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肋痛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内科的胁痛诊断及治疗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 】 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医药行业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 疗效标 准 。 京 : 南 南京 大学 出版 社 ,94 16 {9 :3 【] 连 宝领 , 拿 治疗颈 源 性眩 晕 作用研 究 ( ) 按摩 与 导 引 ,0 11 2 推 上 2 0 ;7
( )6 1
大椎 间 , 动脉供血 增加 , L使 故眩 晕、 头痛等症 状 消失 。 同时 , 配合 颈椎 牵引 也是治疗 椎动脉 型颈椎病 不可 缺少的方 法之一 , 牵引治疗 可使椎 间 孔。 人从牵 引前后X 神 有 线毛 片对
束 。 次3ri, 日一 次 , 为一个 疗程 。 每 0 n每 a 十次
4 讨 论
穴( 双侧) 为主穴同时配合风池穴、 百会穴、 外关穴、 天柱穴、 大抒穴。 操作方 法 : 取坐 位或 俯卧 位 , 位 皮肤常 规消毒 患者 穴 选用 苏州 产华佗 牌 15 .寸针
灸针 , 颈椎夹脊 穴 ( )针 尖 向脊 柱方 向斜刺 , 会穴 向后颈方 向沿 针刺 双侧 , 百 皮下平 刺12 , .寸 风池穴 向对侧 目内眦方 向刺 l ~i5 , 关穴直N 1 ~ 寸 .寸 外 寸 12 , 夹脊穴得 气后 , 用苏州产 华佗牌 s z .寸 颈 再选 D 一Ⅱ型 电子针灸 治疗仪 , 调节连 续波 , 以患者耐 受为度 , 间为3ri。 日针刺一 次 , 强度 时 0 n每 a 十天 为一
【] 北京 医学 院第 三附属 医院 外科主 编 , 椎病 ,95北 京 3 颈 17 .
中 医 内科 的胁 痛 诊 断及 治 疗
赵 英 华
( 广东省江 门市新会 区人 民医院 590 ) 2 0 L
【 摘要 】 目的 探讨胁痛的中医诊断及 治疗方法。 方法 总结古人对胁痛的认识 , 结合现代思想, 分析胁痛的 中医诊 断和治疗方法, 并提 出 今 后的研究方向。 结论 古人认为胁痛是由肝失疏泄、 气血不畅、 气阻络痹等原 因引起 , 属肝胆二经之病 , 可分为虚实两种病症 , 根据患者病症 的虚实
中医内科学胁痛
合理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 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 劳累,加强身体锻炼。
日常保健
揉按胁肋
顺时针方向轻轻揉按胁肋 部,缓解胁痛症状。
拍打背部
每天早晨拍打背部,促进 气血流通,缓解胁痛。
泡脚保健
用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 环,缓解胁痛。
环境调理
改善居住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 、阴冷的环境。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外邪、跌仆损伤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则不通则痛。
瘀血阻滞
外伤、气滞、痰凝、湿热等导致脉络瘀阻,血行不畅,不通则痛。瘀血阻滞肝胆经脉,不 通则痛;瘀血阻滞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
湿热蕴结
外感湿热邪气,或脾虚湿停,湿热内蕴,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湿热下注 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胁痛的病因病机,采用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中药外敷
将中药制成膏剂或散剂,敷于胁痛的局部,以缓解疼痛。
推拿治疗
推拿手法
运用推、拿、按、摩等手法,作用于胁肋部,以舒缓胁痛。
穴位按摩
通过按摩相应的穴位,调和气血,缓解胁痛症状。
05
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01
02
03
保持良好心态
避免情绪波动,减少肝气 郁结,预防胁痛发生。
鉴别。
现代医学诊断思路
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发病诱因、疼痛性质 、持续时间等相关病史。
查体
检查患者胁肋部是否有压痛、 红肿等症状体征。
辅助检查
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 检查,如B超、CT等,以明确诊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胆囊结石的住院患者。
一、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胁痛(TCD编码:BNG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ICD-10编码: K80.2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
2.分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2)慢性进展期3.证候诊断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胁痛(胆囊结石)临床常见证候: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胁痛病(胆囊结石)。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为胁痛(胆囊结石)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或慢性进展期之一。
3.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证,或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之一者。
4.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其间其治疗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的实施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5.患者愿意接受本治疗方案。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胁痛(胆囊结石)以实证为主,辨证时四诊合参,通过收集本病的主症、次症,以及观察体征、舌、脉的特点,明确中医证候。
同时也需注意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液C反应蛋白、血糖、电解质、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肝胆胰脾B超;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粪常规及潜血试验;心电图、胸片及心肌酶谱。
胁痛诊疗方案
胁痛(胆囊结石、胆囊炎)2016年修订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周仲瑛等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第2版)(1)以右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2、西医诊断(吴在德等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七版)(1)症状:发作性上腹部不适,逐渐发展至呈阵发性绞痛;夜间发作常见,饱餐、进食肥腻食物常诱发发作。
疼痛放射到右肩、肩胛和背部。
伴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右上腹胆囊区域可有压痛,炎症波及浆膜时可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Murphy征阳性,有些病人可触及肿大胆囊并有触痛。
如胆囊被大网膜包裹,则形成边界不清、固定压痛的肿块;如发生坏疽、穿孔则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3)实验室检查:85%的病人白细胞增高,有时抗感染治疗后或老年人可不升高。
血清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常升高,约有1/2的病人血清胆红素升高,1/3的病人血清淀粉酶升高。
(4)B超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4mm),明显水肿时见“双边征”,囊内结石显示强回声,其后有声影。
CT、MRCP均能协助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肝胆气滞证症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症候: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治疗方案(一)治疗原则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内治法多用于手术前后以增强体质,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二)一般措施1.给予外科二级护理,普食,术前禁食水。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色、舌脉,以及腹部疼痛,发热等情况。
(三)辩证选择口服药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方名:肝郁气滞利胆汤药物:柴胡10g茵陈10 g 枳实10g 木香10g 元胡10g白芍15g 厚朴10g 大黄6g 乌药10g 川楝子9g 川芎10g 金钱草10g 炙甘草10g 荜拨10g用法用量:颗粒剂,水冲服,每日1剂。
胁痛诊疗方案.doc
胁痛(胆囊结石、胆囊炎)2016 年修订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周仲瑛等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2月第 2版)(1)以右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2、西医诊断(吴在德等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七版)(1)症状:发作性上腹部不适,逐渐发展至呈阵发性绞痛;夜间发作常见,饱餐、进食肥腻食物常诱发发作。
疼痛放射到右肩、肩胛和背部。
伴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右上腹胆囊区域可有压痛,炎症波及浆膜时可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 Murphy 征阳性,有些病人可触及肿大胆囊并有触痛。
如胆囊被大网膜包裹,则形成边界不清、固定压痛的肿块;如发生坏疽、穿孔则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 3)实验室检查: 85%的病人白细胞增高,有时抗感染治疗后或老年人可不升高。
血清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常升高,约有 1/2 的病人血清胆红素升高, 1/3 的病人血清淀粉酶升高。
(4)B 超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 4mm),明显水肿时见“双边征”,囊内结石显示强回声,其后有声影。
CT、 MRCP均能协助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肝胆气滞证症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症候: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治疗方案(一)治疗原则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内治法多用于手术前后以增强体质,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
(二)一般措施1.给予外科二级护理,普食,术前禁食水。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色、舌脉,以及腹部疼痛,发热等情况。
( 三 ) 辩证选择口服药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方名:肝郁气滞利胆汤药物:柴胡 10g 茵陈 10 g枳实10g木香10g元胡10g白芍 15g厚朴10g大黄6g乌药10g川楝子9g川芎10g金钱草 10g 炙甘草 10g 荜拨 10g用法用量:颗粒剂,水冲服,每日 1 剂。
中医内科学讲义(二十)胁痛
中医内科学讲义(二十)胁痛胁痛肝胆疾病胁痛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统称。
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所言:“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要点一概述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
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在《素问·刺热》篇中有“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的记载,《灵枢·五邪》篇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
”此外,《灵枢·经脉》篇云:“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说明胆腑病变亦可导致胁痛。
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胁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如《诸病源候论·胸胁痛候》言:“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所乘故也……此三经之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经脉。
邪气之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
”指出胁痛的发病脏腑主要与肝、胆、肾相关。
严用和《济生方·胁痛评治》篇中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夫胁痛之病……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
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
”《景岳全书》中进一步指出,胁痛的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最为紧切,并将胁痛分为外感与内伤的两大类。
如《景岳全书·胁痛》曰:“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
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
”《证治汇补·胁痛》篇对胁痛的治疗原则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曰:“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亦宜补泻兼施……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
胁痛
柴胡疏肝散加减。
5.常用药:
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 —— 疏肝理气 止痛 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
(三)瘀血阻络证
1.症状
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 入夜痛甚。 兼症:胁下或见症块。 舌脉:舌质紫暗,脉沉涩。 2.病机:瘀血停著,肝络痹阻。 3.治法:祛瘀通络。
(四)刮痧调护
1.实证 取穴: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太冲。 刮拭方法 先刮胁部的期门,再刮前臂支沟,然后刮下 肢阳陵泉、足三里,左后刮足部太冲。用泻法。 2.虚证 取穴:肝俞、肾俞、期门、行间、足三里、 三阴交。 刮拭方法 先刮胁部期门,再刮背部肝俞、肾俞、然后 刮下肢的三阴交、足三里,最后刮足部行间穴。补法 (行间穴用泻法)。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二、病证鉴别 三、相关检查
一、诊断依据
(一)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 (二)可兼胸闷、腹胀、嗳气、急躁、易怒、 口苦纳呆等症。 (三)常用情志失调、跌仆损伤、饮食不节、 外感湿热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胁痛与悬饮: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 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 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 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 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五)心理调护
胁痛证型中,以肝郁气滞型最为常见,多由于情
绪抑郁不畅,肝气郁结所致。故除了药物调护 外,心理调节也非常重要。可采用心理调护, 如保证、教育、安慰、疏泄、指导、暗示、催 眠等;或重建性心理调护,使肝郁者获得自知 力,培养对潜意识冲突的内省,性格结构的广 泛改变等。
病例1:
男,37岁,94年3月23日就诊
中医内科学(十三五规划教材,第四版)-胁痛
辨
重后情绪变化有关:刺痛多属血瘀,目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
证
局部拒按,人夜尤甚。
要 点
3.辨胁痛性质 胁痛走窜不定,时痛时止,随情绪而增减者,多属肝郁气 滞;胁以刺痛为主,痛有定处,痛处固定不移或胁下们及撇块,触之坚硬, 人夜加剧者,多为瘀血阻络;若疼痛为痛有定处,触痛明显,伴恶心口苦,
或寒热往来,或黄疸者,为湿热蕴结肝胆;若以隐痛为主痛势绵绵,遇劳加
中医内科学
胁痛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转归、调摄
一 概述
胁痛是因气滞、血瘀、湿热或肝阴不足,导致肝络失和,以 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古代又称为肋痛、季肋 痛或胁下痛。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12肋骨部的统称。
胁痛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日:“肝 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与肝胆相关。后 世医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胁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又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如《诸病源候论·腹痛诸候·胸胁痛候》说:“胸胁痛者,由胆与肝 及 肾 之 支 脉 虚 , 为 寒 所 乘 故 也 …… 此 三 经 之 支 脉 并 循 行 胸 胁 , 邪 气 乘 于 胸 胁.故伤其经脉。邪气之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指出胁痛的 发生主要与肝、胆、肾相关。《景岳全书﹣胁痛》将胁痛的病因分为外感与内 伤两大类,并提出以内伤者为多见,如“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然必有寒 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 痛则间有之耳”。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胁痛》对胁痛的病因和治疗原则进 行了较为全面系统论述,在病因方面补充了湿热郁火的内容,提出“至于湿热 郁火,労投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使胁痛的病因和治疗更趋完善。清代叶 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胁痛之属久病人络者,善用辛香通络、甘缓补虚、辛 泄祛瘀等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中医内科学胁痛
拔罐治疗
单纯拔罐
利用负压原理,吸附在特定的皮肤部位,以达到通经活络、止痛的效果。
刺络拔罐
在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然后再进行拔罐,以加强疗效。
05
现代医学治疗胁痛的方法
西药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可减轻疼痛和肿胀。
激素类药物
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等,可减轻炎症反应。
2023
中医内科学胁痛
目 录
• 胁痛的概述 • 中医对胁痛的认识 • 现代医学对胁痛的认识 • 中医治疗胁痛的方法 • 现代医学治疗胁痛的方法 • 预防及护理
01
胁痛的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 症状。
分类
胁痛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以肝气郁结、瘀血阻络、 湿热蕴结为主,虚证以阴血亏虚、阳气不足为主。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 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
护理方法
局部冷敷
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患处, 以缓解疼痛和肿胀。
热敷
采用热水袋或中药热敷,以促进 局部血液循环和炎症吸收。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选用中药或西药,并 按医嘱服用。
注意事项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胁痛症状的变化,如 疼痛加剧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
抗生素类药物
如头孢菌素、青霉素等,可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胁痛。
物理治疗
01
02
03
热敷
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 疼痛部位,可缓解疼痛。
冷敷
使用冰袋或冰毛巾敷在疼 痛部位,可减轻肿胀和疼 痛。
按摩
适当的按摩可以帮助缓解 胁痛的不适感。
手术治疗
中医内科学——胁痛
演变及转化: 病初在气,→气滞可转化为血瘀,
气滞日久化火 饮食所伤,湿热内伤,
耗伤阴津,阴血不 足,肝络失养。
诊断依据
1 、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以诊断为胁痛。 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 同特点。
2 、 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 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证见肠鸣,腹泻、腹胀者可酌加茯苓、白术;
(4)肝郁化火,耗伤阴津,症见胁肋隐痛不休,眩晕少寐。 舌红少津。脉细者,减川芎加枸杞、菊花、首乌、丹皮、 栀子;
(5)见胃失和降,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生姜、旋覆 花;
(6)气滞兼血瘀,加丹皮、赤芍、当归尾、川楝子、延胡 索,郁金。
2、肝胆湿热证
主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
二小结
一、定义: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 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 觉证状。
1、 部位: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 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2、 经络:肝胆肾三经循行于此,故病变 与肝胆有关。(见图)
3、自觉症状:疼痛
足 少 阳 胆 经
足 少 阴 肾 经
定义
二:文献摘要
1、胁痛与肝胆 肾病变相关;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 怒。” 2、病因病机:情志不遂;情志、饮食、房劳,外感、内伤 3、临床特征:《素问.缪刺论》
一、辩证要点 1、 辨在气在血
辨证论治
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情 终于情绪变化有关;
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 按,入夜尤甚。
2、 辨属虚属实
实证之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 症见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
中医科治疗胁痛诊疗常规
中医科治疗胁痛诊疗常规胁痛是因肝气郁结所致的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西医学中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以及肋间神经痛等疾病以胁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 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痛、胀痛、隐痛、闷痛或窜痛。
3 反复发作的病史。
4 血常规、肝功能、胆囊造影、B超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5 应注意与胸痛、胃痛、黄疸、鼓胀、肝癌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1 肝气郁结症状:两侧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背,且情志刺激则痛剧,胸闷,善太息而得嗳气稍舒,伴有纳呆,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例方:柴胡疏肝散。
2 瘀血阻络症状: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入夜更甚,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例方:血府逐瘀汤。
3 湿热蕴结症状: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及肩背,伴有纳呆恶心、厌食油腻、口苦口干、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或滑。
治法:清肝利胆,理气通络。
例方:龙胆泻肝汤。
4 肝阴不足症状: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两目干涩,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
例方:一贯煎。
[其他疗法]1 中成药可酌情选用逍遥丸、左金丸、大黄虫丸、鸡骨草丸等治疗。
2 中药针剂2.1 茵栀黄注射液30~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适用于湿热者。
2.2 丹参注射液16~20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适用于血瘀证。
3 针灸疗法可取肝俞、内关、胆俞、期门、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治疗。
[疗效标准]1 治愈:胁痛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2 好转:胁痛明显减轻,实验室检查好转。
3 未愈:胁痛不减或加重,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胆囊结石)诊疗方案()分析:中医认为胁痛是因为机体痰湿内显,郁久化热,积于肝胆,肝主胆汁分泌,主疏泻。
胆汁蒸灼为砂石,肝失紊达,故见腹痛。
综观舌脉症,本病病位在肝胆,属砂石积聚之候。
我们对我科胆囊结石病例,围手术期依据不一样症候,诊疗以清热利湿,理气通腑、疏肝清热,通下利胆、疏肝和胃,利胆排石。
我们采取这些方法对胁痛胆囊结石进行辨证论治,效果满意。
术后配合中医药诊疗,可降低因泥沙样结石排入胆总管所致继发胆总管结石。
下一步在诊疗这类病人尤其是合并急性胆囊炎时需要寻求新辨证方法。
评定:我们采取中医临床观察方法对病历进行观察,总有效率100%,胆囊结石围手术期采取中医辨证施诊疗效满意,临床效果客观。
为了深入提升中医诊疗胆囊结石疗效,我们对诊疗方案进行了优化,制订了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疗1.中医诊疗:胁痛。
2.西医诊疗:胆囊结石。
(一)疾病诊疗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进食油腻食物或劳累时发病;2.首发或反复右上腹、肩背部胀痛;右上腹绞痛;3.伴有恶心、呕吐,发烧,腹胀;4.查体:急性发作时有右上腹压痛,墨菲氏症阳性;5.B超发觉胆囊结石。
(二)症候诊疗(1)肝胆气滞证:(主症)上腹或胸胁胀痛,甚者绞痛,牵引肩背,嗳气吞酸,食纳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秘结。
舌淡、苔白或微黄,脉弦或弦紧。
(2)肝胆蕴热证症候:胁腹隐痛,闷痛或闯痛,并可牵引肩背,口苦咽干,食少腹胀,大便干结,无热或低热,无黄疸,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平或弦紧。
(3)肝胆湿热证症候:胁腹疼痛如挚,如绞,拒按,或可触及包块;发烧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诊疗方案:围手术期进行中医辩证,使用中药或中成药诊疗。
以清热利胆,泻下通腑为主。
(一)中药辩证诊疗:(1)肝胆气滞证:(主症)上腹或胸胁胀痛,甚者绞痛,牵引肩背,嗳气吞酸,食纳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秘结。
胁痛_中医内科治疗方案
一、概述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中医认为,胁痛的发生与肝、胆、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补肾为主。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治疗的角度,探讨胁痛的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 肝气郁结: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胁痛作痛。
2. 肝胆湿热:饮食不节,湿邪内生,湿热蕴结,胆汁外溢,胁痛作痛。
3. 脾肾阳虚:脾肾阳虚,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胁痛作痛。
4. 肝阴不足:肝阴不足,肝络失养,胁痛作痛。
三、中医内科治疗方案1. 基本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补肾。
2. 分证论治:(1)肝气郁结证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香附、川芎、枳壳、甘草。
加减:若胁痛较甚,加郁金、延胡索;若兼有胸闷、善太息,加桔梗、枳实;若兼有情绪抑郁,加郁金、佛手。
(2)肝胆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疏肝解郁。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
加减:若胁痛较甚,加郁金、延胡索;若兼有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若兼有黄疸,加茵陈、泽泻。
(3)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活血止痛。
方药: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
组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肉豆蔻、补骨脂、益智仁、吴茱萸。
加减:若胁痛较甚,加郁金、延胡索;若兼有腰膝酸软,加枸杞子、菟丝子;若兼有水肿,加茯苓、泽泻。
(4)肝阴不足证治法:滋阴养肝,活血止痛。
方药:一贯煎加减。
组成:生地黄、枸杞子、当归、白芍、柴胡、麦冬、甘草。
加减:若胁痛较甚,加郁金、延胡索;若兼有头晕、目眩,加菊花、钩藤;若兼有耳鸣、耳聋,加石菖蒲、远志。
3. 针灸治疗:(1)体针:取穴期门、肝俞、胆俞、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2)耳针:取穴肝、胆、脾、肾、皮质下。
4. 推拿治疗:(1)按摩肝俞、胆俞、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位。
(2)推揉胁肋部,促进气血运行。
5. 饮食调理:(1)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
中医内科胁痛
(2)病机:温热蕴阻,肝胆失疏,胁络失和。 (3)治法:清肝利胆,行气活络。 (4)方药: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清泻肝胆湿热; 栀子、黄芩:辅以清热泻火; 木通、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导湿下行; 生地、当归:养血益肝,以畅肝用。 柴胡:疏肝解郁,引药归经; 甘草:调和诸药,防苦寒伤胃之弊。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入夜尤甚;——气滞血瘀,瘀阻胁络。 ②兼次症;面色晦暗,或胁肋下有癥块;——瘀血积久,气血不和。 ③舌苔:舌质紫暗; 瘀血之征。 ④脉象:弦沉涩。
2、瘀血阻络证
(2)病机:瘀血停积,胁络痹阻。 (3)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4)方药:血府逐瘀汤——气滞血瘀,胸胁刺痛,日久不愈者。 复元活血汤——外伤、瘀血停积,胸胁刺痛,局部瘀肿者。
一、【概说】
胁痛指什么
(二)症状特点 1、胁痛主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 2、疼痛性质表现为窜痛、胀痛、刺痛、剧痛、隐痛等。 3、胁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既可单独为病,又是多种疾病伴见证。
【概说】
(三)源流 1、胁痛病名----首见《内经》。见《素问·脏气法时论》、《素问· 刺论》、《灵枢·五邪》、《灵枢·经脉》等篇章。指出主要与肝胆病变有关,病因上有寒气、热邪、恶血等。 2、后世医家均在《内经》论述基础上有进一步认识,隋·巢元方《诸源候论》“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气所乘故也”。指出,发病脏腑与肝胆、肾相关。宋·严用和《济生方》认为病因主要与性志不遂有关。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进一步指出胁痛病因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密切,并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中医内科胁痛
1、了解胁痛定义和范围;调摄与护理以及现代研究进展。 2、熟悉胁痛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3、掌握胁痛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诊断要点,证候分型的辨证论治。
2013-2-14胁痛 Microsoft Word 文档
胁痛护理常规主讲人:郑德岩2013-2-14 4:30-5:15 以一侧或两侧肋助部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故又称胁肋痛,季肋痛或胁下痛。
胁痛病位为肝、胆,涉及脾,胃,肺,肾等脏腑。
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道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3.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肝气郁结证,淤血停着证,肝胆湿热证,肝阴不足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肋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休息。
(3)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勿受寒凉侵袭。
(4)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
2)主要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肋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用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以助药力。
服药后注意观察药物的反应及病情变化。
3.饮食护理(1)节制饮食,饥饱适宜。
宜食清淡之品,忌寒凉,油腻,发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如:鱼,肉,蛋,牛奶,花生,及胆固醇高的食物。
(2)恶心呕吐剧烈者,应暂禁食,待病情好转后,逐渐进食易消化的流食或饮食。
4.情志护理护士应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劝慰开导。
同时尊重、同情、关爱患者。
取得家属合作,避免对患者有不良的精神刺激,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情志舒畅,开散郁结之气,以达到情舒病除的目的。
5.临症护理(1)肝气郁结者,遵医嘱用针灸止痛。
(2)淤血停着者,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必要时对症处理。
(3)肝胆湿热者,遵医嘱针灸止痛或予以止痛剂缓解其症。
(4)肝阴不足者,遵医嘱给予热敷。
(5)严密观察胁痛病情发展,特别是湿热胁痛伴随有高热者、血瘀胁痛伴有出血者,虚者胁痛伴有昏迷者,必须密切观察,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胁痛的针灸推拿治疗手法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胁痛的针灸推拿治疗手法我们搜集整理了“【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胁痛的针灸推拿治疗手法”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考生顺利备考。
1.体针疗法治法:疏肝理气,通络止痛。
以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
配穴:肝气郁结配内关、太冲。
气滞血瘀配膈俞、太冲。
肝胆湿热配行间、侠溪。
肝阴不足配肝俞、三阴交。
操作:虚证时足三里用补法,其余主穴用泻法。
配穴按虚补实泻法常规操作。
局部穴可以仅取患侧,针期门用1~1.5寸毫针平刺或斜刺0.5~0.8寸。
方义:期门为肝之募穴,位居胁肋部,能疏肝解郁。
支沟为三焦经经穴,配胆之下合穴阳陵泉疏泄少阳经气,调理气血,共奏理气活血之功。
足三里引气下行,和降胃气而消痞满,以减胁痛。
2.推拿疗法肝气郁结者,治以疏肝理气;疲血停着者,治以活血化瘀;肝胆湿热者,治以清利湿热;肝阴不足者,治以养阴柔肝。
(1)基本治法1)背部操作:①取穴及部位:膈俞、肝俞、胆俞、阿是穴、背部膀胱经。
②主要手法:点法、按法、一指禅推法、擦法。
③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或俯卧位。
医生用点法或按法在患者背部膈俞、肝俞、胆俞及压痛点处施术,每穴约3分钟,刺激要强。
用一指禅推法在背部膀胱经施术,约3分钟。
用擦法在背部膀胱经施术,以透热为度。
2)胁肋部操作:①取穴及部位:章门、期门、胸胁部。
②主要手法:按揉法、擦法。
③操作方法:患者坐位。
医生用指按揉患者章门、期门,每穴约1分钟。
用擦法施于患者两侧胁肋部,以透热为度。
3)四肢部操作:①取穴及部位:阳陵泉、胆囊穴、太冲、行间。
②主要手法:点法、按法。
③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
医生用点法或按法在阴陵泉、胆囊穴、太冲、行间处治疗,每穴约1分钟。
(2)辨证治疗1)肝气郁结:①按揉章门、期门的时间可延长。
②点按厥阴俞、脾俞,每穴约1分钟。
③搓两胁,约1分钟。
2)瘀血停着:①掌摩胁肋部,约3分钟。
②指摩右上腹及剑突下,约2分钟。
3)肝胆湿热:①用点法或按法点按脾俞、胃俞,每穴约2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肋痛技术操作规范
肋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现代医学包括:肝胆疾病、病毒性甲乙型肝炎、肝硬化、胆道感染、胆囊炎、胆结石、干性或渗出性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肋软骨膜炎等。
【辩证分型治疗】
1.肝郁气滞
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暖
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纪》)加减。
组成:柴胡、枳壳、白芍、甘草、香附、川芎、陈皮。
2.肝胆湿热
主症: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粘,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
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山栀、生地黄、川楝子、当归、泽泻、黄芩、木通、车前子。
3.瘀血停着
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痞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组成: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牛膝、当归、生地、甘草。
4.肝阴不足
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苦。
脉细弦而数。
治法:养阴柔肝。
代表方:一贯煎(《柳州医话》)加减。
组成:生地、枸杞、沙参、麦冬、当归、川楝子。
【疗效评价】
1.临床痊愈:主次症状基本消失
2.显效:主症明显好转,次症基本消失
3.有效:主次症状均好转
4.无效:主次症状均无明显好转
【附注】
1.参照西医相关病种的诊断,检查,治疗常规。
2.参照西医相关病种的疗效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