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

合集下载

重复经颅磁刺激 治疗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重复经颅磁刺激 治疗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简称r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节技术,通过利用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来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状态。

它已经成为神经科学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和临床治疗方法。

rTMS技术是基于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的进一步发展而来。

与TMS不同,rTMS在时间上进行了重复刺激,通过连续短时间内多次刺激大脑区域,可以产生持久性的效应。

这一特点为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rTMS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特定频率和强度的电流在脑皮层中产生变化的磁场,这个磁场又能穿透头皮和颅骨,直接刺激大脑区域。

通过调节rTMS刺激的频率、强度和位置,可以有选择地激活或抑制特定区域的神经元活动,从而对神经元网络进行调控。

rTMS在临床上已经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等。

此外,rTMS还被用于研究大脑功能,探索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连接。

尽管rTMS在治疗和研究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它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对刺激参数的选择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同时,rTMS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来揭示其作用机制和效应。

在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改进,rTMS有望成为一种更加有效、便捷和安全的治疗手段。

同时,也期待它在神经科学领域中的进一步探索和应用,为我们揭示大脑的奥秘,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综上所述,本文将对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定义、原理以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和探讨,旨在为读者提供对该技术的全面了解,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布局方式,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文章内容。

《抑郁症治疗与管理的专家推荐意见(2022年)》解读

《抑郁症治疗与管理的专家推荐意见(2022年)》解读

《抑郁症治疗与管理的专家推荐意见(2022年)》解读(一)药物治疗1. 抗抑郁剂使用(1)根据国内外指南推荐抑郁症单药治疗的药物①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一线药物(1级证据)。

SSRIs是抑郁症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种类,以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及艾司西酞普兰等药物为代表。

单独使用时各药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

② 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一线药物(1级证据)。

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及米那普仑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证据明确,效果与SSRIs相当,其中文拉法辛单独使用时的临床治愈率优于SSRIs类药物。

③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NDRI)一线药物(1级证据)。

安非他酮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被证明与SSRIs及SNRIs相当。

④其他抗抑郁剂褪黑激素受体MT1、MT2激动剂和5-羟色胺受体5-HT2C拮抗剂以阿戈美拉汀为代表,其可能通过使生物节律恢复同步化而起到抗抑郁作用,在疗效及预防复发方面优于安慰剂,整体疗效与SSRIs及SNRIs相当(1级证据)。

多模式抗抑郁药物以伏硫西汀为代表,通过抑制5-HT转运体介导的5-HT再摄取,同时调节多种5-HT受体活性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其疗效与SSRIs及SNRIs相当(1级证据)。

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剂以米氮平为代表,因缺乏治疗抑郁症的高等级临床证据推荐为二线药物(3级证据)。

三环类抗抑郁剂(TCAs)以丙咪嗪、阿米替林、多塞平等药物为代表,在伴有焦虑症状的重度抑郁症中疗效明确,但临床应用中存在安全性及耐受性问题,故推荐为二线用药(1级证据)。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在临床中已逐渐被淘汰,不予推荐。

(2)抗抑郁剂联合使用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单药使用效果往往欠佳,尤其在焦虑症状改善方面,因此抗抑郁剂联合使用在临床上十分普遍。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的联合用药方案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这一方案始终缺乏高等级临床证据。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主要内容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主要内容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主要内容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等特点,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适用于人类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新技术被应用于临床,具有无创、便捷、费用低、副作用少等优点。

近年来,随着tDCS 在脑卒中神经功能康复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有必要对我国脑卒中康复领域现有的tDCS治疗方案进行规范或建议。

本共识适用范围及目的本共识主要用于脑卒中患者的tDCS康复治疗,为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神经功能恢复及常见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临床循证医学证据。

本共识制订方法tDCS原理及作用机制tDCS治疗是一种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0.5~2.0mA)调节大脑皮质神经元活动的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其主要作用机制是对神经元膜电位进行阈下调制及改变大脑皮质兴奋性;此外,tDCS产生的其他生物效应(如影响神经递质变化、改变突触可塑性及调节皮质下脑网络连接等)可能也对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近年来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也逐渐应用于临床,通过使用多个(2~5个通道)小电极,可在选定脑区进行更多、更精确的局部刺激。

tDCS刺激电极及参数一、电极组成tDCS电极的作用是将刺激装置电流传导至头皮,通常包括:金属或导电橡胶电极;海绵电极;导电介质(如盐水、凝胶或导电膏)等。

二、电极放置准确放置tDCS电极是保证疗效的前提,目前常用的定位方法包括:国际10-20(或10-5)电极放置系统;解剖坐标定位;神经导航系统;电生理检查引导定位等。

目前我国临床应用比较多的是解剖定位及电生理检查引导定位。

三、刺激参数目前临床研究中通常采用的tDCS刺激参数如下:电流强度0.5~2.0mA,电极尺寸16cm2(4cm×4cm)~36cm2(6cm×6cm)不等,每次持续刺5~30min,上述参数范围的tDCS治疗相对安全、有效。

双侧大脑运动区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提高双下肢最大输出功率

双侧大脑运动区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提高双下肢最大输出功率

4180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第25卷|第26期|2021年9月双侧大脑运动区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提高双下肢最大输出功率胡惠莉1,2,李丹阳1,聂 秋1,2,倪丽丽1,2,陈依依1,2文题释义: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利用弱直流电作用于特定大脑皮质,以对大脑皮质特定区域产生兴奋或者抑制作用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

反向跳:为较常使用的评价下肢爆发力的简单而有效的手段。

摘要背景: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做为一种新型的脑电刺激技术,被证明可以提高肌肉力量、有氧耐力及认知能力,而关于其是否能提高下肢功率输出能力的研究较少。

目的:探究双侧大脑运动区单次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双下肢反向跳表现的影响。

方法:招募了12名健康男性,年龄(24.25±1.21)岁,身高(175.91±4.60) cm ,体质量(76.56±8.72) kg 。

采用随机双盲交叉设计,共进行2次试验,期间间隔7 d 洗脱期,每次试验前均进行1次反向跳预测试,在2次试验中,所有受试者双侧大脑运动区随机接受2 mA ,20 min 阳极刺激或20 min 假刺激,采集刺激后即刻以及刺激后1 h 内每隔10 min 时的跳跃高度和相对最大功率,以分析阳极刺激对健康男性反向跳的影响。

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检测2次预测试成绩的相关性,以判断试验的重测信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别不同时段反向跳的跳跃高度和相对最大功率差异。

研究的实施符合武汉体育学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伦理审批号为:2019006。

受试者均自愿参加此次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结果与结论:①对于2次试验的重测信度,跳跃高度的相关系数为0.921(P < 0.001),相对峰值功率的相关系数为0.938(P < 0.001);②对于相对最大功率,组别主效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0.05,效应量为0.557),刺激组相对最大功率显著高于假刺激组(4.9%),组别与时间的交互效应以及时间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效应量分别为0.072和0.062);③对于跳跃高度,组别、时间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未发现统计学意义(P > 0.05,效应量分别为0.088、0.196和0.069);④结果说明:20 min ,2 mA 双侧大脑运动区的阳性经颅直流电刺激后1 h 内,健康成年男性下肢的最大输出功率提高。

2024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全文)

2024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全文)

2024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全文)神经病理性疼痛(NP) 是损伤或疾病累及躯体感觉系统所导致的疼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NP全程评估与管理在其诊治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对疾病的反复评价和再认识能够有效地帮助医患双方及时了解疾病走势,把握疾病诊治方向,提升治疗效果。

为规范NP 诊疗的评估与管理,国家疼痛专业质控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制订了《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版)》。

DN4、I-DN4量表推荐意见:采用DN4、I-DN4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LANSS评分系统推荐意见:采用LANSS、S-LANSS 量表进行NP 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推荐意见:采用PD-Q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推荐意见:采用NPQ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推荐意见:采用ID Pain 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中等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推荐意见:采用VAS、NRS、VRS评分评估NP强度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采用BPI、MPQ和SF-MPQ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中等质量,推荐级别为中等推荐。

推荐意见:采用PHQ-9量表评估抑郁症状,GAD-7量表评估焦虑症状,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药物治疗1.一线药物在NP药物管理中,抗惊厥药和抗抑郁药为一线治疗药物。

①抗惊厥药: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为钙通道拮抗剂,通过与脊髓背角突触前膜电压门控钙通道结合,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和P物质)的释放,在各种NP,如带状疱疹神经痛、痛性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和创伤后神经痛等表现出明显镇痛作用。

加巴喷丁推荐起始剂量每日300mg,维持剂量为每日900~1800mg。

普瑞巴林推荐起始剂量每日150mg,维持剂量为每日150~600mg。

经颅直流电刺激电极面积对球头模型中空间电场分布的影响

经颅直流电刺激电极面积对球头模型中空间电场分布的影响

经颅直流电刺激电极面积对球头模型中空间电场分布的影响翟伟兵;逯迈;张元;胡延文【摘要】采用广泛使用的三层球头模型,分别固定阴极和阳极矩形电极的面积为25 cm2,再分别从1 cm2到45 cm2增大阳极和阴极的电极的面积,得到阳极和阴极电极面积与靶点位置处电场分布的关系.最终得到特定靶点处的电场分布与阳极和阴极电极面积关系的曲线.结果表明,不同的阴阳极电极面积对特定靶点位置的电场分布有明显的影响.【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5(015)021【总页数】6页(P95-100)【关键词】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球头模型;ANSYS;电极面积;电场分布【作者】翟伟兵;逯迈;张元;胡延文【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70;兰州交通大学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70;兰州交通大学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70;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05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介入,无痛的技术,通过对放置在头皮特定位置上的电极施加弱直流电流(电流范围通常在0.26~2 mA),刺激大脑皮层,从而改变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1,2]。

1968年,美国研究人员Rush和Driscoll建立了人体头部三层同心球模型,并且在模型上放置电极,通过分析计算,推导出了模型内部电场分布的解析解[3]。

1997年,Johnson提出了标准的生物电场中的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4],促进了 tDCS技术的发展。

2009年,Miranda等通过建立四层球头模型,分析注入电流和靶点位置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5]。

2011年Parazzini等建立了真实的人体头模型,并且分别计算了在不同的电极面积下,大脑中各组织的电流密度和电场强度,如大脑皮层,白质,脑干等[6]。

经颅直流电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1·-2 mA) 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

概述
早在11 世纪人们就开始尝试利用电来治疗疾病,随着认识的发展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逐步成熟。

到目前为止,tDCS的临床疾病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果。

原理:主要采用25-35cm2电极,阴极和阳极之间通以1-2mA的微弱电流,流经大脑的刺激靶区域,使大脑皮层极化,起到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兴奋性、促进神经重塑和修复、改善脑部供血等作用。

技术特点
tDCS有两个不同的电极及其供电电池设备,外加一个控制软件设置刺激类型的输出。

刺激方式包括3种,即阳极刺激、阴极刺激和伪刺激。

技术特点:非侵入性、安全性好、副作用轻微、耐受性好、同类产品中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效果显著。

TDCS怎么用?——极性选择
阳极刺激:阳极电极置于目标脑区位置,兴奋;
阴极刺激:阴极电极置于目标脑区位置,抑制;
对照假刺激:给予非常短暂的电流刺激(约30s,使被试者产生与真刺激相同的主观感觉,电极放置位置与真刺激一致)
适应症
在神经康复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得到推广,研究发现,tDCS对于脑卒中后肢体运动障碍、认知障碍、失语症以及老年痴呆、帕金森病及脊髓神经网络兴奋性的改变都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下背痛,焦虑抑郁,失眠等等效果显著。

安全性和前景
安全性:至今为止,尚未有tDCS诱发癫痫的报道。

通常认为tDCS是一种安
全的经颅刺激方式。

前景:是神经康复领域一项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无创性脑刺激技术。

APO诱导6-OHDA所致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及其形态学改变

APO诱导6-OHDA所致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及其形态学改变

APO诱导6-OHDA所致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及其形态学改变安徽医科大学ActaUniveitatisMedicinalisAnhui2006Jun;41(3)’247? APO诱导6-OHDA所致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及其形态学改变徐蓉,李光武,姚玉芹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阿朴吗啡(APO)腹腔注射6一OHDA所致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及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形态学变化.方法6-OHDA单侧一点注射大鼠右侧SNc,特异性毁损DA能神经元;术后1,7,14,21d腹腔注射APO,观察旋转行为;利用Niss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各时间点VTADA能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和TH表达情况.结果APO诱发PD大鼠模型异常旋转行为,Nissl染色见PD大鼠左侧中脑VTA有神经细胞肿胀,坏死等变化,VTA TH神经元数量减少.结论APO能诱导6-OHDA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其强弱可能与TH神经元数量直接相关.主题词多巴胺;阿朴吗啡;腹侧被盖区;酪氨酸羟化酶中图分类号R749.16;R971.5;R977.3;R97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492(2006)03—0247—036一羟基多巴胺(6一hydroxydopamine,6一OHDA)是一种亲神经毒性物质,可特异性破坏含多巴胺(do—pamine,DA)的神经细胞,能使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tegmentalarea,VTA)DA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导致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样改变,所以常被用作制备PD模型¨J.阿朴吗啡(apo—morphine,APO)是最早发现的外源性DA受体激动剂之一,能诱导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J,其诱导旋转行为能力强弱与VTA的DA神经元存活数目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其诱导旋转行为的时相性及其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本实验利用6一OHDA大鼠单侧黑质内注射制作PD模型,在不同时间点观察腹腔注射APO后大鼠的行为学变化,VTADA能神经元内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的表达,以观察所致PD模型鼠后不同时间注射APO诱导旋转行为的强弱以及旋转行为与VTA区TH神经元数目与活性之间的关系.2006—02—24接收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基金(编号:2003kj226)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合肥230032作者简介:徐蓉,女,38岁,硕士研究生,现在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工作;李光武,男,45岁,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责任作者,E. mail:*******************1材料与方法1.1主要试剂6一OHDA,APO,TH抗体(1:lOOO)均购自Sigma公司,SABC,DAB购自北京中衫金桥生物有限公司.1.2实验动物选用健康6纯种Wistar大鼠,体重220~250g,普通级,安徽省药研所动物房提供.1.3方法1.3.1动物分组Wistar大鼠适应环境1周,经反复测试无旋转行为的动物选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6一OHDA对照组(8例),生理盐水组(NS,8例)和APO组(40例,先用6一OHDA注射SNc制作PD模型),根据APO注射时间不同随机分为1,7,14,21d组(10例).1.3.26一OHDA毁损3%水合氯醛(0.6ml/lO0g)腹腔注射麻醉Wistar大鼠,头颅水平位固定于SN-2型脑立体定位仪(TokyoNarishige,Japan).去毛,消毒,切开皮肤筋膜,确定前卤坐标;参照Paxi—nosWaston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确定右侧SNc坐标:前卤后4.8mm,中缝右旁开1.0mm,硬膜下7.5mm.用牙钻钻开相应部位及硬膜外水平用10l微量注射器抽取0.3%6-OHDA4l缓慢注射于SNc,NS组只向SNc内注射0.9%生理盐水,注射完毕,停针5min,缓慢拔针,明胶海绵填塞颅骨孔,缝合皮肤,筋膜,伤口涂消炎膏,置笼喂养.1.3.3APO诱导旋转实验6一OHDA毁损后1,7, 14,21d8:00AM点进行旋转行为测试.上述各组均腹腔注射0.5mg/kg质量体积分数0.1%新鲜配置APO,在40cm的不锈钢盆中观察大鼠的旋转行为,时间为30min,用钟式测转仪测量头尾相接向健侧旋转的圈数.1.3.4形态学观察在每次行为学测试完毕2h,3%水合氯醛腹腔注射(350mg/kg)麻醉能产生旋转的试验大鼠,置于冰盘上,打开胸腔,暴露心脏,先用生理盐水100ml经心脏冲洗,然后300ml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出脑组织,4%多聚甲醛后固定24h,在针道旁冠状面切开,石蜡包埋,于耳间线2.7~3.3mm(以A2.7~A3.3表示)范围内继续切248?暂桃科≮学”“,”¨,imdisI.hr”2006Jur.;41(3片.隔I取,厚6¨llii常批Nissl染色,记瞍织化学AB(I法.通过I’1I’神经元的丛舰察V’I’A眨映DA能神经元埘坏变起明娃.核l歪渍染形态夫/J,转斯致( I)6-OHI)A注射SNc后小同ll寸川点毁{_5i侧巾腑VTA与对照组比较,Nissl染包褪I一1有分冲经兀肿胀,空泡化,7t州十胀加剧I4一l肿呲变Yt!Jq;北¨J】J川*u(1剥2).2I?I细憾变性艟~严I碴爵时间的逛K.神经元肿胀,H,死,榱变尢.胞质碱少.审旭化等化越米越』挝.拟竹J愈,14tl毁抒!速艇放慢.但尢修班象r免疫I化染色艋殚盐水自【人艉VTArl1’神经J懈柴数较多.多角肜.突起叫显(1剥3);而坝凡鼠vlrAI’H经元嘲雌.见宠世IdlJ{珊部分冲经J[肿胀.突起碱少,7dVTA TII冲贽儿数醚诫圳艟.I4tI川神经¨[均桁度较对JIf{鲥下降6(12—80eh(图4).2l1神经JL胞件忡胀,突衄消先雠为明皿(51Vr‏¨利绛元段随符延k而减少.减少的谴度I4t{Jj放慢;VqA…并兀形.突起减少{jlj,大的现象随着II’JMK越求越川3讨论TIt是旋多递质合成的瞅制瞬,是钮艘合.:.一:,,-.复的现象,动物的健康状况也无恶化的表现,结果稳定.通过注射6-OHDA制备PD模型,成功率高,用APO能诱导PD模型鼠的旋转行为在14d时达到明显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显示PD模型大鼠中脑VTA 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6-OHDA损毁1,7,14,21d后,TH染色阳性细胞逐渐减少,部分神经元形态异常,变性死亡,在神经元数目下降达到70%~75%时旋转行为最为明显.Freemanetal对PD患者死后DA神经元TH活性测定,发现其活性量下降至正常值的30%,与TH蛋白减少的结论相一致¨.本研究结果可知,6-OHDA毁损可以制作PD模型,APO可诱导PD模型鼠产生旋转行为,大约在14~21d达到高峰,并维持一个较高水平,TH神经元的数目可作为DA能神经元活性强弱及死亡数目的重要标志.参考文献[1]RuxandraI,PaulM1.PatrikB.Behavioralcharacterizationofa unilateral6-OHDA—lesionmodelofParkinsonsdiseaseinmice [J].BehavioralBrainResearch,2005,162(2):l—lO.[2]DeumensR,BloklandA,PrickaertsJ.ModelingParkinsonsdis- easeinrat:.皿evaluationof6-OHDAlesionsofthenigrestriatalpathway[J].ExpNeurol,2002,175(2):303—17.[3]HauberW,KochM.AdenosineA2areceptorsinthenucleusac- cumbensmodulateprepulseinhibitionofthestartleresponse[J]. Neumreport,1997,8(6):1515—8.[4]CaiG,WangHY,FriedmanE.Increaseddopaminereceptorsig- natinganddopaminereceptor-Gproteincouplingindenervated striatum[J].JPharmacolExpTher,2002,302(3):l105—12.[5]刘红艳,孙中武,周江宁.帕金森病和原发性震颤患者运动和静息-活动节律的变化[J].安徽医科大学,2005,40(1):8O一4.[6JHenryB,CrossmanAR.BrotchieJM.Characterizationofen. haocedbehavioralresponsestoL-dopafollowingrepeatedadminis- trationinthe6-hydroxydopaminelesionedratmodelofParkinsens disease[J].ExpNeurol,1998,151(2):334—42.[7]余国璋.脑内多巴胺的生物医学[M].3版.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181—9.[8]姜宏,陈文芳,谢俊霞.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内多巴胺与铁含量的关系[J].生理,2001,53(5):334—8.[9]FreemanTB,OlanowCW,HauserRA,eta1.Bilatemalfetalni. graltransplantationintothepostcomndssuralputameninParkinson sdisease[JJ.AnnNeural,1995,38(3):379—88.[1O]彭湘闵,蒋雨平.酪氨酸羟化酶与帕金森病[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2,10(1):105—8. Apomorphinecausedmorphologicalchangesinventral tagmentalareaandabnormalrotationsinratswith Parkinsondiseaseinducedby6-hydroxydopamineXuRong,LiGuangwu,Y aoY uqin(DeptofBiology,AnhuiMedicalUniversity,Hefei230032)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apomorphine(APO)causedmorphologicalch angesinventraltagmentalarea(VTA)andabnormalrotationsinratswithParkinsondiseaseinducedby6-hyd roxydopamine.Methods6一OHDA wasinjectedintofightSNcofrats.TheabnormalrotationsinducedbyAPOwe reobservedon1,7,14and21d.Nisslsbodystaining,andimmunohistochemicalavidin—biotinylatedperox idasecomp1exmethod(ABC)wereused toobserveDAneuronchangesinVTAandtyrosinehydroxylase(TH)express ion.ResultsApomorphinecausedabnormalrotations,neuronalcellularswelling,necrosisalterationintheleftm esencephalicVTA.anddecreasesinquantitiesofVTA THpositiveneuron.ConclusionApomorphinecausesabno rmalrotati0nsinratswithParkins0ndiseaseinducedby6-hydroxydopamine,andextentofthechangesiscorrelatedwithquantityofTHpositiveneuron.MeSHdopamine;apomorphine;ventraltagmentalarea:tyrosine3-monooxy genlase。

经颅直流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应用进展

经颅直流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应用进展

•综述.经颅直流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应用进展☆柯嘉洽*邹晓佩*王春燕*商建青*张少填*黎洪展*周先举询【关键词】非侵入性脑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重复经颅磁刺激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脑卒中后中枢神经功能受损的临床表现多样,其中运动功能障碍为最常见症状。

运动功能尤其是上肢运动功能(如伸手、拾物及操作手机、电脑等)恢复较困难,手功能恢复的程度是判断患者能否恢复工作的主要临床指标⑴。

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或传统康复理疗等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但其疗效并不显著。

而非侵入性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NIBS)可调节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对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疗效叫已作为重要的康复手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和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o由于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个体化差异,深入了解脑卒中后神经网络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模型,研究脑卒中具体时期采取tDCS或TMS的类型、刺激参数和部位的最佳组合,探索tDCS、TMS与神经影像或电生理结合在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中的应用等都是近些年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相关NIBS的重要研究方向。

1脑卒中后双侧大脑兴奋性改变初级运动皮层(Ml区)、辅助运动区(SMA)和运动前皮层等大脑相关区域一同构成运动神经网络。

Ml区参与运动执行,SMA和运动前皮层等与运动的计划和顺序有关,而小脑与运动协调等密切相关。

脑出血或缺血后导致运动网络任何相关神经或传出通路的损伤都可能影响运动功能。

然而,在局灶性脑损伤后,无论运动功能是否正常,都是整个大脑神经网络相互作用的结果⑶,这种脑卒中doi:10.3969/j.issn.l002-0152.2021.01.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1471338,81671284)*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广州510315)e通信作者(E-mail:*********************)后局灶性脑损伤,可使患侧皮质兴奋性显著降低。

经颅直流电刺激多方面概述

经颅直流电刺激多方面概述

经颅直流电刺激多方面概述————————————————————————————————作者: ————————————————————————————————日期: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摘要: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

本文简要回顾其起源和发展,着重介绍其机制,以及安全性和应用,问题和展望。

目前观点认为,经颅直流电刺激可能通过改变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电学特性,对膜受体影响,以及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等途径发挥脑功能的作用。

经颅直流电刺激作为一种新的,无创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损伤患者的研究中,为这样患者的康复带来新的希望。

关键词:经颅直流电刺激;机制;进展;应用一、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简介近年来,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癫痫、慢性疼痛等疾病的关注越来越多,神经刺激技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深部脑刺激(DBS)、经颅磁刺激(TMS)技术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其中有侵入式脑刺激(如DBS),和非侵入式脑刺激之分,非侵入式脑刺激有tDCS、TMS、低能激光、超声。

本世纪以来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不断发展,逐渐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神经康复医学、神经病学的研究热点。

主要应用领域涉及多种神经及神经类疾病。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Transcranialdirext-current stimulation)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0-2mA) 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1]。

tDCS有两个不同的电极及其供电电池设备,外加一个控制软件设置刺激类型的输出。

tDCS通过在头皮上特定区域放置电极,然后刺激器向大脑输送低强度的直流电来引起颅内产生电流。

此特定区域的颅内电流则会基于不同类型的刺激而提高或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而神经元兴奋性则会引起大脑功能性转变。

经颅直流电刺激仪如下图1所示。

图1.经颅直流电刺激仪刺激方式包括3种,即阳极刺激、阴极刺激和伪刺激。

帕金森病的神经调控治疗研究进展2023

帕金森病的神经调控治疗研究进展2023

帕金森病的神经调控治疗研究进展2023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由多巴胺神经元丢失引起的相关运动及非运动症状。

神经调控治疗作为帕金森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包括脑深部电刺激、核团毁损术、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等其他新兴治疗方法,有效改善了患者症状和提高了生活质量。

文章总结了当前帕金森病神经调控治疗的主要进展和挑战,以期实现更安全和有效的治疗策略。

关键词:帕金森病;神经调控;脑深部电刺激;经卢页磁刺激;经卢页直流电刺激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症。

其主要特征包括运动症状(如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障碍)及一系列非运动症状(如便秘、快动眼睡眠障碍、抑郁和认知障碍λ治疗方面,PD目前一线治疗措施主要是药物[1]o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个体可能会出现药物控制不佳或者无法耐受的运动并发症,因此,迫切需要非药物神经调控手段作为辅助治疗。

神经调控是指利用植入性或非植入性技术,在神经系统的邻近或远隔区域对神经元或神经信号传递起兴奋或抑制调节,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作为非药物干预手段,神经调控治疗已成为PD治疗的重要方法,包括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两类技术。

侵入式技术主要涵盖脑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1ation,DBS)和神经核团毁损术等,而非侵入式技术则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1magneticstimu1ation z 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1directcurrentstimu1ation,tDCS)和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MRI-guidedfocusedu1trasound z MRgFUS)等。

这些技术能有效缓解PD的多种运动和非运动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深入了解神经调控技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作用,本文就相关神经调控技术做一综述。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步态调节的研究进展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步态调节的研究进展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步态调节的研究进展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在头皮特定位点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因无创安全、经济便携、操作简单等优点在康复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已有研究证实,tDCS对脑卒中、癫痫、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抑郁症、物质成瘾等精神性疾病,以及纤维肌痛、神经痛等多方面都有疗效。

近年国内外研究中,tDCS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而应用在步态障碍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下肢M1区位置在大脑生理结构上比上肢M1区位置更深,需要更大电流强度才能引起有效刺激。

本文就tDCS 在各种疾病导致的步态障碍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一、t DCS对步态的影响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PD患者步行障碍主要表现为行走缓慢、肢体僵硬、步长变短和姿势不稳,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冻结步态、慌张步态等,严重影响PD患者的生活质量。

单纯tDCS刺激对步态的影响:Valentino F等初次评估tDCS对PD患者合并中重度冻结步态的潜在疗效。

他们在10例伴有冻结步态的PD患者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 区)进行阳极tDCS(anodal tDCS,a-tDCS)刺激,结果显示患者站立行走坐试验(stand walk sit,SWS)时的步态显著改善,冻结步态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少,且至少持续了1个月。

Lattari E等对17例PD患者进行了随机交叉试验,在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进行单次a-tDCS刺激。

通过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动态步态指数(dynamic gait index,DGI)和起立行走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T) 进行评估发现患者的平衡和功能活动能力较对照组改善。

经颅直流电对痉挛的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经颅直流电对痉挛的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经颅直流电对痉挛的治疗作用研究进展【摘要】经颅直流电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对痉挛有着显著的疗效。

本文通过对经颅直流电治疗痉挛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阐述了经颅直流电的原理和治疗机制。

在临床研究进展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研究,发现经颅直流电对痉挛的治疗效果已经初步得到验证。

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将有望拓展经颅直流电在治疗痉挛方面的应用,为痉挛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经颅直流电对痉挛的治疗作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展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经颅直流电、痉挛、治疗、研究进展、机制、临床试验、动物实验、验证、前景。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疾病。

传统的治疗方法并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需求,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经颅直流电治疗痉挛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一些研究取得了初步进展。

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经颅直流电能够显著减轻痉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样本量较小、研究设计不够严谨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经颅直流电对痉挛的治疗作用,探索其临床应用前景。

1.2 研究目的经颅直流电对痉挛的治疗作用研究进展破碎神经元过度兴奋状态,阻断痉挛的传导通路,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减轻痉挛症状。

评价经颅直流电对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研究传统治疗方法对痉挛的疗效,对比经颅直流电治疗的优劣,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总结目前经颅直流电治疗痉挛的研究进展与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指导和启示。

2. 正文2.1 经颅直流电的原理经颅直流电的原理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科学家们发现施加外部电流可以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

经颅直流电是通过在头皮表面施加一定大小和方向的直流电场,进而影响脑部神经元的兴奋性和突触传递机制。

具体而言,经颅直流电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膜的电荷分布,调节神经元内外环境的离子浓度,影响突触传递的递质释放等方式来调控神经元的活动。

最新中国慢性创伤后疼痛诊疗指南(2023版)

最新中国慢性创伤后疼痛诊疗指南(2023版)

最新中国慢性创伤后疼痛诊疗指南(2023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烧伤等意外创伤事件呈快速增长趋势,由此引起的慢性创伤后疼痛的发病率也日渐增高。

创伤后出现的慢性疼痛多表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创伤后疼痛的诊疗现状不容乐观,为此,本文依据《中国慢性创伤后疼痛诊疗指南(2023版)》,整理了中国慢性创伤后疼痛的分类、临床表现以及多种治疗方案,旨在为慢性创伤后疼痛的诊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慢性创伤后疼痛慢性创伤后疼痛(CPTP)是组织损伤(包括烧伤在内的任何创伤)后发展或加重的慢性疼痛。

疼痛既可局限于损伤区域,亦可投射到位于该区域的神经支配区;深部躯体或内脏组织损伤后相应皮肤区域可出现牵涉痛。

任何创伤后都可能出现慢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目前临床上对CPTP认识不足,临床诊疗亟待规范。

基于最新国际疾病分类-11将CPTP分为6类:慢性烧伤后疼痛(CPAB1)、慢性周围神经损伤后疼痛、慢性脊髓损伤后疼痛、慢性脑损伤后疼痛、慢性挥鞭伤后疼痛和慢性肌肉骨骼损伤后疼痛(CPAMSI)o慢性创伤后疼痛的分类诊断慢性烧伤后疼痛临床表现:烧伤后疼痛具有强度剧烈、种类多、周期长等特点。

知烧伤创面、供皮区、植皮区等区域的疼痛、灼热、紧缩感等,往往伴瘙痒、焦虑、抑郁等。

诊断:有烧伤病史,局部有创面瘢痕、畸形等,烧伤创面、供皮区、植皮区等区域持续疼痛超过3个月,即可诊断。

慢性周围神经损伤后疼痛临床表现:临床上多表现为神经支配区域的痛觉超敏、痛觉过敏、持续性疼痛或感觉异常。

疼痛性质主要表现为烧灼样、电击样、针刺样、射击样等。

常伴随睡眠障碍、焦虑及抑郁。

诊断:・有明确的周围神经创伤病史;・疼痛发作与创伤发生有明确的时间关联;・疼痛发生及感觉异常部位与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相对应;・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

慢性脊髓损伤后疼痛临床表现:慢性脊髓损伤后疼痛复杂,持久且难以控制,大多表现为受伤节段神经支配区及以下部位痛觉过敏、痛觉超敏、持续性疼痛或感觉异常,烧灼痛是最常见的疼痛描述,下肢是最常见的疼痛部位。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的疗效分析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的疗效分析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的疗效分析发布时间:2023-06-07T10:11:35.065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2月3期作者:李勇[导读]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的疗效分析李勇(北京市丰台区铁营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000)目的:研究帕金森在临床上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效果。

方法:60例患者均确诊为帕金森,病例数对照组30例(采用多巴丝肼药物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入组年限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对比治疗效果、焦虑抑郁评分,帕金森评定量表评分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是93.33%相比于对照组65.52%较高,而焦虑、抑郁评分和帕金森评定量表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帕金森患者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病症,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可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更为安全有效。

关键词:帕金森;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效果帕金森近年来在临床上的确诊患者较多,该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一种,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异常以及步态等,对其生活造成影响,该病患者通常为老年人,需要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1]。

医院对于帕金森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功能训练等,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方式,但效果不理想。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发现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于帕金森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

本次对60例帕金森患者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均确诊为帕金森,入组年限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因为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在61-76岁之间(70.39±2.58)岁,患有疾病的时间是1-5年(3.06±0.28)年,观察组30例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在62-75岁之间(71.23±2.91)岁,患有疾病的时间是1-6年(3.11±0.29)年,两组之间的数据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