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区草莓野蛞蝓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罗区草莓野蛞蝓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探讨
摘要研究草莓野蛞蝓在新罗区草莓田的发生动态演变和发生为害特点,通过科学防治,控制其为害,提高草莓产量和商品价值。
关键词草莓野蛞蝓;发生为害;防治技术
野蛞蝓(Agriolimaxagrestis)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俗称鼻涕虫。该虫在新罗区原是草莓的次要害虫,近年来上升为主要害虫。2002年新罗区草莓野蛞蝓大发生,受害重的草莓田,被害株率达100%,被害叶率达62.3%,减产28.6%;一般田,草莓被害株率为63.1%,被害叶率39.4%,减产11.4%。为了摸清该虫在新罗区草莓田的为害特点、发生原因和防治技术,2003~2005年,笔者对其发生与防治进行了研究。
1 新罗区草莓田野蛞蝓的发生为害特点
1.1 为害特点
草莓植株矮小、茎叶果接近地面,野蛞蝓以成虫和幼虫舌头上的锉形组织和舌头两侧布满的细小牙齿刮食草莓的幼芽、嫩叶、果实,使被害叶片出现孔洞或缺刻,果实出现孔洞;野蛞蝓能分泌一种粘液,粘液干后呈银白色,草莓即使未被咬食,凡野蛞蝓爬过之处,果面均留有粘液痕迹,果实商品价值降低。
1.2 生活习性
野蛞蝓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也可同体受精繁殖,在新罗区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幼虫在草莓等作物根部、草堆石块下及其他潮湿阴暗处越冬。春季天气转暖后开始活动,2—4月在草莓田为害叶片和第三档果;4—5月成虫交配产卵,卵产在湿度大、隐蔽的土缝中;秋季气温凉爽后又活动为害,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进入越冬。当气温在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野蛞蝓取食、活动、生长发育有利。若温度升至25℃以上,则迁栖到土缝或潮湿土壤下停止活动;当土壤含水量在10%—15%以下,或高于40%时,会引起死亡或生长受到抑制。野蛞蝓耐饥力很强,怕光,强日照下2—3h即死亡。背阳、潮湿、肥沃田块历年发生偏重,向阳、干燥、贫瘠的田块少发生。
1.3 田间活动规律
据观察,其多在18时以后爬出活动为害,田间虫口密度逐渐增加,以22~23时为高峰,清晨之前又潜入土缝中或隐蔽处。
1.4 发生为害期
野蛞蝓在新罗区的发生期和发生高峰略有变化。在海拔400m以下地区2月下旬初发现为害,3月上中旬形成为害高峰,为害至4月底;在海拔500~600m,3月上旬发现为害,3月下旬至4月上旬形成为害高峰,为害至4月底。秋季依各年间本地区的温度、雨量不同而变化。一般年份,秋季不造成严重为害,田间出现野蛞蝓的时间在9月底至10月。
2 草莓田野蛞蝓发生动态及重发生原因分析
2.1 我区草莓野蛞蝓发生动态演变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区引进草莓作为经济作物秋冬栽培,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迅速扩大种植,2000年以前草莓野蛞蝓发生为害轻,发生范围局限在部分区域。如2000年以前,西陂镇南石村草莓野蛞蝓种群数量最高的1999年,全生长季节野蛞蝓也仅为28头/百株。由于发生为害轻,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野蛞蝓未被列入我区草莓田的主要害虫。
进入21世纪后,我区草莓田野蛞蝓为害严重,发生范围也逐渐扩大,西陂、龙门、曹溪、小池、适中等乡(镇)主要草莓种植区先后受到野蛞蝓为害。目前我区几乎所有的草莓种植区都受到野蛞蝓为害,2002年重发生、2003年和2004年中等偏重发生。2002年曹溪镇西洋村草莓种植区野蛞蝓大发生,不仅影响产量,减产27.3%,而且还严重影响草莓果实的商品价值。在大发生的2002年,西陂镇南石村草莓平均41头/百株,最高的206头/百株。草莓野蛞蝓已上升为我区草莓田的主要害虫之一。
2.2 我区草莓田野蛞蝓重发生的原因分析
2.2.1生态环境有利于草莓野蛞蝓的发生。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大田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草莓种植区所在的乡(镇)复种指数提高,由1990年的2.16增到2005年的2.45;另一方面,野蛞蝓食性杂,十字花科等作物与草莓插花种植现象普遍,为野蛞蝓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和栖息、繁殖场所。
2.2.2 田间及周围的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发生变化。新罗区是福建省生猪主要产区,在养猪业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相当部分小型养猪场污水治理工作不到位,排污不达标,甚至生猪的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而漫流横溢,恶化生态环境。小型养猪场大部分着落在山脚下和农田边,长年累月,田间及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新罗区草莓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海拔400m以下的河谷盆地,经测得土壤有机质在3.0%~3.2%,pH值5.4~6.5,土壤适宜草莓野蛞蝓活动和生长发育,为其生存和繁殖提供了空2.2.3 暖冬现象明显。近年暖冬现象明显,草莓受野蛞蝓为害期变长。如2004年新罗区市区11月、12月、翌年1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6.7℃、12.8℃和11.2℃,无霜期达347d,暖冬明显,利于草莓野蛞蝓提早活动为害。
2.2.4 设施栽培草莓为野蛞蝓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场所。由于设施覆盖物的作用,保证了大棚内有较高的温度和湿度,长期的协同进行选择,提供了对草莓生产有利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但也为野蛞蝓繁衍和为害创造了条件,使野蛞蝓有了优越的越冬场所。在田间,表现出设施栽培比露地栽培发生重。
2.2.5 对草莓野蛞蝓为害和防治认识不足。在草莓生产上,由于人们忽视野蛞蝓对草莓的为害,认识不足,防治措施不力,造成野蛞蝓为害猖獗,导致草莓减产和草莓商品价值降低。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农业防治
3.1.1 合理布局,减轻为害。选择避风向阳、前作为水稻、排灌方便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块种植草莓。合理布局;尽量避免与蔬菜、花生、烟草、甘薯等作物插花种植,从而减少田间虫口密度,减轻为害。
3.1.2加强田间管理,减少为害机会。清除田边杂草,减少野蛞蝓孳生场所;实行高畦栽培和适期覆膜提苗,要求畦高达15-20cm,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地膜覆盖,破膜提苗;草莓定植后5-7d和2月中旬,用谷皮450-525kg/hm2环草莓植株撒一圈,可以有效阻止野蛞蝓为害草莓;在大棚边沟撒石灰60kg,以降低棚内湿度,同时注意棚内通风,使表土有一定的干燥程度,造成不利于野蛞蝓的生态环境。
3.2 化学防治
草莓受害株达5%时,应喷药防治。在草莓未坐果前,可用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8 000倍液喷洒地面防治。在草莓坐果后,不宜喷杀虫剂,可采取6%密达颗粒剂防治,用量为9kg/hm2,将6%密达颗粒剂均匀撒于行间或根际周围,于傍晚进行,防治效果达93%以上。
此外,在生产中,可用茶枯液防治草莓野蛞蝓。先将茶枯饼捣碎,用双层纱布裹好,浸入水中30min,再揉搓即制得茶枯原液(茶枯与水的比例为1:4)。原液再对水配成600~800倍液,于傍晚或阴天下午喷施,防治效果可达92%以上。在野蛞蝓发生为害季节,一般喷2次即可控制其为害。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