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尼菲青霉菌合并HIV感染骨髓象分析

合集下载

艾滋病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例

艾滋病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例

所以在 治疗上首选药物推荐 两性霉素 B1 , [1 , 该患者使用两性霉素 2 B后 症状 很快缓解 , 疗效 明显 , 治疗期 问多次监测肝肾功能均无
异 常 , 有 白细 胞 血 小 板 减 少 , 明 两性 霉素 B治 疗 该 患 者 未 出 仅 证
现严 重 不 良反 应 。
脾肿 大并少量腹水 , 纵隔及腹腔淋 巴结肿大 。腹部 B超 : 肝脏弥 漫性增大 , 脾脏增大 , 腔积液 , 腹 双肾未见 明显异常。加用氟康唑 行抗 真菌治疗 , 仍发热 , 温呈下 降趋 势 , 体 头面部 出现散在 红色 斑丘疹 , 部分疱疹 , 伴皮肤瘙痒 , 间皮肤正常 。 月 1 】 疹 1 3F行骨髓 及左颈部淋 巴结穿刺 , 行骨髓培养 , 复查血培养 。骨髓细胞学示 :
增 生性 贫 血 , 髓 涂 片 找 到 马 尔 尼 菲青 霉 菌 , 图 1 左 颈部 淋 巴 骨 见 。
结穿刺涂片找到马尔尼菲青霉菌 , 见图 2 。考 虑艾 滋病合并播散
性 马尔尼菲青霉 菌病 , 月 1 1 6日起改用两性霉素 B, 停用氟康唑 及 万古霉素 。 月 1 1 8日血培养及 骨髓培养报告 : 马尔尼菲青霉菌 生长 , 月 2 1 5日复查血培养无 细菌及真菌生长。 月 2 1 9日体 温恢
1 临床 资料
患者男 ,7岁 , 2 本地 居民 , 因发热 3 d于 2 1 00年 1 1日入 月 院, 患者入院 3 d前在家中出现发热 , 温 3 ~ 0C, 体 9 4  ̄ 无咳嗽 , 无鼻 塞流涕 , 略感右上腹疼痛 , 无腹泻 , 无恶 心呕吐。至 当地静滴 克林 霉素 、热毒宁等病情无好转。患者 2 0 0 5年确诊为 HI 染者 , V感 2 0 年 1~ 月在广东省打工 ,0 9年 1 月起使用拉米夫定、 08 7 2 2 司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例的临床表现及骨髓中的形态特点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例的临床表现及骨髓中的形态特点

2 红色小核 , 个 在腊 肠 形 病 原 体 内 可 以发 现 一 明 显 横 隔 。血
液 和 骨髓 均 经 2 C和 3 5¨ 5℃ 真 菌 双 相 培 养 发 现 :5℃ 2 3d 2 ~ 长 出 菌 落 , 落 初 呈 灰 白色 绒 毛 状 , 落 周 围 培 养 基 及 背 面 产 菌 菌
大 小 基 本 正 常 , 系 有 核 红 及 有 缺 铁 性 贫 血 形 态 特 点 , 熟 红 红 成 细胞 大 小 不 一 , 分 中心 淡 染 区扩 大 。 巨 噬 细 胞 增 多 , 巨 噬 部 且 细胞 内 和 细 胞 外 有 成 堆 类 圆形 、 圆形 或 腊 肠 形 大 小 不 一 , 椭 直 径 约 2 m 的 病 原 体 , 体 胞 壁 不 着 色 , 浆 染 淡 蓝 色 , 1 ~8 菌 胞 有
生 特 征 性 可 溶 性 的 酒 红 色 色 素 弥 散 到 整 个 培 养 基 中 。镜 下 有 典型帚状枝及孢子链特征。
讨 论
物 治疗 , 果 不佳 , 逐 渐 消 瘦 , 盗 汗 , 2个 月 体 重 减 轻 1 效 且 伴 近 0 余 斤 。 近 3 E出现 发 热 , 痰 中带 血 丝 , 胸 痛 、 闷 , 温 最 l 伴 无 胸 体 高达 3. 8 5℃ , 畏 寒 , 诊 于 该 院 , “ 铁性 贫血 ” 住 入 院 。 无 复 按 缺 收 入 院 查 体 : 8 1℃ , 神 欠 佳 , 瘦 , 度 贫 血 貌 , 面 及 躯 T3. 精 消 重 颜 干 可 见 散 在 白色 丘疹 , 分 表 面脱 屑 , 瘙 痒 , 肤 黏 膜 未 见 出 部 无 皮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病理观察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临床病理观察
菲青 霉 菌 病 的 金 标 准 , 骨 髓 培 养 最 敏 以
A s a tO jc v : po igrcg io b t c bet e I rv eo nt n t r i m n i o
AI S c mb n d P n cl u m r e e ne . D o i e e i i i m a n f iif c l t n Meh d : e o t g o e a e o DS i . to s R p r n n c s f AI o i
氨银均清晰显 示组织 细胞 内外有 大量增
生 的酵 母 样 病 原 体 。 血清学检查 : 多家 医 院 血 清 检 查 H V I
均 为 强 阳性 。
分隔菌丝体 , 生包 子梗透 明 , 分 有典 型帚
c mbie Pe iilu o nd n clim m ane e ifc in r f i n e to i
感, 其次是皮肤 活检 和血培 养 ; 马尔 尼菲
青霉 是青 霉 菌 属 中惟 一 的双 相 菌 、 组 织 即
中呈 酵 母 型 、 室温 培 养 时呈 菌 丝 型 , 在 2 ℃沙 氏培养基上培养 , 5 生长 菌落 呈灰 白 色绒毛状 , 并有红葡萄酒样色素渗入培养
病的可能。
切片加组织化 学染 色光 镜观察 ; ②检验科
作血清 H V检测 和骨髓 真菌 培养 。 I

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例

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例

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例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种少见的侵袭性真菌,易感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本文结合自身的工作临床实验,研究了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病例。

标签:马尔尼菲青霉菌;HIV;感染研究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种少见的侵袭性真菌,易感于免疫功能低下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南部的AIDS患者最主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该病临床表现为发热,无特征性,常易误诊;需真菌培养才能确诊。该菌主要位于巨噬细胞中,两端略弯如腊肠样。随着我国艾滋病患者的日益增多,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感染也日渐增多。从我院一例发热病人的血培养中分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现报道如下:

1 病例

患者女性,27岁,发热十余天,体温波动于38.0-39.0℃之间,多于午后及晚上发热症状加重,头痛、四肢酸痛。曾经予头孢曲松,病毒唑、喜炎平等治疗但体温控制不佳,仍然反复发作。为求进一步诊断,特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发热待查”收入我院呼吸内科。查体38.1摄氏度,血压90/60mmHg,皮肤、粘膜未见皮疹、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咽部稍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22次/分,率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WBC3.96×10/L,中性粒细胞79.0%,淋巴细胞15.7%。,血红蛋白107g/L,谷丙转氨酶119.8U/L,谷草转氨酶225.5U/L.胸部CT:双肺纹理粗乱,双肺上叶及双肺下叶见小片状、点片状、索条状密度增高影,提示结核或真菌感染。收入我院后做进一步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血培养分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抗HIV阳性(经CDC 确诊为阳性)。

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非青霉菌病例骨髓象研究论文

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非青霉菌病例骨髓象研究论文

5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非青霉菌病例骨髓象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非青霉菌病人的骨髓象特点。方法:骨髓涂片瑞吉氏染色和病人血清hiv抗体定量测定。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非青霉菌病呈多部位播散感染,外周血象白细胞轻度升高,淋巴细胞分类常达85%左右;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消瘦,咳嗽,皮疹,用抗生素无明显效果。

【关键词】艾滋病;马尔尼非青霉菌病;骨髓象

【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158-01

艾滋病是一种由慢性致死性的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感染后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缺陷,从而发生机会性感染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马尔尼非青霉菌是迄今为止少数能使人致病的青霉菌之一,该病菌常浸入血管[1]浸蚀骨髓组织[2],所以其骨髓象有极其意义的诊断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2010年确诊为aids的5名患者。

1.2 诊断标准我院检验科艾滋病研究室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为hiv感染;骨髓涂片做瑞吉氏染色,糖元染色,镜检。

2 结果

2.1 艾滋病病人为免疫低下,病程缓慢,发热,咳嗽,低烧等。马尔尼非青霉菌局部感染少见,致死型均为播散型。

2.2 血象本组病人均为贫血症状,白细胞总数可升高或正常,

血小板正常。

2.3 骨髓象:病人骨髓象均为活跃和明显活跃,粒细胞颗粒增多增粗,常见空泡和中毒颗粒。红系增生正常。骨髓片中常见大量马尔尼非青霉菌原虫,并被吞噬细胞吞噬,瑞吉氏染色下菌体呈椭圆形,长形,核为1-2微米的紫红色小颗粒,浆染成鲜艳明显的兰色,骨髓片糖元染色呈红色。部分长形菌体内可见一明显横隔,为其分裂繁殖的标志。[3]

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的诊断和治疗

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的诊断和治疗

THANKS
感谢观看
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的 诊断和治疗
• 介绍 • 诊断 • 治疗 • 预防和护理 • 结论
01
介绍
HIV和马尔尼菲青霉病概述
HIV是一种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受损,容易感染各种疾 病。马尔尼菲青霉病是一种由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真菌感染,通常在免疫系统 较弱的人群中发病。
HIV感染者由于免疫系统受损,更容易感染马尔尼菲青霉病。这种合并感染可以 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
04
预防和护理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传染源
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剂
避免与患有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人接触, 尤其是避免接触其血液、精液、阴道 分泌物、皮肤溃疡渗出液等。
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减少使用剂量, 以降低感染风险。
增强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 适量运动、充足休息等,以增强自身 免疫力。
护理和康复
治疗方案选择和调整
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01
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既往治疗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
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02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以便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复发和并发症
03
在治疗结束后,采取措施预防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如定期复
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研究进展

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年第15卷第6期

38

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研究进展

林雪华

(广西 东兴市人民医院,广西 防城港 538100)

摘要: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临床中较少见病症,由马尔尼菲青霉菌致病菌引起,该症多见于免疫功能障碍患者,但有报道显示,该症可发生于健康人群,资料显示,由于近年来全球HIV感染者不断增加,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发病率呈增长趋势。由于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具有较高死亡率,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对其全面深入研究至关重要,本文就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探讨了其诊断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研究进展;诊疗

中图分类号:R512.91,R5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5.06.0028

0 引言

马尔尼菲青霉菌,简称PM,一般青霉菌不具有致病性,而PM为常见致病青霉菌。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多发于免疫功能抑制人群(主要为HIV感染者),但未排除在健康人群中致病可能。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具有极高死亡率,相关资料显示[1],未及时诊断及有效治疗患者,死亡率高达91.3%,而有报道显示,目前该病在东南亚低于以成为HIV感染者第3常见病症,仅次于结核病与隐球菌病。有学者认为[2],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发病率增加原因除HIV感染者增多外,还包括器官移植、化疗及导管技术广泛应用,光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现状表明,其流行病学、诊断及治疗研究对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1 流行病学

马尔尼菲青霉菌首次发现于1956年,以发现该病菌学者名字命名,而首例人类感染出现于1959年,首例自然条件下感染病例于1973年出现。资料显示[3],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增长较快时期为1988年HIV全球流行后,成为与HIV主要合并发生疾病,发病率同时呈上升态势。相关报道显示[4],我国HIV感染者中,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发病率为9%-25%,且呈增长趋势。

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件

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件
PM入侵后病变的表现形式由机体免疫系 统的功能状态决定。机体免疫功能基本正 常或轻度低下时,为慢性局灶型马尔尼菲 青霉菌病,表现病变局部的慢性脓肿。
9
AIDS患者免疫功能缺陷,CD4减少或缺失, 吞噬了真菌的巨噬细胞无法活化杀菌,导 致巨噬细胞大量增生,其中的真菌大量繁 殖,含菌的巨噬细胞经淋巴和血液循环造 成全身播散性感染。此时全身网状内皮系 统出现明显的巨噬细胞增生反应,表现为 肝、脾、淋巴结肿大,器官组织内发生灶 性坏死。
42
当 地 胸 片 ( 入 院 前 十 七 天 )
43
治 疗 前
44
治 疗 前
45
治疗前
46
治 疗 三 周
47
治 疗 两 个 月
48
病例3
女性,26岁 咳嗽、咳痰、发热半个月
体温39.3 ℃,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
入院后确诊AIDS ,CD4 22个/uL. B超提示腹腔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活检病理确诊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淋巴结组织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 血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
泌尿系统:肾功能改变,甚至肾功能衰竭。
15
中枢神经系统:脑膜炎,少见报道。
皮疹:为PSM的特征性体征,具诊断意义。 发生率报道从25~55%不等。为坏死性丘疹, 丘疹中央坏死结痂,形成具有特征性中心部 凹陷形同“小火山”或“脐窝状”软疣状的 小结。主要分布于面部,颈、躯干、四肢亦 可见。

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艾滋病患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标 本 收 集:11 例 确 诊 为 艾 滋 病 患 者 的 血 液 痰 液。培养基:沙保 罗 培 养 基、血 琼 脂 培 养 基、伊 红 美 蓝培养基(购 自 安 图 公 司),需 氧 及 厌 氧 血 培 养 增 菌 培养 基 (购 自 生 物 梅 里 埃 公 司 )。 仪 器:BACT/A LERT120 全自动血培养仪。染 液:革兰染液、棉蓝 染 液 (购 自 珠 海 贝 索 生 物 技 术 有 限 公 司 )。 1.2 方 法
马尔尼菲青霉菌生长速度较慢,本文11 例 血培 养报阳时间从48h 到 5d 不 等。 大 部 分 在 72h 左 右。如临床怀疑 马 尔 尼 菲 青 霉 菌 感 染 时,应 延 长 培 养时间,以防漏检。马尔尼菲青霉菌属于 青霉菌属。 Samson等 于 [1] 2011年根据马尔尼 菲 青 霉 菌 的 生 物 特性将其更名为马尔尼菲蓝状菌。现人们还习惯称 之为马尔尼菲青霉菌。鉴定马尔尼菲青霉菌主要根 据形 态 学 特 征 和 菌 落 特 点,25 ℃ 培 养 菌 落 呈 青 霉 相,35 ℃培养菌落呈酵母相。25 ℃培养物在高倍镜 下可以看到特征性结构帚 状 枝,35 ℃ 培 养 物 可 见 圆 形或卵 圆 形 的 酵 母 样 菌 体。 另 外 培 养 3~5d 后 产 生红色水溶性 色 素 并 且 浸 入 到 培 养 基 中,这 也 是 马 尔尼菲青霉菌的特征。
临 床 医 药 实 践 2019 年 12 月 第 28 卷 第 12 期 文 章 编 号 :1671-8631(2019)12-0925-02

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研究进展

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研究进展

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在艾滋病(AIDS)患者中的患病率不

断提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处于AIDS相关机会性感染的第2、3位,如未能早

期诊断和适当治疗,死亡率高达91.3﹪,治疗后死亡率仍可达26.7%。因此对马

尔尼非青霉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AIDS;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诊断;治疗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极少数能使人类致病的青霉菌之一,由该菌引起的感染常

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近年来随着骨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导管技术,放化疗的广泛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特别是HIV感染者

的增加,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感染率随之升高,本文就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做

以下综述。

1. 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发现和流行病学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是青霉菌属中唯一的双相菌种,1956年巴斯德研究所从一只死于网状内皮真菌病的中华竹鼠的肝脏中首次分离出

该菌。为纪念巴斯德研究所主任Hubert Marneffe,这种真菌被命名为马尔尼菲青

霉菌。报道的第一例人类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实验室获得性感染,1959年研究员G.Segrelain在接种马尔尼菲青霉菌时,接种针意外的刺破手指,在刺破部位出现

小的结节,随后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因此证实了马尔尼非青霉菌对人类的感染,被正式命名,致病性强,主要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易在艾滋病患者中引起

播散性和进行性感染,即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1,2]。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败血症1例报告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败血症1例报告

囊 0 2g次 、 . / 2次/ , d 并给予改善呼吸功能等支持治疗 。第 4 天患者体 温 4 1℃伴寒 战 , 继而 出现抽搐 、 昏迷伴 呼 吸急 促 、
心率 加快 , 经采用呼 吸机辅助 呼吸 、 强心 及呼 吸兴奋剂 等救
治 无 效死 亡 。
20 0 8年 9月 , 我科 收治 1 A D 合 并播散性 马尔尼菲青霉 例 IS 病 患者 。现报告如下 。
皮疹 1 周人 院。8月中旬 患者出现发热 , 体温最 高 4 . , 05 伴畏寒 、 明显乏力及纳差 , 当地 医院予 以头孢米诺 、 丁胺卡那
等抗感染治疗 , 但发热 无缓 解且 加重 ; 9月 1 0日, 者 出现 患
呼吸困难 、 嗜睡 , 院诊为重症肺炎并脑病 , 外 给予哌拉西林他 唑巴坦钠等抗生 素及 甲基强 的松 治疗 无 效 ; 周 后其颜 面 、 1 躯 干出现散在绿豆大 肤色或 红色丘疹 , 中央 凹陷或坏 死 , 因
质地坚硬 , 绝大部 分皮 损 中央有 凹 陷或坏 死 、 结痂 ; 头发干
枯、 稀疏 、 无光泽 ; 牙龈肿胀 、 渗血 , 齿缝 明显增宽 , 牙 齿小且
尖; 双侧耳后 、 颈部 、 锁骨上 、 腋下 、 腹股沟均可扪及蚕豆大淋 巴结 , 中等硬度 , 呈卵 圆形 , 与周围组织无 粘连 , 明显压痛 。 无 胸部 C T示双肺真菌性炎症 。辅 助检 查 : 常规示 WB . 血 C2 2 ×1 L 中性粒 细胞 占 7 % , b8 / , B . 0/ , 3 H 5g L R C37×1 “ L 0/ ,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例报告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例报告

[ 1 ] 汪复 , 朱德妹 , 胡 付 品. 2 0 1 4年 中 国 C HI NE T 细 菌 耐 药 性 监 测 E J ] . 中 国感 染 与 化 疗 杂 志 , 2 0 1 5 , 1 5 ( 5 ) : 4 0 1 — 4 1 0 .
{ 2 1 A1 一 Z a r o u n i M, S e n o k A, R a s h i d F, e t a 1 . P r e v a l e n c e a n d a n t i mi —
贵 州 医药 2 0 1 7年 9月 第 4 1卷 第 9期 报道 3 1 . 7 ~5 6 . 9 2 , 提示产 E S B L s 大 肠 埃 希 菌 检 出 率 有 地区差异 , 可能与导管 留置 、 抗 菌 药 物 的 使 用 及 住 院 时 间 长
短等有关 。
则, 对 于 轻 一 中度 的感 染 , 首选 8 一 内酰 胺 酶 抑 制 剂 复 合 制 剂 ; 对 于重 度 感染 首 选 碳 青 霉 烯 类 。
E S B L p r o d u c i n g Es c h e r i c h i a c o l i a n d k l e b s i e l l a s p p [ J ] . J C l i n
参 考 文 献
临 床 使 用 抗 菌 药 物 前 常 常 不 能 获 得 病 原 学 及 药 物 敏 感 试验结果 , 因此 , 耐 药性 分 析 对 指 导 临 床 医 生 早 期 经 验 性 抗 感 染治疗具 有 重要 意义 。本资 料 药敏 结果 提 示 : 产 E S B L s 大肠埃希菌对 临 床 常用抗 菌 药物 耐药 率较 高 , 对 碳 青 霉 烯 类、 哌拉 西林 / 他 唑 巴坦 、 头孢 哌酮/ 舒 巴坦 、 阿 米 卡 星 的敏 感 性 较高 , 由于阿米卡星副作用 大, 不作为首选 , 故 碳 青 霉 烯 类 抗 生素仍是治疗产 E S B L s 感染的敏感药 物。 为了减少或避免耐 药菌株的发生 , 本 资 料 显 示 采 用 单 因 素分析大肠埃希菌感 染 的影 响因素 , 结果 显示 动静脉 置管 、 留置尿管 、 腹 腔引流管 、 近3 个 月内使用头孢菌素 、 住 院 天 数 为产 E S B L s 大肠埃 希 菌感 染 的高 危 因素 ( P< 0 . 0 5 ) , 与 文 献_ 4 报 道 基 本 一 致 。多 因 素 L o g i s t i c回 归 分 析 表 明侵 入 性 操作 如留置 尿管 是 产 E S B L s菌 株 感 染 的 独 立 危 险 因 素 之 究其原 因可能是存 留尿管不 同程 度引起 机械 性损 伤 、 降 低机 体保护防御功能 、 使 一 些 条 件 致 病 菌 与 分 泌 物 黏 附 于插 管 内壁 、 并被 1 层 生物膜所覆盖 、 难以被抗生素清除 和杀灭 , 留置 导 管 时 间 过 长 、 极易导致产 E S B L s 菌定植 、 最 终 出现 耐 药菌株 } 近 3个 月 内使 用 头 孢 菌 素 亦 是 产 E S B L s菌 株 感 染 的独 立 危 险 因 素 与 文 献 _ 5 报道 一致 , 可能是产 E S B L s 酶 可 使口 一 内酰胺类素活性 的基 团即 J 3 一 内 酰 胺 断 裂 而失 去 抗 菌 活 性、 敏 感 菌 因抗 生 素 的 选 择 性 压 力 而 被 大 量 杀 灭 后 、 耐 药 菌 得 以大 量 繁 殖 而 成 为 优 势 菌 , 同时 感 染 菌 株 对 抗 生 素 的 选 择 性 压 力 增 强 加 快 了细 菌 突 变 的速 度 、 产 生 相 应 耐 药 菌 株 甚 至 新 的耐 药 菌 种 , 从 而 促进 了产 E S B L s菌 株 感 染 。刘 勇 等 _ 8 ] 研究显示 I C u 住 院 日数 、 抗 菌药物 联合等 也是产 E S B L s 菌 株 感 染 的独 立 危 险 因 素 , 本 资料 尚未得 出上述 结论 , 可 能 与 研究对象不 同有关 。 综上所述 , 严格掌握 留置 导管 的指征及 留置时 间 , 合 理 使用抗生素 是 降低 产 E S B L s的 大 肠 埃 希 菌 感 染 的 有 效 措 施 。针 对 产 E S B L s 大 肠 埃 希 菌 感 染 患 者 应 遵 循 分 层 治 疗 原

33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血常规以及血液培养生长特征分析

33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血常规以及血液培养生长特征分析

33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血常规以及血液培养生长特征分析

33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血常规以及血液培养生长特征分析吴开进,刘运端

【期刊名称】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3(034)007

【总页数】1

马尔尼菲青霉(PM)是青霉菌属中唯一一种双相型真菌,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马尔尼菲青霉病(PSM)是由PM引起的一种真菌感染性疾病,多见于艾滋病以及免疫力极其低下的患者。本文对PSM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结果以及PM在Bacter/Alert3D培养系统中生长特征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3例PSM患者,经血液培养PM阳性(同一患者多瓶阳性仅计第1次),分布于感染科(肝病科)30例、血液科2例、肾内科1例,其中32例HIV抗体阳性(广西壮族自治区疾控中心AIDS 确认实验室确认),1例HIV 抗体阴性,男27例,女6例;年龄27~74岁,平均52岁。

1.2 仪器与试剂血常规检测仪器为希斯美森Sysmex XT-4000i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血培养仪为法国梅里埃公司的BacT/Alert 3D全自动培养仪及其配套培养瓶。

1.3 方法

1.3.1 血常规取住院第一次结果作为统计源,统计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C)、淋巴细胞绝对值(LYMP)共4项。

1.3.2 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从Bacter/Alert 3D培养系统菜单扩展功能项进入观察曲线状态,记录报警时间,取出阳性瓶后观察记录颜色感应器变化情况,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9例临床研究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9例临床研究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9例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查阅2003

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确诊的19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呈多部位播散,临床表现以发热、贫血、消瘦、咳嗽、腹痛、腹泻、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为主,外周血CD4+ 淋巴细胞计数多数降低,血培养、骨髓培养阳性率高。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主要发生于免疫缺陷的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需多部位取材培养或活检。

标签:艾滋病;马尔尼菲青霉菌;临床研究;感染

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引起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在免疫功能正常时发病率极低且病灶局限,但在免疫功能缺陷人群,尤其艾滋病(AIDS)患者发病率明显升高,易形成播散性感染。此病在东南亚地区发病率高,广东地区由于较温暖、潮湿,适合该菌生长,同时随着HIV的流行增加,PSM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本文笔者对本院确诊为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确诊为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共19例,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36~69岁,其中,合并呼吸道细菌感染10例,肠道细菌感染2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2例。

1.2 诊断标准

HIV诊断符合2006年《中国艾滋病诊断与治疗指南》,所有标本均经过本院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确证为HIV阳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诊断以血或者骨髓培养阳性为金标准[2]。采用NCCLS推荐的浓度梯度法检测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对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敏感性。

37例艾滋病患者的骨髓象及临床意义

37例艾滋病患者的骨髓象及临床意义
的, 其主要原 因似乎是无效造 血 。已有证据表 明, I H V可感
逐渐增多 , 其并发 症和/ 合并 症病 种亦趋 于 多元 化 , 已证 或 现
实各种类型的血液学异常可能为艾滋病 最重要和最 持久 的并 发症 , 它几乎伴 随着人 类免疫 缺 陷病 毒 ( I 感 染 的所 有 阶 H V) 段 ¨ 。为 更好地认 识并警惕 艾 滋病 及其并发 症 , J 笔者对 3 7 例血清学确诊为艾 滋病患 者的 骨髓象进 行 回顾性 分析 , 报 现
(67 % ) 范 围( .3~3 9 )x1 L 6例 ( 62 %) 高 , 5 .6 , 08 .2 0/ ; 1. 1 增 范围( 2 8~2 . )x1 L 在 正常 范围 1 ( 7 0 % ) 范 1. 16 0/ ; O例 2 .3 , 围( .3~1. )x1 L 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 增 多( .9 42 01 /。 0 06

0 9 )4例 , .3 3 淋巴细胞 减少 ( . ~ . 8 2 00 0 1 ) 9例 , 分病例 可 4 部
见 中性粒细胞核左 移 伴胞 浆 内 出现空 泡及 病原 体 。贫 血 3 1
例, 血小板减少 1 。三系减少 5例 , 9例 白细胞 、 血红 蛋 白二 者 减少 1 , 7例 单独 自细胞减少者 l , 3例 单独血红 蛋白减少者 lBiblioteka Baidu 2 例, 单独血小板减少者 1 。 4例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9例临床研究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19例临床研究
s i a h s s p ri i ll mp a e o ah n e a0 p e o g l . s ai n sh d CD l mp o y e c u t n p rp e a k n r s e , u e fc a y h d n p t y a d h p ts l n me a y Mo tp t t a y h c t o n s i e i h r l e
【 sr c】 jcieT x lr eciia fa rso e iiim man f i (M) net ni I ains M eh d Ab ta t Obe t oe poet l c l et e f nclu re e P ifci nA DSpt t. to s v h n u p l o e
1 p r n f maoo y teT i f l tdHo p tl fS n Y t s n U ies y( s ttso m tlg f u a- . at t De me o He tlg , h h r A i e s i u a— e n v ri I t u e f d i a ao t n i He aoo yo n Y t S


主要 发 生于 免 疫缺 陷的患 者 , 临床 表 现无 特 异性 , 诊需 多 部位取 材 培养 或 活检 。 确
【 文献标 识 码】 A [ 文章 编 号1 6 4 4 2 ( 0 2)0( ) 0 1 — 2 7 — 7 12 1 1 a 一 0 9 0 1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尔尼菲青霉菌合并HIV感染骨髓象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29T09:16:21.7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8期供稿作者:周伦顺宋一凡余兰

[导读] 马尔尼菲青霉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所致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病

周伦顺宋一凡余兰(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宁德市医院 352100)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8-0221-02

马尔尼菲青霉病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所致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病,由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且多数医务人员未接触此病,因而造成对它的认识不足,常造成误诊、漏诊。本文报告我院收治的一例马尔尼菲青霉菌骨髓粒细胞及网状内皮巨核细胞内感染合并HIV感染患者,旨在引起临床及实验室对此病的重视。

患者林某因反复发热2个月,腹胀、浮肿、尿黄6天,于2006年12月1日入院。入院前2个多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达40℃,院外治疗2周后体温下降至正常。入院前6天再次出现发热,并出现腹胀、乏力、纳差、尿色黄、双下肢凹陷性浮肿,腹泻3-5次/天。院外治疗效果欠佳,病情进行性进展。入院查体:T 37℃、P 118次/分钟、R 21次/分钟、BP 140/80 mmHg,神情急性病容,全身皮肤无黄染,苍白无出血点、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18次/分钟,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稍膨隆,腹肌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肋下6cm,剑突下8cm,脾肋下2cm可及,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5次/分钟,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

辅助检查:1胸片示:双下肺见斑点状密度增高影,考虑炎症。2腹部B超示:肝脾肿大,少量腹水。3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导联T 、II、T II、avp、V4-V6 浅倒或低平。4生化:TP 44.4 g\l、ALB 16.5g/l、GLB 16.5、TBIL 86.2umol/l、BIL 81.60umol/l, ALP 179u/l, GGT 534u/l, ALT 68u/l, AST 672u/l、NA 122.5mmol/l, CL 89.9mmol/l。5凝血功能:PT 16.0sec,INR 1.33, DFbg 0.748sec,APTT

41.8sec。复查凝血功能示:PT 20.0sec,INR 1.65, DFbg 0.748sec,APTT 50.9sec,D-二聚体、FDP、3P实验阳性。6血气分析(吸氧2L/分):PH 7.293, PCO2 22.1mmHg, PO2 60.7mmHg, BE-14.2mmol/l, HCO- 10.4mmol/l。复查血气分析(百帕呼吸机应用):PH

7.143, PCO2 19.6mmHg, PO2 69.1mmHg, BE-20.5mmol/l, HCO- 6.6mmol/l。7乙肝两对半阴性。8肥达氏反应阴性。9 CEA 2.8ng/ml, FER2000.0ng/ml, CA-199 338.50ng/ml。10 HIV抗体阳性,且报经福建省艾滋病实验室确定为HIV抗体阳性。

血象:WBC 33.6 X 109/L、DC:杆状核0.06、分叶0.69、嗜酸分叶0.09、淋巴细胞0.11、单核0.05。分类100个,白细胞见晚幼粒35个。Hb 107克/L 、RBC 3.64 X 1012/L、PLT 50 X 109/L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粒0.02、早幼粒0.005、中幼粒 0.085、晚幼粒0.12、杆状0.09、分叶0.115、早幼红 0.02、中幼红0.165、晚幼红0.29、淋巴0.105、网状0.055。全片巨核4个,血小板罕见。

血涂片:镜下可见大量散在、密集的菌体。每个油镜视野均可见多数中性粒细胞吞噬菌体(见图1)。游离于细胞外的菌体大小不均,形态各异,有类圆形,长圆形,腊肠形,且只有横隔胞壁着色不清楚,浆染淡蓝色,约占菌体的1/3左右,有1-2个紫红色小核(见图2)。被吞噬于细胞内的菌体相对较小,形态较不规则。

图1 中性粒细胞吞噬菌体(瑞氏染色,×1000)

图2 游离于细胞外的菌体(瑞氏染色,×1000)

骨髓涂片:骨髓粒细胞及网状内皮巨核细胞内其胞浆内可见吞噬多少不一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原菌形态为类圆形,长圆形或腊肠形,大小不一,约为2-8um,包膜清楚,有1-3个紫红色小核,浆蓝色(见图3)。血液及骨髓液经病原菌培养(见图4)鉴定证实为马尔尼菲青霉菌。确诊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

图3 骨髓涂片(糖原染色,×1000)

图4 血培养

诊疗经过:入院后给予经验性抗感染、增强免疫、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低血糖及小剂量激素应用等治疗。患者病情未控制,渐出现气喘、气促加重,呼吸频率35-40次/分,不能平卧,心率快,120-130次/分,SaO2 89-91%。Q2h测血糖维持在约1.6-3.6mmol/l的较低水

平,予以百帕呼吸机辅助通气,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继续纠酸、纠正低血糖治疗。复查各项指标无改善。于2:00时,血压90//70mmHg,心率112次/分,SaO2 69-92%,患者呈嗜睡状,予以多巴胺应用,于3:56时患者心率渐慢至40-50次/分,呈昏睡状,血压测不到,予以加快多巴胺速度及肾上腺素、阿托品静推,无明显改善,SaO2快速下降至30%,并出现脉搏消失,心脏骤停,心电监护示心电图呈一条直线,予胸外按压,心肺仍无法复苏,于4:05宣布临床死亡。

死亡原因及诊断:艾滋病、马尔尼菲青霉菌败血症致多脏器功能衰竭。

讨论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青霉菌中唯一的呈温度双相型致病菌,多见于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低下或者缺陷的患者。近年来,随着HIV/AIDS病例的增多,马尔尼菲青霉病随之增加。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常为反复发热、贫血、体重减轻等,伴有或不伴有肝脾肿大,以及其他症状。由于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且多数医务人员未接触此病,因而造成对它的认识不足,常造成漏诊、误诊。临床上可经血涂片、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发现病菌,根据病菌形态结合血液、骨髓培养,确诊马尔尼菲青霉病。

在越南、泰国和我国广西地区马尔尼菲青霉菌常感染当地的竹鼠。近年来,由于HIV/AIDS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马尔尼菲青霉病日益增多,尤其在泰国。我国陆续有所报道,多见于广西地区。马尔尼菲青霉菌常侵犯单核巨嗜细胞系统,主要为骨髓、肝、脾、淋巴结及肺,并随血液播散于组织间隙中,引起一系列相应病变及症状。因侵犯骨髓,临床上多表现出血液学改变,常引起巨噬细胞以及红系增生,并大量吞噬病原菌。故当临床表现常为反复发热、贫血、体重减轻,外周血象异常,骨髓涂片排除恶性组织病、白血病、MDS等血液病后,骨髓象以红系及巨噬细胞增生为主,且无恶性改变时,应仔细查找病原菌。重视骨髓涂片及培养,是避免漏诊、误诊马尔尼菲青霉病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HIV感染的患者,需警惕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