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课后作业:1.3《人类与环境》(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优化作业1.3《人类与环境》(湘教版选修6)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一、单项选择题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完成第1~3题。
1.图中表示人类社会的是()A.内圆B.外圆C.箭头①D.箭头②2.下列人类活动能用图中箭头②表示的是()A.废弃物B.生存空间C.物质和能量D.消费活动3.若箭头④表示沿海低地淹没,则箭头③表示()A.全球气候变暖B.温室气体大量排放C.极冰融化D.海水膨胀答案:1.A 2.A 3.B解析:第1题,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中,一般用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输方向、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用圆表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占据一定的空间,因此,表示人类社会的应是内圆。
第2题,消费活动是在人类社会中完成的,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用箭头②表示;自然环境向人类社会提供生存空间、物质和能量,用箭头①表示。
第3题,沿海低地淹没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冰融化和海水膨胀的结果,而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则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人类活动。
读人类文明发展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第4~5题。
4.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畏惧和崇拜的阶段是()A.①B.②C.③D.④5.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出现在阶段()A.①B.②C.③D.④答案:4.A 5.C解析:第4题,图中人类手中的工具是题眼,在阶段①~④中,人类手执的工具依次是石器、简易农具、电气钻、计算机,分别代表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代;畏惧和崇拜自然是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
第5题,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出现在工业文明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6~7题。
①善待地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第3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②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了捕鲸船的“足迹”,他发现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岛屿。
如今欧美的兵舰在那些地方纵横驰骋,他们大约应该为早期的开发者——捕鲸者——鸣炮致敬吧!(椎尔威尔《白鲸》)③打死虎,打死豹。
……分肠肚,分骨头,饱饱吃,啾!啾!啾!(傣族古歌谣《欢乐歌》)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练习湘教版选修6
解析 A 项可能造成资源枯竭 ,不符合持续性原则 ,B、 D 两项谈不上发展 ,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
原则 ,因为发展是第一位的。
能力提升
10.环境伦理主要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 ,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环
境伦理观 ,下列选项符合正确环境伦理观要求的是 ( )。
①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当环境的恶化超过了人类的承受能力时 ,人
类则以迁徙的方式否定环境的价值与意义。
2.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 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表现为以下两个
方面 :
第一 ,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一方面 ,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环境。环境具有一定
的提供资源的再生能力和容纳废物的自净能力。为了生存
色素瘤。损害眼睛 ,白内障患者增多。降低人体免疫力 ,传染病患者增加。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
在作物对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敏感性的实验中 ,进行实验的 200 种作物有 2/3 会因紫外线
辐射增强受到影响 ,尤其是水稻、小麦、大豆和水果等人类经常食用的作物。据估计
,当臭氧
含量减少 1%时 ,大豆将减产 1%。
答案 (1)①动植物资源被破坏 (数量、种类减少 );②环境污染严重。
(2)①大肆捕杀野生动物和掠夺性采集天然药材 ;②人类活动范围扩大 ,侵占野生动植物的 生长地 ;③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工业排污严重 ,水、土污染严重。
(3)保护中药材的生长环境 ;有计划地开采中药资源 ;建立无公害的中药材人工养殖基地。
农具、电气钻、计算机 ,分别代表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期
;依赖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和环境》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1.读乌兹别克斯坦和日本的结婚年龄结构(各年龄段百分比)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自然增长率较高和生育率较高的国家分别是乌兹别克斯坦和日本②自然增长率较高和生育率较高的国家是乌兹别克斯坦③造成两国婚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④造成两国婚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的婚姻制度、文化及宗教不同A.①②C.③④B.②③D.①④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南曾出现过几次人口迁移的高峰:1950年前后,大量解放军官兵留驻海南;1966年后,大批“知青”上山下乡迁入海南;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又有10万人才下海南。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伊始,吸引了10万人才下海南的主要原因是()①投资创业,充满商机②经济发达,工资较高③政策优惠,就业机会多④国家号召,支援边疆⑤环境优美,适宜养老A.①④C.②⑤B.①③D.④⑤3.下列说法与实际相符的是()A.1950年前后海南的人口迁移,属于自发性迁移B.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南的人口迁移皆由气候环境因素所致C.“知青”上山下乡引发的人口迁移是由经济因素引起的D.几十年来大量人口迁入海南,促进了海南经济的大发展下图为“台湾省不同年份人口金字塔图”,读下图,完成下列两题。
4.图示过程能够明显反映台湾省()A.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C.人口迁入率不断上升B.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D.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5.预测到2031年台湾省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人口增长速度过快C.劳动力就业压力大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D.城市人口占比例过高下图为某区域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据图可知,该地区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B.t时期,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2C.t时期,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3D.t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47.图中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A.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承载力的制约C.人口数量必须低于环境承载力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8.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③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下图示意某国近五十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
2015_2016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三节人类与环境课时作业湘教版选修6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一、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3题。
①善待地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第3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②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了捕鲸船的“足迹”,他发现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岛屿。
如今欧美的兵舰在那些地方纵横驰骋,他们大约应该为早期的开发者——捕鲸者——鸣炮致敬吧!(椎尔威尔《白鲸》)③打死虎,打死豹。
……分肠肚,分骨头,饱饱吃,啾!啾!啾!(傣族古歌谣《欢乐歌》)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1.四段文字中,描述了采猎文明时期生活场景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四段文字依次描述了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的生产、生活场景。
【答案】 C2.材料②描述生产场景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 )A.依赖自然 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 D.善待自然【解析】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
【答案】 C3.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材料________描述的文明类型(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后工业文明时期。
【答案】 A4.可以用来表示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的图(图中a表示经济发展,b 表示环境质量)是( )【解析】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质量下降;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认识到既要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又要保护环境,因而治理环境污染力度加大,环境质量上升。
【答案】 A图甲为某地区地形图,图乙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
读图,回答5~6题。
5.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凌汛 B.水土流失C.森林面积减少 D.泥石流频发【解析】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受黄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差以及多暴雨的影响,该地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答案】 B6.造成这种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土地承载力B. 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解析】读图可知,本区的人口合理承载力为每平方千米30人,而A、B地区的人口密度已分别高达64人/平方千米、47人/平方千米,说明该地区的人口密度已超过该地区的土地承载力,从而导致人为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
【新步步高】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同步训练:第一章第三节人类与环境含解析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学习目标】 1.了解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及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2.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1.人类与自然环境①__________、互相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人类②________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2)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③________于人类。
2.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④____________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文明类型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⑤______文明时段公元前200万年至前1万年公元前1万年至18世纪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世纪末以后对自然的态度⑦______自然、敬畏自然⑧______自然⑨______自然⑩______自然环境问题部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少数地区的区域性问题区域性问题蔓延到○11______全球性环境问题亟待解决人类行为○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事后的环境保护补救措施谋求○13__________________三、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1.尊重与善待自然(1)原因:自然生态具有多种○14________。
(2)措施:保护○15____________。
(3)意义a.现实意义上是要控制和制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优化作业1.1《环境概述》(湘教版选修6)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一、单项选择题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工作,亚洲环境保护产业展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办。
本届展览会集中展示了有关水处理、大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噪声处理、可再生能源与资源利用、环境监测、市政环卫等领域的科技成果与最新技术产品。
据此完成第1~3题。
1.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非生物环境B.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C.人类是环境的产物,环境会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改变D.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是环境的塑造者2.环境包括()①自然因素②社会因素③生物环境④自然环境⑤社会环境⑥太阳系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⑥C.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⑥3.下列不是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组合的是()A.丘陵缓坡梯田B.天然草地人工牧场C.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D.原始林人工林答案:1.A 2.A 3.C阅读下列图片,完成第4~6题。
4.如果按照环境的属性划分,最有可能是自然环境的是()A.①B.②C.③D.④5.从生态科学的角度看,图片④的环境主体是()A.生物B.人类C.植被D.水体6.如果按照空间尺度来划分环境,四幅图片中最可能与其他三幅不同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4.D 5.A 6.D解析:第4题,图片①②③所示的景观均属于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都属于社会环境;只有图片④所示的景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小,属于“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和空间”,是自然环境。
第5题,对生态科学而言,“环境”是生物环境。
第6题,城镇是人类居住和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空间,是聚落的一部分;农田是人类进行农业活动的场所,也是聚落的一部分;人类遗址是古代人类活动的场所,它们均属于聚落;只有沼泽是地理环境。
7.中央气象台2010年3月5日18时继续发布干旱黄色预警。
图中特旱区域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是()A.热带半湿润地区B.亚热带湿润地区C.热带湿润地区D.亚热带半湿润地区答案:B解析:从图上看,特旱区域全部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地区,北回归线以北,主要是亚热带。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各章节课时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练习题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1)1、人口分布 (1)2、人口迁移 (8)3、人口容量 (14)第二章城镇和乡村 (22)1、城乡空间结构 (2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30)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36)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 (43)1、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43)2、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 (49)3、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56)第四章区域发展战略 (62)1、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62)2、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70)3、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78)第五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8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85)2、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91)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1、人口分布下图是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隐去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
据此回答1~2题。
1.人口密度较大的大洲是( )①美洲②亚洲③欧洲④大洋洲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人口稀少的地区是( )①终年高温多雨的地区②终年干燥的地区③一年旱雨季分明的地区④一年四季分明的地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B 2.A[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和其他地区相比,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密度比较大。
第2题,在南美洲、非洲等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森林茂密,人口稀少。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亚洲内陆荒漠区以及北美西部高山区,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
据此完成3~4题。
3.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的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复杂B.气候湿热C.资源匮乏D.地处内陆4.巴西高原东南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①气候适宜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④水力资源丰富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3.B 4.D[第3题,亚马孙河流域虽然地势平坦开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湿热的环境不利于人类生存,因此人口稀疏。
高中地理 1.3 人类与环境课后作业(含解析)湘教版选修6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下图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
读图,完成第1~3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的功能是( )①提供生存空间②提供物质和能量③消纳废弃物④消纳新陈代谢的产物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C.过度樵采D.过度养殖3.下列地理事象属于该地自然环境对当前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的是( )①土地沙化②水土流失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臭氧层破坏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第1题,当地的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直接体现了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农产品和生产劳动场所的功能,而消纳废弃物及新陈代谢产物的功能未体现出来。
第2题,根据当地地形结构图和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可知,当地平原比重较小,但耕地比重过大,林地和草地比重小,说明当地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
第3题,题干中的“江南丘陵”是题眼。
严重的植被破坏将导致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但不会出现土地沙化;臭氧层破坏是氟氯烃等破坏臭氧的物质大量排放造成的,与当地过度开垦无关。
答案:1.A 2.A 3.D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完成第4~6题。
4.下列环境问题中,明显属于①环节后果的是( )A水土流失 B.大气污染C.地震D.旱涝灾害5.引发酸雨的环节是( )A.①B.②C.③D.④6.近年来的夏季在港澳沿海水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赤潮”,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其根本原因属于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4题,水土流失是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的。
第5题,酸雨是人类排放的酸性气体随降水降落到地面形成的。
第6题,赤潮是人类排放的废水中含有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
答案:4.A 5.B 6.B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环境问题也不同。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后练习1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建议用时:40分钟)[合格过关练]右面是一张宣传海报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反映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B.全球变暖C.臭氧层破坏D.酸雨2.图中反映的问题会造成全球 ( )A.陆地面积增大B.各地降水增多C.酸雨危害加剧D.海平面上升1.B 2.D[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北极熊生存范围缩小,是由于全球变暖,极冰融化,B对。
大气污染与北极熊生存范围缩小关系不大,A错。
臭氧层破坏是人们向大气中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导致臭氧含量减少,与北极熊生存环境关系不大,C错。
酸雨是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导致的降水酸性增强,一般会腐蚀建筑物、危害水环境等,与极冰融化关系不大,D错。
第2题,由于全球变暖,极冰融化,陆地面积减少,A错。
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增大,但是不会导致各地降水增多,B错。
图示环境问题与酸雨关系不大,C错。
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D对。
]冬虫夏草又叫虫草、冬虫草,是著名的具有滋补作用的奇异中药材,也是传统出口的珍品,有着“一物竟兼动植两性”之说。
近年来,虫草价格一路飙升,最贵时,每千克价格高达4万元以上。
这刺激了大批的人进行采挖,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据此完成3~4题。
3.冬虫夏草主要分布在我国( )A.三江平原B.内蒙古高原C.吐鲁番盆地D.青藏高原4.过度采挖冬虫夏草,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湿地减少B.土地荒漠化C.土地盐碱化D.草场退化、沙化3.D 4.D[第3题,冬虫夏草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
第4题,青藏高原过度采挖会导致草场退化、沙化。
]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区域聚落位置变迁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示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土地荒漠化B.森林破坏C.水土流失D.地面沉降6.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A.河流水量更大B.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D.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5.A 6.D[第5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的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且有大面积的沙漠分布,说明图示区域气候干旱,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A正确。
新课标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二地理暑假作业《人类与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知识回顾】1、环境问题表现及原因2目前,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345.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在目前以经济发展为重要任务的阶段,面临更多的压力,更有必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必然性和途径分析如下:下图为“某钢铁工业基地生产流程模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该地区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优势是A.地形平坦开阔,用地条件好 B.公路、铁路和水运极为便利C.附近有丰富的煤、铁矿资源 D.政策优越,污染控制费用低2.该生产流程模式的优点不包括A.单位产值耗能提高 B.实现污染物低排放C.资源综合利用程度提高 D.工业部门之间联系紧密3.该工业生产流程模式符合循环经济理念。
下列有关循环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A.循环经济就是清洁生产B.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加上末端治理C.循环经济将清洁生产与废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D.循环经济能充分利用物质和能量,不会产生废弃物一份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上,八国集团中美国所做的工作最少。
报告通过比较各国自1990年来的排放趋势以及实施《京都议定书》目标的进展等9项量化指标,对八国进行了排名,同时也给各国在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和碳市场发展三项具体政策方面的表现打了分。
据此4-5题。
4.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价值,并成为一种商品。
这种商品形成的市场称为( )A.煤市场B.碳市场C.石油市场D.天然气市场5.《京都议定书》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该原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共同性和公平性原则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
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
读图,完成6-7题。
6.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C.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D.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7.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
高中(湘教版)地理高二必修检测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含解析
第一章第一节根据环保部门和中科院共同编制完成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全国被划分为216个生态功能区。
据此回答1~2题。
1.划分区域的主要目的是()A.进一步了解区域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B.引导人口有序流动C.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使其趋于一致D.划定区域的界线,明确区域的归属2.关于上述区域划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这些生态功能区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B.这些生态功能区都是独立的单元,相互之间没有影响C.这些生态功能区都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D.每个生态功能区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解析:第1题,区域划分的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区域划分的目的是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可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区城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并非为了引导人口流动、有计划地施加影响和明确区域归属。
第2题,根据区域的特点可知,区域有明显的区位特征,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区域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故A、C、D都是正确的。
有的区域界线明确,如行政区,而有的区域则没有明确的界线,一般的自然区之间往往界线不明确,具有过渡性特征。
生态功能区之间既有差异性,也有整体性。
答案: 1.A 2.B读某河水系略图,完成3~4题。
3.与乙地相比,甲地沼泽分布少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较少B.落差较大C.下渗严重D.蒸发较少4.与福斯相比,科连特斯()A.流量大,汛期开始早B.流量小,汛期开始晚C.流量大,汛期结束晚D.流量小,汛期结束早解析:第3题,湿地是低洼的地方长期积水而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多瀑布,说明落差较大,水流较快,因而湿地较少。
第4题,科连特斯位于干支流交汇处因而流量大,汛期结束晚。
答案: 3.B 4.C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示区域中,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A.河流、明确的B.湖泊、模糊的C.交通线、模糊的D.山脉、明确的6.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A.化学工业B.建材工业C.电子工业D.纺织工业解析:图示区域中的界线是县界,属于行政区的界线,应该是明确的。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人类与环境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四幅图中正确反映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是 ________图。
(2)在描述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时,属输入、输出方 向错误的是________图。
人类与环境
●新课导入 昔日一遇暴雨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经过人们的综合整 治,变成了绿树覆盖、鸟语花香令人向往的生态旅游胜地, 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互相依存 、相互影响。 2.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体现 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②人类可以 改造 环境、环境又 反作用 于人类。 3.环境具有供给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 能力是有限的。
材料二 日本从加拿大进口木材生产纸浆,从东南亚诸 国进口木材生产家具,从中国进口白桦树生产一次性筷子。 日本各餐馆将用过的一次性卫生筷收集后用以制造高级纸 张,中国各餐馆则将一次性卫生筷点火烧掉或作为垃圾倒 掉。
1.材料一中,桂林风景管理处和林业部门为何要制止 当地毁林烧炭的行为?
【提示】 毁林烧炭破坏植被,极易产生水土流失、滑 坡、泥石流等环境问题,使生态环境恶化。
【解析】 第1题,“环境友好”实质是尊重与善待自 然,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和谐。第2题,提高北京市林木 覆盖率和人均绿地的措施,应该是在北京市区进行绿化建 设,而不是到周边地区植树造林。
【答案】 1.D 2.C
3.下图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 饼状图,对比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________ 和________的功能。
高中地理课时作业15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湘教版必修2
课时作业 15人类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一、选择题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有关模式图,据此达成1~3 题。
1.图中箭头 a 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惹起()A.滑坡、泥石流B.地震、海啸C.台风、寒潮D.土地荒漠化、火山喷发2.图中箭头 b 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惹起()A.土壤污染B.水土流失C.地震D.生物物种锐减3.目前,协调全世界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门路是()A.不停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B.控制人口增添数目,提高人口素质C.向环境中排放荒弃物D.踊跃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分析:第 1 题,图中箭头 a 表示地理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社会,人类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向地理环境过分讨取资源,地理环境可能经过滑坡、泥石流、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来反作用于人类自己。
应选A。
第 2 题,人类生计于地理环境之中,时时刻刻都与地理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互换。
b 表示人类经过花费活动( 包含生产和生活花费) ,以废气、废液、固体荒弃物、热量、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地理环境。
人类活动违反自然规律可能会惹起土壤污染等问题。
应选A。
第 3 题,目前,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门路包含控制人口增添数目,提高人口素质;转变发展模式;自然资源的可连续利用;协调人地关系。
应选 B。
答案: 1.A 2.A 3.B可燃冰被西方学者称为21 世纪能源。
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大海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世界传统化石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 储量的两倍以上,此中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 1 000 年。
如图为可燃冰资源散布表示图。
读图,据此达成4~6题。
4.可燃冰主要散布于()A.北半球大陆深层B.东半球大海深层C.东半球高原深层 D .西半球沿海大陆架深层5.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目前开发利用可燃冰资源的限制条件是()A.资本投入大B.技术难度大C.市场需求小D.国际协作难6.可燃冰开发利用不妥给环境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直接污染大海B.威迫大海生态系统的稳固C.加剧温室效应D.产生海啸等灾祸分析:第 4 题,东、西半球的分界限为20°W与 160°E,再联合各大洲基本地点和轮廓,可确立可燃冰主要散布于西半球沿海大陆架深层。
湘教版高二下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三)《1.2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同步测试题-带答案
湘教版高二下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三)《1.2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同步测试题-带答案一、选择题读反映环境问题的图片,完成第1~2题。
①②③④1.图中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图中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2023年山东滨州月考)暗夜星空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和遗产,国际上设有“世界暗夜保护地名录”,其中有6个世界级别的暗夜星空保护地在中国。
据此完成第3~4题。
3.暗夜保护的基本理念是为了应对日益蔓延的( )A.全球变暖B.臭氧层破坏C.水体污染D.光污染4.我国建立暗夜保护地的最主要目的是( )A.科普天文知识B.消除光污染C.保护星空资源D.带动经济发展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遇到水滴或潮湿空气,转化为亚硫酸、硫酸和硝酸,混入降水中,酸度低于5.6时,就形成酸雨。
据此完成第5~6题。
5.下列情况可造成酸雨产生的是( )①森林遭到乱砍滥伐②工业上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③广大农村居民燃烧沼气④汽车排放大量尾气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6.下列关于减少城市酸雨产生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不使用煤B.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C.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处理后再排放D.开发新能源,大力推动电力交通工具(2024年河北石家庄期末)昆虫是自然界种群最丰富的动物。
据研究,近几年昆虫灭绝的速度是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的8倍,已有近三分之一的昆虫濒临灭绝,40%的昆虫种类正在减少。
目前,昆虫数量正以每年2.5%的幅度持续减少,这意味着所有的昆虫可能在21世纪末消失,这将造成自然生态系统崩溃。
据此完成第7~8题。
7.导致近几年昆虫数量锐减的最主要原因是( )A.矿产开发规模扩大B.农业生产方式转变C.全球气候变暖显著D.自然植被退化严重8.昆虫锐减或灭绝对人类的影响是( )A.社会系统崩溃B.食物链条中断C.人类文明倒退D.农业产量下降2019年10月21日,由于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一座建造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距今近400年的“千眼”古石桥(图甲)露出水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
下图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
读图,完成第1~3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的功能是( )
①提供生存空间②提供物质和能量③消纳废弃物④消纳新陈代谢的产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樵采
D.过度养殖
3.下列地理事象属于该地自然环境对当前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的是( )
①土地沙化②水土流失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臭氧层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1题,当地的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直接体现了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农产品和生产劳动场所的功能,而消纳废弃物及新陈代谢产物的功能未体现出来。
第2题,根据当地地形结构图和农业用地结构饼状图可知,当地平原比重较小,但耕地比重过大,林地和草地比重小,说明当地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
第3题,题干中的“江南丘陵”是题眼。
严重的植被破坏将导致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但不会出现土地沙化;臭氧层破坏是氟氯烃等破坏臭氧的物质大量排放造成的,与当地过度开垦无关。
答案:1.A 2.A 3.D
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完成第4~6题。
4.下列环境问题中,明显属于①环节后果的是( )
A水土流失 B.大气污染
C.地震
D.旱涝灾害
5.引发酸雨的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近年来的夏季在港澳沿海水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赤潮”,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其根本原因属于图中哪一个过程的过失行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4题,水土流失是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的。
第5题,酸雨是人类排放的酸性气体随降水降落到地面形成的。
第6题,赤潮是人类排放的废水中含有丰富的氮、磷等营
养物质,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
答案:4.A 5.B 6.B
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环境问题也不同。
据此完成第7~9题。
7.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
A.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C.人类对生物资源的破坏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
8.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是从( )
A.采猎文明时期开始的
B.农业文明时期开始的
C.工业社会开始的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
9.下列实例反映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是( )
A.鼓励私人轿车大量使用
B.渤海伏季休渔
C.华北地区超采地下水
D.礼品精美包装
解析:第7题,采猎文明的主要经济活动是采集和狩猎,这会对生物资源造成破坏。
第8题,从工业社会开始环境污染演变为社会公害,成为全球性问题。
第9题,鼓励私人轿车大量使用会造成资源浪费和大气污染;礼品精美包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过量开采地下水也会引起地面下沉等生态问题。
实行休渔制度有利于鱼类的再生,符合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
答案:7.C 8.C 9.B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宗教和哲学上的重大课题,在很多宗教的教义当中都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
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我国有句“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古话,说明了( )
A.名山上自然资源丰富,便于充分利用
B.佛教教徒非常喜爱和爱护大自然
C.名山上游人多,便于传播佛教
D.名山风景优美,利于居住
11.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种思想反映了( )
A.对自然界采取消极态度
B.满足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
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
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解析: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并且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佛教和儒家都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答案:10.B 11.C
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完成第12~13题。
12.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13.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解析:第12题,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化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第13题,②阶段是工业化社会时期,人类试图征服自然,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全面激化。
答案:12.A 13.D
阅读《藏羚羊的跪拜》文中的片段,完成第14~15题。
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企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下来。
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
14.如果文中“他”的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将违背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中的( )
①尊重与善待自然②关爱人类③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④人定胜天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5.文中“他”的行为是为了获取自然环境中的价值( )
A.维持生命
B.经济
C.娱乐和美感
D.科学研究
解析:第14题,如果文中“他”的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仅会导致藏羚羊的灭绝(违背了尊重与善待自然),还剥夺了他人和子孙后代合理利用藏羚羊的机会,而且所有人类都要承受藏羚羊灭绝的后果(违背了关爱人类和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第15题,文中“他”猎杀藏羚羊,是为了获取其皮毛,获得经济利益。
答案:14.D 15.B
16.《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描述了梅托斯等人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人类的境遇”问题的情况,研究者以1900~1970年世界人口、粮食、资源以及工业污染和人均工业产值的变化数值为依据,提出了一个“人口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人口不加限制地增长必将导致人均粮食产量。
(2)人口过度膨胀必然会使自然资源和人均工业产值发生。
(3)人口剧增和环境污染加剧,会加速粮食,从而使人口死亡率。
(4)从模型曲线可以看出,为了人类的根本福利,应当。
解析:由图可知,大约在1970年之前,人口、人均粮食、人均工业产值、污染都是同时增长的,之后人口进一步增长,人均粮食、人均工业产值、自然资源呈下降趋势,而污染呈加剧趋势。
答案:(1)减少
(2)灾难性下降
(3)减产提高
(4)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
17.(探究性学习)阅读下列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可是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第一个结果的意义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却意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恩格斯(1876)《自然辩证法》
(1)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是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2)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的过程是人类在怎样的环境观指导下行动的必然结果?这种发展观为什么容易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
(3)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说明人与环境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4)通过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你认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怎样做?
解析:第(1)题,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位于西亚地区,降水较少,蒸发旺盛,植被大量破坏导致水资源短缺,进而导致土地退化;“不毛之地”是荒漠化的表现,它主要是人类活动破坏植被造成的。
第(2)题,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是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和征服者的必然结果。
第(3)题,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说明人的生存和发展要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排放废弃物,同时环境对人类的行为具有反作用。
第(4)题,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告诉我们,不能只关注“第一步的胜利”,还要关注以后“各步的胜利”,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寻求新的发展观。
答案:(1)土地荒漠化。
后果:可利用的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的能力降低,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传统的发展观(或征服论发展观)。
原因: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的资源和能源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4)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