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 岳麓版必修2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题(含解析)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经商,如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
这反映了A.商业发展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B.齐鲁之地已成为商业发展中心C.商人的社会地位获得明显提高D.地域性商人群体开始大量出现【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人经济实力的增长,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官府的严格控制,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商人地位的提高,故排除B。
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排除D。
2.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
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
汉武帝的举措意在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可知,汉武帝取消郡国的铸币权,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正确;B 不是汉武帝的举措的根本目的,排除;材料信息与盐铁官营政策无关,排除C;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故排除D。
3.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前期,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
如果一年内投入百万巨资,就可以收获二十万利息。
由此可以推知,西汉前期A.商业资本比较活跃B.重农抑商政策被舍弃C.商人地位空前提高D.长途贩运已较为普遍【答案】A【解析】汉代前期民间借贷现象普遍,商业活动频繁,这说明当时商业资本较为活跃,因此A 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后一直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并未被舍弃;C选项错误,汉代商人地位仍然较低,材料并未体现商人的社会地位;D选项错误,长途贩运较为普遍是在唐宋时期,材料并未体现此内容。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岳麓版必修2一、选择题1.白居易的诗被赞誉为“诗史”。
他的《卖炭翁》一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指(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C.沿街开铺的街市D.地方自治的市镇解析:草市出现在城外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地方,与题中“长安城”不符合,故A项错误;唐代对市的设立和管理很严格,集中设市管理,故B项正确;唐代实行坊市分离,沿街开铺的街市还未出现,故C项错误;城外的草市规模不断壮大,形成地方市镇,与题中“长安城”不符合,故D项错误。
答案:B2.《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可知,当时隋都城整齐划一;根据材料“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可知,当时“市”“坊”严格分开,坏人无处躲藏;“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说明了朝廷官署和居民区是分开的。
综合以上信息,可知隋都城设计重在方便官府的控制。
答案:C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宋之所以得行者,每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一缗等于一千文钱)……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欲得钱,则以钞入库……故钞之在手,与见钱无异。
”材料反映了宋代( )A.实现货币统一B.已经发行纸币C.出现货币买卖D.商品经济发达解析:材料中黄宗羲总结了宋代纸币的管理经验,即钱钞可以互换,均具有流通价值,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B4.南宋吴自牧著的《梦粱录》中记载,“御街铺店,闻钟(四更钟声)而起,卖早市点心,如煎白肠、羊鹅事件、糕、粥、血脏羹、羊血、粉羹之类”“有卖烧饼、蒸饼、糍糕、雪糕等点心者,以赶早市,直至饭前方罢”。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 岳麓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
”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A.重农抑商的现象B.纺织刺绣的兴盛C.追商逐利的风气D.农民生活的艰辛,不符合重农抑商政策,故A 项错误;“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是指生产丝织品的不如贩卖丝织品的收入高,没有反映出汉代社会纺织刺绣的兴盛,故B项错误;该民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反映出汉代社会追商逐利的风气,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代社会农民生活的艰辛,故D项错误。
2.唐玄宗时,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兼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其舶深六七丈”。
从材料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广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口B.唐朝时海外贸易十分繁荣C.唐朝的手工业很发达D.唐朝对外实行朝贡贸易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涉及的是海外贸易,与手工业发展无关,故排除C项;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B项。
3.《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
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地方自治的市镇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D.沿街开铺的街市,草市即已形成,且政府对这种草市实行行政管理,故A项错误;地方自治说法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唐代市尚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沿街开铺,故D项错误。
4.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圈、集、场等词语。
这反映出当时( )A.城市类型繁多B.农村商业发展C.农业生产地位下降D.市场管理有待规范,故A项错误;出现众多乡村集市说明农村中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在宋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地位没有下降,故C项错误;乡村集市要受到政府的管理,故D 项错误。
5.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最新精选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岳麓版知识点
最新精选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岳麓版知识点练习二十一第1题【单选题】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
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C、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D、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徽商文化是安徽的骄傲。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商而兼士,贾而好儒,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往往以对联来表明自己的经营思想。
下列楹联不能体现徽商特点的是( )A、“铢两能均,陈平宰肉;方寸不失,韩子鼓刀”(肉店)B、“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
”C、“ 千年重贾传家业,万世耕读守古风”D、“拈花一问,无人会笑;弄石千般,有字可传”【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宋会要辑稿·食货·商税》:“沿江诸郡税场,今后商贾所载物货,如系茶盐米面铜钱,敢有违法收税者,许商贾越诉。
”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A、政府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B、区域性长途贩运受到限制C、商税不再是政府主要财源D、商人合法利益受政府保护【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电视剧《乔家大院》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
学年高中历史第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岳麓版必修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时间:45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此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古代货币的形成与开展与古代商业的开展密不可分。
以下图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分说明了( )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C.纸币方便携带,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D.商品经济的繁荣解析: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转变,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D项正确;中国自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清朝政府都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商帮是私商不可能垄断货币发行,B项错误;C项错在了“完全〞。
答案:D2.(2022·浙江选考)“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
以下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选项是(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解析:此题是逆向式选择题,要求选择不符合唐朝民间商贸的史实。
草市在唐朝时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作用十分显著,故A项和B项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草市是地方乡村集市,与海外贸易根本无关,故C项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
题中诗句反映了唐朝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故D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此题选C项。
答案:C3.(2022·山东济宁高三模拟)南宋时,明州(今宁波)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
这说明当时(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重农抑商政策弱化C.海上丝路贸易兴盛D.民间长途贩运兴旺解析:根据题目中南宋明州港“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可知是指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兴盛,C项正确;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两晋时期,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排除A项;南宋时期政府奉行的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弱化,排除B项;区域间长途贩运兴旺是在明清时期,D项在题目中没有表达,排除。
2019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岳麓版必修2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与这种繁荣景象相关的因素是( )A.产生职业商人B.私商成为商人主体C.集镇夜市兴旺D.形成大的商帮解析: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与这种繁荣景象相关的因素是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故选A项。
当时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工商业由官府垄断,夜市兴旺开始于唐宋时期,形成大的商帮是在明清时期。
答案:A2.《东京梦华录》载:(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这表明宋代( )A.城市商业功能日益增强B.金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C.主要交易商品为丝织品D.房屋建筑业水平不断提高解析:从材料相关信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反映出交易的商品种类多;“每一交易,动即千万”反映出交易的规模大。
B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排除;C项也片面,材料只举出了“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并不能说明主要交易商品为丝织品;D项从材料中也难以看出。
答案:A3.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解析:依据材料“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可知,唐前期只有县以上的城市才能设市;依据唐后期的规定可知,唐政府放宽了对市的限制,故A项正确。
材料“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等说明允许设市,只是不满三千户的不设官员管理,故B项错误。
“市令”等的设置表明市的交易仍受官府监管,故C项错误。
依据“要路须置”即交通要道设置市,可知D项错误。
答案:A4.明中叶以后,地方官府所规定的集市日渐次频繁,间隔缩短。
江南有许多乡村市集,也是超越了定期市的阶段,如苏州昆山县的半山桥市,“民居辐辏,朝夕为市”。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业达标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从经济方面来说,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明显的进步”。
下列属于其“进步”表现的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解析:选D。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最能证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 项。
“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A项错误;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出现于明清时期,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C项错误。
2.一些商人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
这些商帮主要活跃于(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选D。
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故选D项。
3.唐诗《夜看某某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犹自笙歌彻晓闻。
”从诗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某某的草市很繁华B.某某的夜市是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特点C.某某出现了私家经营的邸店D.某某成为唐朝唯一的经济中心解析:选B。
“夜看某某市”“夜市”“笙歌彻晓闻”等信息,都能证明某某夜市的发展,故选B项。
4.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解析:选A。
诗的大体意思是:在江面上打渔的人们,夜晚撑着渔船来到草市中进行交易,上茶山的时候遇到守将盘问,儿童给打开关门。
材料总体描述了乡村生活的场景,捕渔归来的船只晚间在草市中进行交易,表明在草市中出现夜市,故选A项。
5.明朝于1381年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这种规定表明明朝实行过( )A.手工业官营政策B.休养生息政策C.海禁政策D.抑商政策解析:选D。
由材料“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可以看出是对商人及其家人衣着的限定,体现了抑商政策,故选D项。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简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特点。
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特点。
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变化及在不同时期城市职能的变化。
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商业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商周时期: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2.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3.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4.宋元时期: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5.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城市的繁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自周秦迄唐代(1)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商业发展: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市与民居隔开。
(3)城市布局:唐都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2.宋代(1)商业的发展: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还出现了夜市、晓市和草市等。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
(2)城市职能: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新型城市的崛起(1)沿海港口城市: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2)工商业中心: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重农抑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取向发生矛盾。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时对点练习岳麓版
第 5 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 (2017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交子”广泛使用B. 坊市界限严格C. 商业发展繁荣D. 商帮活动频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扬州在唐代“雄富冠天下”可知其商业发展繁荣,故 C 项正确;“交子”是在宋代出现的,商帮是在清代出现的,故排除A、D两项;坊市界限严格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手工业发展B.京杭大运河的开通C.大一统局面形成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答案C解析隋唐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有利于形成更为广阔的市场,促使商业的发展,故C 项正确。
3. (2016 •浙江4月选考)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A. 草市中有夜市B. 江南市镇兴起C. 村寨出现草市D. 专业市场出现答案A解析据材料“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可知,唐朝草市中有夜市,故A项正确。
4. (2017 •嘉兴期末)杜牧曾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由此可见唐代( )A. “市”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B. 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区C. 都市中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D. 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答案D解析“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反映出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故D项正确。
5. (2016 •贵州学业水平测试)宋代出现了“交子”。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据此可知“交子”()A. 具有一定“防伪”功能B. 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C. 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D. 源于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A项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随堂练习 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2019·某某某某月考)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重视货币的流通职能,认为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认为“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以此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
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肯定市场调节作用B.强化国家对经济的调控C.主X改革赋税制度D.主X加强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管仲认为应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以增加国家收入,故选B 项。
2.宋代以前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一定场所内进行,这类场所被称为( )A.坊B.市C.城D.街【答案】B【解析】从西周到唐代,城市建置的格局,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分设,市内不住家,坊内不设店肆,故选B项。
3.(2019·某某潍坊模拟)宋真宗年间,商税收入达450万贯,到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增加到2 200万贯,50年间增加了近4倍,以后平均每年在1 000万贯左右。
这一现象表明,宋代( )A.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B.海外贸易发达促进商税增长C.货币税已取代实物税D.商税成为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答案】D【解析】宋代商税收入由450万贯增加到2 200万贯,且“以后平均每年在1 000万贯左右”,说明商业繁荣,商税成为财政收入重要来源,故D项正确;题目没有表明是城市商业税,所以不能得出“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其他两项在材料中并未反映,排除。
4.(2019·某某黄陵中学期中)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重农抑商政策。
对其认识不正确的是( )A.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B.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的做法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C.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始终起积极作用D.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始终起积极作用的,故C项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学习目标] 1.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商业的发展1.商周时期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有强大实力的商人;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3.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1)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
(2)表现: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4.宋元时期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5.明清时期(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2)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3)白银在流通中的广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21[课中思考题],思考: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提示】反映了当时商业繁荣和人们竞相从事商业活动的现象。
原因:“工商食官”政策被破坏,给商业提供了冲破官府束缚的发展机会;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私商的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某些学派鼓励人们追逐利益,商业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二、城市的繁荣1.自周秦迄唐代(1)凡县治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设市令或市长管理,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唐代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2.宋代(1)商业发展: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还出现夜市、晓市、草市等。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
(2)城市职能: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新型城市的崛起(1)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最新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岳麓版课后辅
最新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第三十八篇第1题【单选题】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
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
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北京是商业中心B、区域商帮的出现C、交通运输的便捷D、繁忙的海外商运【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这一变化(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B、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C、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D、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从《清明上河图》中看,汴京城十字街口的各种店铺都有明显的招牌商标。
在招牌商标广告中,许多商家把“仁”“义”“德”“信”等作为字号,刻写于牌额之上,公之于众。
据此可知( )①市坊制度开始瓦解②商标的命名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③工商业者重视商业信用宣传④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管子·海王》记载,“官山海”让财富迅速积累到齐国君主手中。
管仲的食盐专卖思想传承至今,影响深远,成为春秋以后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食盐专卖制度的滥觞,之后备受各朝重视。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B、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C、称雄争霸战争的需要D、盐铁专卖制的合理性【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A、国家统一B、商业经济的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的商业经济发展较之宋代更是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下列选项中关于明清商业经济发展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商业区“千街错绣”,灯火连昼B、远离城镇稍远之处出现“草市”C、海上丝绸之路开辟D、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清代,广东成为严重缺粮省份。
必修Ⅱ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必修Ⅱ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测试题 2019.9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若机户工作减。
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材料二 (江南)地广人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记载南朝刘宋王朝的历史)请回答:(1)从汉代以前到南朝时期,我国江南经济的发展发生了什么变化?(2)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3)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哪几次重要的人口南迁的移民潮?3,请阅读下面材料77页材料三:中国输出的货品茶丝两大宗从七十年代初的占出口总值的百分之八十,减为不及百分之六十。
大豆、猪鬃、皮革、菜油等农业品和原料都是被搜刮出口的对象。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下册)请回答:(1)据材料一,贸易额变化趋势是什么?其主要原因何在?(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外贸方面有何特点?形成其特点原因是什么?(3)综合上述材料,外国商品大量输华,对中国造成了哪些危害?4,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不包括()A.巩固了封建小农经济 B.增强了统一的物质力量C.根除了土地兼并现象 D.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5,明清重农抑商政策最重要的影响是()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 B.增强了明清时期的国力C.丧失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 D.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落后6,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练习岳麓版必修2一、选择题1.白居易的诗被赞誉为“诗史”。
他的《卖炭翁》一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来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指(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C.沿街开铺的街市D.地方自治的市镇解析:草市出现在城外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地方,与题中“长安城”不符合,故A项错误;唐代对市的设立和管理很严格,集中设市管理,故B项正确;唐代实行坊市分离,沿街开铺的街市还未出现,故C项错误;城外的草市规模不断壮大,形成地方市镇,与题中“长安城”不符合,故D项错误。
答案:B2.《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可知,当时隋都城整齐划一;根据材料“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可知,当时“市”“坊”严格分开,坏人无处躲藏;“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说明了朝廷官署和居民区是分开的。
综合以上信息,可知隋都城设计重在方便官府的控制。
答案:C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宋之所以得行者,每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一缗等于一千文钱)……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欲得钱,则以钞入库……故钞之在手,与见钱无异。
”材料反映了宋代( )A.实现货币统一B.已经发行纸币C.出现货币买卖D.商品经济发达解析:材料中黄宗羲总结了宋代纸币的管理经验,即钱钞可以互换,均具有流通价值,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B4.南宋吴自牧著的《梦粱录》中记载,“御街铺店,闻钟(四更钟声)而起,卖早市点心,如煎白肠、羊鹅事件、糕、粥、血脏羹、羊血、粉羹之类”“有卖烧饼、蒸饼、糍糕、雪糕等点心者,以赶早市,直至饭前方罢”。
这一记载反映出宋朝商业活动的新特点是( )A.坊市界限被打破B.服务于市民生活C.在城市出现会馆D.工商业市镇兴起解析: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市坊界限被打破的历史信息,排除A项;会馆的出现是由于商帮的形成,而商帮形成和工商业市镇兴起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C、D两项。
材料关键信息“卖早市点心”“直至饭前方罢”,强调的是服务性商业活动有所发展,故选B项。
答案:B5.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
”这反映出当时( )A.浙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B.苏州米价低于其他地区C.江西与湖广之间米粮贸易兴盛D.农作物的种植出现商品化和专业化解析:由材料无法推测出“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的原因是浙西农业生产能力的下降,故A 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反映出各地米价的对比,故B项错误;这一现象反映的是浙西与江西、湖广之间米粮贸易的兴盛,故C项错误;江西、湖广农作物的种植出现商品化和专业化趋势,产量大幅度提高,故D项正确。
答案:D6.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形成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大商帮。
谢肇制的《五杂俎》卷四中记载:“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山右”指的是( )A.徽商B.闽商C.晋商D.鲁商解析:根据“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形成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大商帮”,可知本题考查商帮。
“江南则推新安”指的是徽商,根据“江北”“山右”可知是山西,指的是晋商,故A项错误,C项正确,B、D两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
答案:C7.《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
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
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 )A.城市职能向商业转变B.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D.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解析:据材料“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可知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故D项正确。
答案:D8.《梁书》卷十一《吕僧珍传》载:“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姊适于氏,住在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
”材料反映的是( )A.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B.市场布局出现新变化C.住宅区和商业区严格分开D.城市商品经济水平发展不高解析:题干是对吕僧珍住地的描述,不涉及南北经济,故A项错误;从题中“姊适于氏,住在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可见住宅区与商业区没有分开,打破了原有市坊的界限,故B项正确,C项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答案:B9.“(宋朝汴京)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材料反映了( )A.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B.官府严格管理市场交易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D.宋朝百姓生活富裕安康解析:材料主要描述了宋朝汴京市坊不再分开,出现夜市和晓市的状况,这说明“市”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了宋朝城市的职能向经济职能转化,故C项正确。
工商业市镇兴起于明清时期,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D项表述错误。
答案:C10.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下列明清经济的哪一特点( )A.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B.工商业市镇繁荣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D.海外贸易的兴盛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商人群体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苏州盛泽镇从明初到乾隆时期,成为“邑中诸镇之第一”,这体现了明清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出现雇佣关系,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苏州盛泽镇与海外贸易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11.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商”。
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C.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局部调整解析:“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结果应是有利于商人地位的提高,而材料明显是打击商人,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更多地指一种治学的精神,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打击商业发展,打压商人地位,“无奸不商”反映了社会群体对商人的蔑视,正是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12.明人朱载堉在《十不足》歌中写道:“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梯还嫌低。
”这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B.明代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C.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人们道德水平下降D.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解析:题干中没有体现社会转型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有吃、有穿、有住但此人仍未满足,结合明代商业经济发展的背景,可以得出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故C项错误;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题中并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
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三百下而众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
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材料二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市”发展的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何调整。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1)特点:坊市分离;市的交易时间受到限制;中外、民族交流频繁;文化多元。
(2)表现: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调整: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有所放松。
(3)因素:国家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利润的刺激;政府政策的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代)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
——《三辅黄图》(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三明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东南沿海的广州、漳州、福州、宁波等地,既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又是商业都会……最繁荣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述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宋汴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4)综合上述信息,探究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1)商业活动有严格的区域限制;官府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管理。
(2)商业活动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饮食服务、娱乐设施比较完备,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3)经济功能加强;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