不衰呢?只有那些以一颗宁静坚守之心默然耕耘之人才能彪炳史册,为后人所铭记。

再者,当今社会功利化现象症结已久,教育功利化,应试教育盛行,学术腐败严重;文化功利化,一切向钱看,文学作品充斥着铜臭味;人际交往功利化,唯利是图,真情缺失……如巴赫金所言:“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

”视之今日,国人心中全然无静气与清逸,有的却是利欲与戾气,他们被社会喧阗不安的声音所左右掣肘,被外物所迷惑驱使,这也是一种悲哀了。

且看林风眠隐逸江畔,深居简出,以一身静气将毕生忧患挥洒在画纸之上,成就了水墨与油彩的交合新生;庄子出乎其外,超然尘世,以孤傲之心坚守心灵的纯净与安宁,坚守古道热肠的衷情;考琳·麦卡洛离群索居,不问世事,以平和心境坦然面对《荆棘鸟》带来的无上荣光……无论是学问或其他,唯有于灯火阑珊处潜心修行,涵养静气,才能成就大境界。

庄子虚静论的艺术主体与文学审美境界

庄子虚静论的艺术主体与文学审美境界

庄子虚静论的艺术主体与文学审美境界在庄子的虚静理论的关照下,其艺术精神对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理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而文学创作者与文学鉴赏者通过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最终都能达到自由的审美境界,但二者之间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通过对二者致审美境界之道的方法以及内审美机制的产生途径这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和梳理,能够简要把握其道理。

审美虚静理论从老子的思想中发源,由庄子继承与发展。

[1]虚静观原本与人生境界的提高有关,但经过后世文学理论家的发展,其被援引和延伸到了文学艺术领域,主要涉及文学创作论与文学鉴赏论两方面,二者在虚静论的关照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道德经》第十六章提到:“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认为主体的精神要进入虚静,即绝对自由的状态,才能达到澄明、大明的境界。

而主体要进入虚静状态,则需要通过以下方式。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道德经》第十章)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庄子·人世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大宗师》)“玄览”即主体排除主观成见,用内心感知万物;“心斋”即主体摒弃五官,去除所有杂念,使主体处于一种虚空的状态;“坐忘”即主体通过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知识,摆脱形体和官能的束缚,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

虚静理论在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中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文学创作者通过个人修养,排除各种主客观非文学因素的干扰,使审美心胸进入空静澄明的精神状态,以最大程度激发创造者的灵感与激情,促使文学创作者内在的审美潜能转化为审美的现实。

[2]另一方面,文学鉴赏者需要以虚静作为审美的底蕴和基础,洗心涤肠,排除功利性思想,在鉴赏之时以发挥主体的审美能动性。

[3]当虚静理论被引到文学领域时,又与庄子的其他精神理论相互融合和转化。

庄子重视主体对技艺,或者说是技巧的掌握,他认为主体对技巧的高度把握,能够使其“技进乎道”,达到“道”的境界。

在当下浮虚中寻觅本真

在当下浮虚中寻觅本真

在当下浮虚中寻觅本真早年热衷于文学的阿南,为生命的波澜壮阔中断了文学梦。

多年后旧梦重拾,历经时潮锤炼的他,以背离当下文学的流行姿态构建了自己的表达空间。

几十年过去,世事变迁,阿南却依旧持守着对文学的那份纯真。

因着这份纯真,当故事不再重要,如何讲故事成为小说考量的首要标尺时,他的小说却选择了思想性和内质构建,因此有了个性的意蕴。

阿南出身理工专业,对社会的演进变迁有着理性的认知,因此他有了经济浪潮中的一番搏杀与折腾;因着与生俱来的人文情怀,他开始关注文化,开始质疑、思考、审视经济繁荣的虚浮,开始在文学创作中将当下经济生活时态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链接,进行哲辩,在这一过程中,解构了当下生活、人性失衡的荒诞。

阐述了生命本真的稀缺。

非专业创作的阿南。

与模仿西方经典表征个人时代精神感知,以现代感和技巧构建文本的创作者相较,有了更大空间的考究意义。

《残瓷》以一件稀世珍品元代青花炉泣血前世的凝结、锤炼,被当代商人陈兆远巧取与投机,最终成为残品的今生传奇,直击文化艺术心态的作品,突破了现实、历史的时空观,在二者对照、交错中铺陈,以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癫狂,直击了残缺的人性、社会文化心理,是民族艺术本真意识缺失的普遍意义写照。

小说具有较大的容量,涉及了绘画艺术,瓷品鉴赏,鉴古艺术,艺术家、商人生态,文化生态等等,既是鉴赏艺术知识的传播,亦是历史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写真,是作家长期文化生活体验、沉淀的结晶。

作品厚重、大气。

一件古董,其价值在于一段历史的文化提炼,凝结和永恒性意义的承载,这,是不能用市价所能衡量的。

小说以这件元青花的充满人间大义至情,凝结爱恨情仇的历史原焰中锤炼历程,通过展示在现实中纯真回馈的赠送。

充满贪婪的高智慧商人伎俩的顺手牵羊式的掠夺,以及终成残品的过程,刻化了物欲社会现代人“经营”历史感,失却人之本性的高智商高情商,至真至纯艺术追求者的寂寞,悲凉,穿越漫漫历史与现实,将元瓷匠人苗根大与当代民间画家六子对艺术的理解和坚守,卑微困境,元代胡商马可与当代艺术商人陈兆远对艺术的取巧与投机,一时的得意永久的悲催、遗憾有机融合,达成了作品人物命运的古今通义。

文学创作中的“虚静”

文学创作中的“虚静”

[论文摘要]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一哲学命题,从《老-y)的“涤除玄鉴”到《文心雕龙-物色》中的“入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入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

由于在“虚静”状态下,文人与哲人会产生类似的思维活动,进入相同的精神状态,“虚静”的概念便被“采撷”到文苑中,并以其丰赡的内蕴逐渐成为一重要的美学命题。

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心境清明,思想集中,就可以达到创作佳境。

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一哲学命题,这一命题始于《老子)。

(老子)一书中提到:“涤除玄鉴”,“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意为人们只有保持虚静的状态,泯灭是非,消除差异,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质。

到了魏晋时期,“虚静”这一哲学命题被人们借用到文学艺术领域。

如宗炳提出“澄怀观道”,主体只有以空明虚静的精神状态去观赏山水形象,才能获得怡身畅神的审美享受,从中领悟到宇宙的本体。

此后,刘璐也借“虚静”的命题阐述其文艺思想。

如《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是以四序纷回,而人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哗哗而更新。

”其中“人兴贵闲”一语是说在闲逸轻盈的心态下,外物触发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兴。

此处刘樱表述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即“虚静”之态。

本文来至步步高学习机!从“涤除玄鉴”到“人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人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

一个哲学命题被赋予某种美学意义,成为某种美学特质的代名词,绝不仅仅是表面文字的借用,或者说不能靠文字上的生硬牵扯来实现这种演变,其中必定蕴含着更深刻的联系。

“虚”就是要求人们摒弃杂念和主观成见,以腾出足够的心理空间去容纳神思的活动;心绪宁静,恬淡闲适,不受外界干扰,是为“静”。

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

如:“载营魄报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老子·十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团队中的成员可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和专业特长在教学内容中选择一个感兴趣并有把握的知识点进行专题研究和课程讲授通过分工协作分块授课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科技信息
O高校讲坛0
S I N E E H O O YI F R TO CE C &T C N L G O MA I作家本真人格的修养
刘 国 贞 f 山东政 法学 院新 闻传 播 系 山东 济南 20 1 5 0 4)
【 要 】虚静” 摘 ‘ ‘ 实为创作主体人生、 态度的反 映, 家本真人格 的涵养起 着重要的作用。心地虚静 , 社会 对作 可以使 创作主体陶冶 出纯净无 瑕的 审美心胸 : 艺术 家能够以审美的态度 观照万物; 可以使 艺术 家净化掉 阻碍 自由创造的杂念和俗念。 从根本上看 , 心地虚静 , 可以涵养创作主 体淡泊 宁静 、 高逸绝俗 、 纯朴 自然的本真人格。 【 关键词 】 虚静 ; 人格
也就是说作 家要 善于调节心 理状 态 . 在心烦 意乱之时 . 不要勉 强 往下写 . 暂放一 放 . 以免使思路堵塞不通 。 了兴致 、 有 得心应手了 . 就展 开胸怀 , 任意抒 写 ; 思路杂乱 , 以为继 , 难 就放下笔休息 。在逍遥 自在 、 悠然 自得之 中, 消除疲劳 ; 闲暇之余 , 在 蓄养 为文 的静气 , 磨砺才 思的 锋芒 。思维始终处于放松 、 兴奋 的状态 . 文思就会畅达 。 刘勰之后 . 涵养静气说有 了长足 的发展 . 在写作实践 中发 挥着 并 导引的作用。具体来说 . 主要表 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 . 人静. 养气 可以使创作主体 陶冶 出虚静无碍 、 纯净无瑕 的审 美心胸 。 拥有这种审美心胸 。 艺术家就能够以审美态度观照万物 , 拥抱 自然 , 体验人生 , 就能够酿造 出纯真微妙 的审美情感。 拥有纯净无瑕的 审美心胸 . 术思维展 开的先决条件 。 是艺 心地虚静 . 艺术家大脑的兴奋 中心集 中于审 美对 象 、 注意力 高度集 中. 从而 能更加有效地进行 审美 1 养气入静 , 涵养文思 创造活动。宋代画家郭熙强调作 画首先要凝神静 照, 虚静无 为 :画之 “ 神盘 (林泉高致》 ) 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陆机和刘勰 . 最早把养虚静之气的理论运用 于 志思须百虑不于 . 意豁 。”《 其次. 养气入静 。 要求艺术家静下 心来 . 荡涤胸 怀 . 以开辟意想 中 艺术创造活动之 中。 陆机把虚静应物置于创 作首位 , 《 在 演连珠》 中说 : 但是 , 心地虚静并不是心如死灰 , 而是静 中有动 . 以静制动 。 如 “ 己应物 , 虚 必究千变之容 ; 挟情适事 , 不观万殊之妙。” 主张 主体 以虚 的境界。 “ 无厌空且静 , 静故 了群动 , 空故纳万境 。 ( 送 ”《 静的心灵去应会万物 。 探究事物“ 千变” “ 、 万殊” 之美的根本 。 正确地体 苏轼所说 :欲令诗语妙 , ) 现了审美主客体的关系。陆机认为 . 艺术 构思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 内 参寥 师》 最后 , 养气人静 , 有利于灵感 的出现。刘禹锡说 :静得天和兴 自 “ 心虚静 。 文 赋》 《 开篇就说 :伫 中区 以玄览 , “ 颐情志于典坟。”玄览 ” “ 出 不缘 宦达性灵慵 。 ( 和仆射 牛相公见示长句》 皎然《 ”《 ) 诗式》 :有 说 “ 自 老子 》 涤除玄览 ” 即“ 《 “ , 虚静” 。前一句 意即立于天地 之中 , 消除杂 浓 , 佳句纵横 , 若不可遏 , 宛若神助。 ‘ 佳句纵横 , 若不可遏 ” 念, 细心地 观察 事物 , 虚静 以览 物 ; 后一 句是说 以古代典 籍来 陶养情 时意静 神王 , 神王 ” 状态 。 正是灵感降I 时 的创作状态 临 感. 加强知识储备。 他认为只有这两方面都得 到长足发展并结合起来 , 的“ 总之 .涵养静气对 于艺术家 的创作 构思具有不可忽视 的重要作 才能进行创作。在谈 到艺术 构思时 陆机说 :其 始也 , “ 皆收视反听 , 耽 养气人静 , 表现为对视 听感官 的关 闭. 创作主体 中断了 日常心理状 思傍讯 。 (文 赋》 李善注 日 : ”《 ) “ 收视反听 , 言不视听也 。 耽思傍讯 , 静思 用。 排除 了不相关 的杂 念 , 意识活动更 加谐调 , 进入 审美 心理状态 。 形 而求之也。” 这亦即庄子所说“ 无视无 听, 抱神 以静” 的境界 。 指的是意 态 , 成优势兴奋 中心 。 国心理学家克雷奇 曾把这种优势兴奋 中心描述为 美 念高度集中 、 全神贯注的心理状态 。 沉思” 状态下“ 无任何特别 内容的纯意识 和明净感”3 1 【1此时 , 大脑 陆机之后 的刘勰 , 文 心雕 龙》 在《 中对此 问题 作 了进一 步的论述 , 在“ 受到相关信 息 的刺激 . 便会 “ 思风 发于胸 其论说更加全面、 深入 . 庄子之后 , 是继 虚静养 气说在艺术创作领域发 处于高度 有序化 的激活态 . 臆, 言泉流 于唇齿 ”文思进入通畅的状态。 . 展的一个高峰。 刘勰把艺术家涵养静气 、保持虚静 的心态作 为艺术 构思的起点 。 2 澄 心 静 气 。 养 本 真 人 格 修 他在《 文心雕龙 ・ 神思》 中说 : 陶钧文思 , “ 贵在 虚静 , 疏瀹五脏 , 澡雪精 神。 指 出临文构思之际 , 心胸明净 澄澈 , ” 要使 没有杂念萦怀 , 也没有外 澄心静气 , 使创作主体处于虚静的状态 , 可以蓄积心理张力 . 为艺 力的干扰 。 心境平 和 , 神专 注. 而能够轻松 自如地 写作构思。关于 术构思做准备 但是从根本上看 . 精 从 澄心静气可以使主体更多地流露 出 如何获得和保 持这种 心态 ,养气》 《 篇专 门作 了论述。 自己的真性 , 以涵养创作主体淡泊宁静、 可 高逸绝俗、 纯朴 自然的本真 刘勰之所 以高度 重视涵养静气 , 由如下 : 一是所 谓的“ 理 其 性情之 人格 。 这种 本真人格对 于艺术创作的优劣 . 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 庄子 数” 。作家在构思过 程中 , 应专心致志 , 用志不分 , 随顺 自己的心情 。 保 所谓 的“ 心斋” “ 、坐忘” 物化” 可以很好地说 明。 与“ . 持从容不迫 、 恬静 自 的精神状态 , 然 这样思维才 能通 畅 : 反之 , 如果呕 庄子 以“ 心斋” 来解释静气。《 庄子 ・ 人间世》 “ 日:唯道集虚 。虚者 . 心沤血 . 劳神 , 助于思维活动 的正常进行 伤气 则无 其二是人有长幼之 心斋也 。” 所谓“ 心斋 ” 就是 内则 五脏清虚 , , 外则不染尘 垢。庄子认为 . 别, “ 且 器分有 限” 由于年龄不 同 , 的“ 。 有 志盛 ”有 的“ 。 气衰” 所以各人 “ , 凡外重者 内拙” 《 (庄子 . 达生》 , ) 留心于外物就会使内心受到蒙蔽 , 所 应 根据 自己的实际情况 . 陶养文思 。 凫胫短而鹤胫长 . 都是出于本性 自 以必须通过“ 心斋” 摒除一切杂念。在庄 子看来 , , 要使心境虚静 . 不仅 然. 如果 因短 而续 , 因长 而断 , 则有违本性 。而作家“ 器分 ” 同样 各有所 要排除外来 的干扰和污染 . 需要清除 内心 已有的世俗污 点 . 还 忘掉名 长, 各有所短 , 创作构思 时应 当发 自本性 自然 。 不能“ 惭凫企鹤 ” “ 、 沥辞 利 、 事功 . 甚至连 自己的形体也要忘掉 。 此亦即他所说的“ 坐忘” 。庄子 镌思 ” “ 、牵课 才外 ” 其三是“ 。 学业 ” 与为文不 同。 刘勰 已经认识到做学 十分强调“ 坐忘” 的功夫 ,坐忘” “ 就是“ 堕肢体 , 黜聪明 , 离形去知 , 同于 问与文学创作 的区别 。 做学 问须 当勤勉 . 不妨竭虑苦思 。 而文学创作 则 大通” 《 ( 庄子 ・ 大宗师》 , ) 也就是 忘欲求 、 忘是非 、 忘生 死。“ 离形” “ 、 堕 是抒写作 家郁滞于胸 的情感 。 需遵循 “ 文之直理 ” 即“ 容率情 . 会 。 从 优 肢体” “ ,实指的是摆脱由生理而来 的欲望 ” ;去知 ” “ Ⅲ“ 、 黜聪明” “ , 实指 柔适会 ”优柔宽舒地适应构思 的具体情况 。 的是摆脱普通所谓的知识活动” 。“ 者同时摆脱 , 日 二 此即所谓 ‘ ’所 虚 . 静气对于构思如此重要
“ 虚静” 中国古代文论 中的一个 重要 范畴 . 是 多数论者认为“ 虚静 ” 是审美创造过程的最重要的心态状态。本 文认为 。虚静 ” “ 实为创作 主 体人生 、 社会态度 的反映 . 对作家本真人格的涵养起着重要 的作用 。 人格 的概念最初源于拉丁文的“ 面具” proa 一词 . (esn ) 包含两方 面 的意 义 : 一是表面人格 , 即人在社会 生活 中的种种作 为所显示 出来 的 人 的外在价值或表面价值 ; 一是 内里人格 , 即人的真实的 自我。 所谓 本 真人格 . 主要是指人 的内里人格 。 具有本真人格 . 才不会整 日忙于追 逐 功名利禄 , 才能在喧哗与浮躁面前保持纯净 、 平和的心态 。心地虚静 , 可以使创作主体更多地流露 出自己的真性 . 以涵养创作 主体淡 泊宁 可 高逸绝俗 、 纯朴 自 的本真人格 。 然 这种本真人格对于艺术创作 的优 劣 , 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