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坛洛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坛洛中心卫生院目录中药制剂操作规范 (03)针灸操作技术规范 (04)灸法操作技术规范 (05)推拿疗法操作规范 (08)拔罐疗法操作规范 (09)敷贴疗法操作规范 (12)刮痧疗法操作规范 (13)微波治疗仪操作规范...................。
. (16)颈腰椎牵引治疗操作规范........................。
(17)坛洛中心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1、汤剂(1)制备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3-5厘米-—浸泡(20—30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2)注意事项: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
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2、酒剂(1)制备配料(按要求进行炮制)称量、复核——浸渍(30分钟)-—取液(上清液和煮渣合并)矫味-—静置(14分钟)——滤清、灌装(2)注意事项:①浸渍时,要加规定量白酒密闭。
②每日搅拌1—2次,一周后每周搅拌1次。
③药物要切碎以增加溶出率。
二、针灸操作技术规范1、掌握好各种手法的操作,熟练提插、捻转的基本功。
2、选择正确的体位,便于取穴、操作,使病人感觉文舒服,防止发生意外。
3、针具必须高压消毒,仔细检查针具,坚持一针一穴,用于某些传染病患者的针具,必须另外放置,严密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4、施术部位规范消毒,医生的手指应在施术前用肥皂水洗擦干净.5、施术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举止文明。
6、注意针刺的各个环节,如进针、留针、行针、出行等,出针后要检查针具、针数,防止遗漏.7、防止意外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针、血肿、气胸等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准确处理,如情况危急应报告有关部门。
8、施灸或拔罐时,不要烧伤病人的肌肤及衣物,防止火灾的发生。
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为了规范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以下是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的要点:一、设备和环境的准备1.中医药相关的治疗设备和器械应符合相关标准,定期进行检验和维护。
2.治疗环境应保持整洁、通风,设施设备摆放整齐,操作区域应做好消毒和隔离。
二、操作前的准备1.医务人员应按照严格的手卫生程序洗手,佩戴口罩和手套。
2.应确保患者的了解和同意,并对治疗过程进行适当的解释和交流。
3.应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以及其它相关信息,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操作过程1.医务人员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操作前向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
2.操作过程应细致、规范,按照相应的操作流程进行。
如针灸操作中,应注意穴位的定位、针刺的深浅、针头的角度等。
3.药物的使用应按照临床指南和相关标准进行,遵循用药原则,注意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联合应用。
4.应在治疗过程中做好观察和监测,根据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细心呵护患者,了解其反应和感受,及时解释和安慰。
四、操作后的处理1.治疗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和消毒操作区域,并整理、清洁相关设备和器械。
2.患者离开后应对病历进行记录和归档,妥善保存。
3.对患者进行随访和复诊,根据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五、安全措施和意外事件应对1.医务人员应熟悉医疗安全操作规程和紧急处理措施,并应急预案。
2.应定期检查和维护治疗设备,确保其安全可靠。
3.在医疗过程中应加强患者的安全监护,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和并发症发生。
4.对于治疗中发生的意外事件,应及时停止操作,并做好记录、通报和处理。
对于严重的意外事件,应采取紧急救治措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六、继续教育和培训1.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2.医务人员应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形成共享的学习氛围。
3.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评估和考核制度,激励医务人员持续学习和提高。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及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及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1.1针灸1.1.1针灸前准备:针灸前要向患者询问病情和主诉,并检查患者的脉搏、舌苔等状况,基于中医的望闻问切来确定针灸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1.1.2穴位选择和插针: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并在操作前对穴位进行消毒。
插针时要注意尽量避免伤及重要血管和神经。
1.1.3针刺深度和方法:根据患者的状况和病情,确定针刺的深度和方法。
对于针刺深度较深的穴位,要遵循“慎刺蜈蚣之腹”的原则,保护重要脏器的安全。
1.1.4针刺时间和频率:针刺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频率根据病情而定,但每周不宜超过3次。
1.2推拿1.2.1推拿前准备:推拿前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了解病情、主诉和症状,并做好工作区域的清洁和消毒。
1.2.2推拿技术:推拿技术包括按揉、推捏、推拿、推拉等手法,按照中医经络理论进行操作。
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损伤。
1.2.3推拿操作要点:推拿时要注意手法灵活、有节奏感,要理顺经络和穴位的关系,根据病情和病位进行推拿。
同时要注重手法的协调性和连贯性,避免中断、断续的操作。
1.3拔罐1.3.1拔罐前准备:拔罐前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了解病情、主诉和症状,并做好罐和皮肤的消毒。
1.3.2拔罐技术:拔罐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手法稳定,并根据病情和穴位的选择进行操作。
同时要保持舒适感,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患者不适。
1.3.3拔罐时间和频率:一般拔罐时间为5-15分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
频率一般为每周1-2次,不宜过多。
1.4刮痧1.4.1刮痧前准备:刮痧前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了解病情、主诉和症状,并做好皮肤的消毒。
1.4.2刮痧技术:刮痧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手法稳定,刮的方向要与经络方向一致。
同时要根据病情和病位进行操作,避免刮伤皮肤。
1.4.3刮痧时间和频率:一般刮痧时间为5-10分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
频率一般为每周1-2次,不宜频繁操作。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一、前言二、操作准则1.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应遵循“健康、科学、规范、安全”的原则,严格按照中医基本理论和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2.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应在符合卫生条件的诊疗场所进行,保证操作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3.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应由具备相关医学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中医师进行,必要时可以有助手协助。
4.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需求进行,不得擅自操作或过度治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三、具体操作规范1.中医四诊操作规范(1)望诊: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等,必要时可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注意细节,准确判断。
(2)闻诊:仔细倾听患者的呼吸、咳嗽、语音等声音,注意声音的变化和特点。
(3)问诊: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详细询问病史、家族史等相关信息,准确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4)切诊:轻柔地触摸患者的脉搏,采用正规脉诊方法,包括尺泽、寸关、列缪等。
注意技巧和细微差别。
2.中医针灸治疗操作规范(1)望: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色、面色等,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
(2)刺:选择合适的针具,采用无菌操作,准确找到针刺穴位,严格按照经络走向和深度进行刺入。
(3)滚花:根据需要进行转动针身,增加治疗效果。
轻柔地转动针身,注意力度和速度。
(4)上下捻:根据需要进行上下捻转,增加针刺的刺激力量。
注意技巧和程度。
(5)扭转:对于一些病症需要增加刺激力量时,可以采取扭转现象,注意力度和速度。
(6)拔针:拔针时要稳定,不可过急,注意避免拔出时针尖倾斜刺伤皮肤。
3.中医药膏方制作操作规范(1)选料:根据药方要求,选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草药材料,注意药材的品相和保存条件。
(2)制备:按照药方的要求,进行草药的研磨、煎煮、提取等制备工艺,严格把握时间和温度。
(3)配制:将制备好的草药和其他辅料按照药方比例进行配制,注意药材搭配和药性的相互作用。
(4)包装:将配制好的膏方按照规定的包装要求进行包装,注意密封和防潮。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DOC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 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 度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
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主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电针一、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治疗大致相同。
中医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
中医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操作规范1. 引言本操作规范旨在规范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本规范适用于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各个环节,包括诊断、治疗、监测和随访。
2. 临床应用原则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应遵循以下原则:2.1 患者知情权和个人隐私保护在进行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前,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充分说明治疗方案、风险和可能的效果,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应严格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
2.2 安全和无害性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应确保患者的安全。
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消毒、无菌操作等基本原则,以减少感染和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
2.3 有效性和科学性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应基于科学依据和临床实践,确保治疗效果的有效性。
医务人员应持续研究和更新专业知识,以提高临床应用的科学性。
3. 临床应用操作规范3.1 诊断3.1.1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准确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1.2 在诊断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运用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如望、闻、问、切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3.1.3 诊断结果应明确、准确地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并及时与患者交流和解释。
3.2 治疗3.2.1 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2.2 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准确、规范地操作中医中医医疗技术,如针灸、中药治疗等。
3.2.3 治疗过程中应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3 监测和随访3.3.1 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患者的监测和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3.3.2 监测结果和随访记录应准确地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以便今后的参考和评估。
4. 结论本操作规范提供了中医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操作规范,有利于提高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本规范,保证中医中医医疗技术的合理应用,并不断提高临床能力和水平。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市中医医院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 (1)毫针刺法 (2)头针技术操作规 (3)耳针技术操作规 (4)腹针疗法操作规 (5)眼针技术操作规 (6)手针技术操作规 (7)腕踝针技术操作规 (8)三棱针技术操作规 (13)皮针技术操作规程 (14)火针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5)皮肤针法技术操作规 (18)穴位注射法 (20)埋线疗法操作规 (21)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 (23)靳三针技术操作规 (26)电针技术操作规 (35)针刺麻醉疗法 (36)口唇针疗法 (38)浮针疗法 (39)二、灸类疗法技术 (44)直接灸技术操作规 (45)隔物灸技术操作规 (46)悬灸技术操作规 (48)天灸技术操作规 (49)温针灸技术操作规 (51)热敏灸技术操作规 (52)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 (55)三、刮痧疗法技术 (57)刮痧技术操作规 (58)撮痧技术操作规 (59)放痧技术操作规 (60)四、拔罐疗法技术 (62)留罐技术操作规 (63)闪罐技术操作规 (64)走罐技术操作规 (65)针罐技术操作规 (66)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 (66)药物拔罐技术操作规 (68)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 (69)五、中医微创类技术 (71)针刀技术操作流程 (72)六、推拿类疗法技术 (74)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 (75)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 (76)穴位贴敷操作规 (77)冷敷技术操作规 (79)中药湿敷操作规 (80)中药熏蒸操作规 (81)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 (82)八、骨伤类疗法技术 (84)理筋技术操作规 (85)复位技术操作规 (88)正骨技术操作规 (90)夹板固定技术操作规 (91)石膏固定术操作规 (93)外固定架技术操作规 (95)牵引技术操作规 (95)练功康复技术操作规 (100)九、肛肠类技术 (104)枯痔技术操作规 (105)痔结扎技术操作规 (106)挂线疗法操作规 (107)注射固脱疗法操作规 (109)十、其他类技术 (111)经穴电疗技术操作规 (112)经穴磁疗法操作规 (113)揉抓排乳技术操作规 (114)脐疗技术操作规 (115)割治疗法操作规 (116)一、针刺疗法技术毫针刺法操作规一、适应症适用围广泛,包括、外、妇、儿、骨等科的常见病。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要求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主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要求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技术临床操作规范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1、汤剂(1)制备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3-5厘米——浸泡(20-30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2)注意事项: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
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
2、煎膏剂(1)制备配料(与药料处理)复核药味煎煮(2-3次合并滤液)——浓液(不断搅拌)——收膏(标准:在桑皮纸无渗润水迹或挑起片状)(2)注意事项:①煎取总次数与时间,视药材性质而定。
②所加入的糖或蜜要经炒,一般不超过油膏的三倍。
③如需加入药物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混匀。
3、散剂(1)制备配料(复核)——干燥(芳香药料不能高温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2)注意事项:①药粉要求:一般散剂应通过6号筛,煮散应通过2号筛,儿科及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
②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如含有毒、剧药和贵重药时,应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混合均匀并过筛。
③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应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
④含挥发性或易吸潮性药密封贮藏。
4、丸剂水丸(1)制备配料——复核——干燥——粉碎——起模——盖面——干燥——过筛——包衣——打光——质检——分装(2)注意事项:①药粉除另有规定外,应过6号或5号筛。
②干燥温度一般不能超过80℃,含挥发性或多量深粉成份者应在60℃以下进行干燥。
蜜丸(1)制备备料——干燥、粉碎、混合——和药——制丸粒——包衣及包装(2)注意事项:①所有蜜老嫩程度视药性、气候条件而定。
②除另有规定外,用搓丸法制备大小蜜丸时,炼蜜趁热加入药粉中混匀,对含树脂、胶类及具有挥发性的药物,应在60℃左右加入,用泛法制水蜜丸时,炼蜜应加开水稀释后使用。
5、冲剂(1)制备配料(复核)——提取——制料——干燥——包装(2)注意事项:①所有辅料(蔗糖、糊精、淀粉或乳糖等)应符合药典规定,加辅料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5倍。
基层中医药技术培训临床操作规范
基层中医药技术培训临床操作规范中医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西医学并称为世界医学的两大瑰宝。
在基层中,中医药服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然而,由于基层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培训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提高临床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建议制定并普及基层中医药技术培训临床操作规范。
一、培训内容1.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中医药基本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断与治疗原则等基础知识。
2.临床操作技能:包括各种中医药常用的诊断方法、治疗技术等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实践。
3.辨证论治能力:培养中医药技术人员的辨证施治能力,包括病情辨证、方剂选择等。
4.药物知识:包括中药与方剂的认识和运用,中药炮制技术等。
二、培训方法1.理论学习:通过讲座、讲解、讨论等形式进行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2.临床技能培训:通过临床实践、模拟操作等方式培养中医药技术人员的临床操作技能。
3.辨证论治实践:通过病例分析、讨论及模拟辨证施治等形式提高中医药技术人员的辨证论治能力。
4.药物制剂培训:通过实际操作、观摩等方式培养中医药技术人员的中药炮制技术。
三、操作指导1.规范操作流程:针对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明确操作流程,包括问诊、望诊、闻诊、切诊和治疗等环节,保证操作的流畅性和规范性。
2.严格遵守卫生规范:使用中医工具和设备时,要求中医药技术人员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仪器设备进行消毒和清洁,确保环境卫生。
3.准确记录:在操作过程中,要求中医药技术人员准确记录患者的病情、分诊结果、治疗方案等信息,为后续的随访和复诊提供依据。
4.严禁超范围操作:中医药技术人员要遵循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严禁超越自己职责范围的操作,如开展诊断治疗外科手术等。
四、培训评估1.知识考核:定期对中医药技术人员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包括基本理论、病理学、中药知识等。
2.技能考核:通过实际操作进行临床技术的考核,包括诊断方法、治疗技术等。
常用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一、操作目的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是为了规范中医医师在临床工作中的操作行为,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二、操作范围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适用于各类中医医师进行诊疗操作,包括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煎煮等操作。
三、操作条件1. 中医医师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并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
2. 在进行操作前,应保证操作环境的整洁,操作器材的清洁消毒。
3. 患者应接受相应的治疗前评估,排除禁忌症和不适宜的情况。
四、操作流程1. 在进行操作前,中医医师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观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2.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并向患者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说明。
3. 在进行操作时,应准确、细致地操作,避免造成患者的不适或伤害。
4. 治疗结束后,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情况,进行必要的处理和指导。
五、操作注意事项1. 对于特殊人群(儿童、孕妇、老年人等)或有特殊情况的患者,中医医师应特别慎重,在诊疗前进行综合评估和考虑。
2. 在操作过程中,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感受和反应。
3. 对于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中医医师应具备应急处理的能力,并做好记录和报告工作。
六、操作后处理1. 治疗结束后,应对操作器材进行清洁消毒,保证操作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2. 对于需要继续治疗的患者,中医医师应给予明确的治疗方案和建议,并定期进行随访和复诊。
七、操作规范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是中医医师进行临床操作的基本准则,中医医师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通过《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的规范操作,可以提高中医医师的临床技术水平,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促进中医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技术临床操作规一、中药制剂操作规1、汤剂〔1〕制备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3-5厘米——浸泡〔20-30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2〕考前须知: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
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
2、煎膏剂〔1〕制备配料〔与药料处理〕复核药味煎煮〔2-3次合并滤液〕——浓液〔不断搅拌〕——收膏〔标准:在桑皮纸无渗润水迹或挑起片状〕〔2〕考前须知:①煎取总次数与时间,视药材性质而定。
②所参加的糖或蜜要经炒,一般不超过油膏的三倍。
③如需参加药物细粉,待冷却后参加,搅拌混匀。
3、散剂〔1〕制备配料〔复核〕——枯燥〔芳香药料不能高温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2〕考前须知:①药粉要求:一般散剂应通过6号筛,煮散应通过2号筛,儿科及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
②散剂应枯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如含有毒、剧药和贵重药时,应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混合均匀并过筛。
③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应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
④含挥发性或易吸潮性药密封贮藏。
4、丸剂水丸〔1〕制备配料——复核——枯燥——粉碎——起模——盖面——枯燥——过筛——包衣——打光——质检——分装〔2〕考前须知:①药粉除另有规定外,应过6号或5号筛。
②枯燥温度一般不能超过80℃,含挥发性或多量深粉成份者应在60℃以下进展枯燥。
蜜丸〔1〕制备备料——枯燥、粉碎、混合——和药——制丸粒——包衣及包装〔2〕考前须知:①所有蜜老嫩程度视药性、气候条件而定。
②除另有规定外,用搓丸法制备大小蜜丸时,炼蜜趁热参加药粉中混匀,对含树脂、胶类及具有挥发性的药物,应在60℃左右参加,用泛法制水蜜丸时,炼蜜应加开水稀释后使用。
5、冲剂〔1〕制备配料〔复核〕——提取——制料——枯燥——包装〔2〕考前须知:①所有辅料〔蔗糖、糊精、淀粉或乳糖等〕应符合药典规定,加辅料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5倍。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醫藥技術臨床操作規範一、中藥製劑操作規範1、湯劑(1)製備處方調劑——藥味覆核——編號——下罐(砂罐)加水超過藥面3-5釐米——浸泡(20-30分鐘或更長)——加熱煎煮——過濾去渣(一般)——合併濾液(或濃縮至需要量)——裝瓶(2)注意事項:①加水量、煎煮時間,均視藥材質地而適當掌握。
②特殊藥可作特殊處理,如先煎、後下、單煎、烊化、沖服、包煎、另煎、兌服等均應嚴格執行製備規範。
2、煎膏劑(1)製備配料(與藥料處理)覆核藥味煎煮(2-3次合併濾液)——濃液(不斷攪拌)——收膏(標準:在桑皮紙無滲潤水跡或挑起片狀)(2)注意事項:①煎取總次數與時間,視藥材性質而定。
②如需加入所加入的糖或蜜要經炒,一般不超過油膏的三倍。
③藥物細粉,待冷卻後加入,攪拌混勻。
3、散劑(1)製備配料(覆核)——乾燥(芳香藥料不能高溫處理)——粉碎——過篩——混合——分劑量——質檢——包裝(2)注意事項:①藥粉要求:一般散劑應通過6號篩,散劑應煮散應通過2號篩,兒科及外用散劑應通過7號篩。
②乾燥疏鬆、混合均勻、色澤一致,如含有毒、劇藥和貴重藥用於深部時,應採用等容積遞增配研法,混合均勻並過篩。
③組織創傷及潰瘍面的外用散劑,應在清潔避菌環境下配製。
④含揮發性或易吸潮性藥密封貯藏。
4、丸劑水丸(1)製備配料——覆核——乾燥——粉碎——起模——蓋面——乾燥——過篩——包衣——打光——質檢——分裝藥粉除另有規定外,應過6號或5號(2)注意事項:①篩。
②乾燥溫度一般不能超過80℃,含揮發性或多量深粉成份者應在60℃以下進行乾燥。
蜜丸(1)製備備料——乾燥、粉碎、混合——和藥——制丸粒——包衣及包裝(2)注意事項:①所有蜜老嫩程度視藥性、氣候條件而定。
②除另有規定外,用搓丸法製備大小蜜丸時,煉蜜趁熱加入藥粉中混勻,對含樹脂、膠類及具有揮發性的藥物,應在60℃左右加入,用泛法制水蜜丸時,煉蜜應加開水稀釋後使用。
5、沖劑(1)製備配料(覆核)——提取——制料——乾燥——包裝(2)注意事項:①所有輔料(蔗糖、糊精、澱粉或乳糖等)應符合藥典規定,加輔料量一般不超過清膏量的5倍。
中医技术操作手册
中医技术操作手册序言中医技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操作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对于中医临床工作至关重要。
本手册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医技术的操作规范、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临床操作效果。
第一章针灸技术操作手册一、针灸技术操作规范1. 施术前应进行个人卫生消毒,保持双手清洁,并佩戴手套。
2. 针灸操作应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进行,避免受风、受寒。
二、针灸技术操作步骤1. 检查病人的病史资料,了解病情及禁忌症。
2.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准备好所需的针具、酒精棉球、镊子等。
3. 进行皮肤消毒,用75%酒精棉球擦拭施针部位,保证施针部位的清洁。
4. 进行施针操作,根据针灸方剂和施针部位选用合适的针法和手法。
5. 施针后妥善处理针具,如使用一次性针具则应及时丢弃。
三、针灸技术操作注意事项1. 注重卫生和消毒,保证操作环境和器械的清洁。
2. 针具使用后要正确处理,防止二次传染。
3. 施针过程要注意病人的反应,随时调节施针力度。
4. 注意避免施针部位的血管、神经、脏器,避免发生意外。
第二章推拿技术操作手册一、推拿技术操作规范1. 推拿者应保持手部清洁,避免产生交叉感染。
2. 推拿应在对病人进行详细的询问和体格检查后进行,明确病人病情。
二、推拿技术操作步骤1. 了解病人病情,选择合适的推拿手法和部位。
2.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准备好所需的推拿油或推拿粉等辅助工具。
3. 进行推拿操作,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手法和力度进行推拿。
三、推拿技术操作注意事项1. 推拿时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注意力度和手法。
2. 注意避免对有禁忌症的患者进行推拿操作,避免加重病情。
3. 推拿后要及时询问患者的感受和病情变化,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第三章中药熬制技术操作手册一、中药熬制技术操作规范1. 熬制中药时应选择适宜的器皿,如煎药壶、陶罐等。
2. 在熬制中药时应严格遵守煎煮规则,根据药性和药量进行煎煮时间的控制。
中医技术的操作规范与标准
中医技术的操作规范与标准中医技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和医疗环境的变化,如何规范和标准化中医技术的操作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操作规范、技术标准和质量控制三个方面探讨中医技术的规范化问题。
首先,在中医技术的操作规范方面,关键是确保医生在操作过程中能够准确无误地应用中医理论和技术。
中医技术的操作规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的操作流程。
这些常用的中医诊断方法在中医临床中至关重要,医生应当确保在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能够正确地运用。
其次是经络刺激和针灸治疗的操作规范。
经络刺激和针灸作为中医技术的重要手段,医生需要明确穴位的选择和操作方法,以及适用病症和治疗效果的判断。
此外,还应根据具体病症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确保中医技术的操作在临床实践中规范、科学、安全。
其次,中医技术的操作规范需要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评价和比较中医技术质量的重要依据。
中医技术的技术标准应包括操作方法、治疗效果和疗程安排等方面的要求。
在制定技术标准时,应充分考虑中医理论的要求,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和技术,确保中医技术的操作规范符合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
此外,技术标准的制定还应考虑到不同病种和不同临床情况的差异性,确保中医技术的操作规范和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
最后,中医技术的操作规范需要进行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保证中医技术质量和安全的关键。
中医技术的质量控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中医技术操作者的要求和培训。
中医技术的操作者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同时需要了解和遵守中医技术的操作规范和标准。
其次是对中医技术设备和药材的质量控制。
中医技术需要借助一定的设备和药材来完成诊断和治疗,因此需确保设备和药材的质量符合规定标准。
此外,还应建立中医技术的效果评估体系,通过临床试验和病例研究等手段,评估中医技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进一步提升中医技术的操作规范和标准提供参考。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本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本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金属毫针刺激人体腧穴,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角度: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3.1提插法: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中医美容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美容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患者病历记录和术前评估1.在患者接诊后,要详细记录患者的个人资料、病史、症状以及希望达到的美容效果。
2.进行全面的面部皮肤评估,包括肤色、皮肤质地、毛孔状况、皱纹、疤痕、色斑等。
3.根据患者的面部评估结果,与患者沟通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明确治疗方案和预期结果。
4.对于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要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全面身体检查、血液检查、过敏试验等,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操作准备1.在进行任何操作前,要进行充分的手部清洁和消毒,佩戴手套。
2.确保操作室的洁净度,保持环境的清洁和舒适。
3.准备好所需的操作器械、药品和消毒材料,确保其安全和有效。
三、治疗操作1.在进行任何治疗操作前,要向患者解释操作的过程、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获得患者的同意。
2.在操作过程中,要做好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3.对于不同的治疗操作,要按照操作步骤进行,遵循操作流程和标准。
4.在注射疗法中,要选择合适的注射点和注射剂量,避免伤及重要组织和器官。
5.在针灸疗法中,要正确选择穴位和技法,并做好消毒和穿刺操作。
6.在草药疗法中,要正确选用草药,按照配伍原则进行药物搭配,并制备好药物。
四、操作后处理1.在操作完成后,要对伤口进行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
2.对于手术患者,要进行术后的定期随访和观察,及时处理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3.在治疗结束后,要向患者详细解释术后的注意事项和护理方法,并交代患者术后的预防措施。
五、安全控制1.操作前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禁忌症,避免使用不合适的治疗方法和器械。
2.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和标准,避免误操作和操作失误。
3.在进行手术操作时,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权,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痛苦。
4.在处理操作器械时,要进行正确的分类、清洁和消毒,做到无菌操作。
5.在做出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史,并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六、操作质量评估和改进1.对每一位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评价,并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技术临床操作规范
一、针灸操作技术规范
1、掌握好各种手法的操作,熟练提插、捻转的基本功。
2、选择正确的体位,便于取穴、操作,使病人感觉文舒服,防止发生意外。
3、针具必须高压消毒,仔细检查针具,坚持一针一穴,用于某些传染病患者的针具,必须另外放置,严密消毒,预防交叉感染。
4、施术部位规范消毒,医生的手指应在施术前用肥皂水洗擦干净。
5、施术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做到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举止文明。
6、注意针刺的各个环节,如进针、留针、行针、出行等,出针后要检查针具、针数,防止遗漏。
7、防止意外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针、血肿、气胸等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准确处理,如情况危急应报告有关部门。
8、施灸或拔罐时,不要烧伤病人的肌肤及衣物,防止火灾的发生。
9、运用电器时,如电针、红外线、TDP、瘫痪治疗仪等要保障用电安全,用后要立即切断电源。
10、治疗过程中,医生应集中精力,不能左顾右盼,与人交谈,接待客人。
二、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范
1、目的:使红外线光束投照环境人体治疗部位之皮肤。
2、操作要领:
(1)灯距适宜并及时调节;
(2)灯头不悬垂于人体上。
3、操作方法:
(1)先开灯预热2-5分钟,待热后再行治疗;
(2)向初诊患者讲清注意事项后,采取舒适体位,并露出患部;
(3)治疗区接近头部时就应布帘将眼盖住;
(4)灯距4-70cm,斜上方可旁侧,然后记下开灯时间;
(5)治疗时经常询问患者感觉,以温热舒适为宜,观察局部并及时调节距离;
(6)每日治疗1-2次,一般每次30分钟,15次为一疗程。
4、注意事项:
(1)知觉丧失者禁忌治疗,有知觉障碍者注意;
(2)治疗中有头晕心慌等则停止治疗。
三、超短波治疗操作规范
1、目的:使用波电场中心作用到人体之治疗部位。
2、操作要领:
(1)治疗部位要处于电场之中心;
(2)剂量之分级要掌握准确。
3、操作方法:
(1)除去电场作用范围内之金属物,取合适体位;
(2)按医嘱选好电极、部位、剂量;
(3)检查机器旋钮是否处于零位,异线不可交叉、打圈、碰触机器和接触地面,然后接通电源,待灯丝加热1-3分钟后,方可接通高压进行治疗;
(4)治疗中要经常询问患者感觉,观察安表指针,并经检波器对照;
(5)治疗为无热、微热三种应准确掌握;
(6)治疗时间15-20分钟,每日一次,10-20次为一疗程。
4、注意事项:
治疗床椅必须木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严禁接触金属物品。
四、颈椎牵引治疗操作规范
1、目的:使牵引力落在颈椎体后缘。
2、操作要领:
(1)牵引体位以颈椎前屈20°为宜;
(2)牵引重量不超过体重的七分之一。
3、操作方法:
(1)向初诊者讲清注意事项,然后采取舒适的体位进行枕颌牵引;
(2)牵引体位以颈椎前20°为宜,如症状不减可根据病员自觉症状得到改善而定重这落点为宜,不必强求某一特定位置;
(3)根据病员体质、体重确定牵引重量,一般初次牵引重量2.5-4.5kg开展,可根据病情逐渐增加,但一般不超过体重的七分之一为宜。
4、注意事项:
治疗中要严密观察病员反应,如有不适暂停治疗,并及时处理,嘱严重患者到临床科室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