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禹关于现状道教的讲话

合集下载

问道龙虎山

问道龙虎山

问道龙虎山来源:凤凰卫视作者:凤凰卫视时间:2012-6-11 9:55:38核心提示:龙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

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

据道教典籍记载,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时已赴龙虎山定居,此后张天师后裔世居龙虎山,至今承袭六十三代,历经一千九百多年。

凤凰卫视2012年6月8日《文化大观园》,以下为文字实录:解说:龙虎山,碧水丹崖,炼丹修道胜景。

张继禹: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的这样一个地方。

解说:天师府,亦俗亦教,千年世家传承。

张继禹:1800多年,第一是孔家,第二是张家。

当年老祖天师从南昌溯江而上,到了这个龙虎山以后,就选择在这个地方来炼九天神丹。

天师张继先名声显赫洪太尉上山请人闯大祸王鲁湘:最早的道教的这些仙人们就是在这一点上是一些先行者,就是我们生命科学的先行者。

张继禹:真正的道家、道教的文化,因为它有包容性。

王鲁湘:这个天师的这样一个谱系在龙虎山这样一个很小的这样一个地区,1800年不动摇,这个在人类的发展史上都是个奇迹。

张继禹:非常有意义。

解说: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是历代天师中的杰出人物,他的名字在史书和小说中都曾出现过,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要数小说《水浒传》,话说北宋嘉佑三年,京城汴梁瘟疫肆虐,仁宗皇帝急召群臣商议对策,于是有人提出请张天师来开坛作法。

张继禹(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范仲淹出来说,听说信州贵溪龙虎山这一代天师非常了得,能这个去瘟疫,他说你何不命人去把这一代天师召到京城来,来举行这个叫三千六百分的罗天大醮,盛大宗教活动来祈祷来做袪除这个瘟疫,所以就派了当时的太尉洪信,带着这个诏书来龙虎山,命当时的三十代天师去京城,来到龙虎山以后呢,后来这个到了上清宫,上清宫的住持隆重地接待了他。

然后问这一代天师在哪里?说这一代天师行踪不定,一般都住在龙虎山的山上,所以他说那我第二天我表示诚意,我代表皇帝来请啊,所以第二天他就带着诏书往龙虎山来走来找这个三十代天师张继先。

张继禹:行大道 天人和

张继禹:行大道 天人和

张继禹:行大道天人和*导读: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现代工业的日益发展,我们周边的环境却逐渐变差,甚至影响了人们的生存质量。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人……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现代工业的日益发展,我们周边的环境却逐渐变差,甚至影响了人们的生存质量。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自我意识膨胀,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掠夺性利用愈演愈烈,而忽略了大自然本身固有的规律所致。

20世纪后半期,严峻的生态危机已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环境会议,发表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及七个共同观点和二十六个共同原则,郑重地向全世界宣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迫切的任务。

于是各国相继发起了保护环境的运动,并对发源于西方的现代工业文明进行反思。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石构筑起来的现代工作文明的泛滥,是造成全球环境危机的根源。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道教的生态智慧,能够而且正在为人类探索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提供有益的启迪。

今天,我们在长白山下、松花江畔共同探讨道与自然和谐这个论题,非常有意义。

而作为一名道教徒,积极宣扬道教思想中有益当今生态建设的部分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就以行大道,天人合为题,对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谈一点看法。

与大家共勉。

*一、天道与人道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她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宇宙万物皆由道化生而来。

道虽是天地万物之母,却从不以万物的主宰而自居,正如《道德经》中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简而言之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清静经》中则有这样的描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大道虽然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却无形、无名、无情,道的这个特性,道祖称之为无为,也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张继禹:虚心以合道(道学讲堂3-6)

张继禹:虚心以合道(道学讲堂3-6)

张继禹:虚心以合道(道学讲堂3-6)最后一个,讲虚心以合道。

刚才讲那个《太上老君内观经》里面讲,虚者,遣其实也。

我们现在就说,从表面意思来看,这个人虚肯定是虚情假意,或者说这个人心很虚,这肯定不是道教所表达的虚心的意思;说这个人实实在在,这也不是道教“遣其实”所要表达的意思。

因为在道教看来,道就是以虚无为体。

道你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他又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所以它是弥漫在太极当中,那我们说遣其实就是要致其虚。

遣其实在度人经里面讲什么叫做实,仙道贵生,人道贵华,那个实指的是华,华丽的华。

就说我们不能是追求实实在在的物质的东西,我们修道不能以这个为目的,而是要追求这个空灵的道为目的,也就是虚无的道。

实就是实实在在的物,就是各种的物质也好,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如果道教以这个实实在在的有为追求的话,那你就不可能跳出。

而道教就是以虚为追求,以虚无自然为追求。

所以这个《内观经》里面讲,人常能清净其心,则道自来居。

所以道家追求的是一个什么,具体来说就是第一个方面,他就是要有一个包容的精神,道是最有包容精神的,我们说之所以车子能载人,是因为车子是空着的,道经里面讲,说竹子能做成笛子做成箫它能吹得响,是因为笛子里面有空隙,有空,有虚,所以它才会做笛子。

如果它是个实的,它是个钢筋,那就不能起到那个变化的作用。

我们说一个房子也好,一个房子,我们造一个房子,我们不是把它填得实实在在的,如果填得实实在在的,我们造的房子就没有用,而是我们要留道,留道掐断它的空间,我们才能让它发挥很好的用处。

也就是说要留出空间,留出虚,留出那个虚来,才能有用。

而实实在在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就像人的身体一样,人的身体看起来是一个整体,但人的身体为什么有气血的流通,里面是有很多空间的,像血管一样,如果血管阻塞了,血液就不能通畅的流通,不能通畅的流通,我们就说是这个血脂高,血脂高就会引起血栓。

都是这样的,就是说一定是要有一个空,要有一个虚,那人来讲,我们能接受新的知识,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填实了,如果把自己填得实实在在了,那我们就不需要接受新的知识了,因为学不进去了,就像他们说一个比喻一样,说一个人去找一个智者想去请教,我怎么能增长智慧,他好不容易在山里找到了一个智者,这个智者呢,没有理他,自己拿了一个杯子,然后拿了个水壶,就往这个水杯里充水,充满了,他也不停,还在充,水都流出来了。

张继禹道长:谈道教的重生观念

张继禹道长:谈道教的重生观念

张继禹道长:谈道教的重生观念*导读:道教是一个重生乐生的宗教,以修道成仙、长生不老为追求目标,历来注重养生延寿之术。

而养生首先要去病,故学道者往往兼学医。

历……道教是一个重生乐生的宗教,以修道成仙、长生不老为追求目标,历来注重养生延寿之术。

而养生首先要去病,故学道者往往兼学医。

历代有不少高道成为着名的医药学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道教医学流派,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

道教不仅重视人的生命,也重视自然界的各种生命,要求人们爱护昆虫草木鸟兽,不要无故伤害任何生命。

在道教的许多戒律中,对保护生物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今天,各方面的专家聚集一堂,就中医的发展与珍稀生物的保护进行探讨,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会议。

谨借此机会,向各位专家谈谈道教在发展中医药和保护野生生物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以及道教对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的一些建议,以供参考并求指正。

*一、道教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贡献俗话说:十道九医。

道士讲修炼,而修炼离不开了解人体的奇经八脉、气血运行、阴阳调和、药草疗养等情况,这就促成了道士们自觉研习医术的传统。

此外,道教认为修炼成仙必须广行善事,积功累德,只有功德圆满,才能得道成仙,而行医施药正是积德的重要内容,这也促使道教中人去研习医术,并将方药纳入道法之中,去实现其济世利人的理想。

由于道教与医学的密切关系,历代道士中名医辈出,医学成就斐然。

下面略举几例予以说明:东晋葛洪是道医的第一位代表人物。

他广泛收集民间医疗成果,辑集《玉函方》一百卷(已失传)。

又作《肘后备急方》三卷,全是验方,药物均用易得的草木,不用贵品,诊治各种急病的方剂都很齐备。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该书中载有以青蒿治愈疟疾的方子。

按青蒿为常见的菊科植物,现经研究,含有抗疟新药。

梁代道士陶弘景博学多才,医学造诣颇深。

他在整理、补充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基础上写成了《补阙肘后百一方》。

他又在系统整理《神农本草经》和全面总结六朝以前药学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本草集注》七卷。

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道教

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道教

中国民族报/2007年/5月/8日/第005版宗教周刊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道教本报记者王辉国际道德经论坛圆满举办,此次论坛的主办方之一──中国道教协会的副会长张继禹对论坛的成功举办感慨万千。

在论坛期间本报《宗教周刊》记者专门采访了他。

《宗教周刊》:请问您对此次道德经论坛有什么感受?张继禹:经过近半年的筹备,论坛终于如期举行,真是非常不易。

为论坛的召开,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以及陕西省政府、香港道联会等很多部门都做了非常多的工作。

陕西省成立了一个非常大的班子专门负责筹备工作,还为开幕式做了一台别开生面的综艺节目,令论坛开幕式增色颇多,受到代表们的欢迎和喜爱。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中央领导不仅非常重视此次论坛,专门发来贺电或专程前来参加,而且专门为论坛、为《道德经》作演讲。

刘延东副主席的演讲紧紧围绕《道德经》本身,挖掘《道德经》中所蕴涵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非常具体而深刻。

她的演讲鼓励着我们继续做好《道德经》的研究工作,并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论坛中的发言,是他用了整夜时间写出来的,而且是充满感情的、完全发自内心的感受。

他的发言为论坛开了一个好头。

虽然论坛中每个人的发言时间有限,但代表们都在用心讲述自己对《道德经》的深刻认识。

《宗教周刊》:您是如何看待《道德经》的社会作用的?张继禹:我认为做学问应该通晓儒释道三家。

儒释道本是一家,高僧、高道、大儒并不相悖。

在讨论中,《道德经》和儒家的“孝道”不就联系起来了吗?宗教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各宗教之间存在很多的共性。

不仅在国内儒释道三家相通,在国际上,《道德经》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道德经》的认识就非常深刻,他说道教关于宽容的精神……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理想。

《宗教周刊》:您如何看待此次论坛取得的成果?张继禹:我们举办这次论坛,是把《道德经》当做一部哲学经典,而不单单是道教经典来讨论的。

张继禹:共话“道一风同 ”

张继禹:共话“道一风同 ”

张继禹:共话“道一风同”*导读:记得在十多年前,香港道教联合会组团到北京访问,曾惠赠中国道教协会一枚纪念牌,上面道一风同四个记得在十多年前,香港道教联合会组团到北京访问,曾惠赠中国道教协会一枚纪念牌,上面道一风同四个大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近来我再读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明初为道教订立的《道门十规》,对道一风同这四个字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

我认为,道一风同这样一个重要理念,不仅反映了港、澳、台、内地及海外道教界对道教一脉相承,共出一源的共同认识,而且在现代道教的发展中也应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在此,我想结合《道门十规》来谈谈对道一风同的一些感想。

我们知道,道教以道名教,道自然是道教信仰的核心,更是道教修行和教化的根本依据。

道教之道是什么呢?《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南华经》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太平经》说: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而名也。

唐代吴筠《玄纲论》说: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

总之,道教认为,道为万化之始,万物之母,无处不在,无时不存,以虚无为体,清静为本,柔弱为用。

有了道这个共同的最高信仰,古往今来、四方八极的道教徒,尽管分属于不同的教派,所奉祀的宗派祖神也有不同,所行持的科仪方术也各有特点,但由于宗奉同一个大道,都可以称为大道弟子,自然形成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

道经中说,道由一气化生为玄、元、始三气,其圣体就是道教的最高信仰三清尊神。

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号虽殊,本同为一,都是道的化身。

《道门十规》中说:玄元始三气化生,其本则一。

所以,无论千神万灵、千真万圣,都可以大道统之。

道教的演教布化,三代之前有黄帝问道于广成子,殷商时有太上老子降世和道德五千言之授受,并有六天巫教、神仙方术之传世。

迨及汉代,祖天师张道陵立教正一,阐扬清静无为真正之道。

张继禹道长讲解授箓的目的和意义

张继禹道长讲解授箓的目的和意义

张继禹道长讲解授箓的目的和意义*导读:各位大师、各位箓生、各位道长:大家下午好!箓坛安排我做一个关于授箓的目的和意义的讲座。

我想,就我们道教的传承来说,主要体……各位大师、各位箓生、各位道长:大家下午好!箓坛安排我做一个关于授箓的目的和意义的讲座。

我想,就我们道教的传承来说,主要体现在学道与修道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靠授受,就是我们今天举行的授箓仪式,由箓坛大师带领众箓生通过这个仪式来领悟道教的义理及其精神。

另一方面就是要自己去修和悟。

我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家入了道门以后,要自己去修学、自己去体悟道的精神。

这两个方面都非常重要,箓坛就是这两个方面的体现。

从形式上讲,箓坛是授受、传度的场所,从意义上讲是要大家领悟大道,上午三位大师所讲《道德经》的思想与精神,就是引领我们去领悟大道的一种方法。

授箓是正一派一个重大而神圣的宗教活动,在全真派与之相对应的是传戒。

对于每一个正一派道士来讲,这样一个活动在我们入道、修道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因为通过这样一个仪式,使我们先于其他人有了升仙登仙、修道得真的法梯与航船。

*一、正一道的内涵与发展授箓作为正一派重大而神圣的教务活动,作为一个正一道士,我们就首先应当了解正一派为什么要以正一为名?也就是要了解正一的内在含义。

我们知道,道教有两大宗派,正一派从老祖天师立教开始,全真派从宋元之际的王重阳祖师开始。

可能很多人会说,这只是两个道派的名称而已,也就是两个名字而已,并不一定有什么内涵。

其实不然,这个名称就包含着我们所追求的意义。

全真追求的是真,要全其真。

如何全其真?就是要行真功,践真行。

也就是道教所追求的返朴成真的真,也就是道的根本属性。

那么,正一是什么意思?老祖天师当时立教为什么要以正一为名?道经告诉我们,老祖天师得到太上道祖亲授他正一盟威之道。

也就是说正一之道是太上道祖亲授祖天师的,要在以信行正一演教布化。

因而正一之道从老祖天师立教之时就开始了,就成为我们入道、学道、行道人的目标了。

张继禹谈道教的忠孝与神仙

张继禹谈道教的忠孝与神仙

张继禹谈道教的忠孝与神仙*导读:忠孝与神仙,在大多数人看来似乎是两回事。

从思想上说,忠孝是儒家人伦学说的基本价值,所注重的是世俗社会的人伦关系;神仙则是……忠孝与神仙,在大多数人看来似乎是两回事。

从思想上说,忠孝是儒家人伦学说的基本价值,所注重的是世俗社会的人伦关系;神仙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理论的最高追求,所突出的是生命关怀和精神自由。

从历史来看,在数千年的社会演进中,儒家一直是国家社会的正统学说,在世俗的道德伦理建设中居主导地位,道教则是以裨益世教的积极态度面向社会,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并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积极影响,济世以度世。

虽然,历史上有一些儒生从自己的本位出发,批评道教有怪力乱神之嫌。

但儒道两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和维系华夏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力量又是相互作用和补充的。

因为儒道两家毕竟出于同一文化母体,在强调修身、济世等方面存在共同之处,只是不同的理论形态各具不同的表现方式。

这里就两宋时期兴起的净明道以忠孝神仙为宗本的思想作一讨论,以增进人们对道教历史的再认识,并为道教在今天的发展寻求启示。

*一、欲修仙道先修人道《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说:学道有基,升仙有梯。

人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没有不行而至,凭空而就的,不然就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长久。

学道修仙同样强调要打实基础,丹道曰筑基,并找到学仙修仙的梯航。

否则,既无益个体生命,又无益社会人群,河车空转,徒劳无益。

《道德经》曾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那么,学道之基又是什么呢?在净明道看来就是欲修仙道,先修人道。

对此,《净明忠孝全书》中多有强调。

所谓先修人道,其核心就是要践行孝道,以达至真忠至孝。

忠孝之道本于儒家。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又说:孝子之至,莫乎尊亲。

到以孝治天下的汉代,有《孝经》成书流传于世。

其开宗明义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道教在《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说: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便可为善,得为种民。

张继禹:正以修身得成真

张继禹:正以修身得成真

张继禹:正以修身得成真*导读:修道成仙成真,是道教的信仰追求;获得生的快乐和幸福、成为长生久视之神仙,是修道者积极而美好的理想。

成仙成真才是得道的标志修道成仙成真,是道教的信仰追求;获得生的快乐和幸福、成为长生久视之神仙,是修道者积极而美好的理想。

成仙成真才是得道的标志,所以道教又称为神仙道教,尊称得道者为真人。

唐代著名道士吴筠曾说神仙可学,并有神仙积学所能致的理论。

晋代的道教大师葛洪亦说:仙之可学致,如黍稷之可播种得,甚炳然耳。

然未有不耕而获嘉禾,未有不勤而获长生度世也。

所谓学,就是一个从人到神的修炼过程,即修身炼性的过程。

《抱朴子》中云:欲修仙道,先修人道。

人道未修,仙道远矣。

可见,做人修身是学道修仙的根本,先做好人,再修神仙。

无论是修人道还是修仙道,其根基都在正以修行。

道书中所言正己、正行、正身、正心、正见、正念、正问、正闻、正信、正气等等,都是强调要以正为修道的根本。

中国传统更是强调中国圣王之道,谓之正道。

老祖天师立教正一,也就是强调要当正一修行,强调正为务道修仙者必备之品质。

一、正心为修身之本《道德经》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河上公注曰:大道甚平易,而民好从邪径也。

古往今来,人心好履邪径既是人性的弱点,也是利欲熏心者的癖好,成为纷扰民心和污染败坏社会风气的根由。

因此,树立正心正气以正人性、益风化就成为儒道两家的共同目标,并把正己作为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

孟子说:正己而物正者也。

道书《中和集》则说:进德修业莫若正己,己一正则无所不正,一切形名非正不立,一切事故非正不成。

然则正己要在正心,《洞玄济众经》说:正由心也。

《内观经》则说:正心者,使不邪也。

《正一修真略仪》也说:由心而正,心正则精神不亏,与我为一。

但所谓正心,要在正念,就是要摒除私心邪念,《太上老君内观经》说:心者,禁也,一身之主。

制之则正,放之则狂。

正心者,使不邪也。

心是人身的主宰,决定着人的语言行为,所以要正心、正念,才能做个好人,才能压制住歪风邪气。

道家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道家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道家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导读:在谈及道家、道教对中国普通百姓的影响时,张继禹先生如是说,我们现在有句口头禅“你知道吗”,我们常说的话还有“你这个人不讲道理”“这个事我们一定要讲道理”,这些都是与道家道教的“道”有关的话。

……
你知道你知道吗这句我们常说的话从何而来呢?正在河南
登封中岳庙参加五岳同祈,祈福中华祈福法会的中国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张继禹在接受一网络媒体采访时给出了答案你知道吗
出自中国的道家。

在谈及道家、道教对中国普通百姓的影响时,张继禹先生如是说,我们现在有句口头禅你知道吗,我们常说的话还有你这个人不讲道理这个事我们一定要讲道理,这些都是与道家道教的道有关的话。

张继禹先生进一步阐释说,在我们日常会话中会有很多关于道的话,这个话与道家、道教对中国人的习惯影响有很大关系。

尽管诸子百家都讲道,儒释道三家也讲道,但是道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道家、道教的贡献是最大的。

张继禹先生说,老子的《道德经》讲的就是道和德的关系。

中国人常说你这个人不讲道德,这些听上去很平常的话,如果深刻领会的话,也都是非常深刻的。

道家、道教对这种与道与德有关的文化的形成影响深远。

张继禹先生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话来自于道家、道教,比如说天长地久来自于《道德经》,现在用于表达青年男女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

还有铁杵磨成针,来自于武当山真武大帝当年修道的故事,还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还有黄梁梦的故事,等等,这些普通百姓常常挂在嘴边的汇词也都与道家道教有关。

(吴扬)。

“生活道教”与爱国主义

“生活道教”与爱国主义

“生活道教”与爱国主义*导读:张继禹先生在《中国道教》2000年第1期的特载《祝福你,新千年》中,提出了生活道教的主张。

认……张继禹先生在《中国道教》 2000年第1期的特载《祝福你,新千年》中,提出了生活道教的主张。

认为道教的教义思想中包含着许多生活的哲理,对当代人的生活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提倡生活道教,就是要将古老道教中的文化精华和当代人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道教的精神、道教的智慧从各个方面贯彻到人们的生活中。

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一种生存的智慧,引导人们妥善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获得圆满的人生;另一方面也使古老道教在立足于生活、利益于生活、圆融于生活的过程中,不离生活又升华生活,从而使自身得到更新和发展。

生活道教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本文拟对生活道教及其与爱国主义的关系作一简要分析,以期发掘其中的积极内容,为社会服务。

*一、道教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张继禹先生认为,道教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

确实如此,关注生活、贴近生活始终是道教一贯的优良传统。

从道教史的发展看,早期道教便具有民众宗教结社的性质,以救灾、济贫、疗病、劝善为宗旨,道众以劳苦民众为主体。

它仿照汉代的行政制度,吸收民间巫鬼道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宗教教团制度,有较浓的宗法政治的色彩。

陆修静《道门科略》渭:天师治治置职,犹阳官郡县冶理民物。

奉道者皆编户着籍,各有所属。

葛洪《神仙传张陵传》谓:陵与弟子入蜀,往鹄鸣山,得正一盟威之道,能治病,百姓奉之为师。

弟子户至数万,即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长官,并立条制,使诸弟子随事轮出半绢器物纸笔樵薪等。

领人修复道路,不修复者,皆使疾病。

陵又欲以廉耻治人,不喜施刑罚,使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以来所犯之罪,乃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复犯法,当以身死为约。

早期道教组织的这种宗法政治的色彩,和一般的宗教有所不同。

它除了是一个宗教(即道教)信仰者的团体之外,更是一个聚合社会阶层的、能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和行动的组织,这个组织的结构及功能随着当时社会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直接具有社会管理的职能,这便超出了一般的宗教团体的功能。

张继禹:正心以达道(道学讲堂3-3)

张继禹:正心以达道(道学讲堂3-3)

张继禹:正心以达道(道学讲堂3-3)第二个,叫正心以达道。

正就是正确的正,也是《内观经》里面讲的,《内观经》里面强调,正心以达道。

他说正心,使不邪也。

其实从字面上我们都可以理解到,正,正的相反面就是邪,所以我们说这个人糊涂,说这个人正邪不分。

所以正就是要驱邪。

在道教的经典里,特别强调一个正字。

道教我们说起源从正一开始,正一全真,更早的应该说正一,正一从老子先师立教开始,老子先师立教,我们现在都说史书上把它称作是五斗米道,老子先师创立五斗米道,其实站在道内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它应该不叫五斗米道,因为本身老子先师从道中的记载来说老子先师开立的是叫正一盟微之道,正确的正,一二三四的一,盟威就是发誓,叫正一盟威之道。

正一道就是由正一盟威之道延续至今的。

所以这是一个最早的一个道派,由老子先师立教开始延续至今的。

那他为什么要强调他的道派叫正一?跟道教本身强调正有关。

所以正一盟威里面讲,正以治邪,以正气治邪,以一统万,由一生发出各种各样的。

因为我们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切的东西都是从一开始,那我们让这个一回归到道,所有的东西都回归到道,这样才是令得还真,而且强调是正一之前。

所以在中国来讲,其实大家可以体会一下,中国文化很有意思,其实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个宗教,也跟这个文化是密切联系分不开的,密切联系在一起。

其实中国文化就是讲一个正的文化,我们现在讲正气,或者是讲浩然之气,强调的都是一个正,正要去排除邪,排除了邪我们才能回归到正。

所以历代来讲我们说要树立一个正气,树立一个正的方向,这个正的方向可以排除一些邪的东西。

在道教里面很多的这样一些故事,比如我们说都会看到描述很多神仙,祖师爷去降魔除妖,为什么要降魔除妖,因为妖魔是邪秽的代表,所以呀把这个除掉,作为修行的人来讲,除的是什么,是心魔,刚刚说的,人本身由环境的影响生出来的各种人,不符合道的心,所以要出去妖魔。

大家如果去青城山,青城山就会有老子先师在与六天魔王斗法的这样一个故事,他为什么要跟六天魔王斗法,我们说六天魔王是那个时候的非正道的代表,所以老子先师要跟他斗法,要把他降服,降服让他回归到正道。

张继禹道长:道教与生态人居环境

张继禹道长:道教与生态人居环境

张继禹道长:道教与生态人居环境*导读: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以道为根本,以神仙为信仰,是一个重生贵和的宗教。

道教的这些特征,使其更加注重人的生命和人的生……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以道为根本,以神仙为信仰,是一个重生贵和的宗教。

道教的这些特征,使其更加注重人的生命和人的生存居处环境。

*一、洞天福地:人间仙境的美好向往道教作为一个以重今生、重现实为特征的宗教,在追寻理想仙境中认识到,三清圣境、天上宫阙,虽然是那么美好,令人向往,但毕竟是得道成仙后才能登临的,实现人生的美好境地才更为现实。

为此,道教建构起以洞天福地为中心的人间仙境。

洞天福地是道教在人间的仙境,也是道教神仙境界的一部分,多以华夏名山为主体,或兼有山水。

道教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

具体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洞意喻为通,洞天意为山中有洞室可通达上天,并贯通诸山。

东晋《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

福地则意为得福之地,即祥和秀丽没有灾难的地方,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证成仙。

唐朝诗人李白曾作《山中问答》诗曰: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给名山洞天福地以诗意般的写照。

从生态自然保护角度来说,道教的洞天福地就是最早的生态自然保护区,环境秀美,生长、繁衍着大量的生物种类。

而身居其境的历代修道者也始终关心着山山水水、动物植物的保护,从而为今人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生态文化遗产。

并成为人们所向往的理想而真实的人间仙境,给人以美好的现实憧憬,使人们对美好生活充满信心和期待。

*二、道法自然:道教教义思想中的生态智慧(一)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思想道教认为,人与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原,就是道。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教内丹学家张伯端《悟真篇》阐释为: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世间的一切皆由道演化而来,万物皆以道为源泉和存在依据,都分享了同一个道。

张继禹:闵智亭道长是当代道教爱国爱教的典范

张继禹:闵智亭道长是当代道教爱国爱教的典范

张继禹:闵智亭道长是当代道教爱国爱教的典范*导读:闵智亭道长是我尊敬的师长,也是当代道教爱国爱教的典范,堪称当代道教的一代宗师。

闵会长是个非常有学识的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闵智亭道长是我尊敬的师长,也是当代道教爱国爱教的典范,堪称当代道教的一代宗师。

闵会长是个非常有学识的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道教青黄不接,闵会长以他的学识,在道教界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也是因为他的学识,他被中国道教协会请到北京主持中国道教的教育工作。

从开办道教知识专修班到后来道教学院的成立,他一直亲力亲为。

他当会长期间,还专门开会研究道教的教育工作,形成了中国道教关于教育的会议记录,对今天的道教教育工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闵会长是个生活简朴、待人和蔼的人。

他来到北京后就住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吃饭、办公、住宿都在一起。

他一日三餐都跟道友们一样,直到后来当选会长后依然如此。

他所穿道装干净、整洁,却不华丽,保持了道教界崇俭抑奢的作风。

当年我们都住在庙里,我们这些年轻人都喜欢到他那里坐一坐,听他讲道,跟他谈道,受益匪浅。

总之,回顾起闵会长,总是有很多话可以讲。

作为当代道教界的领袖,如何发扬道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他对这方面的思考,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

他说:我们道教徒首先是国家的公民,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是我们应该做出的贡献,关心国家大事,加强政治学习,爱国爱教,坚定不移的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这就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这些言论对我们道教如何更好地发扬爱国的优良传统,做出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他把爱教跟爱国联系在一起,对我们当代道教徒来说,我们更要有这样的信念和作风。

*更多链接闵智亭大师羽化十周年纪念活动专题。

道教富有观的现代价值

道教富有观的现代价值

作者: 张继禹
作者机构: 中国道教协会
出版物刊名: 中国道教
页码: 9-1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道教徒 现代价值 世界文明 2010年 和谐世界 契入点 论坛 意义
摘要:2010年9月,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尼山河谷成功举办。

第二届尼山论坛又以“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信仰·道德·尊重·友爱”为主题于2012年5月再次举办,继续推动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这是一件有恒久意义的事情。

作为一名道教徒,我想以“道教富有观”为契入点,谈谈道教富有观的内涵及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

道教对发展及经济生活的理解和启示

道教对发展及经济生活的理解和启示

道教对发展及经济生活的理解和启示*导读:道教对发展及经济生活的理解和启示在世界宗教与发展会议上的演讲中国道教协会张继禹(英国伦敦19……*道教对发展及经济生活的理解和启示在世界宗教与发展会议上的演讲中国道教协会张继禹(英国伦敦 1998年2月)道教是中国现行五大宗教之中唯一的本土宗教。

道教自东汉张道陵天师正式创立教团以来,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

道教的教理教义,承继了东方伟大哲圣老子的道家学说,蕴含着睿智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道教与中华古老文明浑然交融为一体,而又独具自己的风骨和特色。

千百年来,道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都产生过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至今仍然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占有重要位置。

下面仅就道教对发展和经济生活的理解和教义启示,加以阐述,与大家交流。

*一、尊道贵德的教义要旨道教教义的中心内涵是尊道贵德。

道教认为道德是维护世界和谐的纲纪,是道教义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由此可见,道教认为一切万物的生育成长,都完全依赖于道和德的作用。

在道教教理教义之中,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她是神明之本、造化之祖;她不仅亘古不灭,而且普遍地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她生化万物而功成不居,放任万物自然生化;她象大海一样包容广大,象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且虚怀若谷,处下不争。

道的伟大和神圣,又是由德来体现的,道教信奉的一切神仙真人因为含有德而合于道,因而为世人所敬仰;天下万物因为有德,故得以化育生长。

道教教导人修道必先立德,修持善行以提高自身品格。

据《庄子在宥》记载:中华最伟大尊严的祖先黄帝,曾向道教敬奉的仙人广成子讨教治身的要道。

广成子告诉黄帝: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便可以遂群生和长生久视。

黄帝他后来也骑龙飞升。

这是中华儿女都知道的故事。

道教尊道贵德的学说,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正一道教当代应如何发展

论正一道教当代应如何发展

论正一道教当代应如何发展*导读:正一道教薪火相传近1900年历史,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然而,当代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对传统宗教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可以说机遇……正一道教薪火相传近1900年历史,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然而,当代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对传统宗教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正一道教如何契时契机顺世应变加快发展是我们亟待探讨的课题。

上海首届正一道教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对正一道教历史与现状的深入探讨可谓恰逢其时,极具现实意义。

下面,我着重就当代正一道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未来趋向及重点工作谈几点认识,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当代正一道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融入全球化浪潮,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革,道教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从世界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二十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由于人与自然分离的指导思想也导致现代工业文明的危机,出现了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的心性和物欲恶性膨胀等等弊病。

正是在这一危机中,西方人才开始回过头来注视几个世纪以来几乎被他们遗忘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的东方文化。

而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文化尤为引人注目。

当代著名的人文主义物理学家卡普拉指出: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与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

而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世界范围内的道教文化研究热潮也恰恰说明:道教所提倡的自然人文主义精神正是克服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危机的一剂良药。

(二)从世界范围的宗教热潮来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复教热、创教热、殉教热、信教热蔚然兴起,此起彼伏。

宗教热潮给人两个深刻的印象:其一,经济科技越发达的国家宗教越热;其二,青年一代与社会高层次者、知识高层次者的宗教向度越来越强烈。

现实似乎向我们昭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并不能解决人们的精神需求终极价值问题,反而同时又在促发人们寻求一种真正的道德秩序和心灵安宁的天堂。

道在人中 生道合一

道在人中 生道合一

作者: 张继禹
作者机构: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出版物刊名: 中国道教
页码: 11-15页
主题词: 道教文化 精神需要 与时俱进 现代文明 思想文化 生活 智慧 议题
摘要:在新千年到来之际,我在一篇《祝福你,新千年》文中提出了“生活道教”的议题。

这个议题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第一,古老道教文化的弘扬,需要走出一条更新发展的道路。

更新就是要重塑形象,既执信我们固有的信仰,又倡导适合当代社会的教义内容,使之不断丰富,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发展就是必须与时俱进,也就是要找到传统道教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从而不断激发出古老道教新的活力,使深厚的道教思想文化不至于被历史的烟尘埋没,道教文化所具有的智慧光芒能够喷薄而出。

第二,就是要将道教的精神、道教的智慧从各个方面贯彻到人们的生活中,立足于生活,利益于生活,圆融于生活,从而达到不离生活而又升华生活的目标,给人们提供一种生存的智慧,引导人们妥善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获得圆满的人生。

提倡宗教宽容 团结广大信众

提倡宗教宽容 团结广大信众

作者: 张继禹
作者机构: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出版物刊名: 中国政协
页码: 35-36页
主题词: 宗教宽容 信众 历史与现实 现实社会 不同文化 价值观念 思想文化 人类社会 和睦相处 西方宗教 世界和平 人与人 自然界 孔汉思 神学家 信仰 古人 万物 事物 和同 教徒
摘要:在现实社会中,物与物之间,物我之间,人与人之间,或者说,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等等,都是有差异的。

但古人曾说:“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自然界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类社会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也是多元的。

我们道教徒应秉承“慈爱和同”的精神,与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们和不信仰宗教的人们和睦相处。

德国著名神学家孔汉思基于西方宗教历史与现实曾提出:“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则没有世界和平。

道教发展的一些思考

道教发展的一些思考

有关道教发展的一些思考(版权所有,请勿乱转。

如需转载,请联系博主)摘要:本文系统地分析了道教自身结构和社会地位,观点鲜明地指出限制道教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才,而壮大道教人才队伍的关键在于抱定“道兴教必兴”的理念,走“固本培元”的间接路线,通过借助科学发展观的潮流,解放教内思想,脚踏实地牵头发展和弘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优秀道文化,竖立起道文化在文化界的先进地位,强化千百年来道教传承和弘扬道文化的大本营的方式,吸引社会各界来关注、相信、加入、壮大道教大家庭。

关键词:道教发展人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解放思想脚踏实地道文化近来,道教界颇不太平,因个别不自律的道人行为不当,在人间世掀起滔天巨浪,让本就在宗教界处于弱势地位的道教,蒙受巨大冲击。

身为道教一份子,由是而想到当前道教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适逢崆峒山心忧道教前程,来函征取此类文章,惶恐之余,郁结于心的一些拙见,似也找到宣表之窗口。

于是提笔作文,将拙见略作陈述,惟愿贻笑于大方之家之余,能有幸为观教风者得焉,成来日兴教方略之参考。

道教发展,余以为,当从“知止”开始。

“知止”者,知道目标也。

知止而后能动。

道之儒者认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言甚妙。

虽说讲的是如何做人,但格物致知,用在道教的发展上,何尝不适用?反思近年来道教的发展,不难发现:自改革开放,国家重视传统文化以来,道教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虽然一直在奋进中发展,但对于自身发展目标,却缺乏清醒认识。

而目标不明,则不知所求为何,不知所求为何,则发展易限于迷乱和彷徨,而迷则易邪,彷徨则不前。

两相作用,道教近来发生的某些道士行为不当的丑闻,则属必然。

不光必然,将来还有发生的可能。

长此以往,道教的健康、和谐发展,便没了保证。

因此,当务之急,乃是清醒地认识道教发展的目标,然后对自身进行定位,定位之后,安静下来,瞄准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找出限制的因素,思考前进的方式,最后,才能在发展上有所得、有所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继禹关于现状道教的讲话发布: 2008-3-02 16:45 | 作者: 张继禹 | 来源: 转自网络 | 查看: 49次张继禹关于现状道教道教以阐扬真常自然之道为深旨,践行济世度人之宏业,为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同时也是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载体,道教与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共生息,并伴随华夏文明的步伐,迈进现代,再获新生。

值今科学昌明、社会进步,中华民族将以其巨大的思想财富再成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在人类 21 世纪写下辉煌的一页,道教也面临着适应现代的文明发展、进行自我更新的时代课题。

时代既提供了弘扬道教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弘扬道教的问题,这一点已成为一切关心道教命脉的人们的共识。

道末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过一些思考,虽不成熟,但愿坦心言之,以期与诸山高道大德、玄门新秀,以及关心道教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探讨。

一、现代道教所面临的根本问题随着党和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道教恢复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并在发扬自身的优良传统,加强自身建设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道教的现状远非尽善尽美,其中还存在许许多多令人忧虑的问题。

道教徒的文化素质,普遍地有待提高,人才匾乏,难以肩负起弘扬教旨的重任 ; 一些道教徒不注重自身道德素养和宗教修养,倾心于世俗名利,缺乏纯洁的宗教感情和虔诚的信仰,致使济世度人的功能微弱 ; 教戒规仪不整、一些宫观管理混乱、散居道士管理涣散、道风不正,个别人还附和巫觋术数活动,背道向利、假道谋私,致使道教含垢 ; 道教宫观组织和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文化建设和交流联系,难以相互激发,彼此促进; ……对于这些问题,道教中的有识之士莫不深感忧虑。

为此,中国道教协会和一些高道大德从各个角度探寻解决之方,开展了传戒授箓、召开先进表彰会等许多有益的工作,在教务活动中亲履实践,并著文阐述道教精义,从正面加以引导。

这些努力,对于道教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透过道教现状的诸多方面,我们须对问题有一个整体性和根本性的掌握。

道教继承道家学说,对于解决复杂的人生和社会问题,有一个传统而且优越的达思方法,即秉本执要。

唯其掌握根本,然后能够对具体而且复杂的现状问题,取得一种整体的协调解决。

这方面,需要我们道教界的一切有识之士共同思考,并在探讨中达成共识。

依愚之所见,现代道教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道教传统和现代文明的关系间题。

首先,我们要弘扬道教,就必须正确确立道教在现代文明社会的生长点,也就是认清道教生存和发展的现代社会基础,摆正自己的位置。

道教之所以立教行教,根本宗旨在于济世度人,这就要求我们适应时世的变化发展、理解现代人的文化意识,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

否则,济世度人便失去了对象,虽有阐道之心,弘教之志,但由于走不出因循守旧、僵化闭塞的观念束缚,将自隔于现代文明社会之外。

当然,不切道教实际或背离教旨而一味地追新出新,也是于教于世无益的。

其次,道教传统是历史形成的,悠久的历史使传统的内容包罗万象,每一种传统的形成,又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对于传统,我们首先存在一个如何理解的问题,其次存在一个如何扬弃的问题。

理解当以辨识常道与可道、教理与教迹的关系为基础。

道教有自己的根本义理和内在精神,这就是太上所说的“常道” ;根据这个“‘常道”建立起明服务社会人类,济世度人的教化学说,及因应历史现实而形成的教戒、教仪、教法,便是“可道”。

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理解和认识道教传统,则可从道教繁富的传统内容中,把握住其不变的宗本。

换言之,“常道”作为根本教理和内在精神是不变的,“可道”作为行教方式是因应社会现实的变化而变化的。

明确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辨别道教的哪些传统是优良的,是应该发扬光大的 ; 哪些传统是结合于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随着时代的文明是应扬弃或革除的。

2 张继禹关于现状道教的讲话最后,道教传统与现代文明,既有历史性的差距,又有价值性的结合点。

历史性的差距是由社会文明发展的阶段性造成的。

长期以来,道教因循保守而停滞,在很大程度上未能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进行自我更新和发展,缺乏创造力,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差距,并通过努力予以克服,无需遮掩回避。

价值性的结合点,则反映出道教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必然关系,也可以说是道教在文明中的生长点。

通过教内外各方面学者的研究,道教对于现代文明的重大价值,日益为世人所认识,尤其是她站在“常道”的宇宙观的高度上,看待人文与自然的关系、引导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培育返朴归真的精神人格等等,都是激发现代文明健康发展的源泉活水。

正确认识道教的内在价值,把握现代文明的时代特质,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完成弘扬道教之历史使命的契机。

总之,道教现状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根本问题在于道教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这个根本问题在不同层面的表现。

因为对这个问题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正确的认识,未达成共识,信行教法没有重心,甚至本末倒置,便难免滋生出各种弊端。

如若能秉本执要,则弘扬道教即有纲领、有目标了。

二、我们应弘扬道教的哪些传统弘扬道教以适应现代文明,并为促进现代文明的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是我们道教徒的普遍愿望,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但是,弘扬道教既以适应现代文明为基准,我们就应该参照现代文明的发展,对道教进行历史的反思,体悟道教内在的精神动力和根本宗义,用以推动道教的健康发展,传续她的命脉。

( 一 ) 闭杨道教的根本教义,明体以达用道教教义思想承扬于道家,博大精深,变化洞达,不但是道教徒,也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历代高道学者以承扬这一思想智慧为己任,为她的丰富和发扬作出了贡献。

但近代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道教教义思想的承扬因缺乏活力而停滞。

可喜的是,随着当代道教文化研究的开展又呈现出新的生机。

我们当以前贤不懈探究的精神为榜样,总结前人和当今的研究成果,为道教思想文化的繁荣和发扬作出新的贡献。

道教教义思想的根本宗趣,在于倡天道以明人道,即透过对真常自然之道的探究,明体以达用,体与用的关系,也就是太上所说的“常道”与“可道”的关系,“常道”是我们的最高信仰,太上道祖是“常道”的人格形象,神仙的本性和历代师真的教化都是“常道”的显现。

道教当通过对本体的阐扬,明确天( 道 ) 人 ( 道 ) 合一精神的现实意义。

如太上之道,亘古常存,且有虚养万物的广阔胸怀,道性自然无为、清静素朴、柔弱不争,具有人类最向往和追求的伟大品德。

所以,历代务道修真之士,莫不以道为信仰追求,毕生奉道、信道、修道、行道,修行道的真品德,用以安身立命,济世利物,服务社会人类。

当今之道教,就是要承扬和弘扬道的根本教义思想,并随社会的文明发展进一步丰富发展经教教义,从而建立起切合社会文明的教义体系,裨益于人类的文明进步。

如阐扬“道法自然”的教义思想调整生存与发展的关系、促进人们重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 ; 以“清静寡欲”、“柔弱不争”的教义思想,平和人的心境,协调过度的利欲心态。

在教内,通过教义体系的完善,端正信仰者的信仰追求,纯洁信仰情感,进而明确务道修道之阶次,以纠正忘本逐末及牵强附会等违背真道的一切邪行伪伎。

真道精微,言简意赅,阐扬传统的经教思想,不能自喻高深,要使之通达易晓,否则,只能自束于高阁,难申度世之旨。

教义的通晓申明,要切合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文明进步和当代人们的精神需求,莫自格于世,成为桃源之愚公。

我想,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弘扬道教的内在要求。

道教优良教义的发扬,要特别重视道德美德的发扬,以裨益于世教。

道教以度己度人为目标,度己度人的教义思想则是以道德教化为基础的,修道悟真、成就道真更离不开道德这个根基。

神仙人人皆可做,但世上没有无道德根基的神仙,庙堂之上的神仙之所以为世代信众所敬仰,皆是因为他们的道德精神可敬可信,世人才顶礼拜祭。

道教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就是要透过经教和行教歌颂真善美的品德,具体来说,就是要宽容和善,广结善缘,多做好事,以积功累德,做有道德、有修养的公民。

这既是道教徒实现信仰追求的根基,也是文明社会的公德、中华传统的美德。

道教导化人修道立德、宽容谦和、淡泊名利、诚信做人、利世济人、报国孝亲等道德学说,既有利于世教,更有益于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每个道教徒不但要身体力行,更当把道德修养作为修身、扬法、弘道的根本,修持不懈。

从而尽快纠正当前道教活动中一些重利轻教的不正常现象,为端正道风、净化人心、申张真道、裨益世教起到积极作用。

3 张继禹关于现状道教的讲话( 二 ) 弘扬道教的内在精神道教内容虽然繁富,但繁富中有其根本的思想宗义,并内含着许多可贵的精神,如兼容并蓄而不失本位的文化精神等,这是道教传衍和发展的命脉。

经历代高道的不懈耕耘和发扬,至今仍是推动道教宏业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的重要内容。

第一是爱国弘教的精神。

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推尊黄帝,敬奉华夏之民族祖先,国之圣杰,并将其纳入道教神仙信仰体系。

其根旨在以张扬爱国正气,树立热爱中华的高尚情怀,凝聚民族精神。

在修持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护国安民”为目标,履行一个道教徒的责任,并将爱国与弘教连为一体。

祖天师张道陵推尊黄老而力阐真道,长春真人进言爱民并广施济度等,都表现了一种爱国家、爱民族、弘真道的远大志向,而为道门所宗仰。

先贤典范,既是爱国弘教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二是对生命修炼不懈探索进取的精神。

道教追求成仙得道,在信仰上追求逍遥无碍的神仙境界,在实践中高度重视生命的健康和长生,提出了“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主张,相信生命通过保养和修炼,不仅精神生命可以升华,生理生命亦可脱胎换骨、神形兼备、永世长存。

为此,历代修真之士对生命的健康和长存进行了不懈探索,在修持理论和修炼方法两个方面为人类的健康长寿总结了经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这一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在生命修持修炼的探索中再谱新篇。

第三是济世利人的精神。

济世利人就是要于世有益、于人有利,这是道教徒的行为准则,背离这个准则,就不是一个名实相符的道士。

《道德经》中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祖天师张道陵在《想尔注》曾指出: “仙士道人,百善当修,万善当备。

”行善就是要求奉信道教者多做有益于社会、有利于大众的事,像水一样利万物而处下。

全真道祖也强调要行“真行”,真行就是要“修仁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常怀拯救之心” (《晋真人语录》) 。

中国道教协会于1993 年在京召开“先进表彰会”,表彰在修桥补路、治病救人、造林护林、施财济人等方面的事迹,也正是要弘扬道教济世利人的精神。

三、弘扬道教首须自信、自强、自立《道典论》中说 : 道士者,以道为事。

所谓以道为事,其中包涵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弘扬真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