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课教案和反思Word文档.doc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颐和园》教案及反思
第18课《颐和园》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等11个生字,理解并会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和摘抄最感兴趣的词句。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结合课文查找有关图片、音像和文字资料;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图片、挂图或课件。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初历景观1.承前导人。
由对长城和《世界遗产名录》的体验和了解人手,相机出示《颐和园》中的三幅挂图或展示相应课件。
2.看图引入。
先让学生认真观赏三幅图,再谈突出印象。
揭示并板书课题。
交流(照应课前学生已有的准备):谁了解(插入曾三次被焚毁和遭破坏的简介)?谁去过?有想法吗?谈话:颐和园真是太美啦!今天,请同学们自由地去游、自由地去赏,再请你们用书中的话语把颐和园的美尽情地层示,有信心吗?那么,想怎样展示呢?(以美读、或以导游、解说等形式)非常好!现在,请你们选用自己最合适的读书方式开始进入颐和园(提醒学生注意结合课后思考题自读)。
相信你们一定会表现得非常优秀。
3.自主读书。
A.给学生不少于20分钟时间读书、识字和写字。
可点拨学生先充分自读自识自探,再自找伙伴合作交流与互助。
注意强调学生在读中批画,并做到读而有疑。
对易读错写错字,要求学生自主写上黑板。
B.有针对性指导识写字:“堤”不能读成ti;区分好“柱、栽、筑、朱、狮”平舌和舌音;注意多笔字“殿、廊、雕”等字的写法等。
4.尝试朗读。
面向全体,由学生自主选段朗读,并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评价与助读。
特别要求学生注意生字和生词的正确识读以及长句的读法。
5.粗说印象。
一是写景状物的语言美;二是体会有序叙述、抓景物特点描写的表现美的方法。
二、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略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等11个生字,理解并会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18课教案教学文档
学习目标:1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特色。
一、板题,示标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吆喝》,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
二、出示自学指导一: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对照自学指导进行自学,自学竞赛开始。
(投影“自学指导一”)自学指导一: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3、检查自学效果师:同学们,5分钟到,不能回答自学指导题的请举手。
(如少数同学举手,老师则给以表扬:真不错,这么多同学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想出答案,的确不简单。
下面,我请同学来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更正补充)(如有较多同学举手,老师则延长自学时间:看来,这几个问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下面再延长2分钟,请同学们抓紧时间,积极动脑,认真思考)5、师明确: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作者在介绍各种吆喝声时总体上是充满了怀念之情的,哪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三、出示自学指导二:1、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二,默读课文,对照自学指导进行自学,自学竞赛开始。
自学指导二: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自学效果4 、指名学生回答,回答不完整的,其它同学补充。
5、师:(如学生说得好,则表扬。
)刚才同学们从自身体验出发阐述了自自同的意见,希望我们在写作中要也能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显现出你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动力。
四、布置作业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19、春酒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春酒的相关风俗知识。
2、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感受作品的意蕴。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并背诵《慈母情深》课文。
2.能够描述文中描写的母爱情景。
3.能够理解母爱的伟大含义,懂得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慈母情深》课文内容。
2.理解母爱的真谛。
3.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
1. 课文导入
通过与学生分享自己对母爱的感悟,唤起学生对母爱的情感共鸣。
2. 课文学习
(1)整体理解
逐段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母子情深的描写。
(2)课文分析
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3. 学习活动
(1)朗读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2)角色扮演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母爱的伟大。
4. 情感教育
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感恩父母,培养孝顺之心。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对母爱的深切感悟,但在课文理解和表达
能力上仍有一定欠缺。
下节课可以加强对语文修辞手法的讲解,提升学生对课文的深度理解。
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活跃。
以上就是本文对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教学设计及反思
的教案。
希望能够为您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8《左传》两篇》word教案
第18课《左传》两篇教案教学目的:①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②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③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重点: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教学难点: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第1课时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作业:见自测板书设计:略时间教学过程一、导向:1、导语: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2、揭示目标:①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②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③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二、自学: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2、积累下列词语:重点词解释:①齐师.伐我——军队;②又何间.焉——参与;③肉食者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④衣食所安.——养;⑤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⑥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⑦神弗福.也——赐福、保佑;⑧小大之狱.——案件;⑨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⑩可以..一战——可以凭借;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 慈母情深 教案、反思及课后作业docx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教案、反思及课后作业课后作业一、读拼音,写词语。
1.这一带的zào yīn()非常大,让人忍受不了。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quán lì()和义务。
二、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词语。
1.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心神不定,极度惊慌)。
__________2.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音(耳朵都震得快要聋了,形容声音非常大)。
___________________三、选择填空。
A贫苦的母亲 B辛劳的母亲 C 通情达理的母亲1.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巴巴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2.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四、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文章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五、重点段落品析。
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zhēng zhèng)钱的那个地方。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
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
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
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扫视一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振震)耳欲聋。
“你找谁?”一个老头对我大声嚷。
“找我妈!”“你妈是谁?”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那儿!”一个老头儿朝最里边的角落一指。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划去括号内错误的音或字。
2.选文第二自然段运用的是()。
A环境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3.用简洁的语言总结选文的主要内容。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窗》word教学设计含反思
《窗》教学设计五指山市红星学校汪淑瑜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掌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2、领悟小说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表现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灵,领悟人生哲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图片:一个关着的窗户、一个打开的窗户,在老师的引导下引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整体感知利用多媒体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内容。
(提示:什么地方?什么人?怎样的事?怎样的结局)四、理清小说情节根据以上问题,我们把小说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开端——关系融洽发展——由“享受”到“困扰”高潮——见死不救结局——光秃秃的一堵墙五、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思考:1、课文以“窗”为题,有什么含义?2、文章是怎样描述窗外景色的?这对表现靠窗病人有什么作用?3、看到这些美景,不靠窗病人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4、这两个人物形象你最想评论的是哪一个人物形象?你对他的评价是什么?5、让学生自由交流。
6、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归纳。
7、引导学生学习文章通过对比手法来表现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灵。
六、感悟小说哲理问:同样的窗口为什么靠窗的病人能看到美丽的景色,而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呢?学生交流七、拓展训练当不靠窗病人看到光秃秃的一堵墙之后,他……(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续写。
)八、小结通过本文这扇“窗”,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窗》教学反思五指山市红星学校汪淑瑜《窗》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小说之林”。
所选几篇小说通过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人物的灵魂。
所以教学设计的主线是引导学生抓住故事情节,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借助形象思维,让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
八年级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基础上,由理解能力上升为欣赏能力乃至研究能力的训练内容。
课标要求: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领悟作品的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 威尼斯的小艇》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威尼斯的小艇》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故事的背景,理解故事内容;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对美的感知和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教具:课文教案、黑板、彩色粉笔、课件等。
3.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内容,准备好课堂参与。
四、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1.观看一段关于威尼斯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威尼斯的兴趣。
2.提问:你知道威尼斯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吗?它有哪些独特的特点?3.让学生用想象描述一下在威尼斯坐在小艇上的感受。
第二部分:学习1.合理分段,逐段导入课文内容,带领学生一起朗读。
2.解释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故事情节。
第三部分:讨论与思考1.小组讨论:威尼斯的小艇对故事情节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2.提出问题:你认为小女孩最后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请深入思考。
第四部分:总结反思1.谈论作者通过本文想要传达的主旨是什么?2.思考小艇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展开讨论。
3.学生自主回答问题,进行思维总结,形成自己的见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威尼斯的小艇》,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在讨论与思考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了良好的思辨能力和对文学的热爱。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课堂组织和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本节课《威尼斯的小艇》的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未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注意: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小英雄雨来》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小英雄雨来》教案及教学反
思
一、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故事主要内容,掌握故事中的生字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难句。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勇敢、乐于助人的品质。
2. 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掌握关键词汇。
•分析故事中人物形象和行为。
3.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4. 教学准备
•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教具:教材、黑板、彩色粉笔、图片等。
5.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
•利用图片或简短故事引入《小英雄雨来》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部分:学习
•带领学生朗读课文,重点解释生字生词。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第三部分: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小英雄的行为,启发学生思考勇敢和乐于助人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总结
•综合讨论故事,总结小英雄的品质和启示。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故事《小英雄雨来》引导学生对勇气、乐于助人等品质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品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故事情节理解不够深入,下一步需要加强对故事细节的讲解和引导。
另外,在教学设计中应更多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牛和鹅》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牛和鹅》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牛和鹅》这篇故事的内容和情节。
2.掌握故事中出现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解释。
3.能够理解故事中所传达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写作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爱护意识和责任感。
2.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友谊,懂得互助共享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和掌握故事《牛和鹅》的情节和内涵。
2.学习故事中的生字词。
难点1.理解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道德意义。
2.能够通过写作表达对故事的感悟和思考。
三、教学准备1.课文《牛和鹅》的课件或教材。
2.学生的课文本。
3.黑板、彩色粉笔。
4.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设计。
5.评价学生表现的评价标准。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并提出“友谊”和“互助”这两个话题,引出故事中牛和鹅之间的友谊。
第二步:正式学习(25分钟)1.听教师读课文《牛和鹅》,学生跟读。
2.老师解释词语生词,让学生理解并书写生字词。
3.学生小组内合作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展示出各自的理解。
第三步:游戏与讨论(15分钟)1.学生分组分角色表演故事情节。
2.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牛和鹅能成为好朋友?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四步:写作与分享(20分钟)1.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牛和鹅友谊的看法和感悟。
2.学生就自己的作文与同桌分享,相互交流。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友谊和互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情感和道德品质。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缺乏思辨能力,需要加强引导和训练。
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组员表现较为 passively,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本节课教学的反思,将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小英雄雨来》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小英雄雨来》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小英雄雨来》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雨来这个小英雄在抗日战争时期,机智勇敢地保护了交通员李大叔,并在鬼子面前巧妙地掩护了自己的故事。
课文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雨来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儿童的智慧和勇气。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故事性的课文兴趣较高。
但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环境可能了解不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感受雨来的英雄形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儿童的智慧与勇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雨来勇敢、机智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来的英雄形象。
2.难点:感受雨来在抗日战争时期勇敢、机智的品质,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雨来的英勇事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激励性评价: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课文节奏和情感。
2.相关图片: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朗读课文。
在朗读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课文节奏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雨来和李大叔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悬崖边的树》word教案
《悬崖边的树》学教案学习目标: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背诵全诗。
2、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曾卓的经历。
3、学习这首诗歌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诗中树这一形象的内涵。
4、体会诗人在特定历史时期坚定的人生信念和无悔的人生追求,感受其人格的高尚。
学习重点:通过朗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数:一课时学习过程:导入: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进入了诗歌单元的学习了。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
本单元的五首诗歌,既有形象鲜明,语言精炼的现代诗,又有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古体诗,它们或抒情,或叙事,有的给人启迪,有的催人奋进。
让我们一起去从中汲取人生的力量吧!现在我们就来欣赏26课《悬崖边的树》。
预习导学:1、诗歌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以前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来欣赏诗歌的?跟大家交流一下吧!2、了解作者与作品:曾卓,原名曾庆冠,湖南黄陂人,当代诗人。
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的歌》《白色花》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
3、诗人经历及写作背景:1955年诗人被卷入所谓的“胡风反党集团”,此后的25年,他一直作为一个囚犯艰难地生活在被排斥、被重压之中,“文化大革命”使本已不见天日的生活雪上加霜,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在这种境遇中,诗人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
本诗创作于1970年,诗人借助悬崖边艰难生长的一棵树,讴歌了一代知识分子在遭受厄运时、孤独、寂寞、含冤受屈的情况下,仍不甘沉沦,倔强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要在逆境中奋起的精神面貌。
这首诗是正直而勇敢的诗人面对厄运时的内心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4、朗读是学好诗歌的关键一环。
现在请你自由朗读,一直到熟读最后达到背诵的目标吧!同时,完成以下几道小题。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喧.哗()飞翔.()倔.强( )悬.崖()倾.听()弯曲.()即.将()跌.进()曾卓.()②、划分下列诗句的节奏。
第18课《棉花姑娘》(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第18课《棉花姑娘》(教案)一、教学内容《棉花姑娘》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棉花姑娘的成长历程。
本课旨在通过学习棉花姑娘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神奇,感受生命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能够简单复述课文,提高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实物,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通过角色扮演,培养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棉花姑娘成长的喜悦。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挂图、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2.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棉花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2)学生互帮互助,学习生字、新词。
3. 精讲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棉花姑娘的心情。
4. 巩固拓展(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教师出示练习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第18课《棉花姑娘》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四、教具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七、作业设计1. 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 画一幅棉花姑娘的图画,配以简短的文字介绍。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棉花姑娘》,让学生了解了自然界的神奇,感受了生命的美好。
第18课教案修改版.docx
第18课教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 学生能够准确使用连动句,在听录音时能够止确复述。
2学生可以复述简单的语段。
3•复练近似音的辨析:l・r;en・eng,四声和句重音。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准确使用连动句,在听录咅时能够正确复述。
2•学生可以复述简单的语段。
3•复练近似音的辨析:l-r;en-eng,四声和句重音。
三、课型:汉语听力课四、教学方法:听说法、提问法、复述法、选择法、听写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课后练习第三题:听后填空。
检查方式:听写。
二、讲练新课组织教学:复习综合课第十八课内容,师生互动。
老师用PPT展示三幅图片,图片内容分别为:一个人去食堂吃饭、两个人去图书馆看书、三个人来教室上课。
然后找学生一个问一个答,练习连动句的表述。
复习结束后老师边做动作边说:“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9页,我们来学习第十八课。
”具体讲练:(具体到每个小题,针对学生情况,可多放一遍或两遍录音。
)听力理解练习】第一题:听后快速回答问题。
方法过程:1、播放录咅。
2、学生说出读重音的词语。
3、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生快速回答问题。
4、回答方式:抢答。
5、老师在黑板上给出正确答案。
第二题:听对话,选择正确答案方法过程:1、让学生自己阅读题屮的文字,学生不懂的汉字老师及时讲解。
3、老师将学生分成卩L|组。
4、播放录咅,学生在自己的课本上选出听到的答案。
5、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答案。
6、老师将每组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7、老师给出正确答案,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并看哪组对的多。
8、老师讲解学生没有选对的题目,播放录音,全班复述听到的内容。
第三题:听对话,判断正误方法过程:1、找学生阅读选项,扫清障碍。
2、老师讲解答题方法:结合题T,边听边记要点知识。
3、播放录音。
4、找学生说出题干正误。
5、老师将正确答案写在黑板上。
6、讲解学生有问题的选项。
讲解方式:播放录音,学生逐句复述,老师整理有用信息。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你在做什么?”和“谁给谁什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8 秋颂》word教案 (4)
《第18课秋颂》
主备人:备课组长签字:上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⒈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⒉把握散文情感美、意境美、文笔美。
抓住优美、生动的词语,再现词语传达的画面,用心体会,感受散文意境。
⒊陶冶自己爱美的心灵,锻炼自己发现美的眼力,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的感情。
预习环节
⒈简介作者:
罗兰,原名靳佩芬,天津宁河人。
台湾女作家,善于写景状物,文笔优美。
她创作勤奋,从《罗兰小说》到现在,已有近30部作品问世。
除《罗兰小说》五辑外,还有《罗兰散文》七辑,长、短篇小说多集,以及书信体文集、诗歌剧、论文集等。
其中《罗兰散文》第一辑、第二辑获台湾中山文艺大奖。
⒉生字、词,
(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汉字注音
眸子()酡红()寂寥()执著()澹()
sà爽shè住juàn顾
秀yì
(2)解词:
萧疏:稀疏,稀稀落落。
扰攘:骚乱,纷乱。
澹:安静。
闲云野鹤:比喻闲散安逸不受世俗羁绊的人,旧时多指隐士、道士等。
整体感知:读课文,并深入研讨课文。
1、作者抓住了秋天的哪些景物来写的?
⒉说说本文的结构方式。
3.最能概括全文中心,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一个段落是第几自然段。
4.文章是具体抓住“秋”的哪几方面来进行描述的?
5、从整篇文章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word版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word版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结果、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丧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感受,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行为和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选择,进行爱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松花江上》。
(多媒体播放)教师:同学们,我们从这低沉、忧伤的乐曲中,能听到什么呢?(指出)我们听到的是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是东北人民对日寇侵占家乡的愤懑;是东北父老对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景象的惨痛诉说。
请同学们想一想,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教师:(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使满蒙脱离中国本土,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由日本来参予该地的主权,并由日本担当该地的治安工作。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材料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教材特点,发展学生数感张有兴朱莲云南玉溪市新平县建兴乡小学邮编18 .莫高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生词。
用“有......有……还有……”造句。
3. 能用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
前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天下第一奇山”黄山上的奇松,也浏览了黄果树瀑布。
今天我们再一起欣赏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的莫高窟。
板题,读题。
当你读完题目时想到了什么?二、预习反馈。
通过预习你学会了哪些生字?1. 听写生字。
出示生字:煌弦绣尊录腐帝生自己批阅、订正。
指导范写“弦、尊”2. 出示生词:个性鲜明神态缶异宏伟瑰丽丰富多彩腐败无能举世闻名读一读。
你有什发现?(你能用上这些词说说课文的内容吗?)三、初读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
你能达到这些要求吗?(能!有自信,再练一练会读得更好。
不能!太谦虚。
老师相信你们通过练习一定会达到要求的。
请自山地练一练吧。
)指名读。
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哪些文物?讨论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理清脉络。
2. 浏览全文,想想课文第一自然段与第五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你觉得哪些自然段可以合为一部分?板:总——分——总三、精读课文。
1. 默读第一自然段,你读出了哪些信息?(通过读你知道了哪些)(在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些什么,有什么疑问可以在边上做些批注)交流讨论。
2. 读第二自然段。
在西北这颗明珠里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物,我们先去欣赏那里的彩塑。
自由朗读,同桌交流探究: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彩塑?用“——”画出来。
交流你最喜欢的句子。
能把你的喜欢读出来吗?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什么?(评价)“慈眉善目威风凛凛”都是形容人神态的,形容人物神态的词你还知道哪些?看书上的图:说说你看到的不同的神态、从中揣摩他们不同的个性。
小黑板:细眉长目、鼻正唇红、情态闲雅、眉清目秀、端庄温情……年轻持重的阿难、凶猛的天王、身段婀娜的菩萨、沉稳沧桑的迦叶你能用“有有......还有......”来说一说这些彩塑吗?用它再来说说我们身边的事物。
(如花园里,公园里,体育场里)这些彩塑非常逼真,用文中的哪个词就可以形容?还有哪些词语也含有这个意思?看到这•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来赞一赞。
想不想记住这精妙绝伦的彩塑?你能当一名导游来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些彩塑吗?学生展示。
小结。
四、作业。
1. 描写生字。
2. 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 完成补充练习上的一、二、三题。
板书:18莫高窟总分彩塑壁画藏经洞总教后反思:有很多的本以为致使自己第一课时设计的任务没有很好地完成。
一是生字。
本以为学生预习了生字的掌握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小菜一碟,可事实并不是这样。
在听写这一环节我发现几乎有一半的学生出现了错字或是有生字不知道怎么下笔。
学生在读课文时可能并没有太多地去关注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因为在朗读课文时他们关注的可能是内容的描述。
其实在上课前我也了解一下学生常态的预习,也尝试着告诉他们预习的方法。
所以生字还得扎扎实实地教,在这一环节花的时间超出了备课的预算的时间。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真真切切地写。
二是朗读。
在读课题时学生一张嘴就是高声地喊。
于是我说:“这么美的地方,如果这样大声地喊的话一定会失去它一半的美。
我们就与平时说话一样,再加进自己对他的理解读一读,赋予它情感。
”再读明显不一样。
词语也是,学生一出口那些词都是一个调, 于是我引导:每一个词都是有灵性的,也都是有感情的,你一定能读出它们的感情。
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大的,随后地朗读进步明显。
(所有的这些都是可感的学生明明确确的进步。
)读课文时对于我提出的“正确”这一要求只有一位学生不能达到。
他将“有记录佛教故事的......”读成“有的记录佛教故事';在指出纠正后乂读错,我对全体学生说虽然这两种说法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我们在朗读课文时还应该按课文的内容来朗读。
我说他是位与众不同的人,只是想保护他的自尊与日信。
三是背诵。
本来计划在这-•课时内给时间学生将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背上,可能因为前面的部分不够紧凑,所以到后面没有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记忆。
对于这一口然段中的有些内容的记忆,只差那么一句话:我们来将它记住。
一是时间紧,二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遗漏。
四是质疑。
学生的小脑袋中有着太多的问号,有些问号作为老师的我也无法准确地I口I答。
这就需要我这做老师的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当学生提出492年洞窟在哪里,是怎么建成的,分别是什么样子?对于在哪里引导学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就可以明确得知,怎么建成的我将它放到学完全文后感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后再来想像。
可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我真的无言以对!首先我自己从未在电视或电影中仔细地欣赏过,更未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地见过它们,无从作答。
还有在与学生观察文中彩塑插图时,我也无法向学生讲清楚图上您一尊塑像的名称,还有对于佛像的名称——“阿难”中的“难” 读第几声自己也不能确定。
所有的这些都是我备课不充分的表现。
虽然也引导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资料去多方血地了解莫高窟里的“宝藏;但要是老师我对于有些知识可以信手拈来那多好啊。
所有的这些都让我觉得自己做得远远不够,也让我感受到做一名称职的老师是多么地不易!需要多方血地去了解掌握与要学课文相关的知识。
其实也是要求老师不断地学习,永远不能自满自足。
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继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抓关键词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3. 学习运用数据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信念。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谈迁的信念是什么吗?出示:谈迁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
你知道他在编写的过程中碰到了什么?——厄运,指什么?二、设疑感信念。
1. 课文中谈迁的厄运是什么呢?只是一本书被偷了怎么能说是厄运呢?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2. 这句话虽然只有四十几个字,却是字字揪人心肺。
请自由地读一读,看看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关注?3. 其实刚才你们关注的就是句中的关键词。
我们在读课文时就得抓住关键词来阅读, 通过联系课文上下文的内容来加深对关键词的理解,把关键词的意思弄懂,把句子的内涵读透。
现在请你们默读课文的1、2两个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可以帮助你来理解这些关键词。
生边读边画句子。
交流。
预设:A. 20多年的心血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 -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老师把这句话改动了一下,你们再读读,体会一下,两句有什么不一样,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好?(经过奋斗,经过修改,谈迁终于完成了一部明朝编年史——《国榷》)20多年、6次修改、50多岁、40多万字,老师去掉的仅仅是几个普通的数字吗?你们再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体会这些数字背后的意思,掂量掂量这些数字的分量。
生:(读句体会。
)你掂量出了哪个数字的分量?400多万字、6次修改,这是怎样的艰辛啊!把你的感受放进去读——o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受到这部鸿篇巨制分明已经成了谈适生命的全部!所以当它在转眼之间化为乌,怎么不是致命的呢?B致命的打击你还从哪句话中感受到这是致命的打击?在文中找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
会读书的人能从文字中读出丰富的内涵,谈迁茶饭不思,夜难安寝,此时他会想到些什么?你们已经走进了谈迁的内心,如此夏杂的情感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吗?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谈迁有没有被这打击所击垮?C打不垮找出文中写他没有被打垮的句子: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乂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从头撰写”需要怎样的快心与勇气呀,是什么让谈迁再次站起来了呢?指课题生齐读。
D北京之行从厄运中站起来的谈迁是怎么做的呢?找出文相关句子: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他一袭破衫,终1=1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白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自由朗读这段话,哪一个词打动了你?请再细读品味。
交流。
一个个词语就是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个个词语都包含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再读一读这段话,你的眼前好像看到了什么?(穿插讲故事:有一次谈迁想去崇祯皇帝的陵墓考察,在风沙漫天的清晨出发了。
北京的风沙特别大,吹得他鼻子、耳朵、嘴里都是沙,白发苍苍的谈迁眯着眼睛在风沙里整整走了三大三夜,眼睛疼得不停地流眼泪。
有时迷了路,他就在破庙里、大树卜过夜。
他饿一顿,饱一顿,来I叫共步行了100多公里的路程。
他向守墓人了解到了崇祯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还将崇祯墓碑上的碑义全部抄写了下来。
谈迁就是这样不遗余力地考证历史的真实性。
)有了自己的理解,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段活读得更感人。
E新旧《国榷》对比读课文还要学会前后联系,对比着读,读读文中两段描写《国榷》的话,你有什么发现?这“翔实、精彩”的后血是什么?(其实就是——读课题)三、反复咏信念。
一部《国榷》让人们永远地记住了谈迁,文中用了哪个词?让谈迁名垂青史的不仅仅是《国榷》,还有的是他那种——读课题。
像谈迁这样在挫折面前,在厄运面前不低头、不屈服的人古今中外有许多,请看这一位(讲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德国伟大的音乐家。
八岁开始登台演出,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可是二十六岁时,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聋了。
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但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他对自己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从灰喑中走了出来,写出了《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山园)等不朽的音乐作品,一生共完成了一百多部优秀的音乐作品。
)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和谈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是的,如果不是厄运我们也许就看不到今天这样翔实精彩的国榷,听不到这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由此看来,在厄运面前我们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就能把厄运转化为奇迹,正如课文结尾所说,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呀,让我们记住它,把它当作我们的座右铭,并且从中汲取力量吧!练习背诵。
展示背诵。
只要信念在——希望就在。
板书送你们几句关于信念的名言,你喜欢哪一句就记一记。
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明珠。
决堤毁坝是可怕的;但最可怕的是意志和信念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